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後受戒。
否則得失意罪。
大小俱制。
開遮者。
買畜放生。
施棺給貧。
果報者。
眷屬分張。
多病短命。
理解者。
取果行因名販賣。
偏真涅槃名死具。
又不達性具之理。
别圖積功累德。
别求中道。
皆名販賣。
忏悔者。
事販。
作法。
理販。
須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上無事販。
圓人無理販。
性惡者。
分離無明眷屬。
斷絕十二生因。
盡法界衆生。
市以無縫棺材。
所謂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庚)第十三謗毀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無事謗他良人善人。
法師師僧。
國王貴人。
言犯七逆十重。
于父母兄弟六親中。
應生孝順心。
慈悲心。
而反更加于逆害。
堕不如意處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嗔惱之心。
欲前人陷沒也。
無事者。
無見聞疑三根。
父母兄弟六親者。
大士視一切人。
皆如父母兄弟六親也。
此是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無罪。
二無罪想六句。
四犯。
二非犯。
三謗毀心。
正是業主。
四所說過。
七逆十重等。
五所向人。
向同法謗同法。
或向外人謗外人。
故輕。
若向外人謗同法。
自屬重戒中攝。
六前人領解。
随語随人結罪。
若說實。
非犯。
以惡心說。
亦犯輕垢。
七衆同。
大小共。
惟遮不開。
果報如妄言惡口中說。
理解亦如重戒中說。
忏悔者。
事謗。
作法。
理謗。
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不實謗。
三果無惡心說實。
圓人無理謗。
性惡者。
方便說此性惡法門。
謂佛是究竟大貪等。
(庚)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放大火燒山林曠野。
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
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
若故燒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恣情任意。
不知慎重也。
四月至九月。
一往約多寒國土言之。
若少寒國土。
尤須審察時宜也。
燒他屋宅等者。
謂因不慎。
放火而誤及之。
若為損他故燒。
自屬盜戒等流罪攝。
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者。
放火非為燒生。
有必傷生之勢。
故專制四月乃至九月。
遠防殺緣。
若為殺故燒。
自屬殺戒中攝。
今結雲若故燒者。
明非慎重而偶誤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非時。
二非時想。
三不慎心。
四正放火燒。
七衆同。
大小共。
開遮者。
在家為耕種等業。
出家為除妨害。
擇時慎燒。
無犯。
果報者。
不慎則有誤殺之業。
理解者。
放見思火。
燒真谛理智。
放無明火。
燒中道理智。
忏悔者。
事燒。
作法。
見思燒。
四種無生。
無明燒。
須次第一心二種無生。
修證者。
初果斷事燒。
四果斷見思燒。
佛斷無明燒。
性惡者。
放三智火。
燒盡法界三惑窟宅。
(庚)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
自佛弟子。
及外道惡人。
六親。
一切善知識。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
應教解義理。
使發菩提心。
十發趣心。
十長養心。
十金剛心。
于三十心中。
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而菩薩以惡心嗔心。
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
犯輕垢罪。
佛弟子。
單指内衆。
外道惡人。
單指外衆。
六親。
通内外衆。
一切善知識。
謂交遊往還。
素相親善者也。
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者。
繇解義理。
始堪發心。
不同盲修瞎煉也。
又解義不發心。
增長狂慧。
發心不解義。
增長無明。
教之使之。
