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即太宗第七女。
幼不茹葷血。
上幸延聖寺。
抱對佛願舍為尼。
至是乞落發。
诏建資聖院以居之。
勅釋門威儀教坊樂部以為迎導。
時密王女。
曹王女。
及後宮三十人餘。
皆随出家。
诏於是日普度天下童子十人。
度一人。
又诏於洛陽甲馬營。
太祖誕聖之地。
建應天寺。
以奉神禦。
大中祥符三年。
诏天下諸路。
皆立戒壇。
禁官民毀辱僧尼。
诏出經論題目。
考試沙門。
館僧雲豁於北禦園。
西天中天竺沙門來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大中祥符三年。
诏京師太平興國寺。
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
皆立戒壇。
凡七十二所。
京師慈孝寺。
别立大乘戒壇。
勅品官無故毀辱僧尼。
口稱秃字者。
勒停見任。
庶民流千裡。
诏知制诰李維。
出經論題目。
考試沙門。
以為遷補。
左右街之序。
左街相國寺。
右街開寶寺。
又诏吉州西峰雲豁禅師。
館於北禦園。
入定月餘。
求歸故山。
诏許之。
師每入定。
或經歲方出。
西天沙門衆德來朝。
進舍利梵經菩提印。
中天竺沙門覺稱法戒來朝。
進舍利梵夾金剛座真容菩提樹葉。
召見便殿。
慰勞甚厚。
館於譯經院。
稱進贊聖頌。
诏惟淨譯之。
稱謂學士楊億曰。
入此國見屠殺豬羊市肆懸内。
痛不忍觀。
西竺食肉五辛者。
驅出城。
故無貨者。
心不欲久居此。
願至五台。
禮文殊。
即還本土。
晉公丁謂問之曰。
數萬裡遠來。
更何所為。
稱曰。
并欲禮宣律師塔耳。
及還。
诏賜金襕袈裟奉安金剛座及賜裝錢茶果。
大中祥符四年。
幸廣化諸寺。
瞻無畏塔及摩騰真身。
诏修普賢寺。
設三萬僧齋。
歲度僧四人。
又诏守堅道者入見。
令宮女皆出焚香。
賜般尼國沙門紫服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
上幸洛陽龍門山廣化寺。
瞻無畏三藏塔。
制贊刻石置之塔所。
複幸白馬寺。
瞻摩騰三藏真身。
上謂近臣曰。
摩騰至今千年。
而全身不壞。
良可尊敬。
宜嚴谕寺僧。
用心守護。
因禦制以褒之。
诏賜黃金三千兩。
增修峨嵋山普賢寺。
設三萬僧齋。
歲度僧四人。
又诏漣水軍守堅道者入見。
令宮女皆出焚香。
每一女至前。
上給之曰後也。
師皆言非。
如是數十人。
師忽起曰。
陛下好養此人。
他日必作家主。
即章獻太後也。
師乞歸山。
诏許之。
在山常紙衣。
閉戶不見人。
有置食庭前者。
人退自取之。
五月般尼國沙門寂賢。
來進梵經菩提印。
賜紫服。
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
進大慈寺沙門仁贊編修釋氏會要四十卷。
大中祥符五年。
诏沙門茂貞入見。
又诏日本國建寺。
賜額神光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五年二月。
诏嘉州峨眉山沙門茂貞入見。
上賜以詩。
館於景德寺。
舒王元稱夢青衣童。
持書以授中使。
足蹈黃雲。
隐隐而沒。
王以問師。
答曰将有儲嗣降孕之慶。
未幾。
仁宗生。
日本國遣使稱貢言。
國東有祥光見。
舊傳中原天子聖明則應此瑞。
上喜。
诏日本建寺。
賜額神光。
勅詞臣為撰寺記。
大中祥符六年。
诏試童行經業。
方許剃度。
賜開寶寺塔号。
又賜編修大藏經錄。
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西天竺沙門來。
賜紫服。
召僧崇矩。
入内殿講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
诏天下官吏。
試童行經業。
方許剃度。
五月開寶寺福勝塔。
有金色光見相輪上。
又有聖僧繞塔。
翌日得五色舍利。
上親幸敬觀。
見舍利於塔表。
大如月色。
同水晶。
往來飛動於鈴索之上。
士庶同瞻。
於地磚上。
護舍利五千餘粒。
诏賜号靈感之塔。
時京師天清寺興慈塔。
亦有舍利見相輪上。
上曰。
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
八月兵部侍郎譯經潤文官趙安仁。
奉诏編修大藏經錄成。
凡二十一卷。
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仍賜禦制序雲。
自太平興國以來。
凡譯成經律論。
四百十三卷。
秘書監楊億。
光梵大師惟淨等編次。
又請以兩朝禦制佛乘文集。
編入大藏。
下诏褒許。
谥泗州僧伽大士普照明覺大師。
公私不得指斥其名。
