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可思議。
惟應仰信而已。
(辛)五慧照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
有十種力生品。
起一切功德行。
以一慧方便。
知善惡二業别行。
處力品。
善作惡作。
業智力品。
一切欲求。
願六道生生果。
欲力品。
六道性分别不同。
性力品。
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
根力品。
邪定正定不定。
是名定力品。
一切因果。
乘是因。
乘是果。
至果處。
乘因道。
是道力品。
五眼知一切法。
見一切受生故。
天眼力品。
百劫事一一知。
宿世力品。
于一切生煩惱滅。
一切受無明滅。
解脫力品。
是十力品智。
知自修因果。
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别。
而身心口别用。
以淨國土為惡國土。
以惡國土為妙樂土。
能轉善作惡。
轉惡作善。
色為非色。
非色為色。
以男為女。
以女為男。
以六道為非六道。
非六道為六道。
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
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
從一切衆生而見不可思議。
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
是人大明智漸漸進。
分分智光。
光無量無量。
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慧照者。
十力妙慧。
照一切法悉皆通達。
世出世道無與等者。
亦名難勝。
此十種力。
繇善修習之所生成。
故名生品。
此能徧起一切功德之行。
雲何為十。
一者以一慧方便。
了知善惡二業别行。
所謂作善得善報。
斯有是處。
若得惡報。
無有是處。
作惡得惡報。
斯有是處。
若得善報。
無有是處。
是名為處力品。
二者于一切衆生善作惡作。
業緣果報。
皆悉徧知。
是名業智力品。
三者于一切衆生所有欲求。
謂喜願六道生生果等。
名為欲解力品。
四者知六道種性分别不同。
名性力品。
五者知六道一切善惡根。
上中下一一不同。
名根力品。
六者知衆生邪定正定不定。
是名定力品。
七者知一切世出世因果之法。
乘是因。
乘是果。
如人乘為因。
還以人乘為果。
乃至佛乘為因。
還以佛乘為果。
其得至果處者。
正繇乘此因道。
是名道力品。
八者以五眼知一切法。
見一切衆生受生差别故。
名天眼力品。
九者于百劫事一一皆知。
名宿世力品。
言百劫者。
猶所謂百劫修行是心地。
實非止于百劫而已。
十者于一切招分段生死之煩惱滅。
一切受變易生死之無明亦滅。
名解脫力品。
即是漏盡智力。
是十力品智。
能知自修因果。
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别。
而身心口。
能各各别用。
了達淨穢平等。
故應折伏。
則以淨國土為惡國土。
應攝受。
則以惡國土為妙樂土。
知善惡性空。
故垂誡則轉善作惡。
垂勸則轉惡作善。
知色空不二。
故為著有者令見色為非色。
為著空者令見非色為色。
知男女無真實相。
故應以女身得度。
則以男為女。
應以男身得度。
則以女為男。
乃至随意轉現。
如維摩室中天女等。
知凡聖平等。
故應從聖解得度。
則以六道為非六道。
應就凡情解脫。
則以非六道為六道。
知四大無性。
本如來藏。
故乃至地水火風。
非地水火風。
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
觀一切衆生界。
即是佛界。
随舉一法。
皆見其不可思議。
舉足下足。
下地莫知。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所以亦名難勝。
亦名慧照也。
(辛)六華光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
能于一切世界中。
十神通明智品。
以示一切衆生種種變化。
以天眼明智。
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
分分成六道衆生身。
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
分分知。
以天耳智。
知十方三世六道衆生苦樂音聲。
非非音非非聲。
一切法聲。
