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示本光】
【示淨禅】
【示漢目】
【示毓悟】
【示解天】
【示元赓】
【示緒竺】
【示映竺】
【示鏡衷】
【示遙集】
【示沐苑】
【示郭太爵】
【示靖開】
【示靖聞】
【示郭善友】
【法語二】
【示靖玄】
自他不二之體名玄。
自利利他之行名靖。
能悟玄體。
性本自靖。
能為靖功。
玄體可會。
此性修不二之真旨也。
見思靖。
方知真谛本玄。
塵沙靖。
方知俗谛本玄。
無明靖。
方知中谛本玄。
三玄旣會。
方知衆生三惑亦本靖也。
佛頂雲。
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法華雲。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等。
噫。
可悟性修交成矣。
【示玄闇二則】 古雲。
明時無暗。
暗時無明。
此相傾奪義也。
又當明中有暗。
當暗中有明。
此性無傾奪義也。
佛頂雲。
明能破暗。
此以真融妄。
全妄成真。
無破無不破而論破也。
須知無傾奪性。
全體在傾奪相中。
而傾奪妄相。
全體不離無傾奪性。
知性相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者。
則知非破非不破。
而論破矣。
非破非不破。
性也。
破者。
全性所起之妙修也。
破卽無所破者。
全修在性也。
故明生時。
暗無所去。
闇無去。
則明無所來。
無去無來。
則不生不滅。
如禅人未聽經時。
心性無減。
而妙義茫然。
已聽經後。
慧解頓開。
而心性無增。
知無增減。
則知六而常卽。
知茫然與漸開不同。
漸開與圓悟圓證定不同。
則知卽而常六。
請以此為造修方便【其一】。
小水常流。
則能穿石。
吳江一行人。
學法華。
半日不能一句。
晝夜不舍六年。
而全部成誦。
法友熏習已多。
所以未淪浃者。
不切心故耳。
誠切心則法味津津現前。
旣得法味。
欲罷不能。
患不時習。
不患不悅也。
有忘食之憤。
後有忘憂之樂。
幸将所聽之法。
溫習勿忘。
日久功深。
豁然開悟。
旣得法喜之樂。
便是超脫之緣矣【其二】。
【示惟淡】 世法惟恐不濃。
出世法惟恐不淡。
人惟淡故。
其交恒。
道惟淡故。
久而不厭。
時習之悅。
朋來之樂。
不知之不愠。
皆淡中滋味也。
欲界情淡。
得離生喜樂。
初禅情淡。
得定生喜樂。
二禅情淡。
得離喜妙樂。
三禅情淡。
得舍念清淨。
三界情淡。
得寂滅涅槃。
似道法愛淡。
證中道常寂滅性。
是故三世如來。
究竟此淡者也。
十方菩薩。
分證此淡者也。
聲聞緣覺得淡之一隅者也。
老子莊子竊淡之影響者也。
欲深入淡字法門。
須将無始虛妄濃厚習氣。
盡情放下。
放至無可放處。
淡性自得現前。
淡性旣現。
三界津津有味境界。
如嚼蠟矣。
僧夢虎驚寤喜曰。
匪夢幾被虎食。
旣悔曰。
知是夢。
何不做一人情。
噫。
可醒三界之戀幻質。
不知淡性者矣。
【示惟默】 孔子曰。
予欲無言。
佛雲。
吾四十九年不曾說一字。
然六經四書。
三藏十二部。
果何物哉。
如以杜口為默。
凡喑啞者。
皆聖與佛矣。
讵知諸法無性。
言語本空。
終日言未嘗有言。
終日不言。
未嘗無言。
故又曰。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尊者無說。
我乃無聽。
無說無聽。
是真般若。
推此緻也。
塵說刹說熾然說。
三世無閑斷說。
亦若是已矣。
苟未達說默之源。
說是覺觀生相。
默是覺觀滅相。
旣堕生滅情見。
則說默俱非。
若妙契寰中。
說能開悟。
默能密喻。
是說默無非善說也。
說無說相。
默無默相。
是說默無非善默也。
善說者謂惟說可。
善默者謂惟默可。
皆法界故。
法界不二。
說默不二。
不相借。
不相成。
不相破。
亦不相亡。
不相礙。
亦不相融。
當體清淨。
絕待離微。
夫諸佛解脫。
卽于凡夫心行中求。
觀心無心。
說默何有。
說默無性。
說默俱妙。
是頓悟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歴劫修證者也。
【示晦涵】 莎伽陀不能誦一偈。
而調息豁然。
阿那律多失雙目。
乃修三昧。
觀大千界如掌果。
人正不以多知多見為貴。
法友旣于了義未深解。
但笃信企慕。
禮拜持誦。
使淪骨浃髓。
功深力到。
忽發旋陀羅尼一品。
親見靈山勝會。
便與智者把手共行矣。
【示未一】 聖學究竟處。
決無滿足。
下手處。
決不委靡。
孔子十五志學。
此卽不可奪之志也。
志立然後以無厭足心。
期盡性命之源。
蓋自期遠大。
簡點必嚴。
簡點嚴則惟日不足。
不肎半塗自安。
堯舜猶病。
禹拜善言。
湯有慙德。
望道未見。
寡過未能。
聖仁豈敢。
皆深知性命源底。
非大覺不能究竟也。
一究竟一切究竟。
子臣弟友。
丘未能一。
愈不能愈無息肩地。
不然。
夜郎自封。
區區自得。
如貧獲一金。
志驕意滿。
何以階大道哉。
【示汛如】 孟子曰。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
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此與無我人衆生壽者相。
修一切法之旨。
略同。
夫爾汝之名。
亦何足恥。
爾汝之實。
真不宜受。
見思斷則不受生死之爾汝。
塵沙斷則不受枯寂之爾汝。
無明斷。
則不受變易之爾汝。
誠能充無受爾汝之實。
則盡大地是個自己。
盡大地是個自己。
則将修一切善法。
以利益大地衆生。
豈複以爾汝之名。
與世诤哉。
【示庸庵】 教觀譬膏火。
終始相需。
故離教觀心者闇。
迷心逐教者浮。
浮則茫無歸著。
闇則愈趨愈譌。
此末世禅教。
所以名盛而實衰也。
須知一切了義大乘。
諸祖公案。
皆我現前一念注腳。
說來說去。
總不離我一心。
我今此心。
全真成妄。
全妄卽真。
若不能當下反觀。
則靈知靈覺之性。
恒被一切法所區局。
縱慧成四辯。
定入四空。
依舊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若能直觀現前一念。
的确不在内外中閑諸處。
無體無相。
無影無蹤。
但有一法當情。
皆心所現。
終非能現。
此能現者。
雖雲量同虛空。
亦無虛空形相可得。
若有虛空情量。
又是惟心所現之相分矣。
一切時放教歴歴明明。
空空蕩蕩。
亦不認歴歴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
以心體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故。
了知一切惟心。
心非一切。
忽然契入本體。
一切語言公案。
無不同條共貫矣。
【示密詣】 爾祖誦帚公之與餘交也。
尋餘疊冰積雪中。
不恤三千裡之勞。
故餘亦攜病來趨。
不肎食一言之諾。
逮示疾。
一提其西方本願。
遂能萬緣放下。
怡然坐逝。
豈非生平視師友如饑渴。
故得享其報于臨行邪。
爾祖旣寂。
至今思其冰霜凜烈之苦操。
樂受铒錘之虛志。
猶足令人痛心酸鼻。
繼志述事。
責在爾躬。
念之哉。
世事虛幻。
人命無常。
當擴其眼界。
勁其神慮。
苦其身。
毋堕宴安鸩毒坑。
策其志。
毋循将就苟且塗轍。
汰奢窒欲。
積行存誠。
惜福延壽。
以期于大成。
爾誠靜坐默思。
隻此現前一念見聞之性。
本非内外方隅。
亦非有無情量。
雲何被此虛妄形質所局。
虛妄形質。
生必有滅。
千般保愛。
不能令其不朽。
而所作幻業。
如影随形。
從劫至劫。
不肎相離。
豪傑之士。
先須覻空。
身形非我。
不過假借四大所成。
心亦無相。
不過因于情塵。
妄見生滅。
便頓舍情塵。
專心辨道。
兼律兼教。
助顯心源。
但得悟心。
萬法何有。
萬法俱息。
萬法俱僃矣。
