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合注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于法中常起歡喜。
此即以慶他行因。
展轉度脫故喜也。
既入佛位之中。
複使是諸衆生皆入正信。
舍邪背苦。
此即以度他得果。
廣化衆生故喜也。
此亦可别對無嗔恨行者。
即是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義故。
此與發趣中喜心差别者。
發趣是随喜方便。
此是無量三昧也。
(辛)四舍心 若佛子。
常生舍心。
無造無相空法中。
如虛空。
于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
平等一照。
非人非我所心。
而自他體性不可得。
為大舍。
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
如幻化水流燈焰。
一切舍。
而無生心常修其舍。
無分别。
無執著。
其心平等。
名之為舍。
無造下。
明離一切分别。
故為大舍。
及自身下。
明離一切執著。
名一切舍。
而無生下。
結明常生舍心。
即是無住生心之義也。
無造即無作。
于此三解脫門法中。
觀一切法如虛空等。
若善若惡。
若有若無。
若罪若福。
無不平等一照。
知其體性。
本不可得。
故于内身外物。
了達如幻化非實。
如流焰無住。
脫然放下。
永無悋惜也。
此亦可别對無盡行者。
平等一照。
即所謂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辛)五施心 若佛子。
能以施心被一切衆生。
身施。
口施。
意施。
财施。
法施。
教道一切衆生。
内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
皆如如相。
乃至無念财物。
受者施者。
亦内亦外。
無合無散。
無心行化。
達理達施。
一切相現在行。
此四攝法中之布施攝也。
發趣施度。
以到彼岸為義。
此中施攝。
以化衆生為旨。
故雲被一切衆生也。
菩薩所有身口意業。
無不攝取衆生。
而攝取之方。
不過财法二施。
三業為能施。
财法為所施。
能所并列。
以此五施教導衆生。
又觀内外身等。
皆如真如之相。
乃至無有一念分别财物。
受者施者。
如此了達三輪體空。
亦内修理觀。
亦外行布施。
理觀亦無合。
布施亦無散。
終日無心。
終日行化。
達即事之理。
達即理之施。
以此一切種種相貌。
而現在行施。
即佛頂所謂種種法門。
得無差悞者也。
故亦可别對離癡亂行。
(辛)六好語心 若佛子。
入體性愛語三昧。
第一義谛法語義。
一切實語言皆順一語。
調和一切衆生。
心無嗔無诤。
一切法空智無緣。
常生愛心。
行順佛意。
亦順一切他人。
以聖法語。
教諸衆生。
常行如心。
發起善根。
欲明好語。
先言入體性愛語三昧者。
以說法度生。
最為難事。
自非悟入妙法體性。
則不能以四悉因緣。
巧作随智随情等說。
惟入此體性三昧。
了知一切法性。
皆不可說。
而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其所說法。
善逗群機。
能使衆生愛樂歡喜。
故名體性愛語三昧也。
既入三昧。
則或說第一義谛法之語義。
或說一切種種真實語言。
究竟皆順入于一乘真語矣。
第一語義者。
随自意語。
随智語也。
一切實語言者。
随他意語。
随情語也。
雖善巧随情。
種種權說。
毫無欺诳。
譬如長者等與諸子白牛大車。
終無虛妄之咎。
故名一切實語言也。
随智固順一乘。
随情亦方便漸令入實。
故雲皆順一語。
以此二語。
調和衆生。
不吝真法故無嗔。
常随物機故無诤。
蓋繇一切法空之智。
雖無扳緣。
而常于衆生生慈愛心。
是以随所說語。
上則行順佛意而契理。
下亦随順一切他人而契機。
恒以聖人法語。
教諸衆生。