以天身智。
知一切色。
色非色。
非男非女形。
于一念中。
徧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
以天他心智。
知三世衆生心中所行。
十方六道中一切衆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
以天人智。
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衆生宿世苦樂受命。
一一知命續百劫。
以天解脫智。
知十方三世衆生解脫。
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
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
以天定心智。
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衆生心。
定。
不定。
非定非不定。
起定方法。
有所攝受三昧。
百三昧。
以天覺智。
知一切衆生已成佛。
未成佛。
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
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法。
以天念智。
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衆生受命命久近。
以天願智。
知一切衆生。
賢聖。
十地三十心中。
一一行願。
若求苦樂。
若法非法一切求。
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
是人住地中。
十神通明中。
現無量身心口别用。
說地功德。
百千萬劫不可窮盡。
而爾所釋迦。
略開神通明品。
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十通智品起種種用。
故名華光。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故名現前。
繇真性現前。
遂得十通成就。
妙華光明以自莊嚴也。
非非音非非聲者。
指無情聲。
一切法聲者。
指出世音。
滅滅皆盡者。
位位斷惑究竟皆盡。
非定非不定者。
所謂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有所攝受三昧者。
謂三昧各有種種功用。
六道人心心者。
謂人心中具有佛心。
若求苦樂。
若法非法者。
凡夫求苦。
聖人求樂。
凡求非法。
聖人求法。
又願生濁世是求苦。
願生淨土是求樂。
願現善道是求法。
願現惡趣是非法也。
此十通亦止是六通開出。
天身智。
還屬天眼。
眼見色相分分差别。
身知色相無差别也。
天人智。
天念智。
同屬宿命。
天人智。
知衆生宿命差别。
天念智。
知劫數增減差别也。
天解脫智。
即漏盡通。
天定心智。
天覺智。
天願智。
并屬他心。
皆如文可知。
(辛)七滿足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
入是法中。
十八聖人智品。
下地所不共。
所謂身無漏過。
口無語罪。
念無失心。
離八法。
一切法中舍。
常在三昧。
是入地六品具足。
複從是智生六足智。
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
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
進心足。
一切法事。
一切劫事。
一切衆生事。
以一心中一時知故。
念心足。
是二谛相。
六道衆生一切法故。
智慧足。
知十發趣人。
乃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
解脫足。
見一切衆生。
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
以智知他身六通足。
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
便起智身。
随六道衆生心行。
口辯說無量法門品。
示一切衆生故。
随一切衆生心行。
常入三昧。
而十方大地動。
虛空化華。
故能令衆生心行。
以大明具足。
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
亦是示一切衆生心。
以無著智。
