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
煩惱涅槃。
不相留礙。
便能内發寂滅輕安。
妙覺随順寂滅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方便者。
名為禅那。
今依此文。
略出其義。
夫奢摩他。
旣以取靜為行。
以寂靜輕安為相。
當知于三止中。
卽體真止。
于三觀中。
卽入空觀。
又可總以三止為奢摩他。
蓋二邊皆屬煩動。
中道方名寂靜故也。
三摩鉢提。
旣以起幻為行。
以大悲輕安為相。
當知于三止中。
卽方便随緣止。
于三觀中。
卽出假觀。
又可總以三觀為三摩鉢提。
蓋二邊皆屬幻相。
中道方名永離故也。
禅那旣以不取為行。
以寂滅輕安為相。
當知于三止中。
卽是息二邊分别止。
于三觀中。
卽是中觀。
又可總以止觀不二而為禅那。
蓋不惟中道寂滅。
二邊亦本寂滅故也。
若次第三止三觀。
則名為粗。
若一心三止三觀。
則名為妙。
若止非卽觀。
觀非卽止。
則名為粗。
若止觀不二。
則名為妙。
又三若定三。
則不名妙。
一若定一。
亦不名妙。
今三不定三。
一不定一。
卽一恒三。
卽三恒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故名為妙。
圓覺又雲。
若諸菩薩。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
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
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随順。
此之謂也。
今阿難所問。
正惟問此圓頓止觀。
如來所答。
亦惟答此圓頓止觀。
從始至終。
更無異趣。
舊解紛紛。
苦欲以經文分對此處三名。
皆是支離割裂。
進退出沒。
無一可取。
請觀下文今解。
臧否自知。
不俟廣破矣。
最初方便者。
若據問意。
隻要求一吃緊下手工夫。
安敢先有成心。
若據答意。
應須的指征心辨見以開圓解。
是為最初方便。
且如圓覺經中。
一一指雲。
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等。
則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乃是得成菩提方便。
而三章之首。
一一先标悟淨圓覺四字。
則知妙悟。
又是奢摩他等方便。
所以名為最初也。
此經則第二大科。
首明二決定義。
而結重于耳根圓通。
方是酬其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請。
今于第一大科。
首明二種根本。
而備顯夫如來藏性。
正是酬其最初方便之請。
急先務也。
蓋如圓覺最初必先悟淨圓覺。
然後奢摩他不成止病。
三摩鉢提不成作病。
禅那不成任滅二病。
今經亦爾。
必先徹悟如來藏性。
然後耳根圓通常境。
方可稱性而觀。
是故觀于聞性之圓真實。
卽是妙奢摩他。
觀于聞性之通真實。
卽妙三摩。
觀于聞性之常真實。
卽妙禅那。
以圓則必通必常。
通則必常必圓。
常則必圓必通。
故曰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無離覺性也。
問曰。
阿難首以三法為請。
安得置此三法。
直至第二科中方答。
今科所答。
更是何法。
答曰。
今所答者。
正是三法之最初方便也。
以悟如來藏一切俱非義故。
則妙奢摩他方便得成。
以悟如來藏一切俱卽義故。
則妙三摩鉢提方便得成。
以悟如來藏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義故。
則妙禅那方便得成。
旣先示此三法所依理體。
故阿難徑請入華屋門。
門之一字。
卽是指此三方便也。
願讀經者。
玩索本文真正線索。
莫泥舊見舊聞。
自當得其旨矣。
(丁)二大衆願聞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圓頓妙法。
三乘聖衆之所共仰。
不惟化被凡夫也。
(丁)三如來答示二。
初從今文至十八界畢。
是就事以顯理。
次七大文。
是明性本具相。
(戊)初中二。
初逐破妄執密顯真心。
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
(己)初中三。
初征其發心本因。
二示以常心直道。
三廣破七番妄計。
(庚)初又二。
初如來問。
二阿難答。
(辛)今初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
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
于我法中見何勝相。
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是佛堂弟。
乃世間骨肉之親。
故名同氣。
情均天倫者。
父子兄弟。
名為天合之倫。
今明情與同胞無異。
故言均也。
深重之恩。
莫過父母。
深重之愛。
莫過妻子。
若不見佛法殊勝。
豈能頓舍。
但所見佛法。
雖無二境。
而能見之心。
須辨真妄。
故今欲示菩提果體。
先問發心初因也。
(辛)二阿難答 阿難白佛。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
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
腥臊交遘。
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
從佛剃落。
發心之緣。
本無邪曲。
但恨其不曾識得自心耳。
故下文征雲。
誰為愛樂。
