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

關燈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普說】 【祖堂幽栖寺丁亥除夕普說】 【歙西豐南仁義院普說】 【歙浦天馬院普說】 【茶話】 【答卓左車茶話(原問博山啟附)】 【示念佛法門】 【示念佛三昧】 【除夕答問】 【為大冶】 【辛卯除夕茶話】 【普說】 【祖堂幽栖寺丁亥除夕普說】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

    須破我法二執。

    欲破我法二執。

    先懲流俗知見。

    何謂流俗知見。

    今人一出家參學。

    便要做善知識。

    隻此豈非我執。

    又或以律非教。

    以教斥禅。

    以禅藐教輕律。

    豈非法執。

    縱使和融。

    不互相非。

    亦罕兼善。

    且律師不問何等根性。

    概要人持律。

    法師不問何等根性。

    概要人聽經。

    宗師不問何等根性。

    概要人參禅。

    豈非我法二執。

    殊不知禅教律三。

    皆如來随機所說。

    豈有死法。

    吾今為諸昆仲徹底說破。

    若真為生死持戒。

    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

    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禅。

    參禅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

    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

    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若想做律師受戒。

    想做法師聽經。

    想做宗師參禅。

    想有權勢營福。

    則受戒聽經參禅營福。

    必皆堕三惡趣。

    故智者大師雲。

    為利名發菩提心。

    是三塗因。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錯認定盤星。

    醍醐成毒藥。

    今受戒聽經參禅營福之士。

    口中亦說真為生死。

    心中未知生死大苦。

    火燒眉毛。

    且圖眼下。

    殊不知無始劫來。

    頭出頭沒。

    枉受多少辛酸。

    卽今幸得人身。

    幸成僧相。

    亦經過多少艱苦。

    然猶未肎猛省發心。

    此與燕雀處堂何異。

    且如今夜臘月三十。

    古人以喻大命盡時。

    何等迫切。

    今人且歡呼茶飲。

    曾不思百歲光陰。

    尚存幾許。

    豈不痛哉。

    予出家時。

    母舅謂曰。

    法師世谛流布。

    吾甥決不屑為。

    将必為善知識乎。

    予曰。

    法師是烏龜。

    善知識是忘八。

    總不堕此坑壍。

    舅曰。

    畢竟何為。

    予曰。

    佛且不為。

    況其他也。

    舅曰。

    旣爾何用出家。

    予曰。

    隻要複我本來面目。

    舅乃歎善。

    嗟嗟。

    予初志若此。

    尚被虛名所害。

    不滿本志。

    深以為恥。

    況初心便要做善知識者邪。

    假使做得一個世谛善知識。

    濟甚麼事。

    名利日重。

    正法日衰。

    壞周室者齊桓晉文耳。

    又吾眼見耳聞諸善知識。

    唯紫柏大師一人。

    已證無生。

    已得自在。

    其餘大老。

    建叢席。

    立規條。

    廣大周詳。

    名滿海内者。

    臨命終時。

    俱未免牽纏系戀。

    反不若我憨翁大師。

    及幽溪師伯。

    晚年一味默修。

    不管叢林中事。

    皆得脫然坐逝。

    又不若彼雪庭禅師。

    靈源法師。

    一生不拘小節。

    臨終亦得潇然。

    故知門庭施設。

    不惟無益本分。

    正複萦絆殺人。

    吾憾障深力薄。

    戒品尚多缺略。

    持名猶屬散心。

    然旣深知生死過患。

    故決不敢裝模作樣大膽欺心。

    今二年聚首。

    不久拟别。

    故盡力抖擻屎腸。

    為諸昆仲。

    作此最後警策。

    伏惟著眼珍重。

     【歙西豐南仁義院普說】 諸仁者。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生不知所從來。

    死不知所從去。

    是分段生死苦。

    念念遷流。

    刹那不住。

    是變易生死苦。

    此二種苦。

    但是生死枝流。

    未是生死根源。

    如何是二種生死根源。

    不了一真法界。