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衆生心心所行。
以神通道智。
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
一切衆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
住是十八聖人中。
心心三昧。
觀三界微塵等色。
是我故身。
一切衆生。
是我父母。
而今入是地中。
一切功德。
一切神光。
一切佛所行法。
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
我皆已入。
故于一切佛國土中。
示現作佛。
成道。
轉法輪。
示入滅度。
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盡真如際。
故名滿足。
亦名遠行地也。
八法者。
利衰苦樂稱譏毀譽。
亦名八風。
一切法中舍者。
亦名無不知已舍。
此須四句分别。
謂不知不舍。
知而不舍。
不知而舍。
知已而舍。
凡夫于一切法不了元繇。
妄想執著。
是不知不舍。
解行菩薩雖知諸法真實之相。
惑種未斷。
未能脫然永離。
是知而不舍。
二乘無差别智。
不知諸法種種體性。
但能永無貪著。
是不知而舍。
惟佛究盡諸法實相。
如圓鏡照物。
了了現前。
永無粘著。
是無不知已舍也。
常在三昧者。
即四威儀中無不定心。
欲具足。
亦名欲無減。
結習都盡。
而常欲度生也。
進心足。
亦名精進無減。
任運度衆生也。
念心足。
即念無減。
智慧足。
即慧無減。
開化衆生。
總不出真俗二谛。
依于二谛。
作随智随情等說。
具足一切法品。
開化六道也。
解脫足。
即解脫無減。
智知他身六通足。
即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于一切解脫中。
知見明了。
分别無礙也。
便起智身等。
是一切身業随智慧行。
口辯說等。
是一切口業随智慧行。
随衆生心行等。
是一切意業随智慧行。
能令衆生心行者。
合是轉化之義。
以大明具足等。
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以無著智等。
是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以神通道智等。
是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過去名大明。
無昬昧忘失故。
現在名無著。
如鏡普照故。
未來名神通。
不可思議故。
實則三世皆大明。
皆無著。
皆是神通道力也。
從此數數示成八相。
轉化十方三世。
無所不徧。
名為滿足。
亦名遠行。
不亦宜乎。
(辛)八佛吼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
入法王位三昧。
其智如佛。
佛吼三昧故。
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
華光音入心三昧。
其空慧者。
謂内空慧門。
外空慧門。
有為空慧門。
無為空慧門。
性空慧門。
無始空慧門。
第一義空慧門。
空空慧門。
空空複空慧門。
空空複空空慧門。
如是十空門。
下地各所不知。
虛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
以一念智。
知一切法分分别異。
而入無量佛國土中。
一一佛前咨受法。
轉法度與一切衆生。
而以法藥施一切衆生。
為大法師。
為大導師。
破壞四魔法身具足。
化化入佛界。
是諸佛數。
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
百千陀羅尼門。
百千三昧門。
百千金剛門。
百千神通門。
百千解脫門。
如是百千虛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
一念一時行。
劫說非劫。
非劫說劫。
非道說道。
道說非道。
非六道衆生說六道衆生。
六道衆生說非六道衆生。
非佛說佛。
佛說非佛。
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
反照。
順照。
逆照。
前照。
後照。
因照。
果照。
空照。
有照。
第一中道義谛照。
是智惟八地所證。
下地所不及。
不動。
不到。
不出。
不入。
不生。
不滅。
是地法門品。
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
