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關燈


    反被聰明誤。

    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

    而愚人女子。

    反肎心厭娑婆苦。

    深求出離。

    當知彼是真愚癡。

    此乃大智慧。

    好惡易分。

    莫自昧也。

    每見儱侗瞞盰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識。

    遇著老實念佛的樵夫農婦。

    亦教參禅。

    推來拽去。

    自供撫掌。

    此輩老實人。

    認作誠實。

    破壞善根。

    究竟參又參不來。

    念又念不熟。

    腳跟不穩。

    心事徊徨。

    噫。

    亦可慘矣。

    吾勸汝咬釘嚼鐵。

    信得西方及。

    切切發願。

    持戒修福。

    以資助之。

    無禅有淨土。

    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此千古定案。

    汝不須疑。

    彼無恥邪師。

    敢誣先聖。

    辄肆飜案。

    秖益露其惡見耳。

    何嘗飜得古人定案哉。

     【示徐仲弢】 居士習氣。

    不在名利。

    但心粗氣浮為累。

    果觸事十思。

    深入菩薩微細智網。

    不患不能出世也。

     【示方爾階】 念佛法門。

    雖該羅八教。

    圓收無量百千三昧。

    而下手之方。

    又最直捷痛快。

    蓋凡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等。

    固先開真解。

    然後下手。

    萬無夾帶疑情之理。

    隻今持名一法亦止蓦直持去。

    不用三心兩意。

    深信淨土可生。

    發願決定往生。

    以持名為正行。

    以六度等為助行。

    萬修萬人去。

    斷斷可保任者。

    若一點好勝之心。

    涉入參究。

    謂為向上。

    則腳跟不穩。

    禅淨兩失之矣。

    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

     【示王思湖】 菩提種子。

    人人有之。

    因自暴自棄自畫。

    使無量功德善根。

    枉作人天生死資糧。

    摩尼寶珠。

    貿一衣一食可惜也。

    吾人與三世諸佛同一心性。

    同具六根。

    何有分毫欠缺。

    但肎一念發菩提心。

    誓成佛道。

    則今所作所為。

    無非稱性功德。

    不必改弦易轍後謂修行。

    秖須恁麼信去。

    漸積功德。

    成佛無疑矣。

     【示張子歲】 今人畢世咿唔于緻知格物之旨。

    曾未究心。

    可謂好學邪。

    孔子亟稱顔回好學。

    唯以不遷怒不貳過兩語為之寫神。

    此了心外無境。

    深達唯心識觀者也。

    傥見心外有一物可當情。

    則物不格。

    知不至。

    而過之貳。

    怒之遷。

    必已甚矣。

    安有不遠之複。

     【示夏恕庵】 諸法如夢。

    妄計為實。

    而生苦樂。

    所以歴劫自縛。

    然正憶時。

    不必強令不憶。

    秖返觀此憶念心。

    畢竟是個甚麼。

    看來看去。

    看得一場懡□。

    無始恩愛。

    不知何處去矣。

    著眼。

     【示自若】 佛法盛時。

    人争務實。

    逮其衰也。

    衆鹹競名。

    實故超生死證菩提。

    名必增人我長魔業。

    志士不可不熟審也。

    現前一念心性。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然迷之則為凡夫。

