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

關燈
界。

    猶未放下。

    貪嗔癡念。

    猶自現起。

    是非人我。

    猶自挂懷。

    閑斷夾襍。

    猶未除盡。

    妄想馳逐。

    猶未永滅。

    種種他歧。

    猶能惑志。

    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

    亦無他術。

    最初下手。

    須用數珠。

    記得分明。

    刻定課程。

    決定無缺。

    久久純熟。

    不念自念。

    然後記數亦得。

    不記亦得。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

    要不著相。

    要學圓融自在。

    總是信不深。

    行不力。

    饒你講得十二分教。

    不得千七百轉語。

    皆是生死岸邊事。

    臨命終時。

    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

    名寶王三昧。

    三昧中王。

    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

    無不從此三昧流出。

    無不還歸此三昧門。

    蓋至圓頓之要旨。

    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

    衆生心性。

    一而已矣。

    隻此一心。

    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

    正随緣而不變。

    名真如門。

    卽不變而随緣。

    名生滅門。

    依真如門說圓實教。

    依生滅門說偏權教。

    離真如無生滅。

    權是實家之權。

    故可為實施權。

    離生滅無真如。

    實是權家之實。

    故須開權顯實。

    為實施權。

    有藏通别教之三。

    開權顯實。

    統惟圓教之一。

    權實四教。

    無非念佛法門。

    所謂念自佛。

    念他佛。

    雙念自他佛。

    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三昧。

    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

    一一三昧。

    各具十二。

    則四十八種。

    複次念他佛者。

    或念相好。

    念法門。

    念實相。

    以例念自念雙。

    亦可各三。

    廣歴四三昧。

    四教則一百四十四種。

    一一種。

    複有無量境觀差别。

    非言可宣。

    而持名一法。

    出佛說阿彌陀經。

    仍在前來種種三昧之外。

    觀經雲。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

    此持名法門。

    雖似曲為中下。

    仍複最頓最圓。

    蓋所持之心。

    無論解與不解。

    當體無非一境三谛。

    能持之心。

    無論達與不達。

    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請嘗言之。

    六字彌陀。

    為因名故名。

    為因心故名。

    為亦名亦心故名。

    為非名非心故名。

    若因名故名。

    名應自持。

    何待心持。

    又名能自持。

    與心何預。

    若因心故名。

    是心本有名。

    則不持時。

    名何不現。

    若亦名亦心故名。

    名能有名。

    何待于心。

    心能有名。

    何待于名。

    又此名字。

    誰半屬名。

    誰半屬心。

    且不持時。

    名中半名雖無。

    心中半名應在。

    離旣各無。

    合雲何有。

    若非名非心故名。

    旣非名非心。

    何能更有彌陀名字。

    如此推名。

    名字性空。

    緣生幻有。

    一名字性。

    卽一切名字性。

    名字卽法界。

    中道實相。

    舉一全收。

    無一法在名字外。

    所念境谛旣爾。

    能念觀智。

    例此可知。

    複次束此境三。

    總名妙假。

    舉正報該依報。

    舉化主該徒衆。

    舉假名該實法。

    一句名号。

    三千歴然故。

    複次束此觀三。

    總名為空。

    以覓心無朕故。

    複次名若是心。

    複何為名。

    名若非心。

    心何持名。

    心若是名。

    複何為心。

    心若非名。

    名何預心。

    于其中閑。

    無是非是。

    豈非卽中。

    虎溪雲。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觀雙亡卽是中。

    亡照何嘗有先後。

    一心圓絕了無蹤。

    此之謂也。

