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四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南為初生相。
衆生無始以來。
或情變為想。
想易為情。
合變成離。
離易為合等。
更相變易。
種種不同。
所有受業。
無不随業成報。
逐其善業。
則四生皆有飛舉之樂。
逐其惡業。
則四生皆有沉墜之苦。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明其但是覺明為咎。
更無他因也。
此雖但明六凡衆生相續之相。
而方便實報土中三乘衆生相續。
亦可例知。
所謂投真谛胎。
投俗谛胎。
投中谛胎。
出見思卵殼。
出塵沙卵殼。
出無明卵殼。
見思習潤。
塵沙習潤。
無明習潤。
潤卽是濕。
空觀化。
假觀化。
中道化。
乃至界外情想合離。
以理思之。
(子)三明業果相續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胎卵濕化。
随力強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惟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此明業果相續。
總不離一念妄貪也。
真如不守自性。
妄為明覺。
最初一念貪明。
已為衆貪之本。
由其所貪益劣。
造業益惡。
感果益苦。
一切嗔癡慢等。
皆由貪生。
故獨指三貪為業果根本也。
十生者。
于十二類生中。
惟除土木金石。
空散消沉。
不可食故。
互來相啖為盜貪者。
不與而取。
名之為盜。
畜生何嘗肯與人食。
橫取食之。
盜莫大焉。
故約互傷名殺。
約互取名盜。
此特舉業之最重者言耳。
若統論惡業。
則有十惡。
不止身三。
又統論業果。
則有善惡不動三業。
招感三界有漏苦樂不動三果。
故下文雲。
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
有無相傾。
起輪回性也。
又偏真業。
感方便果。
緣了業。
感實報果通前三界業果。
總是迷中妄業妄果。
如水成冰。
惟稱性業。
感寂光果。
卽是悟中真業真果。
如冰成水。
又淫論事淫理淫。
殺論事殺理殺。
盜論事盜理盜。
以成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業果相續。
可以意知。
文中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二句。
互相影略。
結成殺盜二貪。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二句。
亦互相影略。
結成欲貪。
餘并可解。
(壬)三結果歸因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
終而複始。
前已尅示從因感果。
今更結屬果惟妄因。
别無實法也。
三種颠倒相續者。
始則似有世界。
乃有衆生。
有衆生。
乃有業果。
後則由業果不斷。
故衆生不斷。
由衆生不斷。
故世界不斷。
然皆非心外有實颠倒。
不過皆是覺明體中。
妄生明了知性。
因此妄了。
發起所知妄相。
從于妄有能見而生耳。
此中明了知性。
卽牒前妄為明覺。
是業相也。
因了發相。
卽牒前因明立所。
是境界相也。
從妄見生。
卽牒前生汝妄能。
從此妄能生一切法。
是能見相也。
今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不過因此虛妄微細三相為本。
遂成六粗諸相。
終而複始。
豈有他哉。
(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二。
初領義起疑。
二舉喻答釋。
(壬)今初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
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此領上文衆生迷真成妄之旨。
而翻疑真能起妄也。
故曰。
若此衆生所具妙覺之體。
本來如此之妙。
如此覺明。
不假修證。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而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則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乃與衆生元始一般。
不識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何時亦當無狀複生耶。
據此問意。
有二種迷。
一者不達隻今衆生現行無明。
及所見山河大地。
元非實有。
二者不達生佛雖複理同。
一惟性德。
一有修德。
故佛須以四喻而兼答之。
(壬)二舉喻答釋二。
初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
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癸)令初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而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褛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富樓那。
十方如來。
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在迷時亦)本無迷。
(但是)似有迷(情妄)覺。