常行如心。
而不離第一義谛。
發起善根。
而不舍方便說法。
是謂菩薩愛語攝也。
自他二語。
一往分釋者。
随智為上契佛理。
随情為下契群機。
具足釋者。
二語即佛權實二智。
故皆上合佛心。
二語徧接利鈍衆生。
故皆下順他人。
此亦可别對善現行者。
于一法性。
作二種說。
即是同中顯現群異。
雖二種說。
皆順一語。
即是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也。
(辛)七益心 若佛子。
利益心時。
以實智體性。
廣行智道。
集一切明焰法門。
集觀行七财。
前人得利益。
故受身命。
而入利益三昧。
現一切身。
一切口。
一切意。
而震動大世界。
一切所為所作。
他人入法種空種道種中。
得益得樂。
現形六道。
無量苦惱之事。
不以為患。
但益人為利。
此即利行攝也。
此之攝法。
全用權智。
而權智全以實智為體。
故即以實智體性。
而廣行權智之道。
集一切智慧光明。
集一切功德法财。
福慧并嚴。
乃使前人得益。
故自雖久離生緣。
為衆生故。
示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
以三昧力。
現三輪不思議化。
震動大千。
舉足動步。
無非佛事。
皆使他人悟三觀門。
得現在益。
得究竟樂。
又複現形六道。
廣應群機。
雖六道中有無量苦惱。
不以為患。
但以益人為利耳。
七财者。
一信。
二進。
三戒。
四慚愧。
五聞。
六舍。
七定慧。
三觀者。
法種為中觀。
空種為空觀。
道種為假觀也。
此亦可别對無著行者。
現身口意。
震動世界。
即所謂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也。
(辛)八同心 若佛子。
以道性智同空。
無生法中。
以無我智。
同生無二。
空同源境。
諸法如相。
常生常住常滅。
世法相續。
流轉無量。
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
入諸六道。
一切事同。
空同無生。
我同無物。
而分身散形。
故入同法三昧。
此即同事攝也。
前之利行。
雖亦現形六道。
猶為一切導首。
今則異類中行。
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善權化物。
尤為不可思議。
良以了達道種性智。
同于真空。
所謂即俗而真。
故證入于無生法中。
而以二種無我妙智。
同一切衆生無二。
在天而天。
在人而人。
不知其為菩薩所化也。
蓋既悟此畢竟空寂萬法同源之境。
一切諸法真如實相。
故能于無生無住無滅性中。
示現常生常住常滅。
随彼世法相續。
流轉無量。
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
入諸六道。
一切善惡事業。
皆與其同。
正以畢竟空故。
雖示生而同無生。
證無生故。
雖現我而同無物。
而分身散形與其同事。
導歸佛乘。
故入同法三昧。
此亦可别對尊重行者。
種種示現。
鹹導歸于第一波羅密多故也。
(辛)九定心 若佛子。
複從定心觀慧證空。
心心靜緣。
于我所法識界色界中而不動轉。
逆順出沒故。
常入百三昧。
十禅支。
以一念智作是見。
一切我人若内若外衆生種子。
皆無合散。
集成起作。
而不可得。
複從定心者。
善修慈悲喜舍三昧。
成就奮迅超越等殊勝妙用也。
前發趣中第五定心。
以寂滅無相為體。
此則以逆順出沒而為功能。
蓋繇觀慧證入空理。
故心心寂靜。
而常能徧緣一切三昧境界。
不為我所法識界色界之所動轉。
于九次第定。
随意自在。
逆順出沒。
遂入百三昧。
及十禅支。
以一念相應智慧。
見一切根身器界。
現行種子。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而無合。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而非散。
