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關燈
識家相分。

    今此但是六塵之影。

    現于見分中者。

    尚非識之見分。

    況是自證證自證耶。

    而誤認以為心。

    非惟不是真心。

    亦複不是妄心矣。

    故直斥之曰。

    此非汝心也。

    若夫識之見分。

    則靈明昭徹。

    無體無相。

    雖全在妄。

    亦更無此影像可得。

    故下文雲。

    含吐十虛。

    甯有方所也。

    是知阿難所計。

    雖曰能推。

    實則僅是所推影子。

    決非真能推者。

    以能推者。

    實無體相可得故也。

    後世不達。

    卽指此緣影以為六識。

    其亦不知六識甚矣。

     (壬)二正示真心有體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佛寵弟。

    心愛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獨供養如來。

    乃至徧曆恒沙國土。

    承事諸佛及善知識。

    發大勇猛。

    行諸一切難行法事。

    皆用此心。

    縱令謗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發明不是心者。

    我乃無心。

    同諸土木。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雲何如來說此非心。

    我實驚怖。

    兼此大衆。

    無不疑惑。

    惟垂大悲。

    開示未悟。

    爾時世尊。

    開示阿難及諸大衆。

    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于師子座。

    摩阿難頂而告之言。

    如來常說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阿難。

    若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

    诘其根元。

    鹹有體性。

    縱令虛空。

    亦有名貌。

    何況清淨妙淨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豈)無體。

    (乎) 此阿難疑心是無。

    而如來答心有體也。

    由其久執緣影。

    故擘頭一奪。

    番疑斷滅。

    讵思隻此怖斷滅者。

    還可斷滅得否。

    入無生法忍者。

    入字。

    約修證言。

    無生法。

    約理性言。

    忍字。

    約地位言。

    無生法性。

    終始無殊。

    約入約忍。

    則始于名字。

    終于究竟也。

    此是第一番徹底顯性之文。

    妙則中道法身。

    淨則解脫俗谛。

    明則般若真谛。

    三德秘藏。

    可謂和盤托出矣。

    性一切心者。

    猶雲徧為一切心之本性。

     (壬)三委明分别無性 若汝執悋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卽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

    别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

    此則因聲而有分别。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我非勑汝執為非心。

    但汝于心微細揣摩。

    若離前塵有分别性。

    卽真汝心。

    若分别性離塵無體。

    斯則前塵分别影事。

    塵非常住。

    若變滅時。

    此心則同龜毛兔角。

    則汝法身同于斷滅。

    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卽時阿難與諸大衆。

    默然自失。

     此兩番縱奪以明分别無自性也。

    初十六字。

    是總牒。

    執悋者。

    固執而不舍也。

    所了知者。

    意顯彼之所執緣影。

    雖自以為是能了知。

    實則但是所了知者。

    非真能了知也。

    此心卽應至别有全性。

    是初一番縱。

    如汝今者至分别影事。

    是初一番奪。

    不惟聽法時之分别全因聲有。

    縱令六根不緣外塵。

    内守幽清閑曠境界。

    仍是獨頭意識所緣内法塵境而已。

    此則從未到定。

    至非非想。

    皆是法塵分别影事所攝。

    今時闇證。

    謬謂是本來面目。

    空劫前事。

    威音那畔。

    向上鼻孔。

    亦太癡矣。

    次我非勑汝至卽真汝心。

    是第二番縱。

    言我旣不許汝謬計為心。

    亦不勑汝執為非心。

    以心外無法。

    則此分别塵影。

    亦是唯心所現。

    因心成體之物。

    故執為心。

    是認賊為子。

    執為非心。

    是離波求水。

    皆不可也。

    若分别性下。

    是第二番奪。

    若決定執此為心。

    則心反成斷滅。

    而法身修證。

    俱不可得矣。

    此大衆所以不知下落。

    而默然自失也。

     (壬)四總斥從來誤執 佛告阿難。

    世間一切諸修學人。

    現前雖成九次第定。

    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皆由執此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是故汝今雖得多聞。

