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智流轉。
偷心熾然。
不思追蹤往哲。
但欲奪彩時流。
為善知識。
正應據先聖之典型。
杜其僭竊。
不惟棒喝機鋒漸成惡套。
卽有藥病俱埽埽亦不畱之達磨來。
恐不畱複成窠臼。
如波逐波。
有何了期。
莫若向源頭處讨個脈路。
則循規蹈矩。
不施一巧。
坐緻太平。
幸薦取本分草料。
莫更求格外鉗錘也。
【拟答白居易問寂音禅師書[問在林閑錄)】 如來出世。
惟為一乘。
衆生根性不等。
方便說三。
雖複說三。
究竟歸一。
恐不信沒在苦。
故須鑒彼當機恐以三乘作實法會。
故雲無有高下。
夫衆生種種病。
隻是一病。
以不識佛性故。
如來種種藥。
元是一藥。
究竟為一佛乘故。
然受病旣久。
變症多端。
醫王用藥。
亦須随宜得所。
然則病愈藥除。
乃如來本意。
藥應病與。
乃方便智門。
惟達如來設教元由。
自得末世利人妙用。
為下種者。
強毒以大亦可。
為熟脫者。
善巧說三亦可。
若權實之緻不明。
悉檀之義未委。
豈惟順機說三為妄分别。
卽一味道亦瞞盰儱侗。
故六種經中所有二義。
恰恰相成也。
五蘊十二因緣者。
蘊以積聚覆蓋為義。
分名為四。
對色成五。
隻名色一支便具。
何得約十二因緣倫次成難邪。
十二因緣。
約三世因果輪回。
以能生果為因。
展轉相藉為緣。
是故蘊惟苦谛。
緣兼苦集。
蘊法約橫。
因緣約豎。
始從無明終至老死。
一一支中。
皆具五蘊。
不依五蘊。
何得無明。
安有諸行。
生卽五蘊虛妄和合。
老卽五蘊虛妄變異。
死卽五蘊虛妄散壞耳。
【答人問參究初心方便說】 向上一機。
自有祖庭正令。
不落方便。
旣曲為中下。
設方便門。
有一病。
随有一藥。
病旣萬端。
藥亦千變。
良醫合宜而用。
砒霜活人。
庸醫昧機而施。
醍醐傷命。
立一法必伏一獘。
有一利。
必具一害。
棒喝機鋒。
提持公案。
皆藥也。
亦皆病也。
未可軒轾。
亦未可決定執為初心方便。
如人行路。
不與導師同程。
莫若博問路徑。
不然。
惜一時之躊躇。
贻歴年之錯誤。
入鬼國。
堕深坑。
遇蠱毒。
逢劫賊。
敢保十個五雙有分在。
【答菩薩戒九問[原問附)】 [問。
梵網雲。
于未受戒人前。
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謂但遮誦時。
不遮講時。
何意。
) ﹝答。
﹞比丘戒法。
關系僧輪。
為防賊住。
一切俱遮。
菩薩戒法。
普收五道。
解義發心。
事非所禁。
但誦時恐有發露。
不合令未受者知。
故雲不得說也。
[問。
戒本四重。
梵網十重。
詳略不同。
梵網犯重。
見相更受。
戒本但雲更受。
寬嚴有異。
何也。
) ﹝答。
﹞戒本出地持。
地持合殺盜淫妄名出家八重。
善生經。
列殺盜淫妄酤酒說過。
名優婆塞六重。
梵網僃二經之義。
總為十重。
纓絡亦同。
由被機不等故也。
今戒本四重。
複有三義。
一者。
在家出家欲受此戒。
必已先受五戒十戒具戒。
是則殺盜淫妄根本性重。
不須更列。
惟列增上戒也。
二者。
菩薩戒法。
逆順無方。
為衆生故。
容少分現行性罪。
此四理無開許。
故獨列之。
三者。
根本四罪。
一犯永堕。
大乘雖通忏悔。
亦必期于見相。
今此四法。
設有犯者。
猶堪更受。
恐濫前四。
故獨列之。
然梵網犯重。
必見好相者。
釋迦和尚一往法嚴。
彌勒阇梨。
輕重開遮。
理須詳悉。
今準經論參合發明。
殺盜等四。
随犯一種。
諸戒并失。
得見好相。
大可重受。
而比丘法中。
仍無僧用酤酒等六。
随犯一種。
失菩薩戒。
具戒以下。
不名為失。
故殷勤悔過。
許其重受。
二經互相影略。
非相違也。
[問。
比丘遮罪難緣乃開。
今性罪開而遮罪無文。
且逆行凡夫安能利人邪。
) ﹝答。
﹞遮罪為護衆生。
大士皆應同學。
難緣所開。
已同聲聞。
惟性罪一向遮。
故須開也。
不揀是凡是聖。
果能悲心代苦。
慚愧不為功。
則戒身無恙。
傥借口任情。
止成自欺。
必虧戒體。
莫貪大士虛名。
而招長夜苦報也。
[問。
受戒羯磨文。
若無授者。
聽像前自受。
梵網自誓受戒。
必須要見好相。
不見好相。
不名得戒。
何也。
) ﹝答。
﹞受戒一事。
須論因緣。
因是内心殷重。
緣是授受分明。
修證貴因深。
教道藉緣具。
是以比丘律藏。
嚴住持僧寶之體。
專重衆緣。
璎珞地持。
開趨向菩提之路。
但觀因地。
梵網最初結戒。
理須二法并扶。
故雖許自受。
必見相為期也。
又複應知。
如起信所明。
或有衆生以大悲故。
能自發心。
或正法欲滅。
以護法因緣故。
能自發心。
複有見佛色相。
而發其心。
今梵網求相。
所以使發菩提。
地持像前得受。
但指已發心者。
梵網嚴立法。
地持嚴擇人。
互表裡也。
複次璎珞經雲。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
名上品戒。
法師相授。
名中品。
千裡無師像前自受。
名下品。
亦無求見好相之言。
然猶約外緣分别。
複有論雲。
發增上心。
得增上戒。
又心無盡者。
戒亦無盡。
是約内因分上中下也。
今人大須自審。
果念念與悲智相應。
上荷正法。
下憫含生。
便遵璎珞地持。
如雖希佛道。
悲智未深。
則須秉持梵網。
或現有明師。
心存憍慢。
不從求受。
别向像求。
斯則兩經鹹不聽。
五悔終不成。
旣欲遠趨極果。
豈容因地不真。
豪傑士斷不宜自诳矣。
[問。
大乘重内因。
今時律師。
可知人内因真否。
如不真得戒否。
如不得戒。
設犯還定罪否。
) ﹝答。
﹞羯磨文有觀察當機之法。
不知内因而妄授。
不免無解作師之過。
受者不善無記心。
雖不發戒。
然濫膺菩薩名。
自當依法判罪。
非比丘戒中。
竟以賊住論也。
[問。
忏罪羯磨。
許向小乘悔過。
梵網經。
不得向未受菩薩戒者說。
尚不向說。
可向悔邪。
) ﹝答。
﹞住持僧寶。
堪受忏悔。
又聲聞人。
雖未識長者是父。
實是真子。
非餘一切未受戒者比也。
至半月說戒。
遣之令出。
是布薩常規。
亦彈斥微旨。
然當必有菩薩比丘主之。
仍是攝取于僧矣。
[問。
梵網有見上座和尚阿阇梨。
及請二師之文。
又五逆。
加弑二師。
成七。
今授戒。
何止一師。
) ﹝答。
﹞璎珞地持。
并止一師。
又梵網受法。
傳自什師。
載于義疏。