九月西天竺沙門知賢等來進舍利梵經。
賜紫服。
十一月西天波羅奈沙門滿賢進梵經無憂樹葉。
浮石崇矩法師至京師。
上聞其名。
召入内殿。
講四十二章經。
盛談名理。
上心大悅。
賜紫服金币香藥。
大中祥符八年。
诏以太宗禦制妙覺集。
編入大藏。
南海注辇國。
遣使進天竺梵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八年。
勅汀州南安岩。
名均慶院。
賜太宗禦書百二十軸。
诏以太宗禦制妙覺五卷。
付傳法院。
編入大藏。
南海注辇國。
遣使來貢。
進天竺梵經。
其使言。
四十年以來。
海無風濤。
意中國有聖人出世。
大中祥符九年。
天竺諸國沙門來。
進舍利梵經。
勅修龍門山石龛佛。
诏沙門智悟祈雨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九年二月。
北天竺優填曩國沙門天覺。
南天竺師子國沙門妙德。
西天竺迦蹉國沙門等來。
各進舍利梵經。
各賜紫衣金币。
四月中天竺薩縛羅國沙門童壽來。
進梵經。
賜紫服。
五月東天竺縛鄰捺國沙門普積來。
進梵經。
賜紫服。
西京龍門山石龛佛。
歲久廢壞。
上命沙門栖演給工修篩。
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尊。
九月不雨。
诏泗州龜山沙門智悟入京。
止開寶寺。
祈雨。
悟先在泗州祈雨。
有感。
曾斷一臂。
至是又曰。
若七日得雨。
更舍一臂。
五日大雨。
乃截一臂。
上遣使賜藥。
悟曰無害。
人見所截臂無血。
甚異之。
泗守與郡人皆夢。
僧伽謂之曰。
悟是五百羅漢中一。
來此救世。
天禧元年。
诏新譯頻那夜迦經。
不許入藏。
賜台州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餘卷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元年四月。
诏曰。
金仙垂教。
實利含生。
貝葉膽文。
當資傳譯。
苟師承之或異。
必邪正以相參。
既失精詳。
浸成訛謬。
而況葷血之祀。
甚渎於真乘。
厭詛之辭。
尤乖於妙理。
其新譯頻那夜迦經四卷。
不許入藏。
自今以後。
似此經文。
不得翻譯。
七月诏賜台州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
住山本如觀郡人。
建教藏閣。
以奉之。
天禧三年。
诏以禦注佛經。
入藏頒行。
又诏賜女真國大藏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三年譯經三藏法護等請。
以禦注四十二章經。
禦注遺教經。
入藏頒行。
诏可。
十一月東女真國入貢。
乞賜大藏經。
诏給興之。
天禧四年。
诏以禦制釋典法音集。
附大藏。
賜西天竺沙門紫服。
又特賜僧知禮号法智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四年正月。
右街講經秘演等請。
以禦制釋典法音集。
命僧箋注。
凡三十卷。
乞附大藏。
诏可。
初是楊億提舉其事。
集中有六種震動之語。
一僧箋之。
将三百字。
暗碎不可觀。
億削去。
自注雲地體本靜。
動必有變。
人服其簡。
西天竺沙門普善。
來進梵經。
賜紫服。
附馬都尉李遵最奏四明知禮法師高行遺身。
上嘉歎不已。
特賜法智之号。
仍宣旨住世演教。
不許遺身。
時譯經院證義簡長等二十三人。
各寄聲詩贊美道德。
天禧五年。
诏遣内侍。
請僧法智領衆。
修法華忏。
又诏建資聖禅院。
為将士戰亡者追福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五年诏遣内侍俞源清。
往四明延慶。
請法智法師。
領衆修法華忏為國祈福。
師為述修忏要旨上之。
诏於并州。
建資聖禅院。
為将士戰亡者追福。
門下侍郎平章事丁謂兼譯經潤文使。
翰林學士晁迥李維兼潤文官。
是歲天下僧數三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
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
乾興元年。
仁宗即位。
章懿太後遣使請僧遵式為國行忏。
賜龜茲國僧紫服 按宋史仁宗本紀。
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即位 按佛祖統紀。
乾興元年。
章懿太後遣使。
詣錢唐天竺。
請遵式法師。
為國行忏。
師着金光明護國道場儀上之。
因奏天台教卷。
乞入大藏。
龜茲國僧華嚴來進佛骨舍利梵經。
賜紫服。