    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者。

    四禅四空。

    幷滅受想定為第九也。

    前之八定。

    惟是有漏。

    從有頂處。

    遊觀無漏。

    能令染末那相應之受想伏而不行。

    故名滅受想定。

    三果聖人能入此定。

    亦名非學非無學定。

    以其伏第七識俱生我執。

    故名非學。

    以出定時。

    非非想天一分微細我愛猶存。

    故名非無學也。

    由此非非想愛未斷。

    所以不得漏盡成阿羅漢。

    而非非想愛。

    亦卽是此生死妄想而已。

    又複應知。

    生死妄想。

    本無真實。

    如繩本非蛇。

    凡夫誤以為真實而堅執之。

    故有三界分段生死。

    如乞丐之喜以為蛇。

    二乘誤以為真實而苦斷之。

    故有出界變易生死。

    如孩孺之怖以為蛇。

    惟圓頓行人。

    了達妄想無性。

    則不生貪著。

    不須斷除。

    而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矣。

    诃雲不成聖果。

    明知未證初果。

    舊雲證初果者謬也。

     (庚)二别就見精顯性二。

    初領旨哀請。

    二正垂開示。

     (辛)今初 阿難聞已。

    重複悲淚。

    五體投地。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自我從佛發心出家。

    恃佛威神。

    常自思惟。

    無勞我修。

    将謂如來惠我三昧。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失我本心。

    雖身出家。

    心不入道。

    譬如窮子。

    舍父逃逝。

    今日乃知雖有多聞。

    若不修行。

    與不聞等。

    如人說食。

    終不能飽。

    世尊。

    我等今者二障所纏。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惟願如來哀愍窮露。

    發妙明心。

    開我道眼。

     子譬始覺。

    父譬本覺。

    迷本覺而起妄覺。

    妄覺從本覺生。

    義之如子。

    隻此妄覺。

    就是始覺之性。

    但以背覺合塵。

    譬以舍父逃逝而枉受貧窮。

    若能背塵合覺。

    則客作賤人。

    卽長者真子矣。

    二障者。

    一煩惱障。

    卽是見思。

    二所知障。

    亦名智障。

    卽無明塵沙。

    通而言之。

    二皆可稱煩惱。

    見思是界内煩惱。

    無明塵沙是界外煩惱。

    二皆可名智障。

    見思障一切智。

    塵沙障道種智。

    無明障一切種智。

    别而收之。

    見思招感分段生死。

    煩惱義強。

    塵沙無明覆權實理。

    障智義強也。

    由其不知寂常心性。

    所以妄被二障所纏。

    若達心性寂常。

    則二障亦本寂常矣。

    故今但求顯發其本妙明心。

    則道眼自開也。

     (辛)二正垂開示二。

    初現瑞許說。

    二正示見性。

     (壬)今初 卽時如來。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

    其光晃昱。

    有百千色。

    十方微塵普佛世界。

    一時周徧。

    徧灌十方所有寶刹諸如來頂。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

    告阿難言。

    吾今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衆生。

    獲妙微密性淨明心。

    得清淨眼。

     從胸卍字湧出寶光者。

    表示寂常心性本有光明也。

    妙心真體。

    雖不在内。

    而内亦無所不在。

    是故達法界之全體一塵者。

    卽一塵而全體法界。

    故得光流無外。

    非妄計之心可拟議也。

    其光晃昱有百千色者。

    表示一念心中具足百界千如實相真明也。

    普佛世界一時周徧者。

    表示此心本自豎窮橫徧也。

    徧灌諸如來頂者。

    表示諸佛所證頂法。

    不過證此心體也。

    旋至阿難及諸大衆者。

    表示阿難大衆同具此心。

    與十方諸佛元平等也。

    妙微密性淨明心者。

    不可思議。

    故曰妙。

    真妄同體。

    故曰微。

    始終一緻。

    故曰密。

    垢不能染。

    曰性淨。

    暗不能昬。

    曰性明。

    此之心體。

    雖複人人本有。

    迷時不知。

    名之為失。

    從迷歸悟。

    名之為獲。

    得清淨眼者。

    永離眚翳。

    了了見佛性也。

    由獲此心妙微密義。

    則無明翳障本空。

    佛眼清淨。

    由獲此心性淨之義。

    則塵沙翳障本空。

    法眼清淨。

    由獲此心性明之義。

    則見思翳障本空。

    慧眼清淨。

    又獲此心妙微密義。

    得知能障所障。

    體是法界。

    獲此心性淨之義。

    二障圓消。

    獲此心性明之義。

    五眼圓發也。

     (壬)二正示見性十。

    初直指見性是心非眼。

    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