(今一)覺迷(則)迷(永)滅。
(而)覺不生迷(矣)。
亦如翳人。
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
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初迷方喻。
以喻妄因本空。
二空華喻。
以喻妄果非有。
所以開其實有現行無明及山河大地之迷。
意謂衆生分中。
尚無無明及山河大地生相。
況諸佛乎。
文并可知。
(癸)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又如金礦。
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亦複如是。
金喻菩提智德無變。
灰喻涅槃斷德無生。
所以開其但知性德。
不知修德之迷。
意謂精金已經煆煉。
木灰已自燒成。
豈同在纏本覺而已。
然本妙覺明。
妙空明覺。
離過絕非。
言辯莫及。
故須合此四喻。
方可庶幾。
若但用前二喻。
未顯生佛永殊。
若但用後二喻。
未顯生佛平等。
今以後喻合前。
則知六而常卽。
以前喻合後。
則知卽而常六。
又依前二喻。
不須移方滅華。
但貴指迷拭翳。
則知無修而修。
依後二喻。
雖用紅爐烈火。
原是本具金灰。
則知修而無修矣。
(己)二答相随性徧。
以釋相違性難二。
初牒問。
二正答。
(庚)今初 富樓那。
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徧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征虛空及諸大地。
俱徧法界。
不合相容。
此牒其第二從七大中所起相違性難而答之也。
(庚)二正答二。
初舉喻。
二法合。
(辛)今初 富褛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旣是日明。
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空應自照。
雲何中宵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當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此中譬如虛空下。
先舉喻顯其相容。
于意雲何下。
次推征示其虛妄也。
妙覺明心。
無物可譬。
權以虛空譬之。
而以明暗動清濁霾映七種諸有為相。
權喻七大。
然不必一一分配。
但總顯虛空非七相。
不拒七相發揮。
以喻藏性非七大。
不拒七大發揮而已。
推征中。
但推明相一種以例其餘。
若此明相從日而生。
不藉虛空。
則應十方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從空生。
空應自照。
何待日明。
若雲空日共生。
則此明相。
那一半是空生。
那一半是日生。
又設使空日和合。
成此全明。
則日去空在。
應有半明。
何故全暗。
故曰非日非空。
然離空日。
何處有明。
故曰不離空日。
旣此明相無生無性。
當知七相皆無生無性矣。
(辛)二法合二。
初正合上喻。
二重明理性。
(壬)今初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親性元真。
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此段錯簡。
宜在無可憑據之下。
)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雲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不應難言。
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
各日旣雙。
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
(此下宜接觀相元妄一段)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者。
合上太虛空喻也。
空明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各各現者。
合上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等喻也。
俱發俱現。
則非太虛之所能譬。
故更巧借日影譬之。
若知二人所見。
各是全日。
元無二日。
則知水火等相。
皆是全體藏性。
亦無二性矣。
故卽以法結示之曰。
若但觀七大之相。
則元是虛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若深觀七大之性。
則全體元真。
隻此七大惟是妙覺明心。
則水本非水。
火本非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先字訓作本字。
非先後之先也。
倘謂性本先非水火。
後來方有水火妄相。
則本無今有。
性相分途。
其去冥谛神我邪計不遠矣。
慎之慎之。
(壬)二重明理性三。
初明不變随緣用。
二明随緣不變體。
三結責迷情。
(癸)今初 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
随為色空。
周徧法界。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徧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此中文有二節。
初汝以色空下。
是明藏性不變之體。
随九界衆生心。
應其所知之量。
循業發現為九界七大。
次我以妙明下。
是明藏性不變之理。
