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十五位真菩提路而登妙覺。
當知所曆之位。
從始至終。
一一無非理性本體。
能曆之行。
從淺至深。
一一無非緣了二功。
仍恐疏于戒者。
縱有空解。
不免沉墜。
故借善星寶蓮以為問端。
遂複精研七趣。
方知若無真戒決無真慧。
蓋無木叉戒。
不免三惡。
無禅戒。
不免欲有。
無無漏戒。
不免色無色有。
安得出世智慧也。
又恐疏于慧者。
縱有戒善。
不免迷惑。
故借無聞比丘以為言端。
遂複詳辨五魔。
方知若無真慧。
幷無真戒。
蓋無真谛慧。
故木叉戒可破而成魔侶。
無中谛慧。
故菩提心戒可破而成聲聞緣覺。
安得三聚淨戒也。
故阿含雲。
由戒淨故慧淨。
由慧淨故戒淨。
如兩手互洗。
不容先後。
甯惟藏教為然。
當知通别圓教所有修行要法。
總莫過于此矣。
又此戒慧。
卽涅槃所謂戒乘。
若戒乘俱緩。
永在三塗。
若戒急乘緩。
雖在人天。
無由出世。
若乘急戒緩。
雖獲出世。
要經三惡。
惟乘戒俱急。
方可坐進斯道。
今經首歎戒慧二德。
深有由也。
(戊)三列上首名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拘絺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等。
而為上首。
大智者。
聲聞衆中智慧第一也。
舍利。
此雲鹙鹭。
尊者之母明目似之。
故以為名。
弗者。
子也。
卽是從母立稱。
正名優波提舍。
摩诃目犍連。
此雲大采菽氏。
尊者姓也。
名拘律陀。
西域樹名。
禱此樹神而生。
故以為名。
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羅。
此雲大膝。
卽舍利弗之母舅。
亦号長爪梵志。
論議第一。
富樓那。
此雲滿。
是其父名。
彌多羅尼。
此雲慈。
是其母名。
雙标父母以名其子。
故稱為滿慈子。
說法第一。
須菩提。
此雲空生。
亦雲善現。
亦雲善吉。
解空第一。
優波尼沙陀。
此雲塵性空。
為上首者。
于佛是弟子。
于千二百五十人則是師表也。
約教者。
析法智。
體法智。
次第三智。
一心三智。
乃至滅色空。
卽色空。
離二邊空。
不思議空等。
觀心者。
觀心因緣生法。
是析法智乃至滅色空。
觀心因緣卽空。
是體法智乃至是卽色空。
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
是次第三智乃至是離二邊空。
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是一心三智乃至是不思議空。
餘可例知。
不複委說。
(丁)二緣覺衆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幷其初心。
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種。
一者出無佛世。
自悟無生。
名為獨覺。
二者出有佛世。
秉因緣教修行得道。
名為緣覺。
今卽緣覺衆也。
無學者。
所作已辦之稱。
初心者。
發意修緣生觀。
卽是有學人也。
約教者。
悟生滅思議十二因緣。
卽藏教辟支。
悟不生滅思議十二因緣。
卽通教辟支。
悟生滅不思議十二因緣。
卽别教辟支。
悟不生滅不思議十二因緣。
卽圓教辟支也。
觀心可知。
屬者。
遇也。
休夏者。
三月夏安居已竟也。
自恣者。
僧中作自恣羯磨。
各各陳白。
互求說罪悔過也。
其法在百一羯磨中。
未受比丘戒者。
不宜預知。
已受比丘戒者。
必應習學。
茲不具述。
此二句。
正明辟支來集之故。
亦為下文菩薩咨決心疑之由。
文可兩屬。
就便屬上。
(丁)三菩薩衆為二。
初夏終時集。
二聞音遠集。
(戊)初夏終時集 十方菩薩。
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
将求密義。
卽時如來敷座晏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法筵清衆。
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之時。
故不惟辟支鹹集。
而十方菩薩亦皆乘此咨決心疑也。
菩薩約教可知。
不複更出。
慈嚴者。
佛之慈悲如母。
威嚴如父也。
密義者。
密妙之義。
所謂三德秘藏。
又未經法華開顯。
且令一類大機。
密默先得其益。
卽所謂秘密教也。
深奧。
卽秘密義。
明非淺露之說。
此文雖屬通序。
已與諸經不同。
大似欲說法華。
先說無量義也。
(戊)二聞音遠集 迦陵仙音。
徧十方界。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頻伽。
鳥名。
音聲最妙。
以喻佛說法音。
更加以仙字者。
意顯佛之妙音。
僅用迦陵。
固不足以喻之。
僅用仙字。
亦不足以喻之也。
又佛名大覺金仙。
故稱仙音。
佛之音聲。
稱性周徧。
鐵圍諸山所不能障。
但有緣者皆得共聞。
今欲覺悟諸菩薩故。
所以徧至十方界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吉祥。
亦雲妙德。
正表衆生根本實智。
故下文将咒往護。
選擇圓通。
請結經名。
莫不由之。
