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忘卽是中。
忘照何曾有先後。
一心圓絕了無蹤。
唯忘故照。
唯照故忘。
果然一名不落。
則萬别千差名義俱彰矣。
(問。
根身器界。
達之唯一心建立。
此心有邪。
無邪。
亦有無邪。
非有無邪。
若在當人密悟。
就悟處有淺深邪正否邪。
) ﹝答。
﹞根身器界。
無論達與不達。
從來隻是唯心。
非心建立法。
非法從心立。
若有能建所建。
不名唯心。
以心外無法。
故名唯心。
唯心則唯色唯香等義。
一切俱成。
此妙心法。
離四句。
絕百非。
唯以妙悟領之。
悉檀說之。
的的可于四門入道。
但不落四句。
而圓照四句。
卽為正為深。
傥離四句又堕第五不可說句中。
卽為邪為淺。
(問。
集要釋一體三寶雲。
現在一念。
本具三谛。
在迷不覺。
是為法寶。
能覺三谛之智。
是為佛寶。
谛智和合。
是為僧寶。
夫衆生念念趣境。
不了自心。
觸處相違。
無能覺智。
及和合義。
豈唯具法寶邪。
) ﹝答。
﹞衆生趣境。
果有心外之境可趣邪。
果離覺體外有能趣之妄念邪。
卽彼能趣妄覺。
所趣妄法。
果可分别令各在一處邪。
若念念趣外。
終無外法可趣。
亦無離覺體之念。
亦無二處可分。
則理卽三寶煥然。
(問。
介爾之心。
本無邊畔去來。
亦非斷滅。
今念念閑策善不敢違。
思惡不敢匿。
每向三尊前。
求哀悔過。
如是用心。
契正修否。
) ﹝答。
﹞能策能思之心。
與所策所思之善惡。
有邊畔去來可得否。
若達善惡之性。
卽是實性。
無形像邊畔動靜去來始終生滅。
則必修善日增。
修惡日損。
而增損了不可得。
卽是正修行路。
若見有善可增。
有惡可損。
成于偏小。
若不見有。
任其善惡。
成于魔外。
審之。
(問。
持經時。
如何卽字字句句。
當體不思議境。
) ﹝答。
﹞字句法性。
本不可思議。
更問如何。
成思議矣。
若平日觀心得力。
正持經念佛。
不與觀心違。
此真如實觀之門。
未達者。
須用唯心識觀。
四運四性推此字句之性。
若知其當體卽空。
舉體卽假。
亦複卽中。
則思議心息矣。
(問。
煩惱卽菩提。
生死卽涅槃。
為約迷約悟。
約性約修。
) ﹝答。
﹞法爾理性。
不關迷悟。
悟知其卽。
非悟方卽。
迷不知卽。
未嘗不卽。
惟有此卽是之性。
方可起卽是之修。
所起之修。
究竟卽性。
無性外少法可得。
(問。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卽如如佛。
為複惟圓頓邪。
亦有偏有漸有邪正邪。
) ﹝答。
﹞以名定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圓頓之談。
随類各解。
外人計緣影為心。
如石壓草。
制令不生。
謂是卽如如佛。
其實成無想外道。
禀藏教人。
知根塵為緣。
則有念生。
遠離根塵。
念性永寂。
得入涅槃。
名如如佛。
其實止成小果。
禀通教人。
了知念無自性。
求其生相了不可得。
名如如佛。
其實止是幹慧。
禀别教人。
謂生者是妄識。
真如凝然不生。
名如如佛。
亦名素法身。
還須智行嚴之。
惟有禀圓教人。
了知現前一念。
卽是法界。
不變随緣。
無生說生。
随緣不變。
生卽不生。
是故全體顯現。
名如如佛。
卽與三世諸佛體用平等。
前三教為偏。
惟圓教為圓。
後三教俱有頓義。
惟藏教屬漸。
四教皆正。
外道為邪。
嗟嗟。
世之乘言滞句者。
辄雲一念不生卽如如佛。
曾簡點及此邪。
圓頓宗旨。
有名無義久矣。
(問。
中論一偈。
以配四教。
為定别配邪。
亦随類各解邪。
幸剖實義。
以驗教眼。
) ﹝答。
﹞偈攝權實事理。
罄無不周。
天台依立四教。
前不具後。
後必具前。
載在廣文。
昭若日月矣。
若随類各解。
複各四别。
如因緣所生法。
有人聞之。
便謂諸法仗因托緣。
展轉生起。
别無梵天微塵等以為因緣。
亦非無因無緣而有諸法。
又人知因無實因。
緣無實緣。
生無實生。
法無實法。
如空華夢物。
說名因緣所生。
又人知無明為因。
境界為緣。
出生十界因果差别。
又人知一心具足三千性相為因。
随于迷悟具成十界染淨為緣。
次卽空句。
有人聞之。
便謂諸法無我我所故空。
又人謂法體自空。
非滅故空。
又人謂法無實性。
體不可得故空。
又人謂法法非空非假非中。
三谛俱破故空。
次假名句。
有人聞之。
便謂俗谛是有。
故稱假名。
又人謂諸法如幻。
故稱假名。
又人謂法法出生十界因果差别。
故稱假名。
又人謂法法卽空卽假卽中。
三谛俱立。
故稱假名。
次中道句。
有人聞之。
便謂離斷離常故名中道。
又人謂真俗不二故中。
又人謂非空非假故中。
又人謂法法無非實相實性假空皆中。
不見有法異于法界故中。
然初一人無我我所之空。
生死非卽涅槃。
空義不成。
俗谛是有之假。
法法不相融攝。
假義不成。
離斷離常之中。
不證法身應本。
中義不成。
核實秖成因緣所生法一句耳。
第二人諸法如幻之假。
不知幻複作幻。
假義不成。
真俗不二之中。
不知中體不空。
中義不成。
核實秖成因緣卽空句耳。
第三人非空非假之中。
不知中道具一切法。
徧一切法。
不知法法無非中道。
核實秖成因緣卽空卽假句耳。
惟第四人了知因卽法界。
攝一切法更無一法出過于因。
緣卽法界。
乃至能生所生。
罔非法界。
空亦法界。
假亦法界。
中亦法界。
通則具收四句。
别則卽中一句便足。
此智者大師。
所以棄通取别。
直依四句而明四教也。
複次因緣所生法。
卽生滅四谛。
我說卽是空。
卽無生四谛。
亦名為假名。
卽無量四谛。
亦名中道義。
卽無作四谛。
複次知正因緣境者。
生滅無生無量無作皆因緣也。
知卽空者。
皆卽空也。
知卽假者。
皆假名也。
知中道者。
皆中道也。
複次知生滅四谛者。
因緣空假中皆生滅也。
知無生四谛者。
皆無生也。
知無量四谛者。
皆無量也。
知無作四谛者。
皆無作也。
【答徐仲弢問】 中論四句偈。
深談谛理。
不涉觀照工夫。
谛理明白。
觀照在其中矣。
先分為二。
初句舉事境。
下三句顯三谛。
舉事境。
不論色心假實。
皆仗因托緣而生。
徧指十界十如。
百界千如。
三千性相。
一一皆名因緣所生法。
若謂心為塵因。
塵為心緣。
窒礙甚矣。
此句走卻線索。
下文如何著落。
況空假中。
直就所生法。
圓具圓現。
不得次第解。
尤不得牽帶觀門。