乃至以何為心。
當我拳曜。
隻是破其所執之心為非。
不是說其見相發心為咎也。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又二。
初點示常心。
二勸修直道。
(辛)今初 佛言。
善哉。
阿難。
汝等當知。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将欲破妄顯真。
故先與一口道破也。
生死有二種。
一分段生死。
惟局同居三界。
二變易生死。
通于方便實報二土。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者。
本覺之理。
不知者。
無始覺智也。
諸妄想者。
無明塵沙見思也。
此想不真者。
卽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成。
别無自性。
如繩外無蛇性。
杌外無鬼性。
水外無波性。
空外無華性也。
蓋衆生無始以來。
但有本覺。
未有始覺。
所以真如不守自性。
舉全體而成妄想。
所謂不變随緣。
然隻此妄想。
别無自體。
卽以真如為體。
所謂随緣不變。
今欲奪其妄計。
故曰此想不真。
猶雲此蛇不真。
乃至此華不真耳。
又蛇相旣起。
麻相必隐。
乃至華相旣起。
空相必隐。
故曰不真耳。
實非離真别有妄想。
設别有妄。
則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
楞伽經雲。
妄想無性。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此宗教之大綱要。
而斯經之真血脈也。
今更略加委釋。
此經所明本覺之理。
的非迷悟所能增減。
而所勤勤緻意者。
隻是提醒當人始覺之智。
若有始覺之智。
則本覺之理本自現成。
不愁無大受用也。
故經首雲。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後文雲。
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
又雲。
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此等皆明如來始覺智滿也。
下文雲。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此勸初心起始覺智也。
今文雲。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下文阿難自責雲。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乃至七大文中。
一一責雲。
汝元不知。
汝宛不知等。
此皆痛其無始覺也。
常住真心者。
本自真實。
當體絕待。
豎窮橫徧也。
性淨者。
本來離過絕非。
無染污也。
性明者。
本來虛靈洞徹。
無昬翳也。
圓具此三妙義而為其體。
故名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卽是首題大佛頂義。
常住故言大。
性淨故言頂。
性明故言佛也。
又卽三如來體。
常住故成法身如來。
性淨故成應身如來。
性明故成報身如來。
又卽三因佛性。
常住是正因性。
性淨是緣因性。
性明是了因性。
又卽萬行之體。
常住故有天行。
性淨故有梵行嬰行病行。
性明故有聖行。
又卽首楞嚴三昧之體。
由常住義。
中谛三昧成。
由性淨義。
俗谛三昧成。
由性明義。
真谛三昧成。
又卽無上三菩提體。
常住是真性菩提。
性淨是方便菩提。
性明是實智菩提。
又卽妙奢摩他等所依之體。
依常住義。
有妙禅那。
依性淨義。
有三摩鉢提。
依性明義。
有奢摩他。
又卽是如來藏性三義。
常住卽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義。
性淨卽一切俱卽義。
性明卽一切俱非義。
又卽圓通常三義。
常住卽常真實。
性淨卽通真實。
性明卽圓真實。
又卽七趣惑業苦體。
依常住義。
故有妄苦。
如依空有華。
依性淨義。
故有妄業。
如依巾有結。
依性明義。
故有妄惑。
如依目有翳也。
又卽三涅槃體。
由常住義。
故有性淨涅槃。
由性淨義。
故有方便淨涅槃。
由性明義。
故有圓淨涅槃也。
用諸妄想者。
由不知心體常住。
故用無明妄想。
由不知心體性淨。
故用塵沙妄想。
由不知心體性明。
故用見思妄想也。
此想不真者。
迷常住為無明。
故無明不真。
迷性淨為塵沙。
故塵沙不真。
迷性明為見思。
故見思不真。
又此三惑。
皆是于常住中妄見流注。
于性淨中妄見染污。
于性明中妄見昬昧。
故不真也。
故有輪轉者。
無明塵沙不真。
故有變易輪轉。
見思不真。
故有分段輪轉也。
此中已密示二種根本。
下特顯言之耳。
(辛)二勸修直道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研者。
窮源究本之義。
真發明性者。
無上菩提。
雖是諸佛所證。
實是含靈本有之性。
但在纏名為隐覆。
出纏名為發明。
今欲其稱真性而發明。
必須研窮審究。
而欲研窮審究此性。
必須直心。
直心者。
起信所謂正念真如是也。
終始地位者。
始從名字。
終至究竟。
中間者。
卽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雖有諸位淺深不同。
而因果無非實相。
不似前三教之纡曲。
故言永無諸委曲相也。
隻此直心二字。
已将楞嚴大定宗旨和盤托出。
阿難示同未悟。
不能薦取。
故起七處妄計。
一一無非颠倒戲論。
心言皆不直矣。
(庚)三廣破七番妄計卽為七。
初正破計内。
二破轉計在外。
三破轉計潛根。
四破轉計見内。
五破轉計随生。
六破轉計中間。
七破轉計無著。
(辛)初中五。