亦止一師。
其請二師。
是請佛菩薩。
所雲應如法供養二師。
及弑二師成逆。
則徧指比丘戒等二師。
[問。
重定受戒法。
初已發菩提願。
何後複令發四弘。
招重繁過。
) ﹝答。
﹞前審因。
後秉法。
前發心向道。
後誓铠莊嚴。
前總後别。
前覺悟始因。
後要期極果。
前一心思惟知識開示。
後三寶加持道場尅證。
由前故有後。
由後以成前。
豈雲重複。
如先請師。
像前複請。
又如授比丘戒。
屏問遮難。
僧中複問。
亦重繁邪。
[問。
旣謂機感有殊。
授法不一。
若簡若繁。
俱無乖舛。
則直宗一轍。
何必會三家成一式。
) ﹝答。
﹞始予獨遵慈氏羯磨。
往往有嫌太略者。
乃敢折衷會三為一。
但用經論成言。
更不别加文飾。
三典并現流通。
想是機宜有在。
聊順一時之機。
匪敢執今非古。
可用與否。
一任後賢。
【答黃樨谷三問[原問附)】 [問。
佛不能滅定業。
地藏菩薩胡為有滅定業真言邪。
且旣達本來罪福皆空。
又何謂邪。
) ﹝答。
﹞業之與報。
皆是自心現量。
心空一切皆空。
心假一切皆假。
心中一切皆中。
特凡夫不達能造所造。
能受所受。
當體三德秘藏。
而以殷重倒心。
作殷重惡業。
必招殷重苦報。
名為定業。
彼心旣定。
不可挽回。
大覺亦不能卽令消滅。
故大慈悲巧設方便。
令地藏大士說呪勸持。
卽是轉其定心。
漸使消滅也。
是故菩薩功能。
全是佛之功能。
佛旣不居。
菩薩亦不居。
究竟隻在當人一念信受持呪之心耳。
此正所謂旣達本來罪福皆空之旨。
原非撥無因果。
以罪福因果當體卽空。
亦複卽假卽中。
迷則滅與不滅。
俱非達本。
達則滅與不滅。
總不礙空也。
古人雲。
如何是本來空。
業障是。
如何是業障。
本來空是。
透此二語便出野狐窠臼矣。
[進問。
畢竟佛何不自說。
所謂佛不能滅。
尚有疑在。
) ﹝答。
﹞釋此須知三義。
一諸佛說法。
必系四悉因緣。
有聞佛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
佛卽自說。
如棱嚴尊勝諸呪。
皆滅定業也。
有聞菩薩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
須菩薩說。
如此呪。
及大悲等呪是也。
二罪不自滅。
不他滅。
不共滅。
不無因滅。
而有時唯說自滅。
雲心空業空。
有時惟說他滅。
雲佛菩薩力。
有時說須共滅。
雙舉内因外緣。
有時說無因滅。
雲非自非他。
皆四悉因緣。
否則便成四謗也。
三不能滅約三藏迹佛。
能滅指圓教因人。
如華嚴雲。
初發心時。
已勝牟尼。
亦其例也。
知此三義。
一切法無不通達。
[問。
萬緣構時息心休定。
覺甚快樂。
而攝入之功甚難。
若行數息作觀等門。
恐多一番作意起滅。
如何頓入一念不生境界。
) ﹝答。
﹞一切境界。
本自不生。
亦不住滅。
迷此理本。
皆是生住滅相。
妄見萬緣構集。
妄生苦惱。
又于息心休定境界。
妄生快樂。
苦惱快樂。
皆醉見也。
緣集緣散。
皆屋轉也。
直須酒醒。
方知屋本不轉。
又須知屋本不轉。
迷醉方可醒耳。
數息作觀等妙法。
各逗一機。
欲頓悟境界不生。
莫若四性推揀。
觀此現前一念。
為自生邪。
他生共生無因生邪。
念若自生。
何藉外緣。
若他生。
何關自己。
若共生。
應一分有知。
一分無知。
有因尚不可。
況無因生。
仔細檢責。
覓念生相。
實不可得。
念旣無生。
境界安有。
二俱不生。
不複更滅。
一切時中。
重重照破。
不舍一切法。
不住一切法。
不厭一切法。
不著一切法。
作意卽非作意。
起滅亦無起滅。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
【答陳弘衮二問[原問附)】 [問。
橫死之說。
與業報矛盾。
又旣有不應死而死。
必有不應生而生。
推之富貴貧賤莫不皆然。
範鎮謂人生如樹花同發。
随風而散。
或墜茵席之上。
或落糞溷之中。
不誠有理邪。
) ﹝答。
﹞一切因果。
從來不爽。
橫死之果。
的由橫死之因。
蓋業有三世不同。
謂現報業。
生報業。
後報業。
此三世業力。
又各論強弱。
互相傾奪。
且如有人。
前生業報。
今應長壽。
乃忽起猛惡夭折之因。
遂入橫死科中。
據現報則非橫死。
據夙善卽不應死而死。
惟業果由心招感。
故心能轉業。
則定而不定。
心被業牽。
則非定而定。
請為決曰。
人生如樹花。
随善業風吹。
堕人天茵席之上。
随惡業風吹。
堕三塗糞溷之中。
噫。
安得深達唯心之士。
與曠觀業性差别哉。
[進問。
因果三世義僃矣。
儒不信也。
易曰。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論其身及其子孫而止耳。
故德之厚者。
必曰宗廟飨子孫保。
以斬然無後為德之至薄。
佛亦有以此論因果者否。
) ﹝答。
﹞因果道理。
窮深極遠。
徹妄該真。
尼山大聖。
姑就見聞開曉。
乃因果一義耳。
卽此而通之。
可信佛法。
執此而自是。
兼礙儒門。
夫積善餘慶。
何堯舜無肖子。
夷齊無後昆。
積惡餘殃。
何盜跖永壽。
曹馬高爵。
此非通于三世。
終墨墨矣。
由一切無非因果。
故窮通壽夭。
榮辱得失。
襍然互感。
事非一轍。
乃至父母子孫。
皆以同業相召。
佛經亦雅言之。
然世閑因果。
虛幻不實。
且如大舜。
宗廟飨。
子孫保。
已不能畱至今日。
三千年來。
彈指已過。
何如度脫親因。
永超生死。
為出世大孝邪。
是以儒明因果。
非不合佛法。
但知一不知二。
知近不知遠。
此拘虛者之所不信。
明達者之所必求也。
【答元赓問】 真言與佛名。
功德平等。
機緣不同。
各具四益。
今勸持呪。
與勸持佛名無異。
當信菩薩機緣。
及吾人願力。
各自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傥謂持名為是。
持呪為非。
華嚴所謂受一非餘。
魔所攝持也。
記數之法。
普被三根。
上根不礙記。
下根必須記。
故總以數期之。
俾利者卽此打成一片。
而鈍者亦不失緣因善根。
傥托言事理一如。
不須記數。
恐上智少下愚多。
不至忘失者幾希矣。
【答鄧靖起三問】 禅門流獘久矣。
未可力争也。
賴有識之士。
用其法不染其病。
鑒其失不廢其法耳。
凡針灸藥石可起病者。
無論君臣佐使。
皆心上化工也。
