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關燈
滅為本修因也。

    然不生不滅之性。

    全在生滅之中。

    如虛空全在器世間中。

    清水全在濁水之中。

    故須審觀而決擇之。

     (癸)二正示審觀二。

    初立喻。

    二示法。

     (子)今初 以是義故。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皆從變滅。

    阿難。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

    誰為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何以故。

    空非可作。

    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此借器世間法。

    以喻衆生世間法也。

    以器世間一切可作之法。

    喻衆生身中根塵諸法。

    以器世間虛空。

    喻衆生根塵識等本然之性。

     (子)二示法二。

    初簡妄生滅相合可作喻。

    二依無生滅性合虛空喻。

     (醜)初中二。

    初指妄總标。

    二約義别釋。

     (寅)今初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

    潤濕為水。

    暖觸為火。

    動搖為風。

    由此四纏。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

    從始入終。

    五疊渾濁。

     身中四大及視聽覺察。

    喻如可作之法。

    湛圓妙覺明心。

    喻如虛空。

    由此四纏分為視聽等者。

    正前文所謂所妄旣立。

    明理不逾也。

    夫以四纏分隔妙心。

    猶之以器世間分隔虛空也。

    四纏變壞而妙心終不可壞。

    猶之器世間可壞而虛空不可壞也。

    然器世間。

    總不在虛空之外。

    則知四纏。

    亦總不在妙心之外矣。

    若知空性本無分隔。

    分隔全是虛妄。

    則不惟四纏可壞。

    而視聽覺察亦可壞矣。

    若知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等義。

    則不惟視聽覺察之性。

    卽是湛圓妙覺明心而不可壞。

    卽身中四纏之性。

    亦卽是湛圓妙覺明心而不可壞矣。

    是故十八界相。

    皆可作法。

    皆從變壞。

    十八界性。

    皆如虛空。

    皆不可壞也。

    從始入終五疊渾濁者。

    約無始生相無明。

    假名為始。

    約妙覺究竟斷德。

    假名為終。

    妙覺以前。

    一分生相無明未斷。

    則一分微細五濁之相。

    亦未全除故也。

    蓋本是湛圓妙覺明心。

    妄為相見二分。

    相分名為色法。

    見分名為心法。

    色法卽是色陰。

    而離心無色。

    心法卽是受想行識。

    而離色無心。

    是故心色二法。

    決不相離。

    則從無始以來。

    乃至妙覺以前。

    念念之間。

    無不具足五疊渾濁也。

     (寅)二約義别釋二。

    初通示濁義。

    二别解濁名。

     (卯)今初 雲何為濁。

    阿難。

    譬如清水。

    清潔本然。

    卽彼塵土灰沙之倫。

    本質留礙。

    二體法爾。

    性不相循。

    有世間人。

    取彼土塵。

    投于淨水。

    土失留礙。

    水亡清潔。

    容貌汩然。

    名之為濁。

    汝濁五重。

    亦複如是。

     前示生滅不生滅性。

    故借虛空與群器為喻。

    今示清淨及渾濁相。

    故借水土為喻。

    應知佛界法性五陰。

    喻如清水。

    九界虛妄五陰。

    喻如塵土灰沙相雜也。

    然于一妙心中。

    具有相見二分。

    喻如一太虛中。

    具有水土二物。

    若達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性土真空。

    性空真土。

    則不必滅于水土。

    而後顯太虛空。

    若達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則不必滅于相見二分。

    而後顯一妙心。

    惟其不達相見卽是妙心。

    故取妄相投于妄見。

    遂成五陰渾濁。

    猶如不達水土卽是空性。

    故取妄土投于妄水。

    遂成汩然容貌也。

    故下文澄濁就清。

    但令見相二分不織。

    則見聞覺知。

    卽契如來常樂我淨。

    譬如去泥純水。

    則明相精純。

    卽合性水真空義矣。

    不可執上喻而難下喻。

    謂清水猶屬可作之法。

    應須除去也。

    又此下将示阿難依聞性而修道。

    故以水喻見聞等性。

    以土喻塵識。

    若應觀六塵境者。

    亦可以水喻塵性。

    土喻根識。

    若應觀六識境者。

    又可以水喻識性。

    土喻根塵矣。

    不可不知。