【示元印】 立身行己之道。
志欲剛。
氣欲柔。
志不剛不足成千古品格。
氣不柔不足陶多生習氣。
夫衆生所以淪苦海者。
無他。
任情适意。
好順惡逆。
不深求出要故也。
書雲。
言逆汝。
必求諸道。
言遜汝。
必求諸非道。
為君尚然。
況出世丈夫者乎。
出世丈夫。
以佛祖自期。
以四弘為券。
以六度萬行為家常茶飯。
以自利利他為的。
發一言。
不足自利利他。
勿言也。
舉一步。
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
勿舉也。
勿念也。
事苟益身心。
裨法化。
必黾勉為之。
雖劬勞困苦。
勿恤也。
否雖有浮名幻利。
弗屑也。
凝神定志。
拓度虛懷。
人皆可以為堯舜。
滿街都是聖人。
謂我不能成佛。
是自棄也。
知可成佛。
而不肎力行佛行。
是自暴也。
不自棄則志剛。
不自暴則氣柔。
志剛則本立道生。
氣柔則深造自得。
志剛可上求佛道。
氣柔可下化衆生。
志剛可荷負衆生。
氣柔可承事諸佛。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剛而柔也。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用六利永貞。
柔而剛也。
剛柔合德。
定慧力莊嚴。
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示念日】 顯密圓通。
皆以解行雙進為要。
解者。
達我現前一念心性。
全體三德秘藏。
與諸佛所證。
衆生所具毫無差别。
十方三世。
顯密契經。
惟為發明此一念心性。
達此一念心性。
卽顯密二诠之體。
從此起于顯密二行。
顯行依經修觀。
廣如二十五圓通法門。
略則惟心識觀。
真如實觀。
二種收盡。
二十五境。
各具二觀。
且約耳根言之。
先從征心處破妄。
惟心識觀也。
圓解旣開。
卽于聞中入圓通常流。
真如實觀也。
密行亦具二觀。
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
真如實觀也。
心無異緣。
專持此呪。
悟知音聲如響。
能持之心如幻者。
惟心識觀也。
由惟心識。
進真如實。
密行成。
顯行亦圓滿矣。
【示非幻】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
覰破一切世情。
若順若逆。
總虛妄不實。
過眼便是空花。
獨一念持戒禮忏。
笃信三寶之心。
生與同生。
死與同死。
而又專求己過。
不責人非。
步趨先聖先賢。
不随時流上下。
庶幾信心日固。
智慧日開。
而生死可永脫耳。
【示本光】 顯密二诠。
理體無殊。
功用亦等。
須信五會真言。
一字一句。
無非全體三德秘藏。
現前能持之心。
介爾介爾。
無非橫徧豎窮之性。
乃至楮墨筆腕。
一一無非法界。
法界性不可改。
卽大定體。
法界理不可昧。
卽不動智光。
若念念與此定慧相應。
便可謂常持如是呪。
百千萬億徧。
若念念讀誦書寫此呪。
便與性定本智相應。
所以天龍矢護。
菩薩常随。
今禅人發至誠心。
剌血書呪。
緣因誠非淺淺。
緣因之體。
卽是正因。
達正因者卽名了因。
三因不一不異不縱不橫。
大佛頂性。
徹底現前。
大涅槃果。
元吾家故物矣。
【示淨禅】 聽法須觀心。
書寫須解義。
然解義正不必強加穿鑿。
亦不徒循章摘句。
但至誠讀誦。
展卷如對活佛。
收卷如在目前。
千徧萬徧。
淪骨浃髓。
寤寐不忘。
緣因旣深。
一十二千七百。
無不一串穿卻也。
得此消息。
便知吾言不誣。
【示漢目】 大佛頂首示真心。
随勸修直心。
直心有事有理。
理則正念真如。
事則四威儀一切行中毫無虛假。
是也。
末世禅和。
不為生死大事。
裝模做樣。
詐現威儀。
不真實學禅教律。
徒記兩則公案。
辨幾句名相。
受三衣一鉢。
以為佛法盡此矣。
嗚呼。
此何心哉。
今止觀此一念假借佛法之心。
出得生死否。
成得佛祖否。
又觀此念為在内外中閑諸處否。
為從自生。
從他生。
為自他共生。
為無因生。
若一念虛假之心。
旣無生無體。
無方隅處所。
則妄想颠倒寂滅。
而常住真心宛然呈露矣。
是謂由事直心。
以合于理直心也。
其深思力研之。
【示毓悟】 世人談及生死。
鮮不悚慮。
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
眼前活計放不下耳。
然所以放不下者。
秖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以從來為俗為僧。
皆向順境中捱過。
故畏三界心。
自然發得不真切。
傥以遠大慧眼。
曠觀無始輪回。
痛念此生。
果從何來。
死後當至何趣。
前際茫茫。
後際墨墨。
饒鐵石心腸。
必為驚怖。
然後依正教。
開圓解。
起圓行。
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
最懼因地不真。
道眼昏暗。
或為世味所牽。
或為邪師僞法所誤。
袈裟下失卻人身。
此予所以俯仰時流。
而寤寐永歎也。
【示解天】 具參方志。
尤須具參方眼。
具參方眼。
還須不忘參方志。
參方志者。
不為虛名。
圖體面。
博一知半見。
發無上大菩提心。
徧學一切法門。
無厭無足。
參方眼者。
末世師匠。
邪正難分。
今自卓立。
不論宗教。
但與出生死相應。
名利不相應。
大菩提相應。
眼前活計不相應者。
則為正。
反此則為邪。
正則依。
邪則舍。
具眼不忘參方志者。
本求無上菩提。
雖邪正分明。
不妄生憎愛。
善吾師。
不善吾資。
但随緣觸境。
增長道心智眼而已。
此本分中最要緊事。
其餘叢林粥飯習氣。
萬萬不宜沾染。
亦不必厭惡也。
【示元赓】 愚魯恐不精明。
伶俐恐不笃摰。
道雖從智慧領悟。
尤從澄定體合。
必向身心切近。
日用動靜閑。
沉細思察。
方有真實開豁。
當下受用。
若于一切行門。
不能作助修想。
必舍煩取靜。
方理經典。
又于一切經典。
不能随文入觀。
必掩卷趺坐。
方理身心。
一件事分作三項。
不可語至道明矣。
從緣薦得相應疾。
就體消停得力遲。
大乘法門。
貴行住坐卧語言施為時薦取。
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處理會。
薦取者。
薦其本自天成之性真。
理會者。
會其出障圓明之妙體而已。
性真妙體。
不卽一切法。
不離一切法。
試看隻今語言動靜者。
讀經看教。
打坐思惟。
妄想昏沉。
惺惺寂寂者。
畢竟是個甚麼。
咄。
切勿認賊為子。
切勿撥波求水。
切勿作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會。
直恁麼薦取理會去。
【示緒竺】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
人能言之。
觸境逢緣。
仍被境緣所轉。
若實達惟心惟識。
豈有心識外之境緣哉。
且縱不達惟心惟識。
境緣決定不離心識。
如夢中妄計夢境為實。
起欣起怖。
而離夢心決定别無夢境。
學人先須了達三界萬法。
種種境緣。
實無心識外之别物。
次推究此心此識。
畢竟有何體性相狀。
若現前心識。
實無體性相狀者。
惟心所現三界萬法。
又豈有少許體性相狀可得也。
心識不可得。
名心寂三昧。
心寂則色自寂。
境緣不可得。
名色寂三昧。
色寂則心亦寂。
心色俱寂。
則無煩惱亦無菩提。
無生死亦無涅槃。
無凡無聖。
一味平等。
是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然後全性成修。
企自心本具之佛道。
度自心本具之衆生。
如知水性冰性。
同一濕性已。
不于水外有冰。
不于冰外覓水。
而方便融冰成水。
則念念常觀卽心卽佛。
而不起上慢。
時時上求下化不倦。
