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精熟。
然不但誦文而已。
又必解其義理。
佛性之性。
謂先悟本源自性清淨。
為無作戒所依體性。
即依此無作戒。
還為成佛種子。
是知自性清淨者。
正因佛性也。
菩薩戒者。
緣了佛性也。
全一性以起二修。
全二修而成一性。
故名佛性之性。
猶雲諸佛本源佛性種子也。
不解一句等。
舉輕況重。
蓋凡夫淺智。
誰能法法全通。
但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斯無過咎。
設但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少分因緣。
而不肯阙疑。
詐言能解。
即為内乖己心而自欺。
外誤前人而诳他。
何況一一戒律皆不解。
一切佛法皆不知。
則自且從師求學之不暇。
豈可為他人作師授戒哉。
此是遮業。
受戒不學。
是一過。
妄欲作師。
又一過。
随事結罪。
七衆者。
舊雲。
比丘比丘尼犯。
餘五衆無作師事。
未制。
今按善生經中。
在家菩薩亦得畜在家弟子。
似亦同制。
然在家雖畜弟子。
無授戒事。
故雲不犯耳。
大小乘俱制。
義疏曰。
大乘為師。
必是出家菩薩。
具足五德。
一持戒。
二十臘。
三解律藏。
四通禅思。
五慧藏窮玄。
什師所傳。
融師筆受。
流傳至今。
此其正說。
次地持雲。
必須戒德嚴明。
善解三藏。
堪能發彼敬心。
方可從受。
不爾得罪也。
四分律曰。
五法不成就。
不得授人具足戒。
不得與人作依止師。
不得畜沙彌。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解脫。
五解脫知見。
又不能教人堅住此五。
又成就五非法。
不得授人具足戒。
與依止。
畜沙彌。
一無信。
二無慚。
三無愧。
四懶惰。
五多忘。
又五。
破增上戒。
破增上見。
破增上威儀。
少聞。
無智慧。
又五。
不瞻視病。
不方便住處。
不能破疑。
不教舍惡見。
減十歲。
又五。
不知犯。
不犯。
若輕。
若重。
減十歲。
又五。
不知教授弟子增上威儀。
增上淨行。
增上波羅提木叉。
白。
羯磨。
又五。
不知增戒。
增心。
增智慧。
不知白。
不知羯磨。
一一反上者。
得與人授具足戒。
得與依止。
得畜沙彌。
僧祇律曰。
十法成就。
聽度人出家受具。
一持戒。
二多聞阿毗昙。
三多聞毗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慧。
七能出罪。
能使人出罪。
八能看病。
能使人看病。
九弟子有難。
能送脫難。
能使人送。
十滿十歲。
是名十事聽度人出家受具足。
下至滿十歲。
知二部律亦得。
受依止者亦爾。
薩婆多律攝曰。
滿足十夏。
方住師位。
複須成就五法。
一知有犯。
二知無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于别解脫經。
廣能開解。
于諸學處創結随開。
若遇難緣。
善知通塞。
常誦戒本。
能決他疑。
戒見多聞。
自他俱利。
威儀行法。
無有虧犯。
具如是德。
名親教師。
繇其親能教出離法故。
若雖近圓。
于諸學處。
不識重輕。
設六十夏。
仍須仗托明德。
依止而住。
若師小者。
惟除禮足。
自餘鹹作。
此即名為老小苾刍。
不得與他出家。
及受近圓也。
智旭曰。
傳法度生。
乃名報佛恩德。
此戒不是禁人作師。
隻是責人無解耳。
堪嗟末世。
颠倒多端。
或駕言度生。
謬為師範。
不解而詐稱能解。
門庭高設。
我相熾然。
或懶學律法。
退不為師。
或宗教自負。
藐視律門。
豎我慢幢。
則诃毀戒學。
貪收徒衆。
則仍授戒名。
昧心厚顔。
莫此為甚。
又或謬謂大乘融通。
不須小律。
讵知小不兼大。
大必兼小。
如河不納海。
海必納河。
若不大小并學。
那名菩薩比丘。
故今略引聲聞師德。
用裨大士芳規。
觀者幸勿厭其繁瑣。
開遮者。
為白衣授終身五戒。
及六齋日授八戒法。
皆悉無犯。
然亦須知五戒八戒義趣。
又八戒法。
若無比丘比丘尼。
則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得授之。
五戒法。
設無出家五衆。
則在家二衆亦得授之。
果報者。
佛藏經雲。
身未證法而在高座。
身自不知而教人者。
法堕地獄。
理解者。
未真見谛。
總名無解。
忏悔者。
無教門解。
須作法。
并善學。
無入理解。
須無生。
修證者。
觀行相似位人。
有教門正解。
分證位人。
有入理真解。
性惡者。
