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來所使。
大灌頂經雲。
佛先遣三聖。
往化支那。
所立葬法。
南洲中最。
三聖法化若在。
如來正教亦賴以行。
而列子具明孔子贊佛之語。
老子騎牛出關。
欲訪大覺。
旣聞示寂。
歎息而返。
經史所載。
彰明若此。
後人不達。
紛紛起诤。
豈理也哉。
然三聖不略說出世教法。
蓋機緣未至。
不得不然。
且如五天機熟。
佛乃示生。
而初倡華嚴。
在會聾啞。
不惟須說阿含以為漸始。
兼立人天戒善。
以作先容。
況此地機緣。
遠在千年之後。
縱說出世法。
誰能信之。
故權智垂迹。
不得不示同凡外。
然卽此儒典。
亦未嘗不洩妙機。
後儒自莫能察。
及門亦所未窺。
故孔子再歎顔回好學。
今也則亡。
深顯曾子以下。
皆知迹而不知本。
知權而不知實者也。
何謂所洩妙機。
如易經系辭傳雲。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此語最可參詳。
夫旣雲易有太極。
則太極乃易之所有。
畢竟易是何物有此太極。
傥以畫辭為易。
應雲太極生天地。
天地生萬物。
然後伏羲因之畫卦。
文周因之系辭。
何反雲易有太極。
易有太極。
易理固在太極之先矣。
設非吾人本源佛性。
更是何物。
旣本源佛性。
尚在太極先。
豈得漫雲天之所賦。
然不明言卽心自性。
但言易者。
以凡夫久執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斷斷不能理會此事。
故悉檀善巧。
聊寄微辭。
當知易卽真如之性。
具有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義。
密說為易。
而此真如。
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故不守自性。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此無始住地無明。
正是二種生死根本。
密說之為太極。
因明立所。
晦昧為空。
相待成搖之風輪。
卽所謂動而生陽。
堅明立礙之金輪。
卽所謂靜而生陰。
風金相摩。
火光出現。
寶明生潤。
水輪下含。
卽所謂兩儀生四象也。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為海為洲。
為山為木。
卽所謂四象生八卦。
乃至生萬物也。
名相稍異。
大體宛同。
順之則生死始。
逆之則輪回息。
故又雲。
易逆數也。
亦旣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
老子道生天地。
意亦相同。
但亦不明言卽心自性。
皆機緣未熟耳。
且易傳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一語。
卽寂照無二之體。
而乾坤其易之門一語。
卽流轉還滅逆順二修之關。
以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非幹修證。
不屬迷悟。
而迷則照體成散。
寂體為昏。
逆涅槃城。
順生死路。
全由此動靜兩門。
是名逆修。
亦名修惡。
悟則借動以覺其昏。
名之為觀。
借靜以攝其散。
名之為止。
逆生死流。
順涅槃海。
亦由此動靜兩門。
是名順修。
亦名修善。
然修分順逆。
性無增減。
又雖善惡皆本于性。
而道必升沉。
如斯秘旨。
豈異圓宗。
菩薩現身。
信非虛倡。
習而不察。
過在後儒。
又旣知宣聖秘密微談。
兼秉法華開顯妙旨。
卽此中庸。
便可作圓頓佛法解釋。
天命之謂性者。
天非望而蒼蒼之天。
亦非忉利夜摩等天。
卽涅槃經第一義天也。
命非命令之解。
卽第八識執持色身相續不斷之妄情也。
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而成阿賴邪識。
此識卽有生之性。
以全真起妄。
天複稱命。
以全妄是真。
命複稱天。
全真起妄。
卽不變而随緣。
全妄是真。
卽随緣而不變也。
率性之謂道者。
此藏性中具染淨善惡一切種子。
若率染惡種子而起現行。
卽小人之道。
亦名逆修。
若率淨善種子。
而起現行。
卽君子之道。
亦名順修。
道二。
仁與不仁而已矣。
正合此意。
亦合台家性具宗旨。
修道之謂教者。
小人之道。
修除令盡。
君子之道。
修習令滿。
此則聖賢教法。
惟欲人返逆修而歸順修。
卽随緣而悟不變也。
三句合宗。
頭正尾正。
凡一文一字。
皆可消歸至理矣。
以要言之。
若得法華開顯之旨。
治世語言。
資生産業。
乃至戲笑怒罵豔曲情詞尚順實相正法。
況世閑理性之談邪。
然此是智旭之中庸。
非子思之中庸也。
如大慧杲禅師。
以此三句作法報化三身。
亦隻是宗杲之中庸耳。
傥子思實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
孔子急當印之。
胡顔淵死。
一恸傷心。
自稱天喪。
且追憶之。
再歎今也則亡邪。
昔孟子歴叙見知聞知之道。
結雲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是孟子尚不肎以曾子子思為見知者。
何況孔子。
彼一以貫之之傳。
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實問學如此。
乃下手發足之方。
非到家消息。
又迹中權理之一。
非本中實理之一也。
今約三聖立教本意。
直謂同可。
以無非為實施權故也。
約三教施設門庭。
直謂異可。
以儒老但說權理。
又局人天。
佛說權說實。
皆出世故也。
約權則工夫同而到家異。
謂亦同亦異可也。
約實則本不壞迹。
迹不掩本。
謂非同非異可也。
惺谷壽禅師雲。
為門外人說同。
否則以為異端。
為入門人說别。
否則安于舊習。
為升堂人說亦同亦别。
以其見理未谛。
須與微細剖析。
令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為入室人說非同非别。
粗言細語。
皆第一義。
又何儒釋可論。
斯言得之。
以其次第順于四悉檀故。
然細論說法方便。
則四句之中。
一一皆具四悉。
又貴臨時善用。
不得固執斯言為死法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答大佛頂經二十二問(原問附)】 【教觀要旨答問十三則(原問附)】 【答徐仲弢問】 【答何二華問】 【答比丘戒五問(原問附)】 【答唐宜之問書義(有引)】 【答成唯識論十五問(原問附)】 【答準提持法三問(原問附)】 【法華堂第三第四二問幷答(餘見頌中)】 【答問三】 【答大佛頂經二十二問(原問附)】 (問。