而總名無作妙德。
無功用行矣。
若舍此别商方便求工夫。
乃至覓玄妙。
是演若怖頭。
醉兒索食也。
或初心散亂多者。
用數息法。
如童蒙止觀所明。
須了知息出息入。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此息當體全空。
舉體卽假。
仍非二邊。
卽是中道。
所謂圓人用偏法。
偏法亦成圓。
又昏蓋重者不宜貪坐。
須方便調停減襍事。
減飲食。
令神清氣定。
則觀慧漸漸增明。
昏散漸漸退舍。
又學道如調琴相似。
大緩則無聲。
大急則弦絕。
生死之心常切。
求效之心莫生。
先難而後獲。
庶幾近之。
若欲體達現前心識無體性相狀者。
不出四性四運二種推法。
四性推者。
謂現前一念。
設自生。
不應藉緣生。
旣藉緣。
心無生力。
心旣無生。
緣亦無力。
心緣各無。
合雲何有。
合尚叵得。
離雲何生。
故知心識實無生也。
四運推者。
觀此一念未生時。
潛在何處。
欲生時。
何緣得生。
正生時。
作何體相。
為在内外中閑邪。
為方圓長短青黃赤白邪。
生已無閑必滅。
滅又歸于何處。
三際覓心皆不可得。
柰何于本空寂。
妄計内心外境。
起惑造業。
枉受輪回邪。
然畢竟覓一能起惑造業受報者。
元不可得。
如醉見屋轉。
屋元不轉。
但吐卻一向妄計無明之酒。
惑業苦三。
當下永息。
設口談空。
無明不吐。
如醉見屋轉。
硬言不轉。
并此不轉。
亦醉語耳。
且道無明酒作麼生吐。
咄。
要知端的意。
北鬥面南看。
珍重。
【示映竺】 超生脫死法門。
不可以聰明湊泊。
不可以意氣承當。
不可以情見夾襍。
不可以粗疎領會。
先須專求己過。
無責人非。
見賢思齊。
見惡内省。
法法消歸自心。
時時警策自心。
将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
然後看經可。
坐禅可。
營福可。
如眼目未明。
存心未笃。
則看經必堕口耳活計。
坐禅必堕暗證深坑。
營福必成魔家伴侶。
縱福慧雙修。
教觀并進。
而我心未忘。
能所日熾。
其為修羅眷屬無疑。
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示鏡衷】 履三寶地。
具出世儀。
皆多劫善種。
況聞正法乎。
寕國一老者。
種福五十餘年。
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得。
而聽經白鴿。
轉身為戒環禅師。
聞法功德超勝如此。
人生幾何。
少壯忽老。
老忽烏有。
且盛年夭橫者無數。
一息才斷。
孤魂無侶。
生平惡業。
無不随身。
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
勤修戒定智慧。
息心達本源。
乃号為沙門。
不然。
堂堂僧相。
多劫勤修而得之。
一旦藐視而失之。
能無憬哉。
【示遙集】 不能頓盡者。
塵緣之累。
不可暫忘者。
出世之心。
待無累而修行。
何如藉修行而脫累。
且塵勞逼迫。
正可警悟苦空。
磨礲情性。
每見人宂中偷閑。
吟詩習字。
作種種清課。
豈不能偷閑玩大乘。
息心學定慧邪。
彼于詩字得少幻味。
未嘗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
然縱不得味。
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
且幼時詩字。
亦向不得味中來。
安知佛法漸熏習。
不于現身得受用邪。
嗟嗟。
人之精神。
用之詩字。
吾見右軍李杜。
不出生死。
用之佛法。
吾見散亂豓喜。
愚癡特迦。
大事已辦。
【示沐苑】 發心應學二事。
一智慧。
二慈悲方便。
欲學智慧。
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深解義趣。
随文入觀。
不堕嚼木之譏。
不招數寶之诮。
又數近明師良友。
讨究決擇。
不可師心自是。
欲學慈悲方便。
須深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定當作佛。
見僧俗造惡者。
勿生輕慢。
須憐憫愛念。
種種善巧而回護接引之。
傥恃已修。
見不修行。
便生忽慢。
自持戒。
慢破戒者。
自讀誦大乘。
慢無聞者。
自解義。
慢愚魯者。
自觀心。
慢口說者。
人我山高。
勝負情重。
畢生勤苦。
止成修羅法界。
去菩薩道遠矣。
【示郭太爵】 位别業殊。
有不别不殊者在。
君子素其位而行。
以富貴貧賤夷狄患難。
皆唯心所現。
全攬法界為體。
全體卽是法界。
法界橫徧豎窮。
無少事少理趨過。
所以無入而不自得也。
佛頂二十五門。
無一門非圓通。
華嚴入法界品。
無一法非解脫。
各可就路還家。
不勞取一舍一。
故曰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
一塵法界。
卽無邊法界。
法界本來無外故也。
雲搏之法界不大。
蜩鸠之法界不小。
以此解易。
舉凡十界十如。
權實之要。
五時八教。
施設之方。
總入一卦一爻。
卦爻之法界不少。
界如權實之法界不多。
故孔子曰。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傳千古聖賢心學。
全以内自寡過者。
為趨吉避兇之門。
所謂無入而不自得也。
箋釋者。
固不必盡殉舊說。
亦不必盡廢舊說。
但虛其心。
體其言外之旨。
疏其文字之脈。
始信宋儒之循行數墨。
公輩之索隐立異。
皆非孔之所謂學也。
晦庵早富著述。
晚乃悔。
欲追泯之不可得。
居士當讀韋編。
至于三絕。
必大有進者。
更作一番筆削。
不閱而知。
其可行遠也。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請三複斯語。
【示靖開】 三界之中。
無非牢獄。
暫時快樂。
終歸無常。
衆生燕雀處堂。
罕思出離。
惟逆境當前。
庶幾生遠離之心。
故佛稱八苦為八師。
非虛語也。
公冶長在缧绁而非其罪。
聖賢不以為恥。
世出世求無忝己躬而已。
素患難行乎患難。
婆薮仙人在地獄。
化無量衆獄衆。
發菩提心。
徧融達觀憨山三大師。
坐刑部牢時。
勸牢中無量人。
歸敬三寶。
持齋念佛。
或藉現生脫苦。
或藉永出輪回。
惡因緣是好因緣。
莫謂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
歸依三寶。
奉特五戒。
自念佛。
勸他念佛。
自斷十惡。
勸人莫行十惡。
自修十善。
勸人同修十善。
此十善法。
雖下品為神因。
中品人因。
上品天因。
而上上品則為羅漢支佛菩薩如來之因。
黾勉修持。
久而不替。
不惟現災可脫。
而無始三界牢獄。
亦将從此永離矣。
【示靖聞】 香山參鳥窠。
直告曰。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三歲兒說得。
八十翁行不得。
從上諸祖。
指點出生死法。
最簡易明白。
正不必金剛圈栗棘蓬為玄妙也。
後世學人。
偷心益多。
祖庭方便益變。
方便旣變。
而偷心又與之俱變。
佛亦末如何已。
馬祖初年。
但雲卽心卽佛。
果知卽心卽佛。
自然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果能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便知卽心卽佛。
故知欲悟卽心卽佛。
須是持戒念佛。
戒持得淨。
佛念得切。
塵垢自除。
光明自露。
偈曰。
持戒便是平心。
念佛便是直行。
參得個點玄關。
不向鉢盂讨柄。
若更者也之乎。
失卻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若信心而乏智慧。