    悟之則為聖人。

    其人迷。

    縱稱為聖。

    何救于迷。

    其人悟。

    縱貶為凡。

    何損于悟。

    虛名不足重輕明矣。

    善學道者。

    先觀毀譽紛然。

    而迷悟自若。

    則不以毀譽二其心。

    次觀迷悟條然。

    而心性自若。

    則不以迷悟惑其見。

    不被迷悟二字所惑。

    于本分事稍有相應分耳。

     【示巨方名照南】 諸法無性。

    盡随心轉。

    心為名利。

    一切趨名利。

    心為菩提。

    一切趨菩提。

    故曰地獄為法界。

    乃至佛為法界。

    是趨不過也。

    善财發菩提心。

    廣歴百城。

    随其所向。

    方盡稱南。

    定盤星正。

    無往非南方耳。

    惡王淫女。

    苦行弄沙。

    世人觀之。

    何嘗不作惡法會。

    今未嘗無暴虐王。

    豔異女。

    炙身婆羅門。

    聚沙諸童子。

    若以善财眼視。

    非卽真善知識哉。

    所以真正發心人。

    觸境逢緣。

    待人接物。

    一切作佛色佛聲佛香佛味佛觸佛法想。

    則念念與薩婆若海相應。

    不必商量修證工夫。

    而妙在其中。

    若舍目前佛境界。

    别問蒲團上觀心法要。

    含元殿裡。

    更覓長安。

    身在海中反緻渴死。

    由不達妙止妙觀。

    取諸左右逢源故也。

    請以此根本智光。

    照方盡南。

    始信一一微塵。

    各具大千經卷。

    塵塵皆巨方矣。

     【示聞覺】 現前一念聞性。

    本圓通常。

    秖不自覺耳。

    誠向靜居。

    聞十方時。

    識取本圓。

    隔垣聽音響時。

    識取本通。

    聲生聲滅聞不生滅處。

    識取本常。

    則信吾人現行業識。

    卽諸佛不動智光。

    耳根旣爾。

    餘根亦然。

    六根旣爾。

    塵識亦然。

    塵塵法法。

    罔非圓通常。

    是謂耳門圓照三昧。

    豈離吾人現前一念。

    别有觀音所證法門哉。

    恁麼覺得。

    則三十二應。

    十四無畏。

    四不思議無作妙德。

    一皆性具力用。

    貧女寶藏。

    本自有之。

    非外得也。

    但谛思而深會。

    無邊法藏。

    列祖機緣。

    同條共貫。

    無岐指矣。

     【示爾階】 四念處者。

    佛法之總綱。

    偏圓權實靡不由之。

    出生死要路。

    成菩提通塗也。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

    身受心法。

    指果報五陰。

    卽苦谛也。

    不了虛幻。

    妄起常樂我淨等計。

    卽集谛也。

    了了觀察。

    知其不淨苦空。

    無常無我。

    亦如幻化。

    亦惟假名。

    亦卽法性。

    卽道谛也。

    不起常樂我淨四倒。

    不招分段生死。

    不起無常無樂無我不淨四倒。

    不滞偏真涅槃。

    不起亦常亦無常。

    亦樂亦苦。

    亦我亦無我。

    亦淨亦不淨。

    雙四倒。

    不招真常流注。

    不思議變易生死。

    卽滅谛也。

    故勤修四念處。

    則見四四谛矣。

    觀身不淨等。

    見生滅四谛。

    觀身如幻等。

    見無生四谛。

    觀身假名無性緣生徧造十界等。

    見無量四谛。

    觀身法性卽實相等。

    見無作四谛。

    故維摩雲。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毗舍浮佛雲。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谛信審觀。