教眼精妙。
決非粗心浮氣可領。
姑竢居士行門成就。
轉身拶入耳。
略說。
但雲因緣所生種種事境。
無不當下卽空假中。
便了若細談。
雖九旬未罄其旨。
今卽空句。
半是半非。
假中全然遠隔。
可辄厝心動筆邪。
【答何二華問】 欲明大般涅槃。
須知小乘無餘涅槃之義。
小義未了。
何由議大。
今明無餘涅槃。
一秘相而談。
二開顯而說。
秘相者。
佛與耆婆至一荒郊。
連舉枯骨。
問其在生善惡。
男女壽夭。
乃至死歸何處。
毫無錯答。
佛遙向他山取一骨。
耆婆再三彈聽。
茫然不知。
佛雲。
此羅漢骨。
已忘我相。
已斷後有。
非三世所攝。
三界所系。
汝不能知也。
由此觀之無餘涅槃。
已不可思議。
況大涅槃哉。
莫見此說便作斷滅之解。
外道問羅漢死後有無。
佛言。
皆是戲論。
又問畢竟如何。
佛言。
積薪投以芥火。
燒蔓不絕。
展轉投薪。
展轉遠熾。
設使薪盡。
火則随滅。
此火為有去處。
無去處。
為斷滅。
非斷滅。
外道言。
火無去處。
亦非斷滅。
此處火滅。
非一切火性皆滅。
佛言。
羅漢亦如是。
惑業薪盡。
果報火滅。
何可言有去不去。
斷與不斷。
此秘相而談也。
開顯者。
二乘但斷界内分段生死。
猶未永斷界外變易生死。
雖凡聖同居土無受生處。
猶受方便有餘土法性之身。
雖非斷常。
仍似有來去也。
如來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知一切法無非卽心自性。
不離當處。
寂湛圓常。
約正報名清淨法身。
約依報名常寂光土。
約智德名無上菩提。
約斷德名大般涅槃。
身土不二。
智斷難思。
以要言之。
無一微塵不是如來不思議法界全體大用。
故雲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牆壁瓦礫。
清淨法身。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當知衆生生死輪回境界。
盡是如來大般涅槃境界。
醉人所見轉屋。
卽醒人所見不轉之屋。
無二屋也。
佛成無上覺。
親證諸法本來常寂滅相。
不出不入。
不滅不生。
為性淨涅槃。
二死因果永斷。
名圓淨涅槃。
為衆生故。
示生示滅。
為方便淨涅槃。
經謂佛涅槃。
卽方便淨之相。
非彌陀無量劫後。
方證大涅槃也。
【答比丘戒五問(原問附)】 (問。
毗尼之學。
人天可保。
福盡将如之何。
孰若宗教先開眼目。
以道共戒為急務。
貴見地。
不貴行履。
讵不然乎。
) ﹝答。
﹞毗尼之學。
出世正因。
戒波羅密。
佛地方滿。
豈僅人天福邪。
宗教開眼。
言雖相似。
但離戒别談宗教。
便堕惡見。
沩山雲。
毗尼法席。
尚未叨陪。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别。
荊溪雲。
用前四戒為境。
以六觀之。
事理相卽。
當知篇聚。
一不可虧。
世人蔑事。
欲尚深理。
驗知此觀孤虛無本。
旣虧觀境。
觀亦無從。
宗教誠訓照然。
胡弗思也。
無上戒而判屬人天。
舍律儀而空談道共。
正見已破。
行履必荒。
惡趣三塗。
敢保有分。
人天不可得矣。
(問。
末世鈍根。
隻宜要略。
四分律藏。
世尚畏繁。
何不宗四分戒本。
略加旁注釋疑。
) ﹝答。
﹞固守癡頑。
終無釋疑之日。
必須博學反約。
乃克有濟。
戒本旁釋。
開遮持犯安能洞然。
樂佛法者。
旣難以通。
習懈怠者。
仍未必學。
進退失措。
有何利益。
(問。
念佛一門。
廣大簡易。
一心念佛。
自然止惡防非。
律相浩繁。
已非簡易。
果極聲聞。
又非廣大。
不若專弘淨土之妙也。
) ﹝答。
﹞持戒念佛。
本是一門。
淨戒為因。
淨土為果。
若以持名為徑。
學律為纡。
旣違顧命誠言。
寕成念佛三昧。
多纏障垢。
淨土豈生。
夫如海無涯。
豈不廣大。
保任解脫。
豈不簡易。
故一心念佛者。
必思止惡防非。
而專精律學。
專精律學者。
方能決定往生。
而一心念佛。
現在紹隆僧寶。
臨終上品上生。
法門之妙。
孰過于此。
隻一大事。
何得乖張。
取笑識者。
(問。
罪因譏嫌。
制有随方。
此方不譏。
何乖聖訓。
又時丁末運。
外緣不豐。
内因微薄。
必欲纖毫無犯。
而演教弘宗。
則佛法不能廣布。
完小節而失大益。
豈菩薩本心。
) ﹝答。
﹞如來一切知見。
普為大千衆生而制戒律。
六群等亦大權示現。
曲體末世情态而示犯緣。
正由人情懈怠。
不肎輕重等護。
緻成末運。
今欲弘宗演教。
必以持戒為本。
内因湻厚。
外緣自豐。
白毫相中一分光明。
決非诳語。
若以戒。
為小節。
便成謗法。
談宗說教。
皆是儱侗瞞盰。
設獲外緣。
總名魔業。
何益正法哉。
(問。
西幹列祖。
三學精通。
此閑地僻時遙。
人罕聞見。
唯唐宋來數輩宗匠。
蹤迹彰著。
然當其水邊林下。
則以三條篾一把鋤。
為清淨自活。
逮其匡徒領衆。
則以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為真實芳規。
至于揚化接人。
則以一棒一喝為拈提向上。
俱與律學不相應。
好心出家之流。
由行腳入山。
至登座披衣。
所仿效者。
無非此等。
今還許從上諸祖是真比丘否。
若非何紹祖位。
若是何不遵律。
又今紹祖位者。
例輕律學。
從上諸祖。
亦輕視否。
又今紹位者。
不遵戒而為人授戒。
從上諸祖。
亦為人授戒否。
) ﹝答。
﹞祖有三類。
一者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
如遠公。
智者。
左溪。
永嘉。
荊溪。
大梅。
永明。
高峰。
中峰。
楚石等是也。
古今如此知識。
亦甚衆多。
所應景仰仿效。
二者丁茲末世。
勢不獲已。
遵佛遺命。
舍微細戒。
住靜則刀耕火種。
領衆則墾土開田。
然非時食等諸戒。
仍自遵行。
故晚用藥石。
不同粥飯。
德山托鉢。
亦因視影。
而此等知識便不肎為人授戒。
所以唐宋以來有禅講律寺。
初出家多學律。
律有得則以律名家。
無得則習講參禅。
但舍微細戒。
不舍重戒。
及性戒也。
複有徑投禅教者。
此卽乘急戒緩。
然亦護根本五戒。
斷無毀重之理。
而決不敢自稱比丘。
輕視律學。
但愧未能以為慚德。
至出世接人。
或重登戒品。
性遮皆淨。
如六祖等。
或單提向上。
獨接一機。
如壽昌等。
人問壽昌。