古人诃坐禅。
勸坐禅。
勸提話。
诃提話。
各逗機宜。
善用之無非是藥。
不善用無不增病。
必執诃坐為是。
何異執話頭者诃放下也。
真到參無可參處。
教外别傳。
正法眼藏。
是甚麼馬屁[土*孛]。
念佛三昧。
三昧中王。
信不容易。
但旣三根普被。
又不宜一味說難。
且七日一心不亂。
不可判淺。
夜夜伴佛眠。
不可判深。
蓋一心不亂。
有事有理。
事一心。
已不容易。
理一心。
何容強臻。
而共眠共起之佛。
不過本具性德。
蠢動皆爾。
非關修證。
殊未希奇。
若達共起共眠之佛。
仍熾然言念無閑。
方得名理一心。
若未達共起共眠之佛。
一味言念他佛。
念至打成一片。
得見他佛。
卽頓悟共起共眠之佛矣。
勢至雲。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十六觀雲。
諸佛有異方便。
令汝得見。
此之謂也。
故一聲彌陀。
無論解與不解。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念念都是成佛真因。
而漫雲炒砂成飯。
不幾謗三世諸佛大方便法輪乎。
攝律儀戒成法身德。
攝善法戒成般若德。
攝衆生戒成解脫德。
三德卽三身極果。
戒為法界。
一切法所歸趣。
一切法所從出。
故雲惟佛一人持淨戒。
其餘皆名破戒者。
又雲。
若人受佛戒。
卽入諸佛位。
佛頂謂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若不斷淫殺等。
必落魔道神道。
惟以戒攝心。
令其生定發慧。
方名三無漏學。
故知受戒修行。
如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不假兵戈也。
至别商參究話頭等對治法門。
是兵者不得已而用之耳。
六祖旣悟心宗。
出世仍須禀具。
清涼華嚴菩薩。
十誓凜如冰霜。
遠公蓮社始祖。
臨終考午後蜜。
千古芳規。
昭昭具在。
何狂禅肆無忌憚。
淺學絕不經懷也。
【答淨性三問[原問附)】 [問。
心外無法。
同體之義明矣。
如何大心不發而自利。
法外無心。
法法皆是法界明矣。
雲何逢緣又生取舍。
若雲名字位中雖知此理。
柰煩惱習氣所使。
還舍習氣。
不舍習氣邪。
) ﹝答。
﹞汝之所明者。
語言道理而已。
法塵妄影。
尚不能自利。
何況大心。
已是取舍。
何待逢緣。
此卽是汝煩惱習氣。
若果了同體法界。
更有何習氣可舍哉。
[問。
十界一心。
何不相知。
若惟佛知。
則生佛不同。
若名字知。
非究竟知。
還屬修功。
若雲不須論修。
現現成成。
則生佛無别。
) ﹝答。
﹞妄謂各不相知。
便于心外别計十界矣。
若知十界唯一心。
則心尚不可得。
何有各各不相知之十界邪。
悟十界唯一心者。
假名為佛。
如醒人見屋不轉。
迷一心計十界者。
假名衆生。
如醉人妄見屋轉。
生佛不同者醒醉。
所同者。
從來不轉之屋也。
就理同處。
何須論修。
醉人屋非現現成成不轉者乎。
[進問。
體同用亦應同。
何有十界之異。
若體性真實是同。
虛妄相狀是異。
性相豈有二邪。
若雲相卽無相。
相卽法界。
則地獄何必趣于佛界。
若不須趣。
畢竟如何成佛。
) ﹝答。
﹞十界體用。
本無不同。
迷者謂相異性亦異。
體用元不曾減。
悟者知性同相亦同。
體用亦仍不增。
故獄界卽法界。
元無佛界可趣。
獄界可舍。
約此實義。
假名出獄成佛。
柰何終日向假名上分别。
忘卻法界真體性邪。
不達體性。
終日說法界。
是極惡名言習氣。
【答淨塵問[原問附)】 [問。
大慧雲光未透脫的。
不曾親見法身。
到底覺得面前有物。
此豈非昭昭靈靈之一物也。
此物旣從真心而有。
全體是真。
如此了得。
盡大地是個法身。
是個自己。
雲何複說有見不見。
透脫不透脫。
然如此為甚觸境逢緣。
又用不者。
被習氣所使。
過在甚麼處。
又大慧此旨。
與台宗觀心法門。
為同為異。
) ﹝答。
﹞大慧正是拈出禅病。
要人讨個透脫親見一回。
若實透脫。
便不作透脫不透脫想。
若實親見。
便不作見不見想。
今雲此物旣從真心而有。
乃至如此了得雲雲。
全堕見解窠臼。
正所謂到底覺得面前有物者也。
何必昭昭靈靈而後謂之一物哉。
惟坐此見解窠臼。
所以說有逢緣觸境用著用不著等。
傥實透脫親見。
你喚甚麼作緣境。
誰去逢觸。
你要用個甚麼。
又誰去用。
隻者習氣。
從甚處來。
又誰被使。
豈不百襍粉碎。
更喚甚麼作法身。
作自己。
設或未然。
大非容易。
須将身心世界。
及種種名言習氣。
乃至平日思前慮後諸般念頭。
全體放下。
單單用個推檢法。
看此能了達的。
所了達的。
畢竟是個甚麼。
此台宗絕妙工夫。
與宗門不隔絲毫。
若但看麻三斤。
狗子無等。
一則公案。
又是一種方便。
下手不同。
到家則一。
皆須勿忘勿助。
拌命死挨。
不論時劫。
切忌将心待悟。
切忌坐在無事甲裡。
切忌作道理商量。
切忌性急求速發明。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東鑽西撞。
空喪光陰。
但生死心切。
綿綿密密。
日久歲深。
不計程限。
自然或向看經處。
或向習坐時。
或著衣吃飯邊。
或見色聞聲際。
蓦然拶入。
方信從來說的。
都是夢話。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 p1:南能,或為北神秀南惠能之義,校者疑為難能,僅注明以備查 p2:疑為睛,紙本作晴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答張叔韓問】 【答敷先問】 【答庸庵二問】 【答湛持公三問(原問附)】 【壇中十問十答(有引)】 【續一問答】 【性學開蒙答問(卽壇中第四問廣答)】 【答問二】 【答張叔韓問】 作善作惡。
固皆生死根本。
不作善惡者。
獨非生死根本乎。
天堂地獄。
于我何有。
獨不曰。
作善作惡。
于我何有乎。
鳥窠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與吹布毛之旨何别。
若不以斷惡修善為門。
但願無善無惡。
無生無死。
此善星所以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也。
