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

關燈
一。

    蓋清淨呪壇。

    不容女人得履。

    亦不宜缁素辄入。

    入者齋戒沐浴。

    方得合制。

    又呪心之說。

    起于長水。

    然疏中亦不敢确然自是。

    旣經文無據。

    必宜繞壇行一百八遍為長。

    夫無上壇場。

    震旦僅有其二。

    天龍共持。

    諸佛共念。

    再造之後。

    幸錄此言。

     【與戒明】 汝今六時精進。

    欣慰。

    須知此世閑第一福。

    第一受用。

    天魔鬼神所忌刻也。

    必折意降情。

    帶三分不如意境以自煉。

    方為法器。

    方可挽回定業。

    勉之。

     【複靈隐兄】 生則隐居求志。

    死則下下品生。

    是弟之定局。

    兄道眼明白。

    志力勇銳。

    此生必辦。

    但粥飯習氣。

    輭暖粗浮戲論習氣。

    思前算後習氣。

    一一直下斬截。

    方可立造聖賢阃域。

    此尤不肖惓惓于知我者。

    渠師萬望于淨土一門硬作主宰。

    如韓信背水陣相似。

    勿生一念恐不能生之心。

    至囑至囑。

     【複錢元沖】 均一法門。

    内外護其用各異。

    内護持邪正之辨。

    不得不嚴。

    外護膺金湯之任。

    不得不寬。

    一如良工之分玉石。

    一如投鼠之須忌器。

    總以弘護正法為懷。

    易地皆然耳。

    業障一事。

    不出因果。

    因果之理。

    統于十界。

    棱嚴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法華以一乘因果為宗。

    觀經明深信因果。

    不謗大乘。

    卽上品中生。

    乃教家浪以因果資談柄。

    禅門謬謂因果非向上。

    事理俱迷。

    長夜莫曉。

    不惟昧佛旨。

    亦背儒宗。

    易稱積善餘慶。

    書稱作善百祥。

    豈皆為愚人說法哉。

    正誼不謀利。

    明道不計功之仁人。

    恰是修身俟命實學。

    斷不可謂立岩牆為知命也。

    今以勇猛善心。

    回往昔決定業障。

    如離弦之箭。

    通臂猿能接之。

    菩薩智猿亦複如是。

    以方便臂。

    接定業箭。

    令不堕地。

    亦不著身。

    此卽真實忏悔。

    不但世法中所求如願。

    且增長正信。

    開發菩提。

    因病得仙方。

    非但卻疾。

    兼可飛升矣。

     【囑徹因比丘】 吾望公甚高。

    勿自卑。

    甚遠。

    勿自近。

    甚廣。

    勿自狹。

    甚大。

    勿自小。

    甚尊。

    勿自亵。

    甚重。

    勿自輕。

    甚穩。

    勿自浮。

    甚密。

    勿自疎。

    甚微。

    勿自陋。

    甚妙。

    勿自粗。

    聖賢自期謂之高。

    無數塵劫謂之遠。

    徧周刹海謂之廣。

    超權越小謂之大。

    不染名利謂之尊。

    不輕去就謂之重。

    始終一緻謂之穩。

    精察力行謂之密。

    窮理盡性謂之微。

    開佛知見謂之妙。

    嗚呼。

    律門衰敗。

    大法并危。

    不具前之十德。

    鮮克砥其頹波。

    勉之哉。

    第一須依念處行道。

    随文入觀。

    觸事會心。

    心觀為主。

    看教為助。

    第二須專求己過。

    勿責人非。

    第三須作出生死學問。

    莫作趨時學問。

    第四須和光同塵。

    幸勿矜異。

    欲看教典。

    且完玄簽。

    次十不二門詳解。

    次律藏五百卷。

    并大乘律五十卷。

    次止觀輔行。