阿難登伽。
同藉呪力。
何登伽先證三果。
阿難後獲法身。
) ﹝答。
﹞如來說法。
賢愚利鈍。
先後證悟。
萬有不齊。
此何足疑。
若論二人本地。
皆大權發起。
悟有先後。
俱為物作則。
若就迹論。
登伽欲熾。
急者先治。
阿難圓解未開。
顯說方悟。
傥不消欲心。
阿難何由得脫。
傥阿難先證。
大教何由得啟。
觀迹知本。
亦非二緻。
(問。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若法先。
雲何心生法生。
若心先。
雲何法生心生。
若心法一。
雲何相由。
若二。
畢竟孰先孰後。
) ﹝答。
﹞心法本非一異。
非一故妄情得說相由。
非異故終無先後。
如冰水同一濕性。
若問濕與水冰。
孰先孰後。
終不可得。
然約迷妄。
可于無先後中強說先後。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心生法生也。
引起塵勞煩惱等。
法生心生也。
故曰。
惑業苦三。
更相由藉。
至妄明不起。
則性覺亦不受心性之名。
旣可名心亦可名法。
以是法性法界法住法位故也。
當知心法俱是假名。
實無二體。
無二而二。
不變随緣。
二而不二。
随緣不變。
故此二語。
雖一往約迷。
實顯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之旨。
蓋迷則不惟妄心妄法似有二别。
卽全舉真心真法而成二妄。
如空成華。
水成冰。
麻成蛇。
若悟則不惟真心真法從來無二。
卽全舉妄心妄法而歸一真。
如華本空。
冰卽水。
蛇卽麻也。
(問。
阿難自說卽能推者。
我将為心。
如何判其但認所推。
) ﹝答。
﹞衆生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皆以所作能。
若達能推之性。
演若悟頭不狂走矣。
文句釋能推為心曰。
阿難雖以能推為心。
實是所推影子。
非真能推者。
真能推者。
雖是第六意識見分。
而此見分。
便不在内外中閑。
本離過絕非。
如眼不見眼。
何可舉似。
而曰卽能推者我将為心邪。
故如來诃雲。
汝執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應離色香味觸别有全性。
明指為所了知性。
非能了知性矣。
圓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經謂前塵虛妄相想。
皆是物也。
阿難雲。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豈非認緣氣為覺知。
緣氣是所知影像。
非能知能覺之見分。
以見分從來無相故也。
見分無相。
誤為有相。
便成蛇見。
若了見分雖妄。
實本無相。
則依他當下消歸圓成。
天台所以專立第六識為所觀境。
譬鑽木出火。
火卽燒木。
合于此經識陰本如來藏。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等語。
不啻如空合空。
水合水。
此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不動一步。
久已到家。
真無上圓頓法印也。
阿難未證初果。
全堕凡外無心計心之過。
如來種種征破。
不過欲其覓心了不可得而已。
(問。
緣心現有其用。
如何決不能推。
經言。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則亦許緣心能聽。
) ﹝答。
﹞一切法名色盡之。
眼耳鼻舌身。
色聲香味觸法。
皆色也。
受想行識皆名也。
名者。
但有名字。
無色相也。
是故八心王。
五十一心所。
其相分皆色也。
其見分皆名也。
經雲。
妄有緣氣。
于中積聚。
假名為心。
見分惟有名。
如何可稱為氣。
可積聚于中邪。
緣氣積聚。
則一件物。
一件物則是相分。
唯識雲。
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阿難認為能緣。
亦如認目有見。
浮塵目必不能見。
緣影心必不能知。
故破雲。
尚以緣心聽法。
正謂緣心是緣氣。
亦名風大。
決無聽法功能。
尚誤為能聽法邪。
此從我法音為緣。
起于法音影子。
非得我所指心性也。
古人雲。
卻是虛空能講。
今例雲。
卻是虛空能聽。
何如何如。
至此漏逗不少。
知我罪我。
未審何人。
(問。
阿難獲法身。
而不解脫。
富樓那得羅漢。
而有疑悔。
若止悟理。
豈有理外之事。
若但事障清淨。
豈有事外之理。
設理障理遣。
事障事除。
互不相攝。
何成圓宗。
) ﹝答。
﹞阿難煩惱障重。
滿慈所知障重。
由事理不二而二。
仍分根本枝末也。
如樹根枝葉。
同屬大地四微。
亦自不分而分。
阿難斫根。
枝葉尚青。
滿慈枯枝。
根尚未拔。
至理障理遣二語。
複通四教。
不得直以煩惱為事障。
所知為理障。
界内界外。
各論事理二行故也。
(問。
三卷中阿難旣獲法身。
何更數求開示。
四卷中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而又如旅泊之人。
得屋求門。
不幾法身在門外邪。
) ﹝答。
﹞法身亡得失。
絕内外。
隻緣迷悟有殊。
曲分修證差别。
雖約修證。
不礙性真。
如虛空非丈尺。
丈尺顯虛空。
三卷獲法身。
約相似解行。
四卷請入門。
約分證智斷。
不相違也。
古人雲。
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大悟一十八。
小悟不計數。
此阿難所以番番開悟。
處處陳疑。
終不未足中。
生滿足想也。
堪嗟末世。
瞎煉盲修。
于靜境中。
稍得一兩番六塵乍息光景。
便謂千了百當。
自誤誤他。
幷相似法身。
尚未夢見。
況親窺華屋門邪。
佛法不是者個道理。
慎之慎之。
(問。
水土二物。
性本真空。
何必去泥土。
取清水乎。
) ﹝答。
﹞水土不出虛空。
喻十界五陰不離藏性。
今旣以清水喻九界中佛界五陰。
以泥土喻佛界中九界五陰。
必棄九界濁。
成佛界清。
若泥土不必去。
則自性衆生不必度。
自性煩惱不必斷。
若清水不必取。
則自性法門不必學。
自性佛道不必成。
執性廢修。
成大邪見。
(問。
旣以可作法喻十八界生滅相。
以虛空喻如來藏不生滅性矣。
何又以水土相投。
喻阿難等身中五濁。
以去泥純水。
喻如來常樂我淨邪。
文句雖以五濁合可作喻。
以純水合虛空喻。
然如來何不直依如虛空之藏性為本修因。
乃别令澄濁得清邪。
) ﹝答。