佛制比丘。
不得掘地損傷草木。
今何耕種芸獲。
答雲。
我輩秖悟佛心。
堪傳祖意。
指示當機。
令識心性耳。
正法格之。
僅稱剃發居士。
何敢當比丘名。
問。
設有如法比丘。
師何以視之。
答。
當敬如佛。
待以師禮。
非不為也。
實未能也。
又紫柏大師。
生平一粥一飯無襍食。
脅不著席。
四十餘年。
猶以未能持微細戒。
終不敢為人授沙彌及比丘法。
必不得已。
則授五戒法耳。
嗟乎。
從上諸祖。
敬視律學如此。
豈敢輕之。
若輕律者。
定屬邪見。
非宗匠也。
三者大用現前。
觀機利益。
破他疑執。
不拘恒規。
如文殊菩薩執劔逼佛。
三處度夏。
重勝比丘。
與女同坐。
令證無生。
乃至寒拾之诃律主。
歸南之斬貓蛇。
譬良醫。
砒霜治病。
大将奇計除賊。
而不可為典要。
又凡诃佛罵祖。
痛棒毒喝。
皆不得已而用。
所謂兵者。
不祥之器。
非布帛菽粟也。
用得當。
迹似違律。
實真持律。
以得律意故。
如經謂末利夫人飲酒救殺。
佛贊其真持齋戒。
菩薩見機得殺盜等。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也。
若失其宜。
将作門庭施設。
如優孟之學叔敖。
宗旣非宗。
律又非律。
謗大般若。
疑誤後學。
三塗劇報。
何由得免。
設亦誘引愚流。
作種種福。
福力所持。
不卽堕落。
終為外魔眷屬。
非佛弟子。
末世多此妖邪。
诳惑世閑。
魔所攝助。
多得供養。
聚衆百千人。
眷屬兒孫徧天下。
毀戒毀教。
破壞如來真正法輪。
愚小無知。
羨彼名聲。
而争仿效。
令好心出家者。
皆堕其黨。
求升反地。
哀哉痛心。
然由仍以三寶為所緣境。
罪報畢時。
還藉佛法僧戒之力。
而得度脫。
魔王語佛。
吾于汝末法中。
令眷屬食汝飯。
著汝衣。
破壞汝法。
佛言。
汝但自壞。
法不壞也。
今欲不堕三塗。
竟登聖果。
請必從持戒始。
若挂名受戒。
又輕視戒法。
旣不精戒法。
又為人授戒。
旣為人授戒。
又不教學戒。
且言戒是小乘。
不須習學。
則決堕三塗。
為魔眷屬。
自受其苦。
無人能代。
終亦必皆成佛。
我不敢輕之矣。
【答唐宜之問書義(有引)】 智及之。
卽大學格物緻知。
中庸擇乎中庸得一善也。
仁守之。
卽大學誠意正心。
中庸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
莊涖之。
卽大學修身。
中庸誠身也。
動之以禮。
卽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順親信友獲上也。
聖人說法。
應病與藥。
若為智未及者。
則雲知德者鮮矣。
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思而不學則殆。
此孟子重始條理意也。
今責智及之者以仁守之功。
正孟子兼重終條理意(中而不至。
亦非善射。
況不至便不中。
巧力俱不可輕。
但先論巧。
後論力耳)。
幹知大始。
坤作成物。
有坤無幹固不可。
有幹無坤又豈可哉。
非初步無以為究竟之始。
非到家無以結初步之局。
此儒門智仁合一之學。
與佛門解行互徹之旨相類也。
儒不更贅。
請言佛氏之學。
須分四教。
以辨内外小大偏圓。
細思之。
勿忽。
藏教。
知三界苦空無常無我不淨。
名智及之。
念念與四念處觀相應。
不起見思煩惱。
名仁能守之。
身口意業。
恒與三千八萬律儀相應。
名莊以涖之。
得不忘念。
一切時中。
應機設教。
名動之以禮。
郁頭藍弗入有頂定。
亦似仁守。
威儀庠序寂靜。
似莊涖。
以自所謂定門。
攝化多人服從其道。
似動之以禮。
由智未及于出世故。
所以守不名仁。
涖不名莊。
動不名禮。
(郁頭亦是智及了非非想處。
仁能守非非想處者。
但非出世閑之智耳。
) 須陀洹舍戒還俗。
是智及之。
仁不能守之。
舍利弗嗔習畢陵伽慢習。
難陀貪習。
憍梵鉢提呞習等。
是仁能守之。
不莊以涖之。
迦葉目連等神通。
作意方有。
是動之不以禮。
通教。
知三界夢幻空華水月。
名智及之。
念念與卽空觀相應。
名仁能守之。
莊以二句。
并與藏教同。
藏教極果。
雖到動之以禮境界。
不達諸法本空。
不名智及之。
智旣未及。
不名仁守等也。
見地薄地亦有舍戒還俗者。
是不能守。
已辦地不侵習。
是不莊涖。
支佛地習氣未盡。
是動之不以禮。
别教。
知生死是有邊。
涅槃是無邊。
真如法性非有非無。
依真如乃成生死之有。
涅槃之無。
名智及之。
先以空觀斷見思惑。
出生死有邊。
名仁能守之。
次假觀破塵沙惑。
出涅槃無邊。
名莊以涖之。
後中觀破無明惑。
證中道體。
從體起用。
名動之以禮。
通教極果。
雖到動之以禮境界。
不達中道法性。
不名智及之。
智旣未及。
不名仁守等也。
十信有退。
是仁不能守之。
十住自利。
是不莊以涖之。
十行未修中道。
十向未證中道。
是動之不以禮。
圓教。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法界實相。
性相常住。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生死卽涅槃。
煩惱卽菩提。
徧能破除一切世出世法。
徧能建立一切世出世法。
徧能統攝融貫一切世出世法。
名智及之。
念念與此圓妙止觀相應。
圓伏五住煩惱。
名仁能守之。
六根清淨。
名莊以涖之。
入無功用妙道。
名動之以禮。
又圓教智仁莊禮。
一一圓融。
一一互攝。
非一非四。
而一而四。
名字位中。
則有名字智仁莊禮。
乃至究竟位中。
則有究竟智仁莊禮。
今以名字智仁莊禮。
總名智及之。
觀行智仁莊禮。
總名仁能守之。
相似智仁莊禮。
總名莊以涖之。
分證究竟智仁莊禮。
總名動之以禮。
圓融不礙行布。
行布不礙圓融。
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此之謂也。
别教十向。
雖得相似動之以禮境界。
未達中道圓融不思議性。
不名智及之。
智旣未及。
不名仁守等也。
名字開圓解。
未伏煩惱。
是仁不能守之。
觀行伏五住。
未淨六根。
是不莊以涖之。
相似淨六根。
未入無功用道。
是動之不以禮。
沩山大師。
謂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仔細用心。
