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關燈
小
中
大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經題具如玄義中說。
今更略提綱要。
此經以人法為名。
謂此大佛頂法。
非因非果。
一切因果無不依之。
如來果人。
以此為密因。
故若修若證。
無非了義。
而果徹因源。
諸菩薩因人。
亦以此具足萬行。
故根塵識大。
一切皆得畢竟堅固。
而因該果海也。
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
由法法皆如來藏。
故稱為大佛頂也。
不生不滅因果為宗。
因果皆不生滅。
故稱密因也。
離愛得脫為用。
永離諸愛。
究竟解脫。
故号首楞嚴也。
生酥毒發為教相。
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
将釋經文。
大分為三。
初從如是我聞。
至歸來佛所。
是序分。
次從阿難見佛。
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是正宗分。
後從阿難若複有人。
至終。
是流通分。
(甲)初序分二。
初通序。
二别序。
(乙)初通序者。
證信序也。
諸經同有。
故名為通。
以此六義證成可信。
故名證信。
六義者。
如是二字。
顯所信法體成就。
我聞二字。
顯能聞成就。
一時二字。
顯機感成就。
佛字。
顯說法主成就。
在室羅筏城等。
顯所依說法處成就。
與大比丘以下。
具列常随雲集兩類。
顯同聞衆成就。
今恐割裂經文。
不便句讀。
總科為二。
一标聞說時處。
二引大衆同聞。
(丙)一标聞說時處。
所聞卽法體。
能聞卽我。
所說亦卽法體。
能說卽佛也。
時處可知。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隻桓精舍。
如是者。
指法之辭。
通指下文十卷文義而言。
亦是信順之義。
大凡信者。
則謂是事如是。
不信者。
則謂是事不如是。
今言如是。
卽顯信順也。
我者。
阿難自稱。
此非外道妄計之我。
亦非凡夫妄執之我。
乃深達八自在我。
非我非無我。
而随世假名。
稱為我也。
聞者。
耳根發耳識。
能達音聲。
現量體性也。
一時者。
機應相符。
說聽終竟。
總名一時。
佛者。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卽是娑婆教主釋迦牟尼。
在者。
示迹此間。
行住坐卧。
總名為在。
室羅筏城。
或雲舍衛。
梵音楚夏之别。
此翻豐德。
亦翻聞物。
亦翻好道。
卽憍薩羅國之城名也。
隻桓者。
本是祇陀太子之園。
梵語祇陀。
此雲戰勝。
精舍者。
給孤獨居士。
為佛及僧所構精修梵行之處也。
然此五事證信。
一往雖通。
而所序各别。
所謂如是法異。
我聞聞異。
一時時異。
乃至能住所住各異。
若不稍為發明。
安知其為此經通序。
且文旨旣泛。
将何以為随文入觀之階。
故今不敢避繁。
一一皆作約教觀心二釋。
初約教釋如是者。
若言俗谛中有文字。
真谛則無文字。
阿難傳佛俗谛文字。
與佛說不異。
故名為如。
因此俗谛文字。
會真谛理。
故名為是。
此三藏經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色卽是空。
空卽是色。
色空空色。
無二無别。
空色不異為如。
卽事而真為是。
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
能诠卽所诠為是。
此通教經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生死是有邊。
涅槃是無邊。
出生死有邊。
入涅槃無邊。
出涅槃無邊。
入于中道。
阿難傳此出有入無。
出無入中之法。
與佛說無異名如。
從淺至深無非曰是。
此别教經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生死卽涅槃。
亦卽中道。
況複涅槃。
甯非中道。
真如法界。
實性實際。
徧一切處。
無非佛法。
阿難傳此。
與佛說無異。
故名為如。
如如不動。
故名為是。
此圓教經初明如是也。
今經陰入處界。
皆如來藏性真圓融。
本無生滅。
的是圓教如是。
而二卷中雲。
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者。
不過因當機迷重。
聊借三藏中義。
還破三藏中習。
正所謂彈偏斥小義也。
觀心釋如是者。
觀心惟是生滅。
審谛不謬為如。
破除生滅。
會于真谛名是。
析空意也。
觀心生滅無性為如。
了達當體無生為是。
體空意也。
觀心中道不變名如。
永舍二邊名是。
次第意也。
觀心全體法界名如。
卽邊卽中名是。
一心意也。
次約教釋我者。
若言凡夫有三種我。
謂我見。
我慢。
及名字我。
學人無我見。
惟二種我。
無學幷無我慢。
惟名字我。
今阿難是學人。
無邪我。
能伏慢我。
但随世名字。
稱我無咎。
此三藏意也。
若雲四句稱我。
皆堕邪見。
佛正法中。
無我誰聞。
此通教意也。
若雲阿難多聞士。
知我無我而不二。
雙分别我無我。
此别教意也。
若雲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
方便為侍者。
傳持如來無礙智慧。
以自在音聲。
傳權傳實。
無所不可。
此圓教意也。
今經如來藏性。
三義圓融。
非我卽我。
離卽離非。
是卽非卽。
的是圓教真我意也。
觀心釋我者。
觀一念心屬因緣所生。
是假名我。
觀心卽空。
是我無我。
觀心卽假。