﹞經雲。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器仍喻十八界七大。
而器中空。
則喻十八界七大皆藏性也。
十八界七大皆得為所觀境。
喻之以器。
境中本具妙谛。
喻器中空。
能觀境谛之智。
喻所貯水也。
蓋水喻見分。
土喻相分。
六凡衆生見分。
必取同居土相。
二乘衆生見分。
必取方便土相。
菩薩衆生見分。
必取實報土相。
故皆濁。
唯佛見分直緣真如。
不複變帶三土妄相。
如貯水器中之空。
至明相精純。
則八識轉成四智。
以根本智無相分故。
名去泥純水。
以後得智能現相故。
名一切變現。
雖有變現。
仍是無漏。
故雲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也。
是知以虛空喻不生滅性。
證之成無為無漏功德。
卽是法身。
亦卽大乘止觀淨分真實性也。
以純清水喻佛果四智菩提。
證之成有為無漏功德。
卽是報身。
亦卽大乘止觀淨分依他性。
唯識謂其純無漏。
亦可攝歸圓成實性也。
以一切變現。
喻佛果利他功德。
所謂嬰兒行病行等。
卽是化身。
亦卽大乘止觀淨分分别性也。
如次配三涅槃。
三菩提。
三德秘藏。
皆無不可。
佛語巧妙。
佛意深遠。
豈片言隻義能盡哉。
(問。
空喻涅槃。
則了因所了。
水喻菩提。
仍生因所生。
豈皆元清淨體邪。
又空無邊際。
水有涯畔。
不幾涅槃理徧。
菩提智不徧邪。
) ﹝答。
﹞清水元非生因所生。
以濁水中本具清水性故。
澄濁得清。
可喻轉識成智。
但轉其名無實性。
故不同相宗權說也。
空水邊畔。
此觀相元妄耳。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等周法界。
(問。
阿難已獲似位法身。
何聞不明自發。
語仍疑見聽離塵畢竟無體。
以為斷滅邪。
初征心在迷。
此已悟性真。
何更指前為例也。
) ﹝答。
﹞阿難此時見惑已斷。
知六根虛妄。
無我我所。
不執緣影為心。
但思惑及無明未斷。
故欲棄妄求真。
未能了妄卽真。
夫二決定義。
意在定境修觀。
譬澄濁得清。
不棄濁水。
别求清水。
阿難執現前濁相。
疑無清水性。
不知清水性。
卽在濁水中也。
占察雲。
初心應先習唯心識觀。
南嶽止觀。
亦誡不得卽觀圓成。
良以圓成之性。
全在依他。
及分别中。
離現前分别及依他境。
别無圓成實性可得。
全水成波。
波外更無别水故也。
末世禅流。
昧定境修觀妙旨。
離于事境。
高談理性。
所計理性。
還成分别。
所謂未證無為。
而辨圓覺。
彼圓覺性卽同流轉。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阿難深知此獘。
方發此疑也。
(問。
龍王河女空神。
能聽聞觸覺。
不依浮塵。
勝義何住。
若無勝義。
不應是凡。
又勝義根有證知處否。
) ﹝答。
﹞勝義依浮塵。
約迷妄言耳。
龍以角聽。
勝義依角。
河神鼻根。
亦可例知。
空神無業果粗色。
有定果色。
依之覺觸。
然此段文。
正顯六根之性。
不藉浮勝二根。
在凡在聖。
其理無二。
非謂無勝義卽聖。
有勝義卽凡也。
但凡夫迷己為物。
又認物為已。
故見聞覺知。
必賴浮勝二根。
聖人背塵合覺。
卽全塵是覺。
故得寄根明發。
六根互用。
謂聖無六根可也。
謂聖方有六根可也。
至于凡夫勝義根。
但可比知。
若無六根。
終不發識。
如無燈炷。
焰則不生。
焰但照他。
不照燈炷。
(問。
如耳根。
何者是六識七識八識。
又從聞思修。
此思在六識。
如何用心。
又如何辨此。
七之思八之思。
) ﹝答。
﹞耳之浮塵勝義二根。
俱第八識相分。
聞精卽第八見分也。
八七法爾相緣。
依第七複發第六意識。
與耳根所發耳識同緣聲相。
此八識相緣起也。
思修思字。
正是谛觀聞性。
卽空卽假卽中。
不随聲色流轉。
此名雖同徧行五中之思。
實與妙觀察智相應。
又與别境中慧并起。
幷與善中信等相扶。
故名思慧。
若尋常釋思。
則以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品等役心為業。
與第六相應者。
同彼徧緣三量。
與第七相應者。
同彼但緣内我。
與第八相應者。
同彼于不可知執受處了。
此思相差别也。
(問。
初心反聞性時。
又被色香味觸法牽動。
未審當境推破入真流邪。
還歸本根入真流邪。
) ﹝答。
﹞餘塵牽動。
隻是工夫不得力。
見地不清楚耳。
果于耳門悟圓通常。
以此圓通常觀。
歴一一法。
皆耳門三昧。
故曰。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至于順治逆治。
随樂随宜。
随治随理。
不可執一。
摩诃止觀立十境。
初觀陰心。
餘界入幷後九境。
待發方觀。
知此例者。
修心之要。
不泣岐矣。
(問。
身心二俱捐舍。
将何修入三摩地。
寕複别有一身心邪。
) ﹝答。
﹞執我之心。
乃生死根。
由此我執。
方愛其身。
而有身卽是我。
離身有我。
我大身小。
身大我小之四别。
若謂身卽是我。
萬無肎舍之事。
縱妄計舍則斷滅。
更無後苦。
仍未達此妄計之心。
卽是苦本。
若謂離身有我。
見身多苦。
舍令無苦。
此正由我見舍身。
非能舍此我見心也。
惟将此四種我見。
一齊放舍。
則幻身亦決可舍。
二俱捐舍。
則二俱妙用。
便可入三摩地。
故知隻此身心放得下。
流賊便為良民。
放不下。
良民便為流賊耳。
(問。
初下手時待不得力而後持呪助邪。
或持呪與所觀境并進邪。
兼二亦名一門深入否。
) ﹝答。
﹞衆生根性。
萬别千差。
或顯悟。
或密證。
或須助。
或不須助。
事非一等。
皆是一門深入。
若無障緣。
直修境觀。
若恐障侵。
兼持密印。
顯密正助。
并須與妙觀相應。
方合一門深入之旨。
(問。
遠論動源。
過在無始。
近論隻是當念。
離當念有無始否。
若有何得一念了卻。
若無何得有今一念。
) ﹝答。
﹞離當念。
别無無始可論。
現前一念。
卽豎窮橫徧之全體。
根身器界善惡種子。
離現前一念。
竟無少許實法可得。
故曰。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問。
旣獲法身。
複請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名入地中。
豈法身有差别漸次邪。
) ﹝答。
﹞法身無差别。
差别不離法身。
修行無漸次。
漸次依于修行。
如虛空無遠近。
遠近不離虛空。
奮飛無漸次。
漸次依于奮飛。
阿難悟心。
卽悟無差别性。
猶如太虛所請修行。
卽是圓行。
猶如奮飛。
由奮飛遠近。
得論漸次差别。
若隻許無漸次無差别義。
則是以性廢修。
昧卽而常六之旨。
且旣無差别。
亦無無差别可得。
無漸次。
亦無非漸次可得。
如無遠近。