令知真解真修也。
惡心者。
概欲令人入于偏邪。
嗔心者。
偏惱此人。
不以正教。
橫者。
枉其根性。
不稱機宜。
明非應病與藥也。
教以外道。
性遮二業。
教以二乘。
惟是遮業。
惡心嗔心。
是染污犯。
無知根智。
非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教以外道。
異者。
小乘本習小。
非犯。
開遮者。
用随情說。
逗彼機宜。
乃至示同外道等。
果報者。
以外教。
得邪見報。
以小教。
障大菩提。
以大乘教。
自他俱利。
理解者。
除一乘妙法。
皆名邪小。
故曰自此以前。
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忏悔者。
教事邪小。
作法。
教理邪小。
須一心無生。
悟一心無生法已。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以正入邪。
引邪歸正。
無所不可。
修證者。
初果無邪教。
出假無小教。
圓人無理内邪小。
性惡者。
徧用一切邪小法門。
攝一切機。
又究竟邪小。
即究竟一乘。
(庚)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
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廣開解義味。
見後新學菩薩。
有從百裡千裡來求大乘經律。
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非出家菩薩。
乃至餓虎狼師子。
一切餓鬼。
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使心開意解。
而菩薩為利養故。
應答不答。
倒說經律文字。
無前無後。
謗三寶說者。
犯輕垢罪。
好心者。
上求下化之心。
先學者。
自利利他之本。
威儀者。
化導之軌範。
經律者。
進修之門戶。
廣開解義味者。
緻廣大而盡精微。
明非淺近粗疎而已。
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與衆生同悲仰而上求佛道之極緻也。
舍身肉手足供餓鬼虎狼等。
與如來同慈力而下化衆生之極緻也。
先為說此如法苦行以大其心志。
堅其誓願。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謂随問而說。
不颠倒說。
不邪謬說。
故能使其心開意解。
此誠先學菩薩之職任也。
應答不答。
則不一一說。
倒說。
則不次第。
謗三寶。
則非正法。
又倒說即名為謗。
所謂說法不當機。
所說為非量也。
此是遮業。
不先學是一過。
不正說又一過。
為利。
是染污犯。
無知機智。
非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共。
小乘依小法教人。
亦不得隐沒義理。
開遮者。
知機故不說。
或為斷邪命而诃苦行。
破愚執而談理行。
果報者。
為利。
則邪命所攝。
倒說。
則謗法等流。
理解者。
不知四悉檀因緣。
皆名倒說。
忏悔者。
事倒。
作法。
理倒。
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為利心。
出假具知根智。
圓觀曉了四悉。
性惡者。
一切法倒。
一切法正。
以正相入倒相。
以倒相入正相。
(庚)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
自為飲食錢财利養名譽故。
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恃作形勢。
乞索打拍牽挽。
橫取錢物。
一切求利。
名為惡求多求。
教他人求。
都無慈心。
無孝順心者。
犯輕垢罪。
自為者。
明非為三寶等。
為飲食乃至名譽。
明非為道也。
惡求者。
威逼故非善。
多求者。
無厭故非少。
教他者。
教人為我求。
如遣使作書之類。
此具性遮二業。
盜戒之等流也。
或将本覓利。
或薦書強化。
皆屬此戒。
若非分陵奪。
自屬盜戒。
又戒本經雲。
多欲不知足。
貪著财物。
是染污犯。
亦此戒攝。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開遮者。
為三寶。
為病人。
為衆生。
如法營求。
非犯。
果報者。
乞求。
則妨道惱他。
不乞。
則正命清淨。
自他俱利。
理解者。
二乘橫取真。
藏通菩薩橫取俗。
别教橫取中。
忏悔者。
事取。
作法。
理取。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斷事取。
圓觀伏理取。
圓住斷理取。
性惡者。
