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禅和尚行述
關燈
小
中
大
(清)馮毓孥撰
師諱敬安,字寄禅,本湖南湘潭黃氏子,父曰宣杏,母胡太君,奉觀音大士甚虔,夢蘭而生師,時前清鹹豐元年十二月三日也。
方髫齡時,即屏棄腥味,随母拜月,喜聞人談仙佛事。
七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師方就塾師受《論語》,未卒業,家貧,與弟子成俱廢讀,為田家牧牛;然常攜書自課。
同治七年春,驅牛出郊,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摧落,感而大哭,遂投湘陰法華寺,從東林師祝發,時師年十八。
未幾,徙南嶽祝聖寺,從賢楷律師受具足戒。
聞岐山恒志和尚,倡教外别傳之旨,冒雪往參,志公命司行堂,兼執飼犬役,是為苦行始。
如是數年無所得。
一日,飼犬,食未盡而去,志公适至,師恐見譴,乃取其餘食之。
俄見犬自廁出,因思向食犬餘,必雜遺其中,心中作惡,嘔吐不止。
既念一切世間物,本無垢淨,四大假合之身,于外六塵,亦無好惡,取舍皆由業識妄生分别,乃決計與之交戰。
竊如廁下,參乾矢橛,一動念間,便膈臆欲裂,愈信經論所雲皆實。
遂悟入心地法門,師以釋迦牟尼有“千瘡求半偈”之說,然頂四十有八,自項至腹百有八,兩臂殆無完膚。
至甯波阿育王寺供灑掃,于佛舍利前剜背肉如錢者數四,注油于中以代燈;又然去左手兩指,因自号八指頭陀。
師嘗發誓,修“法華般若行”,朝夕忏悔,每追溯過去,辄淚涔涔下!盡十八日,遍身寒作,如在冰雪中,舌根麻木不得轉;惟默誦經文,萬信立盡,心大駭,疑為著魔,靜坐數日,始複常态,妙智由是頓開。
師以其事語南嶽默公,默公雲:“此台宗所謂‘寒觸’也,舌根已轉,可證‘法華三昧’矣。
”厥後益加精進,乃至空慧俱铨。
師之在岐山也,維那精一,禅課之餘,好作詩自炫。
師诃之,以為不究本分,學世谛文字。
精一曰:“汝灰頭土面,合參枯木禅,焉知慧業文人,别有懷抱耶?”無何,省舅氏于巴陵,登嶽陽樓,下視水天一碧,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歸述于郭菊孫先生,謂有神助,授以通行《唐詩三百首》,師遂以詩名于世。
然生死心切,時以禅定為業,常山行坐盤石上,參父母未生前語,冥然入定。
自是遍訪煙水,江浙名宿,皆往請益。
師既奉賢楷律師為本師,又以笠雲圃學行超妙,亦以師禮事之,東遊住甯波最久。
光緒十年,師年三十有四,始還湘中,曆主衡陽羅漢衡山上封大善甯鄉沩山長沙神鼎上林各寺。
上封在南嶽祝融峰下,為衡州大刹,山後有田數千畝,皆供衆之産,宗風衰絕,被奪于農人者且半,師訟于當道,經年不能決,卒賴巡撫吳清卿中丞力,次第規複之。
沩山開山于唐靈佑禅師,沩仰宗初祖也,寺宇千餘間,僧衆千餘人,前清之季,法門墜敗,師駐錫三年,鼓螺為之一振。
二十八年,天童阙席,首座幻人以為四明淨域,非得高僧主持其間,不足以宣鬯正業,力破積習,率兩序清衆,請師守護法度,師以舊遊勝地,遂辭上林,來主天童,如是十一年,百廢俱舉,夏講冬禅,靡有虛歲。
先是,清廷罷科舉,興學校,南中大吏,以資無所出,有提取寺産之議。
浙江三十五寺,請日本本願寺僧伊藤賢道,借傳教保護,竊師名為首,報紙喧騰,外部電詢浙撫聶仲芳中丞。
師聞之,憤甚,以為辱國辱教,即飛函當事者,陳竊名之妄,力請嚴拒。