     (卯)二别解濁名五。

    初劫濁。

    (至)五命濁。

     (辰)今初 阿難。

    汝見虛空徧十方界。

    空見不分。

    有空無體。

    有見無覺。

    相織妄成。

    是第一重。

    名為劫濁。

     此直指九界色陰為劫濁也。

    見字。

    攝于聞覺知等。

    卽是自心見分。

    喻如清水。

    虛空。

    攝于四大六塵。

    卽是自心相分。

    喻于塵土灰沙。

    汝見虛空徧十方界。

    而空之與見。

    不可分其邊畔。

    喻于水土相和也。

    設但有空無見。

    則空亦無體。

    設但有見無空。

    則見亦無覺。

    今以虛妄相見二分相織。

    妄成十方三世種種分位不同。

    遂于真如實際之中。

    而有實報方便同居三土差别。

    名為劫濁。

    此劫濁稱第一重者。

    其相最粗而易見故。

     (辰)二見濁 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見聞覺知。

    壅令留礙。

    水火風土。

    旋令覺知。

    相織妄成。

    是第二重。

    名為見濁。

     此直指九界受陰為見濁也。

    言汝身現抟四大為體。

    且指同居分段之身而言。

    須知方便實報法性之身。

    雖無粗重四大。

    亦有微妙色法。

    亦得稱為界外四大也。

    見聞覺知。

    性本虛通。

    今則壅今留礙。

    喻如水亡清潔。

    水火風土。

    本無情覺。

    今則旋令覺知。

    喻如土失留礙。

    因此虛妄相見二分相織。

    妄成六受用根。

    領納前塵。

    遂于非我非無我性。

    而有同居我見。

    方便無我見。

    實報亦我亦無我見。

    名為見濁。

    此濁為第二重者。

    其相亦易知故。

     (辰)三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性發知見。

    容現六塵。

    離塵無相。

    離覺無性。

    相織妄成。

    是第三重。

    名煩惱濁。

     此直指九界想陰為煩惱濁也。

    謂汝心中。

    憶過去事。

    識現在事。

    誦習未來諸事。

    性中旣發能取之知見。

    容貌随現所取之六塵。

    離塵則知見無相。

    離覺則六塵無性。

    塵是相分。

    覺是見分。

    亦因此虛妄見相二分相織。

    妄成種種想心。

    起同居土中憎愛。

    名為見思煩惱。

    起方便土中憎愛。

    名為塵沙煩惱。

    起實報土中憎愛。

    名為無明煩惱。

    故稱煩惱濁也。

    此為第三重者。

    比前二相為融通故。

     (辰)四衆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

    相織妄成。

    是第四重。

    名衆生濁。

     此直指九界行陰為衆生濁也。

    朝夕生滅不停者。

    同居分段生死相。

    方便實報變易生死相。

    無不爾也。

    知見每欲留于世間者。

    凡夫貪戀三界。

    二乘沉滞空寂。

    菩薩樂著果報也。

    業運每常遷于國土者。

    凡夫被善惡業遷。

    二乘被無漏業遷。

    菩薩被二邊業遷也。

    此以知見喻水。

    業運喻土。

    相織妄成九界二死。

    名衆生濁。

    此稱第四重者。

    比前為幽隐故。

     (辰)五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衆塵隔越。

    無狀異生。

    性中相知。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相織妄成。

    是第五重。

    名為命濁。

     此直指九界識陰為命濁也。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者。

    譬如空無内外。

    亦如水本清潔也。

    由于衆塵隔越。

    遂令無狀異生者。

    譬如取頻伽瓶塞其兩孔。

    遂令内外相隔。

    亦如土塵投水。

    亡其清潔也。

    是故性中則仍相知。

    如耳根聞法。

    身欽口問。

    不可謂六根是異。

    而用中則鹹相背。

    如耳不見色。

    目不聞聲。

    不可謂六根是同。

    同異皆失其準。

    亦隻由見聞之見分。

    與衆塵之相分。

    相織妄成九界識心。

    遂有各各執受軀命不同。

    名為命濁。

    此稱第五重者。

    極微細故。

     (醜)二依無生滅性合虛空喻二。

    初棄濁就清。

    二以喻合法。

     (寅)今初 阿難。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應當先擇生死根本。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複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十八界相。