前舍利弗。
表于權智。
權實二智。
是自利利他之本。
故并為二處上首也。
通序竟。
(乙)二别序者。
發起序也。
諸經各各不同。
故名為别。
以此因緣浚發大教。
故名發起。
分文為二。
初示堕因緣。
二神咒護攝。
(丙)初中三。
初佛僧應供。
二阿難等乞。
三淫室誤堕。
(丁)初佛僧應供 時波斯匿王。
為其父王諱日。
營齋請佛宮掖。
自迎如來。
廣設珍羞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
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勑文殊。
分領菩薩及阿羅漢。
應諸齋主。
波斯匿。
此雲月光。
與佛同時降生。
父王見諸光明祥瑞。
謂是其子福力所緻。
故以命名。
亦翻勝軍。
卽舍衛國王也。
諱日者。
父死之日。
人子所不忍言。
故名諱日。
掖者。
宮中左右。
名為掖庭。
餘如文。
(丁)二阿難等乞 唯有阿難。
先受别請。
遠遊未還。
不遑僧次。
旣無上座及阿阇梨。
途中獨歸。
其日無供。
卽時阿難。
執持應器。
于所遊城。
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
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
诃須菩提及大迦葉。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
開闡無遮。
度諸疑謗。
經彼城隍。
徐步郭門。
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
阿難。
此雲慶喜。
白飯王子。
佛之堂弟。
成道日生。
故名慶喜也。
别請者。
請有二種。
一僧次請。
二别請也。
大乘律中。
戒受别請。
戒别請僧。
毗尼藏中。
不一向戒。
于受别請。
除病時行時作衣施衣等時無犯。
于别請僧。
但令僧次通請一人。
餘皆别請無犯。
今時值自恣。
卽是施衣時到。
故阿難得受别請而遠遊未還也。
遑。
及也。
不遑者。
但是先已出界。
今猶未及歸僧伽藍。
故不預衆僧受供之次。
或是受一日法。
乃至受七日法而去。
皆不可知。
斷斷不可作破夏解。
以備考律中。
阿難無破夏事故也。
上座者。
梵名悉替那。
此有三種。
一生年上座。
戒臘最高。
二福德上座。
大福大慧。
衆所推敬。
三法性上座。
謂阿羅漢。
阿阇梨。
此雲軌範師。
共有五種。
一出家阿阇梨。
授沙彌十戒法者是。
二教授阿阇梨。
受具時屏處問遮難。
及教令乞戒者是。
三羯磨阿阇梨。
受具時當壇臼四羯磨者是。
四依止阿阇梨。
所從受依止。
乃至一夜者是。
五教讀阿阇梨。
所從受經若解義。
乃至一四句偈者是。
律中比丘五夏未滿。
不得暫離依止。
今阿難十夏已滿。
故得無上座阿阇梨而獨行也。
應器者。
梵名鉢多羅。
以體色量三皆應法。
故名應器。
體則或瓦或鐵。
色則熏如鸠鴿。
量則随腹大小。
極大不過三升。
極小不過升半也。
檀越者。
檀卽是施。
由行施故。
越貧窮海。
故稱檀越。
言最後。
者以王及長者居士。
已先發心徧請佛僧。
今若發心請阿難者。
卽是最後之檀越也。
刹利。
此雲王種。
四姓中尊。
是為最淨。
旃陀羅。
此雲殺者。
四姓不齒。
是為最穢。
舉此二種。
以明無簡擇也。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者。
有二意。
一謂等心而乞。
等心而施。
則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故能圓成無量功德。
二謂王及長者居士。
如此殷勤設供。
假使阿難一日失食。
則功德不全。
若得最後發心之人。
獨供阿難。
則幷王臣等一切衆生所有功德。
皆得圓成也。
阿難已知下。
正顯所以方行等慈之繇。
繇知佛曾诃二尊者。
故今欽仰而行無遮大道也。
以須菩提舍貧從富。
大迦葉舍富從貧。
雖複各有所見。
總未合于無遮法門。
總不免于起人疑謗。
今恪遵明訓。
攝護威儀。
固是乞食常規。
比丘正式。
阿難誤堕之過。
誠不因此。
後世講解。
遂欲于此吹毛求疵。
誣罔尊者。
亦太酷矣。
(丁)三淫室誤堕 爾時阿難。
因乞食次。
經曆淫室。
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
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
摩登伽。
此雲本性。
未蒙咒力。
性本染污。
已蒙咒力。
性本解脫。
故始終皆名本性也。
娑毗迦羅。
此雲黃發外道。
所傳幻咒。
名先梵天。
亦如此間黃冠羽士。
動稱太上老君者是也。
戒體者。
登壇秉白四羯磨竟。
所得妙善無漏色法。
卽是無作戒體。
以一作之後。
不俟再作。
故名無作。
若于四重禁中随犯一重。
此體則失。
今摩登伽女。
将以淫術而毀阿難之戒體。
非謂阿難自欲毀也。
據摩鄧伽經中。
阿難念雲。
如來大慈。
甯不救護。
以此為感佛咒護之機。
此經亦雲。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又雲。
心雖明了。
力不自由。
則阿難始終無過明矣。
又此誤堕。
雖繇次第行乞。
而過誠不在次第行乞。
但在聞法不觀心。
未全道力耳。