    次阿含經等諸小乘經。

    然後及餘經論。

    或急于修證。

    唯律藏不可不閱。

    餘皆随意。

    萬勿妄想出頭。

    惟真操實履。

    了當生死。

    不得為人改法名。

    剃度師與受戒教授傳法師。

    皆有父子之誼。

    改法名是蔑剃度師也。

    傷理背情。

    無道之甚。

    古來知識。

    不聞有法派之說。

    柰何末世以此為親。

    吾聞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在後坐。

    不聞先取名者為師兄。

    後取名者為師弟。

    旣以法派為重。

    必以戒法為輕。

    叔伯弟侄。

    俨然與俗無異。

    可羞可恥。

    所宜痛戒。

    不得曲媚權貴。

    須如達大師家風。

    若不能。

    寕死不出頭。

    不得多收徒衆。

    多畜沙彌。

    多受依止。

    教訓不周。

    必有壞法之咎。

    切忌饋送白衣等事。

    切忌無恥喪心。

    到人家念經拜忏。

    漸成應赴。

    卽檀越到山門作福。

    須示以佛法尊重。

    莫如近時叢林套子。

    亡比丘物。

    依律分與現前僧。

    切不可學估唱陋習。

    其餘諸事。

    不能枚舉。

    總以律為指歸。

    則無過矣。

    不聽吾言。

    非吾弟也。

     【複胡善住】 自利利他。

    須知彼知己。

    知時知勢。

    納每自反。

    世謂我持律第一。

    實增慙懼。

    無論三聚十支。

    八萬微細。

    卽二百五十。

    未行萬一。

    又無論遮罪除飲酒過午二條。

    餘皆未淨。

    卽性罪七支。

    能免故殺。

    不能防誤。

    能不錯因果。

    不敢三寶物私取。

    而不能磚錢不買瓦如古人。

    執身不犯。

    不能夢寐清淨。

    不妄語兩舌。

    不能無惡口绮語。

    良由多劫乘急戒緩。

    習以性成。

    恥躬不逮。

    退居沙彌。

    更無弘戒之理也。

    宗乘中事。

    未出家已畱心。

    苦參十載。

    頗辨真僞。

    不敢以教律為夾襍。

    教觀一塗。

    叨仗夙因。

    頗窺堂奧不敢以真實而自疑畏。

    然此二者。

    皆背時宜。

    惟有山中苦行。

    代一切衆生求消夙業去障而已。

    非敢固也。

    路資本不宜領。

    寒威将逼。

    贖典冬衣。

    亦見因果不甚分明。

    戒律疏緩之一端矣。

     【複卓左車】 入山非石隐計。

    痛念大法傾頹。

    綿力難救。

    姑竢人定勝天耳。

    承謬舉于葉宗伯。

    謂宗說俱通。

    解行雙到。

    實增慙愧。

    以今時俱通雙到見稱。

    固未免[弗*見]然【注:這個字在p10220寫作艴然】。

    傥拟古之俱通雙到。

    能勿蹵然哉。

    數年被道友所牽。

    虛名盛而實行微。

    多方作入山計。

    今始半遂。

    正欲深之又深。

    能為居士頓改節邪。

    葉公處以原柬繳。

     【複陳旻昭二書】 大廈非一木所支。

    年來惟道友為命。

    而衆生習氣各有偏重。

    不能如水乳合。

    興言及此。

    血淚橫流而已。

    居常謂壞法門者。

    皆撐法門人。

    齊桓晉文。

    尊周适所以壞周。

    方痛懲不暇。

    奚忍蹈其覆轍。

    嗟乎。

    出家初志。

    急尅聖果。

    十五六年。

    竟成虛度。

    慙天愧地。

    夫複何言。

    卽此十五六年行腳。

    打破面皮。

    放舍身命。

    僅于佛菩提。

    了知歸家道路。

    而形枯氣索。

    前進為難。

    欲傳得一人。

    勿令最後佛種從我而斷。