    三約觀河顯見性無遷。

    四約垂手顯見性無減。

    五約标指顯見性無還。

    六約周徧顯見性非物。

    七約無是非是顯見性惟真。

    八約外道世谛對簡。

    顯見性非因緣自然。

    九約二妄合明。

    顯見性非見。

    十破和合不和合餘疑。

    顯見性離過絕非。

    法爾現證。

    問曰。

    十番顯見。

    創自交光。

    今旣極破其說。

    何得承用。

    答曰。

    寂音合論謂如來示阿難真見。

    文有九段。

    已啟其端。

    交光巧取用之。

    幽溪亦以十義顯見。

    正是公心不掩他長。

    有何過咎。

    然今十段。

    仍與三家稍别。

    讀者詳之。

     (癸)初中二。

    初以拳例見。

    定其常情。

    二引例破執。

    正顯見性。

     (子)今初 阿難。

    汝先答我見光明拳。

    此拳光明。

    因何所有。

    雲何成拳。

    汝将誰見。

    阿難言。

    由佛全體閻浮檀金。

    赩如寶山。

    清淨所生。

    故有光明。

    我實眼觀。

    五輪指端屈握示人。

    故有拳相。

    佛告阿難。

    如來今日實言告汝。

    諸有智者。

    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阿難。

    譬如我拳。

    若無我手。

    不成我拳。

    若無汝眼。

    不成汝見。

    以汝眼根。

    例我拳理。

    其義均不。

    阿難言。

    唯然。

    世尊。

    旣無我眼。

    不成我見。

    以我眼根。

    例如來拳。

    事義相類。

     閻浮檀。

    樹名也。

    或雲無翻。

    此方所無。

    或翻勝金。

    果汁入水。

    沙石成金。

    此金赩然有光。

    以喻佛身光明清淨也。

     (子)二引例破執。

    正顯見性 佛告阿難。

    汝言相類。

    是義不然。

    何以故。

    如無手人。

    拳畢竟滅。

    彼無眼者。

    非見全無。

    (猶雲非全無見)所以者何。

    汝試于途詢問盲人。

    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惟見黑暗。

    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

    前塵自暗。

    見何虧損。

    阿難言。

    諸盲眼前唯覩黑暗。

    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

    諸盲無眼。

    惟觀黑暗。

    與有眼人處于暗室。

    二黑有别。

    為無有别。

    如是。

    世尊。

    此暗中人。

    與彼群盲。

    二黑較量。

    曾無有異。

    阿難。

    若無眼人。

    全見前黑。

    忽得眼光。

    還于前塵見種種色。

    名眼見者。

    彼暗中人。

    全見前黑。

    忽獲燈光。

    亦于前塵見種種色。

    應名燈見。

    若燈見者。

    燈能有見。

    自不名燈。

    又則燈觀。

    何關汝事。

    是故當知。

    燈能顯色。

    如是見者。

    是眼非燈。

    眼能顯色。

    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

    (此中三個前塵。

    皆指浮塵眼根。

    不指色塵。

    ) 此直指見性以為真心也。

    人妄謂見是肉眼。

    心是緣影。

    孰知肉眼決不能見。

    緣影決不是心。

    人謂眼在面上。

    心在身中。

    判然兩物。

    孰知面上之眼非眼。

    身中之心非心。

    而真心真眼。

    總惟一體哉。

    故前七處。

    破緣影之非心。

    今此一文。

    破肉眼之無見。

    是妄計之心目。

    總無所在也。

    又今明見性卽心。

    則前明一切唯心。

    亦可雲一切唯見。

    是一體之心目。

    總無所不統也。

    當知此中所指盲而不盲之見性。

    卽是下文無動搖。

    無舒卷。

    不皺不變。

    妙明真精。

    不可還。

    不是物。

    無舒縮。

    無斷續。

    無是非是。

    非自然。

    非因緣。

    非見聞覺知。

    非和合。

    非不和合之見性。

    業已徹底道破。

    但因此性。

    久堕依他境中。

    當機不能徹底領會。

    故須更加九番精辨。

    而金沙始了然耳。

     (癸)二約客塵顯見性不動二。

    初默請。

    二正示。

     (子)今初 阿難雖複得聞是言。

    與諸大衆。

    口已默然。

    心未開悟。

    猶冀如來慈音宣示。

    合掌清心。

    伫佛悲誨。

     但聞見性是心。

    尚自不知見性寂常妙明之義。

    所以未悟。

    此蓋但聽法音。

    從語生解。

    而不能直下返觀故也。

     (子)二正示三。

    初征名驗解。

    二現相證成。

    三結會責失。

     (醜)初又三。

    初如來問。

    二陳那答。

    三如來印可。

     (寅)今初 爾時世尊。