初征起緣心。
二喻明降伏。
三牒其内執。
四懸示定名。
五正破非内。
(壬)今初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
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
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如來征問中。
最重将何所見誰為愛樂二句。
後世宗門問念佛的是誰。
卽是得此作用。
所謂捉賊要見贓也。
答中招出心目二字。
乃是下文征心辨見張本。
以妄心難除。
故須七番廣破。
而目妄處。
隻須門能見不。
死皆見物二語。
帶破便足。
以真見難顯。
故須十番細辨。
而心真處。
隻須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一言。
點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
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阿難妄計之目。
決不能有所見。
妄計之心。
決不能生愛樂。
以目是浮塵。
心是緣影故也。
而阿難則謬以為決能有見。
決能愛樂。
所謂認物為己。
颠倒甚矣。
國王譬本覺。
賊譬所妄計之心目。
兵譬始覺妙觀察智。
蓋本覺雖被賊侵。
而真如自性之力。
法爾能起始覺之智。
譬以發兵也。
知賊所在者。
賊無自己窟宅。
不過就是王土王民。
但因失于撫禦。
緻成巨寇。
若能如法招安。
則依舊王土王民。
實更無賊可得。
唯心與目。
亦複如是。
若知浮根緣影。
總屬惟心所現。
則浮根原不是目。
緣影原不是心。
蕩蕩歸于王化。
何處更有塵勞可得。
今之使汝流轉者。
隻因非心妄計為心。
非目妄計為目。
故成咎耳。
(壬)三牒其内執又二。
初正牒。
二立例。
(癸)今初 吾今問汝。
惟心與目。
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隻在我面。
如是識心。
實居身内。
十種異生者。
于十二類生中。
但除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及空散銷沈二種。
暫同無心之物。
餘十種皆現有心識也。
計心在内。
則廣引十生為證據。
計眼在面。
則高引如來為證據。
确哉凡外邪執。
阿難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
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
得遠瞻見。
此以阿難自身例心。
以如來大衆例肝腸脾胃等。
以戶牖例眼。
以園林例身外諸物也。
在文易知。
(壬)四懸示定名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
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欲破妄計。
先唱大定之名者。
以妄情破處。
真性全彰。
若利根人。
隻須内計一破。
覓心了不可得。
便得心安。
心安卽是首楞嚴王三昧。
鈍根執重。
故破内必轉計外。
乃至展轉起于無窮計度。
阿難示同未悟。
曲寫迷情。
俾如來方便破顯。
究暢至理。
當知從今文去。
直至第三卷末。
第四卷初。
節節圓彰大定所依理體。
斷不可以三名割裂分配也。
三摩提。
亦雲三摩地。
亦雲三昧。
此翻正定。
有真谛三昧。
俗谛三昧。
中谛三昧。
又有曆别三谛三昧。
圓融三谛三昧。
今是圓融三谛三昧。
統一切法。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故名為王。
舊解見此三摩提字。
與阿難所問三摩字同。
遂進退牽合。
多至失措。
不知阿難所問。
卽圓覺中所謂三摩鉢提。
乃是略去鉢提二字。
今文所雲。
卽是三昧。
梵音楚夏耳。
須知真谛三昧。
卽奢摩他所成。
俗谛三昧。
卽三摩鉢提所成。
中谛三昧。
卽禅那所成。
又真谛三昧。
止見思惑。
俗谛三昧。
止塵沙惑。
中谛三昧。
止無明惑。
卽奢摩他。
真谛三昧。
發明空觀。
俗谛三昧。
發明假觀。
中谛三昧。
發明中觀。
卽三摩鉢提。
三谛之體。
無惑可破。
無觀可立。
而破而立。
卽禅那也。
大佛頂。
具如玄義中釋。
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
首楞嚴。
亦如玄義中釋。
乃是稱性所起之真修。
具足萬行者。
一是本有為具。
謂此大佛頂理。
無所不統。
無所不攝。
故名具足。
二是該攝為具。
謂修此三昧。
卽是修行一切三昧。
乃至六度五行等。
無不圓攝。
故名具足。
三是積聚為具。
謂衆生無始以來。
所有一切諸善。
如彈指聚沙。
舉手低頭等。
種種緣因種子。
若得此三昧時。
一齊開發顯現。
故名具足。
本具約正因。
該具約了因。
積具約緣因。
又三因皆本有。
故名本具。
三因皆該攝。
故名該具。
三因皆開發。
故名積具。
不縱不橫之義。
複現于此矣。
行為八理之門。
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故名一門。
圓人頓悟頓修。
永無諸委曲相。
故名超出。
稱性所起福慧二種莊嚴。
還以莊嚴一性。
性修不二。
名妙莊嚴。
始從幹慧。
終極妙覺。
故名為路也。
(壬)五正破非内又二。
初引例。
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身在講堂。
戶牖開豁。
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
在此堂中。
不見如來。
(而)見堂外者。