夫欲浚發大教。
而以示堕淫室為因緣者。
正顯生死根本。
淫為第一。
不斷淫機。
永違出要。
多聞尚自無益。
況無聞乎。
除是從聞思修。
塞源拔本。
方能脫死超生。
此勸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護攝又三。
初大悲鑒物恒不忘念。
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
三文殊往救破邪歸正。
(丁)初大悲鑒物恒不忘念。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知之一字。
卽是如來寂而常照。
于一切時得不忘念也。
據摩登伽經中。
則繇阿難作念。
方感于佛。
今直明佛本了了常知。
不俟阿難作念方知。
然知雖不藉阿難作念。
而必繇彼作念。
方成感應。
又如來不但能知阿難作念。
亦知大衆必皆藉此均沾法味。
亦知盡未來際。
繇此經咒作得度緣。
所謂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尚知頭數。
卽此大圓鏡智之體所徹照也。
而此知體。
卽是知見無見斯卽涅槃之知。
卽是衆生本具如來藏性大佛頂理。
所謂盲人見暗。
熟睡聞舂。
不動不遷。
無舒無卷。
乃至本圓本通本常。
皆此知也。
阿難昧此而誤堕。
如來證此而護他。
可謂唯此知之一字。
更無他物矣。
王等俱來随佛者。
以如來常式。
受齋旣畢。
必為說法。
今旣旋歸。
知其必有他緣。
将演大法。
故皆願聞也。
(丁)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 于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百寶無畏光明者。
表百界中安樂之性。
本智之明也。
千葉寶蓮者。
表一念千如之法也。
又頂相表諸佛極果。
蓮華表實相妙因。
今華從頂出。
表因心不離果覺。
佛坐華中。
表果覺全在真因。
因該果徹。
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歸正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銷滅。
提獎阿難。
及摩登伽。
歸來佛所。
夫五會神咒。
卽是密诠如來藏性。
藏性威力。
不可思議。
何須更藉文殊。
又文殊旣表衆生根本實智。
用此本有智光。
無障不破。
何須更将神咒。
當知大有所表。
以神咒所诠藏性。
卽阿難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體。
文殊妙智。
卽阿難等了因慧性之果。
五會章句。
卽阿難等緣因善性之用。
是故能令惡咒銷滅。
又複應知。
卽彼惡咒。
本卽法界全體。
能持所持。
卽是惡了惡緣。
今以稱性所起真善緣了。
對破迷性所起妄惡緣了。
緣了旣破。
全歸正因理性。
故名銷滅。
又惡咒理體。
旣卽全是正因理體。
則惡緣了性。
亦複全卽善緣了性。
如空合空。
如水投水。
故名銷滅也。
提者。
提拔其正因之在纏。
獎者。
獎助其緣了之欲發。
阿難登伽。
旣是有心。
有心者皆得作佛。
名為正因。
阿難一點明了求救之心。
是善了因。
所持無作清淨之戒。
是善緣因。
登伽一點熾然淫愛之心。
是惡了因。
所作淫躬撫摩之事。
是惡緣因。
今繇釋迦心内阿難登伽。
以此善惡兩機而為能感。
故得阿難登伽心内釋迦。
以此稱性緣了而為能應也。
問曰。
阿難善緣善了。
以此感佛可矣。
登伽惡緣惡了。
胡以能感佛耶。
答曰。
觀音别行玄義。
深明善惡皆得為機。
今更以喻明之。
如父母于子。
善者固所愛念。
惡者尤所憐愍。
但衆生舍父逃逝。
故使機感不成。
苟能一念向佛。
無有不蒙提獎者也。
再以喻明。
如有一人。
先有生金。
欲造佛像。
喚彼金師。
具諸爐鞴砧椎器物。
複有一人。
先有生金。
欲作殺具亦喚金師。
具諸爐鞴砧椎器物。
當知若無金師及以器物。
縱有生金。
不能成像。
亦不能成殺具。
若有金師及以器物。
隻此生金。
可作殺具。
亦卽可作佛像。
設彼主人。
正欲作殺具時。
旁有智者曉示之曰。
汝何以此生金工用。
而作殺具。
造地獄因。
甚不可也。
何不以此轉造佛像。
卽成佛界之因。
其人聽之。
卽用造佛。
是時更不須别買生金。
更不須别喚金師。
更不須别覓器物。
卽以此金此師此器而成佛像。
今明卽惡緣了成善緣了。
亦複如是。
生金喻正因佛性。
金師喻了因佛性。
器物喻緣因佛性。
若其未喚金師。
未具器物。
縱有生金。
終不能作佛像。
亦不能作殺具。
今惟有此作殺具之金師器物。
故卽可為作佛像之金師器物耳。
又若以此主人喻了因者。
則金師器物皆喻緣因。
而彼肯作佛像之主人。
卽是初時欲作殺具之主人。
更非兩人。
亦可見善了惡了。
無二性也。
惟其作刀之金。
卽作佛之金。
故正因在纏為可提。
惟其作刀之人作刀之器。
卽作佛之人作佛之器。
故緣了欲發為可獎。
知此義者。
方可以持咒而治習矣。
閱者尚深思之。
按摩鄧伽經。
阿難作念感佛。
佛卽說咒救之。
咒名咒文。
與此鹹别。
旣不從頂現化。
亦無文殊将咒。
又登伽來至佛所。
佛為徧解形中六事。
令彼欲心銷歇。
得證聖果。
次卽具說二人夙世因緣。
當知一席所見。
條然各别。
故知大小兩機。
并行不悖。
何但初成佛道。
雙垂兩相。
謂佛始終皆垂兩相可也。