乃深歎圓教智及之之難也。
可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此于圓教智及之者。
責仁守全功也。
【答成唯識論十五問(原問附)】 (問。
末那與慧相應。
故因中随第六識轉而為智。
藏識不與慧俱。
至果方圓。
前五旣有慧俱。
又與善俱。
複是轉識所攝。
何故不随第六因中轉。
亦至果方圓邪。
) ﹝答。
﹞末那之慧。
卽是我見。
我見無自體。
直以慧為體也。
第六識入二觀。
第七識二執不得現行。
故得轉為平等性智。
然第六出法空觀。
第七仍起法執。
第六出生空觀。
第七仍起我執矣。
但第七是第六不共親依。
故六轉七不得不轉。
若前五識雖有慧俱。
旣無我見相應。
則慧甚劣。
雖與善俱。
由第六善或境界善。
暫得相應。
無斷惑證理之能。
以凡斷惑須在定心。
定心中多無前五識故。
直至果位。
第八識中有漏種盡。
轉與大圓鏡智相應。
名無垢識。
從此淨識所變五根相分。
純無漏故。
依之發識。
亦成無漏。
名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僅屬果上化他之用。
非能自利。
不同第七識也。
(問。
有我見故。
餘見不生。
無一心中有二慧故。
雲何旣有我見。
又得與慧相應。
) ﹝答。
﹞心所有假實。
如别境中慧。
則有自體。
十煩惱中五見無體。
惟以染慧為體。
今第七相應之慧未轉。
舉體為我見法見。
已轉舉體為平等性智。
故雲約義别也。
豈一心中有二慧邪。
(問。
末那俱之我見。
以慧為體。
由義别故。
仍以慧俱。
忘念以念為體。
何不亦由義别故。
與念相應邪。
) ﹝答。
﹞末那有慧故。
有我見。
與我見俱。
卽與慧俱也。
忘念以念為體者。
不遍染心。
以癡為體者。
乃遍染心。
秖于第七識我癡上。
明其無正念。
故斥為忘念。
無正知。
故斥為不正知。
皆無自體。
約過失邊義。
立此二耳。
(問。
謂此識緣自所依者。
如有後識。
卽緣前意。
傥難雲。
前五識 所依五根。
亦增上緣。
何獨不許作所緣邪。
識相緣之義。
乞垂細剖。
) ﹝答。
﹞第七識唯内門轉。
故得所依為所緣。
前五識唯外轉。
不得所依為所緣。
不應為例。
(問。
意識依意。
具三分别。
設依色者。
便同五識。
第八亦依意不依色根。
何但有自性分别。
無随念計度。
) ﹝答。
﹞前六皆轉識攝。
而一依心法。
五依色法。
故有差别。
第八非轉識攝。
但是所熏。
唯無記性一類恒轉。
傥亦具三分别。
則有轉易。
而受熏持種皆不得成矣。
(問。
唯識五觀。
與占察二觀。
是同是别。
) ﹝答。
﹞遣虛存實。
舍濫畱純。
攝末歸本。
隐劣顯勝。
皆從唯心識觀開出。
若遣相證性。
義仍兩屬。
如雲俗有真空。
仍是唯心識觀。
若遣相執。
達相卽性。
乃真如實觀。
(問。
思能令心造作。
第八識相應之思。
令造何等。
) ﹝答。
﹞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發白面皺。
氣消容悴。
及日月稽天。
江河競注。
滄桑易。
春夏更。
皆第八所造。
(問。
嗔唯不善。
則初二果任運所起嗔心。
名不善否。
與無慚無愧相應否。
能發業潤生否。
) ﹝答。
﹞學人失念起嗔。
亦名不善。
此念亦名無慚無愧。
然已斷見惑。
故不發業。
善心易起。
惡心易滅。
不潤生也。
(問。
自在位。
唯樂喜舍。
以諸佛斷憂苦事故。
彼金槍馬麥等報。
得名苦否。
憂念衆生。
得名憂否。
又如頭臨白刃。
如斬春風。
得名無憂苦否。
) ﹝答。
﹞唯識名義。
憂喜苦樂等。
各有分劑。
唯佛方能實無憂苦。
金槍馬麥。
大權示現。
原非實事。
故非苦憂。
念衆生亦不同凡夫迫戚。
故非憂也。
臨刃斬風。
雖無憂苦。
仍與佛果未同。
以佛果不受害故。
至稱性極談。
菩薩分證憂苦。
諸佛究竟憂苦。
是在忘名字相者。
方能信之。
【答準提持法三問(原問附)】 (問。
一切能诠之文。
必有所诠之體。
顯密二诠。
其體同邪異邪。
又佛何以顯說。
複密說邪。
) ﹝答。
﹞千經萬論。
若顯若密。
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除此心外。
更無所诠。
猶雲六經我心注腳也。
顯密說者。
有因顯說得四益。
有因密說得四益。
佛智鑒機。
能随施化。
良醫因病。
藥不爽宜也。
(問。
稱體起願。
名發菩提。
上求下化。
不相舍離。
今持法中所明發菩提心。
皆儒宗世教。
與佛法同否。
) ﹝答。
﹞上古儒宗。
皆佛菩薩示現。
為師為導。
接引迷流。
所立世教。
無非佛法。
後儒拘虛。
不能引伸觸長。
遂有門庭之隔。
尅實思之。
聖人先得我心同然。
寕非三無差别之旨。
樂堯舜之道。
若己推而納諸溝中。
寕非上求下化之懷。
但犬牛人性皆同。
告子自不敢承當耳。
孟子又謂人禽幾希。
豈非習雖遠。
性仍近之證邪。
(問。
顯密圓通。
不持齋戒。
不忌腪酒。
往往獲應。
何必别述此法。
反令畏難。
) ﹝答。
﹞大凡持呪。
各有攸宗。
五部旣别。
三類亦殊。
圓通一書。
附會夾襍。
非金剛正印也。
依持靈應。
由人笃信力行所感。
設以此而如法奉持。
靈應豈止功名男女已哉。
況近時持者多。
而獲應者少。
不惟信弗笃行弗力。
亦由法未善故也。
然今依經所立結壇。
持八關齋等法。
不過為久積方便。
尅期取效者設耳。
非謂平日持呪。
皆須如此也。
【法華堂第三第四二問幷答(餘見頌中)】 [問。
三身與三自性。
是同是别。
] ﹝答。
﹞三自性與三身。
亦同亦别。
同者。
由悟圓成實性。
證會法身。
淨依他。
成報智身。
悟徧計本空。
成普應身。
别者。
三身約果德。
約悟顯。
三性約境界。
通迷悟也。
[問。
一切法皆可作四句。
且如三性。
各四句。
如何作。
] ﹝答。
﹞徧計所執性四句者。
情有故常。
理無故無常。
情有卽是理無。
故亦常亦無常。
理無卽是情有。
故非常非無常。
依他起性四句者。
緣生故常。
無性故無常。
緣生卽無性。
故亦常亦無常。
無性卽緣生。
故非常非無常。
圓成實性四句者。
理有故常。
情無故無常。
理有卽是情無。
故亦常亦無常。
情無卽是理有。
故非常非無常。
亦可約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而作四句。
