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五

關燈
已受持。

    巳知義。

    若多聞。

    若聞持。

    若如說行。

    若修禅定不欲暫廢。

    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

    不往者皆不犯。

     七衆同。

     大小略異如前說。

     開遮者。

    佛藏經雲。

    若比丘說法。

    雜外道義。

    有善比丘勤求道者。

    應從座去。

    若不去者。

    非善比丘。

    亦複不名随佛教者。

     果報者。

    地持經雲。

    菩薩于善知識。

    聽受經法。

    于說法人。

    有五處不應憶念。

    淨心專聽。

    一者不念破戒。

    謂不念言。

    此犯律儀。

    不應從彼聽受經法。

    二者不念下性。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下性之人聽受經法。

    三者不念醜陋。

    謂不念言。

    我不從此醜陋之人聽受經法。

    四者不念壞味。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不正語人聽受經法。

    但依于義。

    不依于味。

    五者不念壞美語。

    謂不念言。

    我不從彼粗言說人聽受經法。

    如是五處不憶念者。

    是菩薩勤攝正法。

    于說法人。

    不起嫌想。

    若下根菩薩。

    起人過心。

    退不樂聽法。

    當知是菩薩不能自度。

    智慧退減。

    解曰。

    智慧退減。

    不聽之失也。

    能至心聽。

    則如沙彌戲擲。

    堪證四果。

    況實說正法耶。

     理解者。

    不曆法觀心。

    即是不往聽法。

     忏悔者。

    事不往。

    作法。

    理不往。

    無生。

     修證者。

    事往。

    應如常啼善财。

    理往。

    如石室觀空。

    又菩薩成就遊戲神通。

    能徧至十方聽法。

    成就念不退法。

    能念念永不離法。

     性惡者。

    不應以法更聽于法。

     (庚)第八心背大乘戒 若佛子。

    心背大乘常住經律。

    言非佛說。

    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

    犯輕垢罪。

     心背者。

    明非口說。

    言非佛說者。

    意言分别計度。

    受持者。

    拟欲受持也。

     此具性遮二業。

    計二乘。

    惟遮業。

    計外道。

    兼性業。

    以是邪見故也。

    直制猶豫未決。

    是中下二邪見之方便。

    以其計尚未成。

    故且結輕。

    若計成。

    則失菩薩戒矣。

     七衆同。

     大小不全共。

    小是本習。

    故非犯。

    計外。

    得責心罪。

    發心欲往。

    步步結應忏罪。

    聞外道說法。

    不入其心。

    悔還。

    尚許忏除共住。

    若片語入心。

    奉行其法。

    乃至拔一發等。

    失比丘戒。

    成重難。

    現身不複許入僧數。

     惟遮不開。

     果報者。

    計外。

    成邪見。

    堕三塗。

    計小。

    障大菩提。

     理解者。

    除一乘圓理。

    其餘皆名邪小。

     忏悔者。

    事背。

    作法。

    理背。

    須一心無生。

     修證者。

    位不退人。

    永不計外。

    行不退人。

    永不計小。

    念不退人。

    永不背理。

     性惡者。

    用外用小接外小機。

    示同其計。

     (庚)第九不看病戒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常應供養。

    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

    是第一福田。

    若父母師僧弟子病。

    諸根不具。

    百種病苦惱。

    皆供養令差。

    而菩薩以嗔恨心不看。

    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

    見病不救濟者。

    犯輕垢罪。

     八福田者。

    一佛。

    二聖人。

    三和尚。

    四阿阇梨。

    五僧。

    六父。

    七母。

    八病人。

    七是敬田。

    病兼悲敬。

    故名第一。

     此是遮業。

    四緣成罪。

    一有病。

    二有病想。

    三不看心。

    嗔恨。

    是染污犯。

    懈怠。

    非染污犯。

    四應看不看。

    随事結罪。

    不犯者。

    若自病。

    若無力。

    若教有力随順病者。

    若知彼人自有眷屬。

    若彼有力自能經理。

    若病數數發。

    若長病。

    若修勝業不欲暫廢。

    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

    若先看他病。

    如病。

    窮苦亦爾。

    又雲。

    見諸衆生有親屬難。

    财物難。

    以慊恨心。

    不為開解。

    除其憂惱。

    是染污犯。

    若懶惰懈怠。

    非染污犯。

    亦應此戒兼攝。

     七衆同犯。

     大小不全共。

    小乘惟師友同法共房。

    及僧尼須看。

    此外不制。

    大士弘誓兼物。

    一切應看。

     開遮如不犯中說。

    又複應知看病法則。

    四分律雲。

    有五法能看病人。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可食能與。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吐唾。