    不患不立地成佛也。

     【示世聞】 禅教律三。

    同條共貫非但春蘭秋菊也。

    禅者佛心。

    教者佛語。

    律者佛行。

    世安有有心而無語無行。

    有語而無行無心者乎。

    今之學者。

    不惟分門别戶。

    縱發心徧學。

    曾不知其一以貫之。

    所以一入律堂。

    便将衣鉢錫杖為标榜。

    一入講席。

    便将消文貼句為要務。

    一入禅林。

    便将機鋒轉語為茶飯。

    迨行腳十廿年。

    築得三種習氣飽滿。

    便思開一叢林。

    高踞方丈。

    自謂通禅通教通律。

    橫拈豎弄。

    七古八怪。

    騙惑愚迷。

    牢籠世智。

    及以真正佛心佛語佛行核之。

    鮮不公然背者。

    此無他。

    最初參學。

    旣不具正眼。

    又不具真正大菩提心。

    又不具真正為生死心故也。

    不為生死。

    決不能發起大心。

    不發大心。

    決不能開發正眼。

    欲真為生死。

    别無他術。

    須識三界無非是苦。

    現在身心便是苦具。

    不知苦故。

    重造苦因。

    今以四大觀身。

    四蘊觀心。

    了知無我我所。

    秖緣迷惑。

    枉受輪回。

    深生慚愧。

    猛求解脫。

    此卽真實為生死心。

    而又了知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諸佛已悟。

    衆生尚迷。

    我今旣知此理。

    誓與衆生。

    同證正覺。

    此卽真正大菩提心。

    發此心已。

    又知設有一事不合佛行。

    一言不合佛語。

    一念不合佛心。

    則不足自利利他。

    三千威儀。

    八萬細行。

    皆磨礲真性之具。

    斷不在衣鉢錫杖閑。

    便應洞明作犯止持。

    及開遮方便。

    方成佛行。

    十二分教。

    三乘聖典。

    皆指點心性之诠。

    斷不在名句文身閑。

    便應痛究偏圓權實。

    及體宗力用。

    方解佛語。

    拈花豎拂。

    種種機緣。

    皆點鐵成金方便。

    斷不可落識情蔔度邊。

    便應直下覓心。

    了不可得。

    不于心外商量古人公案。

    方契佛心。

    夫佛心己心。

    豈有二哉。

    觀現前一念心。

    了不可得。

    不複誤認緣影為心。

    方知一切諸法。

    無非卽心自性。

    旣知一切法皆卽自心。

    則佛心亦卽自心。

    旣知佛心卽是自心。

    則佛語佛行。

    何獨非自語自行乎。

    不于心外别覓禅教律。

    又豈于禅教律外别覓自心。

    如此則終日參禅看教學律。

    皆與大事大心正法眼藏。

    相應于一念閑矣。

    豈以枯禅默照為觀心哉。

     【示未學】 一切諸法。

    本自不有。

    不過自心所現。

    衆生迷惑。

    妄起計著。

    究其大病。

    秖因迷己為物。

    又複于中認物為己。

    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此卽無始生死根本也。

    迩來稍解佛法者。

    縱知四大非身。

    全不知緣影非心。

    不思緣影便是一物。

    何能靈妙常知哉。

    然正認緣影時。

    緣影元非心。

    而妄認緣影者。

    元未嘗不靈妙常知。

    離諸戲論也。

    但覰破一切所知境界。

    無論真妄有無。

    皆自心相分。

    而能知之體。

    究竟了不可得。

    如眼決不自見其眼。

    亦決非無眼。

    心不知心。

    亦複如是。

    由眼故見一切物。

    由心故有一切法。

    一切法皆不是心。

    而離心無一法如微塵許可得。

    但恁麼體達去。

    無有一法是心。

    更無一法非心。

    久久純熟便到心法一如境界。

    亦無能到所到。

    思之思之。

     【示智可】 生死大事。

    人皆有之。

    惟颠沛患難中歴過。

    倍應親切。

    乃有歴苦難而生死心仍未切者。

    虛妄我執。

    情計深厚。

    埋沒本有智光故也。

    然本有智光。

    豈可埋沒。

    日用動靜。

    嘗在我執情計中。

    躍躍欲露。

    人不肎冷眼一覰破耳。

    誠向虛妄我執中。

    努力冷覰。

    畢竟何物是我。

    何人計我。

    覓我于四大五蘊中。

    旣不可得。

    覓一能計我者。

    于四大五蘊外。

    又不可得。

    能計所計不亦當體空寂也與。

    唯其當體空寂。

    而橫生計著。

    所以背覺合塵。

    若知正橫計時。

    仍未始不當體空寂。

    豈不當下背塵合覺。

    鳴呼。

    迷則全覺成塵。

    悟則全塵歸覺。

    塵之與覺。

    其性不二。

    背無可背。

    合無可合。

    非背合而論背合。

    不深于教觀者不知也。

    然非念念反觀身心理性。

    亦決不能深入教觀。

    或有聞無慧。

    執火自燒。

    或有慧無聞。

    操刀反割。

    真為生死者。

    放下眼前活計。

    痛除無始惡習。

    以心印教。

    而不為虛言。

    以教印心。

    而不為暗證。

    雙超禅教兩弊。

    為智人所可已。

     【示宇泊】 宇宙無非旅泊。

    而泊宇内者。

    畢竟是甚麼人。