又單約依他起性辨三性。
以明四句者。
依他性中有圓成實性故常。
如繩有麻。
依他性中無徧計所執性故無常。
如繩無蛇。
雙照故亦常亦無常。
雙遮故非常非無常。
當知惑業苦三。
皆是依他起性。
于依他起。
并具四句。
依他苦四句。
卽性具法身四句。
依他惑四句。
卽性具報身四句。
依他業四句。
卽性具應身四句。
又佛三身卽淨分三自性。
各四句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終)
忘照何曾有先後。
一心圓絕了無蹤。
唯忘故照。
唯照故忘。
果然一名不落。
則萬别千差名義俱彰矣。
(問。
根身器界。
達之唯一心建立。
此心有邪。
無邪。
亦有無邪。
非有無邪。
若在當人密悟。
就悟處有淺深邪正否邪。
) ﹝答。
﹞根身器界。
無論達與不達。
從來隻是唯心。
非心建立法。
非法從心立。
若有能建所建。
不名唯心。
以心外無法。
故名唯心。
唯心則唯色唯香等義。
一切俱成。
此妙心法。
離四句。
絕百非。
唯以妙悟領之。
悉檀說之。
的的可于四門入道。
但不落四句。
而圓照四句。
卽為正為深。
傥離四句又堕第五不可說句中。
卽為邪為淺。
(問。
集要釋一體三寶雲。
現在一念。
本具三谛。
在迷不覺。
是為法寶。
能覺三谛之智。
是為佛寶。
谛智和合。
是為僧寶。
夫衆生念念趣境。
不了自心。
觸處相違。
無能覺智。
及和合義。
豈唯具法寶邪。
) ﹝答。
﹞衆生趣境。
果有心外之境可趣邪。
果離覺體外有能趣之妄念邪。
卽彼能趣妄覺。
所趣妄法。
果可分别令各在一處邪。
若念念趣外。
終無外法可趣。
亦無離覺體之念。
亦無二處可分。
則理卽三寶煥然。
(問。
介爾之心。
本無邊畔去來。
亦非斷滅。
今念念閑策善不敢違。
思惡不敢匿。
每向三尊前。
求哀悔過。
如是用心。
契正修否。
) ﹝答。
﹞能策能思之心。
與所策所思之善惡。
有邊畔去來可得否。
若達善惡之性。
卽是實性。
無形像邊畔動靜去來始終生滅。
則必修善日增。
修惡日損。
而增損了不可得。
卽是正修行路。
若見有善可增。
有惡可損。
成于偏小。
若不見有。
任其善惡。
成于魔外。
審之。
(問。
持經時。
如何卽字字句句。
當體不思議境。
) ﹝答。
﹞字句法性。
本不可思議。
更問如何。
成思議矣。
若平日觀心得力。
正持經念佛。
不與觀心違。
此真如實觀之門。
未達者。
須用唯心識觀。
四運四性推此字句之性。
若知其當體卽空。
舉體卽假。
亦複卽中。
則思議心息矣。
(問。
煩惱卽菩提。
生死卽涅槃。
為約迷約悟。
約性約修。
) ﹝答。
﹞法爾理性。
不關迷悟。
悟知其卽。
非悟方卽。
迷不知卽。
未嘗不卽。
惟有此卽是之性。
方可起卽是之修。
所起之修。
究竟卽性。
無性外少法可得。
(問。
一念不生全體現。
一念不生卽如如佛。
為複惟圓頓邪。
亦有偏有漸有邪正邪。
) ﹝答。
﹞以名定義。
萬無一得。
以義定名。
萬無一失。
圓頓之談。
随類各解。
外人計緣影為心。
如石壓草。
制令不生。
謂是卽如如佛。
其實成無想外道。
禀藏教人。
知根塵為緣。
則有念生。
遠離根塵。
念性永寂。
得入涅槃。
名如如佛。
其實止成小果。
禀通教人。
了知念無自性。
求其生相了不可得。
名如如佛。
其實止是幹慧。
禀别教人。
謂生者是妄識。
真如凝然不生。
名如如佛。
亦名素法身。
還須智行嚴之。
惟有禀圓教人。
了知現前一念。
卽是法界。
不變随緣。
無生說生。
随緣不變。
生卽不生。
是故全體顯現。
名如如佛。
卽與三世諸佛體用平等。
前三教為偏。
惟圓教為圓。
後三教俱有頓義。
惟藏教屬漸。
四教皆正。
外道為邪。
嗟嗟。
世之乘言滞句者。
辄雲一念不生卽如如佛。
曾簡點及此邪。
圓頓宗旨。
有名無義久矣。
(問。
中論一偈。
以配四教。
為定别配邪。
亦随類各解邪。
幸剖實義。
以驗教眼。
) ﹝答。
﹞偈攝權實事理。
罄無不周。
天台依立四教。
前不具後。
後必具前。
載在廣文。
昭若日月矣。
若随類各解。
複各四别。
如因緣所生法。
有人聞之。
便謂諸法仗因托緣。
展轉生起。
别無梵天微塵等以為因緣。
亦非無因無緣而有諸法。
又人知因無實因。
緣無實緣。
生無實生。
法無實法。
如空華夢物。
說名因緣所生。
又人知無明為因。
境界為緣。
出生十界因果差别。
又人知一心具足三千性相為因。
随于迷悟具成十界染淨為緣。
次卽空句。
有人聞之。
便謂諸法無我我所故空。
又人謂法體自空。
非滅故空。
又人謂法無實性。
體不可得故空。
又人謂法法非空非假非中。
三谛俱破故空。
次假名句。
有人聞之。
便謂俗谛是有。
故稱假名。
又人謂諸法如幻。
故稱假名。
又人謂法法出生十界因果差别。
故稱假名。
又人謂法法卽空卽假卽中。
三谛俱立。
故稱假名。
次中道句。
有人聞之。
便謂離斷離常故名中道。
又人謂真俗不二故中。
又人謂非空非假故中。
又人謂法法無非實相實性假空皆中。
不見有法異于法界故中。
然初一人無我我所之空。
生死非卽涅槃。
空義不成。
俗谛是有之假。
法法不相融攝。
假義不成。
離斷離常之中。
不證法身應本。
中義不成。
核實秖成因緣所生法一句耳。
第二人諸法如幻之假。
不知幻複作幻。
假義不成。
真俗不二之中。
不知中體不空。
中義不成。
核實秖成因緣卽空句耳。
第三人非空非假之中。
不知中道具一切法。
徧一切法。
不知法法無非中道。
核實秖成因緣卽空卽假句耳。
惟第四人了知因卽法界。
攝一切法更無一法出過于因。
緣卽法界。
乃至能生所生。
罔非法界。
空亦法界。
假亦法界。
中亦法界。
通則具收四句。
别則卽中一句便足。
此智者大師。
所以棄通取别。
直依四句而明四教也。
複次因緣所生法。
卽生滅四谛。
我說卽是空。
卽無生四谛。
亦名為假名。
卽無量四谛。
亦名中道義。
卽無作四谛。
複次知正因緣境者。
生滅無生無量無作皆因緣也。
知卽空者。
皆卽空也。
知卽假者。
皆假名也。
知中道者。
皆中道也。
複次知生滅四谛者。
因緣空假中皆生滅也。
知無生四谛者。
皆無生也。
知無量四谛者。
皆無量也。
知無作四谛者。
皆無作也。
【答徐仲弢問】 中論四句偈。
深談谛理。
不涉觀照工夫。
谛理明白。
觀照在其中矣。
先分為二。
初句舉事境。
下三句顯三谛。
舉事境。
不論色心假實。