(乎)阿難答言。
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癸)二正破 阿難。
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而)後觀外物。
(者乎)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至于)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
如何(亦)不知。
(耶)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無有是處。
圓覺經雲。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經雲。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此一切衆生之通計也。
下文六處。
不過是轉計耳。
此雖破其妄心無所。
實卽為顯妄心無體。
惟無體。
故無所也。
又無體無所。
而一切明了。
正所謂性同虛空。
亦無虛空相貌可得。
非卽全體真心而何。
故曰密顯真心也。
不能于此薦取。
辜負圓音甚矣。
(辛)二破轉計在外二。
初轉計。
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設使)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今)一切衆生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者)亦如燈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
初立例。
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
歸祇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搏食。
卽段食。
有形質分段可抟取者也。
宿。
止也。
宿齋。
猶言足食。
卽是結齋之義。
(癸)二正破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
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無有是處。
兜羅綿。
白淨柔軟。
佛手似之。
故名兜羅綿手。
(辛)三破轉計潛根二。
初轉計。
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佛言。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旣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
取琉璃椀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
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随卽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琉璃寶名。
内外明徹。
亦如今之眼鏡相類。
以眼喻心。
以琉璃椀喻眼根淨色。
故雲眼随見心随分别。
(壬)二破斥又二。
初立例。
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此心)潛根内者。
猶如(眼在)琉璃。
(之内)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之時)當(其外)見山河。
(亦複)見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癸)二正破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
眼卽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
潛伏根裡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設許見眼。
眼卽同于外境。
無能見用。
則随見随卽分别之義不成。
旣不見眼。
則法喻不齊。
心非潛在根内明矣。
(辛)四破轉計見内二。
初轉計。
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此複計心在内也。
初計内時。
佛以不能見内難之。
今雲見暗卽
煩惱涅槃。
不相留礙。
便能内發寂滅輕安。
妙覺随順寂滅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衆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方便者。
名為禅那。
今依此文。
略出其義。
夫奢摩他。
旣以取靜為行。
以寂靜輕安為相。
當知于三止中。
卽體真止。
于三觀中。
卽入空觀。
又可總以三止為奢摩他。
蓋二邊皆屬煩動。
中道方名寂靜故也。
三摩鉢提。
旣以起幻為行。
以大悲輕安為相。
當知于三止中。
卽方便随緣止。
于三觀中。
卽出假觀。
又可總以三觀為三摩鉢提。
蓋二邊皆屬幻相。
中道方名永離故也。
禅那旣以不取為行。
以寂滅輕安為相。
當知于三止中。
卽是息二邊分别止。
于三觀中。
卽是中觀。
又可總以止觀不二而為禅那。
蓋不惟中道寂滅。
二邊亦本寂滅故也。
若次第三止三觀。
則名為粗。
若一心三止三觀。
則名為妙。
若止非卽觀。
觀非卽止。
則名為粗。
若止觀不二。
則名為妙。
