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關燈


    卽是卽一切法。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卽雙收二句。

    又一切俱非。

    故指皆是物。

    無是見者。

    一切俱卽。

    故微細發明。

    無非見者。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故曰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雲何于中有是非是。

    又一切俱非。

    故正破七處非心。

    一切俱卽。

    故密顯七處鹹徧。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故名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又一切俱非。

    故性明。

    一切俱卽。

    故性淨。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故名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前雲勝義中真勝義性。

    此之謂也。

     (癸)三結責迷情 如何世間三有衆生。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

    人佛知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

    終不能發。

    汝與衆生。

    亦複如是。

    寶覺真心。

    各各圓滿。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愛念小乘。

    得少為足。

     三谛圓融之本理。

    名為如來無上菩提。

    三觀圓明之智眼。

    名為佛之知見。

    豈凡夫滞有。

    二乘滞空之心。

    所能測度。

    豈世間因緣自然種種語言。

    所能得入哉。

    次以琴瑟等物。

    喻現前陰入處界大等。

    以妙音。

    喻藏性妙理。

    以妙指。

    喻了義修證。

    以汝與衆生。

    合琴瑟等喻。

    以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合各有妙音喻。

    以按指。

    合喻中妙指義。

    以海印發光。

    合喻中妙音發義。

    以汝暫舉心。

    合無妙指喻。

    以塵勞先起。

    合不發妙音喻。

    海印者。

    三昧之名。

    得此三昧。

    炳現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猶如大海。

    閻浮提影悉于中現也。

    由不勤求等者。

    出其無有妙指之由。

    由于愛念小乘。

    所以迷理無明全在。

    舉心便屬塵勞。

    不得大用現前也。

     (丁)二明迷悟因緣無性。

    前文旣舉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但由迷悟不同。

    緻使大用不現。

    又恐愚者。

    以迷悟因緣為有實法。

    今故重明其無性也。

    文分為二。

    初答滿慈重征妄因。

    二答阿難再執緣起。

     (戊)初中二。

    初問。

    二答。

     (己)今初 富樓那言。

    我與如來。

    寶覺圓明真妙淨心。

    無二圓滿。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

    久在輪回。

    今得聖乘。

    猶未究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獨妙真常。

    敢問如來。

    一切衆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淪溺。

     前文是問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生續之因。

    故明迷真成妄。

    咎在無明。

    今文更問無明以何為因。

    故曰何因有妄也。

    幽溪雲。

    雖問生妄之因。

    正欲顯息妄之因。

    故佛随以真亦無得答之。

     (己)答中二。

    初明妄本無因。

    二明真亦無得。

     (庚)初又三。

    初立喻。

    二顯法。

    三結合。

     (辛)今初 佛告富樓那。

    汝雖除疑。

    餘惑未盡。

    我以世間現前諸事。

    今複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忽于晨朝。

    以鏡照面。

    愛鏡中頭。

    眉目可見。

    嗔責己頭。

    不見面目。

    以為魑魅。

    無狀狂走。

    于意雲何。

    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

    是人心狂。

    更無他故。

     除疑者。

    事理性相已無疑也。

    餘惑未盡者。

    迷悟情量猶未舍也。

    演若達多。

    此雲祠授。

    愛鏡中頭眉目可見。

    喻妄取幻鏡。

    嗔責己頭不見面目。

    喻迷背真性。

    當知凡夫愛妄有而不見真空。

    二乘愛偏空而不見妙有。

    菩薩愛萬行而不見中道。

    别教愛但中而不見法界。

    皆狂走也。

    答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則知妄本無因矣。

     (辛)二顯法 佛言。

    妙覺明圓。

    本圓明妙。

    旣稱為妄。

    雲何有因。

    若有所因。

    雲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從迷積迷。

    以曆塵劫。

    雖佛發明。

    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識迷無因。

    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

    欲何為滅。

    得菩提者。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心縱精明。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妙覺明圓。