【答敷先問】 法華三昧。
圓該始終。
貫徹凡聖。
動靜雲為。
全在此三昧中。
無柰情生智隔。
日用不知。
縱令不知。
理性何減。
欲知理性。
秖谛觀現前一念心性。
為在内外中閑諸處邪。
為屬過未現在邪。
為有青黃長短等方隅色像可蹤迹邪。
為竟空無斷滅不可道邪。
若心性離四句絕百非。
如此從心所現諸法。
安得不離句絕非也。
又諸法各有名貌。
各可指陳。
心何名貌。
如何指陳。
由此言之。
法外無心明矣。
然設無心。
誰知諸法。
法現心中。
如影現鏡中。
雲現空中。
旣不可分别是心是法。
又不可分别非心非法。
謂非實相實性可乎。
佛界實相。
乃至獄界亦實相也。
佛界實相無相無不相。
具足百界千如。
乃至獄界實相。
亦無相無不相。
具足百界千如也。
十界正報是實相。
十界假名國土亦實相也。
旣無一法非實相。
則無一法非法華三昧。
不于實相法界。
妄起凡夫二乘見解。
縱偶起之。
随了此見。
亦是實相。
亦是法界。
如此了達。
勿忘勿助。
久久打成一片。
自然與法華三昧相應。
切莫舍此别圖圓頓。
亦莫畏此别圖捷徑。
此最圓頓最捷徑法也。
若事行助成理觀。
有智者三昧忏儀在。
勤而行之。
果證可尅。
若不誦一經。
不入壇行道。
則如常不輕。
觀一切衆生決定作佛。
觸境逢緣。
恒作佛法界觀。
由眼所見無非佛色。
耳所聞無非佛聲。
鼻所嗅。
無非佛香。
舌所宣無非佛号。
身所觸無非佛境。
意所緣無非佛法。
故得六根清淨。
三障圓轉。
此所謂能轉法華。
不堕說食數寶之譏。
亦不招闇證無聞之禍矣。
【答庸庵二問】 善惡無性。
先須論心。
心若迷善功微而惡罪大。
心若悟善功大而惡力微。
以善惡雖皆性具。
一順一逆故也。
招報随其念之強弱。
亦無一定。
學人失念。
秖貴覺照。
果能覺照。
煩惱雖熾。
必漸減矣。
覺于臨境貴猛。
覺于平日貴密。
又貴事理并運。
顯密互資。
危微精一之功。
在己不在人也。
法執根本無明。
我執枝末無明。
論生起先法後我。
論斷除先我後法。
然圓人直觀心性。
我法本自虛融。
何有先後。
或開圓解。
我執習強者。
不妨先作人空觀也。
【答湛持公三問(原問附)】 (問。
知之一字。
妙禍之門。
二門同是一知。
工夫如何下手。
又此知若有所知。
對待成妄。
若無所知。
何所表而雲知也。
又用知知于知邪。
不起知知于知也。
) ﹝答。
﹞知見立知。
禍門也。
知見無見。
妙門也。
若不達能所性空。
妄計心外有法。
此知卽名不覺。
若達心外無法。
能所不二。
此知卽名始覺。
亦名妙觀察智。
亦名無塵智。
此智從本體起。
還照本體。
雖複自照。
實無能照所照。
以達無二體故。
名字位中直用此智。
念念體達心外無法。
法法唯心。
不論時劫。
不論功用。
至金剛後心。
永斷生相無明。
始覺合本。
稱究竟覺。
今下手工夫。
正要起知。
知于知體之外更無餘法。
永嘉所謂但知而已。
若不起知。
知于但知。
未有不随妄能妄所者。
大乘止觀。
三明以何依止中言之頗詳。
(進問。
若起知知于但知。
恐但知而成所知。
起知之知。
不無能所。
恐用心時。
更落妄想窠臼。
如何善用心者。
起知知于但知。
仍不堕妄能妄所邪。
) ﹝答。
﹞非除他物。
但取于知也。
以知外無法。
名但知也。
達得但知。
則知之一字。
亦是強名。
原無一物。
豈成所知。
若有所知。
又成一物。
非但知矣。
下手方便。
強觀諸法無實。
唯是一心。
随觀心無心相。
覓不可得。
然後悟入但知法門。
前二方便。
皆唯心識觀。
初除分别性。
次除依他性。
悟入但知。
是真如實觀。
證圓成實性也。
(問。
摩诃止觀。
初以識陰為所觀境。
然能觀亦用意識。
能所有何辨邪。
) ﹝答。
﹞前念為能觀。
後念為所觀。
由能觀全用一心三觀。
便知所起後念。
全是一境三谛。
旣一境三谛。
則起卽無起。
亦不妨無起而起。
起無起名為谛。
無起起名為觀。
是謂谛觀。
名别體複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壇中十問十答(有引)】 病卧深山力疾商梵網佛頂。
乘戒源頭。
性修旨趣。
圓通本根。
常住妙理。
和盤托出矣。
然根節所聚。
[宀@款]會所關。
無有發一言啟予者。
豈未知所以問邪。
論畢。
予結壇課呪。
同志亦仍于此結後安居。
每布薩辄一晤言。
因設問端十條。
同志各答。
長短俱露。
大約平日依文解義處多。
入理觀心處少。
故不能遊刃于節閑也。
于是更作十答。
嗟乎。
語言卽道。
道非語言。
此之問答。
大似嚼飯喂嬰。
他年好惡知端的時。
當發嘔耳。
然臭腐神奇。
善用茹退者。
不又為新榖作增上緣乎。
[問。
]戒乘緩急。
四句料揀。
本出經論。
畢竟以何為戒。
以何為乘。
如大論十戒。
則戒卽乘。
梵網暫離菩提心犯輕垢。
則乘卽戒。
又四教各有戒有乘。
須一一知其歸著。
然後商其緩急何如。
﹝答。
﹞乘戒同依一性。
元非異體。
故緣了二修。
亦常相卽。
如梵網大論所明是也。
但衆生積迷旣久。
事理二障。
各有輕重。
緻令修時。
亦分緩急。
此則性遮諸業為戒。
念處觀慧為乘。
而藏通二教。
戒指七衆律儀。
乘指生滅無生二種念觀。
别圓二教。
戒指梵網重輕。
幷七衆律儀。
乘指無量無作二種念觀。
各就當教。
自有事障重理障輕者。
堪修觀慧。
易犯性遮。
名乘急戒緩。
自有理障重事障輕者。
堪能護戒。
不達理觀。
名戒急乘緩。
若二障俱輕。
則戒乘俱急。
二障并重。
必戒乘俱緩。
此歸著大略也。
今旣聞皆有佛性。
又知戒卽全性所起緣因。
乘卽全性所起了因。
仍複全修在性。
則急戒卽急乘。
急乘卽急戒。
豈肎再歴三塗。
方得悟道。
又豈肎久滞人天。
不歸真際哉。
[問。
]梵網明不受佛戒。
為畜生木石。
又犯戒人。
畜木無異。
夫不受戒。
虛生浪死。
故名畜生。
覺悟無期。
故如木石也。
受戒卽入佛位。
而犯者仍與畜生木頭無異。
則受戒之益毫無邪。
﹝答。
﹞永居門外。
永棄佛海。
厥苦是均。
然不受戒。
未必盡堕地獄。
破戒決堕地獄。
一則常處暗暝。
固為可憫。
一則舍明入暗。
尤為可悲。
但不受戒。
無成佛期。
破戒堕落。
猶為成佛緣種。
此受戒之勝益也。
至于未受而發心秉受。
誤犯而殷重悔除。
木石皆非木石矣。
[問。
]人謂不受戒。
雖失大益。
而無破戒罪。
然則地獄中。