又三若定三。
則不名妙。
一若定一。
亦不名妙。
今三不定三。
一不定一。
卽一恒三。
卽三恒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故名為妙。
圓覺又雲。
若諸菩薩。
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
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
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随順。
此之謂也。
今阿難所問。
正惟問此圓頓止觀。
如來所答。
亦惟答此圓頓止觀。
從始至終。
更無異趣。
舊解紛紛。
苦欲以經文分對此處三名。
皆是支離割裂。
進退出沒。
無一可取。
請觀下文今解。
臧否自知。
不俟廣破矣。
最初方便者。
若據問意。
隻要求一吃緊下手工夫。
安敢先有成心。
若據答意。
應須的指征心辨見以開圓解。
是為最初方便。
且如圓覺經中。
一一指雲。
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等。
則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乃是得成菩提方便。
而三章之首。
一一先标悟淨圓覺四字。
則知妙悟。
又是奢摩他等方便。
所以名為最初也。
此經則第二大科。
首明二決定義。
而結重于耳根圓通。
方是酬其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請。
今于第一大科。
首明二種根本。
而備顯夫如來藏性。
正是酬其最初方便之請。
急先務也。
蓋如圓覺最初必先悟淨圓覺。
然後奢摩他不成止病。
三摩鉢提不成作病。
禅那不成任滅二病。
今經亦爾。
必先徹悟如來藏性。
然後耳根圓通常境。
方可稱性而觀。
是故觀于聞性之圓真實。
卽是妙奢摩他。
觀于聞性之通真實。
卽妙三摩。
觀于聞性之常真實。
卽妙禅那。
以圓則必通必常。
通則必常必圓。
常則必圓必通。
故曰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于諸性相無離覺性也。
問曰。
阿難首以三法為請。
安得置此三法。
直至第二科中方答。
今科所答。
更是何法。
答曰。
今所答者。
正是三法之最初方便也。
以悟如來藏一切俱非義故。
則妙奢摩他方便得成。
以悟如來藏一切俱卽義故。
則妙三摩鉢提方便得成。
以悟如來藏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義故。
則妙禅那方便得成。
旣先示此三法所依理體。
故阿難徑請入華屋門。
門之一字。
卽是指此三方便也。
願讀經者。
玩索本文真正線索。
莫泥舊見舊聞。
自當得其旨矣。
(丁)二大衆願聞 于時複有恒沙菩薩。
及諸十方大阿羅漢辟支佛等。
俱願樂聞。
退坐默然。
承受聖旨。
圓頓妙法。
三乘聖衆之所共仰。
不惟化被凡夫也。
(丁)三如來答示二。
初從今文至十八界畢。
是就事以顯理。
次七大文。
是明性本具相。
(戊)初中二。
初逐破妄執密顯真心。
二顯示妙理兼破餘妄。
(己)初中三。
初征其發心本因。
二示以常心直道。
三廣破七番妄計。
(庚)初又二。
初如來問。
二阿難答。
(辛)今初 佛告阿難。
汝我同氣。
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
于我法中見何勝相。
頓舍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是佛堂弟。
乃世間骨肉之親。
故名同氣。
情均天倫者。
父子兄弟。
名為天合之倫。
今明情與同胞無異。
故言均也。
深重之恩。
莫過父母。
深重之愛。
莫過妻子。
若不見佛法殊勝。
豈能頓舍。
但所見佛法。
雖無二境。
而能見之心。
須辨真妄。
故今欲示菩提果體。
先問發心初因也。
(辛)二阿難答 阿難白佛。
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
形體映徹。
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何以故。
欲氣粗濁。
腥臊交遘。
膿血雜亂。
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
從佛剃落。
發心之緣。
本無邪曲。
但恨其不曾識得自心耳。
故下文征雲。
誰為愛樂。
乃至以何為心。
當我拳曜。
隻是破其所執之心為非。
不是說其見相發心為咎也。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又二。
初點示常心。
二勸修直道。
(辛)今初 佛言。
善哉。
阿難。
汝等當知。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将欲破妄顯真。
故先與一口道破也。
生死有二種。
一分段生死。
惟局同居三界。
二變易生死。
通于方便實報二土。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者。
本覺之理。
不知者。
無始覺智也。
諸妄想者。
無明塵沙見思也。
此想不真者。
卽依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成。
别無自性。
如繩外無蛇性。
杌外無鬼性。
水外無波性。
空外無華性也。
蓋衆生無始以來。
但有本覺。
未有始覺。
所以真如不守自性。
舉全體而成妄想。
所謂不變随緣。
然隻此妄想。
别無自體。
卽以真如為體。
所謂随緣不變。
今欲奪其妄計。
故曰此想不真。
猶雲此蛇不真。