随佛界衆生心應其所知之量。
循業發現為佛界七大也。
初文汝字。
雖指滿慈。
意實徧指九界衆生。
繇其生相無明未破。
色空情見未忘。
故以此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藏性不變之體。
随于染緣。
以為九界色空。
各各周徧法界。
猶如太虛。
不拒諸相發揮。
是故于中。
妄有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等事也。
此由九界衆生迷于藏性。
悶于無明。
本有覺性。
非背而背。
虛妄塵相。
無合而合。
故發三惑塵勞。
有實報方便同居諸世間相也。
次文我字。
徧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由其稱本覺性。
起始覺智。
此智照而常寂。
全修卽性。
故名妙明不滅不生。
以此合如來藏不變之體。
而如來藏。
随于淨緣。
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一亦藏性。
無量亦藏性。
小亦藏性。
大亦藏性。
道場亦藏性。
十方亦藏性。
身亦藏性。
空亦藏性。
毛端亦藏性。
刹亦藏性。
微塵亦藏性。
法輪亦藏性。
一不為少。
無量非多。
乃至微塵不小。
法輪不大。
此由如來達塵非塵。
故無滅言滅。
了塵卽覺。
故無合說合。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惟有如如及如如智也。
(癸)二明随緣不變體。
上文已明如來藏性。
随染淨緣。
具成十界。
随九界心。
如水成冰。
随佛界心。
如冰成水。
今則指此冰水之性。
同一濕性也。
文分為三。
初明随緣不變如實空義。
二明随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三明随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子)今初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風。
非火。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盡。
非苦。
非集。
非滅。
非道。
非智。
非得。
非檀那。
(布施)非屍羅。
(戒)非毗梨耶。
(精進)非羼提。
(忍辱)非禅那。
(定)非般剌若。
(智慧)非波羅蜜多。
(到彼岸亦雲度無極)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如來)非阿羅诃。
(應供)三耶三菩。
(正徧知)非大涅槃。
(滅度)非常。
非樂。
非我。
非淨。
此顯藏性正随緣時。
所有十界染淨諸法。
随拈一法。
無不皆是圓融真谛。
一切俱非。
卽藏性如實空義。
正随緣而常不變也。
言如來藏本妙圓心者。
重一圓字。
為顯性量。
首言非心者。
卽指心法。
次非空乃至非波羅蜜多者。
指衆生法。
次如是乃至等者。
卽指佛法。
意顯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一非一切非也。
又衆生法中。
非空至非意識界。
是六凡法。
豎三谛中。
屬于俗谛。
非明無明至老死盡。
是緣覺法。
非苦至非得。
是聲聞法。
此二屬于真谛。
非檀那至波羅蜜多。
是菩薩法。
幷後佛法。
同屬中谛。
今一切俱非。
所謂一空一切空。
假中皆空。
不思議大真谛也。
緣覺法中言明無明者。
由妄明故。
便有無明。
或以初一明字。
指彼觀因緣智亦可。
非今所重。
不須辨之。
(子)二明随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卽如來藏元明心妙。
卽心。
卽空。
卽地。
卽水。
卽風。
卽火。
卽眼。
卽耳鼻舌身意。
卽色。
卽聲香味觸法。
卽眼識界。
如是乃至卽意識界。
卽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卽老卽死。
卽老死盡。
卽苦。
卽集。
卽滅。
卽道。
卽智。
卽得。
卽檀那。
卽屍羅。
卽毗梨耶。
卽羼提。
卽禅那。
卽般剌若。
卽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卽怛闼阿竭。
卽阿羅诃。
三耶三菩。
卽大涅槃。
卽常。
卽樂。
卽我。
卽淨。
此顯十界染淨諸法。
随拈一法。
無不皆是圓融俗谛。
一切俱卽。
卽藏性如實不空義。
正随緣而常不變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結上起下。
非六凡。
故非世。
非四聖。
故非出世。
由其一切俱非。
所以一切俱卽。
故此句宜屬此也。
元明心妙。
重一妙字。
為顯性具。
心佛衆生。
一卽一切卽。
又三谛俱卽。
所謂一假一切假。
空中皆假。
不思議大俗谛也。
(子)三明随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以是俱卽世出世故。
卽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卽離非。
是卽非卽。
此顯十界染淨諸法。
随拈一法。
無不皆是圓融中谛。
一切雙遮雙照。
卽藏性遮照同時義。
正随緣而常不變也。
以是俱卽句。
亦是結上起下。
由其俱非而又俱卽。
所以卽是妙明心元。
此句重一元字。
為顯性體。
心佛衆生。
一遮照一切遮照。
又三谛俱遮俱照。
卽所謂一中一切中。
空假俱中。
不思議大中谛也。
離卽離非者。
雙遣上文俱非俱卽二義。
是卽非卽者。
雙收上文俱非俱卽二義。
仍須略約心佛衆生三法。
廣約十界三谛以辨其相。
所謂離卽心。
離非心。
是卽心。
是非心。
離卽空。
離非空。
是卽空。
是非空。
乃至離卽淨。
離非淨。
是卽淨。