    不覺念起。

    而有無明。

    妄于平等性中。

    分能分所。

    分色分心。

    分為無為。

    分漏無漏。

    分依正。

    分因果。

    分善惡。

    分苦樂。

    分内外。

    分大小。

    乃至種種虛妄分别。

    便是變易生死根源。

    不知一切法因緣無性。

    妄計我人衆生壽者等種種知見。

    妄起貪嗔癡慢等種種煩惱。

    便是分段生死根源。

    此二種根源。

    總不離現前一念。

    虛妄無明。

    而虛妄無明。

    正眼觀來。

    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閑。

    不在過去。

    不在現在。

    不在未來。

    非青黃赤白。

    非長短方圓。

    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耳鼻舌身意。

    當下卽是真空實相。

    但由衆生不了。

    自生迷倒。

    流轉無窮。

    所以諸佛出現。

    祖師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無非破此二種根源。

    秖如二祖見初祖雲。

    我心未安。

    乞師安心。

    初祖雲。

    将心來與汝安。

    二祖良久雲。

    覓心了不可得。

    初祖雲。

    與汝安心竟。

    隻此覓心了不可得一語。

    大須著眼。

    莫似鹦鹉禅。

    但能學語。

    我且問你。

    旣了不可得。

    又誰為覓心者。

    且如現前此身。

    不出地水火風空識六界。

    身中堅相是地界。

    濕相是水界。

    暖相是火界。

    動相是風界。

    骨節毫竅及腑髒疎通處卽是空界。

    見聞覺知分别妄想是心識界。

    若謂堅相能覓心者。

    則大地皆能覓心。

    濕相能覓心者。

    江河海水皆能覓心。

    暖相能覓心者。

    燈竈火乃至劫火。

    皆能覓心。

    動相能覓心者。

    大小風乃至毗岚。

    亦能覓心。

    空界能覓心者。

    現前虛空亦能覓心。

    見聞覺知能覓心者。

    又喚甚麼作見聞覺知。

    眼如葡桃朶。

    耳如新卷葉。

    鼻如雙垂爪。

    舌如初偃月。

    身如腰鼓颡。

    都是色法。

    如何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

    意如暗室見。

    昏擾擾相。

    自不明了。

    如何能知。

    見聞覺知旣不可得。

    安能覓心。

    如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

    皆不能覓心。

    畢竟誰為能覓心者。

    若是個有血性的男子。

    到者裡。

    分疏不下。

    體會不來。

    決要讨個分曉。

    拶到水窮山盡處。

    如銅牆鐵壁相似。

    老鼠入牛角。

    直至沒興路頭窮。

    向有意無意閑。

    忽然打失娘生鼻孔。

    方知能覓所覓。

    果然了不可得。

    方是宗門最初一步。

    若謂此外别有修行。

    便是天魔外道。

    若謂此後更無修行。

    便當朝打三千。

    暮打八百。

    貶向阿鼻地獄。

    何以故。

    如二祖半世弘法。

    将大法付與三祖後。

    更複混迹塵寰。

    濫同乞士。

    以自調心。

    咄。

    旣覓心了不可得。

    何故又說調心。

    終非二祖前後自語相違。

    當知此事。

    大不容易。

    沩山祖師雲。

    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仔細用心。

    可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古來宗匠。

    于此一大事因緣。

    何等慎重真切。

    豈似末世穢濁狂禅。

    才得一知半解。

    便向人前妄開大口。

    自诳诳他。

    壞我祖意。

    贻禍無窮。

    當知若從了不可得處安心。

    則更無一物可貪。

    卽是随順修行施波羅蜜。

    更無一塵可染。

    卽是随順修行戒波羅蜜。

    更無人我是非可論。

    卽是随順修行忍波羅蜜。

    更無懈怠夾襍。

    卽是随順修行精進波羅蜜。

    更無散亂妄想。

    卽是随順修行禅波羅蜜。

    更無颠倒愚癡。

    卽是随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者個方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除此心性法門外。

