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二

關燈
爾時住是地中。

    無癡。

    無貪。

    無嗔。

    入平等一谛智。

    一切行本。

    遊佛一切世界。

    現化無量法身。

    如一切衆生天華品說。

     此中子科分三。

    初菩提下。

    總标德本。

    次從觀下。

    釋三品觀。

    三菩薩爾時下。

    結顯德用。

    初中言善慧者。

    此地亦名離垢。

    垢是所離。

    慧是能離。

    又垢是所治。

    善是能治也。

    以善慧而離垢穢。

    垢離故善根清淨。

    慧朗故善根明達。

    言一切者。

    即指十善之法。

    乃是五乘根本。

    具如華嚴二地所明。

    而十善又不出慈悲等五品觀也。

    次釋三品觀者。

    對治癡貪嗔三毒根本。

    良以三毒為十惡之源。

    故須三品妙觀治之。

    慈品具足。

    則悲喜在其中矣。

    複分為三。

    初釋慧品。

    次釋舍品。

    後釋慈品。

    初中又三。

    從觀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句。

    為總标。

    見諸衆生下。

    為詳釋。

    慧品具足下。

    為總結。

    标中總明繇觀行力。

    入大空慧體。

    起方便道智差别之用。

    具足觀于三界四谛。

    次詳釋複四。

    初觀苦谛。

    二觀集谛。

    三觀道谛。

    四觀滅谛。

    初觀苦谛者。

    謂一切衆生。

    皆有識心。

    彼于三惡道。

    及諸刀杖。

    乃至人天一切苦惱緣中。

    生于受苦之識。

    名為苦谛。

    而此苦谛。

    具有三相。

    所謂三苦相者。

    三界皆悉有之。

    今就眼前易見之事而為指點。

    故雲如者。

    且如于身未觸境時。

    本初有覺知之性。

    即是第五身識。

    從彼刀杖。

    及身色陰之二緣中。

    生于覺知。

    未受煩毒。

    為行苦緣。

    次意地覺。

    即是同時意識。

    緣此身覺所緣。

    乃得刀杖。

    及身瘡腫等法。

    具受煩毒。

    故覺苦苦緣。

    以苦惱重故。

    名為苦苦。

    次從受苦覺。

    及行苦覺二心緣于向來身色陰壞瘡中。

    複生苦覺。

    名壞苦緣。

    受苦覺。

    即同時意識之所引生。

    行苦覺。

    即五身識之所引生也。

    是以從身覺。

    意地覺。

    受行覺之三覺。

    次第生行苦。

    苦苦。

    壞苦之三心故。

    總名為苦苦苦。

    此于三受之中。

    且但約苦受以明三苦。

    于苦受中。

    又且約生時名行苦。

    住時名苦苦。

    滅時名壞苦。

    實則三苦徧于三時。

    亦複徧于三受。

    亦複徧于三界也。

    一切衆生。

    見是三苦境界。

    不達其因。

    不知其緣。

    展轉迷亂。

    更起無量苦惱因緣。

    可悲可憫。

    故意輪入教化道三昧。

    身輪普現一切色身。

    口輪以十無盡辯才說諸法門。

    說何等法。

    謂一切衆生。

    苦識為本。

    生于苦緣。

    彼刀杖緣具。

    觸于苦識行相所緣之身。

    而瘡腫發壞。

    雖意家内觸。

    及五根外觸。

    或時有具不具。

    但令具根塵二緣中。

    生分别識。

    本從識作。

    識還自受。

    即此覺觸之識名為苦識。

    繇行于根塵二緣故。

    心心緣色。

    彼心相應之觸心所。

    觸于惱害境界。

    受煩毒時為苦苦。

    彼心中緣慮之識。

    初在根門。

    覺于塵緣。

    名為苦覺。

    本從心作。

    心還自受。

    即彼觸識。

    覺于觸塵。

    尚未受煩毒時。

    是名行苦。

    因于境緣逼迮。

    複生覺觀。

    如斫石火。

    念念生滅。

    不稍停住。

    身既有散壞轉變。

    其識入于壞緣之中。

    随此緣之若集若散。

    心苦心惱。

    而領受之念。

    仍于後。

    緣染著。

    心心不舍。

    是為壞苦。

    此名三界一切苦谛也。

    二觀集谛者。

    無明即是集谛。

    謂以無量無知染污之心。

    作一切有漏善惡不動等業。

    為六道相續相連之集因。

    即此集因。

    真是苦因。

    更無異因。

    是名為集谛也。

    相續者。

    前後不斷。

    謂無始至今。

    常如輪轉。

    相連者。

    一即一切。

    謂六道因果。

    更互牽連。

    三觀道谛者。

    以正見破無明惑。

    則諸業解脫。

    果報空空。

    惟有智道。

    心心現前。

    名以智道道谛。

    道谛雖多。

    智慧為首。

    智道心心。

    猶言心心智道也。

    四觀滅谛者。

    盡諸有之果報。

    盡諸有之生因。

    惟是清淨一照之體性妙智。

    名為寂滅一谛。

    言體性妙智者。

    本來具足之不動智也。

    清淨是解脫德。

    一照是般若德。

    體性是法身德。