    亦竟未遇其人。

    嗚呼。

    痛心夢寐永泣而已。

    公所處頗艱。

    道念益固。

    深以為慰。

    每觀種種邪外。

    其智短。

    其說陋。

    猶簧鼓天下後世有述者。

    大底别有一段徹底精神持之耳。

    況将此持正法乎。

    但自反自勵。

    不必他求也。

    船子身葬水中。

    夾山大弘其道。

    荊溪以居士身參學多載。

    後方出家。

    一世不登法座。

    書傳萬世。

    不可磨滅。

    宣聖木铎。

    孟轲好辯。

    皆此類也。

    此意願與居士共之。

    未獲一第奚足憂。

    當勤心道業。

    誓續佛祖慧命為急務耳。

    [其一] 大法垂秋。

    亂臣賊子遍天下。

    迩雖稍衰。

    而正法受其剝蝕。

    元氣殊覺難複。

    未可欲速也。

    納以孤孽之身。

    獨抱嬰杵之任。

    雖感傷切髓。

    不得不附虞仲夷逸之科。

    遣茲餘喘。

    居士竭力弘護。

    卽大學問。

    大精進。

    貴自著眼而已。

    聖力智巧。

    雖筈筈相拄。

    非巧力所及。

    終亦不離巧力。

    何如。

    榔梅吳公。

    不敢浪通名字。

     【複智龍】 逃名萬死之後。

    已悔其遲。

    傳法一隙之天。

    倍見其拙。

    然生平受用。

    惟多虛不如少實一語。

    庶不緻身謗三寶耳。

    退戒一事。

    亦以為今比丘則有餘。

    為古沙彌則不足。

    寕舍有餘企不足也。

     【寄徐雨海】 居士生長富貴。

    不知世閑些小苦事。

    況此大苦。

    然雄才大略膽識高曠之人。

    負葢世資。

    具千古學。

    懷聰明慢。

    眼空天下。

    世出世法。

    粗心浮氣。

    未入甚微細智法門。

    非此惡辣鉗錘。

    何由入聖賢阃域。

    佛祖堂奧。

    天降大任。

    必行拂亂。

    動心忍性四字。

    不妨十思百思。

    乃圜中第一法藥也。

    幹之上九。

    亢龍有悔。

    而不食之碩果。

    轉為不遠之複。

    複之象辭曰。

    至日閉關。

    商旅不行。

    後不省方。

    卽潛龍勿用之意。

    盈虛消息。

    通于至道。

    于通起塞。

    卽塞成通。

    台觀所以貴善識也。

    日為居士持大悲呪七徧。

    脫難為期。

    萬自愛勉。

     【寄靈隐兄】 兄眼目志識。

    俱足千古。

    而不能千古者。

    欠剛骨也。

    挺出剛骨。

    以俯就幻緣。

    方可了辦大事。

    蒙許華嚴大鈔。

    意欲細閱一徧。

    求與台宗真出入處。

    悠悠門外之談。

    未足據也。

    聞于台宗教觀已有信入。

    尤願潛心讨徹源底。

    流光如駛。

    衰老日侵。

    自反痛心。

    乃敢饒舌。

     【複項淨性】 和偈落在口頭三昧。

    大似初生牛犢不畏虎。

    居士本正信笃實。

    亦弄此虛頭邪。

    古人錯下一語。

    堕五百世野狐身。

    柰何妄談般若。

    作拔舌犁耕種子。

    萬祈戒之。

    勿視作等閑。

    夫詩偈可作也。

    儱侗套語不可襲也。

    帝鄉可遊也。

    歸戒之心不可忘也。

    紅塵堆裡學山居。

    風塵何能染人。

    人染風塵耳。

     【寄徐雨海】【二】 到泉州一軒。

    卽索居士歴年手劄觀之。

    知苦緣中進益如此。

    貧納向歎台宗。

    居士未深入。

    今果然否。

    柬中為如是師語。

    字字金錍。

    恰與納為渠所發之願同。

    但不知為居士所發願。

    有當尊意否。

    夫知人者明。

    自知者強。

    自知者明。

    自勝者強。