惟是妄心之所集成。
名為現行。
妄心之所起作。
名為種子。
而當體了不可得也。
蓋四禅八定。
凡外亦能修習。
但繇未證空理故。
每為禅法所用。
而不能巧用禅法。
既為禅法所用。
則未免随禅受生。
是被我所法識界色界所動轉也。
識界即四空天。
但有四蘊而無色蘊。
故名識界。
雖滅受想定。
二乘亦能證得。
但未達妙空。
便取滅證。
不複能現諸威儀。
今言逆順出沒者。
起定為出。
入定為沒。
從滅受想定起。
入非非想定。
乃至從二禅起。
入于初禅。
名逆出沒。
從初禅起。
入二禅。
乃至從非非想定起。
入滅受想定。
名順出沒。
若次第順逆出沒。
名師子奮迅三昧。
若間隔出沒。
名超越三昧。
乃至百大三昧。
總依九次第定為本。
而九次第定。
又總依十禅支所成。
十禅支者。
支是分義。
謂繇分分心心所法。
成于禅定。
初禅有五支。
一覺。
二觀。
三喜。
四樂。
五一心。
二禅有四支。
一喜。
二樂。
三一心。
四内淨。
三禅有五支。
一樂。
二一心。
三舍。
四念。
五慧。
四禅有四支。
一一心。
二舍。
三念。
四不苦不樂。
今棄複存單。
總名十支。
此亦可别對善法行者。
逆順出沒。
三昧禅支。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也。
(辛)十慧心 若佛子。
作慧見心。
觀諸邪見結患等縛。
無決定體性。
順忍空同故。
非陰。
非界。
非入。
非衆生。
非一我。
非因果。
非三世法。
慧性起光。
光一焰明明。
見虛無受其慧方便。
生長養心。
是心入起空空道。
發無生心。
慧見心者。
即是四攝巧慧。
作者。
起也。
前發趣中第六慧心。
明于空慧心體。
此明起空方便。
方便不背真空也。
邪見是利使。
結患是鈍使。
本無決定體性。
菩薩于順忍中。
既證空理。
觀利鈍使。
鹹與空同。
非陰界入。
及三世法。
從真慧體。
起光照相。
用一智焰。
徹照萬法。
無不明了。
見其本皆虛寂。
無有受者。
而此慧方便。
不惟是四攝之本。
亦是十長養心之本。
繇慧方便。
生長養心。
繇長養心。
入于起空空道。
便能發中道無生心。
入于十金剛矣。
慧方便者。
慧即實慧。
方便即權慧。
權實二慧。
非二體也。
起空空道者。
從空出假。
假不礙空也。
此亦可别對真實行者。
所謂觀一切法。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庚)三結指 上千海眼王品。
已說心百法明門。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一
此即以慶他行因。
展轉度脫故喜也。
既入佛位之中。
複使是諸衆生皆入正信。
舍邪背苦。
此即以度他得果。
廣化衆生故喜也。
此亦可别對無嗔恨行者。
即是自覺覺他。
得無違拒義故。
此與發趣中喜心差别者。
發趣是随喜方便。
此是無量三昧也。
(辛)四舍心 若佛子。
常生舍心。
無造無相空法中。
如虛空。
于善惡有見無見罪福二中。
平等一照。
非人非我所心。
而自他體性不可得。
為大舍。
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國城。
如幻化水流燈焰。
一切舍。
而無生心常修其舍。
無分别。
無執著。
其心平等。
名之為舍。
無造下。
明離一切分别。
故為大舍。
及自身下。
明離一切執著。
名一切舍。
而無生下。
結明常生舍心。
即是無住生心之義也。
無造即無作。
于此三解脫門法中。
觀一切法如虛空等。
若善若惡。
若有若無。
若罪若福。
無不平等一照。
知其體性。
本不可得。
故于内身外物。
了達如幻化非實。
如流焰無住。
脫然放下。
永無悋惜也。
此亦可别對無盡行者。
平等一照。
即所謂三世平等。
十方通達。
(辛)五施心 若佛子。
能以施心被一切衆生。
身施。
口施。
意施。
财施。
法施。
教道一切衆生。
内身外身國城男女田宅。
皆如如相。
乃至無念财物。
受者施者。
亦内亦外。
無合無散。