是分别我與非我。
觀心卽中。
是真妙我。
次約教釋聞者。
有聞聞。
有聞不聞。
有不聞聞。
有不聞不聞。
聞聞者。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心欲聞。
衆緣和合故有聞。
藏教意也。
聞不聞者。
随世俗說。
假名為聞。
第一義中。
無聲無字。
安有能聞所聞。
通教意也。
不聞聞者。
妙性本自離名絕相。
依假名分别。
則有聞與不聞。
别教意也。
不聞不聞者。
性旣離名絕相。
則一切根塵。
無不當體離名絕相。
此經明七大一一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圓教意也。
觀心釋聞者。
觀因緣所生法。
是觀聞聞。
觀因緣卽空。
是觀聞不聞。
觀因緣卽空卽假。
是觀不聞聞。
觀因緣卽空卽假卽中。
是觀不聞不聞。
次約教釋一時者。
時無實法。
依色心相續分位。
則有長短劫數不同。
藏教意也。
一念不生。
三際叵得。
通教意也。
于一無住法性。
分别世界劫數無量差别。
别教意也。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圓教意也。
又見谛已上無學已下名一時。
藏教也。
三乘同入第一義名一時。
通教也。
登地已上名一時。
别教也。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名一時。
圓教也。
今經不曆僧祇獲法身。
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
是圓教一時。
觀心釋一時者。
觀心因緣生法。
是假名時。
觀心卽空。
是不可得時。
觀心卽假。
是分别種種時。
觀心卽中。
是不思議時。
次約教釋佛者。
梵語佛陀。
此雲覺者知者。
若言菩提樹下。
三十四心斷結。
正習俱盡。
旣自覺悟生滅四谛。
亦以生滅四谛覺他。
卽藏教佛相。
若言正使先斷。
今機緣熟時。
于道樹下。
以一念相應慧。
斷餘殘習。
現帶劣勝應身。
轉無生四谛法輪者。
卽通佛自覺覺他相。
若言次第斷盡三惑。
坐蓮華台藏世界。
轉無量四谛法輪者。
卽别佛自覺覺他相。
若言一心圓斷三惑。
至于究竟。
證不可思議法身。
而能示現一切佛身。
一一身相。
同于虛空。
不可思議。
能轉無作四谛法輪。
亦能方便轉前三教法輪者。
卽圓佛自覺覺他相。
今經雲。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
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等。
當知的是圓教佛相。
觀心釋佛者。
觀心因緣生法。
是藏佛。
觀心因緣卽空。
是通佛。
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
是别佛。
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是圓佛也。
次約教釋在者。
行住坐卧。
通名為在。
在卽是住。
住卽攝餘三儀。
今當以住釋在。
複有兩番能住所住。
佛為能住。
天住梵住聖住佛住等法為所住。
又法為能住。
精舍為所住也。
十善名天住。
是天道因故。
慈悲喜舍名梵住。
是梵天因故。
三三昧名聖住。
是出世法故。
首楞嚴三昧名佛住。
是無上法故。
若言從析空觀發真無漏。
住有餘涅槃。
示迹人間。
以十善四等應世間機。
以三三昧應出世機者。
是藏教佛住。
若言從體空觀發真無漏。
住有餘涅槃。
示迹人間。
亦以天梵二住應世間機。
以聖住應出世機者。
是通佛住。
若言從次第三觀住三德秘藏。
示迹人間。
徧用四種住。
應世出世機者。
是别佛住。
若言從一心三觀住三德秘藏。
示迹人間。
亦徧用四住應世出世機。
而能住四法。
所住諸處。
一一無非三德秘藏者。
卽圓佛住。
今經雲。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的是圓教佛住也。
觀心釋住者。
觀住于境。
或住無常境。
住卽空卽假卽中等境。
以無住法。
住于境中。
故名為在。
次約教釋室羅筏城隻桓精舍者。
若見此處土砂草木石壁。
是藏教境。
若見此處清淨七寶莊嚴。
是通教境。
若見此處卽華藏世界。
是别教境。
若見此處卽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是圓教境。
今經雲。
一切衆生。
為物所轉。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
不動道塲。
于一毛端。
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當知此處卽常寂光。
而随機所見自成差别耳。
觀心釋城舍者。
涅槃名城。
慈悲名舍。
觀思議十二因緣滅。
住真谛城。
入生緣慈悲舍。
藏教也。
觀思議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住真谛城。
入生緣法緣慈悲舍。
通教也。
觀不思議十二因緣滅。
住中道涅槃城。
入生緣法緣無緣次第三慈悲舍。
别教也。
觀不思議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住中道涅槃城。
入一心三緣大慈悲舍。
圓教也。
若不約教。
安知全事卽理。
若不觀心。
安知全性成修。
讀者幸深思之。
(丙)二引大衆同聞複為三。
初聲聞衆。
二緣覺衆。
三菩薩衆。
聲聞是常随衆。
餘二皆雲集衆也。
(丁)初聲聞衆又為三。
初示類标數。
二顯位歎德。
三列上首名。
(戊)初示類标數。
大比丘。