    妙智者。

    契如之智。

    不言如而言智者。

    無如外智。

    無智外如。

    故也。

    三總結者。

    謂如是觀于四谛。

    則慧品具足。

    名為慧根。

    于一切慧性。

    起空體而入觀用。

    是名初善根也。

    次釋舍品。

    舍四大而證法身。

    乃名具足舍品。

    後釋慈品。

    随衆生根性。

    次第與樂。

    必以佛樂為要歸。

    乃名具足慈品。

    言離十惡畏者。

    愚夫癡狂。

    不畏惡業。

    初心菩薩。

    深畏十惡。

    未能究竟遠離。

    二地以無作妙戒。

    順無染性。

    永離違犯。

    得無怖畏。

    故成大樂。

    妙華三昧者。

    上上品十善業道。

    為第一最妙莊嚴。

    三結顯德用者。

    慧品具足故無癡。

    舍品具足故無貪。

    慈品具足故無嗔。

    無癡即般若德。

    無貪即法身德。

    無嗔即解脫德。

    三德即是三谛。

    三谛即是平等一谛。

    平等一谛即是一心三智。

    又無癡即入一切空行。

    無貪即入一切中道行。

    無嗔即入一切有行。

    三行為萬行本。

    以此智行二種莊嚴。

    便能徧遊佛界。

    徧現化身。

    一一化身。

    即報即法。

    三身一體。

    不可思議。

    如一切衆生天華品說。

    結略指廣也。

     (辛)三光明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光明體性地。

    以三昧解了智。

    知三世一切佛法門。

    十二法品名味句。

    重頌。

    記别。

    直語。

    偈。

    不請說。

    律戒。

    譬喻。

    佛界。

    昔事。

    方正。

    未曾有。

    談說。

    是法體。

    性。

    名。

    一切義别。

    是名味句中。

    說一切有為法分分受生。

    初入識胎。

    四大增長色心。

    名六住。

    于根中起實覺。

    未别苦樂。

    名觸識。

    又覺苦樂識。

    名三受。

    連連覺著受無窮。

    以欲我見戒取。

    善惡有。

    識初名生。

    識終名死。

    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

    觀是行相中道。

    我久已離。

    故無自體性。

    入光明神通總持辯才。

    心心行空。

    而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

    百劫千劫國土中養神通。

    禮敬佛前。

    咨受法言。

    複現六道身。

    一音中說無量法品。

    而衆生各自分分得聞心所欲之法。

    苦空無常無我一谛之音。

    國土不同。

    身心别化。

    是妙華光明地中。

    略開一毛頭許。

    如法品解觀法門千三昧品說。

     以三昧解了智者。

    從三昧所起之智。

    所謂靜極明生。

    名發光也。

    名味句。

    亦稱名句文。

    味即文也。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文即是字。

    為名句之所依。

    十二法品者。

    一重頌。

    即是祗夜。

    二記别。

    即是授記。

    三直語。

    即修多羅。

    四偈。

    即孤起頌。

    亦名伽陀。

    五不請說。

    即無問自說。

    六律戒。

    亦名因緣。

    因有犯緣。

    方制戒故。

    七譬喻。

    八佛界。

    亦名本生。

    九昔事。

    亦名本事。

    十方正。

    亦名方廣。

    十一未曾有。

    十二談說。

    即是議論。

    是法體性名一切義别者。

    體即當體。

    謂文字經卷。

    又他方六塵皆得為體。

    如玄義所明。

    性。

    即所依理體。

    謂小乘三印。

    無常無我印于生死。

    寂滅印于涅槃。

    大乘一實相印。

    生死涅槃。

    無二際故。

    名。

    即通别二名。

    一切義。

    即宗用教相等。

    如此名味句中。

    雖說無量法門。

    要不出于十品因果。

    謂有為受生之法。

    雖分分差别。

    無不皆具十支。

    初入識胎為識支。

    四大增長名六住。

    為名色六入兩支。

    實覺未别苦樂名觸識。

    即觸支。

    三受。

    即受支。

    連連覺著受無窮。

    即愛支。

    以愛欲心。

    起我見而生戒取。

    即取支。

    感善惡有。

    即有支。

    于後有識初名生。

    即生支。

    識終名死。

    即老死支。

    除無明行二支為過去因。

    此即是十品現在苦因緣果。

    而此十品遷流造作之相。

    既不自生。

    複不他生。

    亦不共生。

    不無因生。

    當體即空。

    舉體即假。

    全體即中。

    有佛無佛。

    性相常住。

    非天人修羅梵魔外道所作。

    亦非羅漢辟支菩薩諸佛所作。

    名為法界。

    亦名法位。