(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
幼不茹葷血。
上幸延聖寺。
抱對佛願舍為尼。
至是乞落發。
诏建資聖院以居之。
勅釋門威儀教坊樂部以為迎導。
時密王女。
曹王女。
及後宮三十人餘。
皆随出家。
诏於是日普度天下童子十人。
度一人。
又诏於洛陽甲馬營。
太祖誕聖之地。
建應天寺。
以奉神禦。
大中祥符三年。
诏天下諸路。
皆立戒壇。
禁官民毀辱僧尼。
诏出經論題目。
考試沙門。
館僧雲豁於北禦園。
西天中天竺沙門來朝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大中祥符三年。
诏京師太平興國寺。
立奉先甘露戒壇。
天下諸路。
皆立戒壇。
凡七十二所。
京師慈孝寺。
别立大乘戒壇。
勅品官無故毀辱僧尼。
口稱秃字者。
勒停見任。
庶民流千裡。
诏知制诰李維。
出經論題目。
考試沙門。
以為遷補。
左右街之序。
左街相國寺。
右街開寶寺。
又诏吉州西峰雲豁禅師。
館於北禦園。
入定月餘。
求歸故山。
诏許之。
師每入定。
或經歲方出。
西天沙門衆德來朝。
進舍利梵經菩提印。
中天竺沙門覺稱法戒來朝。
進舍利梵夾金剛座真容菩提樹葉。
召見便殿。
慰勞甚厚。
館於譯經院。
稱進贊聖頌。
诏惟淨譯之。
稱謂學士楊億曰。
入此國見屠殺豬羊市肆懸内。
痛不忍觀。
西竺食肉五辛者。
驅出城。
故無貨者。
心不欲久居此。
願至五台。
禮文殊。
即還本土。
晉公丁謂問之曰。
數萬裡遠來。
更何所為。
稱曰。
并欲禮宣律師塔耳。
及還。
诏賜金襕袈裟奉安金剛座及賜裝錢茶果。
大中祥符四年。
幸廣化諸寺。
瞻無畏塔及摩騰真身。
诏修普賢寺。
設三萬僧齋。
歲度僧四人。
又诏守堅道者入見。
令宮女皆出焚香。
賜般尼國沙門紫服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四年三月。
上幸洛陽龍門山廣化寺。
瞻無畏三藏塔。
制贊刻石置之塔所。
複幸白馬寺。
瞻摩騰三藏真身。
上謂近臣曰。
摩騰至今千年。
而全身不壞。
良可尊敬。
宜嚴谕寺僧。
用心守護。
因禦制以褒之。
诏賜黃金三千兩。
增修峨嵋山普賢寺。
設三萬僧齋。
歲度僧四人。
又诏漣水軍守堅道者入見。
令宮女皆出焚香。
每一女至前。
上給之曰後也。
師皆言非。
如是數十人。
師忽起曰。
陛下好養此人。
他日必作家主。
即章獻太後也。
師乞歸山。
诏許之。
在山常紙衣。
閉戶不見人。
有置食庭前者。
人退自取之。
五月般尼國沙門寂賢。
來進梵經菩提印。
賜紫服。
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
進大慈寺沙門仁贊編修釋氏會要四十卷。
大中祥符五年。
诏沙門茂貞入見。
又诏日本國建寺。
賜額神光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五年二月。
诏嘉州峨眉山沙門茂貞入見。
上賜以詩。
館於景德寺。
舒王元稱夢青衣童。
持書以授中使。
足蹈黃雲。
隐隐而沒。
王以問師。
答曰将有儲嗣降孕之慶。
未幾。
仁宗生。
日本國遣使稱貢言。
國東有祥光見。
舊傳中原天子聖明則應此瑞。
上喜。
诏日本建寺。
賜額神光。
勅詞臣為撰寺記。
大中祥符六年。
诏試童行經業。
方許剃度。
賜開寶寺塔号。
又賜編修大藏經錄。
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西天竺沙門來。
賜紫服。
召僧崇矩。
入内殿講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
诏天下官吏。
試童行經業。
方許剃度。
五月開寶寺福勝塔。
有金色光見相輪上。
又有聖僧繞塔。
翌日得五色舍利。
上親幸敬觀。
見舍利於塔表。
大如月色。
同水晶。
往來飛動於鈴索之上。
士庶同瞻。
於地磚上。
護舍利五千餘粒。
诏賜号靈感之塔。
時京師天清寺興慈塔。
亦有舍利見相輪上。
上曰。
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
八月兵部侍郎譯經潤文官趙安仁。
奉诏編修大藏經錄成。
凡二十一卷。
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
仍賜禦制序雲。
自太平興國以來。
凡譯成經律論。
四百十三卷。
秘書監楊億。
光梵大師惟淨等編次。
又請以兩朝禦制佛乘文集。
編入大藏。
下诏褒許。
谥泗州僧伽大士普照明覺大師。
公私不得指斥其名。
九月西天竺沙門知賢等來進舍利梵經。
賜紫服。
十一月西天波羅奈沙門滿賢進梵經無憂樹葉。
浮石崇矩法師至京師。