    五蘊身心。

    邸中幻物。

    喚作自己不得。

    然離身心。

    又喚何物作己。

    謂無豈不斷滅。

    别有與神我何異。

    經雲。

    見與見緣。

    幷所想相。

    如虛空花。

    本無所有。

    此見及緣。

    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透此雙超斷常二見。

    便知現前一念。

    離過絕非。

    便知宇内外一切物。

    泊今一念妄想心中。

    猶浮雲之在太虛。

    是謂不被物轉。

    便能轉物。

    回視妄認四大為身。

    緣影為心。

    複生厭離。

    必出此三界。

    乃歸家者。

    何啻日劫相倍而已。

    偈曰。

    宇宙泊在吾心。

    吾心本無所泊。

    一任亂想昏沉。

    本有靈明如昨。

    彩雲端見仙人。

    豈被手扇遮卻。

    不遮卻。

    耆婆童子空摸索。

    咄。

     【示恒慈】 慈之名一。

    義有三。

    生緣慈。

    法緣慈。

    無緣慈也。

    慈之義三。

    體惟一。

    謂佛性也。

    佛性體恒不變。

    生佛不殊。

    達此佛性。

    便成三慈。

    有人于此。

    起惑造業。

    破戒犯法。

    菩薩見之。

    了知善惡。

    從因緣生。

    如幻而有。

    旣造幻因。

    必招幻果。

    誓拔其幻因幻果之苦。

    與以幻滅之樂。

    是生緣慈。

    又知此善惡法。

    旣從緣生。

    便無實性。

    當體本空。

    不了本空。

    枉受輪轉。

    今自了本空。

    亦令他覺了本空。

    拔不了苦。

    與了空樂。

    是法緣慈。

    又知此善惡法。

    緣生無性。

    無性緣生。

    其體不二。

    卽是實相。

    不了實相。

    妄堕二邊。

    善了二邊。

    罔非實相。

    拔其非邊計邊之苦。

    與以卽邊卽中之樂。

    是無緣慈也。

    說雖次第。

    行在一時。

    常不輕菩薩所行法華三昧。

    乃恒慈三昧也。

     【示七淨】 大佛頂經雲。

    衆生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輪轉。

    試問妄想畢竟是個甚麼。

    在内邪。

    在外在中閑。

    乃至一切無著邪。

    若七處征窮。

    都無是處。

    非棱伽所謂妄想無性邪。

    妄想旣本無性。

    如何而可用邪。

    旣無妄想可用。

    又雲何有流轉邪。

    果卽現前一念妄想。

    痛究其源。

    究至當下無性處。

    便知離真心。

    别無妄想可得。

    如水外無波。

    離妄想别無真心可覓。

    如波外無水。

    但破徧計。

    則依他起上。

    卽顯圓成。

    開口處讨得清楚。

    十卷文義皆清楚矣。

    豈效群盲模象。

    展轉譌亂哉。

     【示蘂幢】 人知種種光明蘂香幢。

    安住無邊香水海中。

    亦知香海住太虛。

    太虛住吾人一念妄想心中乎。

    妄想不生。

    虛空何有。

    虛空消殒。

    香海安存。

    香海本空。

    喚甚麼作蘂幢。

    咄咄。

    切莫作斷滅會。

    切莫作海印炳現會。

    待汝真打失鼻孔時。

    再來蕅益道人手裡領痛棒。

     【示達心】 經雲。

    三界無别法。

    惟是一心作。

    畢竟心是何物。

    能作三界諸法邪。

    若是一物。

    旣成一物。

    何能徧作諸物。

    若畢竟非有。

    自旣無體。

    又何能徧作諸物哉。

    如無水決無波。

    然水旣舉體作波矣。

    舍波别覓水體可乎。

    于波中分别何波是水。

    何波非水。

    又可乎。

    亦如幻事。

    無巾則無兔馬。

    然巾旣舉體作兔馬矣。

    舍兔馬别覓巾體可乎。

    卽謂兔馬為巾。

    又可乎。

    更謂兔馬本無幷巾亦無。

    又可乎。

    心法不一不異。

    亦複如是。

    自其不變随緣者言之。

    心旣舉體為依正。

    為名色。

    為凡聖矣。

    依正名色凡聖法外。

    别覓心性如毛頭許。

    胡可得也。

    依正名色凡聖法中。

    别認如毛頭許以為心性。

    亦胡可得也。

    指諸法為卽是心。

    胡可得也。

    諸法為非是心。

    亦胡可得也。

    說依正名色凡聖諸法無量差别。

    心亦無量差别。

    胡可得也。

    心無差别。

    諸法亦無差别。

    又胡可得也。

    說依正名色凡聖諸差别法。

    不卽無差别心。

    無差别心。

    不具諸差别法。

    胡可得也。

    說心外實有依正名色凡聖諸法。

    胡可得也。

    諸法俱非實有。

    心亦非有。

    又胡可得也。

    此皆不變随緣之理。

    當下離過絕非者也。

    自其随緣不變者言之。

    旣舉心性全體幻成依正名色凡聖諸法。

    于中随舉一法。

    無不仍是心性全體大用。

    如舉水作波。

    無一一波。

    非水之濕性。

    舉金作器。

    無一一器。

    非金之堅性貴性。

    又如舉日輪全體。

    光射一隙。

    無一一隙中不具見日之全體大用者也。

    由此言之。