    亦名法性。

    亦名法住。

    亦名甚深中道第一義谛。

    觀是中道。

    則能永離生緣。

    故了知十品皆悉無自體性。

    入于光明神通總持辯才。

    何謂光明神通。

    謂雖心心行空。

    而于十方佛土中現劫化轉化。

    百劫千劫中長養神通也。

    劫化者。

    延促自在。

    轉化者。

    淨穢随心。

    何謂總持辯才。

    謂即徧十方界。

    盡百千劫。

    上咨法言。

    下诏含識。

    說法不同。

    身心别化也。

    是妙華下。

    結略指廣。

     (辛)四爾焰地 若佛子。

    菩提薩埵體性地中。

    爾真焰俗。

    不斷不常。

    即生即住即滅。

    一世一時一有。

    種異異現異故。

    因緣中道。

    非一非二。

    非善非惡。

    非凡非佛。

    故佛界凡界。

    一一是名為世谛。

    其智道觀無一無二。

    玄道定品。

    所謂說佛心行初覺定因。

    信覺。

    思覺。

    靜覺。

    上覺。

    念覺。

    慧覺。

    觀覺。

    猗覺。

    樂覺。

    舍覺。

    是品品方便道。

    心心入定果。

    是人住定中。

    焰焰見法行空。

    若起念。

    定入生心。

    定生愛順。

    道法化生。

    名法樂忍。

    住忍。

    證忍。

    寂滅忍。

    故諸佛于入光光華三昧中。

    現無量佛。

    以手摩頂。

    一音說法。

    百千起發。

    而不出定。

    住定。

    味樂定。

    著定。

    貪定。

    一劫千劫中住定。

    見佛蓮華坐說百法門。

    是人供養聽法。

    一劫住定。

    時諸佛光中摩頂。

    發起定品。

    出相進相去向相故。

    不沒不退不堕不住。

    頂三昧法上樂忍。

    永盡無餘。

    即入一切佛土中。

    修行無量功德品。

    行行皆光明。

    入善權方便。

    教化一切衆生。

    能使得見佛體性常樂我淨。

    是人生住是地中。

    行化法門。

    漸漸深妙。

    空華觀智。

    入體性中道。

    一切法門品滿足。

    猶如金剛。

    上日月道品。

    已明斯義。

     爾真焰俗者。

    爾即真谛。

    焰即俗谛。

    俗即真故不斷。

    性無斷故。

    真即俗故不常。

    相無常故。

    又真即俗故不斷。

    非斷空故。

    俗即真故不常。

    性空寂故。

    謂一切法即生即住即滅。

    同在一世。

    同在一時。

    同在介爾一念有心。

    是故不常。

    然而種子各異。

    異于現行之各異故。

    又即不斷。

    如是因緣法之中道。

    當知非一。

    以雙照故。

    亦複非二。

    以雙泯故。

    乃至善惡凡聖。

    性不可得。

    故佛界凡界。

    一一皆是假名建立。

    總名世谛。

    其智道觀。

    了知無一無二。

    乃是玄妙中道定品。

    所謂諸佛往昔心中行道。

    初始覺悟之定因。

    凡有十品。

    是十品覺支方便之道。

    心心入于定果。

    故名為定因也。

    然十覺止是七覺支法開出。

    信覺慧覺觀覺。

    總屬擇法一支。

    思覺念覺。

    總屬念支。

    靜覺即是定支。

    上覺即精進支。

    猗覺即輕安支。

    亦名除覺。

    樂覺即是喜支。

    舍覺即舍支也。

    是人既住定中。

    焰焰照見諸法而行于空。

    若于定中善能起念。

    便定入于無住生心境界。

    然初獲此定者。

    必定生于愛順也。

    彼于此中道法中變化生起。

    是名真法樂忍。

    亦名住忍。

    亦名證忍。

    亦名究竟寂滅之忍。

    倘終坐愛順境界。

    便為永失。

    故諸佛于此菩薩正入光光華三昧時。

    必皆現無量佛。

    以手摩頂。

    一音說法。

    百千方便而起發之。

    光光華三昧。

    即所謂焰焰見法行空。

    而此菩薩生愛順故。

    猶不出定。

    亦住。

    亦味。

    亦著。

    亦貪。

    乃至一劫千劫住定。

    然繇本願善根力故。

    雖久住定。

    亦不畢竟入于涅槃。

    仍能見佛。

    聞百法門。

    是人即于定中供養聽法。

    又更一劫住定。

    是故諸佛再于光中摩頂。

    令其發起定品。

    善知出相。

    進相。

    去相。

    向相。

    知出相故不沒。

    知進相故不退。

    知去相故不堕。

    知向相故不住。

    便于頂三昧法上樂忍永盡無餘。

    不為頂堕菩薩。

    即入一切佛土。

    乃至行化法門。

    漸漸深妙。

    空華觀智。

    同入體性中道。

    一切法門。

    皆得滿足。

    猶如金剛。

    無有缺少矣。

    空者真谛。

    華者俗谛也。

    日月道品。

    結略指廣。

    然華嚴明八地菩薩。

    深證無生。

    諸佛為設三橋七勸。

    今四地即雲爾者。

    界外機緣。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