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二

關燈


    不到者。

    言思路絕。

    不出者。

    無不照時。

    不入者。

    非入定照。

    不生者。

    照性無生。

    不滅者。

    照性無滅。

    羅漢品者。

    結略指廣。

    此地永舍藏識之名。

    亦名阿羅漢位。

    而界内界外。

    義類不同。

    若欲委知。

    須閱四教儀集注。

     (辛)九華嚴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佛華嚴體性地。

    以佛威儀。

    如來三昧自在王王定。

    出入無時。

    于十方三千世界。

    百億日月。

    百億四天下。

    一時成佛。

    轉法輪。

    乃至滅度。

    一切佛事。

    以一心中一時示現一切衆生。

    一切色身。

    八十種好。

    三十二相。

    自在樂。

    虛空同。

    無量大悲光明相好莊嚴。

    非天非人。

    非六道。

    一切法外。

    而常行六道。

    現無量身。

    無量口。

    無量意。

    說無量法門。

    而能轉魔界入佛界。

    佛界入魔界。

    複轉一切見入佛見。

    佛見入一切見。

    佛性入衆生性。

    衆生性入佛性。

    其地光。

    光光照。

    慧慧照。

    明焰明焰。

    無畏。

    無量。

    十力。

    十八不共法。

    解脫。

    涅槃。

    無為一道清淨。

    而以一切衆生作父母兄弟。

    為其說法。

    盡一切劫得道果。

    又現一切國土。

    為一切衆生。

    相視如父如母。

    天魔外道。

    相視如父如母。

    住是地中。

    從生死際起。

    至金剛際。

    以一念心中現如是事。

    而能轉入無量衆生界。

    如是無量。

    略說如海一渧。

     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名佛華嚴。

    發真如用。

    善能說法。

    故又名善慧地也。

    自在王王定者。

    此自在王三昧。

    為一切三昧中王也。

    即出即入。

    即入即出。

    乃至東方入定西方起等。

    故名出入無時。

    一切佛事。

    以一心中一時示現者。

    謂不惟次第示成八相。

    又相相之中互具八相。

    所謂或見住胎。

    或見初生。

    或見出家。

    乃至或見巳涅槃等。

    其地光者。

    指其光明之體。

    光光照。

    慧慧照者。

    明其無盡無盡。

    明焰明焰者。

    顯其互徹互融。

    一念心中現如是事者。

    所謂始終不出刹那際三昧。

    轉入無量衆生界者。

    謂普于一切世界。

    現凡現聖也。

    餘悉如文可知。

     (辛)十入佛界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入佛界體性地。

    其大慧空空複空空複空。

    如虛空性平等智。

    有如來性十功德品具足。

    空同一相。

    體性無為。

    神虛體一。

    法同法性。

    故名如來。

    應順四谛二谛。

    盡生死輪際。

    法養法身無二。

    是名應供。

    徧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

    正智聖解脫智知一切法有無一切衆生根故。

    是正徧知。

    明明修行。

    佛果時足故。

    是明行足。

    善逝三世佛法。

    法同先佛法佛。

    去時善善。

    來時善善。

    是名善善。

    是人行是上德。

    入世間中教化衆生。

    使衆生解脫一切結縛故。

    名世間解脫。

    是人一切法上。

    入佛威神。

    儀形如佛。

    大士行處。

    為世間解脫。

    調順一切衆生。

    名為丈夫。

    于天人中教化。

    一切衆生咨受法言故。

    是天人師。

    妙本無二。

    佛性玄覺常常大滿。

    一切衆生禮拜故。

    尊敬故。

    是佛世尊。

    一切世人咨受奉教。

    故是佛地。

    是地中一切聖人之所入處。

    故名佛界地。

    爾時坐寶蓮華上。