    事事無礙法界。

    原在吾人日用閑頭頭爾。

    法法爾。

    豈必高推聖境。

    謂凡夫絕分哉。

    隻此妄謂凡夫絕分之情見。

    亦仍不可思議。

    亦是法界全體大用。

    以不在内。

    不在外。

    不屬過去現在未來。

    不可謂有。

    不可謂無故。

    如燒糞埽火。

    卽燒栴檀火。

    亦卽徧燒大地之火。

    故知凡夫情見。

    卽出世智慧之體。

    亦卽諸佛根本不動智體。

    設無此情見。

    亦無出世智不動智矣。

    情卽智體。

    業卽解脫。

    苦卽法身。

    亦複何疑。

    如拳卽手。

    冰卽水。

    華卽空。

    蛇卽繩。

    繩卽麻。

    如是了達。

    方名達心。

    亦名達一切法。

    亦名無達無不達。

    雙照達與不達。

    如是達得。

    便能特立千古。

    決不被眼前活計所區局矣。

     【示劉今度】 上品上生三種人。

    首雲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蓋戒為萬行總都。

    而慈心不殺。

    又為戒行先務。

    以此圓發三心。

    何土不淨哉。

    三心者。

    直心正念真如。

    名至誠心。

    顯法身德。

    樂集一切功德。

    名深心。

    顯般若德。

    弘誓無盡。

    名回向發願心。

    顯解脫德。

    戒亦有三。

    攝律儀戒。

    無惡不斷。

    卽成法身。

    攝善法戒。

    無善不滿。

    卽成般若。

    饒益有情戒。

    無生不度。

    卽成解脫。

    慈亦有三。

    生緣慈。

    不殺生緣。

    觀一切衆生。

    皆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也。

    法緣慈。

    不殺法緣。

    觀一切地水。

    是我先身。

    一切火風。

    是我本體也。

    無緣慈。

    不著我緣。

    觀現前一念佛性。

    無所不徧。

    十方三世有情無情。

    同一覺體。

    無二無别也。

    念念修此三慈。

    卽淨三聚。

    三聚戒淨。

    三心卽具。

    上品上生無疑矣。

    又觀行三心。

    能生上品凡聖同居淨土。

    相似三心。

    生上品方便有餘淨土。

    分證三心。

    生上品實報莊嚴淨土。

    究竟三心。

    生上品寂光淨土。

    永嘉誰無念。

    誰無生。

    若實無生無不生。

    金剛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此之謂也。

     【示穎生】 大慧禅師禮觀音文。

    最有靈驗。

    妙在行之密而且恒。

    若不密不恒。

    雖至聖亦何由無感辄應也。

    凡頂禮之法。

    靜夜時。

    先于像前燒香供養。

    精持大悲神呪三五徧。

    以淨壇。

    次合掌對像讀贊觀音文一徧。

    次至誠頂禮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诃薩。

    三十二拜。

    乃跪誦觀音文回向。

    如此行去。

    勿與人知。

    三年不辍。

    必得靈應。

    随其根行。

    所發戒定慧三品。

    各各有上中下不同。

    将藏中法華三昧修證之相。

    細自簡察。

    庶不堕魔事。

     【示馬堯都】 世衰道微。

    由聖學不明。

    聖學不明。

    由功利惑志。

    不有豪傑振其頹。

    吾恐孔顔真脈不墜地者。

    幾希也。

    豪傑。

    不過念念以聖賢自待。

    見賢思齊。

    知過必改。

    讷于言而敏于行。

    友直友諒友多聞。

    樂節禮樂。

    樂道人之善。

    樂多賢友。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如此用心。

    而不優入聖域。

    吾不信矣。

    下手直捷方便。

    莫如緻良知。

    夫知善知惡。

    猶眼知色。

    鼻知臭。

    非不學而知哉。

    知善而不能如好好色。

    知惡而不能如惡惡臭。

    非不緻其良知哉。

    有良知而不肎緻。

    則為自欺。

    自欺卽自暴自棄。

    若能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以緻之。

    卽是自慊。

    自慊卽意無不誠。

    意無不誠。

    欲不謂之大聖大賢不可得矣。

    故曰。

    欲誠其意。

    先緻其知。

    誰謂緻良知外。

    别有誠意功夫也。

    然緻知又在格物。

    故陽明雲。

    為善去惡是格物功夫。

    至于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則可謂格物而物格。

    物格而知至意誠矣。

    昔張子韶未悟物格之旨。

    大慧師曲示之乃悟。

    蓋三界因果。

    一切惟心。

    心外無物。

    故名物格。

    非大慧不能曲垂方便。

    暗擊旁敲。

    非子韶不能因指見月。

    頓領深旨。

    傥向此薦取。

    則不負靈山親囑。

    亦如孔之于春秋。

    孟子之于戰國。

    不必得君行道。

    而萬世聖學絕而複續。

    豈非豪傑本分中事哉。