    悟此理而持名。

    則一稱一念。

    頓圓無上菩提。

    縱未悟而撚珠記數。

    矻矻窮年。

    未嘗不暗合道妙。

    全在妙境妙觀之中。

    久久熏習。

    性德漸顯。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此蓮宗諸祖。

    所以極力弘揚也。

    誰有智者。

    舍此别求歧徑哉。

     【除夕答問】 維那問。

    臘月三十日。

    請師直拈向上一著。

    答。

    本具現成。

    不從人得。

    西堂問。

    本具現成。

    因甚欲證而不能卽證。

    答。

    何勞欲證。

    良久曰。

    欲證者稀。

    乃曰。

    文殊起佛見法見。

    世尊貶向二鐵圍山。

    高峰雲。

    今日有起佛見法見。

    便應合掌贊歎。

    何以故。

    時節若到。

    其理自彰。

    世尊貶文殊。

    為誡心外求佛法者。

    高峰贊二見。

    為勸甘棄佛法者。

    惟達心外别無佛法。

    方可熾然求于佛法。

    古人不著佛法僧求。

    如是而求。

    豈似今人。

    才說求佛求法。

    便昧性具之宗。

    才說無佛無法。

    便欲全廢修證。

    偏邪之見。

    何預圓宗。

    衆居士問。

    大慧答中庸首三句為三身。

    有過無過。

    答。

    宗眼圓通。

    随拈皆得。

    灼然無過。

    然是大慧之中庸。

    非子思之中庸也。

    進問。

    何故清涼國師。

    謂妄欲和融儒釋者。

    應堕無閑。

    答。

    儒是世閑法。

    執同則謗出世法。

    所以犯堕。

    今禀華嚴事事無礙之宗。

    如徧行外道。

    同證解脫。

    又禀法華開顯之旨。

    治世語言。

    皆順正法。

    故無過也。

    惺谷禅師雲。

    為門外人說同句。

    不同。

    彼必反生疑謗。

    為入門人說異句。

    不異。

    彼必狃于舊習。

    為升堂人說雙亦句。

    令知差别源委。

    為入室人說雙非句。

    粗言細語。

    同歸第一義谛。

    儒釋但假立名字。

    有何同異可論哉。

    進問。

    且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與一念未生。

    為同為别。

    答。

    若熾然喜怒哀樂時。

    仍是未發之中。

    可謂一念不生全體現。

    若離現前一念。

    别求一念未生前。

    謂是向上。

    全堕滅相法塵。

    當知念卽無念。

    故雲未生。

    喜怒哀樂卽無喜怒哀樂。

    故雲未發。

    恁麼會得。

    方許說同。

    其或不然。

    四句俱謬。

    又問。

    菩提流支是大乘法師。

    何于達磨興毒。

    答。

    南嶽思大師亦受七毒。

    此皆二義。

    約實則權位大士。

    不達圓乘。

    如增上慢四衆。

    打常不輕是也。

    約權則正顯南嶽達磨之妙。

    如調達真善知識是也。

    西堂問。

    旣雲教外别傳。

    何複雲棱伽四卷可以印心。

    答。

    教外别傳。

    卽教内真傳。

    如因指見月。

    指非是月。

    不謂所指非月也。

    離經一字。

    卽同魔說。

    不以經卷印心。

    何名傳佛心印。

    又吾宗乘妙處。

    奪情不奪法。

    執著文字。

    須雲不立。

    若執不立。

    妙藥反成大病。

    卻是依文解義。

    三世祖冤。

    所以仍須以教印心也。

    凡看宗語。

    須具超方眼目。

    且如神秀偈。

    五祖教人禮拜持誦。

    依此修行。

    可作佛祖。

    六祖書偈。

    以鞵抹之雲。

    亦未見性。

    人皆謂與奪互換。

    又詭護六祖。

    不知此時。

    佛法尚盛。

    人情尚湻。

    彼追逐者。

    皆英傑為法而然。

    絕非争虛名虛位。

    何必如兵不厭詐之局。

    贻羞法門哉。

    當知秀偈。

    雖涉漸修。

    千穩百當。

    祖偈。

    雖甚圓頓。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得則直超。

    失則永墜。

    五祖賞則真賞。

    罰則真罰。

    非詭态也。

    且必密付信衣。

    遣令他去者。

    正欲與六祖。

    共扶圓門漸修之慧命。

    不忍使現在未來衆生。

    誤堕坑塹。

    乃為密護神秀。

    故緻六祖僃受逋逃驅逐之苦。

    使一時表彰。

    分以半座。

    何得有此。

    豈五祖亦曾受金币故。

    法嗣不厭衆心。

    六祖亦以薦書得法故。

    雖受源流。

    而心虛膽怯。

    不能登座揮塵哉。

    若能于語錄看出文外之旨。

    亦能于千經萬論看出文外之旨。