是示類。
千二百五十人。
是标數也。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
共義。
釋論以七一解共。
謂一時。
一處。
一戒。
一心。
一見。
一道。
一解脫也。
大者。
梵語摩诃。
具大多勝三義。
器量尊重。
為天王等大人所敬。
故言大。
徧知内外經書。
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
故言勝。
今稱為大。
卽攝多勝二義。
比丘含三義。
一怖魔。
二破惡。
三乞士。
或翻除馑。
怖魔者。
魔王居第六天。
統攝欲界。
貪戀塵勞。
恐人修道出其境界。
若正法住世時。
有信心男子。
六根具足。
年滿二十。
無十三重難。
亦無十六輕遮。
得三師七證。
或邊地中得三師二證。
如法秉受比丘戒法。
正登壇白四羯磨已竟。
名為得戒。
成比丘性。
入僧寶數中。
爾時地行羅刹。
高聲唱善。
此間有善男子如法出家。
當使諸天增盛。
修羅減損。
于是空行夜叉聞之。
亦出大聲唱善。
聲至四王天中。
天複出聲唱善。
聲傳忉利。
乃至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
展轉傳至梵天。
魔王于宮中聞此唱聲。
生大愁怖。
故名怖魔。
破惡者。
出家持戒。
則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破除身口七支。
破除三界見思諸惡也。
乞士者。
旣出家已。
永離四種邪命。
乞食以資身命。
永舍一切邪法。
乞法以資慧命也。
四種邪命者。
一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推步盈虛。
以此求食。
二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
三方口食。
謂幹谒四方。
結交豪貴。
四維口食。
謂商賈貨殖。
此之四事。
在家人得為之。
出家所不應為。
故皆永離也。
邪法者。
邪戒。
邪定。
邪慧。
邪戒。
卽牛狗等戒。
乃至諸天諸仙一切禁戒。
不能出生死者。
邪定。
卽凡夫外道依欣厭心所修十二門禅。
邪慧。
卽有無二見。
十六知見。
六十二見。
百八見等。
今皆永舍。
惟求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故名乞士也。
除馑者。
清淨持戒。
能為人世福田。
能作清淨法施。
除一切衆生無福無慧二種馑也。
衆者。
梵語僧伽。
此雲和合衆。
和合有二義。
一理和。
謂同證擇滅無為。
二事和。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衆者。
四人以上之稱。
一比丘不名僧。
二三比丘亦不名僧。
四比丘同住。
能作一切如法僧事。
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種羯磨。
若五比丘同住。
卽可自恣。
亦可于邊方授具。
若十比丘同住。
則五天竺國便可授具。
乃至二十比丘同住。
則一切羯磨可作。
故名和合衆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
先度鹿苑五人。
次度耶舍等五十人。
次度三迦葉波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連等二百人。
此千二百五十五人。
感佛深恩。
為常随衆。
今但舉大數也。
俱者。
師資常爾相随。
事和無别衆。
法和無别理也。
再作約教觀心二釋。
初約教釋與者。
藏教一七一。
通教二七一。
别教無量七一。
圓教一七一。
大多勝者。
藏教如前說。
又大力羅漢所敬故名大。
徧知生滅卽無生滅故名多。
勝三藏四門故名勝。
卽通教義也。
又體法大力羅漢所敬故名大。
恒沙佛法皆知故名多。
勝二乘人故名勝。
卽别教義也。
又諸大菩薩所敬故名大。
法界不可量法悉知故名多。
勝諸菩薩故名勝。
卽今經圓教義也。
藏教比丘如前說。
又乞士者。
曆緣求真。
破惡者。
破障理惑。
怖魔者。
以卽空觀破四種魔。
除馑者。
除析法馑。
卽通教義也。
又乞士者。
曆三谛求理。
破惡者。
除通别二惑。
怖魔者。
破界内界外八魔。
除馑者。
除偏空馑。
卽别教義也。
又乞士者。
卽陰入處界七大。
求如來藏性。
破惡者。
達狂歇卽菩提。
怖魔者。
當處禅那覺悟無惑。
知魔界如卽佛界如。
除馑者。
除但中不具諸法馑。
卽今經圓教義也。
僧有四種。
一無慚僧。
謂破戒者。
二啞羊僧。
謂愚癡不解法律。
三清淨僧。
謂七方便人。
四真實僧。
謂四向四果。
今非前三種。
但是真實僧。
藏教義也。
又見地以上名真實僧。
通教義也。
又歡喜地以上名真實僧。
别教義也。
又發心住以上名真實僧。
圓教義也。
觀心釋者。
心王為師。
諸心心所為弟子衆。
一念妙觀是名佛。
諸心心所和合随成妙觀。
是名與大比丘衆若幹人俱也。
約四教明觀可知。
(戊)二顯位歎德。
大阿羅漢句。
是顯位。
佛子下十二句。
是歎德也。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佛子住持。
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
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
度脫衆生。
拔濟未來。
越諸塵累。
無漏者。
無欲漏。
無有漏。
無無明漏。
諸惑斷盡也。
大亦具大多勝三義如前說。
阿羅漢含三義。
一應供義。
卽乞士果。
二殺賊義。
卽破惡果。
三無生義。