    堯都堯都。

    勿以予言為河漢也。

     【示玄著】 佛知佛見無他。

    衆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現前一念心性。

    本不在内外中閑。

    非三世所攝。

    非四句可得。

    隻不肎谛審谛觀。

    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便成衆生知見。

    若仔細觀此衆生知見。

    仍不在内外中閑諸處。

    不屬三世。

    不堕四句。

    則衆生知見。

    當體元卽佛知佛見矣。

    傥不能直下信入。

    亦不必别起疑情。

    更不必錯下承當。

    隻深心持戒念佛。

    果持得清淨。

    念得親切。

    自然蓦地信去。

    所謂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也。

    此棒打石人頭。

    嚗嚗論實事。

    若要之乎者也。

    有諸方狐涎在。

    非吾所知也。

    偈曰。

    衆生知見佛知見。

    如水結冰冰還泮。

    戒力春風佛日晖。

    黃河坼聲震兩岸。

    切莫癡狂向外求。

    悟徹依然擔闆漢。

     【示爾先】 仁者先難而後獲。

    夫欲明明德于天下。

    最先格物。

    格物非事之最難者邪。

    乃大慧示子韶。

    但知格物不知物格。

    舉斬像落頭事。

    子韶乃悟。

    噫。

    古人但知格物之難。

    而不知物格之易也。

    今人但知物格之易而不知物格之難也。

    請更以一事證之。

    臯亭永慶寺有化主明澈。

    往海岸一庵。

    與彼主人共榻。

    主夢賊至。

    大呼撲賊。

    明澈被打。

    驚呼助撲。

    鄰聞急來救。

    則二人名謂打賊。

    結手不放。

    旣見火光。

    大笑而卧。

    此格物邪。

    物格邪。

    知此義者。

    則知大慧所點。

    子韶所悟。

    物格而後知至。

    乃至天下平不難矣。

     【示清聞】 尅除習氣。

    莫若三業行慈。

    三業行慈。

    則無十過。

    十過旣除。

    十善斯在。

    而五乘之本立矣。

    然後以實相印之。

    法法皆歸佛道。

    古有行之。

    常不輕菩薩是也。

    初随喜品。

    便淨六根。

    何俟誦說。

    方名深觀。

    果能以慈修業。

    自能善入佛慧。

    不然。

    學問愈多。

    我慢愈熾。

    習氣愈長。

    去道愈遠。

    惟益多聞。

    增長我見。

    可懼也。

     【示松石】 佛種若有。

    何勞從緣方起。

    若本無。

    緣又何能起之。

    設謂亦有無。

    豈不相違。

    縱謂非有無。

    終成戲論。

    假使離卻四句。

    又堕第五不可說句中。

    作麼生是入道之機。

    不見道。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總不得。

    雖然如是。

    不得一向。

    茍知不可說句之非。

    則知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謂有可。

    如鏡有像性故。

    無可。

    鏡中元無像故。

    亦有無可。

    鏡像緣至則現。

    緣去則無故。

    非有無可。

    鏡像現而無實。

    無而能現故。

    識佛種圓離四句。

    而圓照四句。

    從緣起處。

    不辨自明矣。

    古有熟讀三千部之勤。

    後收曹溪一句亡之效。

    迷時法華轉。

    卽悟時轉法華之緣也。

    苟懲依文解義之迷。

    便離文字别求解脫。

    加于迷一等矣。

     【示蒼牧】 二死大海。

    戒為舟楫。

    欲受戒品。

    尤以發菩提心為本。

    蓋菩提心。

    正出世戒體。

    大小律儀。

    則菩提心之相也。

    發出生死心。

    降伏愛見。

    是聲聞戒體。

    發上求下化心。

    自調調他。

    是大乘戒體。

    發生佛體同平等普度心。

    是最上乘戒體。

    旣發心已。

    專精護戒。

    微細無虧。

    卽三乘正行也。

    持戒不發心。

    止得世閑樂果。

    發心不持戒。

    難免三塗苦輪。

    故須本末兼舉。

    始終一緻。

    方能保任解脫。

    名波羅提木叉。

    不然。

    有目無足。

    有足無目。

    何能速到清涼池哉。

     【示聽月】 學問之道。

    求其放心。

    心是何物。

    求者何人。

    覓心了不可得。

    祖許雲。

    汝安心竟。

    卽能推者為心。

    佛咄雲。

    此非汝心。

    宗教釋儒。

    一邪異邪。

    同邪别邪。

    于此瞥然會去。

    正好向山僧座下讀上大人。

    如或不然。

    不免再下注腳。

    中論偈雲。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諸法者。

    廣言之百界千如。

    略言之佛法。

    衆生法。

    心法也。

    雖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但佛法太高。

    生法太廣。

    初機之人。