更無不受戒人邪。
又謂受而不學。
則不知不坐罪。
戒壇挂名。
便可
偷心熾然。
不思追蹤往哲。
但欲奪彩時流。
為善知識。
正應據先聖之典型。
杜其僭竊。
不惟棒喝機鋒漸成惡套。
卽有藥病俱埽埽亦不畱之達磨來。
恐不畱複成窠臼。
如波逐波。
有何了期。
莫若向源頭處讨個脈路。
則循規蹈矩。
不施一巧。
坐緻太平。
幸薦取本分草料。
莫更求格外鉗錘也。
【拟答白居易問寂音禅師書[問在林閑錄)】 如來出世。
惟為一乘。
衆生根性不等。
方便說三。
雖複說三。
究竟歸一。
恐不信沒在苦。
故須鑒彼當機恐以三乘作實法會。
故雲無有高下。
夫衆生種種病。
隻是一病。
以不識佛性故。
如來種種藥。
元是一藥。
究竟為一佛乘故。
然受病旣久。
變症多端。
醫王用藥。
亦須随宜得所。
然則病愈藥除。
乃如來本意。
藥應病與。
乃方便智門。
惟達如來設教元由。
自得末世利人妙用。
為下種者。
強毒以大亦可。
為熟脫者。
善巧說三亦可。
若權實之緻不明。
悉檀之義未委。
豈惟順機說三為妄分别。
卽一味道亦瞞盰儱侗。
故六種經中所有二義。
恰恰相成也。
五蘊十二因緣者。
蘊以積聚覆蓋為義。
分名為四。
對色成五。
隻名色一支便具。
何得約十二因緣倫次成難邪。
十二因緣。
約三世因果輪回。
以能生果為因。
展轉相藉為緣。
是故蘊惟苦谛。
緣兼苦集。
蘊法約橫。
因緣約豎。
始從無明終至老死。
一一支中。
皆具五蘊。
不依五蘊。
何得無明。
安有諸行。
生卽五蘊虛妄和合。
老卽五蘊虛妄變異。
死卽五蘊虛妄散壞耳。
【答人問參究初心方便說】 向上一機。
自有祖庭正令。
不落方便。
旣曲為中下。
設方便門。
有一病。
随有一藥。
病旣萬端。
藥亦千變。
良醫合宜而用。
砒霜活人。
庸醫昧機而施。
醍醐傷命。
立一法必伏一獘。
有一利。
必具一害。
棒喝機鋒。
提持公案。
皆藥也。
亦皆病也。
未可軒轾。
亦未可決定執為初心方便。
如人行路。
不與導師同程。
莫若博問路徑。
不然。
惜一時之躊躇。
贻歴年之錯誤。
入鬼國。
堕深坑。
遇蠱毒。
逢劫賊。
敢保十個五雙有分在。
【答菩薩戒九問[原問附)】 [問。
梵網雲。
于未受戒人前。
說七佛教戒者。
犯輕垢罪。
謂但遮誦時。
不遮講時。
何意。
) ﹝答。
﹞比丘戒法。
關系僧輪。
為防賊住。
一切俱遮。
菩薩戒法。
普收五道。
解義發心。
事非所禁。
但誦時恐有發露。
不合令未受者知。
故雲不得說也。
[問。
戒本四重。
梵網十重。
詳略不同。
梵網犯重。
見相更受。
戒本但雲更受。
寬嚴有異。
何也。
) ﹝答。
﹞戒本出地持。
地持合殺盜淫妄名出家八重。
善生經。
列殺盜淫妄酤酒說過。
名優婆塞六重。
梵網僃二經之義。
總為十重。
纓絡亦同。
由被機不等故也。
今戒本四重。
複有三義。
一者。
在家出家欲受此戒。
必已先受五戒十戒具戒。
是則殺盜淫妄根本性重。
不須更列。
惟列增上戒也。
二者。
菩薩戒法。
逆順無方。
為衆生故。
容少分現行性罪。
此四理無開許。
故獨列之。
三者。
根本四罪。
一犯永堕。
大乘雖通忏悔。
亦必期于見相。
今此四法。
設有犯者。
猶堪更受。
恐濫前四。
故獨列之。
然梵網犯重。
必見好相者。
釋迦和尚一往法嚴。
彌勒阇梨。
輕重開遮。
理須詳悉。
今準經論參合發明。
殺盜等四。
随犯一種。
諸戒并失。
得見好相。
大可重受。
而比丘法中。
仍無僧用酤酒等六。
随犯一種。
失菩薩戒。
具戒以下。
不名為失。
故殷勤悔過。
許其重受。
二經互相影略。
非相違也。
[問。
比丘遮罪難緣乃開。
今性罪開而遮罪無文。
且逆行凡夫安能利人邪。
) ﹝答。
﹞遮罪為護衆生。
大士皆應同學。
難緣所開。
已同聲聞。
惟性罪一向遮。
故須開也。
不揀是凡是聖。
果能悲心代苦。
慚愧不為功。
則戒身無恙。
傥借口任情。
止成自欺。
必虧戒體。
莫貪大士虛名。
而招長夜苦報也。
[問。
受戒羯磨文。
若無授者。
聽像前自受。
梵網自誓受戒。
必須要見好相。
不見好相。
不名得戒。
何也。
) ﹝答。
﹞受戒一事。
須論因緣。
因是内心殷重。
緣是授受分明。
修證貴因深。
教道藉緣具。
是以比丘律藏。
嚴住持僧寶之體。
專重衆緣。
璎珞地持。
開趨向菩提之路。
但觀因地。
梵網最初結戒。
理須二法并扶。
故雖許自受。
必見相為期也。
又複應知。
如起信所明。
或有衆生以大悲故。
能自發心。
或正法欲滅。
以護法因緣故。
能自發心。
複有見佛色相。
而發其心。
今梵網求相。
所以使發菩提。
地持像前得受。
但指已發心者。
梵網嚴立法。
地持嚴擇人。
互表裡也。
複次璎珞經雲。
諸佛菩薩現在前受。
名上品戒。
法師相授。
名中品。
千裡無師像前自受。
名下品。
亦無求見好相之言。
然猶約外緣分别。
複有論雲。
發增上心。
得增上戒。
又心無盡者。
戒亦無盡。
是約内因分上中下也。
今人大須自審。
果念念與悲智相應。
上荷正法。
下憫含生。
便遵璎珞地持。
如雖希佛道。
悲智未深。
則須秉持梵網。
或現有明師。
心存憍慢。
不從求受。
别向像求。
斯則兩經鹹不聽。
五悔終不成。
旣欲遠趨極果。
豈容因地不真。
豪傑士斷不宜自诳矣。
[問。
大乘重内因。
今時律師。
可知人内因真否。
如不真得戒否。
如不得戒。
設犯還定罪否。
) ﹝答。
﹞羯磨文有觀察當機之法。
不知内因而妄授。
不免無解作師之過。
受者不善無記心。
雖不發戒。
然濫膺菩薩名。
自當依法判罪。
非比丘戒中。
竟以賊住論也。
[問。
忏罪羯磨。
許向小乘悔過。
梵網經。
不得向未受菩薩戒者說。
尚不向說。
可向悔邪。
) ﹝答。
﹞住持僧寶。
堪受忏悔。
又聲聞人。
雖未識長者是父。
實是真子。
非餘一切未受戒者比也。
至半月說戒。
遣之令出。
是布薩常規。
亦彈斥微旨。
然當必有菩薩比丘主之。
仍是攝取于僧矣。
[問。
梵網有見上座和尚阿阇梨。
及請二師之文。
又五逆。
加弑二師。
成七。
今授戒。
何止一師。
) ﹝答。
﹞璎珞地持。
并止一師。
又梵網受法。
傳自什師。
載于義疏。
亦止一師。
其請二師。
是請佛菩薩。
所雲應如法供養二師。
及弑二師成逆。
則徧指比丘戒等二師。
[問。
重定受戒法。
初已發菩提願。
何後複令發四弘。
招重繁過。
) ﹝答。
﹞前審因。
後秉法。
前發心向道。
後誓铠莊嚴。