未有不泣岐兩端者。
佛言末世鬬诤堅固。
億億人學道。
罕有一人證果。
惟依念佛求生淨土。
可以橫超苦輪。
昔有祖師。
初但至誠禮法華經。
拜至糞字。
遂悟法華三昧。
有誦法華人來壽昌禅師處請益。
叱雲。
邪見衆生。
不識好惡。
法華便是禅。
那别有禅可參。
其人服膺而去。
竟以持法華悟道。
若深信念佛禮拜是佛祖真因。
确乎不被時流所轉。
便是大智慧光明。
超登淨土。
永無泣岐不患矣。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示新枝】 【示潘拱宸】 【示惺白】 【示宋養蓮】 【示陸喻蓮】 【示彚宗】 【示可生】 【示素風】 【示行恕】 【示吳而上】 【示淨堅優婆夷】 【示徐仲弢】 【示方爾階】 【示王思湖】 【示張子歲】 【示夏恕庵】 【示自若】 【示巨方名照南】 【示聞覺】 【示爾階】 【示世聞】 【示未學】 【示智可】 【示宇泊】 【示恒慈】 【示七淨】 【示蘂幢】 【示達心】 【示劉今度】 【示穎生】 【示馬堯都】 【示玄著】 【示爾先】 【示清聞】 【示松石】 【示蒼牧】 【示聽月】 【示自天】 【示日唯】 【示開一】 【法語三】 【示新枝】 溫故知新。
可以為師。
所謂故者新者何物邪。
天下莫故于現前一念之心。
亦莫新于現前一念之心。
惟故故随緣而不變。
惟新故不變而随緣。
若能頓達吾家故物。
便可斬新條令。
以菩提悲智為幹本。
以六度萬行為新枝矣。
【示潘拱宸】 三教聖人。
不昧本心而已。
本心不昧。
儒老釋皆可也。
若昧此心。
儒非真儒。
老非真老。
釋非真釋矣。
且喚甚麼作本心。
在内外中閑邪。
過去現在未來邪。
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邪。
果直知下落。
百千三昧。
恒沙法門。
不啻衆星拱月。
如或不然。
堅持三歸五戒。
以為緣因。
時節若到。
其理自彰。
【示惺白】 佛法之衰也。
名利熏心。
簧鼓為事。
求一真操實履者。
殆不可得。
有能持戒精進。
讀誦大乘。
不馳世務。
縱道眼未開。
亦三世諸佛所歎許也。
況了必藉緣。
非持戒讀誦。
何處得有道眼。
今講家多忽律行。
禅門幷廢教典。
門庭愈高。
邪見益甚。
開士旣精非時食戒。
勤讀方等大乘。
但于戒教二門。
深造自得。
鑿井不已。
必得及泉。
鑽水不息。
必得出火。
無勞更覓玄關也。
觀經謂具諸戒行。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皆上品上生。
操此券以往。
吾當攜手珍地華池。
斯時憶及今日得悟不得悟之疑。
當不勝破顔大笑矣。
【示宋養蓮】 自性彌陀。
惟心淨土二語。
世争傳之。
不知以何為心性也。
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
故十劫久成之導師。
不在性外。
心非緣影無所不具。
故十萬億刹之極樂。
實在心中。
惟彌陀卽自性彌陀。
所以不可不念。
淨土卽惟心淨土。
所以不可不生。
今有譬焉。
北京聖王。
卽惟心之北京聖王也。
然行道濟時者。
必北上觐王。
傥嚣嚣[畝*犬]畝。
縱伊周可治天下乎。
故無論已悟未悟。
皆要求生淨土。
求見彌陀。
未悟如童蒙之求師。
已悟如孔子之求仕。
上自文殊普賢馬鳴龍樹。
下至蜎飛蠕動羽族毛群。
唯此一事。
此事第一要信得及。
二要時時發願。
三要念佛工夫不閑。
三事具。
至愚亦生。
三事缺一。
雖聰明伶俐亦不生也。
其有謗此者。
卽謗三世諸佛菩薩。
毗盧頂上。
飜為阿鼻最下層矣。
哀哉。
【示陸喻蓮】 超生脫死。
舍淨土一門。
決無直捷橫超方便。
而生淨土。
舍念佛一法。
決無萬修萬去工夫。
近世盲禅。
妄謂彌陀不必念。
淨土不必生。
儱侗鹘突。
堕壍落坑。
夫夜卧之頃。
枕席不安。
猶必安置。
以三界火宅。
而不思出離可乎。
若漫雲悟心之士。
此閑卽寂光。
何不曰惡罵是稱贊。
惡打卽供養。
糞穢卽栴檀。
塗炭是天宮寶殿乎。
傥未能啖糞卧炭。
則淨土決不可不生。
設果能。
亦豚豕雞犬耳。
何若老實念佛。
導之以信。
要之以願。
徑登九品蓮台。
與觀音勢至海衆為眷屬。
回視空頭惡見邪禅。
博一時假祖師之虛名。
堕萬劫拔舌犁耕之實苦。
何啻雲泥也哉。
莫論散心定心。
隻尅課程終身不缺。
日勤日切。
淨土華蘂。
晝夜增榮矣。
【示彚宗】 世閑學問。
義理淺。
頭緒多。
故似易反難。
出世學問。
義理深。
線索一。
故雖難仍易。
線索非他。
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古雲。
立一心為宗。
照萬法如鏡。
能觀心性。
則具一切佛法。
且如此心。
不在内外中閑諸處。
亦非過去現在未來。
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
豈非卽空。
而十界十如。
三千性相。
炳然齊現。
無欠無餘。
豈非卽假。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于其中閑。
無是非是。
豈非卽中。
迷此一念卽空。
則為六凡。
迷卽假。
則為二乘。
迷卽中則為别教。
惟悟現前一念。
當下卽空假中。
則十界無非卽空假中。
不于九法界外别趨佛界。
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
是謂三千果成。
鹹稱常樂矣。
向此薦取。
方知千經萬論。
鹹非心外施設。
勉之。
【示可生】 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觀。
蓋一切色心依正假實諸法。
無非仗因托緣而生。
皆是依他起性。
不了依他。
妄計實我實法。
卽名徧計執性。
了其如幻。
有卽非有。
體惟一心。
卽名圓成實性。
今唯心識觀。
于依他達其徧計本空。
而真如實觀。
秖二空所顯理性而已。
大佛頂最初七處征心。
乃直破徧計。
明其本空也。
次十番辨見。
廣歴陰入處界會理。
乃就依他起上。
破其徧計餘執也。
次定耳根為所觀境。
明其本圓通常。
乃就依他起上。
顯其圓成本具也。
然設不向前文破執開解。
則圓通常性甚易而甚難。
故南嶽大乘止觀。
誡初心不得卽觀圓成實性。
惟以四性簡責。
深達徧計本空。
依他如幻。
一念觀成。
轉令餘念自然契實。
實心系實境。
實緣次第生。
是則前念為能觀。
後念為所觀。
故能坐斷妄源。
無以波逐波之失耳。
【示素風】 學不難有才。
難有志。
不難有志。
難有品。
不難有品。
難有眼。
惟具超方眼目。
不被時流籠罩者。
堪立千古品格。
品立則志成。
志成才得其所用矣。
末世競逐枝葉。
罕達本源。
誰知朝華易落。
松柏難雕。
才志之士。
柰何甘舍大從小哉。
莫大于現前一念。
誠能直下觀察。
知其無性。
則決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身心二妄旣消。
不真何待。
然後以此真解歴一切法。
俾盡淨虛融。
無塵影垢習可得。
還淳複素。
道風豎窮橫徧矣。
但一念未瞥。
使百年活計萦懷。
眼下虛名惑志。
吾恐天真日漓。
負美才好志不淺也。
【示行恕】 儒以忠恕為一貫之傳。
佛以直心為入道之本。
直心者正念真如也。
真如無虛僞相。
亦名至誠心。
真如生佛體同。
亦名深心。
真如徧一切事。
亦名回向發願心。
此三心者。
卽一心也。
一心泯絕内外謂之忠。
一心等一切心謂之恕。
故曰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果達三無差别。
欲一念自欺自诳不可得。
欲一念自私自利亦不可得。
欲一念自分自局尤不可得矣。
【示吳而上】 性靈不可以有無求斷常取。