    居士能知人矣。

    真自知乎。

    設自知。

    能自勝乎。

    台宗玄妙無暇論。

    大學修身正心。

    中庸居易俟命。

    請三思之。

    五欲八風。

    三教聖人同诃。

    一塵之糞。

    徹體是穢。

    一毫砒霜。

    徹體是毒。

    勿以小善而不為。

    勿以小惡而不去。

    方不負再三禀受菩薩大戒也。

    台宗雲。

    以前四戒為所觀境。

    後六觀之。

    事理相卽。

    世人蔑事而欲尚深理者。

    驗知此觀孤虛無本。

    旣虧事境。

    觀亦何從。

    此荊溪尊者語。

    幸加詳焉。

     【寄徹因大德】 真實比丘。

    寥寥無幾。

    不知何日五比丘如法同住。

    一展吾外護初心。

    興言至此。

    肝腸寸裂。

    所有不絕如線一脈。

    僅寄足下。

    萬萬珍重愛護。

    養德充學。

    以克荷之。

    勿為最後斷佛種人。

    使我抱憾千秋。

    至囑至囑。

    遠隔三千裡。

    未審作何用心。

    苟不能念念與妙觀相應。

    則失聞熏琢磨之益多矣。

     【寄恒如】 語有之。

    胡越人之相仇也。

    當同舟共濟。

    風水險厄。

    其相救也。

    如左右手。

    每念分段生死。

    不啻惡風巨浪。

    而出家諸人。

    所以互相忌刻。

    智不如胡越同舟者。

    無他。

    不曾痛念生死故耳。

    今旣知痛念生死。

    豈複以世閑名相為活計哉。

     【與非幻】 此事日親日近。

    日遠日疏。

    若無良友明師夾持。

    恐漸退其初心。

    今世如此。

    來世可知。

    靜言思之。

    能無懼乎。

    佛頂文句。

    須潛心玩閱。

    看不透也。

    須苦看。

    老鼠咬棺材。

    定有穿日。

    卽此是話頭。

    是參禅工夫。

    是摩诃止觀。

    須信得及。

    守得定。

    方有真實受用。

    勉之。

     【複淨禅】 淨土法門。

    本該一切宗教。

    普收一切群機。

    故從上佛祖聖賢。

    著述亦最富博。

    欲摘其精要。

    利益群品。

    須僃采衆長。

    證以心悟。

    方可流傳。

    若此門未遵堂奧。

    宜事力修。

    無急急以著述為事也。

    度人要務。

    以智慧方便為本。

    有智慧則能究權實理。

    稱理而說。

    義無不周。

    有方便則能莊嚴文章。

    文如于義。

    觀者鹹悅。

    今周集理緻僅七八分。

    文章僅五六分。

    似宜邃養。

    更加錘煉為妙。

    意周所熟玩者。

    但彌陀疏鈔。

    龍舒淨土等文。

    恐妙宗鈔一書。

    尚未窮研。

    乞勸細細尋繹。

    參以十疑或問。

    淨土指歸。

    寶王三昧。

    西方合論等書。

    畢竟更有大豁眼處。

    然後以慈悲心。

    觀此方此時機宜。

    采集一言半句。

    以利益之。

    功德更殊勝矣。

     【寄王東裡】 此事雖直捷。

    亦甚委曲。

    雖簡夷。

    亦甚精細。

    吳公于簡夷直捷。

    已信得及矣。

    委曲精細處。

    須竿頭進步。

    此必居士陶鑄之力。

    方可升堂入室也。

     【寄雪航法主】 調護他人。

    正調護自己處。

    調伏得自己一分習氣。

    方調伏得他人一分習氣。

    視人猶己。

    舍己從人。

    血脈誠在此。

    朕躬有罪。

    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愛人不親。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禮人不答。