前總後别。
前覺悟始因。
後要期極果。
前一心思惟知識開示。
後三寶加持道場尅證。
由前故有後。
由後以成前。
豈雲重複。
如先請師。
像前複請。
又如授比丘戒。
屏問遮難。
僧中複問。
亦重繁邪。
[問。
旣謂機感有殊。
授法不一。
若簡若繁。
俱無乖舛。
則直宗一轍。
何必會三家成一式。
) ﹝答。
﹞始予獨遵慈氏羯磨。
往往有嫌太略者。
乃敢折衷會三為一。
但用經論成言。
更不别加文飾。
三典并現流通。
想是機宜有在。
聊順一時之機。
匪敢執今非古。
可用與否。
一任後賢。
【答黃樨谷三問[原問附)】 [問。
佛不能滅定業。
地藏菩薩胡為有滅定業真言邪。
且旣達本來罪福皆空。
又何謂邪。
) ﹝答。
﹞業之與報。
皆是自心現量。
心空一切皆空。
心假一切皆假。
心中一切皆中。
特凡夫不達能造所造。
能受所受。
當體三德秘藏。
而以殷重倒心。
作殷重惡業。
必招殷重苦報。
名為定業。
彼心旣定。
不可挽回。
大覺亦不能卽令消滅。
故大慈悲巧設方便。
令地藏大士說呪勸持。
卽是轉其定心。
漸使消滅也。
是故菩薩功能。
全是佛之功能。
佛旣不居。
菩薩亦不居。
究竟隻在當人一念信受持呪之心耳。
此正所謂旣達本來罪福皆空之旨。
原非撥無因果。
以罪福因果當體卽空。
亦複卽假卽中。
迷則滅與不滅。
俱非達本。
達則滅與不滅。
總不礙空也。
古人雲。
如何是本來空。
業障是。
如何是業障。
本來空是。
透此二語便出野狐窠臼矣。
[進問。
畢竟佛何不自說。
所謂佛不能滅。
尚有疑在。
) ﹝答。
﹞釋此須知三義。
一諸佛說法。
必系四悉因緣。
有聞佛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
佛卽自說。
如棱嚴尊勝諸呪。
皆滅定業也。
有聞菩薩說而歡喜生善滅惡入理者。
須菩薩說。
如此呪。
及大悲等呪是也。
二罪不自滅。
不他滅。
不共滅。
不無因滅。
而有時唯說自滅。
雲心空業空。
有時惟說他滅。
雲佛菩薩力。
有時說須共滅。
雙舉内因外緣。
有時說無因滅。
雲非自非他。
皆四悉因緣。
否則便成四謗也。
三不能滅約三藏迹佛。
能滅指圓教因人。
如華嚴雲。
初發心時。
已勝牟尼。
亦其例也。
知此三義。
一切法無不通達。
[問。
萬緣構時息心休定。
覺甚快樂。
而攝入之功甚難。
若行數息作觀等門。
恐多一番作意起滅。
如何頓入一念不生境界。
) ﹝答。
﹞一切境界。
本自不生。
亦不住滅。
迷此理本。
皆是生住滅相。
妄見萬緣構集。
妄生苦惱。
又于息心休定境界。
妄生快樂。
苦惱快樂。
皆醉見也。
緣集緣散。
皆屋轉也。
直須酒醒。
方知屋本不轉。
又須知屋本不轉。
迷醉方可醒耳。
數息作觀等妙法。
各逗一機。
欲頓悟境界不生。
莫若四性推揀。
觀此現前一念。
為自生邪。
他生共生無因生邪。
念若自生。
何藉外緣。
若他生。
何關自己。
若共生。
應一分有知。
一分無知。
有因尚不可。
況無因生。
仔細檢責。
覓念生相。
實不可得。
念旣無生。
境界安有。
二俱不生。
不複更滅。
一切時中。
重重照破。
不舍一切法。
不住一切法。
不厭一切法。
不著一切法。
作意卽非作意。
起滅亦無起滅。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也。
【答陳弘衮二問[原問附)】 [問。
橫死之說。
與業報矛盾。
又旣有不應死而死。
必有不應生而生。
推之富貴貧賤莫不皆然。
範鎮謂人生如樹花同發。
随風而散。
或墜茵席之上。
或落糞溷之中。
不誠有理邪。
) ﹝答。
﹞一切因果。
從來不爽。
橫死之果。
的由橫死之因。
蓋業有三世不同。
謂現報業。
生報業。
後報業。
此三世業力。
又各論強弱。
互相傾奪。
且如有人。
前生業報。
今應長壽。
乃忽起猛惡夭折之因。
遂入橫死科中。
據現報則非橫死。
據夙善卽不應死而死。
惟業果由心招感。
故心能轉業。
則定而不定。
心被業牽。
則非定而定。
請為決曰。
人生如樹花。
随善業風吹。
堕人天茵席之上。
随惡業風吹。
堕三塗糞溷之中。
噫。
安得深達唯心之士。
與曠觀業性差别哉。
[進問。
因果三世義僃矣。
儒不信也。
易曰。
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
必有餘殃。
論其身及其子孫而止耳。
故德之厚者。
必曰宗廟飨子孫保。
以斬然無後為德之至薄。
佛亦有以此論因果者否。
) ﹝答。
﹞因果道理。
窮深極遠。
徹妄該真。
尼山大聖。
姑就見聞開曉。
乃因果一義耳。
卽此而通之。
可信佛法。
執此而自是。
兼礙儒門。
夫積善餘慶。
何堯舜無肖子。
夷齊無後昆。
積惡餘殃。
何盜跖永壽。
曹馬高爵。
此非通于三世。
終墨墨矣。
由一切無非因果。
故窮通壽夭。
榮辱得失。
襍然互感。
事非一轍。
乃至父母子孫。
皆以同業相召。
佛經亦雅言之。
然世閑因果。
虛幻不實。
且如大舜。
宗廟飨。
子孫保。
已不能畱至今日。
三千年來。
彈指已過。
何如度脫親因。
永超生死。
為出世大孝邪。
是以儒明因果。
非不合佛法。
但知一不知二。
知近不知遠。
此拘虛者之所不信。
明達者之所必求也。
【答元赓問】 真言與佛名。
功德平等。
機緣不同。
各具四益。
今勸持呪。
與勸持佛名無異。
當信菩薩機緣。
及吾人願力。
各自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傥謂持名為是。
持呪為非。
華嚴所謂受一非餘。
魔所攝持也。
記數之法。
普被三根。
上根不礙記。
下根必須記。
故總以數期之。
俾利者卽此打成一片。
而鈍者亦不失緣因善根。
傥托言事理一如。
不須記數。
恐上智少下愚多。
不至忘失者幾希矣。
【答鄧靖起三問】 禅門流獘久矣。
未可力争也。
賴有識之士。
用其法不染其病。
鑒其失不廢其法耳。
凡針灸藥石可起病者。
無論君臣佐使。
皆心上化工也。
古人诃坐禅。
勸坐禅。
勸提話。
诃提話。
各逗機宜。
善用之無非是藥。
不善用無不增病。
必執诃坐為是。
何異執話頭者诃放下也。
真到參無可參處。
教外别傳。
正法眼藏。
是甚麼馬屁[土*孛]。
念佛三昧。
三昧中王。
信不容易。
但旣三根普被。
又不宜一味說難。