    三有慈愍心。

    不為衣食。

    四能經理湯藥。

    乃至差若死。

    五能為病人說法令歡喜。

    根本律雲。

    不應令無智人為看病者。

    必有他緣。

    須自出外。

    于不善解看病之人。

    當可教示。

    勿令病者非理損害。

    堕水火。

    食諸毒。

    持刀斧。

    堕岩壍。

    或升高樹。

    食所忌食。

    皆應遮止。

    律攝雲。

    若病人貧無藥直者。

    師主知識等應為辦之。

    或施主邊求。

    或用僧伽物。

    或塔物。

    或旙蓋等莊嚴之具。

    依價賣之。

    以供藥直。

    若後病差。

    應償。

    若無力者。

    不還無罪。

    大師之子。

    是父财故。

    若看病苾刍供給病者。

    除性罪已。

    餘皆應作。

     果報者。

    不看。

    失慈心益。

    失悲敬二田。

    自有病苦。

    亦無人看。

    能看。

    則成就第一福田。

     理解者。

    衆生具有見思塵沙無明等病。

    不以四教法藥治之。

    名不看病。

     忏悔者。

    事不看。

    作法。

    理不看。

    無生。

    自于四種無生善通達已。

    乃能以法藥療他。

     修證者。

    生緣慈。

    能看身病。

    法緣慈。

    能看見思病。

    無緣慈。

    能看無明病。

     性惡者。

    常與舍心相應。

    名不看病。

    又複示現病行。

     (庚)第十畜殺具戒 若佛子。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矛斧鬥戰之具。

    及惡網羅罥殺生之器。

    一切不得畜。

    而菩薩乃至殺父母尚不加報。

    況殺一切衆生。

    不得畜殺衆生具。

    若故畜者。

    犯輕垢罪。

     矛者。

    長槍。

    罥者。

    所以羁禽獸足。

    殺父母尚不加報。

    舉重況輕。

     此是性遮二業。

    殺之方便。

    且結輕垢。

    随害物時。

    更結殺罪。

     七衆同犯。

    鬥戰具。

    舊開國王王子。

    餘殺生器。

    道俗皆制。

     大小共。

     開遮者。

    或勸人戒殺。

    若買若化其器而藏舉之。

    毀壞彌善。

     果報如殺戒中說。

     理解者。

    前三教觀行。

    皆是殺理之具。

     忏悔者。

    畜事具。

    作法。

    畜理具。

    須一心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上。

    永舍事器。

    圓住永舍理器。

     性惡者。

    正以圓頓止觀為究竟殺具。

     如是十戒。

    應當學。

    敬心奉持。

    下六度品中廣明。

     此總結第一段十戒。

    懸指廣文也。

     (庚)第十一國使戒 若佛子。

    不得為利養惡心故。

    通國使命。

    軍陣合會。

    興師相伐。

    殺無量衆生。

    而菩薩尚不得入軍中往來。

    況故作國賊。

    若故作者。

    犯輕垢罪。

     利養惡心。

    明非和合息诤因緣也。

    尚不得入軍中往來者。

    軍中喧雜。

    非佛子所行之處。

    舉輕以況重也。

    國賊者。

    孟子雲。

    今之所謂良臣。

    古之所謂民賊。

    賊是害義。

    興師相伐。

    必害于民。

    民為國本。

    害民即是害國也。

     此是性遮二業。

    正制為利養故。

    作此相害因緣。

    随事随語結輕。

    若嗔怒因緣。

    自屬殺戒。

    若貪奪寶物因緣。

    自屬盜戒。

     七衆同犯。

     大小俱制。

     開遮者。

    如隐峰飛錫止兵。

    圖澄占鈴息難等。

     果報者。

    交扇失歡。

    得上品兩舌惡口報。

    殺戮取利。

    得上品殺盜報。

     理解者。

    無明國。

    不可交通。

    煩惱軍。

    往來得罪。

     忏悔者。

    事使。

    作法。

    理使。

    無生。

     修證者。

    初果以上。

    不為事使。

    四教分證。

    不為理使。

     性惡者。

    或為事使。

    即如圖澄等。

    或為理使。

    則方便破無明國。

    善巧摧煩惱軍。

    又于無明國裡出入。

    煩惱軍中往來。

    以度衆生。

     (庚)第十二販賣戒 若佛子。

    故販賣良人奴婢六畜。

    市易棺材闆木盛死之具。

    尚不應自作。

    況教人作。

    若故自作。

    教人作者。

    犯輕垢罪。

     販賣良人奴婢。

    則有眷屬分離之苦。

    販賣六畜。

    則為殺害之緣。

    市易棺材闆木。

    則必利人之死。

    教人作者。

    或為我作。

    或令自作。

    皆得罪也。

     此亦性遮二業。

    希利損物。

    乖于慈心。

    事事結罪。

    若偷販生口。

    賣畜令殺。

    咒人令死。

    以售棺材。

    别犯盜罪殺罪。

     七衆不全同。

    在家畜耕牛等非犯。

    然據善生經。

    須先作淨施。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