無心行化。
達理達施。
一切相現在行。
此四攝法中之布施攝也。
發趣施度。
以到彼岸為義。
此中施攝。
以化衆生為旨。
故雲被一切衆生也。
菩薩所有身口意業。
無不攝取衆生。
而攝取之方。
不過财法二施。
三業為能施。
财法為所施。
能所并列。
以此五施教導衆生。
又觀内外身等。
皆如真如之相。
乃至無有一念分别财物。
受者施者。
如此了達三輪體空。
亦内修理觀。
亦外行布施。
理觀亦無合。
布施亦無散。
終日無心。
終日行化。
達即事之理。
達即理之施。
以此一切種種相貌。
而現在行施。
即佛頂所謂種種法門。
得無差悞者也。
故亦可别對離癡亂行。
(辛)六好語心 若佛子。
入體性愛語三昧。
第一義谛法語義。
一切實語言皆順一語。
調和一切衆生。
心無嗔無诤。
一切法空智無緣。
常生愛心。
行順佛意。
亦順一切他人。
以聖法語。
教諸衆生。
常行如心。
發起善根。
欲明好語。
先言入體性愛語三昧者。
以說法度生。
最為難事。
自非悟入妙法體性。
則不能以四悉因緣。
巧作随智随情等說。
惟入此體性三昧。
了知一切法性。
皆不可說。
而有因緣故。
亦可得說。
其所說法。
善逗群機。
能使衆生愛樂歡喜。
故名體性愛語三昧也。
既入三昧。
則或說第一義谛法之語義。
或說一切種種真實語言。
究竟皆順入于一乘真語矣。
第一語義者。
随自意語。
随智語也。
一切實語言者。
随他意語。
随情語也。
雖善巧随情。
種種權說。
毫無欺诳。
譬如長者等與諸子白牛大車。
終無虛妄之咎。
故名一切實語言也。
随智固順一乘。
随情亦方便漸令入實。
故雲皆順一語。
以此二語。
調和衆生。
不吝真法故無嗔。
常随物機故無诤。
蓋繇一切法空之智。
雖無扳緣。
而常于衆生生慈愛心。
是以随所說語。
上則行順佛意而契理。
下亦随順一切他人而契機。
恒以聖人法語。
教諸衆生。
常行如心。
而不離第一義谛。
發起善根。
而不舍方便說法。
是謂菩薩愛語攝也。
自他二語。
一往分釋者。
随智為上契佛理。
随情為下契群機。
具足釋者。
二語即佛權實二智。
故皆上合佛心。
二語徧接利鈍衆生。
故皆下順他人。
此亦可别對善現行者。
于一法性。
作二種說。
即是同中顯現群異。
雖二種說。
皆順一語。
即是一一異相。
各各見同也。
(辛)七益心 若佛子。
利益心時。
以實智體性。
廣行智道。
集一切明焰法門。
集觀行七财。
前人得利益。
故受身命。
而入利益三昧。
現一切身。
一切口。
一切意。
而震動大世界。
一切所為所作。
他人入法種空種道種中。
得益得樂。
現形六道。
無量苦惱之事。
不以為患。
但益人為利。
此即利行攝也。
此之攝法。
全用權智。
而權智全以實智為體。
故即以實智體性。
而廣行權智之道。
集一切智慧光明。
集一切功德法财。
福慧并嚴。
乃使前人得益。
故自雖久離生緣。
為衆生故。
示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
以三昧力。
現三輪不思議化。
震動大千。
舉足動步。
無非佛事。
皆使他人悟三觀門。
得現在益。
得究竟樂。
又複現形六道。
廣應群機。
雖六道中有無量苦惱。
不以為患。
但以益人為利耳。
七财者。
一信。
二進。
三戒。
四慚愧。
五聞。
六舍。
七定慧。
三觀者。
法種為中觀。
空種為空觀。
道種為假觀也。
此亦可别對無著行者。
現身口意。
震動世界。
即所謂現塵現界。
不相留礙也。
(辛)八同心 若佛子。
以道性智同空。
無生法中。
以無我智。
同生無二。
空同源境。
諸法如相。
常生常住常滅。
世法相續。
流轉無量。
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
入諸六道。
一切事同。
空同無生。
我同無物。
而分身散形。
故入同法三昧。
此即同事攝也。
前之利行。
雖亦現形六道。
猶為一切導首。
今則異類中行。
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善權化物。