卽怖魔果。
當知比丘三義。
通于因果。
此三唯在果也。
又羅漢有三種。
修性念處。
斷見思惑。
但得漏盡。
不具諸通。
名慧解脫人。
修共念處。
斷惑證真。
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脫。
名俱解脫人。
修緣念處。
斷惑證真。
具足通明解脫。
兼發四無礙辯。
名無疑解脫人。
今是無疑解脫。
故稱大也。
約教者。
藏通如上說。
又無見思漏。
無塵沙漏。
無住地無明漏。
應受人天二乘供養。
殺見思塵沙無明之賊。
無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卽别教義。
又一心中圓盡諸漏。
應受九界供養。
煩惱卽菩提名殺賊。
生死卽涅槃名無生。
卽圓教義也。
觀心者。
觀心卽空。
無見思漏。
觀心卽假。
無塵沙漏。
觀心卽中。
無無明漏。
觀一心具十法界。
是應供。
觀心煩惱卽菩提。
是殺賊。
觀心生死卽涅槃。
是無生也。
佛子以下。
有十二句。
總别歎德。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是總歎戒慧二德。
能于國土下十句。
是别歎戒慧也。
佛子者。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故名佛子。
若言二乘斷惑證真。
是佛真子。
菩薩伏惑未斷。
子義則疏。
是藏教義。
若言三乘皆斷惑。
而二乘無大悲心。
子義則弱。
菩薩大悲增上。
能紹佛種。
子義則強。
是通教義。
若言菩薩徧行諸佛所有道法。
名為佛子。
二乘自度。
如客作賤人。
是别教義。
若言初發菩提之心。
卽是佛種。
如輪王太子初人胎時。
卽聖王種。
是圓教義也。
住者。
安住不動。
持者。
任持不失。
若言住木叉戒。
持生滅四谛法輪。
卽藏教義。
若言住真谛戒。
持無生四谛法輪。
卽通教義。
若言住三聚戒。
持無量四谛法輪。
卽别教義。
若言住一心無上妙戒。
持無作四谛法輪。
卽圓教義。
若言非非想處。
報盡還堕。
不名善超。
出三界獄。
乃名善超。
卽藏教義。
若言畏三界為實有。
雖超不善。
知三界卽空。
乃名善超。
卽通教義。
若言不惟超同居三有。
亦超方便三有。
亦超實報三有。
故名為善。
卽别教義。
若言三土皆卽是常寂光。
非超非不超而論于超。
故名為善。
卽圓教義也。
觀心者。
若觀心因緣所生。
是藏教佛子。
住木叉戒。
持生滅四谛法輪。
超三界獄。
若觀心因緣卽空。
是通教佛子。
住真谛戒。
持無生法輪。
卽三界而超三界。
若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
是别教佛子。
住三聚戒。
持無量法輪。
次第超于三土。
若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是圓教佛子。
住無上戒。
持無作法輪。
圓超諸有也。
次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是别歎戒德。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是别歎慧德。
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是廣歎成就威儀德。
謂不惟成一國威儀。
乃徧為師範于三界也。
應身無量度脫衆生。
是廣歎從佛轉輪德。
謂不惟從一化佛轉輪。
乃同佛應身無量也。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是廣歎妙堪遺囑德。
謂不惟護持正法像法。
乃悲願盡于未來也。
約教者。
若但指五天竺國為國土。
指别解脫戒為威儀。
指生滅無生四谛為輪。
指同居為三界。
指百億為無量等。
卽藏通義。
若徧指華藏為國土。
指三聚為威儀。
指無量無作四谛為輪。
指四土為三界。
指橫徧為無量等。
卽别圓義。
觀心者。
若觀心因緣生法。
成就同居國土威儀。
從劣應佛。
轉生滅輪。
弘範同居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同居塵累。
若觀心因緣卽空。
成就同居方便二種國土威儀。
從勝劣應佛。
轉無生輪。
弘範同居方便二種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二土塵累。
若觀心因緣卽空卽假。
成就同居方便實報三種國土威儀。
從勝應佛。
轉無量輪。
弘範三種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三土塵累。
若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成就同居方便實報寂光四種國土威儀。
從法報佛。
轉無作輪。
弘範四種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四土塵累。
問曰。
寂光安得更有塵累。
答曰。
此約分證寂光言也。
問曰。
佛子有無量德。
何意偏歎戒慧二種。
答曰。
德雖無量。
戒定慧三。
攝無不盡。
此經首标大定之名。
曰大佛頂首楞嚴王。
乃取正因理性以為定體。
而此定體。
雖複含靈本具。
全賴緣了有功。
正因方顯。
故第四卷雲。
汝但不随分别。
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
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夫菩提勝淨明心。
卽是大佛頂首楞嚴王。
所謂正因理性之體。