乃至此華不真耳。
又蛇相旣起。
麻相必隐。
乃至華相旣起。
空相必隐。
故曰不真耳。
實非離真别有妄想。
設别有妄。
則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
楞伽經雲。
妄想無性。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此宗教之大綱要。
而斯經之真血脈也。
今更略加委釋。
此經所明本覺之理。
的非迷悟所能增減。
而所勤勤緻意者。
隻是提醒當人始覺之智。
若有始覺之智。
則本覺之理本自現成。
不愁無大受用也。
故經首雲。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後文雲。
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
又雲。
覺明分析微細魔事。
此等皆明如來始覺智滿也。
下文雲。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此勸初心起始覺智也。
今文雲。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下文阿難自責雲。
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乃至七大文中。
一一責雲。
汝元不知。
汝宛不知等。
此皆痛其無始覺也。
常住真心者。
本自真實。
當體絕待。
豎窮橫徧也。
性淨者。
本來離過絕非。
無染污也。
性明者。
本來虛靈洞徹。
無昬翳也。
圓具此三妙義而為其體。
故名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卽是首題大佛頂義。
常住故言大。
性淨故言頂。
性明故言佛也。
又卽三如來體。
常住故成法身如來。
性淨故成應身如來。
性明故成報身如來。
又卽三因佛性。
常住是正因性。
性淨是緣因性。
性明是了因性。
又卽萬行之體。
常住故有天行。
性淨故有梵行嬰行病行。
性明故有聖行。
又卽首楞嚴三昧之體。
由常住義。
中谛三昧成。
由性淨義。
俗谛三昧成。
由性明義。
真谛三昧成。
又卽無上三菩提體。
常住是真性菩提。
性淨是方便菩提。
性明是實智菩提。
又卽妙奢摩他等所依之體。
依常住義。
有妙禅那。
依性淨義。
有三摩鉢提。
依性明義。
有奢摩他。
又卽是如來藏性三義。
常住卽離卽離非是卽非卽義。
性淨卽一切俱卽義。
性明卽一切俱非義。
又卽圓通常三義。
常住卽常真實。
性淨卽通真實。
性明卽圓真實。
又卽七趣惑業苦體。
依常住義。
故有妄苦。
如依空有華。
依性淨義。
故有妄業。
如依巾有結。
依性明義。
故有妄惑。
如依目有翳也。
又卽三涅槃體。
由常住義。
故有性淨涅槃。
由性淨義。
故有方便淨涅槃。
由性明義。
故有圓淨涅槃也。
用諸妄想者。
由不知心體常住。
故用無明妄想。
由不知心體性淨。
故用塵沙妄想。
由不知心體性明。
故用見思妄想也。
此想不真者。
迷常住為無明。
故無明不真。
迷性淨為塵沙。
故塵沙不真。
迷性明為見思。
故見思不真。
又此三惑。
皆是于常住中妄見流注。
于性淨中妄見染污。
于性明中妄見昬昧。
故不真也。
故有輪轉者。
無明塵沙不真。
故有變易輪轉。
見思不真。
故有分段輪轉也。
此中已密示二種根本。
下特顯言之耳。
(辛)二勸修直道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
應當直心酬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
出離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終始地位。
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研者。
窮源究本之義。
真發明性者。
無上菩提。
雖是諸佛所證。
實是含靈本有之性。
但在纏名為隐覆。
出纏名為發明。
今欲其稱真性而發明。
必須研窮審究。
而欲研窮審究此性。
必須直心。
直心者。
起信所謂正念真如是也。
終始地位者。
始從名字。
終至究竟。
中間者。
卽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雖有諸位淺深不同。
而因果無非實相。
不似前三教之纡曲。
故言永無諸委曲相也。
隻此直心二字。
已将楞嚴大定宗旨和盤托出。
阿難示同未悟。
不能薦取。
故起七處妄計。
一一無非颠倒戲論。
心言皆不直矣。
(庚)三廣破七番妄計卽為七。
初正破計内。
二破轉計在外。
三破轉計潛根。
四破轉計見内。
五破轉計随生。
六破轉計中間。
七破轉計無著。
(辛)初中五。
初征起緣心。
二喻明降伏。
三牒其内執。
四懸示定名。
五正破非内。
(壬)今初 阿難。
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
緣于如來三十二相。
将何所見。
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是愛樂。
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舍生死。
如來征問中。
最重将何所見誰為愛樂二句。
後世宗門問念佛的是誰。
卽是得此作用。
所謂捉賊要見贓也。
答中招出心目二字。
乃是下文征心辨見張本。
以妄心難除。
故須七番廣破。
而目妄處。
隻須門能見不。
死皆見物二語。
帶破便足。
以真見難顯。
故須十番細辨。
而心真處。
隻須如是見性。
是心非眼一言。
點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 佛告阿難。