    觀心為易。

    但谛觀現前一念介爾之心。

    若自生何藉境。

    若他生何關自。

    各旣不生。

    合雲何有。

    合尚叵得。

    離何能生。

    仔細簡責。

    心之生相安在。

    心旣無生。

    豈非覓不可得。

    心不可得。

    豈可喚作一物。

    心旣非物求豈有人。

    無物無人。

    何收何放。

    盡大地是個自己。

    心外更無别法。

    方知萬物皆僃于我。

    十方虛空悉消殒。

    皆不得已而有言。

    言所不能盡也。

     【示自天】 真為生死。

    固不得遠師友妄自師心。

    亦不得單恃夾持不深自操履。

    必有善财之志趣力量。

    方能收百城知識之益。

    有常啼之堅固勇猛。

    方能受法上菩薩之經。

    苟無出格超方手段。

    但欲如葛依松。

    蠅附骥。

    正法時或可濟事。

    丁茲末運。

    鮮不空過一生者。

    況葛可依松。

    松不能俯就于葛。

    蠅可附骥。

    骥不能停待于蠅。

    進退深思。

    宜如何努力。

    以無負此為生死心也。

    傥必謂力弱膽怯。

    不堪緻遠。

    更聽一偈。

    晝夜彌陀十萬聲。

    畢生莫起宗教想。

    直送心歸極樂邦。

    蓮蘂珍池立地長。

    任他笑我是愚夫。

    行尺從來勝說丈。

    他年蓦上願王舟。

    善财常啼同撫掌。

     【示日唯】 世出世法。

    皆解行相須。

    解如奕棋眼。

    行如奕棋子。

    有子無眼。

    著著皆死棋。

    有眼無子。

    喚棋盤作眼可乎。

    孔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此指活棋勢也。

    曾子忠恕二字。

    此于一局活棋中。

    指點做眼之高著也。

    金剛般若。

    指活棋勢雲。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又于一局活棋中指點高著。

    一則雲。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一則雲。

    以無我人衆生壽者。

    修一切善法。

    此忠恕之旨。

    而學般若者。

    于心枰中下手方便也。

    當知五度如子。

    般若如眼。

    有五度無般若。

    恕而不忠棋死矣。

    錯認般若而廢五度。

    則不忠不恕。

    破壞心枰。

    無處下手。

    安問般若智眼哉。

     【示開一】 儒雲吾道一以貫之。

    又雲執一賊道。

    舉一廢百。

    内典雲。

    達得一。

    萬事畢。

    又雲。

    是一非餘。

    是為魔業。

    嗟乎。

    一豈有定法哉。

    得鳥者網之一目。

    不以一目廢衆目。

    收功者棋之一著。

    不以一著廢衆著。

    一切法莫如法華妙。

    而法華能妙一切法。

    不離一切法别為妙也。

    一切法莫與般若等。

    而般若能等一切法。

    不離一切法獨無等也。

    末世秖圖鼻孔撩天。

    不顧腳跟著地。

    秖喜說妙說玄。

    高提向上。

    全無真操實履。

    下學工夫。

    言居佛祖先。

    行落凡愚後。

    旣未知為實施權。

    權是實家之權。

    又烏知開權顯實。

    實是權家之實。

    法友鑒此。

    向一實地中。

    廣開三學萬行。

    所開雖廣。

    無一非實也。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四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示昙生方丈】 【示智林】 【示旭生】 【示明一】 【示屆遠】 【示大觀】 【示幽若】 【示石友】 【示無己】 【示卓飛】 【示止生】 【示恒素】 【示見徹】 【示淨鄉】 【示劉詣昭】 【示朗然】 【示如白】 【示莫允臣】 【示朝徹】 【示雪林】 【示王亦含】 【示六度】 【示養德】 【示予正】 【示庸庵】 【示明西】 【示謝在之】 【示昝慧】 【示不岐】 【示爾介】 【示夏荩臣】 【示蔡二白】 【示李剖藩】 【示石耕】 【示語幻】 【示聖可】 【示證心】 【示靈奕】 【示講堂大衆幷注】 【法語四】 (示昙生方丈】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

    愚人除境不除心。

    至人除心不除境。

    心旣除矣。

    境豈實有。

    達境本空。

    便能素位而行。

    不願乎外。

    以所歴位。

    無非無外之法界也。

    知皆卽法界。

    自無入而不自得。

    稍或未然。

    則富貴能淫之。

    貧賤能移。

    夷狄患難能屈之矣。

    孟子論素位而行。

    則曰。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其在吾門。

    則曰。

    入如來室。

    坐如來座。

    著如來衣。

    要之皆不為物轉。

    方能轉物也。

     【示智林】 大般若雲。

    三十二相無别因。

    皆由持戒所得。

    若不持戒。

    尚不能得野幹之身。

    況複佛身。

    大佛頂雲。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則名三無漏學。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若不斷淫。