由無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所以耽著有常。
及聞非有非常。
又轉計斷無而生恐怖。
不思恐怖斷無者。
畢竟能斷無否。
又恐怖者。
念念生滅。
無體無隅。
畢竟可喚作常有否。
由是觀之。
終日在妄之性靈。
卽終日恒真之性靈。
一向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曾未覺耳。
試思假借四大以為身。
則身非實我。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則心亦非我。
無始妄計之身心旣俱非我。
更有何物可為我者。
此超常有邪見也。
而知此無我者。
畢竟不可斷滅。
此超斷無邪見也。
然但除常有我執。
則不斷不無之性靈法爾現前。
更不勞以心覓心。
如以眼覓眼。
設可見者。
決非己眼。
設可得者。
決非己心。
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有除翳法。
無與明法也。
【示淨堅優婆夷】 極聰明人
自利利他之行名靖。
能悟玄體。
性本自靖。
能為靖功。
玄體可會。
此性修不二之真旨也。
見思靖。
方知真谛本玄。
塵沙靖。
方知俗谛本玄。
無明靖。
方知中谛本玄。
三玄旣會。
方知衆生三惑亦本靖也。
佛頂雲。
狂心頓歇。
歇卽菩提。
一人發真歸元。
十方虛空悉皆消殒。
法華雲。
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
無有生死。
若退若出等。
噫。
可悟性修交成矣。
【示玄闇二則】 古雲。
明時無暗。
暗時無明。
此相傾奪義也。
又當明中有暗。
當暗中有明。
此性無傾奪義也。
佛頂雲。
明能破暗。
此以真融妄。
全妄成真。
無破無不破而論破也。
須知無傾奪性。
全體在傾奪相中。
而傾奪妄相。
全體不離無傾奪性。
知性相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者。
則知非破非不破。
而論破矣。
非破非不破。
性也。
破者。
全性所起之妙修也。
破卽無所破者。
全修在性也。
故明生時。
暗無所去。
闇無去。
則明無所來。
無去無來。
則不生不滅。
如禅人未聽經時。
心性無減。
而妙義茫然。
已聽經後。
慧解頓開。
而心性無增。
知無增減。
則知六而常卽。
知茫然與漸開不同。
漸開與圓悟圓證定不同。
則知卽而常六。
請以此為造修方便【其一】。
小水常流。
則能穿石。
吳江一行人。
學法華。
半日不能一句。
晝夜不舍六年。
而全部成誦。
法友熏習已多。
所以未淪浃者。
不切心故耳。
誠切心則法味津津現前。
旣得法味。
欲罷不能。
患不時習。
不患不悅也。
有忘食之憤。
後有忘憂之樂。
幸将所聽之法。
溫習勿忘。
日久功深。
豁然開悟。
旣得法喜之樂。
便是超脫之緣矣【其二】。
【示惟淡】 世法惟恐不濃。
出世法惟恐不淡。
人惟淡故。
其交恒。
道惟淡故。
久而不厭。
時習之悅。
朋來之樂。
不知之不愠。
皆淡中滋味也。
欲界情淡。
得離生喜樂。
初禅情淡。
得定生喜樂。
二禅情淡。
得離喜妙樂。
三禅情淡。
得舍念清淨。
三界情淡。
得寂滅涅槃。
似道法愛淡。
證中道常寂滅性。
是故三世如來。
究竟此淡者也。
十方菩薩。
分證此淡者也。
聲聞緣覺得淡之一隅者也。
老子莊子竊淡之影響者也。
欲深入淡字法門。
須将無始虛妄濃厚習氣。
盡情放下。
放至無可放處。
淡性自得現前。
淡性旣現。
三界津津有味境界。
如嚼蠟矣。
僧夢虎驚寤喜曰。
匪夢幾被虎食。
旣悔曰。
知是夢。
何不做一人情。
噫。
可醒三界之戀幻質。
不知淡性者矣。
【示惟默】 孔子曰。
予欲無言。
佛雲。
吾四十九年不曾說一字。
然六經四書。
三藏十二部。
果何物哉。
如以杜口為默。
凡喑啞者。
皆聖與佛矣。
讵知諸法無性。
言語本空。
終日言未嘗有言。
終日不言。
未嘗無言。
故又曰。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尊者無說。
我乃無聽。
無說無聽。
是真般若。
推此緻也。
塵說刹說熾然說。
三世無閑斷說。
亦若是已矣。
苟未達說默之源。
說是覺觀生相。
默是覺觀滅相。
旣堕生滅情見。
則說默俱非。
若妙契寰中。
說能開悟。
默能密喻。
是說默無非善說也。
說無說相。
默無默相。
是說默無非善默也。
善說者謂惟說可。
善默者謂惟默可。
皆法界故。
法界不二。
說默不二。
不相借。
不相成。
不相破。
亦不相亡。
不相礙。
亦不相融。
當體清淨。
絕待離微。
夫諸佛解脫。
卽于凡夫心行中求。
觀心無心。
說默何有。
說默無性。
說默俱妙。
是頓悟緣起無生。
超彼三乘歴劫修證者也。
【示晦涵】 莎伽陀不能誦一偈。
而調息豁然。
阿那律多失雙目。
乃修三昧。
觀大千界如掌果。
人正不以多知多見為貴。
法友旣于了義未深解。
但笃信企慕。
禮拜持誦。
使淪骨浃髓。
功深力到。
忽發旋陀羅尼一品。
親見靈山勝會。
便與智者把手共行矣。
【示未一】 聖學究竟處。
決無滿足。
下手處。
決不委靡。
孔子十五志學。
此卽不可奪之志也。
志立然後以無厭足心。
期盡性命之源。
蓋自期遠大。
簡點必嚴。
簡點嚴則惟日不足。
不肎半塗自安。
堯舜猶病。
禹拜善言。
湯有慙德。
望道未見。
寡過未能。
聖仁豈敢。
皆深知性命源底。
非大覺不能究竟也。
一究竟一切究竟。
子臣弟友。
丘未能一。
愈不能愈無息肩地。
不然。
夜郎自封。
區區自得。
如貧獲一金。
志驕意滿。
何以階大道哉。
【示汛如】 孟子曰。
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
無所往而不為義也。
此與無我人衆生壽者相。
修一切法之旨。
略同。
夫爾汝之名。
亦何足恥。
爾汝之實。
真不宜受。
見思斷則不受生死之爾汝。
塵沙斷則不受枯寂之爾汝。
無明斷。
則不受變易之爾汝。
誠能充無受爾汝之實。
則盡大地是個自己。
盡大地是個自己。
則将修一切善法。
以利益大地衆生。
豈複以爾汝之名。
與世诤哉。
【示庸庵】 教觀譬膏火。
終始相需。
故離教觀心者闇。
迷心逐教者浮。
浮則茫無歸著。
闇則愈趨愈譌。
此末世禅教。
所以名盛而實衰也。
須知一切了義大乘。
諸祖公案。
皆我現前一念注腳。
說來說去。
總不離我一心。
我今此心。
全真成妄。
全妄卽真。
若不能當下反觀。
則靈知靈覺之性。
恒被一切法所區局。
縱慧成四辯。
定入四空。
依舊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若能直觀現前一念。
的确不在内外中閑諸處。
無體無相。
無影無蹤。
但有一法當情。
皆心所現。
終非能現。
此能現者。
雖雲量同虛空。
亦無虛空形相可得。
若有虛空情量。
又是惟心所現之相分矣。
一切時放教歴歴明明。
空空蕩蕩。
亦不認歴歴明明空空蕩蕩者為心。
以心體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故。
了知一切惟心。
心非一切。
忽然契入本體。
一切語言公案。
無不同條共貫矣。
【示密詣】 爾祖誦帚公之與餘交也。
尋餘疊冰積雪中。
不恤三千裡之勞。
故餘亦攜病來趨。
不肎食一言之諾。
逮示疾。
一提其西方本願。
遂能萬緣放下。
怡然坐逝。
豈非生平視師友如饑渴。
故得享其報于臨行邪。
爾祖旣寂。
至今思其冰霜凜烈之苦操。
樂受铒錘之虛志。
猶足令人痛心酸鼻。
繼志述事。
責在爾躬。
念之哉。
世事虛幻。
人命無常。
當擴其眼界。
勁其神慮。
苦其身。
毋堕宴安鸩毒坑。
策其志。
毋循将就苟且塗轍。
汰奢窒欲。
積行存誠。
惜福延壽。
以期于大成。
爾誠靜坐默思。
隻此現前一念見聞之性。
本非内外方隅。
亦非有無情量。
