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決流通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
可疾問之。
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
人無問者。
所以者何。
衆無疑故。
時阿[少/兔]樓馱。
觀察衆心。
而白佛言。
世尊。
月可令熱。
日可令冷。
佛說四谛不可令異。
佛說苦谛實苦。
不可令樂。
集真是因。
更無異因。
苦若滅者。
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
滅苦之道。
實是真道。
更無餘道。
世尊。
是諸比丘。
于四谛中。
決定無疑。
如來一代教法。
義理雖多。
四谛攝盡。
以苦集二谛。
攝盡世間因果。
滅道二谛。
攝盡出世因果。
故于四谛懷疑。
則一切法鹹皆有疑。
茍于四谛無疑。
則一切法皆得無疑。
所以垂滅殷勤三唱。
深顯除四谛外。
更無餘法也。
文中有三門攝義。
示現決定無疑。
從初至不求決也。
是第一方便顯發門。
以此四谛。
乃修行者常所觀察。
及依之起行故。
從爾時世尊至衆無疑故。
是第二滿足成就門。
于中如是三唱句。
示現法輪滿足成就。
人無問者句。
示現證法滿足成就。
衆無疑故句。
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也。
從阿[少/兔]樓馱至決定無疑。
是第三分别說門。
阿[少/兔]樓馱。
亦雲阿那律。
亦雲阿泥樓豆。
亦雲阿難律陀。
皆梵音楚夏耳。
此翻無貧。
亦翻無滅。
亦翻如意。
昔于饑世。
施辟支佛一食。
獲九十一劫中往來人天。
常受福樂。
至今不滅。
所求如意。
故得此名。
天眼第一。
故能觀察衆心。
決定分别說也。
月是太陰精。
故冷。
日是太陽精。
故熱。
然此依報器世間法。
皆是吾人唯識所現。
即是識之相分。
本無實法。
故有得神通者。
便可令月熱日冷。
至于佛所說之四谛。
乃是衆生心性法爾道理。
理無變異。
如苦谛者。
三界二十五有。
下自阿鼻地獄。
上至非非想天。
雖升沈迥異。
然無不為四相所遷。
八苦所逼。
安可令樂。
如集谛者。
見思二惑。
善惡不動三有漏業。
的的是牽生三界之因。
豈有異因。
如滅谛者。
因滅則苦果随滅。
豈非寂靜無為安樂。
如道谛者。
戒定慧三。
能斷苦因苦果。
至無苦處。
安有餘道。
此四皆審實不虛。
故名為谛。
佛如實說。
比丘亦如實解。
所以決定無疑也。
三斷疑流通又三。
初顯示餘疑。
二為斷彼彼疑。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今初 于此衆中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當有悲感。
若有初入法者。
聞佛所說。
即皆得度。
譬如夜見電光。
即得見道。
若所作已辦。
已度苦海者。
但作是念。
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此仍是阿[少/兔]樓馱分别語也。
于中有三種分别。
一所作未辦者。
指初果二果三果。
以思惑未盡斷故。
當有悲感。
如阿難愁憂等是也。
二初入法者。
指内外凡。
繇觀行力深。
故今一聞佛法。
速疾見道。
如夜見電光。
更非延緩。
以見道一十六心。
不出一刹那故也。
三所作已辦者。
指阿羅漢。
見思斷盡。
永超三界苦海。
故無複情愛悲感。
但未知佛實不滅。
故謂滅度何疾也。
二為斷彼彼疑 阿[少/兔]樓馱雖說此語。
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
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
以大悲心。
複為衆說。
汝等比丘。
勿懷悲惱。
若我住世一劫。
會亦當滅。
會而不離。
終不可得。
自利利他。
法皆具足。
若我久住。
更無所益。
應可度者。
若天上人間。
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
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自今以後。
我諸弟子展轉行之。
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四聖谛者。
證此四谛。
得成聖果。
