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六

關燈
明 太祖洪武四年。

    诏征高僧廣薦佛會 按宋濂蔣山寺廣薦佛會記。

    洪武四年。

    冬十有二月。

    诏征江南高僧十人。

    欽天監擇日。

    於蔣山太平興國禅寺。

    建薦法會。

    上宿齋室。

    卻葷肉弗禦者一月。

    複勅中書右丞相汪廣洋。

    左丞相胡惟庸。

    移書城社之神。

    具宣上意。

    俾達諸冥期以畢集。

     洪武五年。

    大建锺山法會 按列朝詩集。

    洪武五年正月十五日。

    朝廷就鐘山寺。

    大建法會。

    普濟幽冥。

    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禦奉天殿。

    集公侯百官。

    宣谕建會之因。

    禁天下屠宰。

    上先齋戒一月。

    以嚴法。

    至正月十三日三鼓時。

    上禦奉天殿。

    集公侯百官。

    奉上佛表。

    命禮部尚書。

    赍赴鐘山。

    啟建法會焚之。

    十五日上服衮冕。

    乘辇辂。

    赴法會。

    至日夕迎佛。

    上率公侯百官。

    臨法筵供佛。

    行大禮樂用善世等曲。

    先是十四日微雪呈祥。

    尋即開霁。

    是夕星月在天。

    風露湛寂。

    絲竹疊奏。

    燈火交輝。

    禮儀之盛。

    前古莫及。

     洪武六年。

    封番僧為灌頂國師及贊善等王。

    俱賜金章诰命 按明通紀。

    洪武六年八月。

    诏西番土番各族酋長。

    舉故有官職者。

    至京受職賜印。

    俾因俗為治。

    以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蔔。

    為熾盛佛寶國師。

    分設烏思藏甘朵衛二都指揮使司。

    自指揮宣慰招讨等司。

    及萬戶府千戶所。

    凡三十三處。

    以官其酋長。

    自是番僧有封為灌頂國師及贊善王。

    闡化王。

    正覺大乘法王。

    如來大寶法王者。

    俱賜金章诰命。

    領其人民。

    間歲朝貢。

     洪武十五年。

    改善世院。

    為僧錄司。

    設左右善世闡教講經覺義。

    以司釋教之事。

    是歲诏選高僧。

    分侍諸王 按明會典。

    國初置善世院。

    洪武十五年。

    改僧錄司。

    正六品。

    衙門設左右善世。

    左右闡教。

    左右講經。

    左右覺義職專釋教之事。

    屬禮部。

    其衙門南京建於天界寺。

    永樂後。

    北京建於大興隆寺。

    今大興隆寺毀。

    徙於大隆善寺 凡本司官俱選精通經典。

    戒行端潔者。

    為之不支俸。

    如有文移以僧人掌行仆從。

    以佃戶充役 凡僧有三等。

    曰禅。

    曰講。

    曰教。

    在外僧人。

    府屬僧綱司。

    州屬僧正司。

    縣屬僧會司管領。

    皆統於本司 凡本司官。

    每月止朝朔望班列於西。

    如遇慶賀頒诏等事行禮。

    皆預班列於東 凡在京祭祀本司官。

    皆不預在外同 凡内外僧官。

    專一檢束天下僧人。

    恪守戒律清規。

    違者從本司懲治。

    若犯與軍民相幹者。

    從有司懲治 按明通紀。

    十五年诏選高僧分侍諸王。

    僧道衍往燕府。

    住持慶壽禅寺。

     洪武二十年。

    令民年二十以上者。

    不許為僧 按明會典雲雲。

     洪武二十五年。

    定僧官僧人服色。

    又令造周知冊。

    頒示天下僧寺 按明會典。

    凡僧官僧人服色。

    洪武二十五年。

    令瑜珈僧許穿靴 凡僧人給授度牒。

    洪武二十五年。

    令本司造周知冊編次在京在外寺院僧人。

    備開各年。

    甲姓名字行。

    及為僧年月。

    并所給度牒字号。

    頒示天下僧寺備照。

    凡遊方行腳。

    至者以冊驗之。

    其有不同。

    許護送有司解京。

    治以重罪。