故曰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也。
而不随分别。
全是了因慧心。
卽今所歎慧德。
三緣斷故。
全是緣因善心。
卽今所歎戒德也。
且此經始自征心辨見。
中曆陰入處界。
後彰七大圓融。
無非開此圓解。
以為入流之本。
次則申之以四種清淨明誨。
示之以誦咒結壇軌式。
無非扶此戒法。
以為正修之助。
正助合行。
方成三漸次行。
方可曆于五
今更略提綱要。
此經以人法為名。
謂此大佛頂法。
非因非果。
一切因果無不依之。
如來果人。
以此為密因。
故若修若證。
無非了義。
而果徹因源。
諸菩薩因人。
亦以此具足萬行。
故根塵識大。
一切皆得畢竟堅固。
而因該果海也。
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
由法法皆如來藏。
故稱為大佛頂也。
不生不滅因果為宗。
因果皆不生滅。
故稱密因也。
離愛得脫為用。
永離諸愛。
究竟解脫。
故号首楞嚴也。
生酥毒發為教相。
此是方等部中圓頓味也。
将釋經文。
大分為三。
初從如是我聞。
至歸來佛所。
是序分。
次從阿難見佛。
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戀三界。
是正宗分。
後從阿難若複有人。
至終。
是流通分。
(甲)初序分二。
初通序。
二别序。
(乙)初通序者。
證信序也。
諸經同有。
故名為通。
以此六義證成可信。
故名證信。
六義者。
如是二字。
顯所信法體成就。
我聞二字。
顯能聞成就。
一時二字。
顯機感成就。
佛字。
顯說法主成就。
在室羅筏城等。
顯所依說法處成就。
與大比丘以下。
具列常随雲集兩類。
顯同聞衆成就。
今恐割裂經文。
不便句讀。
總科為二。
一标聞說時處。
二引大衆同聞。
(丙)一标聞說時處。
所聞卽法體。
能聞卽我。
所說亦卽法體。
能說卽佛也。
時處可知。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隻桓精舍。
如是者。
指法之辭。
通指下文十卷文義而言。
亦是信順之義。
大凡信者。
則謂是事如是。
不信者。
則謂是事不如是。
今言如是。
卽顯信順也。
我者。
阿難自稱。
此非外道妄計之我。
亦非凡夫妄執之我。
乃深達八自在我。
非我非無我。
而随世假名。
稱為我也。
聞者。
耳根發耳識。
能達音聲。
現量體性也。
一時者。
機應相符。
說聽終竟。
總名一時。
佛者。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卽是娑婆教主釋迦牟尼。
在者。
示迹此間。
行住坐卧。
總名為在。
室羅筏城。
或雲舍衛。
梵音楚夏之别。
此翻豐德。
亦翻聞物。
亦翻好道。
卽憍薩羅國之城名也。
隻桓者。
本是祇陀太子之園。
梵語祇陀。
此雲戰勝。
精舍者。
給孤獨居士。
為佛及僧所構精修梵行之處也。
然此五事證信。
一往雖通。
而所序各别。
所謂如是法異。
我聞聞異。
一時時異。
乃至能住所住各異。
若不稍為發明。
安知其為此經通序。
且文旨旣泛。
将何以為随文入觀之階。
故今不敢避繁。
一一皆作約教觀心二釋。
初約教釋如是者。
若言俗谛中有文字。
真谛則無文字。
阿難傳佛俗谛文字。
與佛說不異。
故名為如。
因此俗谛文字。
會真谛理。
故名為是。
此三藏經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色卽是空。
空卽是色。
色空空色。
無二無别。
空色不異為如。
卽事而真為是。
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
能诠卽所诠為是。
此通教經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生死是有邊。
涅槃是無邊。
出生死有邊。
入涅槃無邊。
出涅槃無邊。
入于中道。
阿難傳此出有入無。
出無入中之法。
與佛說無異名如。
從淺至深無非曰是。
此别教經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生死卽涅槃。
亦卽中道。
況複涅槃。
甯非中道。
真如法界。
實性實際。
徧一切處。
無非佛法。
阿難傳此。
與佛說無異。
故名為如。
如如不動。
故名為是。
此圓教經初明如是也。
今經陰入處界。
皆如來藏性真圓融。
本無生滅。
的是圓教如是。
而二卷中雲。
此法亦緣。
非得法性者。
不過因當機迷重。
聊借三藏中義。
還破三藏中習。
正所謂彈偏斥小義也。
觀心釋如是者。
觀心惟是生滅。
審谛不謬為如。
破除生滅。
會于真谛名是。
析空意也。
觀心生滅無性為如。
了達當體無生為是。
體空意也。
觀心中道不變名如。
永舍二邊名是。
次第意也。
觀心全體法界名如。
卽邊卽中名是。
一心意也。
次約教釋我者。
若言凡夫有三種我。
謂我見。
我慢。
及名字我。
學人無我見。
惟二種我。
無學幷無我慢。
惟名字我。
今阿難是學人。
無邪我。
能伏慢我。
但随世名字。
稱我無咎。
此三藏意也。
若雲四句稱我。
皆堕邪見。
佛正法中。
無我誰聞。
此通教意也。
若雲阿難多聞士。
知我無我而不二。
雙分别我無我。
此别教意也。
若雲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
方便為侍者。
傳持如來無礙智慧。
以自在音聲。
傳權傳實。
無所不可。
此圓教意也。
今經如來藏性。
三義圓融。
非我卽我。
離卽離非。
是卽非卽。
的是圓教真我意也。
觀心釋我者。
觀一念心屬因緣所生。
是假名我。
觀心卽空。
是我無我。
觀心卽假。