    舒兜羅綿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勑阿難及諸大衆。

    我初成道。

    于鹿園中。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衆言。

    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因何開悟。

    今成聖果。

     鹿園。

    地名。

    卽世尊初轉法輪處也。

    阿若多。

    此雲解。

    卽佛為憍陳那所印之名也。

    五比丘者。

    一阿濕婆。

    此雲馬勝。

    二跋提。

    此雲小賢。

    三拘利。

    亦雲卽摩诃男。

    四憍陳那。

    此雲火器。

    五十力迦葉。

    此雲飲光。

    前三是佛父族。

    後二是佛母族。

    佛初出家時。

    父王遣此五人侍衛。

    佛先于雪山苦行。

    三人畏苦行者卽散去。

    後受牧女乳糜之供。

    二人樂苦行者複散去。

    共在鹿園别修異道。

    佛成道五七後。

    方往度之。

    三轉四谛法輪。

    陳那最初得解。

    故名阿若多等五比丘也。

    客塵煩惱。

    義關四教。

    今言鹿園初唱。

    似屬小乘。

    實則圓音妙诠。

    随人異解。

    況今借此以顯寂常。

    斷斷不可偏屬三藏。

    請略申之。

    三界依正。

    總名客塵。

    卽是苦谛。

    煩惱卽集谛。

    不為所誤。

    卽是道谛。

    客塵煩惱永滅。

    所顯涅槃。

    名為主空。

    卽是滅谛。

    此藏教義也。

    客是主家之客。

    塵是空中之塵。

    何必滅客塵而後見主空。

    但不為所誤。

    則無煩惱。

    此通教義也。

    客塵無量。

    同居方便實報依正皆名客塵。

    煩惱無量。

    見思塵沙無明皆名煩惱。

    用無量道。

    滅無量客塵煩惱。

    方顯無量主空佛性。

    此别教義也。

    主是客人之主。

    客是主人之客。

    以客歸主。

    則無客非主。

    以主殉客。

    則無主非客。

    空是塵相之空。

    塵是空中之塵。

    随緣不變。

    則性塵真空。

    不變随緣。

    則性空真塵。

    此圓教義也。

    今經雖借鹿園證成。

    實惟為顯圓義。

    試于九番一一審玩。

    自得其旨。

    此章以佛手開合為客。

    阿難頭動為塵。

    以見無舒卷動搖為主空。

    然頭手是見家之頭手。

    見性是頭手處之見性。

    此無是非是之一征也。

    次章以自童至耄為客。

    發白面皺為塵。

    以見性不皺不變為主空。

    然非于生滅之外。

    另有無生滅性。

    而卽此無生滅性。

    又複舉體舍生趣生。

    此無是非是之二征也。

    次章以色心諸緣。

    及心所使。

    諸所緣法。

    乃至昬擾擾相為客塵。

    以妙明真心。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者為主空。

    然心外無法。

    海外無漚。

    此無是非是之三征也。

    次章以諸可還者為客塵。

    無所還者為主空。

    然由無所還之見性。

    方見諸可還相。

    亦非離于諸可還相之外。

    另有不可還之見性可指。

    此無是非是之四征也。

    次章以物類差别為客。

    見性無殊為主。

    大小内外為塵。

    見無舒縮為空。

    然因差别。

    方顯無差。

    因于無差。

    方見差别。

    又空體本無方圓。

    方圓不離空體。

    此無是非是之五征也。

    次章以見與見緣幷所想相為客塵。

    以菩提妙淨明體為主空。

    方乃直唱無是非是之言。

    以顯前來五番。

    幷初番直指見性是心。

    無非明此菩提妙淨明體也。

    次章以因緣自然。

    不因緣不自然。

    皆為客塵。

    以無非不非。

    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

    卽一切法為主空。

    又次章以明暗塞空。

    見聞覺知。

    俱為客塵。

    以見不能及者為主空。

    又次章以和合不和合俱為客塵。

    以非和合非不和合而為主空。

    見性旣爾。

    法法皆然。

    然後徧曆陰入處界。

    會歸藏性。

    當知但是廣略之殊。

    而主空之性更無二也。

    以生滅去來為客為塵。

    以常住妙明不動周圓為主為空。

    從始至終。

    無非圓頓。

    更不可作前淺後深解釋。

    誣罔經宗。

    願讀經者。

    思之擇之。

    由不達三界依正唯是客塵。

    誤起見思煩惱。

    所以不成阿羅漢果。

    由不達實報方便依正亦是客塵。

    誤起無明塵沙煩惱。

    所以不成無上菩提。

    問曰。

    舊皆以客塵喻見思。

    今何以喻依正。

    答曰。

    依正是依他起性。

    可喻客塵。

    見思是徧計執性。

    毫無自體可得。

    非可以客塵喻也。

    且見思則須斷盡。

    方證涅槃。

    客塵豈須斷盡。

    方顯主空耶。

     (寅)二陳那答 時憍陳那。

    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

    于大衆中。