    指衆生所具之理性也。

    本圓明妙。

    言其不假修成也。

    真本無妄。

    則妄性本空。

    安得有因。

    有因便非妄矣。

    如是迷因二句。

    不是說其因迷生迷。

    蓋因迷因悟。

    上文己曾雙破。

    今言如是迷因。

    正因迷惑不達無因。

    所以非有而常自有也。

    若識得迷本無因。

    則便知妄想無性。

    更何所依。

    最初尚無有生。

    卻後将何為滅。

    直如夢中之物。

    醒後安可取哉。

     (辛)三結合 況複無因。

    本無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

    豈有因緣自怖頭走。

    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

    縱未歇狂。

    亦何遺失。

    富樓那。

    妄性如是。

    因何為在。

     承上文言夢中之物。

    醒時了不可取。

    況複此妄。

    一總無因。

    本無所有。

    直如達多狂走。

    終不可言照鏡是其因緣。

    以人皆照鏡。

    不狂走故。

    故知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

    可喻如來之妙覺明圓。

    縱未歇狂。

    亦何遺失。

    可喻衆生之本圓明妙矣。

    結妄無因可知。

     (庚)二明真亦無得二。

    初法。

    二喻。

     (辛)今初 汝但不随分别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

    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富樓那等。

    旣證無漏。

    已斷三緣。

    隻因法執未破。

    不知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全無實性。

    是故随此虛妄分别。

    便謂有三界可出。

    有涅槃可證。

    還似達多怖頭狂走。

    今但須不随此虛妄分别。

    則三緣業已先斷。

    三種相續妄因亦複不生。

    而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矣。

    肯綮者。

    筋脈聚會之處。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言不待勞筋苦骨也。

    此為滿慈輩已斷煩惱者言之。

    若統論修證要途。

    則不随分别。

    是從理以開圓解。

    三緣斷故。

    是從事以起實修。

    事理雙進。

    方能直下了當。

    蓋雖斷三緣而仍随分别。

    則成人天二乘僞果。

    不斷三緣。

    而駕言于不随分别。

    則堕善星比丘覆轍。

    故須事理并進也。

    又三緣斷故三因不生者。

    由無殺盜淫之業果。

    則無衆生。

    無衆生。

    則無世界。

    如塞源者。

    先竭其流。

    如破竹者。

    先剖其尾。

     (辛)二喻 譬如有人。

    于自衣中。

    系如意珠。

    不自覺知。

    窮露他方。

    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

    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

    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

    緻大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此與法華珠喻不同。

    彼喻十六王子結緣。

    系了因珠。

    此喻各各自具正因珠也。

    智者指示其珠。

    喻如來開示藏性。

     (戊)二答阿難再執緣起二。

    初疑問。

    二示答。

     (己)今初 卽時阿難在大衆中。

    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

    不從人得。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卻)從因緣(而)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

    大目犍連。

    及舍利弗。

    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

    發心開悟。

    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

    成第一義。

    惟垂大悲。

    開發迷悶。

     此執如來現說因緣之言。

    而翻難前文排擯因緣之義。

    所以曲為末世衆生釋疑滞也。

     (己)二示答二。

    初破疑。

    二誡勸。

     (庚)初中二。

    初卽喻推破。

    二合法結顯。

     (辛)初又二。

    初立二執。

    二破二執。

     (壬)今初 佛告阿難。

    卽如城中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若得滅除。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