    何處有戒可持。

    有教可看。

    有禅可參。

    況如來所制大小律儀。

    皆為斷除現在未來有漏。

    直下安心。

    本是至圓至頓。

    如來所說一代時教。

    皆是破除我法二執。

    直下安心。

    亦是至圓至頓。

    祖師千七百則公案。

    皆是随機設教。

    解黏去縛。

    斬破情關識鎖。

    直下安心。

    亦是至圓至頓。

    若不能斷有漏法。

    卽不知戒意。

    不能破我法二執。

    卽不知教意。

    不能斬破情關識鎖。

    卽不知祖師西來意。

    旣不知戒意教意祖意。

    縱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性業遮業。

    悉皆清淨。

    止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縱三藏十二部。

    無不淹貫。

    談說五時八教權實本迹皆悉明了。

    止是貧人數他寶。

    身無半錢分。

    縱公案爛熟。

    機鋒轉語。

    頌古拈古。

    上堂普說等。

    一一來得。

    秖足長慢飾非。

    欺诳人天。

    皆所謂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邪人說正法。

    正法亦成邪。

    故圓覺經雲。

    末世衆生。

    無令求悟。

    唯益多聞。

    增長我見。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

    未得令得。

    未證令證。

    此之謂也。

    諸仁者出生死事。

    大不容易。

    蕅益道人。

    二十四歲出家。

    真為生死大事。

    真不著一毫意見。

    真不用一點氣魄。

    真不為一些名利。

    隻因藏身不密。

    為一二道友所逼。

    功用未純。

    流布太蚤。

    遂緻三十年來。

    大為虛名所誤。

    直至于今。

    發白面皺。

    生死大事。

    尚未了當。

    言之可羞。

    思之可痛。

    所以平生誓不敢稱證稱祖。

    犯大妄語。

    誓不敢攝受徒衆。

    登壇傳戒。

    迩來幷誓不應叢林請。

    開大法席。

    蓋誠不肎自欺自誤故也。

    今玄邃吳居士。

    普為缁素。

    特請開示超生脫死法門。

    蕅益自實未曾超生脫死。

    如何可開示人。

    然旣同在生死海中。

    幸于出生死法。

    頗知真正路頭。

    故不妨與諸仁者平實商量最初一步。

    果欲超生脫死。

    第一不得意見蔔度。

    第二不得氣魄承當。

    第三不得襍名利心。

    适閩之南。

    适燕之北。

    路頭一錯。

    愈趨愈遠。

    此實言言血淚。

    字字痛心。

    秖恐愁人莫向無愁說。

    說與無愁總不知耳。

    諸仁者還知愁麼。

    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一口氣不來。

    便向驢胎馬腹胡鑽亂撞。

    動經千生百劫。

    得出頭來。

    知是幾時。

    況末世邪師說法如恒河沙。

    一盲引衆盲。

    相牽入火坑。

    故永明大師雲。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有禅無淨土。

    十人九錯路。

    我憨翁大師又雲。

    今時若有禅無淨。

    奚止十人九錯。

    敢保十一個錯在。

    此皆深慈大悲。

    真語實語。

    伏願諸仁者。

    莫堕狂野覆轍。

    直須痛念無常。

    信願念佛。

    求生淨土。

    此生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珍重。

     【歙浦天馬院普說】 華嚴經雲。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金剛經雲。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當知二偈。