    反其敬。

    三歲兒童讀得。

    八十老翁行不得。

    無怪乎受菩薩戒者多。

    行菩薩道者尠也。

     【複鄧靖起】 參禅念佛。

    善用無非是藥。

    不善用。

    無不添病。

    又或執藥是病。

    或借病為藥。

    事非一槩。

    未可片言盡也。

    生死事大。

    佛道玄妙。

    縱一知半見。

    小小工夫。

    尚不濟事。

    況一味死在句下者乎。

    禅本無參。

    佛本無念二語。

    亦是醍醐。

    亦是毒藥。

    今之呼蒼天呵佛祖者。

    正堕無參無念坑中。

    若真參真念。

    決不作此狂态矣。

     【寄程用九】 日為居士持大悲七徧。

    五六年未嘗一日缺也。

    命持準提。

    當助百萬。

    但願笃信呪力。

    不可思議。

    杜絕夤緣妄想。

    設一念妄想未盡。

    是信呪不及。

    雖大悲準提二大菩薩。

    亦未如之何矣。

    不肖十二三。

    便知有聖賢道脈。

    今知與佛法到家雖别。

    入門實同。

    若世法稍違聖賢軌轍。

    則出世決不成真實佛祖。

    方今賄賂公行。

    丈夫寕終身寥落。

    誓勿蹈其鄙迹。

    庶砥狂瀾于萬一。

    若未免逐流。

    以圖一得。

    枉尋直尺之诮。

    其誰與歸。

    大非所望于高明也。

    夢天神授簽。

    乃大梵天王。

    非韋馱也。

    現有神策九十九首。

    在大灌頂神呪經中。

    南北藏皆恭字函。

    急取流通。

    勿以易林。

    苟且塞責。

     【與行恕】 憶自十二三時。

    以千古道脈為任。

    便嚣嚣自得。

    天子不得臣。

    諸侯不得友。

    況今廁僧寶。

    豈世閑宰官書帖可招緻哉。

    何病深山。

    已無人世閑想。

    卽今幻緣所牽。

    流浪漳泉。

    并不曾谒一宰官居士。

    若苕中不必用此世套。

    可容方外散人。

    專用佛法教化群品。

    則遣一确人。

    持足下一柬來。

    卽相赴。

    若不可為。

    毋強。

     【與緒竺】 三頌附覽。

    語言文字。

    标月之指。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

    際明生平傀儡。

    全露筆端。

    斷不在筆端上安身立命。

    看得仙人手中扇。

    鹞子過新羅久矣。

     【複王思鼓】 老子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易傳雲。

    損德之修。

    益德之裕。

    居士精力雖減。

    而信心慙愧有加。

    卽苦海津梁。

    不求進而無所退。

    豈在學問修持閑邪。

    凡夫無不好勝好進。

    不知以退為進也。

    迦葉願居人後。

    不為物先。

    乃成千古鼻祖。

    病是吾輩良藥。

    消盡塵寰妄想。

    覰破此身虛幻。

    深明苦空無常無我觀門。

    皆賴有病境耳。

    願寬心耐意。

    安忍無厭。

    作随緣消舊業想。

    轉重令輕受想。

    代衆生受苦想。

    正不以不如人為愧也。

     【與永覺禅師】 法運日譌。

    老成凋謝。

    獸蹄鳥迹。

    交于中國。

    乳臭小兒。

    競稱宗主。

    拈花微旨埽地。

    至此不惟可悲。

    亦可恥矣。

    惟老師耆年碩德。

    堅握壽昌不肎二字心印。

    不必頻呻哮吼。

    狐犴已為喪氣。

    茲者泉南隙地。

    膻風雖已時來。

    毒氣幸未深入。

    老師正應久住此方。

    防護外邪。

    養育善種。

    但令二三志士。

    得接老師法脈。

    将來魔黨敗後。

    泉南佛國。

    一燈可徧布天下也。

    不肖幻緣所牽。

    未能執巾瓶。

    猶冀法駕蚤臨。

    庶獲一晤慈顔。

    兼欲委陳生平苦心。

    故敢冒昧。

    辄助勸請。

     【與周洗心】 不可說破。

    恐塞悟門。

    是參究一塗别方便耳。

    宗門亦有不妨直直說破者。

    況教觀。

    況淨土邪。

    淨土的旨。

    全在妙宗一書。

    縱持名不修觀。

    可不達四土橫豎之緻乎。

    西方合論。

    亦淨土有功之書。

    不肖圓通文句一則。

    收盡念佛三昧綱宗。

    但言簡義富。

    乃提綱挈領之學。

    非徧探一代時教。

    不足盡數千言中所包攝也。

    傥專辦己事。

    未暇利人。

    隻晝夜彌陀十萬。

    且求往生。

    一切宗教眼目。

    不必作意求通。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自是一論。

    若大悲為人。

    思垂言句。

    必令十分精瑩。

    庶可普利三根。

    不然。

    一法才立。

    一弊旋生。

    況末世禅教淨土種種語錄。

    充楹積棟。

    安事更以襍而未純之作。

    與流俗鬬富哉。

    法号漫作一文。

    其中理路。

    頗為入道之要。

    當依義不依文可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一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五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簡韓茂贻】 【複九華常住】 【與王季延】 【與忍草】 【複吳聿修】 【複閻淨土】 【與智龍】 【與體境】 【寄丁蓮侶】 【複轉依】 【複程用九】 【寄善超】 【寄王古學】 【與沈甫受甫敦】 【與聖可】 【與了因及一切缁素】 【與沈敬園】 【複韓朝集】 【複唐宜之】 【答蓮勺】 【答韓服遠】 【複張中柱】 【複陳旻昭】 【複導關】 【複達戒】 【複松溪法主】 【與唐宜之】 【答唐宜之二書】 【寄達月法主】 【與見月律主】 【與劉純之】 【複張中柱(二)】 【寄錢牧齋】 【複錢牧齋】 【書二】 (簡韓茂贻】 紫柏集點完。