    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途。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又如新霁。

    清旸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

    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

    名為塵義。

     三界之中。

    無一法能停住。

    無一法不搖動。

    皆客塵也。

    悟其為客為塵。

    故不起煩惱而成聖果。

    阿難一向妄執緣影為心。

    正是迷客塵而起煩惱耳。

     (寅)三如來印可 佛言。

    如是。

     隻此一喻。

    四教俱通。

    所以印成之也。

     (醜)二現相證成又二。

    初開合寶掌。

    證成客與主義。

    二飛光動頭。

    證成塵與空義。

     (寅)今初 卽時如來于大衆中。

    屈五輪指。

    屈已複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

    衆中開合。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衆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有合。

    為複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衆中開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佛言。

    如是。

     對不住方有住名。

    見性旣無不住。

    又豈有住。

    住卽靜也。

    住與不住雙遣。

    方是主義。

    故佛随印許之。

     (寅)二飛光動頭。

    證成塵與空義。

     如來于是從輪掌中。

    飛一寶光在阿難右。

    卽時阿難回首右盼。

    又放一光在阿難左。

    阿難又則回首左盼。

    佛告阿難。

    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

    我見如來出妙寶光。

    來我左右。

    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阿難。

    汝盼佛光。

    左右動頭。

    為汝頭動。

    為複見動。

    世尊。

    我頭自動。

    而我見性尚無有止。

    誰為搖動。

    佛言。

    如是。

     對動說止。

    見旣無動。

    又豈有止。

    動止雙遣。

    方是空義。

    故佛亦印許之。

     (醜)三結會責失二。

    初結會。

    二責失。

     (寅)今初 于是如來普告大衆。

    若複衆生。

    以搖動者名之為塵。

    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汝觀阿難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又汝觀我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謂衆生若能以一切搖動者皆名為塵。

    以一切不住者皆名為客。

    如頭之動搖。

    塵也。

    見無所動。

    空也。

    手之開合。

    客也。

    見無舒卷。

    主也。

    則不被客塵所誤。

    不起種種煩惱。

    而菩提羅漢皆可成矣。

    問曰。

    此經雲。

    頭自動搖。

    見無所動。

    手自開合。

    見無舒卷。

    乃六祖則雲。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仁者心動。

    如何會通。

    答曰。

    此經雲見無舒卷動搖者。

    直指真心不堕妄境。

    所謂離一切相。

    為阿難疑心是無而言之也。

    祖雲風幡隻是心動者。

    直指萬境不離一心。

    所謂卽一切法。

    為二僧執境是有而言之也。

    由真心不堕妄境。

    故下文如來藏一切俱非之義善成。

    由萬境不離一心。

    故下文如來藏一切俱卽之義善成。

    雖有二義。

    藏性體一。

    惟其離一切相。

    方能卽一切法。

    惟其卽一切法。

    所以離一切相。

    若達此離卽離非是卽非卽之體。

    依悉檀說。

    則二俱妙藥。

    若不達理體。

    偏執二說。

    則二俱有過矣。

     (寅)二責失 雲何汝今以動為身。

    以動為境。

    從始洎終。

    念念生滅。

    遺失真性。

    颠倒行事。

    性心失真。

    認物為已。

    輪回是中。

    自取流轉。

     謂一切動搖不住之物。

    皆是客塵。

    原非實身實境。

    奈何以動為實有之身。

    以動為實有之境。

    而從始洎終。

    念念随其生滅。

    遺失如空如主之真性。

    一味颠倒行事。

    辨體性于自心。

    旣失其真。

    反認客塵外物以為自己。

    所以于本無輪回心性之中。

    妄見輪回。

    乃是自取流轉。

    更無他因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文句(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