    一切與授記歡喜。

    法身手摩其頂。

    同見同學菩薩。

    異口同音。

    贊歎無二。

    又有百千億世界中一切佛。

    一切菩薩。

    一切雲集。

    請轉不可說法輪。

    虛空藏化導法門。

    是地有不可說奇妙法門品。

    奇妙三明三昧門。

    陀羅尼門。

    非下地凡夫心識所知。

    惟佛佛無量身口心意可盡其源。

    如光音天品中。

    說十無畏與佛道同。

     受佛職位。

    堕在佛數。

    故名入佛界地。

    慈陰妙雲。

    覆涅槃海。

    故亦名法雲地。

    前八地中第十空門。

    名為空空複空空慧門。

    今并并此大慧而複空之。

    證如虛空性平等智。

    故得十号功德。

    皆悉具足也。

    空同一相等者。

    真空之智。

    與實相之理無二。

    其體性即是無為。

    其神虛通。

    其體一實。

    此三句明于如義。

    所有一切諸法。

    無不皆同法性。

    此句明于來義。

    應順四種四谛。

    及真俗二谛。

    盡二種生死之輪際。

    法養之智。

    與法身之理無二。

    此則恒受第一法供養樂。

    名應供也。

    正智者。

    即根本智。

    聖解脫智者。

    即差别智。

    根本即正義。

    差别即徧義。

    明明者。

    上明字是始覺。

    下明字是本覺。

    始覺合本。

    故曰明明。

    修者。

    稱性力用。

    行者。

    性具功德。

    從性起修。

    以修顯性。

    故曰修行。

    初地分證。

    今歸究竟。

    故稱為足。

    善逝三世佛法者。

    逝是入義。

    法同先佛法佛者。

    謂雖應化無方。

    而其儀則軌式。

    皆同先佛法身無二。

    或示入涅槃為去。

    或示生人世為來。

    無不契理契機。

    是故善而又善。

    問。

    理無來去。

    來去随機。

    但可契機。

    那雲契理。

    答。

    理無來去。

    亦無不來不去。

    但令契機。

    即是契理。

    又示來示去。

    故契機。

    來無來相。

    去無去相。

    故契理也。

    若藏教菩薩。

    惟能來度衆生。

    不能去至涅槃。

    縱令契機。

    終不契理。

    若二乘之人。

    惟能去至涅槃。

    不能來度衆生。

    縱令契理。

    終不契機。

    若奪而言之。

    既不契理。

    亦不契機。

    不能接界外機故。

    既不契機。

    亦不契理。

    以未達無住涅槃。

    惟證偏空。

    不盡理性故。

    又權教大士。

    雖徧能示去示來。

    但出假須起空。

    入空須棄假。

    亦不得名善善。

    今。

    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四威儀中。

    心常在定。

    如明月之在天。

    水清影現而非來。

    水濁影亡而非去。

    乃名去來皆善善也。

    大士行處為世間解脫。

    應雲為無上士。

    文錯誤耳。

    妙本無二者。

    謂始覺妙合本覺而無有二。

    常常大滿者。

    所謂究竟滿足。

    一切世人咨受奉教。

    故是佛地者。

    謂此地自下地視之。

    亦名為佛。

    是一切聖人之所入處。

    故名佛界地者。

    謂此地乃是成佛近因。

    亦複名菩薩也。

    爾時坐寶蓮華等。

    是初登此地。

    正受佛職事。

    又有百千億等。

    是既受佛職後事。

    是地有不可說等。

    是結顯德業。

    如光音天品下。

    結略指廣。

     (丁)三付囑弘傳二。

    初舍那付囑。

    二釋迦弘傳。

     (戊)初中二。

    初結示付囑。

    二放光付囑。

     (己)今初 爾時盧舍那佛。

    為此大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

    未來佛當說。

    現在佛今說。

    三世菩薩已學。

    當學。

    今學。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号吾為盧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