且七日一心不亂。
不可判淺。
夜夜伴佛眠。
不可判深。
蓋一心不亂。
有事有理。
事一心。
已不容易。
理一心。
何容強臻。
而共眠共起之佛。
不過本具性德。
蠢動皆爾。
非關修證。
殊未希奇。
若達共起共眠之佛。
仍熾然言念無閑。
方得名理一心。
若未達共起共眠之佛。
一味言念他佛。
念至打成一片。
得見他佛。
卽頓悟共起共眠之佛矣。
勢至雲。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十六觀雲。
諸佛有異方便。
令汝得見。
此之謂也。
故一聲彌陀。
無論解與不解。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念念都是成佛真因。
而漫雲炒砂成飯。
不幾謗三世諸佛大方便法輪乎。
攝律儀戒成法身德。
攝善法戒成般若德。
攝衆生戒成解脫德。
三德卽三身極果。
戒為法界。
一切法所歸趣。
一切法所從出。
故雲惟佛一人持淨戒。
其餘皆名破戒者。
又雲。
若人受佛戒。
卽入諸佛位。
佛頂謂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若不斷淫殺等。
必落魔道神道。
惟以戒攝心。
令其生定發慧。
方名三無漏學。
故知受戒修行。
如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不假兵戈也。
至别商參究話頭等對治法門。
是兵者不得已而用之耳。
六祖旣悟心宗。
出世仍須禀具。
清涼華嚴菩薩。
十誓凜如冰霜。
遠公蓮社始祖。
臨終考午後蜜。
千古芳規。
昭昭具在。
何狂禅肆無忌憚。
淺學絕不經懷也。
【答淨性三問[原問附)】 [問。
心外無法。
同體之義明矣。
如何大心不發而自利。
法外無心。
法法皆是法界明矣。
雲何逢緣又生取舍。
若雲名字位中雖知此理。
柰煩惱習氣所使。
還舍習氣。
不舍習氣邪。
) ﹝答。
﹞汝之所明者。
語言道理而已。
法塵妄影。
尚不能自利。
何況大心。
已是取舍。
何待逢緣。
此卽是汝煩惱習氣。
若果了同體法界。
更有何習氣可舍哉。
[問。
十界一心。
何不相知。
若惟佛知。
則生佛不同。
若名字知。
非究竟知。
還屬修功。
若雲不須論修。
現現成成。
則生佛無别。
) ﹝答。
﹞妄謂各不相知。
便于心外别計十界矣。
若知十界唯一心。
則心尚不可得。
何有各各不相知之十界邪。
悟十界唯一心者。
假名為佛。
如醒人見屋不轉。
迷一心計十界者。
假名衆生。
如醉人妄見屋轉。
生佛不同者醒醉。
所同者。
從來不轉之屋也。
就理同處。
何須論修。
醉人屋非現現成成不轉者乎。
[進問。
體同用亦應同。
何有十界之異。
若體性真實是同。
虛妄相狀是異。
性相豈有二邪。
若雲相卽無相。
相卽法界。
則地獄何必趣于佛界。
若不須趣。
畢竟如何成佛。
) ﹝答。
﹞十界體用。
本無不同。
迷者謂相異性亦異。
體用元不曾減。
悟者知性同相亦同。
體用亦仍不增。
故獄界卽法界。
元無佛界可趣。
獄界可舍。
約此實義。
假名出獄成佛。
柰何終日向假名上分别。
忘卻法界真體性邪。
不達體性。
終日說法界。
是極惡名言習氣。
【答淨塵問[原問附)】 [問。
大慧雲光未透脫的。
不曾親見法身。
到底覺得面前有物。
此豈非昭昭靈靈之一物也。
此物旣從真心而有。
全體是真。
如此了得。
盡大地是個法身。
是個自己。
雲何複說有見不見。
透脫不透脫。
然如此為甚觸境逢緣。
又用不者。
被習氣所使。
過在甚麼處。
又大慧此旨。
與台宗觀心法門。
為同為異。
) ﹝答。
﹞大慧正是拈出禅病。
要人讨個透脫親見一回。
若實透脫。
便不作透脫不透脫想。
若實親見。
便不作見不見想。
今雲此物旣從真心而有。
乃至如此了得雲雲。
全堕見解窠臼。
正所謂到底覺得面前有物者也。
何必昭昭靈靈而後謂之一物哉。
惟坐此見解窠臼。
所以說有逢緣觸境用著用不著等。
傥實透脫親見。
你喚甚麼作緣境。
誰去逢觸。
你要用個甚麼。
又誰去用。
隻者習氣。
從甚處來。
又誰被使。
豈不百襍粉碎。
更喚甚麼作法身。
作自己。
設或未然。
大非容易。
須将身心世界。
及種種名言習氣。
乃至平日思前慮後諸般念頭。
全體放下。
單單用個推檢法。
看此能了達的。
所了達的。
畢竟是個甚麼。
此台宗絕妙工夫。
與宗門不隔絲毫。
若但看麻三斤。
狗子無等。
一則公案。
又是一種方便。
下手不同。
到家則一。
皆須勿忘勿助。
拌命死挨。
不論時劫。
切忌将心待悟。
切忌坐在無事甲裡。
切忌作道理商量。
切忌性急求速發明。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
東鑽西撞。
空喪光陰。
但生死心切。
綿綿密密。
日久歲深。
不計程限。
自然或向看經處。
或向習坐時。
或著衣吃飯邊。
或見色聞聲際。
蓦然拶入。
方信從來說的。
都是夢話。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一 p1:南能,或為北神秀南惠能之義,校者疑為難能,僅注明以備查 p2:疑為睛,紙本作晴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二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答張叔韓問】 【答敷先問】 【答庸庵二問】 【答湛持公三問(原問附)】 【壇中十問十答(有引)】 【續一問答】 【性學開蒙答問(卽壇中第四問廣答)】 【答問二】 【答張叔韓問】 作善作惡。
固皆生死根本。
不作善惡者。
獨非生死根本乎。
天堂地獄。
于我何有。
獨不曰。
作善作惡。
于我何有乎。
鳥窠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與吹布毛之旨何别。
若不以斷惡修善為門。
但願無善無惡。
無生無死。
此善星所以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也。
【答敷先問】 法華三昧。
圓該始終。
貫徹凡聖。
動靜雲為。
全在此三昧中。
無柰情生智隔。
日用不知。
縱令不知。
理性何減。
欲知理性。
秖谛觀現前一念心性。