是分别我與非我。
觀心卽中。
是真妙我。
次約教釋聞者。
有聞聞。
有聞不聞。
有不聞聞。
有不聞不聞。
聞聞者。
耳根不壞。
聲在可聞處。
作心欲聞。
衆緣和合故有聞。
藏教意也。
聞不聞者。
随世俗說。
假名為聞。
第一義中。
無聲無字。
安有能聞所聞。
通教意也。
不聞聞者。
妙性本自離名絕相。
依假名分别。
則有聞與不聞。
别教意也。
不聞不聞者。
性旣離名絕相。
則一切根塵。
無不當體離名絕相。
此經明七大一一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圓教意也。
觀心釋聞者。
觀因緣所生法。
是觀聞聞。
觀因緣卽空。
是觀聞不聞。
觀因緣卽空卽假。
是觀不聞聞。
觀因緣卽空卽假卽中。
是觀不聞不聞。
次約教釋一時者。
時無實法。
依色心相續分位。
則有長短劫數不同。
藏教意也。
一念不生。
三際叵得。
通教意也。
于一無住法性。
分别世界劫數無量差别。
别教意也。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當念。
一念普觀無量劫。
無去無來亦無住。
圓教意也。
又見谛已上無學已下名一時。
藏教也。
三乘同入第一義名一時。
通教也。
登地已上名一時。
别教也。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名一時。
圓教也。
今經不曆僧祇獲法身。
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
是圓教一時。
觀心釋一時者。
觀心因緣生法。
是假名時。
觀心卽空。
是不可得時。
觀心卽假。
是分别種種時。
觀心卽中。
是不思議時。
次約教釋佛者。
梵語佛陀。
此雲覺者知者。
若言菩提樹下。
三十四心斷結。
正習俱盡。
旣自覺悟生滅四谛。
亦以生滅四谛覺他。
卽藏教佛相。
若言正使先斷。
今機緣熟時。
于道樹下。
以一念相應慧。
斷餘殘習。
現帶劣勝應身。
轉無生四谛法輪者。
卽通佛自覺覺他相。
若言次第斷盡三惑。
坐蓮華台藏世界。
轉無量四谛法輪者。
卽别佛自覺覺他相。
若言一心圓斷三惑。
至于究竟。
證不可思議法身。
而能示現一切佛身。
一一身相。
同于虛空。
不可思議。
能轉無作四谛法輪。
亦能方便轉前三教法輪者。
卽圓佛自覺覺他相。
今經雲。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
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等。
當知的是圓教佛相。
觀心釋佛者。
觀心因緣生法。
是藏佛。
觀心因緣卽空。
是通佛。
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
是别佛。
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是圓佛也。
次約教釋在者。
行住坐卧。
通名為在。
在卽是住。
住卽攝餘三儀。
今當以住釋在。
複有兩番能住所住。
佛為能住。
天住梵住聖住佛住等法為所住。
又法為能住。
精舍為所住也。
十善名天住。
是天道因故。
慈悲喜舍名梵住。
是梵天因故。
三三昧名聖住。
是出世法故。
首楞嚴三昧名佛住。
是無上法故。
若言從析空觀發真無漏。
住有餘涅槃。
示迹人間。
以十善四等應世間機。
以三三昧應出世機者。
是藏教佛住。
若言從體空觀發真無漏。
住有餘涅槃。
示迹人間。
亦以天梵二住應世間機。
以聖住應出世機者。
是通佛住。
若言從次第三觀住三德秘藏。
示迹人間。
徧用四種住。
應世出世機者。
是别佛住。
若言從一心三觀住三德秘藏。
示迹人間。
亦徧用四住應世出世機。
而能住四法。
所住諸處。
一一無非三德秘藏者。
卽圓佛住。
今經雲。
于一毛端。
現寶王刹。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的是圓教佛住也。
觀心釋住者。
觀住于境。
或住無常境。
住卽空卽假卽中等境。
以無住法。
住于境中。
故名為在。
次約教釋室羅筏城隻桓精舍者。
若見此處土砂草木石壁。
是藏教境。
若見此處清淨七寶莊嚴。
是通教境。
若見此處卽華藏世界。
是别教境。
若見此處卽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是圓教境。
今經雲。
一切衆生。
為物所轉。
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
身心圓明。
不動道塲。
于一毛端。
徧能含受十方國土。
當知此處卽常寂光。
而随機所見自成差别耳。
觀心釋城舍者。
涅槃名城。
慈悲名舍。
觀思議十二因緣滅。
住真谛城。
入生緣慈悲舍。
藏教也。
觀思議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住真谛城。
入生緣法緣慈悲舍。
通教也。
觀不思議十二因緣滅。
住中道涅槃城。
入生緣法緣無緣次第三慈悲舍。
别教也。
觀不思議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住中道涅槃城。
入一心三緣大慈悲舍。
圓教也。
若不約教。
安知全事卽理。
若不觀心。
安知全性成修。
讀者幸深思之。
(丙)二引大衆同聞複為三。
初聲聞衆。
二緣覺衆。
三菩薩衆。
聲聞是常随衆。
餘二皆雲集衆也。
(丁)初聲聞衆又為三。
初示類标數。
二顯位歎德。
三列上首名。
(戊)初示類标數。
大比丘。
是示類。
千二百五十人。
是标數也。
與大比丘衆。
千二百五十人俱。