一切法本不可解。
忘情絕解。
乃為法界之師。
(庚)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見持戒比丘。
手捉香爐。
行菩薩行。
而鬥遘兩頭。
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嗔彼前人。
欲令鬥诤。
或嫉彼賢善。
欲為妨惱也。
手捉香爐。
聊舉善行之一事。
鬥遘兩頭。
謂交扇令造诤端。
此雖說實猶犯。
況謗欺耶。
此具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衆生。
二衆生想。
應以持戒不持戒六句分别。
二稍重。
四稍輕也。
三兩舌心。
正是業主。
四說過。
無論實與不實。
五所向人。
若向無戒人。
自屬重戒。
若泛向同法。
非彼親友。
自屬第十三謗毀戒。
今正以鬥遘為念。
的向彼之親厚。
故實與不實皆犯。
若欲向此人。
誤向彼人。
結方便罪。
六前人領解。
語語結罪。
七衆同。
大小共。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為惡友朋之所攝受。
親愛不舍。
菩薩見巳。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随能。
說離間語。
令離惡友。
舍相親愛。
勿令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如是以饒益心。
說離間語。
乖離他愛。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果報如第六重戒中說。
理解者。
說有說無為兩舌。
說真說俗為兩舌。
說邊說中為兩舌。
忏悔者。
事中兩舌。
須作法。
有無兩舌。
四無生。
真俗兩舌。
後二無生。
邊中兩舌。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兩舌。
圓人無理兩舌。
性惡者。
随情随智為兩舌。
一切實一切不實等亦是兩舌。
(庚)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
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應方便救護。
解其苦難。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
救度衆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
福資亡者。
得見諸佛。
生人天上。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以慈心故。
總修三種慈心也。
一生緣慈。
即觀六道皆我父母。
二法緣慈。
即觀地水火風是我身體。
三無緣慈。
即于生生受生之中而悟不生不滅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者。
以此三慈開示于人。
救護。
則解其現在苦難。
教化講說。
則拔其未來苦因。
令不受未來苦難。
又救是拔苦。
度是與樂也。
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者。
見佛聞法。
恒于人天類中修道。
永離畜生難處。
方名究竟放救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苦衆生。
二苦衆生想。
三無慈心。
若欲救而力不逮者。
至心為稱佛名。
或為說法。
以作救慧命之緣因。
不犯。
四坐視不救。
随事結罪。
不救身命。
是一過。
不救慧命。
又一過。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小乘不救眷屬有罪。
餘非所制。
大士弘慈。
一切悉救。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救則失三慈法利。
救則成就三慈法門。
理解者。
見外凡殺真谛。
二乘殺俗谛。
權教殺中谛。
而不放救。
忏悔者。
不救事殺。
須作法。
不救理殺。
須無生。
修證者。
慈心三昧成。
常行事理二救。
性惡者。
或不救事殺。
如古人謂豬子雲。
正兩腳時不掙。
今既四腳。
掙向何處。
或不救理殺。
殺盡安居。
自作教他。
甯惟不救。