亦無虛空。
六義旣昧。
卽亦不成。
須達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則從始至終。
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圓家之漸。
卽漸是圓。
非漸圓可比也。
(問。
固身常住。
長不傾逝。
且色陰旣空。
受想行陰都滅。
從何起此長想。
指何色為身邪。
) ﹝答。
﹞五陰互相攝屬。
色陰未破。
五陰皆色也。
色破受現。
五皆受也。
受破想存。
五皆想也。
想破行顯。
五皆行也。
今行破識露。
則五皆識也。
是故生滅雖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之中。
法爾仍具五陰。
隻此色受想行。
罔非寂滅未圓境界。
豈行人至此。
竟無色身。
亦無苦樂覺觀舉止動靜等邪。
良由第六識相應心行。
于定境修觀時。
如次觀于識陰境界。
見識陰之精圓。
而生長想。
此想卽從觀行起。
此色卽識陰所執受也。
(問。
第六外道。
圓虛無心。
以永滅依為所歸依。
注雲。
令不恒行心心所滅也。
功力至此。
應侔聖流。
而成斷滅。
過在何所。
旣斷滅。
又何果可成。
種可得邪。
) ﹝答。
﹞無想定中。
雖滅不恒行心心所法。
秖由計明中虛。
以為方便。
則見惑全在。
所以下地思惑雖伏。
仍堅執無想天之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決定不入聖流。
過在不曾真實先開圓解。
所以觀行位中。
見此寂滅境界。
不知全是颠倒微細精想。
而生勝解也。
雖雲斷滅。
非真斷滅。
仍是十二類生所攝。
所謂枯槁亂想。
無想羯南。
故名為種。
亦名為果也。
(問。
首棱嚴大定。
從觀行入。
卽以觀行為定邪。
為有次第有出入邪。
畢竟至究竟。
方可稱大定邪。
) ﹝答。
﹞欲知大定體相。
須明性修妙旨。
衆生本具大佛頂性。
卽大定之體。
如雲陰入處界。
乃至七大皆如來藏。
妙真如性。
則皆大定體性也。
衆生在迷。
但有理卽大定。
悟此理是名字大定。
依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是觀行大定。
觀行功深。
相似理發。
六根清淨。
如鑽火得煙。
是相似大定。
于頭頭法法中。
分證三德秘藏之理。
是分證大定。
乃至徹證。
無欠無餘。
是究竟大定。
始終理一。
名之為性。
六位轉變。
功在于修。
修不在性外。
悟性方成修。
如弈者得勝不離棋局。
知局方可取勝也。
(問。
從破七處。
至顯藏性。
體用彰。
真俗顯。
天地同根。
萬物一體。
無生死可得。
無涅槃可證矣。
又選耳根為方便。
耳根卽聞見覺知。
熾然成異。
乃光影門頭。
于常住真心。
自相逾越。
何從修證入三摩提邪。
) ﹝答。
﹞不悟妙性。
無以成修。
不事真修。
無以顯性。
經初破緣影非心。
顯見性非物。
會四科以歸性。
明七大之徧圓。
喻以狂走而頭不失。
貧乞而珠自存。
皆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顯圓融谛理。
以開妙悟者也。
次卽依妙悟。
以起真修。
借此方最利之耳根。
薦取本圓本通本常之性體。
故得名為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此真金剛寶劔。
何惑不破。
何理不彰。
若不知耳根之性。
卽如來藏妙真如性。
漫雲同一體。
無生死。
無涅槃。
全堕光影門頭相似語句。
其不知此經宗趣甚矣。
試取擊鐘驗常處一番問辯。
沉思細玩。
自知所問之非也。
(問。
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如恒河沙。
秖益戲論。
積劫聞熏。
不能免難。
歴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阿難尚如此诃。
今人設持此經。
亦何益邪。
) ﹝答。
﹞阿難病不反聞。
非病多聞。
經诃一向徒聞。
非教無聞。
正以今人愚鈍。
依教修行。
猶恐失足。
癡禅暗證。
堕落何疑。
所以曲随根性。
且令持此深經。
利者得以随文入證。
鈍者亦可永為道種。
庶免無聞比丘之禍也。
【教觀要旨答問十三則(原問附)】 (問。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二義同邪異邪。
) ﹝答。
﹞心識通有真妄。
局則心約真。
識約妄。
唯心是性宗義。
依此立真如實觀。
唯識是相宗義。
依此立唯心識觀。
料簡二觀。
須尋占察行法。
方知同而異。
異而同矣。
(問。
徧計依他須破。
圓成還須破否。
圓成不須破。
徧計依他亦不須破否。
破與不破。
乞師細剖。
) ﹝答。
﹞三性元非定三。
亦非定一。
言徧計依他入圓成實者。
隻達徧計本空。
依他如幻。
卽是圓成實性。
非别有也。
若存圓成實見。
還是徧計。
亦須破盡。
若知三性卽三無性。
則徧計依他本無可破。
無可破。
所以具明淨分三性。
須破盡。
所以複明三無性也。
更以喻明。
達繩卽麻。
則依他非實。
徧計安有。
謂繩是蛇。
則麻性不改。
恐怖妄生。
迷時全麻是蛇。
蛇繩麻皆迷情。
悟時全蛇是麻。
麻繩蛇皆悟境。
傥謂麻卽繩。
麻非繩。
麻亦繩亦非繩。
麻非繩非非繩。
又謂繩卽蛇。
繩非蛇。
繩亦蛇亦非蛇。
繩非蛇非非蛇。
乃至展轉互作四句。
皆成徧計。
若不起性計。
深知不變随緣随緣不變之理。
以四悉檀因緣。
巧說種種四句。
則三性三無性二義并成。
故知非破非立。
而論破立。
破立同時。
破立不二。
(問。
三因圓具。
方稱圓修。
請示現前一念。
何為正緣了。
及一一 位中因相差别。
令不生上慢退屈也) ﹝答。
﹞性具三因。
止現前惑業苦三而已。
惑卽了因種子。
業卽緣因種子。
苦卽正因佛性也。
若就行人點三因者。
能觀觀卽了因佛性。
所觀境卽緣因佛性。
若能若所若心若法。
唯一實谛。
卽正因佛性。
了知此三。
依此修習。
是名字位相。
此觀力深。
圓伏五住。
是觀行位相。
六根清淨。
是相似位相。
八相成道。
三身圓顯。
是分證位相。
盡無明源。
窮覺海邊底。
是究竟位相。
知一念圓具三因。
安生退屈。
知道力非可浪階。
安生上慢。
思之修之。
(問。
正觀心時。
豎窮橫徧。
微塵刹土。
一念圓具。
如是觀察。
契具字法門否。
設起異見。
以四運四性推之。
設不起異見。
止如上念。
念現前邪。
或有他法邪。
) ﹝答。
﹞秖是虛解。
未實現前。
還将二種觀道。
善巧進修。
别無他術。
的于一塵中見法界性相始終。
方成妙觀。
(問。
正觀心時。
眼見色如鏡照像。
耳聞聲如空中風。