    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本源心地。

    一切衆生之所共有。

    但無明障蔽。

    久成閉塞。

    今轉此法門。

    令得開發。

    故雲開心地道也。

     (己)二放光付囑 爾時蓮華台藏世界。

    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

    光告千華上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

    複轉為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汝等受持讀誦。

    一心而行。

     既結示付囑。

    複放光普告者。

    正顯心地法門。

    若本若迹。

    若因若果。

    無不以智為前導也。

    故始則釋迦放光發起。

    表本覺之性明。

    能熏始覺。

    次則菩薩放光集衆。

    表始覺之智德。

    能尋本覺。

    今則舍那放光囑授。

    表于從果起因。

    妙彰理本。

    後複釋迦放光誦戒。

    表于即因成果。

    善修事迹。

    光光互映。

    了知始本不二。

    修性同源矣。

     (戊)二釋迦弘傳三。

    初受法将辭。

    二旋歸本界。

    三遵敕利生。

     (己)今初 爾時千華上佛。

    千百億釋迦。

    從蓮華台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

    各各辭退。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

    光皆化無量佛。

    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

    供養盧舍那佛。

    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舉身放不可思議光者。

    迹光與本光無異。

    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也。

    光皆化無量佛者。

    此智是諸佛之母。

    諸佛繇此而出生也。

    無量華供養者。

    華表妙因。

    妙因從果德起。

    還用莊嚴果德也。

     (己)二旋歸本界 各各從此蓮華台藏世界而沒。

    沒巳。

    入體性虛空華光三昧。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

    從體性虛空華光三昧出。

     三昧名體性虛空華光者。

    謂徹證本來如虛空之體性。

    則華光任運自現。

    體性即法身德。

    華即表解脫德。

    光即表般若德也。

    還本源世界閻浮提菩提樹下者。

    若據下卷初文。

    應雲還至四禅摩醯首羅天王宮。

    先說魔受化經。

    方乃下生人間。

    示現出家。

    詣菩提樹。

    今徑明菩提樹下。

    從三昧出。

    正顯八相成道。

    始終皆不離此三昧也。

    又前接至華藏。

    既稱為還。

    今複至南洲。

    亦名還本源世界者。

    前表理為事本。

    今表事為理本。

    故皆得稱還。

    稱本源也。

    何謂理為事本。

    謂本惟圓教一實之理。

    而衆生迷有深淺。

    悟有難易。

    故更設别教通教藏教以開示之。

    又本惟一行是如來行。

    而衆生根有利鈍。

    修有巧拙。

    故更立五行萬行等以收羅之。

    又本惟真常法身。

    而衆生久在輪轉。

    不能自見。

    故更現勝應劣應等身以覺悟之。

    又本惟寂光淨土。

    而衆生違背日久。

    證入無繇。

    故更垂實報方便同居等土以攝受之。

    是名理為事本也。

    何謂事為理本。

    謂隻此因緣生法。

    此法即空即假即中。

    總不得離此正因緣境而别談理性。

    又隻此施戒等行。

    或達其三輪體空。

    或知其莊嚴無盡。

    或了其體是法界。

    總不得廢此六度事行而高談理觀。

    又隻此丈六常身。

    名為境本定身。

    界内利根。

    即見其坐天衣座。

    轉無生四谛法輪。

    界外鈍根。

    即見其相好無量。

    徧坐道場。

    界外利根。

    即見其一一色相。

    當體無非真實法身。

    故法華經雲。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何處别有四佛。

    為四人說四教耶。

    又隻此同居一土。

    斷見思者。

    便能橫見方便。

    破無明者。

    便能橫見實報。

    無明盡者。

    便能橫見寂光。

    方便一土。

    猶可雲别在界外。

    實報寂光。

    則未有隔于此土者。

    是名事為理本也。

     (己)三遵敕利生又二。

    初且明一界佛。

    二例結餘界佛。

     (庚)今初 出已。

    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

    說十世界海。

    複從座起。

    至帝釋宮說十住。

    複從座起。

    至焰天中說十有。

    複從座起。

    至第四天說十回向。

    複從座起。

    至化樂天說十禅定。

    複從座起。

    至他化天說十地。

    複至一禅中說十金剛。

    複至二禅中說十忍。

    複至三禅中說十願。

    複至四禅中摩醯首羅天王宮。

    說我本源蓮華台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方者。

    正也。

    安住正法。

    故雲方坐也。

    金剛千光王座。

    下卷名華光王座。

    千字即華字之誤。

    金剛表法身德。

    華表解脫。

    光表般若。

    全以三德秘藏正法而為其座也。

    妙光堂。

    即普光明殿。

    華嚴七處九會。

    多雲不起本處。

    此雲複從座起。

    機宜不同。

    所見各别。

    略如玄義中辨。

    帝釋宮。

    即忉利天宮。

    在須彌山之頂。

    此雲三十三天。

    以四方各八天臣。

    并中間天主。

    為三十三。

    焰天。

    亦雲夜摩天。

    此雲時分。

    不假日月光明。

    但以蓮華開合分晝夜故。

    第四天。

    即兜率陀天。

    此雲知足。

    生此天者。

    于五欲皆知足故。

    中有内院。

    即一生補處所居。

    複至四禅。

    乃說此心地法門者。

    本從四禅中放光發起。

    接至華藏世界秉受此法。

    故今仍于四禅說之。

    又帝釋宮等。

    分說此心地法。

    四禅宮中。

    合說此心地法。

    分說表于行布。

    合說表于圓融。

    又顯此心地法。

    雖位位差别。

    總趣極果也。

     (庚)二例結餘佛界 其餘千百億釋迦。

    亦複如是。

    無二無别。

    如賢劫品中說。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