    旨趣無别。

    旣惟心造。

    皆是有為。

    旣惟有為。

    皆如夢幻。

    然有為有二。

    一有為有漏。

    卽六凡法界。

    二有為無漏。

    卽四聖法界。

    十界聖凡雖别。

    究竟皆惟心造。

    而有為有漏如夢幻。

    有為無漏順法性故。

    非夢幻也。

    何謂六凡皆唯心造。

    若一念與上品十惡相應。

    則法界舉體而為地獄。

    一念與中品十惡相應。

    法界舉體為畜生。

    一念與下品十惡相應。

    法界舉體為餓鬼。

    一念與下品十善相應。

    法界舉體為修羅。

    一念與中品十善相應。

    法界舉體為人道。

    一念與上品十善相應。

    法界舉體為天道。

    此六道者。

    不但三塗。

    及下界人天。

    生死往還。

    如幻如夢。

    假饒非想非非想處。

    不免堕落空亡。

    皆如夢幻也。

    何謂四聖皆唯心造。

    若能知苦斷集。

    慕滅修道。

    勤修戒定慧品。

    得證偏真涅槃。

    則法界舉體而為聲聞。

    能谛觀流轉還滅十二因緣。

    而得覺悟。

    則法界舉體為獨覺。

    能以先知覺後知。

    先覺覺後覺。

    廣修六度萬行。

    自利利他。

    則法界舉體為菩薩。

    菩薩複有四種。

    若依生滅四谛。

    發四弘誓願。

    三大阿僧祇劫。

    伏惑度生。

    卽是藏教菩薩。

    依無生四谛發四弘。

    先斷正使。

    扶習潤生。

    度如幻衆。

    卽通教菩薩。

    依無量四谛發四弘。

    不但化度六凡出分段生死。

    兼度三乘權聖出變易生死。

    卽别教菩薩。

    若能徹悟現前一念心性。

    本自豎窮橫遍。

    衆生迷之舉體為集苦。

    而此心不減。

    諸佛悟之舉體為道滅。

    而此心不增。

    妙心雖同。

    迷悟懸隔。

    遂依無作四谛發無上菩提心。

    稱性修行六度萬行。

    自覺覺他。

    卽是圓教菩薩。

    此四種菩薩所修福智。

    便名有為無漏。

    況功行圓滿。

    同歸無上菩提。

    則法界舉體而為四智菩提。

    無漏身土。

    盡未來際。

    利樂有情。

    豈可亦謂之如幻如夢乎。

    然四聖中。

    二乘雖出生死。

    但證偏真。

    不達心性全體。

    僅名有為無漏。

    諸佛菩薩。

    能證心性全體。

    故約全性起修。

    卽名有為無漏。

    可也。

    若約全修在性。

    卽名無為無漏。

    可也。

    金剛經如幻如夢者。

    為破凡外二乘我法二執言之。

    夫夢境雖空。

    而夢心卽是覺心。

    幻事雖虛。

    而幻本亦不全虛。

    泡雖無實。

    而非無水。

    影雖無實。

    而非無質。

    則知六凡生死往還。

    雖如幻夢。

    而佛性亦不斷滅。

    但日用不知耳。

    菩薩了知現前一念心性。

    亘古亘今。

    本不生滅。

    上等諸佛。

    下等衆生。

    雖欲不上求下化。

    不可得也。

    然雖發大菩提心。

    無始虛妄無明習重。

    觀力輕微。

    恐易退轉。

    必須将此圓解。

    專念阿彌陀佛。

    求生極樂世界。

    蓋吾現前一念心性。

    旣本豎窮橫遍。

    則本具無邊刹海。

    于我心性無邊刹海中。

    實有十萬億刹外之極樂世界。

    實有現在阿彌陀佛。

    先證心性。

    慈悲接引一切迷流。

    我今以此菩提心力。

    稱彼名号。

    便與阿彌陀佛如空合空。

    水合水。

    故稱名一聲。

    卽一聲一心不亂。

    稱名十聲。

    卽十聲一心不亂。

    乃至稱名七日。

    卽七日一心不亂。

    以正稱名時。

    更無二心。

    更無可亂故也。

    或謂十惡五逆。

    臨終十念。

    尚得往生。

    何必平日矻矻稱名。

    此大不然。

    經雲。

    十惡五逆得往生者。

    必過去曾種菩提種子。

    若無菩提種子。

    何能遇善友。

    縱遇善友勸發。

    亦何能頓生信願。

    稱念弘名邪。

    故凡修心淨業之士。

    急須薦取妙心。

    發菩提願。

    稱念阿彌陀佛。

    雖不斷惑。

    亦能帶業往生。

    橫超三界。

    乃不可思議法門。

    十方諸佛。

    以無量舌。

    無量音。

    歎此法門。

    猶莫能盡。

    應當谛信而力行之。

    今篁南聖河吳居士。

    與堅密法友。

    特為令先慈成淨優婆夷。

    洪太孺人。

    請說法要。

    敬為拈出。

     【茶話】 【答卓左車茶話(原問博山啟附)】 (上堂則超佛越祖。

    接衆則權引中下。

    此流俗宗匠。

    未悟心法者。

    所必堕之窠臼。

    緻禅教律。

    及淨土諸法。

    俱失綱宗。

    俱成實法。

    智者無所适從。

    愚人蔑棄一切。

    有自來也。

    佛言。

    若人專念彌陀佛。

    是名無上深妙禅。

    如今弄虛頭逞精魂漢。

    一味胡言亂語。

    定不如真實參究念佛底人。

    寕為上上人撥無淨土。

    令悟土卽心。

    不應為中下人收作權乘。