是非淨等。
可以意知。
不能繁述。
然此圓融藏性一體三義。
徧在十界三谛及心佛衆生三法之中。
無不各各圓融。
若不再為點示。
仍恐讀者封文失旨。
請稍陳之。
如來旣指陰入處界七大等法。
全是藏性。
須就此法以觀藏性。
且如佛法之中。
舉一如來名号。
此如來名。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淨。
此如來名。
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淨。
此如來名。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其餘一切佛法。
亦複如是。
又如衆生法中。
舉一地大。
此地。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淨。
此地。
卽心卽空卽地卽水乃至卽我卽淨。
此地。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其餘一切衆生依正。
亦複如是。
又如心法之中。
舉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此介爾心。
非心非空乃至非我非淨。
此介爾心。
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淨。
此介爾心。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其餘一切諸心心所。
亦複如是。
由此卽事之理。
具足卽理之事。
方成事事無礙法界。
否則諸佛所證。
非卽衆生所有。
何名三無差别。
思之思之。
又複應知。
此中所顯圓融藏性。
卽是前三卷中所明。
更非别義。
蓋一切俱非。
卽周徧法界義。
由其性量廓徹。
故不可喚作一物也。
一切俱卽。
卽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義。
及循業發現義。
由其性具諸法。
故法法皆是也。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卽清淨本然義。
由其性體妙絕。
故遮照同時也。
又一切俱非。
卽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義。
一切俱卽。
卽幻妄稱相義。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卽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義。
又一切俱非。
卽是離一切相。
一切俱卽
衆生無始以來。
或情變為想。
想易為情。
合變成離。
離易為合等。
更相變易。
種種不同。
所有受業。
無不随業成報。
逐其善業。
則四生皆有飛舉之樂。
逐其惡業。
則四生皆有沉墜之苦。
以是因緣。
衆生相續。
明其但是覺明為咎。
更無他因也。
此雖但明六凡衆生相續之相。
而方便實報土中三乘衆生相續。
亦可例知。
所謂投真谛胎。
投俗谛胎。
投中谛胎。
出見思卵殼。
出塵沙卵殼。
出無明卵殼。
見思習潤。
塵沙習潤。
無明習潤。
潤卽是濕。
空觀化。
假觀化。
中道化。
乃至界外情想合離。
以理思之。
(子)三明業果相續 富樓那。
想愛同結。
愛不能離。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
相生不斷。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不能止。
則諸世間胎卵濕化。
随力強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
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
常在纏縛。
惟殺盜淫三為根本。
以是因緣。
業果相續。
此明業果相續。
總不離一念妄貪也。
真如不守自性。
妄為明覺。
最初一念貪明。
已為衆貪之本。
由其所貪益劣。
造業益惡。
感果益苦。
一切嗔癡慢等。
皆由貪生。
故獨指三貪為業果根本也。
十生者。
于十二類生中。
惟除土木金石。
空散消沉。
不可食故。
互來相啖為盜貪者。
不與而取。
名之為盜。
畜生何嘗肯與人食。
橫取食之。
盜莫大焉。
故約互傷名殺。
約互取名盜。
此特舉業之最重者言耳。
若統論惡業。
則有十惡。
不止身三。
又統論業果。
則有善惡不動三業。
招感三界有漏苦樂不動三果。
故下文雲。
有名鬼倫。
無名天趣。
有無相傾。
起輪回性也。
又偏真業。
感方便果。
緣了業。
感實報果通前三界業果。
總是迷中妄業妄果。
如水成冰。
惟稱性業。
感寂光果。
卽是悟中真業真果。
如冰成水。
又淫論事淫理淫。
殺論事殺理殺。
盜論事盜理盜。
以成同居方便實報三種業果相續。
可以意知。
文中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二句。
互相影略。
結成殺盜二貪。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二句。
亦互相影略。
結成欲貪。
餘并可解。
(壬)三結果歸因 富樓那。
如是三種颠倒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因此虛妄。
終而複始。
前已尅示從因感果。
今更結屬果惟妄因。
别無實法也。
三種颠倒相續者。
始則似有世界。
乃有衆生。
有衆生。
乃有業果。
後則由業果不斷。
故衆生不斷。
由衆生不斷。
故世界不斷。
然皆非心外有實颠倒。
不過皆是覺明體中。
妄生明了知性。
因此妄了。
發起所知妄相。
從于妄有能見而生耳。
此中明了知性。
卽牒前妄為明覺。