然卽此一處異聞。
或時互知。
或互不知。
就互知處。
名不定教。
互不知處。
名秘密教。
随彼群機。
循循善誘。
判教者何必泥于别五時之一途。
而苦诤此經之先後哉。
别序竟。
(甲)二正宗分。
分文為六。
初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谛理。
從阿難見佛。
至第四卷尚留觀聽止。
舊雲見道分。
此語浮泛。
不知所見何道。
又見道之語。
藏通局在初果。
别圓局在初地初住。
今謂此是普為博地凡夫開圓頓解。
俾利者随開随證。
鈍者依解起行。
故須雲顯圓谛也。
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
從第四卷阿難請入華屋至第七卷菩薩護咒止。
舊雲修道分。
此亦浮泛。
不知所修何道。
又所言修者。
是緣修耶。
是真修耶。
若是真修。
何勞更擇耳門。
若是緣修。
何意反在見道之後。
今謂此是蹑前圓解以起圓行。
所謂正助兩行。
雖雲兩行。
仍以正行為主。
助行隻是助其正行。
俾利者一超直入。
鈍者漸次深入。
故須雲示妙觀也。
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
從七卷阿難請問位次。
至第八卷名為邪觀止。
舊雲證道分。
此亦浮泛。
不知所證何道。
又所言證者。
是滿證耶。
是分證耶。
若是滿證。
則等覺以前。
不得證名。
收文不盡。
若是分證。
何意無修。
且幹慧十信。
亦非分證所收。
今謂此是繇前圓行以成圓伏圓斷。
從始至終。
皆顯三德。
所謂觀行三德。
相似三德。
分證三德。
究竟三德。
故須雲明圓位也。
四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
卽第八卷中文殊問名。
如來結答。
止有八行經也。
五借破戒惡法為問端。
而廣示七趣差别。
意顯若無出世妙戒。
決無出世妙慧。
從八卷說是語已起。
至九卷卽魔王說止也。
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
而備明五陰魔境。
意顯若無中道妙慧。
幷失中道妙戒。
從九卷卽時如來将罷法座起。
至第十卷不戀三界止也。
舊合此二文名助道分。
亦不知所助何道。
又一是阿難請說。
一是無問自說。
各有深緻。
關系正修行路殊非淺小。
何容混作一科。
今謂七趣。
是約助行分于持犯。
仍須以慧導戒。
方免輪回。
所以警三界之群迷。
五陰是約正行辨于迷悟。
仍須以戒助慧。
方免魔業。
所以防修心之誤堕也。
(乙)初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谛理為二。
初三卷文。
正明理性。
二富樓那問去有半卷。
廣破餘疑。
(丙)初中四。
初當機悔請。
二大衆願聞。
三如來答示。
四大衆圓悟。
(丁)初當機悔請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多聞本是入道之緣。
隻因不能從聞思修。
故名一向多聞。
便如說食數寶。
而未全道力也。
當知隻此聞之一字。
阿難以多而無救淫室之難。
四禅以無而自取堕獄之殃。
觀音以思修而善成圓通之證。
可謂流轉生死安樂涅槃。
惟此耳根。
更非他物矣。
後世見阿難悔責一向多聞。
卽群然以多聞為召禍之端。
更欲一向诃教勸離。
仍蹈無聞比丘覆轍。
不知多聞何過。
過隻在一向耳。
一向者。
所謂尋聲流轉。
不知反聞聞自性也。
若能從聞思修。
則聞多故。
思修亦多。
便是入道要門。
譬如翻手覆手。
元無兩手。
下文特選觀音耳門。
正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法耳。
倘令多聞決定可廢。
則乘此殷勤啟請。
何不直授以一句簡便工夫。
豈不千了百當。
而仍費盡老婆舌頭。
說至三卷之多。
方使阿難悟法身耶。
閱是經者。
亦可以深思矣。
菩提者。
有真性菩提。
有實智菩提。
有方便菩提。
正因理心究竟明顯。
成真性菩提。
了因慧心究竟明顯。
成實智菩提。
緣因善心究竟明顯。
成方便菩提。
三非定三。
亦非定一。
卽一而三。
卽三而一。
故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為方便也。
圓覺經雲。
若諸菩薩。
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
取靜為行。
由澄諸念。
覺識煩動。
靜慧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由寂靜故。
十方世界諸如來心。
于中顯現。
如鏡中像。
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
若諸菩薩。
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卽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由起幻故。
便能内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
從此起行。
漸次增進。
彼觀幻者。