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
羅漢品中已明。
一真如心。
故名不動。
與佛同體。
從勝定出。
複名佛吼。
證于平等法性真無生忍。
故名入法王位三昧。
華光音者。
諸佛七勸之音。
具如華嚴第八地中所明。
本從七勸起定。
而言入心三昧者。
既受諸佛加被。
方證一心妙用。
出入無非三昧也。
空慧者。
慧即大明之體。
繇真實慧。
證法性空。
故名大明空門。
内空者。
觀内色淨相不可得。
外空者。
觀外色淨相不可得。
有為空者。
五陰法中我我所不可得。
無為空者。
對有為。
說無為。
有為既空。
則無為亦不可得。
性空者。
有為無為皆無自性。
無始空者。
世間衆生無有始相。
第一義空者。
諸法中最上第一。
名為涅槃。
而亦無相。
空空者。
第一義雖空。
能空之理猶在。
今能空亦空。
空空複空者。
空理雖空。
空理之智猶在。
今空空之智亦空。
空空複空空者。
理智皆空。
空空之空猶在。
今空空複空亦空。
是諸佛數者。
已證法身。
堕在佛位九地十地。
不過任運長養其法身耳。
陀羅尼。
此翻總持。
總一切法。
持一切義。
依此能發無礙辯才。
反照者。
内照身心。
順照者。
觀流轉門。
逆照者。
觀還滅門。
前照者。
觀于過去。
後照者。
觀于未來。
因照者。
照諸法因。
果照者。
照諸法果。
空照者。
照于真谛。
有照者。
照于俗谛。
第一中道義谛照者。
照于中谛。
不動者。
攀緣永息
惟應仰信而已。
(辛)五慧照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慧照體性地法。
有十種力生品。
起一切功德行。
以一慧方便。
知善惡二業别行。
處力品。
善作惡作。
業智力品。
一切欲求。
願六道生生果。
欲力品。
六道性分别不同。
性力品。
一切善惡根一一不同。
根力品。
邪定正定不定。
是名定力品。
一切因果。
乘是因。
乘是果。
至果處。
乘因道。
是道力品。
五眼知一切法。
見一切受生故。
天眼力品。
百劫事一一知。
宿世力品。
于一切生煩惱滅。
一切受無明滅。
解脫力品。
是十力品智。
知自修因果。
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别。
而身心口别用。
以淨國土為惡國土。
以惡國土為妙樂土。
能轉善作惡。
轉惡作善。
色為非色。
非色為色。
以男為女。
以女為男。
以六道為非六道。
非六道為六道。
乃至地水火風非地水火風。
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
從一切衆生而見不可思議。
下地所不能知覺舉足下足事。
是人大明智漸漸進。
分分智光。
光無量無量。
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慧照者。
十力妙慧。
照一切法悉皆通達。
世出世道無與等者。
亦名難勝。
此十種力。
繇善修習之所生成。
故名生品。
此能徧起一切功德之行。
雲何為十。
一者以一慧方便。
了知善惡二業别行。
所謂作善得善報。
斯有是處。
若得惡報。
無有是處。
作惡得惡報。
斯有是處。
若得善報。
無有是處。
是名為處力品。
二者于一切衆生善作惡作。
業緣果報。
皆悉徧知。
是名業智力品。
三者于一切衆生所有欲求。
謂喜願六道生生果等。
名為欲解力品。
四者知六道種性分别不同。
名性力品。
五者知六道一切善惡根。
上中下一一不同。
名根力品。
六者知衆生邪定正定不定。
是名定力品。
七者知一切世出世因果之法。
乘是因。
乘是果。
如人乘為因。
還以人乘為果。
乃至佛乘為因。
還以佛乘為果。
其得至果處者。
正繇乘此因道。
是名道力品。
八者以五眼知一切法。
見一切衆生受生差别故。
名天眼力品。
九者于百劫事一一皆知。
名宿世力品。
言百劫者。
猶所謂百劫修行是心地。
實非止于百劫而已。
十者于一切招分段生死之煩惱滅。
一切受變易生死之無明亦滅。
名解脫力品。
即是漏盡智力。
是十力品智。
能知自修因果。
亦知一切衆生因果分别。
而身心口。
能各各别用。
了達淨穢平等。
故應折伏。
則以淨國土為惡國土。
應攝受。
則以惡國土為妙樂土。
知善惡性空。
故垂誡則轉善作惡。
垂勸則轉惡作善。
知色空不二。
故為著有者令見色為非色。
為著空者令見非色為色。
知男女無真實相。
故應以女身得度。
則以男為女。
應以男身得度。
則以女為男。
乃至随意轉現。
如維摩室中天女等。
知凡聖平等。
故應從聖解得度。
則以六道為非六道。
應就凡情解脫。
則以非六道為六道。
知四大無性。
本如來藏。
故乃至地水火風。
非地水火風。
是人爾時以大方便力。
觀一切衆生界。
即是佛界。