    理窮于是。

     阿難本執上文法喻成難。

    今卽以彼法喻而答釋之。

    理窮于是者。

    言汝所執因緣自然之理。

    極盡于此而已下乃破其無實理也。

     (壬)二破二執又二。

    初正破二執。

    二悟本俱非。

     (癸)初又二。

    初約頭破。

    二約狂破。

     (子)今初 阿難。

    演若達多。

    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

    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

    怖頭狂走。

    若自然頭。

    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

    因緣故失。

    本頭不失。

    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

    何藉因緣。

     此明頭非自然因緣。

    以喻真體非自然因緣也。

    先明頭非自然。

    故雲。

    設使達多頭本自然。

    則本自其然。

    無然而非自矣。

    何因緣故而又怖頭狂走耶。

    次明頭非因緣。

    故雲。

    若使自然之頭。

    實以因緣故狂。

    何不使此自然之頭。

    随于因緣故失。

    今旣本頭不失。

    而狂怖虛妄出生。

    其頭曾無變易。

    何藉于因緣耶。

    是真體上。

    決無自然因緣之理可得矣。

     (子)二約狂破 本狂自然。

    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

    狂何所潛。

    不狂自然。

    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此明狂非自然因緣。

    以喻妄亦非自然因緣也。

    先明狂非自然。

    故雲。

    設使本狂自然。

    則是本有狂怖矣。

    未狂之際。

    狂于何所潛耶。

    次明狂非因緣。

    故雲。

    設使不狂自然。

    則狂必藉因緣。

    今頭本無妄。

    何為狂走。

    狂豈有因緣耶。

    是妄法上。

    亦決無自然因緣之理可得矣。

    夫真妄二處。

    求自然因緣之理俱不可得。

    則其理不己窮乎。

     (癸)二悟本俱非 若悟本頭。

    識知狂走因緣自然。

    俱為戲論。

     悟本頭者。

    知此頭不變随緣。

    故有狂走狂歇之不同。

    故非自然。

    知此頭随緣不變。

    不因狂走狂歇為有無。

    故非因緣。

    識知狂走者。

    知狂無體性。

    故非自然。

    知狂無來曆。

    故非因緣也。

     (辛)二合法結顯三。

    初直結法。

    二重簡非。

    三正指是。

     (壬)今初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

    卽菩提心。

     此語超略。

    具足應雲。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也。

    夫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有似因緣矣。

    而複雲卽菩提心。

    則喻如頭非外得。

    豈因緣乎。

    又卽菩提心。

    則有似自然矣。

    而必以三緣斷故。

    方為歇卽菩提。

    則喻如狂歇方悟本頭。

    豈自然乎。

    全性成修。

    全修顯性。

    此真無戲論法也。

     (壬)二重簡非 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滅生俱盡。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