聶公電覆外部,于是各府得自辦僧學,由學部頒行僧教育會章程,僧人之創立學校自此始。
師長甯波分會凡三年,多所保存。
宣統
方髫齡時,即屏棄腥味,随母拜月,喜聞人談仙佛事。
七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師方就塾師受《論語》,未卒業,家貧,與弟子成俱廢讀,為田家牧牛;然常攜書自課。
同治七年春,驅牛出郊,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摧落,感而大哭,遂投湘陰法華寺,從東林師祝發,時師年十八。
未幾,徙南嶽祝聖寺,從賢楷律師受具足戒。
聞岐山恒志和尚,倡教外别傳之旨,冒雪往參,志公命司行堂,兼執飼犬役,是為苦行始。
如是數年無所得。
一日,飼犬,食未盡而去,志公适至,師恐見譴,乃取其餘食之。
俄見犬自廁出,因思向食犬餘,必雜遺其中,心中作惡,嘔吐不止。
既念一切世間物,本無垢淨,四大假合之身,于外六塵,亦無好惡,取舍皆由業識妄生分别,乃決計與之交戰。
竊如廁下,參乾矢橛,一動念間,便膈臆欲裂,愈信經論所雲皆實。
遂悟入心地法門,師以釋迦牟尼有“千瘡求半偈”之說,然頂四十有八,自項至腹百有八,兩臂殆無完膚。
至甯波阿育王寺供灑掃,于佛舍利前剜背肉如錢者數四,注油于中以代燈;又然去左手兩指,因自号八指頭陀。
師嘗發誓,修“法華般若行”,朝夕忏悔,每追溯過去,辄淚涔涔下!盡十八日,遍身寒作,如在冰雪中,舌根麻木不得轉;惟默誦經文,萬信立盡,心大駭,疑為著魔,靜坐數日,始複常态,妙智由是頓開。
師以其事語南嶽默公,默公雲:“此台宗所謂‘寒觸’也,舌根已轉,可證‘法華三昧’矣。
”厥後益加精進,乃至空慧俱铨。
師之在岐山也,維那精一,禅課之餘,好作詩自炫。
師诃之,以為不究本分,學世谛文字。
精一曰:“汝灰頭土面,合參枯木禅,焉知慧業文人,别有懷抱耶?”無何,省舅氏于巴陵,登嶽陽樓,下視水天一碧,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歸述于郭菊孫先生,謂有神助,授以通行《唐詩三百首》,師遂以詩名于世。
然生死心切,時以禅定為業,常山行坐盤石上,參父母未生前語,冥然入定。
自是遍訪煙水,江浙名宿,皆往請益。
師既奉賢楷律師為本師,又以笠雲圃學行超妙,亦以師禮事之,東遊住甯波最久。
光緒十年,師年三十有四,始還湘中,曆主衡陽羅漢衡山上封大善甯鄉沩山長沙神鼎上林各寺。
上封在南嶽祝融峰下,為衡州大刹,山後有田數千畝,皆供衆之産,宗風衰絕,被奪于農人者且半,師訟于當道,經年不能決,卒賴巡撫吳清卿中丞力,次第規複之。
沩山開山于唐靈佑禅師,沩仰宗初祖也,寺宇千餘間,僧衆千餘人,前清之季,法門墜敗,師駐錫三年,鼓螺為之一振。
二十八年,天童阙席,首座幻人以為四明淨域,非得高僧主持其間,不足以宣鬯正業,力破積習,率兩序清衆,請師守護法度,師以舊遊勝地,遂辭上林,來主天童,如是十一年,百廢俱舉,夏講冬禅,靡有虛歲。
先是,清廷罷科舉,興學校,南中大吏,以資無所出,有提取寺産之議。
浙江三十五寺,請日本本願寺僧伊藤賢道,借傳教保護,竊師名為首,報紙喧騰,外部電詢浙撫聶仲芳中丞。
師聞之,憤甚,以為辱國辱教,即飛函當事者,陳竊名之妄,力請嚴拒。
聶公電覆外部,于是各府得自辦僧學,由學部頒行僧教育會章程,僧人之創立學校自此始。
師長甯波分會凡三年,多所保存。
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