随舉一法。
皆見其不可思議。
舉足下足。
下地莫知。
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法門現在前行。
所以亦名難勝。
亦名慧照也。
(辛)六華光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體性華光地。
能于一切世界中。
十神通明智品。
以示一切衆生種種變化。
以天眼明智。
知三世國土中微塵等一切色。
分分成六道衆生身。
一一身微塵細色成大色。
分分知。
以天耳智。
知十方三世六道衆生苦樂音聲。
非非音非非聲。
一切法聲。
以天身智。
知一切色。
色非色。
非男非女形。
于一念中。
徧十方三世國土劫量大小國土中微塵身。
以天他心智。
知三世衆生心中所行。
十方六道中一切衆生心心所念苦樂善惡等事。
以天人智。
知十方三世國土中一切衆生宿世苦樂受命。
一一知命續百劫。
以天解脫智。
知十方三世衆生解脫。
斷除一切煩惱若多若少。
從一地乃至十地滅滅皆盡。
以天定心智。
知十方三世國土中衆生心。
定。
不定。
非定非不定。
起定方法。
有所攝受三昧。
百三昧。
以天覺智。
知一切衆生已成佛。
未成佛。
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
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說法。
以天念智。
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衆生受命命久近。
以天願智。
知一切衆生。
賢聖。
十地三十心中。
一一行願。
若求苦樂。
若法非法一切求。
十願百千大願品具足。
是人住地中。
十神通明中。
現無量身心口别用。
說地功德。
百千萬劫不可窮盡。
而爾所釋迦。
略開神通明品。
如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十通智品起種種用。
故名華光。
無為真如。
性淨明露。
故名現前。
繇真性現前。
遂得十通成就。
妙華光明以自莊嚴也。
非非音非非聲者。
指無情聲。
一切法聲者。
指出世音。
滅滅皆盡者。
位位斷惑究竟皆盡。
非定非不定者。
所謂不起滅定。
現諸威儀。
有所攝受三昧者。
謂三昧各有種種功用。
六道人心心者。
謂人心中具有佛心。
若求苦樂。
若法非法者。
凡夫求苦。
聖人求樂。
凡求非法。
聖人求法。
又願生濁世是求苦。
願生淨土是求樂。
願現善道是求法。
願現惡趣是非法也。
此十通亦止是六通開出。
天身智。
還屬天眼。
眼見色相分分差别。
身知色相無差别也。
天人智。
天念智。
同屬宿命。
天人智。
知衆生宿命差别。
天念智。
知劫數增減差别也。
天解脫智。
即漏盡通。
天定心智。
天覺智。
天願智。
并屬他心。
皆如文可知。
(辛)七滿足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滿足體性地。
入是法中。
十八聖人智品。
下地所不共。
所謂身無漏過。
口無語罪。
念無失心。
離八法。
一切法中舍。
常在三昧。
是入地六品具足。
複從是智生六足智。
三界結習畢竟不受故。
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門所求滿故。
進心足。
一切法事。
一切劫事。
一切衆生事。
以一心中一時知故。
念心足。
是二谛相。
六道衆生一切法故。
智慧足。
知十發趣人。
乃至一切佛無結無習故。
解脫足。
見一切衆生。
知他人自我弟子無漏無諸煩惱習故。
以智知他身六通足。
是人入六滿足明智中。
便起智身。
随六道衆生心行。
口辯說無量法門品。
示一切衆生故。
随一切衆生心行。
常入三昧。
而十方大地動。
虛空化華。
故能令衆生心行。
以大明具足。
見過去一切劫中佛出世。
亦是示一切衆生心。
以無著智。
見現在十方一切國土中一切佛一切衆生心心所行。
以神通道智。
見未來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
一切衆生從是佛受道聽法故。
住是十八聖人中。
心心三昧。
觀三界微塵等色。
是我故身。
一切衆生。
是我父母。
而今入是地中。
一切功德。
一切神光。
一切佛所行法。
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門品。
我皆已入。
故于一切佛國土中。
示現作佛。
成道。
轉法輪。
示入滅度。
轉化他方過去來今一切國土中。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盡真如際。