乃至意識覓能緣者了無蹤迹。
正恁麼時。
如何又有時如無事人。
有時如知事人。
有時如有事人。
有時如疑事人。
盤結在心。
如何并除。
) ﹝答。
﹞見色如鏡像。
聞聲若空風。
能緣無蹤迹。
皆色陰未破境界。
須推此覓能緣者。
阿誰能覓。
不暫時忘卻四運工夫。
卽了義正修。
如無事時。
四運推破。
不可坐在無事甲裡。
如知事有事疑事時。
推此知者有者疑者。
如此則盤結自除。
不必畏其盤結。
立意并除也。
(問。
推揀時。
心不可得。
何有三觀。
境不可得。
何有三谛。
心境總不可得。
何有能所。
如是契了義否。
) ﹝答。
﹞心境不可得。
為竟斷滅邪。
若竟斷滅。
隻今誰問此法。
若不斷滅。
心不可得。
真是一心三觀。
境不可得。
真是一境三谛。
若總不可得。
能所融絕。
真是心境不二。
虎溪尊者頌雲。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觀雙
大灌頂經雲。
佛先遣三聖。
往化支那。
所立葬法。
南洲中最。
三聖法化若在。
如來正教亦賴以行。
而列子具明孔子贊佛之語。
老子騎牛出關。
欲訪大覺。
旣聞示寂。
歎息而返。
經史所載。
彰明若此。
後人不達。
紛紛起诤。
豈理也哉。
然三聖不略說出世教法。
蓋機緣未至。
不得不然。
且如五天機熟。
佛乃示生。
而初倡華嚴。
在會聾啞。
不惟須說阿含以為漸始。
兼立人天戒善。
以作先容。
況此地機緣。
遠在千年之後。
縱說出世法。
誰能信之。
故權智垂迹。
不得不示同凡外。
然卽此儒典。
亦未嘗不洩妙機。
後儒自莫能察。
及門亦所未窺。
故孔子再歎顔回好學。
今也則亡。
深顯曾子以下。
皆知迹而不知本。
知權而不知實者也。
何謂所洩妙機。
如易經系辭傳雲。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此語最可參詳。
夫旣雲易有太極。
則太極乃易之所有。
畢竟易是何物有此太極。
傥以畫辭為易。
應雲太極生天地。
天地生萬物。
然後伏羲因之畫卦。
文周因之系辭。
何反雲易有太極。
易有太極。
易理固在太極之先矣。
設非吾人本源佛性。
更是何物。
旣本源佛性。
尚在太極先。
豈得漫雲天之所賦。
然不明言卽心自性。
但言易者。
以凡夫久執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斷斷不能理會此事。
故悉檀善巧。
聊寄微辭。
當知易卽真如之性。
具有随緣不變。
不變随緣之義。
密說為易。
而此真如。
但有性德。
未有修德。
故不守自性。
不覺念起而有無明。
此無始住地無明。
正是二種生死根本。
密說之為太極。
因明立所。
晦昧為空。
相待成搖之風輪。
卽所謂動而生陽。
堅明立礙之金輪。
卽所謂靜而生陰。
風金相摩。
火光出現。
寶明生潤。
水輪下含。
卽所謂兩儀生四象也。
火騰水降。
交發立堅。
為海為洲。
為山為木。
卽所謂四象生八卦。
乃至生萬物也。
名相稍異。
大體宛同。
順之則生死始。
逆之則輪回息。
故又雲。
易逆數也。
亦旣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
老子道生天地。
意亦相同。
但亦不明言卽心自性。
皆機緣未熟耳。
且易傳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一語。
卽寂照無二之體。
而乾坤其易之門一語。
卽流轉還滅逆順二修之關。
以性覺妙明。
本覺明妙。
非幹修證。
不屬迷悟。
而迷則照體成散。
寂體為昏。
逆涅槃城。
順生死路。
全由此動靜兩門。
是名逆修。
亦名修惡。
悟則借動以覺其昏。
名之為觀。
借靜以攝其散。
名之為止。
逆生死流。
順涅槃海。
亦由此動靜兩門。
是名順修。
亦名修善。
然修分順逆。
性無增減。
又雖善惡皆本于性。
而道必升沉。
如斯秘旨。
豈異圓宗。
菩薩現身。
信非虛倡。
習而不察。
過在後儒。
又旣知宣聖秘密微談。
兼秉法華開顯妙旨。
卽此中庸。
便可作圓頓佛法解釋。
天命之謂性者。
天非望而蒼蒼之天。
亦非忉利夜摩等天。
卽涅槃經第一義天也。
命非命令之解。
卽第八識執持色身相續不斷之妄情也。
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
而成阿賴邪識。
此識卽有生之性。
以全真起妄。
天複稱命。
以全妄是真。
命複稱天。
全真起妄。
卽不變而随緣。
全妄是真。
卽随緣而不變也。
率性之謂道者。
此藏性中具染淨善惡一切種子。
若率染惡種子而起現行。
卽小人之道。
亦名逆修。
若率淨善種子。
而起現行。
卽君子之道。
亦名順修。
道二。
仁與不仁而已矣。
正合此意。
亦合台家性具宗旨。
修道之謂教者。
小人之道。
修除令盡。
君子之道。
修習令滿。
此則聖賢教法。
惟欲人返逆修而歸順修。
卽随緣而悟不變也。
三句合宗。
頭正尾正。
凡一文一字。
皆可消歸至理矣。
以要言之。
若得法華開顯之旨。
治世語言。
資生産業。
乃至戲笑怒罵豔曲情詞尚順實相正法。
況世閑理性之談邪。
然此是智旭之中庸。
非子思之中庸也。
如大慧杲禅師。
以此三句作法報化三身。
亦隻是宗杲之中庸耳。
傥子思實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
孔子急當印之。
胡顔淵死。
一恸傷心。
自稱天喪。
且追憶之。
再歎今也則亡邪。
昔孟子歴叙見知聞知之道。
結雲然而無有乎爾。
則亦無有乎爾。
是孟子尚不肎以曾子子思為見知者。
何況孔子。
彼一以貫之之傳。
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實問學如此。
乃下手發足之方。
非到家消息。
又迹中權理之一。
非本中實理之一也。
今約三聖立教本意。
直謂同可。
以無非為實施權故也。
約三教施設門庭。
直謂異可。
以儒老但說權理。
又局人天。
佛說權說實。
皆出世故也。
約權則工夫同而到家異。
謂亦同亦異可也。
約實則本不壞迹。
迹不掩本。
謂非同非異可也。
惺谷壽禅師雲。
為門外人說同。
否則以為異端。
為入門人說别。
否則安于舊習。
為升堂人說亦同亦别。
以其見理未谛。
須與微細剖析。
令知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為入室人說非同非别。
粗言細語。
皆第一義。
又何儒釋可論。
斯言得之。
以其次第順于四悉檀故。
然細論說法方便。
則四句之中。
一一皆具四悉。
又貴臨時善用。