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
皆是幻故。
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如土長苗。
此方便者。
名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
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了知身心。
皆為挂礙。
無知覺明。
不依諸礙。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相在塵域。
如器中锽。
聲出于外
當知所曆之位。
從始至終。
一一無非理性本體。
能曆之行。
從淺至深。
一一無非緣了二功。
仍恐疏于戒者。
縱有空解。
不免沉墜。
故借善星寶蓮以為問端。
遂複精研七趣。
方知若無真戒決無真慧。
蓋無木叉戒。
不免三惡。
無禅戒。
不免欲有。
無無漏戒。
不免色無色有。
安得出世智慧也。
又恐疏于慧者。
縱有戒善。
不免迷惑。
故借無聞比丘以為言端。
遂複詳辨五魔。
方知若無真慧。
幷無真戒。
蓋無真谛慧。
故木叉戒可破而成魔侶。
無中谛慧。
故菩提心戒可破而成聲聞緣覺。
安得三聚淨戒也。
故阿含雲。
由戒淨故慧淨。
由慧淨故戒淨。
如兩手互洗。
不容先後。
甯惟藏教為然。
當知通别圓教所有修行要法。
總莫過于此矣。
又此戒慧。
卽涅槃所謂戒乘。
若戒乘俱緩。
永在三塗。
若戒急乘緩。
雖在人天。
無由出世。
若乘急戒緩。
雖獲出世。
要經三惡。
惟乘戒俱急。
方可坐進斯道。
今經首歎戒慧二德。
深有由也。
(戊)三列上首名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連。
摩诃拘絺羅。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沙陀等。
而為上首。
大智者。
聲聞衆中智慧第一也。
舍利。
此雲鹙鹭。
尊者之母明目似之。
故以為名。
弗者。
子也。
卽是從母立稱。
正名優波提舍。
摩诃目犍連。
此雲大采菽氏。
尊者姓也。
名拘律陀。
西域樹名。
禱此樹神而生。
故以為名。
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羅。
此雲大膝。
卽舍利弗之母舅。
亦号長爪梵志。
論議第一。
富樓那。
此雲滿。
是其父名。
彌多羅尼。
此雲慈。
是其母名。
雙标父母以名其子。
故稱為滿慈子。
說法第一。
須菩提。
此雲空生。
亦雲善現。
亦雲善吉。
解空第一。
優波尼沙陀。
此雲塵性空。
為上首者。
于佛是弟子。
于千二百五十人則是師表也。
約教者。
析法智。
體法智。
次第三智。
一心三智。
乃至滅色空。
卽色空。
離二邊空。
不思議空等。
觀心者。
觀心因緣生法。
是析法智乃至滅色空。
觀心因緣卽空。
是體法智乃至是卽色空。
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
是次第三智乃至是離二邊空。
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是一心三智乃至是不思議空。
餘可例知。
不複委說。
(丁)二緣覺衆 複有無量辟支無學。
幷其初心。
同來佛所。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種。
一者出無佛世。
自悟無生。
名為獨覺。
二者出有佛世。
秉因緣教修行得道。
名為緣覺。
今卽緣覺衆也。
無學者。
所作已辦之稱。
初心者。
發意修緣生觀。
卽是有學人也。
約教者。
悟生滅思議十二因緣。
卽藏教辟支。
悟不生滅思議十二因緣。
卽通教辟支。
悟生滅不思議十二因緣。
卽别教辟支。
悟不生滅不思議十二因緣。
卽圓教辟支也。
觀心可知。
屬者。
遇也。
休夏者。
三月夏安居已竟也。
自恣者。
僧中作自恣羯磨。
各各陳白。
互求說罪悔過也。
其法在百一羯磨中。
未受比丘戒者。
不宜預知。
已受比丘戒者。
必應習學。
茲不具述。
此二句。
正明辟支來集之故。
亦為下文菩薩咨決心疑之由。
文可兩屬。
就便屬上。
(丁)三菩薩衆為二。
初夏終時集。
二聞音遠集。
(戊)初夏終時集 十方菩薩。
咨決心疑。
欽奉慈嚴。
将求密義。
卽時如來敷座晏安。
為諸會中宣示深奧。
法筵清衆。
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屬諸比丘休夏自恣之時。
故不惟辟支鹹集。
而十方菩薩亦皆乘此咨決心疑也。
菩薩約教可知。
不複更出。
慈嚴者。
佛之慈悲如母。
威嚴如父也。
密義者。
密妙之義。
所謂三德秘藏。
又未經法華開顯。
且令一類大機。
密默先得其益。
卽所謂秘密教也。
深奧。
卽秘密義。
明非淺露之說。
此文雖屬通序。
已與諸經不同。
大似欲說法華。
先說無量義也。
(戊)二聞音遠集 迦陵仙音。
徧十方界。
恒沙菩薩來聚道場。
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頻伽。
鳥名。
音聲最妙。
以喻佛說法音。
更加以仙字者。
意顯佛之妙音。
僅用迦陵。
固不足以喻之。
僅用仙字。
亦不足以喻之也。
又佛名大覺金仙。
故稱仙音。