    無非濁水。

    十八界性皆如來藏。

    無非濁水中清水之性。

    今欲令阿難就耳門修證。

    故獨指見聞覺知之性。

    為濁水中清水性也。

    言汝欲令現前日用之見聞覺知。

    卽遠契于如來果地之常樂我淨。

    則于名字位中。

    應當先擇去其五重相織之生死根本。

    依取本不生滅本圓本湛之性。

    以成觀行之功。

    卽以此本湛之性。

    旋其虛妄滅生。

    使粗惑任運先落。

    而複還元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

    以為圓初住位真因地心。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極至妙覺。

    是則名為因心果覺。

    始終理同矣。

    此中見聞覺知不生滅圓湛性。

    合前虛空不可爛壞之喻。

    五重相織生死根本。

    徧指虛妄十八界相。

    合前可作法之喻也。

     (寅)二以喻合法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靜深不動。

    沙土自沈。

    清水現前。

    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去泥純水。

    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前旣以投土于水而喻濁相。

    故今還以澄濁得清而喻修證之相。

    靜器者。

    卽喻本不生滅圓湛之性。

    如澄濁水。

    須貯靜器。

    欲破五陰。

    須觀陰入處界本如來藏也。

    靜深不動。

    喻觀行力深也。

    沙土自澄。

    喻相見二分不複相織。

    圓伏五住煩惱而粗垢任運先落也。

    清水現前。

    喻真谛理明。

    亦複相似見三谛理也。

    初伏客塵煩惱。

    正明斷界内見思。

    伏界外無明也。

    去泥純水。

    喻斷界外别惑。

    從圓初住分斷。

    乃至妙覺究竟斷盡。

    故曰名為永斷根本無明也。

    若至明相精純。

    則成佛界無上法性五陰。

    雖複同流九界。

    變現一切善惡無記有漏無漏諸五陰法。

    而皆是巧用性惡法門。

    不被惡法所用。

    故雲不為煩惱。

    了知性惡卽是性善。

    全用卽體。

    十界無非常樂我淨。

    故雲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也。

    蓋佛法界。

    具有權實法性五陰。

    實五陰者。

    卽佛界真善妙色。

    乃至庵摩羅識等。

    權五陰者。

    卽示同九界色受想行識也。

    若實若權。

    皆清非濁。

    實則名為明相精純。

    權則名為一切變現。

    此則喻如了達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縱令騰波鼓浪。

    乃至現濁現清。

    别現作地火風等。

    而水性終無奪矣。

    故此直以濁相可澄。

    合上作法可壞。

    而以明相精純。

    合上虛空不壞。

    良由第三卷中。

    已明空水皆性皆真故也。

    又複應知。

    吾人現前見聞覺知。

    全體是妄。

    亦全體是真。

    緣見因明。

    妄也。

    不動不遷不還不見等。

    真也。

    如泥與水。

    和在一處。

    先須識此濁水之中。

    有清水性。

    然後方便去濁就清。

    固不得舍濁水而别覓清水。

    尤不得認濁水而以為清水也。

     (壬)二應審詳煩惱根本二。

    初總勸審詳。

    二正示審詳。

     (癸)今初 第二義者。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于菩薩乘生大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