不得固執斯言為死法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答大佛頂經二十二問(原問附)】 【教觀要旨答問十三則(原問附)】 【答徐仲弢問】 【答何二華問】 【答比丘戒五問(原問附)】 【答唐宜之問書義(有引)】 【答成唯識論十五問(原問附)】 【答準提持法三問(原問附)】 【法華堂第三第四二問幷答(餘見頌中)】 【答問三】 【答大佛頂經二十二問(原問附)】 (問。
阿難登伽。
同藉呪力。
何登伽先證三果。
阿難後獲法身。
) ﹝答。
﹞如來說法。
賢愚利鈍。
先後證悟。
萬有不齊。
此何足疑。
若論二人本地。
皆大權發起。
悟有先後。
俱為物作則。
若就迹論。
登伽欲熾。
急者先治。
阿難圓解未開。
顯說方悟。
傥不消欲心。
阿難何由得脫。
傥阿難先證。
大教何由得啟。
觀迹知本。
亦非二緻。
(問。
由心生故。
種種法生。
由法生故。
種種心生。
若法先。
雲何心生法生。
若心先。
雲何法生心生。
若心法一。
雲何相由。
若二。
畢竟孰先孰後。
) ﹝答。
﹞心法本非一異。
非一故妄情得說相由。
非異故終無先後。
如冰水同一濕性。
若問濕與水冰。
孰先孰後。
終不可得。
然約迷妄。
可于無先後中強說先後。
性覺必明。
妄為明覺。
心生法生也。
引起塵勞煩惱等。
法生心生也。
故曰。
惑業苦三。
更相由藉。
至妄明不起。
則性覺亦不受心性之名。
旣可名心亦可名法。
以是法性法界法住法位故也。
當知心法俱是假名。
實無二體。
無二而二。
不變随緣。
二而不二。
随緣不變。
故此二語。
雖一往約迷。
實顯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之旨。
蓋迷則不惟妄心妄法似有二别。
卽全舉真心真法而成二妄。
如空成華。
水成冰。
麻成蛇。
若悟則不惟真心真法從來無二。
卽全舉妄心妄法而歸一真。
如華本空。
冰卽水。
蛇卽麻也。
(問。
阿難自說卽能推者。
我将為心。
如何判其但認所推。
) ﹝答。
﹞衆生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皆以所作能。
若達能推之性。
演若悟頭不狂走矣。
文句釋能推為心曰。
阿難雖以能推為心。
實是所推影子。
非真能推者。
真能推者。
雖是第六意識見分。
而此見分。
便不在内外中閑。
本離過絕非。
如眼不見眼。
何可舉似。
而曰卽能推者我将為心邪。
故如來诃雲。
汝執分别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
此心應離色香味觸别有全性。
明指為所了知性。
非能了知性矣。
圓覺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經謂前塵虛妄相想。
皆是物也。
阿難雲。
離此覺知。
更無所有。
豈非認緣氣為覺知。
緣氣是所知影像。
非能知能覺之見分。
以見分從來無相故也。
見分無相。
誤為有相。
便成蛇見。
若了見分雖妄。
實本無相。
則依他當下消歸圓成。
天台所以專立第六識為所觀境。
譬鑽木出火。
火卽燒木。
合于此經識陰本如來藏。
性識明知。
覺明真識等語。
不啻如空合空。
水合水。
此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不動一步。
久已到家。
真無上圓頓法印也。
阿難未證初果。
全堕凡外無心計心之過。
如來種種征破。
不過欲其覓心了不可得而已。
(問。
緣心現有其用。
如何決不能推。
經言。
汝等尚以緣心聽法。
此則亦許緣心能聽。
) ﹝答。
﹞一切法名色盡之。
眼耳鼻舌身。
色聲香味觸法。
皆色也。
受想行識皆名也。
名者。
但有名字。
無色相也。
是故八心王。
五十一心所。
其相分皆色也。
其見分皆名也。
經雲。
妄有緣氣。
于中積聚。
假名為心。
見分惟有名。
如何可稱為氣。
可積聚于中邪。
緣氣積聚。
則一件物。
一件物則是相分。
唯識雲。
相分理無能緣用故。
阿難認為能緣。
亦如認目有見。
浮塵目必不能見。
緣影心必不能知。
故破雲。
尚以緣心聽法。
正謂緣心是緣氣。
亦名風大。
決無聽法功能。
尚誤為能聽法邪。
此從我法音為緣。
起于法音影子。
非得我所指心性也。
古人雲。
卻是虛空能講。
今例雲。
卻是虛空能聽。
何如何如。
至此漏逗不少。
知我罪我。
未審何人。
(問。
阿難獲法身。
而不解脫。
富樓那得羅漢。
而有疑悔。
若止悟理。
豈有理外之事。
若但事障清淨。
豈有事外之理。
設理障理遣。
事障事除。
互不相攝。
何成圓宗。
) ﹝答。
﹞阿難煩惱障重。
滿慈所知障重。
由事理不二而二。
仍分根本枝末也。
如樹根枝葉。
同屬大地四微。
亦自不分而分。
阿難斫根。
枝葉尚青。
滿慈枯枝。
根尚未拔。
至理障理遣二語。
複通四教。
不得直以煩惱為事障。
所知為理障。
界内界外。
各論事理二行故也。
(問。
三卷中阿難旣獲法身。
何更數求開示。
四卷中疑惑銷除。
心悟實相。
而又如旅泊之人。
得屋求門。
不幾法身在門外邪。
) ﹝答。
﹞法身亡得失。
絕内外。
隻緣迷悟有殊。
曲分修證差别。
雖約修證。
不礙性真。
如虛空非丈尺。
丈尺顯虛空。
三卷獲法身。
約相似解行。
四卷請入門。
約分證智斷。
不相違也。
古人雲。
道曠無涯。
逢人不盡。
大悟一十八。
小悟不計數。
此阿難所以番番開悟。
處處陳疑。
終不未足中。
生滿足想也。
堪嗟末世。
瞎煉盲修。
于靜境中。
稍得一兩番六塵乍息光景。
便謂千了百當。
自誤誤他。
幷相似法身。
尚未夢見。
況親窺華屋門邪。
佛法不是者個道理。
慎之慎之。
(問。
水土二物。
性本真空。
何必去泥土。
取清水乎。
) ﹝答。
﹞水土不出虛空。
喻十界五陰不離藏性。
今旣以清水喻九界中佛界五陰。
以泥土喻佛界中九界五陰。
必棄九界濁。
成佛界清。
若泥土不必去。
則自性衆生不必度。
自性煩惱不必斷。
若清水不必取。
則自性法門不必學。
自性佛道不必成。
執性廢修。
成大邪見。
(問。
旣以可作法喻十八界生滅相。
以虛空喻如來藏不生滅性矣。
何又以水土相投。
喻阿難等身中五濁。
以去泥純水。
喻如來常樂我淨邪。
文句雖以五濁合可作喻。
以純水合虛空喻。
然如來何不直依如虛空之藏性為本修因。
乃别令澄濁得清邪。
) ﹝答。
﹞經雲。
如澄濁水。
貯于靜器。
器仍喻十八界七大。
而器中空。
則喻十八界七大皆藏性也。
十八界七大皆得為所觀境。
喻之以器。
境中本具妙谛。
喻器中空。
能觀境谛之智。
喻所貯水也。
蓋水喻見分。
土喻相分。
六凡衆生見分。
必取同居土相。
二乘衆生見分。
必取方便土相。
菩薩衆生見分。
必取實報土相。
故皆濁。
唯佛見分直緣真如。
不複變帶三土妄相。
如貯水器中之空。
至明相精純。
則八識轉成四智。
以根本智無相分故。
名去泥純水。