佛之音聲。
稱性周徧。
鐵圍諸山所不能障。
但有緣者皆得共聞。
今欲覺悟諸菩薩故。
所以徧至十方界也。
文殊師利。
此雲妙吉祥。
亦雲妙德。
正表衆生根本實智。
故下文将咒往護。
選擇圓通。
請結經名。
莫不由之。
前舍利弗。
表于權智。
權實二智。
是自利利他之本。
故并為二處上首也。
通序竟。
(乙)二别序者。
發起序也。
諸經各各不同。
故名為别。
以此因緣浚發大教。
故名發起。
分文為二。
初示堕因緣。
二神咒護攝。
(丙)初中三。
初佛僧應供。
二阿難等乞。
三淫室誤堕。
(丁)初佛僧應供 時波斯匿王。
為其父王諱日。
營齋請佛宮掖。
自迎如來。
廣設珍羞無上妙味。
兼複親延諸大菩薩。
城中複有長者居士。
同時飯僧。
伫佛來應。
佛勑文殊。
分領菩薩及阿羅漢。
應諸齋主。
波斯匿。
此雲月光。
與佛同時降生。
父王見諸光明祥瑞。
謂是其子福力所緻。
故以命名。
亦翻勝軍。
卽舍衛國王也。
諱日者。
父死之日。
人子所不忍言。
故名諱日。
掖者。
宮中左右。
名為掖庭。
餘如文。
(丁)二阿難等乞 唯有阿難。
先受别請。
遠遊未還。
不遑僧次。
旣無上座及阿阇梨。
途中獨歸。
其日無供。
卽時阿難。
執持應器。
于所遊城。
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
無問淨穢。
刹利尊姓。
及旃陀羅。
方行等慈。
不擇微賤。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
诃須菩提及大迦葉。
為阿羅漢。
心不均平。
欽仰如來。
開闡無遮。
度諸疑謗。
經彼城隍。
徐步郭門。
嚴整威儀。
肅恭齋法。
阿難。
此雲慶喜。
白飯王子。
佛之堂弟。
成道日生。
故名慶喜也。
别請者。
請有二種。
一僧次請。
二别請也。
大乘律中。
戒受别請。
戒别請僧。
毗尼藏中。
不一向戒。
于受别請。
除病時行時作衣施衣等時無犯。
于别請僧。
但令僧次通請一人。
餘皆别請無犯。
今時值自恣。
卽是施衣時到。
故阿難得受别請而遠遊未還也。
遑。
及也。
不遑者。
但是先已出界。
今猶未及歸僧伽藍。
故不預衆僧受供之次。
或是受一日法。
乃至受七日法而去。
皆不可知。
斷斷不可作破夏解。
以備考律中。
阿難無破夏事故也。
上座者。
梵名悉替那。
此有三種。
一生年上座。
戒臘最高。
二福德上座。
大福大慧。
衆所推敬。
三法性上座。
謂阿羅漢。
阿阇梨。
此雲軌範師。
共有五種。
一出家阿阇梨。
授沙彌十戒法者是。
二教授阿阇梨。
受具時屏處問遮難。
及教令乞戒者是。
三羯磨阿阇梨。
受具時當壇臼四羯磨者是。
四依止阿阇梨。
所從受依止。
乃至一夜者是。
五教讀阿阇梨。
所從受經若解義。
乃至一四句偈者是。
律中比丘五夏未滿。
不得暫離依止。
今阿難十夏已滿。
故得無上座阿阇梨而獨行也。
應器者。
梵名鉢多羅。
以體色量三皆應法。
故名應器。
體則或瓦或鐵。
色則熏如鸠鴿。
量則随腹大小。
極大不過三升。
極小不過升半也。
檀越者。
檀卽是施。
由行施故。
越貧窮海。
故稱檀越。
言最後。
者以王及長者居士。
已先發心徧請佛僧。
今若發心請阿難者。
卽是最後之檀越也。
刹利。
此雲王種。
四姓中尊。
是為最淨。
旃陀羅。
此雲殺者。
四姓不齒。
是為最穢。
舉此二種。
以明無簡擇也。
發意圓成一切衆生無量功德者。
有二意。
一謂等心而乞。
等心而施。
則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故能圓成無量功德。
二謂王及長者居士。
如此殷勤設供。
假使阿難一日失食。
則功德不全。
若得最後發心之人。
獨供阿難。
則幷王臣等一切衆生所有功德。
皆得圓成也。
阿難已知下。
正顯所以方行等慈之繇。
繇知佛曾诃二尊者。
故今欽仰而行無遮大道也。
以須菩提舍貧從富。
大迦葉舍富從貧。
雖複各有所見。
總未合于無遮法門。
總不免于起人疑謗。
今恪遵明訓。
攝護威儀。
固是乞食常規。
比丘正式。
阿難誤堕之過。
誠不因此。
後世講解。
遂欲于此吹毛求疵。
誣罔尊者。
亦太酷矣。
(丁)三淫室誤堕 爾時阿難。
因乞食次。
經曆淫室。
遭大幻術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
攝入淫席。
淫躬撫摩。
将毀戒體。
摩登伽。
此雲本性。
未蒙咒力。
性本染污。
已蒙咒力。
性本解脫。
故始終皆名本性也。
娑毗迦羅。
此雲黃發外道。
所傳幻咒。
名先梵天。
亦如此間黃冠羽士。
動稱太上老君者是也。
戒體者。
登壇秉白四羯磨竟。
所得妙善無漏色法。
卽是無作戒體。
以一作之後。
不俟再作。
故名無作。
若于四重禁中随犯一重。
此體則失。
今摩登伽女。
将以淫術而毀阿難之戒體。
非謂阿難自欲毀也。
據摩鄧伽經中。
阿難念雲。
如來大慈。
甯不救護。
以此為感佛咒護之機。
此經亦雲。
心清淨故。
尚未淪溺。
又雲。
心雖明了。
力不自由。
則阿難始終無過明矣。
又此誤堕。
雖繇次第行乞。
而過誠不在次第行乞。
但在聞法不觀心。
未全道力耳。
夫欲浚發大教。
而以示堕淫室為因緣者。
正顯生死根本。
淫為第一。
不斷淫機。
永違出要。
多聞尚自無益。
況無聞乎。
除是從聞思修。
塞源拔本。
方能脫死超生。
此勸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護攝又三。