皆仗因托緣而生。
徧指十界十如。
百界千如。
三千性相。
一一皆名因緣所生法。
若謂心為塵因。
塵為心緣。
窒礙甚矣。
此句走卻線索。
下文如何著落。
況空假中。
直就所生法。
圓具圓現。
不得次第解。
尤不得牽帶觀門。
教眼精妙。
決非粗心浮氣可領。
姑竢居士行門成就。
轉身拶入耳。
略說。
但雲因緣所生種種事境。
無不當下卽空假中。
便了若細談。
雖九旬未罄其旨。
今卽空句。
半是半非。
假中全然遠隔。
可辄厝心動筆邪。
【答何二華問】 欲明大般涅槃。
須知小乘無餘涅槃之義。
小義未了。
何由議大。
今明無餘涅槃。
一秘相而談。
二開顯而說。
秘相者。
佛與耆婆至一荒郊。
連舉枯骨。
問其在生善惡。
男女壽夭。
乃至死歸何處。
毫無錯答。
佛遙向他山取一骨。
耆婆再三彈聽。
茫然不知。
佛雲。
此羅漢骨。
已忘我相。
已斷後有。
非三世所攝。
三界所系。
汝不能知也。
由此觀之無餘涅槃。
已不可思議。
況大涅槃哉。
莫見此說便作斷滅之解。
外道問羅漢死後有無。
佛言。
皆是戲論。
又問畢竟如何。
佛言。
積薪投以芥火。
燒蔓不絕。
展轉投薪。
展轉遠熾。
設使薪盡。
火則随滅。
此火為有去處。
無去處。
為斷滅。
非斷滅。
外道言。
火無去處。
亦非斷滅。
此處火滅。
非一切火性皆滅。
佛言。
羅漢亦如是。
惑業薪盡。
果報火滅。
何可言有去不去。
斷與不斷。
此秘相而談也。
開顯者。
二乘但斷界内分段生死。
猶未永斷界外變易生死。
雖凡聖同居土無受生處。
猶受方便有餘土法性之身。
雖非斷常。
仍似有來去也。
如來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知一切法無非卽心自性。
不離當處。
寂湛圓常。
約正報名清淨法身。
約依報名常寂光土。
約智德名無上菩提。
約斷德名大般涅槃。
身土不二。
智斷難思。
以要言之。
無一微塵不是如來不思議法界全體大用。
故雲佛身充滿于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牆壁瓦礫。
清淨法身。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當知衆生生死輪回境界。
盡是如來大般涅槃境界。
醉人所見轉屋。
卽醒人所見不轉之屋。
無二屋也。
佛成無上覺。
親證諸法本來常寂滅相。
不出不入。
不滅不生。
為性淨涅槃。
二死因果永斷。
名圓淨涅槃。
為衆生故。
示生示滅。
為方便淨涅槃。
經謂佛涅槃。
卽方便淨之相。
非彌陀無量劫後。
方證大涅槃也。
【答比丘戒五問(原問附)】 (問。
毗尼之學。
人天可保。
福盡将如之何。
孰若宗教先開眼目。
以道共戒為急務。
貴見地。
不貴行履。
讵不然乎。
) ﹝答。
﹞毗尼之學。
出世正因。
戒波羅密。
佛地方滿。
豈僅人天福邪。
宗教開眼。
言雖相似。
但離戒别談宗教。
便堕惡見。
沩山雲。
毗尼法席。
尚未叨陪。
了義上乘。
豈能甄别。
荊溪雲。
用前四戒為境。
以六觀之。
事理相卽。
當知篇聚。
一不可虧。
世人蔑事。
欲尚深理。
驗知此觀孤虛無本。
旣虧觀境。
觀亦無從。
宗教誠訓照然。
胡弗思也。
無上戒而判屬人天。
舍律儀而空談道共。
正見已破。
行履必荒。
惡趣三塗。
敢保有分。
人天不可得矣。
(問。
末世鈍根。
隻宜要略。
四分律藏。
世尚畏繁。
何不宗四分戒本。
略加旁注釋疑。
) ﹝答。
﹞固守癡頑。
終無釋疑之日。
必須博學反約。
乃克有濟。
戒本旁釋。
開遮持犯安能洞然。
樂佛法者。
旣難以通。
習懈怠者。
仍未必學。
進退失措。
有何利益。
(問。
念佛一門。
廣大簡易。
一心念佛。
自然止惡防非。
律相浩繁。
已非簡易。
果極聲聞。
又非廣大。
不若專弘淨土之妙也。
) ﹝答。
﹞持戒念佛。
本是一門。
淨戒為因。
淨土為果。
若以持名為徑。
學律為纡。
旣違顧命誠言。
寕成念佛三昧。
多纏障垢。
淨土豈生。
夫如海無涯。
豈不廣大。
保任解脫。
豈不簡易。
故一心念佛者。
必思止惡防非。
而專精律學。
專精律學者。
方能決定往生。
而一心念佛。
現在紹隆僧寶。
臨終上品上生。
法門之妙。
孰過于此。
隻一大事。
何得乖張。
取笑識者。
(問。
罪因譏嫌。
制有随方。
此方不譏。
何乖聖訓。
又時丁末運。
外緣不豐。
内因微薄。
必欲纖毫無犯。
而演教弘宗。
則佛法不能廣布。
完小節而失大益。
豈菩薩本心。
) ﹝答。
﹞如來一切知見。
普為大千衆生而制戒律。
六群等亦大權示現。
曲體末世情态而示犯緣。
正由人情懈怠。
不肎輕重等護。
緻成末運。
今欲弘宗演教。
必以持戒為本。
内因湻厚。
外緣自豐。
白毫相中一分光明。
決非诳語。
若以戒。
為小節。
便成謗法。
談宗說教。
皆是儱侗瞞盰。
設獲外緣。
總名魔業。
何益正法哉。
(問。
西幹列祖。
三學精通。
此閑地僻時遙。
人罕聞見。
唯唐宋來數輩宗匠。
蹤迹彰著。
然當其水邊林下。
則以三條篾一把鋤。
為清淨自活。
逮其匡徒領衆。
則以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為真實芳規。
至于揚化接人。
則以一棒一喝為拈提向上。
俱與律學不相應。
好心出家之流。
由行腳入山。
至登座披衣。
所仿效者。
無非此等。
今還許從上諸祖是真比丘否。
若非何紹祖位。
若是何不遵律。
又今紹祖位者。
例輕律學。
從上諸祖。
亦輕視否。
又今紹位者。
不遵戒而為人授戒。
從上諸祖。
亦為人授戒否。
) ﹝答。
﹞祖有三類。
一者嚴淨毗尼。
弘範三界。
如遠公。
智者。
左溪。
永嘉。
荊溪。
大梅。
永明。
高峰。
中峰。
楚石等是也。
古今如此知識。
亦甚衆多。
所應景仰仿效。
二者丁茲末世。
勢不獲已。
遵佛遺命。
舍微細戒。
住靜則刀耕火種。
領衆則墾土開田。
然非時食等諸戒。
仍自遵行。
故晚用藥石。
不同粥飯。
德山托鉢。
亦因視影。
而此等知識便不肎為人授戒。
所以唐宋以來有禅講律寺。
初出家多學律。
律有得則以律名家。
無得則習講參禅。
但舍微細戒。
不舍重戒。
及性戒也。
複有徑投禅教者。
此卽乘急戒緩。
然亦護根本五戒。
斷無毀重之理。
而決不敢自稱比丘。
輕視律學。
但愧未能以為慚德。
至出世接人。
或重登戒品。
性遮皆淨。