    便不是依文解義。

    亦複不離經論一字。

    如或不然。

    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公案。

    皆标月指。

    認祖指為月。

    與認佛指為月。

    何以異哉。

     【為大冶】 禅教律三。

    總非心外有法。

    是故分執之固謬也。

    合求之亦謬也。

    分執鬬诤滋生。

    合求泛濫無統。

    皆由不知痛為生死。

    直趨菩提。

    所以圖名不圖實。

    圖枝末不圖根本耳。

    夫禅教律。

    皆名也。

    真能自覺覺他。

    乃其實也。

    機鋒轉語。

    偈頌拈提。

    禅之枝末也。

    透脫識情。

    禅根本也。

    消文衍義。

    章句名相。

    教之枝末也。

    觀心入證。

    教根本也。

    著衣持鉢。

    錫杖芒鞵。

    律之枝末也。

    斷有漏法。

    律根本也。

    苟依禅透脫識情。

    何患不觀心入證。

    斷有漏法乎。

    苟依教觀心入證。

    何患不斷有漏法。

    透脫識情乎。

    苟依律斷有漏法。

    何患不透脫識情。

    觀心入證乎。

    不惟分無可分。

    亦且合無可合。

    分無可分。

    故古來大聖大賢。

    無不貫通三學者。

    合無可合。

    故古來真實知識。

    無不各專一門者。

    六祖南嶽等。

    未嘗為人授戒說經也。

    窺基長水等。

    未嘗為人棒喝授戒也。

    道宣懷素等。

    未嘗為人上堂講經也。

    降自近代尊宿。

    亦有古風可仰。

    如壽昌禅師。

    深知教律之意。

    終不授戒說經。

    雪浪法師。

    深知禅律之意。

    終不提拈授戒。

    大會示權二律主。

    亦知禅教之意。

    終不譚宗說教。

    至紫柏大師。

    學淹三藏。

    果證無生。

    道高德厚。

    杲日麗天。

    乃一生絕不上堂。

    不講經傳戒。

    秖令人真參實究。

    深入經藏。

    誓持根本五戒而已。

    其視法門中事。

    何等尊重。

    豈似後人。

    茫無所知。

    肆無忌憚。

    敢于辄自上堂講演傳戒。

    如賤丈夫之登壟斷。

    幾何不以如來正法。

    為戲劇之具也。

    嗚呼痛哉。

    江右大冶賢者。

    苦求一言。

    發明三學根源。

    予謂學人出門一步。

    先須痛絕眼前虛名小利。

    百年活計必當置身千古聖賢之列。

    誓就現前一念。

    識取三學真正血脈。

    仍向紅爐烈焰中。

    千錘百煉勿為躍冶之金。

    然後晦迹韬光。

    向古廟香爐安身立命。

    畢志不起一念浮動心。

    直俟絕後再蘇。

    譬如冷灰豆爆。

    無秋毫意必固我。

    方可作陶凡鑄聖大冶矣。

    大衆珍重。

     【辛卯除夕茶話】 諸方茶話。

    多說向上事。

    朽旭不然。

    與諸友說家常受用耳。

    佛制比丘。

    行六和敬。

    所以僧伽。

    名和合衆。

    身和同住。

    口和無诤。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遵此六和。

    乃名僧寶。

    其要隻一慈心也。

    佛告比丘。

    汝等應當身業行慈。

    口業行慈。

    意業行慈。

    當知慈能關閉諸惡趣門。

    普生無量衆善。

    慈心之人。

    嗔者見之歡喜。

    怖者見之安隐。

    憂者見之開釋。

    苦者見之悅樂。

    乃至鳥獸見之不生毒害恐布之心。

    試觀魔亦現佛相好光明殊特。

    而令見者恍惚不安。

    以無慈心也。

    佛亦現明王相。

    忿怒威猛。

    而令見者拔罪生善。

    以有慈力也。

    朽旭生平。

    不曾為一人剃頭。

    亦不曾為一人改名。

    凡同住者。

    十方彼此。

    法道為親。

    情無适莫。

    但願諸友。

    各修慈心三昧。

    不可随俗狥污。

    亦勿矯強立異。

    恪遵佛戒。

    痛革妄情。

    除得一分習氣。

    是一分修行。

    融得一分偏私。

    是一分學問。

    朽旭德薄緣淺。

    誓不圖熱鬧門庭。

    世谛流布。

    須各為大事。

    念報深恩。

    互相砥砺。

    力挽頹風。

    庶不辜同住一番。

    最後臘月三十日到來。

    保有真實受用。

    不至如落湯螃蟹也。

    珍重。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說】 【作法說】 【妙安說】 【謙光說】 【孝聞說】 【洗心說】 【慈濟說】 【念佛三昧說】 【孕蓮說(亦名求生淨土訣)】 【陳子法名真朗法号自昭說】 【法器說】 【聖學說】 【文最說】 【藏野說】 【恥庵說】 【柴立說】 【荼毗說】 【持名念佛歴九品淨四土說】 【文】 【戒淫文】 【勸戒殺文】 【惠應寺放生社普勸戒殺念佛文】 【說】 【作法說】 破戒雖惡。