初大悲鑒物恒不忘念。
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
三文殊往救破邪歸正。
(丁)初大悲鑒物恒不忘念。
如來知彼淫術所加。
齋畢旋歸。
王及大臣長者居士。
俱來随佛。
願聞法要。
知之一字。
卽是如來寂而常照。
于一切時得不忘念也。
據摩登伽經中。
則繇阿難作念。
方感于佛。
今直明佛本了了常知。
不俟阿難作念方知。
然知雖不藉阿難作念。
而必繇彼作念。
方成感應。
又如來不但能知阿難作念。
亦知大衆必皆藉此均沾法味。
亦知盡未來際。
繇此經咒作得度緣。
所謂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尚知頭數。
卽此大圓鏡智之體所徹照也。
而此知體。
卽是知見無見斯卽涅槃之知。
卽是衆生本具如來藏性大佛頂理。
所謂盲人見暗。
熟睡聞舂。
不動不遷。
無舒無卷。
乃至本圓本通本常。
皆此知也。
阿難昧此而誤堕。
如來證此而護他。
可謂唯此知之一字。
更無他物矣。
王等俱來随佛者。
以如來常式。
受齋旣畢。
必為說法。
今旣旋歸。
知其必有他緣。
将演大法。
故皆願聞也。
(丁)二放光說咒表示密因 于時世尊。
頂放百寶無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葉寶蓮。
有佛化身。
結跏趺坐。
宣說神咒。
百寶無畏光明者。
表百界中安樂之性。
本智之明也。
千葉寶蓮者。
表一念千如之法也。
又頂相表諸佛極果。
蓮華表實相妙因。
今華從頂出。
表因心不離果覺。
佛坐華中。
表果覺全在真因。
因該果徹。
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歸正 敕文殊師利将咒往護。
惡咒銷滅。
提獎阿難。
及摩登伽。
歸來佛所。
夫五會神咒。
卽是密诠如來藏性。
藏性威力。
不可思議。
何須更藉文殊。
又文殊旣表衆生根本實智。
用此本有智光。
無障不破。
何須更将神咒。
當知大有所表。
以神咒所诠藏性。
卽阿難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體。
文殊妙智。
卽阿難等了因慧性之果。
五會章句。
卽阿難等緣因善性之用。
是故能令惡咒銷滅。
又複應知。
卽彼惡咒。
本卽法界全體。
能持所持。
卽是惡了惡緣。
今以稱性所起真善緣了。
對破迷性所起妄惡緣了。
緣了旣破。
全歸正因理性。
故名銷滅。
又惡咒理體。
旣卽全是正因理體。
則惡緣了性。
亦複全卽善緣了性。
如空合空。
如水投水。
故名銷滅也。
提者。
提拔其正因之在纏。
獎者。
獎助其緣了之欲發。
阿難登伽。
旣是有心。
有心者皆得作佛。
名為正因。
阿難一點明了求救之心。
是善了因。
所持無作清淨之戒。
是善緣因。
登伽一點熾然淫愛之心。
是惡了因。
所作淫躬撫摩之事。
是惡緣因。
今繇釋迦心内阿難登伽。
以此善惡兩機而為能感。
故得阿難登伽心内釋迦。
以此稱性緣了而為能應也。
問曰。
阿難善緣善了。
以此感佛可矣。
登伽惡緣惡了。
胡以能感佛耶。
答曰。
觀音别行玄義。
深明善惡皆得為機。
今更以喻明之。
如父母于子。
善者固所愛念。
惡者尤所憐愍。
但衆生舍父逃逝。
故使機感不成。
苟能一念向佛。
無有不蒙提獎者也。
再以喻明。
如有一人。
先有生金。
欲造佛像。
喚彼金師。
具諸爐鞴砧椎器物。
複有一人。
先有生金。
欲作殺具亦喚金師。
具諸爐鞴砧椎器物。
當知若無金師及以器物。
縱有生金。
不能成像。
亦不能成殺具。
若有金師及以器物。
隻此生金。
可作殺具。
亦卽可作佛像。
設彼主人。
正欲作殺具時。
旁有智者曉示之曰。
汝何以此生金工用。
而作殺具。
造地獄因。
甚不可也。
何不以此轉造佛像。
卽成佛界之因。
其人聽之。
卽用造佛。
是時更不須别買生金。
更不須别喚金師。
更不須别覓器物。
卽以此金此師此器而成佛像。
今明卽惡緣了成善緣了。
亦複如是。
生金喻正因佛性。
金師喻了因佛性。
器物喻緣因佛性。
若其未喚金師。
未具器物。
縱有生金。
終不能作佛像。
亦不能作殺具。
今惟有此作殺具之金師器物。
故卽可為作佛像之金師器物耳。
又若以此主人喻了因者。
則金師器物皆喻緣因。
而彼肯作佛像之主人。
卽是初時欲作殺具之主人。
更非兩人。
亦可見善了惡了。
無二性也。
惟其作刀之金。
卽作佛之金。
故正因在纏為可提。
惟其作刀之人作刀之器。
卽作佛之人作佛之器。
故緣了欲發為可獎。
知此義者。
方可以持咒而治習矣。
閱者尚深思之。
按摩鄧伽經。
阿難作念感佛。
佛卽說咒救之。
咒名咒文。
與此鹹别。
旣不從頂現化。
亦無文殊将咒。
又登伽來至佛所。
佛為徧解形中六事。
令彼欲心銷歇。
得證聖果。
次卽具說二人夙世因緣。
當知一席所見。
條然各别。
故知大小兩機。
并行不悖。
何但初成佛道。
雙垂兩相。
謂佛始終皆垂兩相可也。
然卽此一處異聞。
或時互知。
或互不知。
就互知處。
名不定教。
互不知處。
名秘密教。
随彼群機。
循循善誘。
判教者何必泥于别五時之一途。
而苦诤此經之先後哉。
别序竟。
(甲)二正宗分。
分文為六。
初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谛理。
從阿難見佛。
至第四卷尚留觀聽止。