如六祖等。
或單提向上。
獨接一機。
如壽昌等。
人問壽昌。
佛制比丘。
不得掘地損傷草木。
今何耕種芸獲。
答雲。
我輩秖悟佛心。
堪傳祖意。
指示當機。
令識心性耳。
正法格之。
僅稱剃發居士。
何敢當比丘名。
問。
設有如法比丘。
師何以視之。
答。
當敬如佛。
待以師禮。
非不為也。
實未能也。
又紫柏大師。
生平一粥一飯無襍食。
脅不著席。
四十餘年。
猶以未能持微細戒。
終不敢為人授沙彌及比丘法。
必不得已。
則授五戒法耳。
嗟乎。
從上諸祖。
敬視律學如此。
豈敢輕之。
若輕律者。
定屬邪見。
非宗匠也。
三者大用現前。
觀機利益。
破他疑執。
不拘恒規。
如文殊菩薩執劔逼佛。
三處度夏。
重勝比丘。
與女同坐。
令證無生。
乃至寒拾之诃律主。
歸南之斬貓蛇。
譬良醫。
砒霜治病。
大将奇計除賊。
而不可為典要。
又凡诃佛罵祖。
痛棒毒喝。
皆不得已而用。
所謂兵者。
不祥之器。
非布帛菽粟也。
用得當。
迹似違律。
實真持律。
以得律意故。
如經謂末利夫人飲酒救殺。
佛贊其真持齋戒。
菩薩見機得殺盜等。
于菩薩戒無所違犯。
生多功德也。
若失其宜。
将作門庭施設。
如優孟之學叔敖。
宗旣非宗。
律又非律。
謗大般若。
疑誤後學。
三塗劇報。
何由得免。
設亦誘引愚流。
作種種福。
福力所持。
不卽堕落。
終為外魔眷屬。
非佛弟子。
末世多此妖邪。
诳惑世閑。
魔所攝助。
多得供養。
聚衆百千人。
眷屬兒孫徧天下。
毀戒毀教。
破壞如來真正法輪。
愚小無知。
羨彼名聲。
而争仿效。
令好心出家者。
皆堕其黨。
求升反地。
哀哉痛心。
然由仍以三寶為所緣境。
罪報畢時。
還藉佛法僧戒之力。
而得度脫。
魔王語佛。
吾于汝末法中。
令眷屬食汝飯。
著汝衣。
破壞汝法。
佛言。
汝但自壞。
法不壞也。
今欲不堕三塗。
竟登聖果。
請必從持戒始。
若挂名受戒。
又輕視戒法。
旣不精戒法。
又為人授戒。
旣為人授戒。
又不教學戒。
且言戒是小乘。
不須習學。
則決堕三塗。
為魔眷屬。
自受其苦。
無人能代。
終亦必皆成佛。
我不敢輕之矣。
【答唐宜之問書義(有引)】 智及之。
卽大學格物緻知。
中庸擇乎中庸得一善也。
仁守之。
卽大學誠意正心。
中庸拳拳服膺而弗失之也。
莊涖之。
卽大學修身。
中庸誠身也。
動之以禮。
卽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順親信友獲上也。
聖人說法。
應病與藥。
若為智未及者。
則雲知德者鮮矣。
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思而不學則殆。
此孟子重始條理意也。
今責智及之者以仁守之功。
正孟子兼重終條理意(中而不至。
亦非善射。
況不至便不中。
巧力俱不可輕。
但先論巧。
後論力耳)。
幹知大始。
坤作成物。
有坤無幹固不可。
有幹無坤又豈可哉。
非初步無以為究竟之始。
非到家無以結初步之局。
此儒門智仁合一之學。
與佛門解行互徹之旨相類也。
儒不更贅。
請言佛氏之學。
須分四教。
以辨内外小大偏圓。
細思之。
勿忽。
藏教。
知三界苦空無常無我不淨。
名智及之。
念念與四念處觀相應。
不起見思煩惱。
名仁能守之。
身口意業。
恒與三千八萬律儀相應。
名莊以涖之。
得不忘念。
一切時中。
應機設教。
名動之以禮。
郁頭藍弗入有頂定。
亦似仁守。
威儀庠序寂靜。
似莊涖。
以自所謂定門。
攝化多人服從其道。
似動之以禮。
由智未及于出世故。
所以守不名仁。
涖不名莊。
動不名禮。
(郁頭亦是智及了非非想處。
仁能守非非想處者。
但非出世閑之智耳。
) 須陀洹舍戒還俗。
是智及之。
仁不能守之。
舍利弗嗔習畢陵伽慢習。
難陀貪習。
憍梵鉢提呞習等。
是仁能守之。
不莊以涖之。
迦葉目連等神通。
作意方有。
是動之不以禮。
通教。
知三界夢幻空華水月。
名智及之。
念念與卽空觀相應。
名仁能守之。
莊以二句。
并與藏教同。
藏教極果。
雖到動之以禮境界。
不達諸法本空。
不名智及之。
智旣未及。
不名仁守等也。
見地薄地亦有舍戒還俗者。
是不能守。
已辦地不侵習。
是不莊涖。
支佛地習氣未盡。
是動之不以禮。
别教。
知生死是有邊。
涅槃是無邊。
真如法性非有非無。
依真如乃成生死之有。
涅槃之無。
名智及之。
先以空觀斷見思惑。
出生死有邊。
名仁能守之。
次假觀破塵沙惑。
出涅槃無邊。
名莊以涖之。
後中觀破無明惑。
證中道體。
從體起用。
名動之以禮。
通教極果。
雖到動之以禮境界。
不達中道法性。
不名智及之。
智旣未及。
不名仁守等也。
十信有退。
是仁不能守之。
十住自利。
是不莊以涖之。
十行未修中道。
十向未證中道。
是動之不以禮。
圓教。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法界實相。
性相常住。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生死卽涅槃。
煩惱卽菩提。
徧能破除一切世出世法。
徧能建立一切世出世法。
徧能統攝融貫一切世出世法。
名智及之。
念念與此圓妙止觀相應。
圓伏五住煩惱。
名仁能守之。
六根清淨。
名莊以涖之。
入無功用妙道。
名動之以禮。
又圓教智仁莊禮。
一一圓融。
一一互攝。
非一非四。
而一而四。
名字位中。
則有名字智仁莊禮。
乃至究竟位中。
則有究竟智仁莊禮。
今以名字智仁莊禮。
總名智及之。
觀行智仁莊禮。
總名仁能守之。
相似智仁莊禮。
總名莊以涖之。
分證究竟智仁莊禮。
總名動之以禮。
圓融不礙行布。
行布不礙圓融。
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此之謂也。
别教十向。
雖得相似動之以禮境界。
未達中道圓融不思議性。
不名智及之。
智旣未及。
不名仁守等也。
名字開圓解。
未伏煩惱。
是仁不能守之。
觀行伏五住。
未淨六根。
是不莊以涖之。
相似淨六根。
未入無功用道。
是動之不以禮。
沩山大師。
謂此宗難得其妙。
切須仔細用心。
乃深歎圓教智及之之難也。
可中頓悟正因。
便是出塵階漸。
生生若能不退。
佛階決定可期。
此于圓教智及之者。
責仁守全功也。
【答成唯識論十五問(原問附)】 (問。