與者。
共義。
釋論以七一解共。
謂一時。
一處。
一戒。
一心。
一見。
一道。
一解脫也。
大者。
梵語摩诃。
具大多勝三義。
器量尊重。
為天王等大人所敬。
故言大。
徧知内外經書。
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種外道。
故言勝。
今稱為大。
卽攝多勝二義。
比丘含三義。
一怖魔。
二破惡。
三乞士。
或翻除馑。
怖魔者。
魔王居第六天。
統攝欲界。
貪戀塵勞。
恐人修道出其境界。
若正法住世時。
有信心男子。
六根具足。
年滿二十。
無十三重難。
亦無十六輕遮。
得三師七證。
或邊地中得三師二證。
如法秉受比丘戒法。
正登壇白四羯磨已竟。
名為得戒。
成比丘性。
入僧寶數中。
爾時地行羅刹。
高聲唱善。
此間有善男子如法出家。
當使諸天增盛。
修羅減損。
于是空行夜叉聞之。
亦出大聲唱善。
聲至四王天中。
天複出聲唱善。
聲傳忉利。
乃至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
展轉傳至梵天。
魔王于宮中聞此唱聲。
生大愁怖。
故名怖魔。
破惡者。
出家持戒。
則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破除身口七支。
破除三界見思諸惡也。
乞士者。
旣出家已。
永離四種邪命。
乞食以資身命。
永舍一切邪法。
乞法以資慧命也。
四種邪命者。
一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推步盈虛。
以此求食。
二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
三方口食。
謂幹谒四方。
結交豪貴。
四維口食。
謂商賈貨殖。
此之四事。
在家人得為之。
出家所不應為。
故皆永離也。
邪法者。
邪戒。
邪定。
邪慧。
邪戒。
卽牛狗等戒。
乃至諸天諸仙一切禁戒。
不能出生死者。
邪定。
卽凡夫外道依欣厭心所修十二門禅。
邪慧。
卽有無二見。
十六知見。
六十二見。
百八見等。
今皆永舍。
惟求增上戒學。
增上心學。
增上慧學。
故名乞士也。
除馑者。
清淨持戒。
能為人世福田。
能作清淨法施。
除一切衆生無福無慧二種馑也。
衆者。
梵語僧伽。
此雲和合衆。
和合有二義。
一理和。
謂同證擇滅無為。
二事和。
謂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衆者。
四人以上之稱。
一比丘不名僧。
二三比丘亦不名僧。
四比丘同住。
能作一切如法僧事。
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種羯磨。
若五比丘同住。
卽可自恣。
亦可于邊方授具。
若十比丘同住。
則五天竺國便可授具。
乃至二十比丘同住。
則一切羯磨可作。
故名和合衆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
先度鹿苑五人。
次度耶舍等五十人。
次度三迦葉波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連等二百人。
此千二百五十五人。
感佛深恩。
為常随衆。
今但舉大數也。
俱者。
師資常爾相随。
事和無别衆。
法和無别理也。
再作約教觀心二釋。
初約教釋與者。
藏教一七一。
通教二七一。
别教無量七一。
圓教一七一。
大多勝者。
藏教如前說。
又大力羅漢所敬故名大。
徧知生滅卽無生滅故名多。
勝三藏四門故名勝。
卽通教義也。
又體法大力羅漢所敬故名大。
恒沙佛法皆知故名多。
勝二乘人故名勝。
卽别教義也。
又諸大菩薩所敬故名大。
法界不可量法悉知故名多。
勝諸菩薩故名勝。
卽今經圓教義也。
藏教比丘如前說。
又乞士者。
曆緣求真。
破惡者。
破障理惑。
怖魔者。
以卽空觀破四種魔。
除馑者。
除析法馑。
卽通教義也。
又乞士者。
曆三谛求理。
破惡者。
除通别二惑。
怖魔者。
破界内界外八魔。
除馑者。
除偏空馑。
卽别教義也。
又乞士者。
卽陰入處界七大。
求如來藏性。
破惡者。
達狂歇卽菩提。
怖魔者。
當處禅那覺悟無惑。
知魔界如卽佛界如。
除馑者。
除但中不具諸法馑。
卽今經圓教義也。
僧有四種。
一無慚僧。
謂破戒者。
二啞羊僧。
謂愚癡不解法律。
三清淨僧。
謂七方便人。
四真實僧。
謂四向四果。
今非前三種。
但是真實僧。
藏教義也。
又見地以上名真實僧。
通教義也。
又歡喜地以上名真實僧。
别教義也。
又發心住以上名真實僧。
圓教義也。
觀心釋者。
心王為師。
諸心心所為弟子衆。
一念妙觀是名佛。
諸心心所和合随成妙觀。
是名與大比丘衆若幹人俱也。
約四教明觀可知。
(戊)二顯位歎德。
大阿羅漢句。
是顯位。
佛子下十二句。
是歎德也。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佛子住持。
善超諸有。
能于國土。
成就威儀。
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
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
應身無量。
度脫衆生。
拔濟未來。
越諸塵累。
無漏者。
無欲漏。
無有漏。
無無明漏。
諸惑斷盡也。
大亦具大多勝三義如前說。
阿羅漢含三義。
一應供義。
卽乞士果。
二殺賊義。
卽破惡果。
三無生義。
卽怖魔果。
當知比丘三義。
通于因果。
此三唯在果也。
又羅漢有三種。
修性念處。
斷見思惑。
但得漏盡。
不具諸通。
名慧解脫人。
修共念處。