是業相也。
因了發相。
卽牒前因明立所。
是境界相也。
從妄見生。
卽牒前生汝妄能。
從此妄能生一切法。
是能見相也。
今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次第遷流。
不過因此虛妄微細三相為本。
遂成六粗諸相。
終而複始。
豈有他哉。
(辛)二明諸佛悟妄惟真二。
初領義起疑。
二舉喻答釋。
(壬)今初 富樓那言。
若此妙覺。
本妙覺明。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此領上文衆生迷真成妄之旨。
而翻疑真能起妄也。
故曰。
若此衆生所具妙覺之體。
本來如此之妙。
如此覺明。
不假修證。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而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則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乃與衆生元始一般。
不識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何時亦當無狀複生耶。
據此問意。
有二種迷。
一者不達隻今衆生現行無明。
及所見山河大地。
元非實有。
二者不達生佛雖複理同。
一惟性德。
一有修德。
故佛須以四喻而兼答之。
(壬)二舉喻答釋二。
初喻妄因妄果其體本真。
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癸)令初 佛告富樓那。
譬如迷人。
于一聚落。
惑南為北。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
因悟而出。
富樓那言。
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
又不因悟。
何以故。
迷本無根。
雲何因迷。
悟非生迷。
雲何因悟。
佛言。
彼之迷人。
正在迷時。
倏有悟人。
指示令悟。
富褛那。
于意雲何。
此人縱迷。
于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
世尊。
富樓那。
十方如來。
亦複如是。
此迷無本。
性畢竟空。
昔(在迷時亦)本無迷。
(但是)似有迷(情妄)覺。
(今一)覺迷(則)迷(永)滅。
(而)覺不生迷(矣)。
亦如翳人。
見空中華。
翳病若除。
華于空滅。
忽有愚人。
于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空元無華。
妄見生滅。
見華滅空。
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
斯實狂癡。
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
如汝所解。
雲何問言。
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初迷方喻。
以喻妄因本空。
二空華喻。
以喻妄果非有。
所以開其實有現行無明及山河大地之迷。
意謂衆生分中。
尚無無明及山河大地生相。
況諸佛乎。
文并可知。
(癸)二喻真智真斷不重起妄 又如金礦。
雜于精金。
其金一純。
更不成雜。
如木成灰。
不重為木。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亦複如是。
金喻菩提智德無變。
灰喻涅槃斷德無生。
所以開其但知性德。
不知修德之迷。
意謂精金已經煆煉。
木灰已自燒成。
豈同在纏本覺而已。
然本妙覺明。
妙空明覺。
離過絕非。
言辯莫及。
故須合此四喻。
方可庶幾。
若但用前二喻。
未顯生佛永殊。
若但用後二喻。
未顯生佛平等。
今以後喻合前。
則知六而常卽。
以前喻合後。
則知卽而常六。
又依前二喻。
不須移方滅華。
但貴指迷拭翳。
則知無修而修。
依後二喻。
雖用紅爐烈火。
原是本具金灰。
則知修而無修矣。
(己)二答相随性徧。
以釋相違性難二。
初牒問。
二正答。
(庚)今初 富樓那。
又汝問言。
地水火風。
本性圓融。
周徧法界。
疑水火性不相陵滅。
又征虛空及諸大地。
俱徧法界。
不合相容。
此牒其第二從七大中所起相違性難而答之也。
(庚)二正答二。
初舉喻。
二法合。
(辛)今初 富褛那。
譬如虛空。
體非群相。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所以者何。
富樓那。
彼太虛空。
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
風搖則動。
霁澄則清。
氣凝則濁。
土積成霾。
水澄成映。
于意雲何。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
為因彼生。
為複空有。
若彼所生。
富樓那。
且日照時。
旣是日明。
十方世界。
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
空應自照。
雲何中宵雲霧之時。
不生光耀。
當知是明。
非日非空。
不異空日。
此中譬如虛空下。
先舉喻顯其相容。
于意雲何下。
次推征示其虛妄也。
妙覺明心。
無物可譬。
權以虛空譬之。
而以明暗動清濁霾映七種諸有為相。
權喻七大。
然不必一一分配。
但總顯虛空非七相。
不拒七相發揮。
以喻藏性非七大。
不拒七大發揮而已。
推征中。
但推明相一種以例其餘。
若此明相從日而生。
不藉虛空。
則應十方同為日色。
雲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從空生。
空應自照。
何待日明。
若雲空日共生。
則此明相。