又從而助之。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此總結第二段十戒。
亦懸指廣文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五
然不但誦文而已。
又必解其義理。
佛性之性。
謂先悟本源自性清淨。
為無作戒所依體性。
即依此無作戒。
還為成佛種子。
是知自性清淨者。
正因佛性也。
菩薩戒者。
緣了佛性也。
全一性以起二修。
全二修而成一性。
故名佛性之性。
猶雲諸佛本源佛性種子也。
不解一句等。
舉輕況重。
蓋凡夫淺智。
誰能法法全通。
但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斯無過咎。
設但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少分因緣。
而不肯阙疑。
詐言能解。
即為内乖己心而自欺。
外誤前人而诳他。
何況一一戒律皆不解。
一切佛法皆不知。
則自且從師求學之不暇。
豈可為他人作師授戒哉。
此是遮業。
受戒不學。
是一過。
妄欲作師。
又一過。
随事結罪。
七衆者。
舊雲。
比丘比丘尼犯。
餘五衆無作師事。
未制。
今按善生經中。
在家菩薩亦得畜在家弟子。
似亦同制。
然在家雖畜弟子。
無授戒事。
故雲不犯耳。
大小乘俱制。
義疏曰。
大乘為師。
必是出家菩薩。
具足五德。
一持戒。
二十臘。
三解律藏。
四通禅思。
五慧藏窮玄。
什師所傳。
融師筆受。
流傳至今。
此其正說。
次地持雲。
必須戒德嚴明。
善解三藏。
堪能發彼敬心。
方可從受。
不爾得罪也。
四分律曰。
五法不成就。
不得授人具足戒。
不得與人作依止師。
不得畜沙彌。
一戒。
二定。
三慧。
四解脫。
五解脫知見。
又不能教人堅住此五。
又成就五非法。
不得授人具足戒。
與依止。
畜沙彌。
一無信。
二無慚。
三無愧。
四懶惰。
五多忘。
又五。
破增上戒。
破增上見。
破增上威儀。
少聞。
無智慧。
又五。
不瞻視病。
不方便住處。
不能破疑。
不教舍惡見。
減十歲。
又五。
不知犯。
不犯。
若輕。
若重。
減十歲。
又五。
不知教授弟子增上威儀。
增上淨行。
增上波羅提木叉。
白。
羯磨。
又五。
不知增戒。
增心。
增智慧。
不知白。
不知羯磨。
一一反上者。
得與人授具足戒。
得與依止。
得畜沙彌。
僧祇律曰。
十法成就。
聽度人出家受具。
一持戒。
二多聞阿毗昙。
三多聞毗尼。
四學戒。
五學定。
六學慧。
七能出罪。
能使人出罪。
八能看病。
能使人看病。
九弟子有難。
能送脫難。
能使人送。
十滿十歲。
是名十事聽度人出家受具足。
下至滿十歲。
知二部律亦得。
受依止者亦爾。
薩婆多律攝曰。
滿足十夏。
方住師位。
複須成就五法。
一知有犯。
二知無犯。
三知輕。
四知重。
五于别解脫經。
廣能開解。
于諸學處創結随開。
若遇難緣。
善知通塞。
常誦戒本。
能決他疑。
戒見多聞。
自他俱利。
威儀行法。
無有虧犯。
具如是德。
名親教師。
繇其親能教出離法故。
若雖近圓。
于諸學處。
不識重輕。
設六十夏。
仍須仗托明德。
依止而住。
若師小者。
惟除禮足。
自餘鹹作。
此即名為老小苾刍。
不得與他出家。
及受近圓也。
智旭曰。
傳法度生。
乃名報佛恩德。
此戒不是禁人作師。
隻是責人無解耳。
堪嗟末世。
颠倒多端。
或駕言度生。
謬為師範。
不解而詐稱能解。
門庭高設。
我相熾然。
或懶學律法。
退不為師。
或宗教自負。
藐視律門。
豎我慢幢。
則诃毀戒學。
貪收徒衆。
則仍授戒名。
昧心厚顔。
莫此為甚。
又或謬謂大乘融通。
不須小律。
讵知小不兼大。
大必兼小。
如河不納海。
海必納河。
若不大小并學。
那名菩薩比丘。
故今略引聲聞師德。
用裨大士芳規。
觀者幸勿厭其繁瑣。
開遮者。
為白衣授終身五戒。
及六齋日授八戒法。
皆悉無犯。
然亦須知五戒八戒義趣。
又八戒法。
若無比丘比丘尼。
則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得授之。
五戒法。
設無出家五衆。
則在家二衆亦得授之。
果報者。
佛藏經雲。
身未證法而在高座。
身自不知而教人者。
法堕地獄。
理解者。
未真見谛。
總名無解。
忏悔者。
無教門解。
須作法。
并善學。
無入理解。
須無生。
修證者。
觀行相似位人。
有教門正解。
分證位人。
有入理真解。
性惡者。
一切法本不可解。
忘情絕解。
乃為法界之師。
(庚)第十九兩舌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見持戒比丘。