橫于九界逼取佛界善根。
橫于二十五有逼取真常我性。
(庚)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
應學十二部經。
誦戒者。
日日六時持菩薩戒。
解其義理。
佛性之性。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因緣。
詐言能解者。
即為自欺诳。
亦欺诳他人。
一一不解。
一切法不知。
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
犯輕垢罪。
大士以傳法度生為正務。
故應學十二部經以為度生之本。
而戒經尤大士之根本。
故應日日六時誦持。
令其
否則得失意罪。
大小俱制。
開遮者。
買畜放生。
施棺給貧。
果報者。
眷屬分張。
多病短命。
理解者。
取果行因名販賣。
偏真涅槃名死具。
又不達性具之理。
别圖積功累德。
别求中道。
皆名販賣。
忏悔者。
事販。
作法。
理販。
須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上無事販。
圓人無理販。
性惡者。
分離無明眷屬。
斷絕十二生因。
盡法界衆生。
市以無縫棺材。
所謂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庚)第十三謗毀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無事謗他良人善人。
法師師僧。
國王貴人。
言犯七逆十重。
于父母兄弟六親中。
應生孝順心。
慈悲心。
而反更加于逆害。
堕不如意處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嗔惱之心。
欲前人陷沒也。
無事者。
無見聞疑三根。
父母兄弟六親者。
大士視一切人。
皆如父母兄弟六親也。
此是性遮二業。
六緣成罪。
一無罪。
二無罪想六句。
四犯。
二非犯。
三謗毀心。
正是業主。
四所說過。
七逆十重等。
五所向人。
向同法謗同法。
或向外人謗外人。
故輕。
若向外人謗同法。
自屬重戒中攝。
六前人領解。
随語随人結罪。
若說實。
非犯。
以惡心說。
亦犯輕垢。
七衆同。
大小共。
惟遮不開。
果報如妄言惡口中說。
理解亦如重戒中說。
忏悔者。
事謗。
作法。
理謗。
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不實謗。
三果無惡心說實。
圓人無理謗。
性惡者。
方便說此性惡法門。
謂佛是究竟大貪等。
(庚)第十四放火焚燒戒 若佛子。
以惡心故。
放大火燒山林曠野。
四月乃至九月放火。
若燒他人家屋宅城邑僧坊田木。
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
若故燒者。
犯輕垢罪。
惡心者。
恣情任意。
不知慎重也。
四月至九月。
一往約多寒國土言之。
若少寒國土。
尤須審察時宜也。
燒他屋宅等者。
謂因不慎。
放火而誤及之。
若為損他故燒。
自屬盜戒等流罪攝。
一切有生物不得故燒者。
放火非為燒生。
有必傷生之勢。
故專制四月乃至九月。
遠防殺緣。
若為殺故燒。
自屬殺戒中攝。
今結雲若故燒者。
明非慎重而偶誤也。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非時。
二非時想。
三不慎心。
四正放火燒。
七衆同。
大小共。
開遮者。
在家為耕種等業。
出家為除妨害。
擇時慎燒。
無犯。
果報者。
不慎則有誤殺之業。
理解者。
放見思火。
燒真谛理智。
放無明火。
燒中道理智。
忏悔者。
事燒。
作法。
見思燒。
四種無生。
無明燒。
須次第一心二種無生。
修證者。
初果斷事燒。
四果斷見思燒。
佛斷無明燒。
性惡者。
放三智火。
燒盡法界三惑窟宅。
(庚)第十五僻教戒 若佛子。
自佛弟子。
及外道惡人。
六親。
一切善知識。
應一一教受持大乘經律。
應教解義理。
使發菩提心。
十發趣心。
十長養心。
十金剛心。
于三十心中。
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而菩薩以惡心嗔心。
橫教二乘聲聞經律外道邪見論等。
犯輕垢罪。
佛弟子。
單指内衆。
外道惡人。
單指外衆。
六親。
通内外衆。
一切善知識。
謂交遊往還。
素相親善者也。
應教解義理使發菩提心者。
繇解義理。
始堪發心。
不同盲修瞎煉也。
又解義不發心。
增長狂慧。
發心不解義。
增長無明。
教之使之。
令知真解真修也。
惡心者。
概欲令人入于偏邪。
嗔心者。
偏惱此人。
不以正教。
橫者。
枉其根性。
不稱機宜。
明非應病與藥也。
教以外道。
性遮二業。
教以二乘。
惟是遮業。