雲何被此虛妄形質所局。
虛妄形質。
生必有滅。
千般保愛。
不能令其不朽。
而所作幻業。
如影随形。
從劫至劫。
不肎相離。
豪傑之士。
先須覻空。
身形非我。
不過假借四大所成。
心亦無相。
不過因于情塵。
妄見生滅。
便頓舍情塵。
專心辨道。
兼律兼教。
助顯心源。
但得悟心。
萬法何有。
萬法俱息。
萬法俱僃矣。
【示元印】 立身行己之道。
志欲剛。
氣欲柔。
志不剛不足成千古品格。
氣不柔不足陶多生習氣。
夫衆生所以淪苦海者。
無他。
任情适意。
好順惡逆。
不深求出要故也。
書雲。
言逆汝。
必求諸道。
言遜汝。
必求諸非道。
為君尚然。
況出世丈夫者乎。
出世丈夫。
以佛祖自期。
以四弘為券。
以六度萬行為家常茶飯。
以自利利他為的。
發一言。
不足自利利他。
勿言也。
舉一步。
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
勿舉也。
勿念也。
事苟益身心。
裨法化。
必黾勉為之。
雖劬勞困苦。
勿恤也。
否雖有浮名幻利。
弗屑也。
凝神定志。
拓度虛懷。
人皆可以為堯舜。
滿街都是聖人。
謂我不能成佛。
是自棄也。
知可成佛。
而不肎力行佛行。
是自暴也。
不自棄則志剛。
不自暴則氣柔。
志剛則本立道生。
氣柔則深造自得。
志剛可上求佛道。
氣柔可下化衆生。
志剛可荷負衆生。
氣柔可承事諸佛。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剛而柔也。
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用六利永貞。
柔而剛也。
剛柔合德。
定慧力莊嚴。
此世出世法之正印也。
【示念日】 顯密圓通。
皆以解行雙進為要。
解者。
達我現前一念心性。
全體三德秘藏。
與諸佛所證。
衆生所具毫無差别。
十方三世。
顯密契經。
惟為發明此一念心性。
達此一念心性。
卽顯密二诠之體。
從此起于顯密二行。
顯行依經修觀。
廣如二十五圓通法門。
略則惟心識觀。
真如實觀。
二種收盡。
二十五境。
各具二觀。
且約耳根言之。
先從征心處破妄。
惟心識觀也。
圓解旣開。
卽于聞中入圓通常流。
真如實觀也。
密行亦具二觀。
達字字句句無非法界者。
真如實觀也。
心無異緣。
專持此呪。
悟知音聲如響。
能持之心如幻者。
惟心識觀也。
由惟心識。
進真如實。
密行成。
顯行亦圓滿矣。
【示非幻】 人能痛念生死事大。
覰破一切世情。
若順若逆。
總虛妄不實。
過眼便是空花。
獨一念持戒禮忏。
笃信三寶之心。
生與同生。
死與同死。
而又專求己過。
不責人非。
步趨先聖先賢。
不随時流上下。
庶幾信心日固。
智慧日開。
而生死可永脫耳。
【示本光】 顯密二诠。
理體無殊。
功用亦等。
須信五會真言。
一字一句。
無非全體三德秘藏。
現前能持之心。
介爾介爾。
無非橫徧豎窮之性。
乃至楮墨筆腕。
一一無非法界。
法界性不可改。
卽大定體。
法界理不可昧。
卽不動智光。
若念念與此定慧相應。
便可謂常持如是呪。
百千萬億徧。
若念念讀誦書寫此呪。
便與性定本智相應。
所以天龍矢護。
菩薩常随。
今禅人發至誠心。
剌血書呪。
緣因誠非淺淺。
緣因之體。
卽是正因。
達正因者卽名了因。
三因不一不異不縱不橫。
大佛頂性。
徹底現前。
大涅槃果。
元吾家故物矣。
【示淨禅】 聽法須觀心。
書寫須解義。
然解義正不必強加穿鑿。
亦不徒循章摘句。
但至誠讀誦。
展卷如對活佛。
收卷如在目前。
千徧萬徧。
淪骨浃髓。
寤寐不忘。
緣因旣深。
一十二千七百。
無不一串穿卻也。
得此消息。
便知吾言不誣。
【示漢目】 大佛頂首示真心。
随勸修直心。
直心有事有理。
理則正念真如。
事則四威儀一切行中毫無虛假。
是也。
末世禅和。
不為生死大事。
裝模做樣。
詐現威儀。
不真實學禅教律。
徒記兩則公案。
辨幾句名相。
受三衣一鉢。
以為佛法盡此矣。
嗚呼。
此何心哉。
今止觀此一念假借佛法之心。
出得生死否。
成得佛祖否。
又觀此念為在内外中閑諸處否。
為從自生。
從他生。
為自他共生。
為無因生。
若一念虛假之心。
旣無生無體。
無方隅處所。
則妄想颠倒寂滅。
而常住真心宛然呈露矣。
是謂由事直心。
以合于理直心也。
其深思力研之。
【示毓悟】 世人談及生死。
鮮不悚慮。
往往不能真為生死者。
眼前活計放不下耳。
然所以放不下者。
秖不曾徹見生死之苦。
以從來為俗為僧。
皆向順境中捱過。
故畏三界心。
自然發得不真切。
傥以遠大慧眼。
曠觀無始輪回。
痛念此生。
果從何來。
死後當至何趣。
前際茫茫。
後際墨墨。
饒鐵石心腸。
必為驚怖。
然後依正教。
開圓解。
起圓行。
敢保十人有五雙到家。
最懼因地不真。
道眼昏暗。
或為世味所牽。
或為邪師僞法所誤。
袈裟下失卻人身。
此予所以俯仰時流。
而寤寐永歎也。
【示解天】 具參方志。
尤須具參方眼。
具參方眼。
還須不忘參方志。
參方志者。
不為虛名。
圖體面。
博一知半見。
發無上大菩提心。
徧學一切法門。
無厭無足。
參方眼者。
末世師匠。
邪正難分。
今自卓立。
不論宗教。
但與出生死相應。
名利不相應。
大菩提相應。
眼前活計不相應者。
則為正。
反此則為邪。
正則依。
邪則舍。
具眼不忘參方志者。
本求無上菩提。
雖邪正分明。
不妄生憎愛。
善吾師。
不善吾資。
但随緣觸境。
增長道心智眼而已。
此本分中最要緊事。
其餘叢林粥飯習氣。
萬萬不宜沾染。
亦不必厭惡也。
【示元赓】 愚魯恐不精明。
伶俐恐不笃摰。
道雖從智慧領悟。
尤從澄定體合。
必向身心切近。
日用動靜閑。
沉細思察。
方有真實開豁。
當下受用。
若于一切行門。
不能作助修想。
必舍煩取靜。
方理經典。
又于一切經典。
不能随文入觀。
必掩卷趺坐。
方理身心。
一件事分作三項。
不可語至道明矣。
從緣薦得相應疾。
就體消停得力遲。
大乘法門。
貴行住坐卧語言施為時薦取。
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處理會。
薦取者。
薦其本自天成之性真。
理會者。
會其出障圓明之妙體而已。
性真妙體。
不卽一切法。
不離一切法。
試看隻今語言動靜者。
讀經看教。
打坐思惟。
妄想昏沉。
惺惺寂寂者。
畢竟是個甚麼。
咄。
切勿認賊為子。
切勿撥波求水。
切勿作水中鹽味。
色裡膠青會。
直恁麼薦取理會去。
【示緒竺】 三界惟心萬法惟識二語。
人能言之。
觸境逢緣。
仍被境緣所轉。
若實達惟心惟識。
豈有心識外之境緣哉。
且縱不達惟心惟識。
境緣決定不離心識。
如夢中妄計夢境為實。
起欣起怖。
而離夢心決定别無夢境。
學人先須了達三界萬法。
種種境緣。
實無心識外之别物。
次推究此心此識。
畢竟有何體性相狀。
若現前心識。
實無體性相狀者。
惟心所現三界萬法。
又豈有少許體性相狀可得也。
心識不可得。
名心寂三昧。
心寂則色自寂。
境緣不可得。
名色寂三昧。
色寂則心亦寂。
心色俱寂。
則無煩惱亦無菩提。
無生死亦無涅槃。
無凡無聖。
一味平等。
是謂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然後全性成修。
企自心本具之佛道。
度自心本具之衆生。
如知水性冰性。
同一濕性已。
不于水外有冰。
不于冰外覓水。
而方便融冰成水。
則念念常觀卽心卽佛。
而不起上慢。
時時上求下化不倦。
而總名無作妙德。
無功用行矣。
若舍此别商方便求工夫。
乃至覓玄妙。
是演若怖頭。
醉兒索食也。
或初心散亂多者。
用數息法。
如童蒙止觀所明。
須了知息出息入。
來無所從。
去無所至。
此息當體全空。
舉體卽假。
仍非二邊。
卽是中道。
所謂圓人用偏法。
偏法亦成圓。
又昏蓋重者不宜貪坐。
須方便調停減襍事。
減飲食。
令神清氣定。
則觀慧漸漸增明。