斷惑證真。
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脫。
名俱解脫人。
修緣念處。
斷惑證真。
具足通明解脫。
兼發四無礙辯。
名無疑解脫人。
今是無疑解脫。
故稱大也。
約教者。
藏通如上說。
又無見思漏。
無塵沙漏。
無住地無明漏。
應受人天二乘供養。
殺見思塵沙無明之賊。
無分段變易二種生死。
卽别教義。
又一心中圓盡諸漏。
應受九界供養。
煩惱卽菩提名殺賊。
生死卽涅槃名無生。
卽圓教義也。
觀心者。
觀心卽空。
無見思漏。
觀心卽假。
無塵沙漏。
觀心卽中。
無無明漏。
觀一心具十法界。
是應供。
觀心煩惱卽菩提。
是殺賊。
觀心生死卽涅槃。
是無生也。
佛子以下。
有十二句。
總别歎德。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
是總歎戒慧二德。
能于國土下十句。
是别歎戒慧也。
佛子者。
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
故名佛子。
若言二乘斷惑證真。
是佛真子。
菩薩伏惑未斷。
子義則疏。
是藏教義。
若言三乘皆斷惑。
而二乘無大悲心。
子義則弱。
菩薩大悲增上。
能紹佛種。
子義則強。
是通教義。
若言菩薩徧行諸佛所有道法。
名為佛子。
二乘自度。
如客作賤人。
是别教義。
若言初發菩提之心。
卽是佛種。
如輪王太子初人胎時。
卽聖王種。
是圓教義也。
住者。
安住不動。
持者。
任持不失。
若言住木叉戒。
持生滅四谛法輪。
卽藏教義。
若言住真谛戒。
持無生四谛法輪。
卽通教義。
若言住三聚戒。
持無量四谛法輪。
卽别教義。
若言住一心無上妙戒。
持無作四谛法輪。
卽圓教義。
若言非非想處。
報盡還堕。
不名善超。
出三界獄。
乃名善超。
卽藏教義。
若言畏三界為實有。
雖超不善。
知三界卽空。
乃名善超。
卽通教義。
若言不惟超同居三有。
亦超方便三有。
亦超實報三有。
故名為善。
卽别教義。
若言三土皆卽是常寂光。
非超非不超而論于超。
故名為善。
卽圓教義也。
觀心者。
若觀心因緣所生。
是藏教佛子。
住木叉戒。
持生滅四谛法輪。
超三界獄。
若觀心因緣卽空。
是通教佛子。
住真谛戒。
持無生法輪。
卽三界而超三界。
若觀心因緣先空次假後中。
是别教佛子。
住三聚戒。
持無量法輪。
次第超于三土。
若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是圓教佛子。
住無上戒。
持無作法輪。
圓超諸有也。
次能于國土成就威儀。
是别歎戒德。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
是别歎慧德。
嚴淨毗尼弘範三界。
是廣歎成就威儀德。
謂不惟成一國威儀。
乃徧為師範于三界也。
應身無量度脫衆生。
是廣歎從佛轉輪德。
謂不惟從一化佛轉輪。
乃同佛應身無量也。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是廣歎妙堪遺囑德。
謂不惟護持正法像法。
乃悲願盡于未來也。
約教者。
若但指五天竺國為國土。
指别解脫戒為威儀。
指生滅無生四谛為輪。
指同居為三界。
指百億為無量等。
卽藏通義。
若徧指華藏為國土。
指三聚為威儀。
指無量無作四谛為輪。
指四土為三界。
指橫徧為無量等。
卽别圓義。
觀心者。
若觀心因緣生法。
成就同居國土威儀。
從劣應佛。
轉生滅輪。
弘範同居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同居塵累。
若觀心因緣卽空。
成就同居方便二種國土威儀。
從勝劣應佛。
轉無生輪。
弘範同居方便二種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二土塵累。
若觀心因緣卽空卽假。
成就同居方便實報三種國土威儀。
從勝應佛。
轉無量輪。
弘範三種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三土塵累。
若觀心因緣卽空假中。
成就同居方便實報寂光四種國土威儀。
從法報佛。
轉無作輪。
弘範四種三界。
乃至拔濟未來。
越四土塵累。
問曰。
寂光安得更有塵累。
答曰。
此約分證寂光言也。
問曰。
佛子有無量德。
何意偏歎戒慧二種。
答曰。
德雖無量。
戒定慧三。
攝無不盡。
此經首标大定之名。
曰大佛頂首楞嚴王。
乃取正因理性以為定體。
而此定體。
雖複含靈本具。
全賴緣了有功。
正因方顯。
故第四卷雲。
汝但不随分别。
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
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歇卽菩提。
勝淨明心。
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夫菩提勝淨明心。
卽是大佛頂首楞嚴王。
所謂正因理性之體。
故曰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也。
而不随分别。
全是了因慧心。
卽今所歎慧德。
三緣斷故。
全是緣因善心。
卽今所歎戒德也。
且此經始自征心辨見。
中曆陰入處界。
後彰七大圓融。
無非開此圓解。
以為入流之本。
次則申之以四種清淨明誨。
示之以誦咒結壇軌式。
無非扶此戒法。
以為正修之助。
正助合行。
方成三漸次行。
方可曆于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