舊雲見道分。
此語浮泛。
不知所見何道。
又見道之語。
藏通局在初果。
别圓局在初地初住。
今謂此是普為博地凡夫開圓頓解。
俾利者随開随證。
鈍者依解起行。
故須雲顯圓谛也。
二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
從第四卷阿難請入華屋至第七卷菩薩護咒止。
舊雲修道分。
此亦浮泛。
不知所修何道。
又所言修者。
是緣修耶。
是真修耶。
若是真修。
何勞更擇耳門。
若是緣修。
何意反在見道之後。
今謂此是蹑前圓解以起圓行。
所謂正助兩行。
雖雲兩行。
仍以正行為主。
助行隻是助其正行。
俾利者一超直入。
鈍者漸次深入。
故須雲示妙觀也。
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
從七卷阿難請問位次。
至第八卷名為邪觀止。
舊雲證道分。
此亦浮泛。
不知所證何道。
又所言證者。
是滿證耶。
是分證耶。
若是滿證。
則等覺以前。
不得證名。
收文不盡。
若是分證。
何意無修。
且幹慧十信。
亦非分證所收。
今謂此是繇前圓行以成圓伏圓斷。
從始至終。
皆顯三德。
所謂觀行三德。
相似三德。
分證三德。
究竟三德。
故須雲明圓位也。
四結成經名以彰圓體圓宗圓用。
卽第八卷中文殊問名。
如來結答。
止有八行經也。
五借破戒惡法為問端。
而廣示七趣差别。
意顯若無出世妙戒。
決無出世妙慧。
從八卷說是語已起。
至九卷卽魔王說止也。
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
而備明五陰魔境。
意顯若無中道妙慧。
幷失中道妙戒。
從九卷卽時如來将罷法座起。
至第十卷不戀三界止也。
舊合此二文名助道分。
亦不知所助何道。
又一是阿難請說。
一是無問自說。
各有深緻。
關系正修行路殊非淺小。
何容混作一科。
今謂七趣。
是約助行分于持犯。
仍須以慧導戒。
方免輪回。
所以警三界之群迷。
五陰是約正行辨于迷悟。
仍須以戒助慧。
方免魔業。
所以防修心之誤堕也。
(乙)初顯如來藏妙真如性圓三谛理為二。
初三卷文。
正明理性。
二富樓那問去有半卷。
廣破餘疑。
(丙)初中四。
初當機悔請。
二大衆願聞。
三如來答示。
四大衆圓悟。
(丁)初當機悔請 阿難見佛。
頂禮悲泣。
恨無始來。
一向多聞。
未全道力。
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多聞本是入道之緣。
隻因不能從聞思修。
故名一向多聞。
便如說食數寶。
而未全道力也。
當知隻此聞之一字。
阿難以多而無救淫室之難。
四禅以無而自取堕獄之殃。
觀音以思修而善成圓通之證。
可謂流轉生死安樂涅槃。
惟此耳根。
更非他物矣。
後世見阿難悔責一向多聞。
卽群然以多聞為召禍之端。
更欲一向诃教勸離。
仍蹈無聞比丘覆轍。
不知多聞何過。
過隻在一向耳。
一向者。
所謂尋聲流轉。
不知反聞聞自性也。
若能從聞思修。
則聞多故。
思修亦多。
便是入道要門。
譬如翻手覆手。
元無兩手。
下文特選觀音耳門。
正示阿難以就路還家法耳。
倘令多聞決定可廢。
則乘此殷勤啟請。
何不直授以一句簡便工夫。
豈不千了百當。
而仍費盡老婆舌頭。
說至三卷之多。
方使阿難悟法身耶。
閱是經者。
亦可以深思矣。
菩提者。
有真性菩提。
有實智菩提。
有方便菩提。
正因理心究竟明顯。
成真性菩提。
了因慧心究竟明顯。
成實智菩提。
緣因善心究竟明顯。
成方便菩提。
三非定三。
亦非定一。
卽一而三。
卽三而一。
故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為方便也。
圓覺經雲。
若諸菩薩。
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
取靜為行。
由澄諸念。
覺識煩動。
靜慧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便能内發寂靜輕安。
由寂靜故。
十方世界諸如來心。
于中顯現。
如鏡中像。
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
若諸菩薩。
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卽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衆。
由起幻故。
便能内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
從此起行。
漸次增進。
彼觀幻者。
非同幻故。
非同幻觀。
皆是幻故。
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如土長苗。
此方便者。
名三摩鉢提。
若諸菩薩。
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了知身心。
皆為挂礙。
無知覺明。
不依諸礙。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相在塵域。
如器中锽。
聲出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