手捉香爐。
行菩薩行。
而鬥遘兩頭。
謗欺賢人無惡不造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嗔彼前人。
欲令鬥诤。
或嫉彼賢善。
欲為妨惱也。
手捉香爐。
聊舉善行之一事。
鬥遘兩頭。
謂交扇令造诤端。
此雖說實猶犯。
況謗欺耶。
此具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衆生。
二衆生想。
應以持戒不持戒六句分别。
二稍重。
四稍輕也。
三兩舌心。
正是業主。
四說過。
無論實與不實。
五所向人。
若向無戒人。
自屬重戒。
若泛向同法。
非彼親友。
自屬第十三謗毀戒。
今正以鬥遘為念。
的向彼之親厚。
故實與不實皆犯。
若欲向此人。
誤向彼人。
結方便罪。
六前人領解。
語語結罪。
七衆同。
大小共。
開遮者。
菩薩戒本雲。
又如菩薩見諸有情。
為惡友朋之所攝受。
親愛不舍。
菩薩見巳。
起憐愍心。
發生利益安樂意樂。
随力随能。
說離間語。
令離惡友。
舍相親愛。
勿令當受長夜無義無利。
如是以饒益心。
說離間語。
乖離他愛。
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
果報如第六重戒中說。
理解者。
說有說無為兩舌。
說真說俗為兩舌。
說邊說中為兩舌。
忏悔者。
事中兩舌。
須作法。
有無兩舌。
四無生。
真俗兩舌。
後二無生。
邊中兩舌。
惟用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事兩舌。
圓人無理兩舌。
性惡者。
随情随智為兩舌。
一切實一切不實等亦是兩舌。
(庚)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若佛子。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是我本體。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
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
若見世人殺畜生時。
應方便救護。
解其苦難。
常教化講說菩薩戒。
救度衆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
福資亡者。
得見諸佛。
生人天上。
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以慈心故。
總修三種慈心也。
一生緣慈。
即觀六道皆我父母。
二法緣慈。
即觀地水火風是我身體。
三無緣慈。
即于生生受生之中而悟不生不滅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者。
以此三慈開示于人。
救護。
則解其現在苦難。
教化講說。
則拔其未來苦因。
令不受未來苦難。
又救是拔苦。
度是與樂也。
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者。
見佛聞法。
恒于人天類中修道。
永離畜生難處。
方名究竟放救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苦衆生。
二苦衆生想。
三無慈心。
若欲救而力不逮者。
至心為稱佛名。
或為說法。
以作救慧命之緣因。
不犯。
四坐視不救。
随事結罪。
不救身命。
是一過。
不救慧命。
又一過。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小乘不救眷屬有罪。
餘非所制。
大士弘慈。
一切悉救。
惟遮不開。
果報者。
不救則失三慈法利。
救則成就三慈法門。
理解者。
見外凡殺真谛。
二乘殺俗谛。
權教殺中谛。
而不放救。
忏悔者。
不救事殺。
須作法。
不救理殺。
須無生。
修證者。
慈心三昧成。
常行事理二救。
性惡者。
或不救事殺。
如古人謂豬子雲。
正兩腳時不掙。
今既四腳。
掙向何處。
或不救理殺。
殺盡安居。
自作教他。
甯惟不救。
又從而助之。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如滅罪品中廣明一一戒相。
此總結第二段十戒。
亦懸指廣文也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