    覆藏尤惡。

    無過雖善。

    改過尤善。

    改過一塗。

    三世諸佛。

    證菩提之通津也。

    故五悔法門。

    凡夫迄等覺。

    無不藉為進趣方便。

    憂悔吝者存乎介。

    震無咎者存乎悔。

    禍福無門。

    唯人自召。

    世人正造罪時。

    實是大惡。

    不以為恥。

    向人發露。

    善中之善。

    反以為羞。

    甘于惡而苦于善。

    遂成惡中之惡。

    永無出期。

    颠倒愚癡。

    莫此為甚。

    衆中忏悔。

    能使不犯者倍加警策。

    已犯者深生慚愧。

    或亦發心忏悔。

    學好者增長善根。

    譏笑者亦植遠因。

    兼可消我夙罪。

    誡我未來。

    如來立法。

    決定不錯。

    違佛語者。

    非佛弟子。

    矧造已能悔。

    卽是猛勇丈夫。

    可敬可畏。

    勇改一念。

    成佛正因。

    非具真信心深善根。

    不能将此法門流通人世。

    凡能此者。

    皆當與勇施比丘同垂不朽。

    合掌而說偈曰。

    罪性本無生。

    何須複覆藏。

    覆藏罪成有。

    不覆罪乃空。

    嗟彼無慚人。

    借口觀實相。

    作法尚不能。

    豈達無生理。

    若實了無生。

    罪相卽實相。

    罪旣卽實相。

    故無可覆藏。

    如因病求藥。

    乃獲得仙丹。

    輕身而飛舉。

    勝無病凡庸。

    不舍作法忏。

    而入無生理。

    後後固具前。

    前前亦通後。

    慎終能如始。

    深達諸緣起。

    不欺于三寶。

    及護法天龍。

    将此真切心。

    自度複化他。

    回向安樂邦。

    是名大乘道。

     【妙安說】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惟深入火光三味者。

    能轉煩惱業報之火為智慧火。

    于中遊戲出沒自在無礙。

    乃名妙安。

    夫煩惱火與智慧火。

    體一而異名者也。

    非煩惱滅而智慧生。

    以無智慧時。

    煩惱決不滅故。

    亦非智慧生而煩惱滅。

    以有智慧時。

    煩惱已先謝故。

    如暗時無明。

    明時無暗。

    暗不障明。

    明不破暗。

    二法從不相到。

    以明暗無體。

    同以虛空為其體故。

    如是智慧煩惱無體。

    同以心性為其體故。

    如火大緣于糞境。

    臭氣逼人。

    緣于栴檀。

    馨香遠徹。

    心性亦爾。

    緣利為三塗。

    緣名為修羅。

    緣五常十善為欲界人天。

    緣四禅四空為色無色界。

    緣無漏偏真為聲聞緣覺。

    緣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為菩薩。

    緣于實相則名為佛。

    夫心雖随緣具成十界。

    其性仍非十界。

    猶火随緣具有香臭。

    其性仍非香臭也。

    夫十界法外。

    别無自心。

    而一一界心。

    還出十界。

    猶香臭草木外。

    别無火體。

    而一一草木火種。

    還燒一切諸草木也。

    法華三乘人天。

    龍女闡提。

    無不授記作佛。

    以一切草木之火。

    同一火性故也。

    能知一火一切火。

    一切火一火者。

    不于煩惱火外。

    别求智慧火。

    不于業火外。

    别求神通三昧火。

    不于苦報火外。

    别求法性真火。

    并世閑聰明而置諸佛法。

    是謂卽煩惱火成智慧火。

    用推人之手扶人。

    毀人之口贊人。

    怨憾人之心愛人慈人。

    是謂卽業火成解脫火。

    知此根身器界。

    一一唯心。

    不作彼此人我種種情見。

    則镬湯爐炭劔樹刀山。

    皆納僧家樂意三昧。

    何況人閑小小逆境惡緣。

    寕非磨砻性真之具。

    是謂卽苦火成法身火。

    是謂火光三昧。

    偈曰。

    迷時妙法成生死。

    悟後三千性寂然。

    寂然元不落空亡。

    生死何嘗有實體。

    為實施權說迷悟。