    破壞真法。

    況法王于法自在。

    随時應機。

    自無陳見。

    何必依他古宿。

    揚禅抑淨。

    伏乞豎吹毛劔。

    擊塗毒鼓。

    大轉法輪。

    如何是念佛門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

    直踏毗盧頂上行作略。

    如何是學人初下手時。

    便離四句絕百非念佛。

    如何是念佛人最後極則淆譌處腦後一錘。

    從來宗門語句。

    壁立萬仞。

    一涉淨土。

    定屬廉纖。

    冀和尚将向來自性彌陀惟心淨土等語。

    撇向一邊。

    親見如來境界。

    快說一番。

    震動大千世界。

    ) 宗乘與淨土。

    二俱勝妙法。

    衆生根性異。

    不免随機說。

    向上一著。

    非淨非禅。

    卽禅卽淨。

    才言參究。

    已是曲為下根。

    果大丈夫。

    自應谛信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設一念與佛有隔。

    不名念佛三昧。

    若念念與佛無閑。

    何勞更問阿誰。

    故參究誰字。

    與攝心數息等。

    皆非淨土極則事也。

    淨土極則事。

    無念外之佛。

    為念所念。

    無佛外之念。

    能念于佛。

    正下手時便不落四句百非。

    通身拶入。

    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

    卽見十方無量諸佛。

    但生西方極樂一佛國土。

    卽生十方諸佛淨土。

    此是向上一路。

    若舍現前彌陀。

    别言自性彌陀。

    舍西方淨土。

    别言惟心淨土。

    此是淆譌公案。

    經雲。

    三賢十聖住果報。

    惟佛一人居淨土。

    此是腦後一錘。

    普賢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誰敢收作權乘。

    憶佛念佛。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誰謂定屬廉纖。

    但能深信此門。

    依信立願。

    依願起行。

    則念念流出無量如來。

    徧坐十方微塵國土。

    轉大法輪。

    照古照今。

    非為分外。

    何止震動大千世界而已。

    欲知納僧家事。

    不妨借中峰一偈。

    通個消息。

    偈曰。

    禅外不曾譚淨土。

    須知淨土外無禅。

    兩重公案都拈卻。

    熊耳峰開五葉蓮。

     【示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

    别無奇特。

    隻深信力行為要耳。

    佛雲。

    若人但念彌陀佛。

    是名無上深妙禅。

    天台雲。

    四種三昧。

    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

    三昧中王。

    雲栖雲。

    一句阿彌陀佛。

    該羅八教。

    圓攝五宗。

    可惜今人。

    将念佛看做淺近勾當。

    謂愚夫愚婦工夫。

    所以信旣不深。

    行亦不力。

    終日悠悠。

    淨功莫克。

    設有巧設方便。

    欲深明此三昧者。

    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

    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

    本自離過絕非。

    不消作意離絕。

    卽現一句所念之佛。

    亦本自超情離計。

    何勞說妙譚玄。

    秖貴信得及。

    守得穩。

    直下念去。

    或晝夜十萬。

    或五萬三萬。

    以決定不缺為準。

    畢此一生。

    誓無變改。

    若不得往生者。

    三世諸佛。

    便為诳語。

    一得往生。

    永無退轉。

    種種法門。

    鹹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

    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

    遇宗門人。

    又思參究問答。

    遇持律人。

    又思搭衣用鉢。

    此則頭頭不了。

    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

    三藏十二部極則。

    教理都在裡許。

    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三聚淨戒。

    亦在裡許。

    真能念佛。

    放下身心世界。

    卽大布施。

    真能念佛。

    不複起貪嗔癡。

    卽大持戒。

    真能念佛。

    不計是非人我。

    卽大忍辱。

    真能念佛。

    不稍閑斷夾襍。

    卽大精進。

    真能念佛。

    不複妄想馳逐。

    卽大禅定。

    真能念佛。

    不為他歧所惑。

    卽大智慧。

    試自簡點。

    若身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