上聞其名。
召入内殿。
講四十二章經。
盛談名理。
上心大悅。
賜紫服金币香藥。
大中祥符八年。
诏以太宗禦制妙覺集。
編入大藏。
南海注辇國。
遣使進天竺梵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八年。
勅汀州南安岩。
名均慶院。
賜太宗禦書百二十軸。
诏以太宗禦制妙覺五卷。
付傳法院。
編入大藏。
南海注辇國。
遣使來貢。
進天竺梵經。
其使言。
四十年以來。
海無風濤。
意中國有聖人出世。
大中祥符九年。
天竺諸國沙門來。
進舍利梵經。
勅修龍門山石龛佛。
诏沙門智悟祈雨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大中祥符九年二月。
北天竺優填曩國沙門天覺。
南天竺師子國沙門妙德。
西天竺迦蹉國沙門等來。
各進舍利梵經。
各賜紫衣金币。
四月中天竺薩縛羅國沙門童壽來。
進梵經。
賜紫服。
五月東天竺縛鄰捺國沙門普積來。
進梵經。
賜紫服。
西京龍門山石龛佛。
歲久廢壞。
上命沙門栖演給工修篩。
凡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九尊。
九月不雨。
诏泗州龜山沙門智悟入京。
止開寶寺。
祈雨。
悟先在泗州祈雨。
有感。
曾斷一臂。
至是又曰。
若七日得雨。
更舍一臂。
五日大雨。
乃截一臂。
上遣使賜藥。
悟曰無害。
人見所截臂無血。
甚異之。
泗守與郡人皆夢。
僧伽謂之曰。
悟是五百羅漢中一。
來此救世。
天禧元年。
诏新譯頻那夜迦經。
不許入藏。
賜台州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餘卷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元年四月。
诏曰。
金仙垂教。
實利含生。
貝葉膽文。
當資傳譯。
苟師承之或異。
必邪正以相參。
既失精詳。
浸成訛謬。
而況葷血之祀。
甚渎於真乘。
厭詛之辭。
尤乖於妙理。
其新譯頻那夜迦經四卷。
不許入藏。
自今以後。
似此經文。
不得翻譯。
七月诏賜台州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
住山本如觀郡人。
建教藏閣。
以奉之。
天禧三年。
诏以禦注佛經。
入藏頒行。
又诏賜女真國大藏經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三年譯經三藏法護等請。
以禦注四十二章經。
禦注遺教經。
入藏頒行。
诏可。
十一月東女真國入貢。
乞賜大藏經。
诏給興之。
天禧四年。
诏以禦制釋典法音集。
附大藏。
賜西天竺沙門紫服。
又特賜僧知禮号法智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四年正月。
右街講經秘演等請。
以禦制釋典法音集。
命僧箋注。
凡三十卷。
乞附大藏。
诏可。
初是楊億提舉其事。
集中有六種震動之語。
一僧箋之。
将三百字。
暗碎不可觀。
億削去。
自注雲地體本靜。
動必有變。
人服其簡。
西天竺沙門普善。
來進梵經。
賜紫服。
附馬都尉李遵最奏四明知禮法師高行遺身。
上嘉歎不已。
特賜法智之号。
仍宣旨住世演教。
不許遺身。
時譯經院證義簡長等二十三人。
各寄聲詩贊美道德。
天禧五年。
诏遣内侍。
請僧法智領衆。
修法華忏。
又诏建資聖禅院。
為将士戰亡者追福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天禧五年诏遣内侍俞源清。
往四明延慶。
請法智法師。
領衆修法華忏為國祈福。
師為述修忏要旨上之。
诏於并州。
建資聖禅院。
為将士戰亡者追福。
門下侍郎平章事丁謂兼譯經潤文使。
翰林學士晁迥李維兼潤文官。
是歲天下僧數三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
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
乾興元年。
仁宗即位。
章懿太後遣使請僧遵式為國行忏。
賜龜茲國僧紫服 按宋史仁宗本紀。
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即位 按佛祖統紀。
乾興元年。
章懿太後遣使。
詣錢唐天竺。
請遵式法師。
為國行忏。
師着金光明護國道場儀上之。
因奏天台教卷。
乞入大藏。
龜茲國僧華嚴來進佛骨舍利梵經。
賜紫服。
(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