    容留者罪如之。

    其後不造歲久。

    仍有詐僞者。

    至正統五年。

    令照舊造冊。

     洪武二十六年。

    令試僧能通經典者給牒 按明會典。

    洪武二十六年。

    令各司每三年考試。

    能通經典者。

    申送到部。

    具奏出給度牒 凡各處額設寺。

    俱有僧人住持。

    從各寺僧人保舉有戒行通經典者。

    僧綱等司申本司給與劄付。

    其有錢糧大寺。

    轉申禮部出給劄付。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

    燕王即位。

    十月以僧道衍。

    為僧錄司左善世 按明通紀雲雲。

     成祖永樂二年。

    擢僧道衍為太子少保 按明通紀。

    永樂二年四月。

    擢左善世僧道衍。

    為太子少保始複姓姚。

    賜名廣孝。

    上自是稱為姚少師而不名。

    亦終不蓄發娶妻。

    居止多在僧寺。

    常賜二宮人亦不近。

    上乃召還之。

     永樂四年。

    迎西僧尚師哈立麻。

    至京師 按明通紀。

    永樂四年。

    迎西僧尚師哈立麻至京師。

    先是上在藩邸。

    聞烏思藏有尚師哈立麻者異僧也。

    及即位。

    遣中官仆顯赍書币往迎。

    五曆寒暑乃至。

    車駕往視之。

    無拜跪禮。

    合掌而已 按明外史方技傳。

    釋子智光武定人。

    洪武時奉命兩使烏斯藏。

    榜葛剌泥八剌地湧塔諸國。

    永樂時。

    又使烏斯藏。

    迎尚師哈立麻。

    遂通番國諸經。

    多所翻譯。

    曆事六朝。

    寵錫冠群僧。

     永樂五年。

    以諸郡請度牒僧千八百人。

    發戍遼東甘肅。

    命西僧尚師哈立麻。

    啟建法壇。

    尋加封。

    使領天下釋教 按明通紀。

    永樂五年正月。

    直隸及浙江諸郡軍民子弟。

    披剃為僧赴京。

    請度牒者。

    千八百人。

    禮部以聞。

    上怒曰。

    皇考之制。

    民年四十以上始聽出家。

    今犯禁若此。

    是不知有朝廷矣。

    命悉付兵部。

    編軍籍發戍遼東甘肅。

    二月命西僧尚師哈立麻。

    於靈谷寺。

    啟建法壇。

    薦祀皇考皇妣。

    尚師率天下僧伽舉場普度大齋科十有四日。

    卿雲天花甘雨甘露。

    舍利祥光。

    青鳥白鶴連日畢集。

    一夕桧柏生金色花。

    徧於都城。

    金仙羅漢。

    變現雲表。

    白象青獅。

    莊嚴妙相。

    天燈導引旛蓋旋繞種種不絕。

    又聞梵呗空樂自天而隆。

    群臣上表稱賀。

    學士胡廣等獻聖孝瑞應歌頌。

    自是之後。

    上潛心釋典。

    作為佛曲。

    使宮中歌舞之。

    三月封西僧哈立麻。

    為萬行具足十分最勝圓覺妙智慧普應佑國演教如來大寶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

    領天下釋教。

    賜金百兩。

    銀千兩。

    彩币寶鈔。

    織金珠袈裟。

    金銀器皿。

    鞍馬賜儀仗與郡王同。

    其徒孛羅等。

    皆封為大國師。

    并賜印诰金币等物。

    宴之於華蓋殿。

     永樂六年。

    禁軍民子弟僮奴。

    自削發為僧 按明會典。

    永樂六年。

    令軍民子弟僮奴。

    自削發為僧者。

    并其父兄送京師。

    發五台山。

    做工畢日。

    就北京為民種田。

    及盧龍牧馬寺主僧擅容留者。

    亦發北京為民種田。

     永樂八年。

    命番僧為國師。

    又遣使往西土。

    征尚師昆澤思巴 按明大政紀。

    永樂八年九月庚申。

    命番僧綿思吉等。

    為淨慈妙濟國師。

    各絡護勅俾自在修行。

    遣内宮關僧赍書及銀币。

    往西土。

    征尚師昆澤思巴。

    十月命番僧班丹藏蔔等。

    為淨覺弘濟等國師。

    把弁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