那一半是空生。
那一半是日生。
又設使空日和合。
成此全明。
則日去空在。
應有半明。
何故全暗。
故曰非日非空。
然離空日。
何處有明。
故曰不離空日。
旣此明相無生無性。
當知七相皆無生無性矣。
(辛)二法合二。
初正合上喻。
二重明理性。
(壬)今初 觀相元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親性元真。
唯妙覺明。
妙覺明心。
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此段錯簡。
宜在無可憑據之下。
)真妙覺明。
亦複如是。
汝以空明。
則有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
則各各現。
若俱發明。
則有俱現。
雲何俱現。
富樓那。
如一水中。
現于日影。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東西各行。
則各有日随二人去。
一東一西。
先無準的。
不應難言。
此日是一。
雲何各行。
各日旣雙。
雲何現一。
宛轉虛妄。
無可憑據。
(此下宜接觀相元妄一段)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者。
合上太虛空喻也。
空明空現。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各各現者。
合上日照則明。
雲屯則暗等喻也。
俱發俱現。
則非太虛之所能譬。
故更巧借日影譬之。
若知二人所見。
各是全日。
元無二日。
則知水火等相。
皆是全體藏性。
亦無二性矣。
故卽以法結示之曰。
若但觀七大之相。
則元是虛妄。
無可指陳。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雲何诘其相陵滅義。
若深觀七大之性。
則全體元真。
隻此七大惟是妙覺明心。
則水本非水。
火本非火。
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先字訓作本字。
非先後之先也。
倘謂性本先非水火。
後來方有水火妄相。
則本無今有。
性相分途。
其去冥谛神我邪計不遠矣。
慎之慎之。
(壬)二重明理性三。
初明不變随緣用。
二明随緣不變體。
三結責迷情。
(癸)今初 富樓那。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如來藏。
随為色空。
周徧法界。
是故于中風動空澄。
日明雲暗。
衆生迷悶。
背覺合塵。
故發塵勞。
有世間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徧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滅塵合覺。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此中文有二節。
初汝以色空下。
是明藏性不變之體。
随九界衆生心。
應其所知之量。
循業發現為九界七大。
次我以妙明下。
是明藏性不變之理。
随佛界衆生心應其所知之量。
循業發現為佛界七大也。
初文汝字。
雖指滿慈。
意實徧指九界衆生。
繇其生相無明未破。
色空情見未忘。
故以此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
而藏性不變之體。
随于染緣。
以為九界色空。
各各周徧法界。
猶如太虛。
不拒諸相發揮。
是故于中。
妄有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等事也。
此由九界衆生迷于藏性。
悶于無明。
本有覺性。
非背而背。
虛妄塵相。
無合而合。
故發三惑塵勞。
有實報方便同居諸世間相也。
次文我字。
徧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由其稱本覺性。
起始覺智。
此智照而常寂。
全修卽性。
故名妙明不滅不生。
以此合如來藏不變之體。
而如來藏。
随于淨緣。
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一亦藏性。
無量亦藏性。
小亦藏性。
大亦藏性。
道場亦藏性。
十方亦藏性。
身亦藏性。
空亦藏性。
毛端亦藏性。
刹亦藏性。
微塵亦藏性。
法輪亦藏性。
一不為少。
無量非多。
乃至微塵不小。
法輪不大。
此由如來達塵非塵。
故無滅言滅。
了塵卽覺。
故無合說合。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惟有如如及如如智也。
(癸)二明随緣不變體。
上文已明如來藏性。
随染淨緣。
具成十界。
随九界心。
如水成冰。
随佛界心。
如冰成水。
今則指此冰水之性。
同一濕性也。
文分為三。
初明随緣不變如實空義。
二明随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三明随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子)今初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風。
非火。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
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盡。
非苦。
非集。
非滅。
非道。
非智。
非得。
非檀那。
(布施)非屍羅。
(戒)非毗梨耶。
(精進)非羼提。
(忍辱)非禅那。
(定)非般剌若。
(智慧)非波羅蜜多。