尤為不可思議。
良以了達道種性智。
同于真空。
所謂即俗而真。
故證入于無生法中。
而以二種無我妙智。
同一切衆生無二。
在天而天。
在人而人。
不知其為菩薩所化也。
蓋既悟此畢竟空寂萬法同源之境。
一切諸法真如實相。
故能于無生無住無滅性中。
示現常生常住常滅。
随彼世法相續。
流轉無量。
而能現無量形身色心等業。
入諸六道。
一切善惡事業。
皆與其同。
正以畢竟空故。
雖示生而同無生。
證無生故。
雖現我而同無物。
而分身散形與其同事。
導歸佛乘。
故入同法三昧。
此亦可别對尊重行者。
種種示現。
鹹導歸于第一波羅密多故也。
(辛)九定心 若佛子。
複從定心觀慧證空。
心心靜緣。
于我所法識界色界中而不動轉。
逆順出沒故。
常入百三昧。
十禅支。
以一念智作是見。
一切我人若内若外衆生種子。
皆無合散。
集成起作。
而不可得。
複從定心者。
善修慈悲喜舍三昧。
成就奮迅超越等殊勝妙用也。
前發趣中第五定心。
以寂滅無相為體。
此則以逆順出沒而為功能。
蓋繇觀慧證入空理。
故心心寂靜。
而常能徧緣一切三昧境界。
不為我所法識界色界之所動轉。
于九次第定。
随意自在。
逆順出沒。
遂入百三昧。
及十禅支。
以一念相應智慧。
見一切根身器界。
現行種子。
因緣和合。
虛妄有生而無合。
因緣别離。
虛妄名滅而非散。
惟是妄心之所集成。
名為現行。
妄心之所起作。
名為種子。
而當體了不可得也。
蓋四禅八定。
凡外亦能修習。
但繇未證空理故。
每為禅法所用。
而不能巧用禅法。
既為禅法所用。
則未免随禅受生。
是被我所法識界色界所動轉也。
識界即四空天。
但有四蘊而無色蘊。
故名識界。
雖滅受想定。
二乘亦能證得。
但未達妙空。
便取滅證。
不複能現諸威儀。
今言逆順出沒者。
起定為出。
入定為沒。
從滅受想定起。
入非非想定。
乃至從二禅起。
入于初禅。
名逆出沒。
從初禅起。
入二禅。
乃至從非非想定起。
入滅受想定。
名順出沒。
若次第順逆出沒。
名師子奮迅三昧。
若間隔出沒。
名超越三昧。
乃至百大三昧。
總依九次第定為本。
而九次第定。
又總依十禅支所成。
十禅支者。
支是分義。
謂繇分分心心所法。
成于禅定。
初禅有五支。
一覺。
二觀。
三喜。
四樂。
五一心。
二禅有四支。
一喜。
二樂。
三一心。
四内淨。
三禅有五支。
一樂。
二一心。
三舍。
四念。
五慧。
四禅有四支。
一一心。
二舍。
三念。
四不苦不樂。
今棄複存單。
總名十支。
此亦可别對善法行者。
逆順出沒。
三昧禅支。
能成十方諸佛軌則也。
(辛)十慧心 若佛子。
作慧見心。
觀諸邪見結患等縛。
無決定體性。
順忍空同故。
非陰。
非界。
非入。
非衆生。
非一我。
非因果。
非三世法。
慧性起光。
光一焰明明。
見虛無受其慧方便。
生長養心。
是心入起空空道。
發無生心。
慧見心者。
即是四攝巧慧。
作者。
起也。
前發趣中第六慧心。
明于空慧心體。
此明起空方便。
方便不背真空也。
邪見是利使。
結患是鈍使。
本無決定體性。
菩薩于順忍中。
既證空理。
觀利鈍使。
鹹與空同。
非陰界入。
及三世法。
從真慧體。
起光照相。
用一智焰。
徹照萬法。
無不明了。
見其本皆虛寂。
無有受者。
而此慧方便。
不惟是四攝之本。
亦是十長養心之本。
繇慧方便。
生長養心。
繇長養心。
入于起空空道。
便能發中道無生心。
入于十金剛矣。
慧方便者。
慧即實慧。
方便即權慧。
權實二慧。
非二體也。
起空空道者。
從空出假。
假不礙空也。
此亦可别對真實行者。
所謂觀一切法。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
一真無為。
(庚)三結指 上千海眼王品。
已說心百法明門。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注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