以後得智能現相故。
名一切變現。
雖有變現。
仍是無漏。
故雲不為煩惱。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也。
是知以虛空喻不生滅性。
證之成無為無漏功德。
卽是法身。
亦卽大乘止觀淨分真實性也。
以純清水喻佛果四智菩提。
證之成有為無漏功德。
卽是報身。
亦卽大乘止觀淨分依他性。
唯識謂其純無漏。
亦可攝歸圓成實性也。
以一切變現。
喻佛果利他功德。
所謂嬰兒行病行等。
卽是化身。
亦卽大乘止觀淨分分别性也。
如次配三涅槃。
三菩提。
三德秘藏。
皆無不可。
佛語巧妙。
佛意深遠。
豈片言隻義能盡哉。
(問。
空喻涅槃。
則了因所了。
水喻菩提。
仍生因所生。
豈皆元清淨體邪。
又空無邊際。
水有涯畔。
不幾涅槃理徧。
菩提智不徧邪。
) ﹝答。
﹞清水元非生因所生。
以濁水中本具清水性故。
澄濁得清。
可喻轉識成智。
但轉其名無實性。
故不同相宗權說也。
空水邊畔。
此觀相元妄耳。
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清淨本然。
等周法界。
(問。
阿難已獲似位法身。
何聞不明自發。
語仍疑見聽離塵畢竟無體。
以為斷滅邪。
初征心在迷。
此已悟性真。
何更指前為例也。
) ﹝答。
﹞阿難此時見惑已斷。
知六根虛妄。
無我我所。
不執緣影為心。
但思惑及無明未斷。
故欲棄妄求真。
未能了妄卽真。
夫二決定義。
意在定境修觀。
譬澄濁得清。
不棄濁水。
别求清水。
阿難執現前濁相。
疑無清水性。
不知清水性。
卽在濁水中也。
占察雲。
初心應先習唯心識觀。
南嶽止觀。
亦誡不得卽觀圓成。
良以圓成之性。
全在依他。
及分别中。
離現前分别及依他境。
别無圓成實性可得。
全水成波。
波外更無别水故也。
末世禅流。
昧定境修觀妙旨。
離于事境。
高談理性。
所計理性。
還成分别。
所謂未證無為。
而辨圓覺。
彼圓覺性卽同流轉。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阿難深知此獘。
方發此疑也。
(問。
龍王河女空神。
能聽聞觸覺。
不依浮塵。
勝義何住。
若無勝義。
不應是凡。
又勝義根有證知處否。
) ﹝答。
﹞勝義依浮塵。
約迷妄言耳。
龍以角聽。
勝義依角。
河神鼻根。
亦可例知。
空神無業果粗色。
有定果色。
依之覺觸。
然此段文。
正顯六根之性。
不藉浮勝二根。
在凡在聖。
其理無二。
非謂無勝義卽聖。
有勝義卽凡也。
但凡夫迷己為物。
又認物為已。
故見聞覺知。
必賴浮勝二根。
聖人背塵合覺。
卽全塵是覺。
故得寄根明發。
六根互用。
謂聖無六根可也。
謂聖方有六根可也。
至于凡夫勝義根。
但可比知。
若無六根。
終不發識。
如無燈炷。
焰則不生。
焰但照他。
不照燈炷。
(問。
如耳根。
何者是六識七識八識。
又從聞思修。
此思在六識。
如何用心。
又如何辨此。
七之思八之思。
) ﹝答。
﹞耳之浮塵勝義二根。
俱第八識相分。
聞精卽第八見分也。
八七法爾相緣。
依第七複發第六意識。
與耳根所發耳識同緣聲相。
此八識相緣起也。
思修思字。
正是谛觀聞性。
卽空卽假卽中。
不随聲色流轉。
此名雖同徧行五中之思。
實與妙觀察智相應。
又與别境中慧并起。
幷與善中信等相扶。
故名思慧。
若尋常釋思。
則以令心造作為性。
于善品等役心為業。
與第六相應者。
同彼徧緣三量。
與第七相應者。
同彼但緣内我。
與第八相應者。
同彼于不可知執受處了。
此思相差别也。
(問。
初心反聞性時。
又被色香味觸法牽動。
未審當境推破入真流邪。
還歸本根入真流邪。
) ﹝答。
﹞餘塵牽動。
隻是工夫不得力。
見地不清楚耳。
果于耳門悟圓通常。
以此圓通常觀。
歴一一法。
皆耳門三昧。
故曰。
此是微塵佛。
一路涅槃門。
至于順治逆治。
随樂随宜。
随治随理。
不可執一。
摩诃止觀立十境。
初觀陰心。
餘界入幷後九境。
待發方觀。
知此例者。
修心之要。
不泣岐矣。
(問。
身心二俱捐舍。
将何修入三摩地。
寕複别有一身心邪。
) ﹝答。
﹞執我之心。
乃生死根。
由此我執。
方愛其身。
而有身卽是我。
離身有我。
我大身小。
身大我小之四别。
若謂身卽是我。
萬無肎舍之事。
縱妄計舍則斷滅。
更無後苦。
仍未達此妄計之心。
卽是苦本。
若謂離身有我。
見身多苦。
舍令無苦。
此正由我見舍身。
非能舍此我見心也。
惟将此四種我見。
一齊放舍。
則幻身亦決可舍。
二俱捐舍。
則二俱妙用。
便可入三摩地。
故知隻此身心放得下。
流賊便為良民。
放不下。
良民便為流賊耳。
(問。
初下手時待不得力而後持呪助邪。
或持呪與所觀境并進邪。
兼二亦名一門深入否。
) ﹝答。
﹞衆生根性。
萬别千差。
或顯悟。
或密證。
或須助。
或不須助。
事非一等。
皆是一門深入。
若無障緣。
直修境觀。
若恐障侵。
兼持密印。
顯密正助。
并須與妙觀相應。
方合一門深入之旨。
(問。
遠論動源。
過在無始。
近論隻是當念。
離當念有無始否。
若有何得一念了卻。
若無何得有今一念。
) ﹝答。
﹞離當念。
别無無始可論。
現前一念。
卽豎窮橫徧之全體。
根身器界善惡種子。
離現前一念。
竟無少許實法可得。
故曰。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問。
旣獲法身。
複請至何漸次得修行目。
詣何方所名入地中。
豈法身有差别漸次邪。
) ﹝答。
﹞法身無差别。
差别不離法身。
修行無漸次。
漸次依于修行。
如虛空無遠近。
遠近不離虛空。
奮飛無漸次。
漸次依于奮飛。
阿難悟心。
卽悟無差别性。
猶如太虛所請修行。
卽是圓行。
猶如奮飛。
由奮飛遠近。
得論漸次差别。
若隻許無漸次無差别義。
則是以性廢修。
昧卽而常六之旨。
且旣無差别。
亦無無差别可得。
無漸次。
亦無非漸次可得。
如無遠近。
亦無虛空。
六義旣昧。
卽亦不成。
須達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則從始至終。
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圓家之漸。
卽漸是圓。
非漸圓可比也。
(問。
固身常住。
長不傾逝。
且色陰旣空。
受想行陰都滅。
從何起此長想。
指何色為身邪。
) ﹝答。
﹞五陰互相攝屬。
色陰未破。
五陰皆色也。
色破受現。
五皆受也。
受破想存。
五皆想也。
想破行顯。
五皆行也。
今行破識露。
則五皆識也。
是故生滅雖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之中。
法爾仍具五陰。