故名滿足。
亦名遠行地也。
八法者。
利衰苦樂稱譏毀譽。
亦名八風。
一切法中舍者。
亦名無不知已舍。
此須四句分别。
謂不知不舍。
知而不舍。
不知而舍。
知已而舍。
凡夫于一切法不了元繇。
妄想執著。
是不知不舍。
解行菩薩雖知諸法真實之相。
惑種未斷。
未能脫然永離。
是知而不舍。
二乘無差别智。
不知諸法種種體性。
但能永無貪著。
是不知而舍。
惟佛究盡諸法實相。
如圓鏡照物。
了了現前。
永無粘著。
是無不知已舍也。
常在三昧者。
即四威儀中無不定心。
欲具足。
亦名欲無減。
結習都盡。
而常欲度生也。
進心足。
亦名精進無減。
任運度衆生也。
念心足。
即念無減。
智慧足。
即慧無減。
開化衆生。
總不出真俗二谛。
依于二谛。
作随智随情等說。
具足一切法品。
開化六道也。
解脫足。
即解脫無減。
智知他身六通足。
即解脫知見無減。
謂佛于一切解脫中。
知見明了。
分别無礙也。
便起智身等。
是一切身業随智慧行。
口辯說等。
是一切口業随智慧行。
随衆生心行等。
是一切意業随智慧行。
能令衆生心行者。
合是轉化之義。
以大明具足等。
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以無著智等。
是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以神通道智等。
是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過去名大明。
無昬昧忘失故。
現在名無著。
如鏡普照故。
未來名神通。
不可思議故。
實則三世皆大明。
皆無著。
皆是神通道力也。
從此數數示成八相。
轉化十方三世。
無所不徧。
名為滿足。
亦名遠行。
不亦宜乎。
(辛)八佛吼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佛吼體性地。
入法王位三昧。
其智如佛。
佛吼三昧故。
十品大明空門常現在前。
華光音入心三昧。
其空慧者。
謂内空慧門。
外空慧門。
有為空慧門。
無為空慧門。
性空慧門。
無始空慧門。
第一義空慧門。
空空慧門。
空空複空慧門。
空空複空空慧門。
如是十空門。
下地各所不知。
虛空平等地不可說不可說神通道智。
以一念智。
知一切法分分别異。
而入無量佛國土中。
一一佛前咨受法。
轉法度與一切衆生。
而以法藥施一切衆生。
為大法師。
為大導師。
破壞四魔法身具足。
化化入佛界。
是諸佛數。
是諸九地十地數中長養法身。
百千陀羅尼門。
百千三昧門。
百千金剛門。
百千神通門。
百千解脫門。
如是百千虛空平等門中而大自在。
一念一時行。
劫說非劫。
非劫說劫。
非道說道。
道說非道。
非六道衆生說六道衆生。
六道衆生說非六道衆生。
非佛說佛。
佛說非佛。
而入出諸佛體性三昧中。
反照。
順照。
逆照。
前照。
後照。
因照。
果照。
空照。
有照。
第一中道義谛照。
是智惟八地所證。
下地所不及。
不動。
不到。
不出。
不入。
不生。
不滅。
是地法門品。
無量無量不可說不可說。
今以略開地中百千分一毛頭許事。
羅漢品中已明。
一真如心。
故名不動。
與佛同體。
從勝定出。
複名佛吼。
證于平等法性真無生忍。
故名入法王位三昧。
華光音者。
諸佛七勸之音。
具如華嚴第八地中所明。
本從七勸起定。
而言入心三昧者。
既受諸佛加被。
方證一心妙用。
出入無非三昧也。
空慧者。
慧即大明之體。
繇真實慧。
證法性空。
故名大明空門。
内空者。
觀内色淨相不可得。
外空者。
觀外色淨相不可得。
有為空者。
五陰法中我我所不可得。
無為空者。
對有為。
說無為。
有為既空。
則無為亦不可得。
性空者。
有為無為皆無自性。
無始空者。
世間衆生無有始相。
第一義空者。
諸法中最上第一。
名為涅槃。
而亦無相。
空空者。
第一義雖空。
能空之理猶在。
今能空亦空。
空空複空者。
空理雖空。
空理之智猶在。
今空空之智亦空。
空空複空空者。
理智皆空。
空空之空猶在。
今空空複空亦空。
是諸佛數者。
已證法身。
堕在佛位九地十地。
不過任運長養其法身耳。
陀羅尼。
此翻總持。
總一切法。
持一切義。
依此能發無礙辯才。
反照者。
内照身心。
順照者。
觀流轉門。
逆照者。
觀還滅門。
前照者。
觀于過去。
後照者。
觀于未來。
因照者。
照諸法因。
果照者。
照諸法果。
空照者。
照于真谛。
有照者。
照于俗谛。
第一中道義谛照者。
照于中谛。
不動者。
攀緣永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