(到彼岸亦雲度無極)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如來)非阿羅诃。
(應供)三耶三菩。
(正徧知)非大涅槃。
(滅度)非常。
非樂。
非我。
非淨。
此顯藏性正随緣時。
所有十界染淨諸法。
随拈一法。
無不皆是圓融真谛。
一切俱非。
卽藏性如實空義。
正随緣而常不變也。
言如來藏本妙圓心者。
重一圓字。
為顯性量。
首言非心者。
卽指心法。
次非空乃至非波羅蜜多者。
指衆生法。
次如是乃至等者。
卽指佛法。
意顯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一非一切非也。
又衆生法中。
非空至非意識界。
是六凡法。
豎三谛中。
屬于俗谛。
非明無明至老死盡。
是緣覺法。
非苦至非得。
是聲聞法。
此二屬于真谛。
非檀那至波羅蜜多。
是菩薩法。
幷後佛法。
同屬中谛。
今一切俱非。
所謂一空一切空。
假中皆空。
不思議大真谛也。
緣覺法中言明無明者。
由妄明故。
便有無明。
或以初一明字。
指彼觀因緣智亦可。
非今所重。
不須辨之。
(子)二明随緣不變如實不空義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卽如來藏元明心妙。
卽心。
卽空。
卽地。
卽水。
卽風。
卽火。
卽眼。
卽耳鼻舌身意。
卽色。
卽聲香味觸法。
卽眼識界。
如是乃至卽意識界。
卽明無明。
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卽老卽死。
卽老死盡。
卽苦。
卽集。
卽滅。
卽道。
卽智。
卽得。
卽檀那。
卽屍羅。
卽毗梨耶。
卽羼提。
卽禅那。
卽般剌若。
卽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卽怛闼阿竭。
卽阿羅诃。
三耶三菩。
卽大涅槃。
卽常。
卽樂。
卽我。
卽淨。
此顯十界染淨諸法。
随拈一法。
無不皆是圓融俗谛。
一切俱卽。
卽藏性如實不空義。
正随緣而常不變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結上起下。
非六凡。
故非世。
非四聖。
故非出世。
由其一切俱非。
所以一切俱卽。
故此句宜屬此也。
元明心妙。
重一妙字。
為顯性具。
心佛衆生。
一卽一切卽。
又三谛俱卽。
所謂一假一切假。
空中皆假。
不思議大俗谛也。
(子)三明随緣不變遮照同時義 以是俱卽世出世故。
卽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卽離非。
是卽非卽。
此顯十界染淨諸法。
随拈一法。
無不皆是圓融中谛。
一切雙遮雙照。
卽藏性遮照同時義。
正随緣而常不變也。
以是俱卽句。
亦是結上起下。
由其俱非而又俱卽。
所以卽是妙明心元。
此句重一元字。
為顯性體。
心佛衆生。
一遮照一切遮照。
又三谛俱遮俱照。
卽所謂一中一切中。
空假俱中。
不思議大中谛也。
離卽離非者。
雙遣上文俱非俱卽二義。
是卽非卽者。
雙收上文俱非俱卽二義。
仍須略約心佛衆生三法。
廣約十界三谛以辨其相。
所謂離卽心。
離非心。
是卽心。
是非心。
離卽空。
離非空。
是卽空。
是非空。
乃至離卽淨。
離非淨。
是卽淨。
是非淨等。
可以意知。
不能繁述。
然此圓融藏性一體三義。
徧在十界三谛及心佛衆生三法之中。
無不各各圓融。
若不再為點示。
仍恐讀者封文失旨。
請稍陳之。
如來旣指陰入處界七大等法。
全是藏性。
須就此法以觀藏性。
且如佛法之中。
舉一如來名号。
此如來名。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淨。
此如來名。
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淨。
此如來名。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其餘一切佛法。
亦複如是。
又如衆生法中。
舉一地大。
此地。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乃至非我非淨。
此地。
卽心卽空卽地卽水乃至卽我卽淨。
此地。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其餘一切衆生依正。
亦複如是。
又如心法之中。
舉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此介爾心。
非心非空乃至非我非淨。
此介爾心。
卽心卽空乃至卽我卽淨。
此介爾心。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其餘一切諸心心所。
亦複如是。
由此卽事之理。
具足卽理之事。
方成事事無礙法界。
否則諸佛所證。
非卽衆生所有。
何名三無差别。
思之思之。
又複應知。
此中所顯圓融藏性。
卽是前三卷中所明。
更非别義。
蓋一切俱非。
卽周徧法界義。
由其性量廓徹。
故不可喚作一物也。
一切俱卽。
卽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義。
及循業發現義。
由其性具諸法。
故法法皆是也。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卽清淨本然義。
由其性體妙絕。
故遮照同時也。
又一切俱非。
卽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義。
一切俱卽。
卽幻妄稱相義。
離卽離非是卽非卽。
卽其性真為妙覺明體義。
又一切俱非。
卽是離一切相。
一切俱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