隻此色受想行。
罔非寂滅未圓境界。
豈行人至此。
竟無色身。
亦無苦樂覺觀舉止動靜等邪。
良由第六識相應心行。
于定境修觀時。
如次觀于識陰境界。
見識陰之精圓。
而生長想。
此想卽從觀行起。
此色卽識陰所執受也。
(問。
第六外道。
圓虛無心。
以永滅依為所歸依。
注雲。
令不恒行心心所滅也。
功力至此。
應侔聖流。
而成斷滅。
過在何所。
旣斷滅。
又何果可成。
種可得邪。
) ﹝答。
﹞無想定中。
雖滅不恒行心心所法。
秖由計明中虛。
以為方便。
則見惑全在。
所以下地思惑雖伏。
仍堅執無想天之生死妄想。
誤為真實。
決定不入聖流。
過在不曾真實先開圓解。
所以觀行位中。
見此寂滅境界。
不知全是颠倒微細精想。
而生勝解也。
雖雲斷滅。
非真斷滅。
仍是十二類生所攝。
所謂枯槁亂想。
無想羯南。
故名為種。
亦名為果也。
(問。
首棱嚴大定。
從觀行入。
卽以觀行為定邪。
為有次第有出入邪。
畢竟至究竟。
方可稱大定邪。
) ﹝答。
﹞欲知大定體相。
須明性修妙旨。
衆生本具大佛頂性。
卽大定之體。
如雲陰入處界。
乃至七大皆如來藏。
妙真如性。
則皆大定體性也。
衆生在迷。
但有理卽大定。
悟此理是名字大定。
依佛知佛見而為修行。
是觀行大定。
觀行功深。
相似理發。
六根清淨。
如鑽火得煙。
是相似大定。
于頭頭法法中。
分證三德秘藏之理。
是分證大定。
乃至徹證。
無欠無餘。
是究竟大定。
始終理一。
名之為性。
六位轉變。
功在于修。
修不在性外。
悟性方成修。
如弈者得勝不離棋局。
知局方可取勝也。
(問。
從破七處。
至顯藏性。
體用彰。
真俗顯。
天地同根。
萬物一體。
無生死可得。
無涅槃可證矣。
又選耳根為方便。
耳根卽聞見覺知。
熾然成異。
乃光影門頭。
于常住真心。
自相逾越。
何從修證入三摩提邪。
) ﹝答。
﹞不悟妙性。
無以成修。
不事真修。
無以顯性。
經初破緣影非心。
顯見性非物。
會四科以歸性。
明七大之徧圓。
喻以狂走而頭不失。
貧乞而珠自存。
皆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顯圓融谛理。
以開妙悟者也。
次卽依妙悟。
以起真修。
借此方最利之耳根。
薦取本圓本通本常之性體。
故得名為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此真金剛寶劔。
何惑不破。
何理不彰。
若不知耳根之性。
卽如來藏妙真如性。
漫雲同一體。
無生死。
無涅槃。
全堕光影門頭相似語句。
其不知此經宗趣甚矣。
試取擊鐘驗常處一番問辯。
沉思細玩。
自知所問之非也。
(問。
多聞無功。
不逮修習。
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如恒河沙。
秖益戲論。
積劫聞熏。
不能免難。
歴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阿難尚如此诃。
今人設持此經。
亦何益邪。
) ﹝答。
﹞阿難病不反聞。
非病多聞。
經诃一向徒聞。
非教無聞。
正以今人愚鈍。
依教修行。
猶恐失足。
癡禅暗證。
堕落何疑。
所以曲随根性。
且令持此深經。
利者得以随文入證。
鈍者亦可永為道種。
庶免無聞比丘之禍也。
【教觀要旨答問十三則(原問附)】 (問。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二義同邪異邪。
) ﹝答。
﹞心識通有真妄。
局則心約真。
識約妄。
唯心是性宗義。
依此立真如實觀。
唯識是相宗義。
依此立唯心識觀。
料簡二觀。
須尋占察行法。
方知同而異。
異而同矣。
(問。
徧計依他須破。
圓成還須破否。
圓成不須破。
徧計依他亦不須破否。
破與不破。
乞師細剖。
) ﹝答。
﹞三性元非定三。
亦非定一。
言徧計依他入圓成實者。
隻達徧計本空。
依他如幻。
卽是圓成實性。
非别有也。
若存圓成實見。
還是徧計。
亦須破盡。
若知三性卽三無性。
則徧計依他本無可破。
無可破。
所以具明淨分三性。
須破盡。
所以複明三無性也。
更以喻明。
達繩卽麻。
則依他非實。
徧計安有。
謂繩是蛇。
則麻性不改。
恐怖妄生。
迷時全麻是蛇。
蛇繩麻皆迷情。
悟時全蛇是麻。
麻繩蛇皆悟境。
傥謂麻卽繩。
麻非繩。
麻亦繩亦非繩。
麻非繩非非繩。
又謂繩卽蛇。
繩非蛇。
繩亦蛇亦非蛇。
繩非蛇非非蛇。
乃至展轉互作四句。
皆成徧計。
若不起性計。
深知不變随緣随緣不變之理。
以四悉檀因緣。
巧說種種四句。
則三性三無性二義并成。
故知非破非立。
而論破立。
破立同時。
破立不二。
(問。
三因圓具。
方稱圓修。
請示現前一念。
何為正緣了。
及一一 位中因相差别。
令不生上慢退屈也) ﹝答。
﹞性具三因。
止現前惑業苦三而已。
惑卽了因種子。
業卽緣因種子。
苦卽正因佛性也。
若就行人點三因者。
能觀觀卽了因佛性。
所觀境卽緣因佛性。
若能若所若心若法。
唯一實谛。
卽正因佛性。
了知此三。
依此修習。
是名字位相。
此觀力深。
圓伏五住。
是觀行位相。
六根清淨。
是相似位相。
八相成道。
三身圓顯。
是分證位相。
盡無明源。
窮覺海邊底。
是究竟位相。
知一念圓具三因。
安生退屈。
知道力非可浪階。
安生上慢。
思之修之。
(問。
正觀心時。
豎窮橫徧。
微塵刹土。
一念圓具。
如是觀察。
契具字法門否。
設起異見。
以四運四性推之。
設不起異見。
止如上念。
念現前邪。
或有他法邪。
) ﹝答。
﹞秖是虛解。
未實現前。
還将二種觀道。
善巧進修。
别無他術。
的于一塵中見法界性相始終。
方成妙觀。
(問。
正觀心時。
眼見色如鏡照像。
耳聞聲如空中風。
乃至意識覓能緣者了無蹤迹。
正恁麼時。
如何又有時如無事人。
有時如知事人。
有時如有事人。
有時如疑事人。
盤結在心。
如何并除。
) ﹝答。
﹞見色如鏡像。
聞聲若空風。
能緣無蹤迹。
皆色陰未破境界。
須推此覓能緣者。
阿誰能覓。
不暫時忘卻四運工夫。
卽了義正修。
如無事時。
四運推破。
不可坐在無事甲裡。
如知事有事疑事時。
推此知者有者疑者。
如此則盤結自除。
不必畏其盤結。
立意并除也。
(問。
推揀時。
心不可得。
何有三觀。
境不可得。
何有三谛。
心境總不可得。
何有能所。
如是契了義否。
) ﹝答。
﹞心境不可得。
為竟斷滅邪。
若竟斷滅。
隻今誰問此法。
若不斷滅。
心不可得。
真是一心三觀。
境不可得。
真是一境三谛。
若總不可得。
能所融絕。
真是心境不二。
虎溪尊者頌雲。
境為妙假觀為空。
境觀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