    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

    稱本然性。

     此恐生滅情計未忘。

    還于無戲論法而起戲論。

    故須重重簡拂之也。

    意謂我所言三緣斷故卽菩提心者。

    非謂有三緣可滅。

    有菩提始生也。

    若逐語生解。

    妄計有菩提心生。

    生滅心滅。

    此則但成生滅戲論矣。

    惟滅生俱盡。

    方為無功用道。

    方是無戲論法。

    而所謂無功用道。

    亦非自然也。

    若又計無功用為有自然。

    如是則又發明自然心生。

    生滅心滅。

    此亦但成生滅戲論矣。

    然此無生滅法。

    卽是無戲論法。

    而亦非自然也。

    若又以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總是妄立對待名字。

    皆戲論耳。

     (壬)三正指是 本然非然。

    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

    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此承上文簡拂一切戲論而示之曰。

    讵知本然之性。

    雖不變而舉體随緣。

    故非自然。

    和合之相。

    雖随緣而全體不變。

    故非和合。

    是故和合自然。

    二俱遠離。

    離之與合。

    亦複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耳。

    離者。

    非和合非自然。

    雙遮句也。

    合者。

    亦和合亦自然。

    雙照句也。

    遮照俱非。

    故雲離合俱非。

     (庚)二誡勸二。

    初誡徒聞無功。

    二勸真修有益。

     (辛)今初 菩提涅槃。

    尚在遙遠。

    非汝曆劫辛勤修證。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清淨妙理如恒河沙。

    隻益戲論。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得阿那含。

    于我法中。

    成精進林。

    愛河幹枯。

    令汝解脫。

     (辛)二勸真修有益 是故阿難。

    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如摩登伽。

    宿為淫女。

    由神咒力銷其愛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

    同悟宿因。

    知曆世因。

    貪愛為苦。

    (彼二人者皆以)一念熏修無漏善故。

    或得(證三果而)出纏。

    或(證四果而)蒙授(第一尊)記。

    雲何(汝乃)自欺。

    尚留觀聽。

     問曰。

    前雲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此雲非汝曆劫辛勤修證等。

    何相反耶。

    答曰。

    滿慈已盡諸漏。

    但纡疑悔。

    故疑悔一除。

    直下了當。

    阿難雖已開悟。

    習漏未除。

    欲證真智真斷。

    須修無漏勝業。

    然無漏業。

    亦隻是不随分别三種相續。

    所謂卽以所悟真因。

    淨除現業而已。

    非别有法可修也。

    修卽無修。

    故雲歇卽菩提。

    無修非是不修。

    故雲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所謂性修交成。

    性修不二。

    恰恰相成。

    安得相反耶。

    夫修則一念亦勝。

    一日亦勝。

    何況曆劫。

    不修則積劫多聞。

    尚無實益。

    何況無聞。

    此正勖修以啟下文。

    言尚留觀聽者。

    責其不能反見見自性。

    反聞聞自性。

    而猶逐妄緣也。

    從初卷正宗分起至此。

    是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谛理一大科竟。

     (乙)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有二。

    初為當機示圓通本根。

    二為末世示道場方法。

     (丙)初中二。

    初歎領述請。

    二宣示法義。

     (丁)今初 阿難及諸大衆。

    聞佛示誨。

    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身意輕安。

    得未曾有。

    重複悲淚。

    頂禮佛足。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善開我心。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

    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于苦海。

    世尊。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

    徧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

    要因門入。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捐舍小乘。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

    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

    在會一心伫佛慈旨。

     此文三節。

    初是經家叙相。

    次無上大悲下。

    是當機陳白。

    三作是語已下。

    是大衆伫誨也。

    初文疑惑銷除者。

    因緣自然名言習氣已簡拂故。

    心悟實相者。

    法身真解倍增明故。

    身意輕安者。

    能伏粗重障故。

    次當機陳白又為二。

    初無上大悲至出于苦海。

    是歎領。

    二世尊我今下。

    是述請也。

    含育。

    猶上文所謂含吐。

    以十方依正。

    皆是妙心中物。

    故名為含。

    皆卽妙心所現。

    故名為育。

    旅泊。

    喻久背真性。

    天王。

    喻如來法王。

    華屋。

    喻如來所證三德秘藏。

    三德秘藏。

    雖吾故宅。

    迷久不知。

    知由佛示。

    義如佛賜也。

    門者。

    行為理門。

    卽所謂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上文開圓頓解。

    已知最初方便。

    今直請入華屋之方便門也。

    如來無餘涅槃者。

    圓極之果。

    顯非二乘所證無餘涅槃。

    本發心路者。

    圓行之因。

    得陀羅尼入佛知見者。

    以一心三觀大總持門。

    入一心三智妙覺佛位也。

     (丁)二宣示法義二。

    初經家叙意。

    二如來正說。

     (戊)今初 爾時世尊。

    哀愍會中緣覺聲聞。

    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及為當來佛滅度後。

    末法衆生發菩提心。

    (者)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宣示阿難及諸大衆。

     攀緣未伏。

    故雖悟菩提而未得自在。

    今乃示以攝伏攀緣之正行也。

    此行通于現在滅後。

    無不依之而證菩提。

     (戊)二如來正說二。

    初總示因心。

    二别顯修證。

     (己)初中二。

    初正明二義。

    二決通疑滞。

     (庚)初又二。

    初總征。

    二别釋。

     (辛)今初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于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妙三摩提者。

    卽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

    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故名為妙。

    修德有功。

    性德方顯。

    故須不生疲倦。

    從本覺而發始覺。

    故名發覺初心。

    決者。

    決擇。

    定者。

    一定。

    此等一定不易之理。

    初發心時急須決擇。

    否則不入修行正定聚中。

    是則義雖本定。

    要由決擇方知。

    故名決定義也。

     (辛)二别釋二。

    初應審觀因地發心。

    二應審詳煩惱根本。

     (壬)初中二。

    初總勸審觀。

    二正示審觀。

     (癸)今初 阿難。

    第一義者。

    汝等若欲捐舍聲聞。

    修菩薩乘。

    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

    若于因地。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此正顯示因心須同果覺。

    則因真果正。

    故必須以不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