昏散漸漸退舍。
又學道如調琴相似。
大緩則無聲。
大急則弦絕。
生死之心常切。
求效之心莫生。
先難而後獲。
庶幾近之。
若欲體達現前心識無體性相狀者。
不出四性四運二種推法。
四性推者。
謂現前一念。
設自生。
不應藉緣生。
旣藉緣。
心無生力。
心旣無生。
緣亦無力。
心緣各無。
合雲何有。
合尚叵得。
離雲何生。
故知心識實無生也。
四運推者。
觀此一念未生時。
潛在何處。
欲生時。
何緣得生。
正生時。
作何體相。
為在内外中閑邪。
為方圓長短青黃赤白邪。
生已無閑必滅。
滅又歸于何處。
三際覓心皆不可得。
柰何于本空寂。
妄計内心外境。
起惑造業。
枉受輪回邪。
然畢竟覓一能起惑造業受報者。
元不可得。
如醉見屋轉。
屋元不轉。
但吐卻一向妄計無明之酒。
惑業苦三。
當下永息。
設口談空。
無明不吐。
如醉見屋轉。
硬言不轉。
并此不轉。
亦醉語耳。
且道無明酒作麼生吐。
咄。
要知端的意。
北鬥面南看。
珍重。
【示映竺】 超生脫死法門。
不可以聰明湊泊。
不可以意氣承當。
不可以情見夾襍。
不可以粗疎領會。
先須專求己過。
無責人非。
見賢思齊。
見惡内省。
法法消歸自心。
時時警策自心。
将定盤星認得清楚明白。
然後看經可。
坐禅可。
營福可。
如眼目未明。
存心未笃。
則看經必堕口耳活計。
坐禅必堕暗證深坑。
營福必成魔家伴侶。
縱福慧雙修。
教觀并進。
而我心未忘。
能所日熾。
其為修羅眷屬無疑。
所宜慎思而密察也。
【示鏡衷】 履三寶地。
具出世儀。
皆多劫善種。
況聞正法乎。
寕國一老者。
種福五十餘年。
求來世作燒火僧不可得。
而聽經白鴿。
轉身為戒環禅師。
聞法功德超勝如此。
人生幾何。
少壯忽老。
老忽烏有。
且盛年夭橫者無數。
一息才斷。
孤魂無侶。
生平惡業。
無不随身。
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
勤修戒定智慧。
息心達本源。
乃号為沙門。
不然。
堂堂僧相。
多劫勤修而得之。
一旦藐視而失之。
能無憬哉。
【示遙集】 不能頓盡者。
塵緣之累。
不可暫忘者。
出世之心。
待無累而修行。
何如藉修行而脫累。
且塵勞逼迫。
正可警悟苦空。
磨礲情性。
每見人宂中偷閑。
吟詩習字。
作種種清課。
豈不能偷閑玩大乘。
息心學定慧邪。
彼于詩字得少幻味。
未嘗于大乘定慧得真法味也。
然縱不得味。
亦為無上菩提而作種子。
且幼時詩字。
亦向不得味中來。
安知佛法漸熏習。
不于現身得受用邪。
嗟嗟。
人之精神。
用之詩字。
吾見右軍李杜。
不出生死。
用之佛法。
吾見散亂豓喜。
愚癡特迦。
大事已辦。
【示沐苑】 發心應學二事。
一智慧。
二慈悲方便。
欲學智慧。
莫若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深解義趣。
随文入觀。
不堕嚼木之譏。
不招數寶之诮。
又數近明師良友。
讨究決擇。
不可師心自是。
欲學慈悲方便。
須深信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定當作佛。
見僧俗造惡者。
勿生輕慢。
須憐憫愛念。
種種善巧而回護接引之。
傥恃已修。
見不修行。
便生忽慢。
自持戒。
慢破戒者。
自讀誦大乘。
慢無聞者。
自解義。
慢愚魯者。
自觀心。
慢口說者。
人我山高。
勝負情重。
畢生勤苦。
止成修羅法界。
去菩薩道遠矣。
【示郭太爵】 位别業殊。
有不别不殊者在。
君子素其位而行。
以富貴貧賤夷狄患難。
皆唯心所現。
全攬法界為體。
全體卽是法界。
法界橫徧豎窮。
無少事少理趨過。
所以無入而不自得也。
佛頂二十五門。
無一門非圓通。
華嚴入法界品。
無一法非解脫。
各可就路還家。
不勞取一舍一。
故曰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
一塵法界。
卽無邊法界。
法界本來無外故也。
雲搏之法界不大。
蜩鸠之法界不小。
以此解易。
舉凡十界十如。
權實之要。
五時八教。
施設之方。
總入一卦一爻。
卦爻之法界不少。
界如權實之法界不多。
故孔子曰。
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傳千古聖賢心學。
全以内自寡過者。
為趨吉避兇之門。
所謂無入而不自得也。
箋釋者。
固不必盡殉舊說。
亦不必盡廢舊說。
但虛其心。
體其言外之旨。
疏其文字之脈。
始信宋儒之循行數墨。
公輩之索隐立異。
皆非孔之所謂學也。
晦庵早富著述。
晚乃悔。
欲追泯之不可得。
居士當讀韋編。
至于三絕。
必大有進者。
更作一番筆削。
不閱而知。
其可行遠也。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請三複斯語。
【示靖開】 三界之中。
無非牢獄。
暫時快樂。
終歸無常。
衆生燕雀處堂。
罕思出離。
惟逆境當前。
庶幾生遠離之心。
故佛稱八苦為八師。
非虛語也。
公冶長在缧绁而非其罪。
聖賢不以為恥。
世出世求無忝己躬而已。
素患難行乎患難。
婆薮仙人在地獄。
化無量衆獄衆。
發菩提心。
徧融達觀憨山三大師。
坐刑部牢時。
勸牢中無量人。
歸敬三寶。
持齋念佛。
或藉現生脫苦。
或藉永出輪回。
惡因緣是好因緣。
莫謂囹圄非自利利他地也。
歸依三寶。
奉特五戒。
自念佛。
勸他念佛。
自斷十惡。
勸人莫行十惡。
自修十善。
勸人同修十善。
此十善法。
雖下品為神因。
中品人因。
上品天因。
而上上品則為羅漢支佛菩薩如來之因。
黾勉修持。
久而不替。
不惟現災可脫。
而無始三界牢獄。
亦将從此永離矣。
【示靖聞】 香山參鳥窠。
直告曰。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三歲兒說得。
八十翁行不得。
從上諸祖。
指點出生死法。
最簡易明白。
正不必金剛圈栗棘蓬為玄妙也。
後世學人。
偷心益多。
祖庭方便益變。
方便旣變。
而偷心又與之俱變。
佛亦末如何已。
馬祖初年。
但雲卽心卽佛。
果知卽心卽佛。
自然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果能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便知卽心卽佛。
故知欲悟卽心卽佛。
須是持戒念佛。
戒持得淨。
佛念得切。
塵垢自除。
光明自露。
偈曰。
持戒便是平心。
念佛便是直行。
參得個點玄關。
不向鉢盂讨柄。
若更者也之乎。
失卻佛祖性命。
【示郭善友】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若信心而乏智慧。
未有不泣岐兩端者。
佛言末世鬬诤堅固。
億億人學道。
罕有一人證果。
惟依念佛求生淨土。
可以橫超苦輪。
昔有祖師。
初但至誠禮法華經。
拜至糞字。
遂悟法華三昧。
有誦法華人來壽昌禅師處請益。
叱雲。
邪見衆生。
不識好惡。
法華便是禅。
那别有禅可參。
其人服膺而去。
竟以持法華悟道。
若深信念佛禮拜是佛祖真因。
确乎不被時流所轉。
便是大智慧光明。
超登淨土。
永無泣岐不患矣。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二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二之三 古歙門人成時編輯 【示新枝】 【示潘拱宸】 【示惺白】 【示宋養蓮】 【示陸喻蓮】 【示彚宗】 【示可生】 【示素風】 【示行恕】 【示吳而上】 【示淨堅優婆夷】 【示徐仲弢】 【示方爾階】 【示王思湖】 【示張子歲】 【示夏恕庵】 【示自若】 【示巨方名照南】 【示聞覺】 【示爾階】 【示世聞】 【示未學】 【示智可】 【示宇泊】 【示恒慈】 【示七淨】 【示蘂幢】 【示達心】 【示劉今度】 【示穎生】 【示馬堯都】 【示玄著】 【示爾先】 【示清聞】 【示松石】 【示蒼牧】 【示聽月】 【示自天】 【示日唯】 【示開一】 【法語三】 【示新枝】 溫故知新。