為在内外中閑諸處邪。
為屬過未現在邪。
為有青黃長短等方隅色像可蹤迹邪。
為竟空無斷滅不可道邪。
若心性離四句絕百非。
如此從心所現諸法。
安得不離句絕非也。
又諸法各有名貌。
各可指陳。
心何名貌。
如何指陳。
由此言之。
法外無心明矣。
然設無心。
誰知諸法。
法現心中。
如影現鏡中。
雲現空中。
旣不可分别是心是法。
又不可分别非心非法。
謂非實相實性可乎。
佛界實相。
乃至獄界亦實相也。
佛界實相無相無不相。
具足百界千如。
乃至獄界實相。
亦無相無不相。
具足百界千如也。
十界正報是實相。
十界假名國土亦實相也。
旣無一法非實相。
則無一法非法華三昧。
不于實相法界。
妄起凡夫二乘見解。
縱偶起之。
随了此見。
亦是實相。
亦是法界。
如此了達。
勿忘勿助。
久久打成一片。
自然與法華三昧相應。
切莫舍此别圖圓頓。
亦莫畏此别圖捷徑。
此最圓頓最捷徑法也。
若事行助成理觀。
有智者三昧忏儀在。
勤而行之。
果證可尅。
若不誦一經。
不入壇行道。
則如常不輕。
觀一切衆生決定作佛。
觸境逢緣。
恒作佛法界觀。
由眼所見無非佛色。
耳所聞無非佛聲。
鼻所嗅。
無非佛香。
舌所宣無非佛号。
身所觸無非佛境。
意所緣無非佛法。
故得六根清淨。
三障圓轉。
此所謂能轉法華。
不堕說食數寶之譏。
亦不招闇證無聞之禍矣。
【答庸庵二問】 善惡無性。
先須論心。
心若迷善功微而惡罪大。
心若悟善功大而惡力微。
以善惡雖皆性具。
一順一逆故也。
招報随其念之強弱。
亦無一定。
學人失念。
秖貴覺照。
果能覺照。
煩惱雖熾。
必漸減矣。
覺于臨境貴猛。
覺于平日貴密。
又貴事理并運。
顯密互資。
危微精一之功。
在己不在人也。
法執根本無明。
我執枝末無明。
論生起先法後我。
論斷除先我後法。
然圓人直觀心性。
我法本自虛融。
何有先後。
或開圓解。
我執習強者。
不妨先作人空觀也。
【答湛持公三問(原問附)】 (問。
知之一字。
妙禍之門。
二門同是一知。
工夫如何下手。
又此知若有所知。
對待成妄。
若無所知。
何所表而雲知也。
又用知知于知邪。
不起知知于知也。
) ﹝答。
﹞知見立知。
禍門也。
知見無見。
妙門也。
若不達能所性空。
妄計心外有法。
此知卽名不覺。
若達心外無法。
能所不二。
此知卽名始覺。
亦名妙觀察智。
亦名無塵智。
此智從本體起。
還照本體。
雖複自照。
實無能照所照。
以達無二體故。
名字位中直用此智。
念念體達心外無法。
法法唯心。
不論時劫。
不論功用。
至金剛後心。
永斷生相無明。
始覺合本。
稱究竟覺。
今下手工夫。
正要起知。
知于知體之外更無餘法。
永嘉所謂但知而已。
若不起知。
知于但知。
未有不随妄能妄所者。
大乘止觀。
三明以何依止中言之頗詳。
(進問。
若起知知于但知。
恐但知而成所知。
起知之知。
不無能所。
恐用心時。
更落妄想窠臼。
如何善用心者。
起知知于但知。
仍不堕妄能妄所邪。
) ﹝答。
﹞非除他物。
但取于知也。
以知外無法。
名但知也。
達得但知。
則知之一字。
亦是強名。
原無一物。
豈成所知。
若有所知。
又成一物。
非但知矣。
下手方便。
強觀諸法無實。
唯是一心。
随觀心無心相。
覓不可得。
然後悟入但知法門。
前二方便。
皆唯心識觀。
初除分别性。
次除依他性。
悟入但知。
是真如實觀。
證圓成實性也。
(問。
摩诃止觀。
初以識陰為所觀境。
然能觀亦用意識。
能所有何辨邪。
) ﹝答。
﹞前念為能觀。
後念為所觀。
由能觀全用一心三觀。
便知所起後念。
全是一境三谛。
旣一境三谛。
則起卽無起。
亦不妨無起而起。
起無起名為谛。
無起起名為觀。
是謂谛觀。
名别體複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也。
【壇中十問十答(有引)】 病卧深山力疾商梵網佛頂。
乘戒源頭。
性修旨趣。
圓通本根。
常住妙理。
和盤托出矣。
然根節所聚。
[宀@款]會所關。
無有發一言啟予者。
豈未知所以問邪。
論畢。
予結壇課呪。
同志亦仍于此結後安居。
每布薩辄一晤言。
因設問端十條。
同志各答。
長短俱露。
大約平日依文解義處多。
入理觀心處少。
故不能遊刃于節閑也。
于是更作十答。
嗟乎。
語言卽道。
道非語言。
此之問答。
大似嚼飯喂嬰。
他年好惡知端的時。
當發嘔耳。
然臭腐神奇。
善用茹退者。
不又為新榖作增上緣乎。
[問。
]戒乘緩急。
四句料揀。
本出經論。
畢竟以何為戒。
以何為乘。
如大論十戒。
則戒卽乘。
梵網暫離菩提心犯輕垢。
則乘卽戒。
又四教各有戒有乘。
須一一知其歸著。
然後商其緩急何如。
﹝答。
﹞乘戒同依一性。
元非異體。
故緣了二修。
亦常相卽。
如梵網大論所明是也。
但衆生積迷旣久。
事理二障。
各有輕重。
緻令修時。
亦分緩急。
此則性遮諸業為戒。
念處觀慧為乘。
而藏通二教。
戒指七衆律儀。
乘指生滅無生二種念觀。
别圓二教。
戒指梵網重輕。
幷七衆律儀。
乘指無量無作二種念觀。
各就當教。
自有事障重理障輕者。
堪修觀慧。
易犯性遮。
名乘急戒緩。
自有理障重事障輕者。
堪能護戒。
不達理觀。
名戒急乘緩。
若二障俱輕。
則戒乘俱急。
二障并重。
必戒乘俱緩。
此歸著大略也。
今旣聞皆有佛性。
又知戒卽全性所起緣因。
乘卽全性所起了因。
仍複全修在性。
則急戒卽急乘。
急乘卽急戒。
豈肎再歴三塗。
方得悟道。
又豈肎久滞人天。
不歸真際哉。
[問。
]梵網明不受佛戒。
為畜生木石。
又犯戒人。
畜木無異。
夫不受戒。
虛生浪死。
故名畜生。
覺悟無期。
故如木石也。
受戒卽入佛位。
而犯者仍與畜生木頭無異。
則受戒之益毫無邪。
﹝答。
﹞永居門外。
永棄佛海。
厥苦是均。
然不受戒。
未必盡堕地獄。
破戒決堕地獄。
一則常處暗暝。
固為可憫。
一則舍明入暗。
尤為可悲。
但不受戒。
無成佛期。
破戒堕落。
猶為成佛緣種。
此受戒之勝益也。
至于未受而發心秉受。
誤犯而殷重悔除。
木石皆非木石矣。
[問。
]人謂不受戒。
雖失大益。
而無破戒罪。
然則地獄中。
更無不受戒人邪。
又謂受而不學。
則不知不坐罪。
戒壇挂名。
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