故名聖谛。
又理雖固然。
唯聖谛了。
故名聖谛也。
時衆雖悉了達。
而如來悲心湻至。
普為未來永斷餘疑。
所以複為衆說。
是中文亦分三。
初從勿懷悲惱至更無所益。
即斷所作未辦見滅悲感之疑。
既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便可依之修道。
至于會必有離。
自是世法應爾。
且我久住。
于汝無益。
何用悲感為哉。
二從應可度者至得度因緣。
即斷電光見道之疑。
謂有疑曰。
佛住世時。
聞說即皆得度。
佛滅度後。
見道無繇。
故今釋曰。
所應度者。
我已度訖。
縱未度者。
皆已為作得度因緣。
因緣若到。
勿愁不見道也。
三自今以後至而不滅也。
即斷滅度何疾之疑。
既弟子展轉行之。
則因分住持不壞。
既法身常在不滅。
因果分住持不壞。
因果俱常。
何雲疾滅。
然此仍對權機。
故且說五分法身為常住耳。
若入實者。
應化亦常。
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非欺我也。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
會必有離。
勿懷憂惱。
世相如是。
當勤精進。
早求解脫。
以智慧明。
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
無堅牢者。
我今得滅。
如除惡病。
此是應舍之身。
罪惡之物。
假名為身。
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何有智者得除滅之。
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文有二意。
從初至無堅牢者。
正明無常觀門。
以勸勤修。
從我今得滅以下。
是引己作證也。
佛妙色身。
等真法性。
無量功德莊嚴顯現。
而雲是罪惡物。
喻以惡病怨賊者。
示同凡夫。
令警省耳。
三斷疑流通竟。
四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
常當一心勤求出道。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汝等且止。
勿得複語。
時将欲過。
我欲滅度。
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常當一心。
是囑令住于實慧。
勤求出道。
是囑令方便修習。
以實慧難得。
故勸令精進以修之也。
欲界為動法。
色無色界為不動法。
雖有動靜之殊。
總屬無常無我。
不可不思出離也。
勿得複語。
是勸止三業。
成就寂滅無我法器。
時将欲過。
是示當歸滅。
不離中道以為究竟。
最後教誨。
是正顯遺訓。
住持法中最勝最要。
嗚呼。
末後殷勤。
悲心極矣。
為弟子者。
宜何如镂骨銘肝也。
佛遺教經解 跋語 旭未出家時。
讀此遺教。
便知字字血淚。
既獲剃染。
靡敢或忘。
所恨慧淺障深。
悠悠虛度。
二十餘年。
空無克獲。
既非道人。
又非白衣。
方撫心自愧。
對鏡生慚。
而虛名所誤。
謬膺恭敬。
承甫敦沈居士。
固請解釋此經。
嗟夫。
予不能臻修世出世間功德。
徒以語言文字而作法施。
何異諸天說法鳥耶。
然一隙之明。
弗忍自吝。
藉此功德。
回向西方。
仍作迦陵頻伽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甲申九月二十日記。
唐太宗文皇帝施行遺教經勑 法者。
如來滅後。
以末代澆浮。
付囑國王大臣。
護持佛法。
然僧尼出家。
戒行須備。
若縱情淫佚。
觸塗煩惱關涉人間。
動違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王受付之義。
遺教經。
是佛臨涅槃所說。
誡勒弟子。
甚為詳要。
末俗缁素。
并不崇奉。
大道将隐。
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
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
差書手十人。
多寫經本。
務盡施行。
所須紙筆墨等。
有司準給。
其官宦五品已上。
及諸州刺史。
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行業。
與經文不同。
宜公私勸勉。
必使遵行。
(出文館辭林第六百九十三卷) 宋真宗皇帝刊遺教經 夫道非遠人。
教本無類。