可以為師。
所謂故者新者何物邪。
天下莫故于現前一念之心。
亦莫新于現前一念之心。
惟故故随緣而不變。
惟新故不變而随緣。
若能頓達吾家故物。
便可斬新條令。
以菩提悲智為幹本。
以六度萬行為新枝矣。
【示潘拱宸】 三教聖人。
不昧本心而已。
本心不昧。
儒老釋皆可也。
若昧此心。
儒非真儒。
老非真老。
釋非真釋矣。
且喚甚麼作本心。
在内外中閑邪。
過去現在未來邪。
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邪。
果直知下落。
百千三昧。
恒沙法門。
不啻衆星拱月。
如或不然。
堅持三歸五戒。
以為緣因。
時節若到。
其理自彰。
【示惺白】 佛法之衰也。
名利熏心。
簧鼓為事。
求一真操實履者。
殆不可得。
有能持戒精進。
讀誦大乘。
不馳世務。
縱道眼未開。
亦三世諸佛所歎許也。
況了必藉緣。
非持戒讀誦。
何處得有道眼。
今講家多忽律行。
禅門幷廢教典。
門庭愈高。
邪見益甚。
開士旣精非時食戒。
勤讀方等大乘。
但于戒教二門。
深造自得。
鑿井不已。
必得及泉。
鑽水不息。
必得出火。
無勞更覓玄關也。
觀經謂具諸戒行。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皆上品上生。
操此券以往。
吾當攜手珍地華池。
斯時憶及今日得悟不得悟之疑。
當不勝破顔大笑矣。
【示宋養蓮】 自性彌陀。
惟心淨土二語。
世争傳之。
不知以何為心性也。
夫性非道理無所不統。
故十劫久成之導師。
不在性外。
心非緣影無所不具。
故十萬億刹之極樂。
實在心中。
惟彌陀卽自性彌陀。
所以不可不念。
淨土卽惟心淨土。
所以不可不生。
今有譬焉。
北京聖王。
卽惟心之北京聖王也。
然行道濟時者。
必北上觐王。
傥嚣嚣[畝*犬]畝。
縱伊周可治天下乎。
故無論已悟未悟。
皆要求生淨土。
求見彌陀。
未悟如童蒙之求師。
已悟如孔子之求仕。
上自文殊普賢馬鳴龍樹。
下至蜎飛蠕動羽族毛群。
唯此一事。
此事第一要信得及。
二要時時發願。
三要念佛工夫不閑。
三事具。
至愚亦生。
三事缺一。
雖聰明伶俐亦不生也。
其有謗此者。
卽謗三世諸佛菩薩。
毗盧頂上。
飜為阿鼻最下層矣。
哀哉。
【示陸喻蓮】 超生脫死。
舍淨土一門。
決無直捷橫超方便。
而生淨土。
舍念佛一法。
決無萬修萬去工夫。
近世盲禅。
妄謂彌陀不必念。
淨土不必生。
儱侗鹘突。
堕壍落坑。
夫夜卧之頃。
枕席不安。
猶必安置。
以三界火宅。
而不思出離可乎。
若漫雲悟心之士。
此閑卽寂光。
何不曰惡罵是稱贊。
惡打卽供養。
糞穢卽栴檀。
塗炭是天宮寶殿乎。
傥未能啖糞卧炭。
則淨土決不可不生。
設果能。
亦豚豕雞犬耳。
何若老實念佛。
導之以信。
要之以願。
徑登九品蓮台。
與觀音勢至海衆為眷屬。
回視空頭惡見邪禅。
博一時假祖師之虛名。
堕萬劫拔舌犁耕之實苦。
何啻雲泥也哉。
莫論散心定心。
隻尅課程終身不缺。
日勤日切。
淨土華蘂。
晝夜增榮矣。
【示彚宗】 世閑學問。
義理淺。
頭緒多。
故似易反難。
出世學問。
義理深。
線索一。
故雖難仍易。
線索非他。
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古雲。
立一心為宗。
照萬法如鏡。
能觀心性。
則具一切佛法。
且如此心。
不在内外中閑諸處。
亦非過去現在未來。
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
豈非卽空。
而十界十如。
三千性相。
炳然齊現。
無欠無餘。
豈非卽假。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于其中閑。
無是非是。
豈非卽中。
迷此一念卽空。
則為六凡。
迷卽假。
則為二乘。
迷卽中則為别教。
惟悟現前一念。
當下卽空假中。
則十界無非卽空假中。
不于九法界外别趨佛界。
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
是謂三千果成。
鹹稱常樂矣。
向此薦取。
方知千經萬論。
鹹非心外施設。
勉之。
【示可生】 佛法不出唯心真如二觀。
蓋一切色心依正假實諸法。
無非仗因托緣而生。
皆是依他起性。
不了依他。
妄計實我實法。
卽名徧計執性。
了其如幻。
有卽非有。
體惟一心。
卽名圓成實性。
今唯心識觀。
于依他達其徧計本空。
而真如實觀。
秖二空所顯理性而已。
大佛頂最初七處征心。
乃直破徧計。
明其本空也。
次十番辨見。
廣歴陰入處界會理。
乃就依他起上。
破其徧計餘執也。
次定耳根為所觀境。
明其本圓通常。
乃就依他起上。
顯其圓成本具也。
然設不向前文破執開解。
則圓通常性甚易而甚難。
故南嶽大乘止觀。
誡初心不得卽觀圓成實性。
惟以四性簡責。
深達徧計本空。
依他如幻。
一念觀成。
轉令餘念自然契實。
實心系實境。
實緣次第生。
是則前念為能觀。
後念為所觀。
故能坐斷妄源。
無以波逐波之失耳。
【示素風】 學不難有才。
難有志。
不難有志。
難有品。
不難有品。
難有眼。
惟具超方眼目。
不被時流籠罩者。
堪立千古品格。
品立則志成。
志成才得其所用矣。
末世競逐枝葉。
罕達本源。
誰知朝華易落。
松柏難雕。
才志之士。
柰何甘舍大從小哉。
莫大于現前一念。
誠能直下觀察。
知其無性。
則決不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身心二妄旣消。
不真何待。
然後以此真解歴一切法。
俾盡淨虛融。
無塵影垢習可得。
還淳複素。
道風豎窮橫徧矣。
但一念未瞥。
使百年活計萦懷。
眼下虛名惑志。
吾恐天真日漓。
負美才好志不淺也。
【示行恕】 儒以忠恕為一貫之傳。
佛以直心為入道之本。
直心者正念真如也。
真如無虛僞相。
亦名至誠心。
真如生佛體同。
亦名深心。
真如徧一切事。
亦名回向發願心。
此三心者。
卽一心也。
一心泯絕内外謂之忠。
一心等一切心謂之恕。
故曰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果達三無差别。
欲一念自欺自诳不可得。
欲一念自私自利亦不可得。
欲一念自分自局尤不可得矣。
【示吳而上】 性靈不可以有無求斷常取。
由無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所以耽著有常。
及聞非有非常。
又轉計斷無而生恐怖。
不思恐怖斷無者。
畢竟能斷無否。
又恐怖者。
念念生滅。
無體無隅。
畢竟可喚作常有否。
由是觀之。
終日在妄之性靈。
卽終日恒真之性靈。
一向迷己為物。
認物為己。
曾未覺耳。
試思假借四大以為身。
則身非實我。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則心亦非我。
無始妄計之身心旣俱非我。
更有何物可為我者。
此超常有邪見也。
而知此無我者。
畢竟不可斷滅。
此超斷無邪見也。
然但除常有我執。
則不斷不無之性靈法爾現前。
更不勞以心覓心。
如以眼覓眼。
設可見者。
決非己眼。
設可得者。
決非己心。
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有除翳法。
無與明法也。
【示淨堅優婆夷】 極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