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
因于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
為賊所侵。
發兵讨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
心目為咎。
阿難妄計之目。
決不能有所見。
妄計之心。
決不能生愛樂。
以目是浮塵。
心是緣影故也。
而阿難則謬以為決能有見。
決能愛樂。
所謂認物為己。
颠倒甚矣。
國王譬本覺。
賊譬所妄計之心目。
兵譬始覺妙觀察智。
蓋本覺雖被賊侵。
而真如自性之力。
法爾能起始覺之智。
譬以發兵也。
知賊所在者。
賊無自己窟宅。
不過就是王土王民。
但因失于撫禦。
緻成巨寇。
若能如法招安。
則依舊王土王民。
實更無賊可得。
唯心與目。
亦複如是。
若知浮根緣影。
總屬惟心所現。
則浮根原不是目。
緣影原不是心。
蕩蕩歸于王化。
何處更有塵勞可得。
今之使汝流轉者。
隻因非心妄計為心。
非目妄計為目。
故成咎耳。
(壬)三牒其内執又二。
初正牒。
二立例。
(癸)今初 吾今問汝。
惟心與目。
今何所在。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将識心居在身内。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隻在我面。
如是識心。
實居身内。
十種異生者。
于十二類生中。
但除精神化為土木金石。
及空散銷沈二種。
暫同無心之物。
餘十種皆現有心識也。
計心在内。
則廣引十生為證據。
計眼在面。
則高引如來為證據。
确哉凡外邪執。
阿難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
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見如來。
次觀大衆。
如是外望。
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
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
得遠瞻見。
此以阿難自身例心。
以如來大衆例肝腸脾胃等。
以戶牖例眼。
以園林例身外諸物也。
在文易知。
(壬)四懸示定名 爾時世尊在大衆中。
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衆。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谛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欲破妄計。
先唱大定之名者。
以妄情破處。
真性全彰。
若利根人。
隻須内計一破。
覓心了不可得。
便得心安。
心安卽是首楞嚴王三昧。
鈍根執重。
故破内必轉計外。
乃至展轉起于無窮計度。
阿難示同未悟。
曲寫迷情。
俾如來方便破顯。
究暢至理。
當知從今文去。
直至第三卷末。
第四卷初。
節節圓彰大定所依理體。
斷不可以三名割裂分配也。
三摩提。
亦雲三摩地。
亦雲三昧。
此翻正定。
有真谛三昧。
俗谛三昧。
中谛三昧。
又有曆别三谛三昧。
圓融三谛三昧。
今是圓融三谛三昧。
統一切法。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故名為王。
舊解見此三摩提字。
與阿難所問三摩字同。
遂進退牽合。
多至失措。
不知阿難所問。
卽圓覺中所謂三摩鉢提。
乃是略去鉢提二字。
今文所雲。
卽是三昧。
梵音楚夏耳。
須知真谛三昧。
卽奢摩他所成。
俗谛三昧。
卽三摩鉢提所成。
中谛三昧。
卽禅那所成。
又真谛三昧。
止見思惑。
俗谛三昧。
止塵沙惑。
中谛三昧。
止無明惑。
卽奢摩他。
真谛三昧。
發明空觀。
俗谛三昧。
發明假觀。
中谛三昧。
發明中觀。
卽三摩鉢提。
三谛之體。
無惑可破。
無觀可立。
而破而立。
卽禅那也。
大佛頂。
具如玄義中釋。
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
首楞嚴。
亦如玄義中釋。
乃是稱性所起之真修。
具足萬行者。
一是本有為具。
謂此大佛頂理。
無所不統。
無所不攝。
故名具足。
二是該攝為具。
謂修此三昧。
卽是修行一切三昧。
乃至六度五行等。
無不圓攝。
故名具足。
三是積聚為具。
謂衆生無始以來。
所有一切諸善。
如彈指聚沙。
舉手低頭等。
種種緣因種子。
若得此三昧時。
一齊開發顯現。
故名具足。
本具約正因。
該具約了因。
積具約緣因。
又三因皆本有。
故名本具。
三因皆該攝。
故名該具。
三因皆開發。
故名積具。
不縱不橫之義。
複現于此矣。
行為八理之門。
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故名一門。
圓人頓悟頓修。
永無諸委曲相。
故名超出。
稱性所起福慧二種莊嚴。
還以莊嚴一性。
性修不二。
名妙莊嚴。
始從幹慧。
終極妙覺。
故名為路也。
(壬)五正破非内又二。
初引例。
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身在講堂。
戶牖開豁。
遠矚林園。
亦有衆生。
在此堂中。
不見如來。
(而)見堂外者。
(乎)阿難答言。
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
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癸)二正破 阿難。
汝亦如是。
汝之心靈。