雖蠢動之形各異。
而常樂之性斯同。
由愛欲之紛綸。
緻輪回之增長。
是以迦維之聖。
出世而流慈。
舍衛之區。
随機而演法。
既含靈而悉度。
将順俗以歸真。
猶于雙樹之間。
普告大乘之衆。
示五根之可戒。
問四谛之所疑。
期法奧之宣揚。
俾衆心而堅固。
大悲之念。
斯謂至乎。
朕隻嗣慶基。
顧慚涼德。
常遵先訓。
庶導秘诠。
因覽斯經。
每懷欽奉。
冀流通而有益。
仍俾镂于方闆。
所期贻厥庶邦。
凡在群倫。
勉同歸向雲爾。
可疾問之。
毋得懷疑不求決也。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
人無問者。
所以者何。
衆無疑故。
時阿[少/兔]樓馱。
觀察衆心。
而白佛言。
世尊。
月可令熱。
日可令冷。
佛說四谛不可令異。
佛說苦谛實苦。
不可令樂。
集真是因。
更無異因。
苦若滅者。
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
滅苦之道。
實是真道。
更無餘道。
世尊。
是諸比丘。
于四谛中。
決定無疑。
如來一代教法。
義理雖多。
四谛攝盡。
以苦集二谛。
攝盡世間因果。
滅道二谛。
攝盡出世因果。
故于四谛懷疑。
則一切法鹹皆有疑。
茍于四谛無疑。
則一切法皆得無疑。
所以垂滅殷勤三唱。
深顯除四谛外。
更無餘法也。
文中有三門攝義。
示現決定無疑。
從初至不求決也。
是第一方便顯發門。
以此四谛。
乃修行者常所觀察。
及依之起行故。
從爾時世尊至衆無疑故。
是第二滿足成就門。
于中如是三唱句。
示現法輪滿足成就。
人無問者句。
示現證法滿足成就。
衆無疑故句。
示現斷功德滿足成就也。
從阿[少/兔]樓馱至決定無疑。
是第三分别說門。
阿[少/兔]樓馱。
亦雲阿那律。
亦雲阿泥樓豆。
亦雲阿難律陀。
皆梵音楚夏耳。
此翻無貧。
亦翻無滅。
亦翻如意。
昔于饑世。
施辟支佛一食。
獲九十一劫中往來人天。
常受福樂。
至今不滅。
所求如意。
故得此名。
天眼第一。
故能觀察衆心。
決定分别說也。
月是太陰精。
故冷。
日是太陽精。
故熱。
然此依報器世間法。
皆是吾人唯識所現。
即是識之相分。
本無實法。
故有得神通者。
便可令月熱日冷。
至于佛所說之四谛。
乃是衆生心性法爾道理。
理無變異。
如苦谛者。
三界二十五有。
下自阿鼻地獄。
上至非非想天。
雖升沈迥異。
然無不為四相所遷。
八苦所逼。
安可令樂。
如集谛者。
見思二惑。
善惡不動三有漏業。
的的是牽生三界之因。
豈有異因。
如滅谛者。
因滅則苦果随滅。
豈非寂靜無為安樂。
如道谛者。
戒定慧三。
能斷苦因苦果。
至無苦處。
安有餘道。
此四皆審實不虛。
故名為谛。
佛如實說。
比丘亦如實解。
所以決定無疑也。
三斷疑流通又三。
初顯示餘疑。
二為斷彼彼疑。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今初 于此衆中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當有悲感。
若有初入法者。
聞佛所說。
即皆得度。
譬如夜見電光。
即得見道。
若所作已辦。
已度苦海者。
但作是念。
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此仍是阿[少/兔]樓馱分别語也。
于中有三種分别。
一所作未辦者。
指初果二果三果。
以思惑未盡斷故。
當有悲感。
如阿難愁憂等是也。
二初入法者。
指内外凡。
繇觀行力深。
故今一聞佛法。
速疾見道。
如夜見電光。
更非延緩。
以見道一十六心。
不出一刹那故也。
三所作已辦者。
指阿羅漢。
見思斷盡。
永超三界苦海。
故無複情愛悲感。
但未知佛實不滅。
故謂滅度何疾也。
二為斷彼彼疑 阿[少/兔]樓馱雖說此語。
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
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
以大悲心。
複為衆說。
汝等比丘。
勿懷悲惱。
若我住世一劫。
會亦當滅。
會而不離。
終不可得。
自利利他。
法皆具足。
若我久住。
更無所益。
應可度者。
若天上人間。
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
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自今以後。
我諸弟子展轉行之。