    開權顯實迷悟絕。

    迷情絕處悟無栖。

    權實二名亦無寄。

    非權非實法之本。

    心佛衆生性匪殊。

    依此建立權實門。

    及以本迹不思議。

    譬如蓮華不異時。

    四微亦複無差别。

    而說華因蓮為果。

    果又生因不可盡。

    若人識得心蓮華。

    長在三界非界攝。

    便能恒轉如是經。

    百千萬億無數卷。

    序正流通及勸發。

    一彈指頃功圓滿。

     【謙光說】 易曰。

    謙。

    德之柄也。

    謙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

    此與當仁不讓于師之旨無殊。

    經雲。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衆生與佛平等。

    不應輕于一切。

    故示以謙。

    佛與自心平等。

    不應诿能于佛。

    故策以不讓。

    不讓故無卑劣慢。

    謙故無增上慢。

    及我慢邪慢。

    此謙之實義也。

    欲契此實義。

    應谛觀現前一念心之自性。

    适言其有。

    覓不可得。

    适言其無。

    應用無盡。

    以為在内。

    周徧六虛。

    以為在外。

    覺滿身際。

    以為卽身。

    夢不俱寐。

    死不俱滅。

    以為離身。

    除卻四大六根。

    畢竟便無形相。

    是知凡夫終日在妄之心性。

    卽離過絕非之心性。

    不俟成佛而後離過絕非也。

    夫我心性本自離過絕非。

    何得讓能于佛。

    一切衆生心性亦罔不離過絕非。

    何得稍生忽慢。

    由不讓故。

    上合十方諸佛。

    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由不輕故。

    下合十方衆生。

    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是謂尊而光。

    卑而不可逾。

    君子之終也。

     【孝聞說】 世出世法。

    皆以孝順為宗。

    梵網經雲。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名為戒。

    蓋父母生我色身。

    師僧生我法身。

    三寶生我慧命。

    是故鹹須孝順。

    而欲修孝順者。

    尤須念念與戒相應。

    如曾子雲。

    無故而殺一蟲蟻。

    非孝也。

    無故而折一草木。

    非孝也。

    世孝尚爾。

    況出世大孝乎。

    以要言之。

    真能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決不敢犯戒造惡。

    經言孝名為戒者。

    正欲人以戒為孝故也。

    夫世閑孝。

    以朝夕色養為最小。

    以不辱身不玷親為中。

    以喻親于道為大。

    出世孝亦如是。

    勤心供養三寶。

    興崇佛事。

    小孝也。

    脫離生死。

    不令佛子身久在三界淪溺。

    中孝也。

    發無上菩提心。

    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皆我父母。

    必欲度之令成佛道。

    此大孝也。

    舜。

    盡世閑大孝之道。

    玄德升聞于堯而為天子。

    今出家兒。

    盡出世大孝之道。

    玄德聞于法界。

    必成無上菩提明矣。

     【洗心說】 夫心性本自離過絕非。

    靈明清淨。

    秖由無始無明。

    迷理為咎。

    妄有三惑。

    譬如浮雲。

    翳彼太虛。

    然浮雲決不從太虛外來。

    以虛空性無外故。

    則無明三惑。

    亦豈從心性外來。

    而心性豈有外哉。

    心性無外。

    何有能洗所洗。

    當知旣約全體成迷。

    假說能翳所翳。

    亦約全迷歸悟。

    假說能洗所洗。

    全體成迷。

    猶全水成冰。

    冰卽翳水而不令流動也。

    全迷歸悟。

    猶全冰成水。

    水卽融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