惡心嗔心。
是染污犯。
無知根智。
非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同者。
同不得教以外道。
異者。
小乘本習小。
非犯。
開遮者。
用随情說。
逗彼機宜。
乃至示同外道等。
果報者。
以外教。
得邪見報。
以小教。
障大菩提。
以大乘教。
自他俱利。
理解者。
除一乘妙法。
皆名邪小。
故曰自此以前。
我等皆名邪見人也。
忏悔者。
教事邪小。
作法。
教理邪小。
須一心無生。
悟一心無生法已。
為實施權。
開權顯實。
以正入邪。
引邪歸正。
無所不可。
修證者。
初果無邪教。
出假無小教。
圓人無理内邪小。
性惡者。
徧用一切邪小法門。
攝一切機。
又究竟邪小。
即究竟一乘。
(庚)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
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律。
廣開解義味。
見後新學菩薩。
有從百裡千裡來求大乘經律。
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
若燒身燒臂燒指。
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非出家菩薩。
乃至餓虎狼師子。
一切餓鬼。
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之。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使心開意解。
而菩薩為利養故。
應答不答。
倒說經律文字。
無前無後。
謗三寶說者。
犯輕垢罪。
好心者。
上求下化之心。
先學者。
自利利他之本。
威儀者。
化導之軌範。
經律者。
進修之門戶。
廣開解義味者。
緻廣大而盡精微。
明非淺近粗疎而已。
燒身臂指供養諸佛。
與衆生同悲仰而上求佛道之極緻也。
舍身肉手足供餓鬼虎狼等。
與如來同慈力而下化衆生之極緻也。
先為說此如法苦行以大其心志。
堅其誓願。
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
謂随問而說。
不颠倒說。
不邪謬說。
故能使其心開意解。
此誠先學菩薩之職任也。
應答不答。
則不一一說。
倒說。
則不次第。
謗三寶。
則非正法。
又倒說即名為謗。
所謂說法不當機。
所說為非量也。
此是遮業。
不先學是一過。
不正說又一過。
為利。
是染污犯。
無知機智。
非染污犯。
七衆同。
大小共。
小乘依小法教人。
亦不得隐沒義理。
開遮者。
知機故不說。
或為斷邪命而诃苦行。
破愚執而談理行。
果報者。
為利。
則邪命所攝。
倒說。
則謗法等流。
理解者。
不知四悉檀因緣。
皆名倒說。
忏悔者。
事倒。
作法。
理倒。
無生。
修證者。
初果無為利心。
出假具知根智。
圓觀曉了四悉。
性惡者。
一切法倒。
一切法正。
以正相入倒相。
以倒相入正相。
(庚)第十七恃勢乞求戒 若佛子。
自為飲食錢财利養名譽故。
親近國王王子大臣百官。
恃作形勢。
乞索打拍牽挽。
橫取錢物。
一切求利。
名為惡求多求。
教他人求。
都無慈心。
無孝順心者。
犯輕垢罪。
自為者。
明非為三寶等。
為飲食乃至名譽。
明非為道也。
惡求者。
威逼故非善。
多求者。
無厭故非少。
教他者。
教人為我求。
如遣使作書之類。
此具性遮二業。
盜戒之等流也。
或将本覓利。
或薦書強化。
皆屬此戒。
若非分陵奪。
自屬盜戒。
又戒本經雲。
多欲不知足。
貪著财物。
是染污犯。
亦此戒攝。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開遮者。
為三寶。
為病人。
為衆生。
如法營求。
非犯。
果報者。
乞求。
則妨道惱他。
不乞。
則正命清淨。
自他俱利。
理解者。
二乘橫取真。
藏通菩薩橫取俗。
别教橫取中。
忏悔者。
事取。
作法。
理取。
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斷事取。
圓觀伏理取。
圓住斷理取。
性惡者。
橫于九界逼取佛界善根。
橫于二十五有逼取真常我性。
(庚)第十八無解作師戒 若佛子。
應學十二部經。
誦戒者。
日日六時持菩薩戒。
解其義理。
佛性之性。
而菩薩不解一句一偈。
及戒律因緣。
詐言能解者。
即為自欺诳。
亦欺诳他人。
一一不解。
一切法不知。
而為他人作師授戒者。
犯輕垢罪。
大士以傳法度生為正務。
故應學十二部經以為度生之本。
而戒經尤大士之根本。
故應日日六時誦持。
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