末那與慧相應。
故因中随第六識轉而為智。
藏識不與慧俱。
至果方圓。
前五旣有慧俱。
又與善俱。
複是轉識所攝。
何故不随第六因中轉。
亦至果方圓邪。
) ﹝答。
﹞末那之慧。
卽是我見。
我見無自體。
直以慧為體也。
第六識入二觀。
第七識二執不得現行。
故得轉為平等性智。
然第六出法空觀。
第七仍起法執。
第六出生空觀。
第七仍起我執矣。
但第七是第六不共親依。
故六轉七不得不轉。
若前五識雖有慧俱。
旣無我見相應。
則慧甚劣。
雖與善俱。
由第六善或境界善。
暫得相應。
無斷惑證理之能。
以凡斷惑須在定心。
定心中多無前五識故。
直至果位。
第八識中有漏種盡。
轉與大圓鏡智相應。
名無垢識。
從此淨識所變五根相分。
純無漏故。
依之發識。
亦成無漏。
名成所作智相應心品。
僅屬果上化他之用。
非能自利。
不同第七識也。
(問。
有我見故。
餘見不生。
無一心中有二慧故。
雲何旣有我見。
又得與慧相應。
) ﹝答。
﹞心所有假實。
如别境中慧。
則有自體。
十煩惱中五見無體。
惟以染慧為體。
今第七相應之慧未轉。
舉體為我見法見。
已轉舉體為平等性智。
故雲約義别也。
豈一心中有二慧邪。
(問。
末那俱之我見。
以慧為體。
由義别故。
仍以慧俱。
忘念以念為體。
何不亦由義别故。
與念相應邪。
) ﹝答。
﹞末那有慧故。
有我見。
與我見俱。
卽與慧俱也。
忘念以念為體者。
不遍染心。
以癡為體者。
乃遍染心。
秖于第七識我癡上。
明其無正念。
故斥為忘念。
無正知。
故斥為不正知。
皆無自體。
約過失邊義。
立此二耳。
(問。
謂此識緣自所依者。
如有後識。
卽緣前意。
傥難雲。
前五識 所依五根。
亦增上緣。
何獨不許作所緣邪。
識相緣之義。
乞垂細剖。
) ﹝答。
﹞第七識唯内門轉。
故得所依為所緣。
前五識唯外轉。
不得所依為所緣。
不應為例。
(問。
意識依意。
具三分别。
設依色者。
便同五識。
第八亦依意不依色根。
何但有自性分别。
無随念計度。
) ﹝答。
﹞前六皆轉識攝。
而一依心法。
五依色法。
故有差别。
第八非轉識攝。
但是所熏。
唯無記性一類恒轉。
傥亦具三分别。
則有轉易。
而受熏持種皆不得成矣。
(問。
唯識五觀。
與占察二觀。
是同是别。
) ﹝答。
﹞遣虛存實。
舍濫畱純。
攝末歸本。
隐劣顯勝。
皆從唯心識觀開出。
若遣相證性。
義仍兩屬。
如雲俗有真空。
仍是唯心識觀。
若遣相執。
達相卽性。
乃真如實觀。
(問。
思能令心造作。
第八識相應之思。
令造何等。
) ﹝答。
﹞爪生發長。
筋轉脈搖。
發白面皺。
氣消容悴。
及日月稽天。
江河競注。
滄桑易。
春夏更。
皆第八所造。
(問。
嗔唯不善。
則初二果任運所起嗔心。
名不善否。
與無慚無愧相應否。
能發業潤生否。
) ﹝答。
﹞學人失念起嗔。
亦名不善。
此念亦名無慚無愧。
然已斷見惑。
故不發業。
善心易起。
惡心易滅。
不潤生也。
(問。
自在位。
唯樂喜舍。
以諸佛斷憂苦事故。
彼金槍馬麥等報。
得名苦否。
憂念衆生。
得名憂否。
又如頭臨白刃。
如斬春風。
得名無憂苦否。
) ﹝答。
﹞唯識名義。
憂喜苦樂等。
各有分劑。
唯佛方能實無憂苦。
金槍馬麥。
大權示現。
原非實事。
故非苦憂。
念衆生亦不同凡夫迫戚。
故非憂也。
臨刃斬風。
雖無憂苦。
仍與佛果未同。
以佛果不受害故。
至稱性極談。
菩薩分證憂苦。
諸佛究竟憂苦。
是在忘名字相者。
方能信之。
【答準提持法三問(原問附)】 (問。
一切能诠之文。
必有所诠之體。
顯密二诠。
其體同邪異邪。
又佛何以顯說。
複密說邪。
) ﹝答。
﹞千經萬論。
若顯若密。
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除此心外。
更無所诠。
猶雲六經我心注腳也。
顯密說者。
有因顯說得四益。
有因密說得四益。
佛智鑒機。
能随施化。
良醫因病。
藥不爽宜也。
(問。
稱體起願。
名發菩提。
上求下化。
不相舍離。
今持法中所明發菩提心。
皆儒宗世教。
與佛法同否。
) ﹝答。
﹞上古儒宗。
皆佛菩薩示現。
為師為導。
接引迷流。
所立世教。
無非佛法。
後儒拘虛。
不能引伸觸長。
遂有門庭之隔。
尅實思之。
聖人先得我心同然。
寕非三無差别之旨。
樂堯舜之道。
若己推而納諸溝中。
寕非上求下化之懷。
但犬牛人性皆同。
告子自不敢承當耳。
孟子又謂人禽幾希。
豈非習雖遠。
性仍近之證邪。
(問。
顯密圓通。
不持齋戒。
不忌腪酒。
往往獲應。
何必别述此法。
反令畏難。
) ﹝答。
﹞大凡持呪。
各有攸宗。
五部旣别。
三類亦殊。
圓通一書。
附會夾襍。
非金剛正印也。
依持靈應。
由人笃信力行所感。
設以此而如法奉持。
靈應豈止功名男女已哉。
況近時持者多。
而獲應者少。
不惟信弗笃行弗力。
亦由法未善故也。
然今依經所立結壇。
持八關齋等法。
不過為久積方便。
尅期取效者設耳。
非謂平日持呪。
皆須如此也。
【法華堂第三第四二問幷答(餘見頌中)】 [問。
三身與三自性。
是同是别。
] ﹝答。
﹞三自性與三身。
亦同亦别。
同者。
由悟圓成實性。
證會法身。
淨依他。
成報智身。
悟徧計本空。
成普應身。
别者。
三身約果德。
約悟顯。
三性約境界。
通迷悟也。
[問。
一切法皆可作四句。
且如三性。
各四句。
如何作。
] ﹝答。
﹞徧計所執性四句者。
情有故常。
理無故無常。
情有卽是理無。
故亦常亦無常。
理無卽是情有。
故非常非無常。
依他起性四句者。
緣生故常。
無性故無常。
緣生卽無性。
故亦常亦無常。
無性卽緣生。
故非常非無常。
圓成實性四句者。
理有故常。
情無故無常。
理有卽是情無。
故亦常亦無常。
情無卽是理有。
故非常非無常。
亦可約不變随緣。
随緣不變而作四句。
又單約依他起性辨三性。
以明四句者。
依他性中有圓成實性故常。
如繩有麻。
依他性中無徧計所執性故無常。
如繩無蛇。
雙照故亦常亦無常。
雙遮故非常非無常。
當知惑業苦三。
皆是依他起性。
于依他起。
并具四句。
依他苦四句。
卽性具法身四句。
依他惑四句。
卽性具報身四句。
依他業四句。
卽性具應身四句。
又佛三身卽淨分三自性。
各四句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