    誰作誰受。

    阿難。

    汝修菩提。

    若不審詳煩惱根本。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颠倒。

    處尚不知。

    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前第一義中所言五濁。

    是明全真起妄。

    必須棄妄而複真。

    今第二義中所言六根。

    意明全妄含真。

    必須悟真而融妄也。

    發業無明。

    卽是業因。

    潤生無明。

    卽是業緣。

    此二通于界内界外。

    總名煩惱。

    誰作誰受。

    正是審其根本。

    意顯作亦六根。

    受亦六根。

    除卻現前六根。

    更無煩惱根本。

    故須拔脫其黏也。

     (癸)二正示審詳二。

    初立喻。

    二示法。

     (子)今初 阿難。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不見所結。

    雲何知解。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空無形相。

    無結解故。

     此以結喻根塵識妄黏之相。

    而以虛空喻根塵識本藏性也。

     (子)二示法二。

    初委示颠倒處所。

    合所結喻。

    二正勸詳擇降伏。

    合知解喻。

     (醜)初中二。

    初總示結根。

    二别示結相。

     (寅)今初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器世間不能超越。

     謂由汝現前六根。

    為六塵外賊之媒。

    反自劫其家寶。

    由此無始以來。

    六凡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同居世間不能超越。

    乃至二乘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方便世間不能超越。

    菩薩衆生世界生纏縛故。

    于果報世間不能超越也。

    下文雲。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此中者。

    仍指六根之中。

    生住異滅分劑頭數者。

    卽指無明别惑。

    故知六根結相。

    通于九界。

    直至妙覺。

    方能解盡。

    同于虛空不可隳裂耳。

    問曰。

    舊以六識為賊。

    今何指為六塵。

    答曰。

    惟其六塵為賊。

    故雲眼被色劫。

    耳被聲劫等。

    又名此六塵以為六衰。

    言其能為衰害也。

    總而言之。

    迷則六根為内賊。

    六塵為外賊。

    六識為内外賊。

    以互相為媒故。

    若不相黏。

    則一一皆良民矣。

     (寅)二别示結相二。

    初約衆生世界以明妄數。

    二約世界妄數以曆六根。

     (卯)今初 阿難。

    雲何名為衆生世界。

    世為遷流。

    界為方位。

    汝今當知。

    東。

    西。

    南。

    北。

    東南。

    西南。

    東北。

    西北。

    上。

    下。

    為界。

    過去。

    未來。

    現在。

    為世。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一切衆生織妄相成。

    身中貿遷。

    世界相涉。

    而此界性。

    設雖十方。

    定位可明。

    世間隻目東西南北。

    上下無位。

    中無定方。

    四數必明。

    與世相涉。

    三四四三。

    宛轉十二。

    流變三疊。

    一十百千。

     所言衆生世界者。

    隻此現在身中所有遷流。

    卽名為世。

    所有方位。

    卽名為界。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衆生無始以來。

    織妄相成。

    于一身中。

    貿易遷流。

    遂令世界互相涉入。

    以此定位之四方。

    涉彼遷流之三世。

    三世各有四方。

    總成十二。

    四方各有三世。

    亦成十二。

    故名宛轉十二也。

    一身而成十二。

    卽是流變一疊而為十二。

    十二之中必各具十。

    卽是流變二疊為百二十。

    百二十中又各具十。

    卽是流變三疊為千二百。

    今言一十百千。

    舉大數耳。

    然流變三疊。

    古無的解。

    幽溪之釋。

    似為近理。

    今節錄之。

    幽溪雲。

    第一疊。

    約四方各論三世。

    三四共成十二。

    第二疊。

    于東方三世變一為十者。

    約刹那九世言之。

    如根本中過去一世。

    旣變三世矣。

    各各又成三世。

    三三九世。

    所謂過去過去。

    過去現在。

    過去未來。

    現在過去。

    現在平等。

    現在未來。

    未來過去。

    未來現在。

    未來無盡。

    加前根本中一世。

    故成十世。

    所謂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也。

    現在未來二世。

    各具十世亦然。

    共三十世。

    第三疊。

    于東方三十世。

    一一變十。

    共成三百。

    四方總千二百。

    佛意蓋言。

    衆生世界。

    必有方位遷流。

    方方有世。

    世世有方。

    一念十方。

    刹那九世。

    世位生滅。

    法爾如斯。

    此約一刹那頃。

    功德之數如此。

    若一時一日。

    豈有涯哉。

    謂之功德者。

    功言力。

    德言用。

    謂六根各有豎窮橫徧之力用也。

    正顯界雖貿變。

    世雖遷流。

    而有不變不遷者在。

    卽飛光驗其不動。

    十科顯其周圓。

    又下擊鐘驗常。

    莫非其事。

    此為選圓通本根極吃緊事也。

    私謂更有一釋。

    言流變三疊者。

    一疊卽三四四三成十二也。

    二疊卽方方世世中各具十界。

    則十二成百二十也。

    三疊卽界界又各互具十界。

    則百二十成千二百也。

    故下文意根中雲。

    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出世法。

     (卯)二約世界妄數以曆六根二。

    初明性本圓融。

    二明用分優劣。

     (辰)今初 總括始終。

    六根之中。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疊為十二。

    名數之始。

    百二十疊為千二百。

    名數之終。

    此雖是一身總數。

    而六根亦複各得其全。

    譬如六人同觀一月。

    各得月之全體。

    此在妄恒真之性。

    法爾如斯者也。

     (辰)二明用分優劣。

    但約此方衆生。

    沉迷颠倒。

    用中相背。

    故于本無優劣性中。

    而妄成優劣相也。

    文分為二。

    初總明。

    二别示。

     (己)今初 阿難。

    汝複于中克定優劣。

     (已)二别示六。

    初明眼根相。

    (至)六明意根相。

     (午)今初 如眼觀見。

    後暗前明。

    前方全明。

    後方全暗。

    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

    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

    一分無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四方各二百。

    四隅各一百。

    共千二百。

    前方全明。

    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

    後方全暗。

    亦指正方幷二隅四百也。

    左右旁觀句。

    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見也。

    三分之二句。

    總算見八百而不見四百也。

    三分言功者。

    性本具也。

    一分無德者。

    用偏局也。

     (午)二明耳根相 如耳周聽。

    十方無遺。

    動若迩遙。

    靜無邊際。

    當知耳根。

    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言聞動之時。

    似有迩遙。

    此特頒業發現之妄情。

    聞靜之時。

    元無邊際。

    此乃在妄恒真之體性也。

     (午)三明鼻根相 如鼻齅聞。

    通出人息。

    有出有入。

    而阙中交。

    驗于鼻根。

    三分阙一。

    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出則取香。

    入則聞香。

    兩停之際。

    則無功能。

    故雲三分阙一。

     (午)四明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