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四聖谛者。
證此四谛。
得成聖果。
故名聖谛。
又理雖固然。
唯聖谛了。
故名聖谛也。
時衆雖悉了達。
而如來悲心湻至。
普為未來永斷餘疑。
所以複為衆說。
是中文亦分三。
初從勿懷悲惱至更無所益。
即斷所作未辦見滅悲感之疑。
既自利利他法皆具足。
便可依之修道。
至于會必有離。
自是世法應爾。
且我久住。
于汝無益。
何用悲感為哉。
二從應可度者至得度因緣。
即斷電光見道之疑。
謂有疑曰。
佛住世時。
聞說即皆得度。
佛滅度後。
見道無繇。
故今釋曰。
所應度者。
我已度訖。
縱未度者。
皆已為作得度因緣。
因緣若到。
勿愁不見道也。
三自今以後至而不滅也。
即斷滅度何疾之疑。
既弟子展轉行之。
則因分住持不壞。
既法身常在不滅。
因果分住持不壞。
因果俱常。
何雲疾滅。
然此仍對權機。
故且說五分法身為常住耳。
若入實者。
應化亦常。
靈山一會俨然未散。
非欺我也。
三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
會必有離。
勿懷憂惱。
世相如是。
當勤精進。
早求解脫。
以智慧明。
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
無堅牢者。
我今得滅。
如除惡病。
此是應舍之身。
罪惡之物。
假名為身。
沒在老病生死大海。
何有智者得除滅之。
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文有二意。
從初至無堅牢者。
正明無常觀門。
以勸勤修。
從我今得滅以下。
是引己作證也。
佛妙色身。
等真法性。
無量功德莊嚴顯現。
而雲是罪惡物。
喻以惡病怨賊者。
示同凡夫。
令警省耳。
三斷疑流通竟。
四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
常當一心勤求出道。
一切世間動不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汝等且止。
勿得複語。
時将欲過。
我欲滅度。
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常當一心。
是囑令住于實慧。
勤求出道。
是囑令方便修習。
以實慧難得。
故勸令精進以修之也。
欲界為動法。
色無色界為不動法。
雖有動靜之殊。
總屬無常無我。
不可不思出離也。
勿得複語。
是勸止三業。
成就寂滅無我法器。
時将欲過。
是示當歸滅。
不離中道以為究竟。
最後教誨。
是正顯遺訓。
住持法中最勝最要。
嗚呼。
末後殷勤。
悲心極矣。
為弟子者。
宜何如镂骨銘肝也。
佛遺教經解 跋語 旭未出家時。
讀此遺教。
便知字字血淚。
既獲剃染。
靡敢或忘。
所恨慧淺障深。
悠悠虛度。
二十餘年。
空無克獲。
既非道人。
又非白衣。
方撫心自愧。
對鏡生慚。
而虛名所誤。
謬膺恭敬。
承甫敦沈居士。
固請解釋此經。
嗟夫。
予不能臻修世出世間功德。
徒以語言文字而作法施。
何異諸天說法鳥耶。
然一隙之明。
弗忍自吝。
藉此功德。
回向西方。
仍作迦陵頻伽代彌陀廣宣法要可矣。
甲申九月二十日記。
唐太宗文皇帝施行遺教經勑 法者。
如來滅後。
以末代澆浮。
付囑國王大臣。
護持佛法。
然僧尼出家。
戒行須備。
若縱情淫佚。
觸塗煩惱關涉人間。
動違經律。
既失如來玄妙之旨。
又虧國王受付之義。
遺教經。
是佛臨涅槃所說。
誡勒弟子。
甚為詳要。
末俗缁素。
并不崇奉。
大道将隐。
微言且絕。
永懷聖教。
用思弘闡。
宜令所司。
差書手十人。
多寫經本。
務盡施行。
所須紙筆墨等。
有司準給。
其官宦五品已上。
及諸州刺史。
各付一卷。
若見僧尼行業。
與經文不同。
宜公私勸勉。
必使遵行。
(出文館辭林第六百九十三卷) 宋真宗皇帝刊遺教經 夫道非遠人。
教本無類。
雖蠢動之形各異。
而常樂之性斯同。
由愛欲之紛綸。
緻輪回之增長。
是以迦維之聖。
出世而流慈。
舍衛之區。
随機而演法。
既含靈而悉度。
将順俗以歸真。
猶于雙樹之間。
普告大乘之衆。
示五根之可戒。
問四谛之所疑。
期法奧之宣揚。
俾衆心而堅固。
大悲之念。
斯謂至乎。
朕隻嗣慶基。
顧慚涼德。
常遵先訓。
庶導秘诠。
因覽斯經。
每懷欽奉。
冀流通而有益。
仍俾镂于方闆。
所期贻厥庶邦。
凡在群倫。
勉同歸向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