    此老以博地凡夫。

    力戰煩惱魔軍。

    一生取辦。

    真踞地獅子。

    透網金鱗也。

    今觀其法語。

    精悍決裂。

    猶足令頑夫廉。

    懦夫立。

    柔情媚骨。

    不覺冰消瓦解。

    幸細細畱心。

    必羹牆寤寐見之。

     【複九華常住】 向年托迹寶山。

    于一切精律行者。

    作地藏大士想。

    卽一二不拘小節者。

    亦作志公濟颠等想。

    聖道場地。

    龍蛇混襍。

    凡聖交參。

    不敢以牛羊眼妄測。

    自招無閑重罪也。

    适聞山中。

    稍稍構難。

    雖大菩薩示現作略。

    然經雲。

    寕破千佛戒。

    莫與外人知。

    又世典雲。

    胡越人相為仇敵。

    及乘舟遇風。

    則相救如左右手。

    九華實地藏慈尊現化地。

    山中大衆無非地藏真實子孫。

    不知歴幾劫修行。

    到此名山福地。

    乃為小小一朝之忿。

    遂使智不若胡越同舟。

    非所謂一芥翳天。

    一塵覆地者邪。

    不肖智旭。

    少時無知。

    毀謗三寶。

    罪滿虛空。

    仗地藏大士。

    深慈厚願。

    拔我邪見。

    令厠僧流。

    故今日稱地藏孤臣。

    山中大衆。

    皆吾幼主。

    臣無輕君之念。

    而有谏君之職。

    惟是誠惶誠恐。

    稽首。

    頓首。

    遙向寶山。

    披陳忠告。

    惟願衆師。

    各各舍是非人我之心。

    念法門山門之體。

    同修無诤三昧。

    永播大士道風。

    古人雲。

    官不容針。

    私通車馬。

    又雲。

    家無小人。

    不成君子。

    縱有實非大士真正眷屬。

    亦須慈恕。

    令其漸種善根可也。

     【與王季延】 淨業障經。

    的是佛說。

    毫無可疑。

    請試言之。

    佛廣度一切衆生。

    如大醫王。

    亦如大仙。

    能起必死之證。

    非循行數墨者可思議也。

    大般涅槃。

    為阿阇世王忏罪。

    與此經同。

    所謂實相忏。

    無生忏。

    直枯罪源。

    罪流自涸。

    如飜大地。

    樹何所依。

    大佛頂經雲。

    卻來觀世閑。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畱汝形。

    又雲。

    尚無不殺不盜不淫。

    何況更有殺盜淫事。

    皆是此旨。

    良由阿阇世王與今無垢光比丘。

    及過去勇施比丘。

    此三人慙愧恐怖急切。

    悔過之心無異。

    故對治妙藥亦無異耳。

    良醫于無名腫毒。

    初炙不痛者。

    炙至極痛而止。

    初炙卽痛者。

    炙至不痛乃止。

    不如是。

    病不能療也。

    毗尼藏中。

    诃破戒為斷頭法。

    是不痛者炙令極痛。

    此經及大涅槃經。

    明罪性本空。

    是極痛者炙令不痛。

    如是妙法但為無知誤犯者作救命神丹。

    非為談空行有者。

    資牙慧口實。

    所雲觀于犯卽是不犯等者。

    隻此觀之一字。

    幾許慧解。

    幾許功夫。

    譬如鑽木出火。

    火出則木必盡。

    傥犯戒心分毫未盡。

    豈名觀于犯卽不犯哉。

    固知此經。

    真大乘圓頓無上法門。

    秖就路還家。

    不改弦易轍。

    與華嚴法華涅槃等經。

    同一線索。

    是故能令犯者聞之。

    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