    必落魔道。

    若不斷殺。

    必落神道。

    若不斷偷。

    必落邪道。

    若不斷大妄語。

    如刻糞為栴檀。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戒之關系大矣。

     【示旭生】 一切罪中。

    疑罪為最。

    一切功德。

    信為其首。

    信則不疑。

    不疑則直下承當。

    直下承當。

    則不自暴棄。

    不自暴棄。

    則不敢暴棄人。

    此常不輕所以通禮四衆。

    速淨六根者也。

    便恁麼信去。

    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何俟四十年淘汰。

    方入佛慧哉。

     【示明一】 達得一。

    萬事畢。

    一果何物哉。

    設以事物為一。

    事物且紛然不齊矣。

    設離事物而别談一理。

    理複安在。

    若謂如空。

    亦是物也。

    非理也。

    若謂非事非物亦非虛空。

    不幾龜毛兔角乎。

    故知真明一者。

    事事物物。

    何莫非一。

    苟迷事物之源。

    妄計别有一理。

    此理亦事物影像而已。

    計事物者。

    一重虛妄。

    别計事物影像為一理者。

    乃妄重加妄。

    謬之謬矣。

    諸佛哀之。

    特與道破曰。

    妄想無性。

    祖師悟之。

    特與發明曰。

    覓心了不可得。

    此明一者之晨鐘也。

     【示屆遠】 一心三觀。

    必以空為初門。

    以無始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未有真知妄想無性者。

    尤以戒為基。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勿如火燒眉毛隻圖眼下也。

     【示大觀】 登泰山而小天下。

    觀海難為水。

    此世閑大觀也。

    反觀父母生身如海一漚。

    起滅無從。

    十方虛空生心内。

    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此出世大觀也。

    善财入普賢毛孔。

    一念舉不可說步。

    一步過不可說刹。

    經刹塵劫。

    不得毛孔中世界邊際。

    一毛孔一切毛孔亦如是。

    且道世閑邪。

    出世閑邪。

    大觀邪。

    小觀邪。

    咄。

    逢人切忌錯舉。

    偈曰。

    大觀小觀。

    刹海毛端。

    兩個五百。

    元來一千。

    恁麼會去。

    畢竟可憐。

    參。

     【示幽若】 十界差别。

    無多差别也。

    正因理體同。

    了因解性同。

    緣因業用同。

    不同者。

    幾希之一念耳。

    一念背覺合塵。

    法身般若解脫卽苦惑業。

    如暗觸寶。

    傷皮破骨。

    豈寶之罪哉。

    但庶民去之耳。

    一念背塵合覺。

    苦惑業卽法身般若解脫。

    如善用寶。

    四事豪适。

    乃顯妙寶之功。

    故曰。

    君子存之。

    顧念惟緣生。

    豈有實法。

    達緣生一念。

    性空無體。

    是謂真存。

    總不離乎幾希者近是。

     【示石友】 念佛求生淨土。

    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

    非舉一廢百也。

    但必一門深入。

    念佛為正行。

    餘一切戒定慧等為助。

    正助合行。

    如順風之舟。

    更加闆索。

    疾到岸矣。

    念佛之法雖多。

    持名最為簡便。

    持名之法亦多。

    記數尤為穩當。

    真操實履之士。

    豈求異愚夫愚婦哉。

     【示無己】 無始來妄認有己。

    何嘗有實己哉。

    識得妄己本無。

    則淨土不期生而自生。

    淨戒不期持而自持。

    此先悟後修之旨也。

    或未頓悟。

    亦不必作意求悟。

    但專持淨戒。

    求生淨土。

    功深力到。

    現前當來。

    必悟無己之體。

    悟無己。

    卽見佛。

    卽成佛矣。

     【示卓飛】 聿彼飛隼。

    先卓然自立。

    後奮然高骞。

    卓者可與立之謂。

    飛者可與權之謂也。

    吾門則先自利。

    而後利他。

    戒定慧三學是已。

    三學具足。

    不期喻人。

    人已孚化。

    動之以禮。

    其身正不令而行也。

    然尤以戒為初基。

    持戒者。

    非三衣一鉢之标榜。

    錫杖皂襪之混淆也。

    貴精明開遮持犯。

    使性遮二業。

    悉如冰霜。

    然後六情不馳騁于六塵。

    而念處可思修耳。

    身受心法名處。

    不淨苦無常無我等觀名念。

    以念緣處。

    卽定之慧。

    以處系心。

    卽慧之定。

    定慧具足。

    方稱妙戒。

    由此言之。

    戒不惟初基。

    複該究竟三乘。

    七衆律儀。

    随一真修。

    皆二利之具。

    不必高挂菩薩比丘之名。

    而後為尊勝也。

     【示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