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内。
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頗有衆生。
先見身中。
(而)後觀外物。
(者乎)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至于)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
如何(亦)不知。
(耶)必不内知。
雲何知外。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無有是處。
圓覺經雲。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經雲。
一迷為心。
決定惑為色身之内。
此一切衆生之通計也。
下文六處。
不過是轉計耳。
此雖破其妄心無所。
實卽為顯妄心無體。
惟無體。
故無所也。
又無體無所。
而一切明了。
正所謂性同虛空。
亦無虛空相貌可得。
非卽全體真心而何。
故曰密顯真心也。
不能于此薦取。
辜負圓音甚矣。
(辛)二破轉計在外二。
初轉計。
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
我聞如來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燈光(設使)然于室中。
是燈必能先照室内。
從其室門。
後及庭際。
(今)一切衆生不見身中。
獨見身外。
(者)亦如燈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義必明。
将無所惑。
同佛了義。
得無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
初立例。
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
是諸比丘。
适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
歸祇陀林。
我已宿齋。
汝觀比丘一人食時。
諸人飽不。
阿難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諸比丘。
雖阿羅漢。
軀命不同。
雲何一人能令衆飽。
搏食。
卽段食。
有形質分段可抟取者也。
宿。
止也。
宿齋。
猶言足食。
卽是結齋之義。
(癸)二正破 佛告阿難。
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幹。
則心所知。
身不能覺。
覺在身際。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
汝眼見時。
心分别不。
阿難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難。
若相知者。
雲何在外。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無有是處。
兜羅綿。
白淨柔軟。
佛手似之。
故名兜羅綿手。
(辛)三破轉計潛根二。
初轉計。
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見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離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處。
佛言。
處今何在。
阿難言。
此了知心。
旣不知内。
而能見外。
如我思忖。
潛伏根裡。
猶如有人。
取琉璃椀合其兩眼。
雖有物合。
而不留礙。
彼根随見随卽分别。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
為在根故。
分明矚外無障礙者。
潛根内故。
琉璃寶名。
内外明徹。
亦如今之眼鏡相類。
以眼喻心。
以琉璃椀喻眼根淨色。
故雲眼随見心随分别。
(壬)二破斥又二。
初立例。
二正破。
(癸)今初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
(此心)潛根内者。
猶如(眼在)琉璃。
(之内)彼人當以琉璃籠眼。
(之時)當(其外)見山河。
(亦複)見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當以琉璃籠眼。
實見琉璃。
(癸)二正破 佛告阿難。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當見山河。
何不見眼。
若見眼者。
眼卽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見。
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應知。
汝言覺了能知之心。
潛伏根裡如琉璃合。
無有是處。
設許見眼。
眼卽同于外境。
無能見用。
則随見随卽分别之義不成。
旣不見眼。
則法喻不齊。
心非潛在根内明矣。
(辛)四破轉計見内二。
初轉計。
二破斥。
(壬)今初 阿難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衆生身。
腑藏在中。
竅穴居外。
有藏則暗。
有竅則明。
今我對佛。
開眼見明。
名為見外。
閉眼見暗。
名為見内。
是義雲何。
此複計心在内也。
初計内時。
佛以不能見内難之。
今雲見暗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