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統紀。
端拱元年。
翰林通慧大師贊甯。
上表進高僧傳三十卷。
玺書褒美。
令編入大藏。
勅住京師天壽寺兩街僧錄可朝等。
請箋釋禦制佛乘文集。
诏許之。
端拱二年。
開寶寺塔成。
帝親以舍利奉藏。
勅内侍。
往峨眉。
修佛像及寺宇 按宋史太宗本紀。
端拱二年八月癸亥。
诏作開寶寺舍利塔成 按佛祖統紀。
端拱二年。
開寶寺建寶塔成。
八隅十一層三十六丈。
上安千佛萬菩薩塔。
下作天宮。
奉安阿育王佛舍利塔。
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
凡八年而畢。
賜名福勝塔院。
安舍利日。
上肩輿微行。
自手奉藏。
有白光起小塔一角。
大塔放光。
洞照天地。
士庶焚香獻供者盈路。
内侍數十人。
求出家掃塔。
上謂近臣曰。
我宿世曾親佛座但未通宿命耳。
诏直學士院朱昂。
撰塔銘。
謂曰。
儒人多薄佛。
向中竺僧法遇。
乞為本國佛金剛座立碑。
學士蘇易簡為之。
指佛為夷人。
朕惡其不遜。
遂别命制之。
卿宜體此意。
勅内侍謝保意。
領将作匠。
賜黃金三百兩。
住峨眉飾普賢像。
再修寺宇。
并賜禦制文集令直院徐铉撰記。
淳化元年。
诏建淳化寺。
奉石佛像。
又诏赤腳道者入見。
賜高麗國大藏經并禦制佛乘文集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化元年。
通利軍。
建城掘地。
於古寺基。
得巨石佛十軀。
诏建淳化寺。
以奉其像。
又诏赤腳道者入見。
上曰。
南方禅律如何化物。
對曰。
究之一理。
上起繞龍床一匝雲。
是禅是律。
對曰。
究之一理。
上說。
高麗國王治。
遣使乞賜大藏經。
并禦制佛乘文集。
诏給之。
淳化二年。
賜沙門重達及中天竺僧紫服。
勅僧贊甯。
充史館編修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化二年。
太原沙門重達。
自西天還。
往反十年。
進佛舍利貝葉梵經。
賜紫服。
住西京廣愛寺。
勅翰林贊甯。
充史館編修。
中天竺那爛陀寺沙門補陀吃多來朝。
進佛舍利梵經。
賜紫服。
南海占城國沙門淨戒詣阙。
獻如意金銅鈴杵龍腦香。
淳化四年。
诏西邊諸郡梵僧西來。
中國僧西遊而還者。
所持梵經。
并先具奏。
封題進上。
高麗國王治。
遣使謝賜藏經禦制文集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淳化五年。
于阗國沙門。
進大乘祝藏經。
以法賢言。
诏焚棄之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化五年。
于阗國沙門吉祥。
進大乘祝藏經。
诏三藏法賢等詳定。
賢奏。
此經是于阗書體。
非是梵文。
其中無請問人。
及聽法衆。
前後六十五處。
文義不正。
帝召賢谕之曰。
使邪僞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棄之。
以絕後惑。
至道元年。
诏諸州僧三百人。
歲度一人。
尼百人度一人。
又诏進盂蘭盆儀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燕翼贻謀錄。
李主佞佛。
度人為僧。
不可數計。
太祖既下江南。
重行沙汰。
其數尚多。
太宗乃為之禁。
至道元年六月己醜。
诏江南兩浙福建等處。
諸州僧三百人。
歲度一人。
尼百人歲度一人 按佛祖統紀。
至道元年。
中天竺沙門迦羅扇帝來朝。
進佛頂舍利。
貝葉梵經。
诏度僧尼誦經百紙。
讀經五百紙為合格。
又诏兩街僧錄省才進盂蘭盆儀。
至道二年。
诏以禦制秘藏诠二十卷。
緣識五卷。
逍遙詠十卷。
命兩街箋注入大藏頒行。
勅史館編修贊甯。
知西京教門寺。
至道三年九月。
西天竺沙門羅護羅來朝。
進貝葉梵經。
賜紫服 按以上宋史太宗本紀。
俱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真宗鹹平元年。
禦制聖教序。
令置先帝聖教序後。
賜天竺沙門紫衣。
以贊甯充右街僧錄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鹹平元年。
禦制三藏聖教序。
賜明教大師法賢等。
令置先帝聖教序後。
沙門可升注序進上。
诏知制诰朱昂。
兼譯經潤文官。
中天竺沙門你尾抳等。
來朝。
進佛舍利梵經菩提樹葉菩提子數珠。
賜紫衣。
西天竺沙門佛護來朝。
進梵經。
賜紫衣。
勅史館編修贊甯。
充右街僧錄。
鹹平二年。
以聖教序。
賜傳法院。
陳恕請罷譯經院。
不許。
勅贊甯遷左街僧錄 按宋史真宗本紀。
鹹平二年。
七月壬寅。
制聖教序。
賜傳法院 按佛祖統紀鹹平二年。
禮部侍郎陳恕言。
譯經院久費供億。
乞罷之。
上以先朝盛典不許。
勅史館編修贊甯遷左街僧錄。
鹹平三年八月。
試光祿卿天息災亡。
谥慧辨法師。
勅有司具禮送終。
鹹平四年五月。
試鴻胪卿法賢亡。
谥元覺法師。
勅送終如慧辨禮 按以上宋史真宗本紀。
俱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鹹平六年。
诏擇僧可者。
始令往西天取經。
又诏隋僧智者科教類次刊牍。
賜名天台總錄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鹹平六年。
知開封府陳恕言。
僧徒往西天取經者。
臣嘗召問。
皆罕習經業。
而資狀庸陋。
或往諸藩。
必招輕慢。
自今宜試經業。
察人材。
擇其可者令往。
诏可。
二月诏隋智者禅師科教類次刊牍。
凡百五十四部。
賜名天台總錄。
譯館請系開元東土集傳。
制曰可。
景德元年。
賜諸國沙門紫服。
以旱召西天梵僧作咒法。
诏楊億裁定傳燈錄頒行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景德元年。
日本國沙門寂照。
來進無量壽佛像。
金字法華經。
水晶數珠。
賜紫方袍。
西天三藏法護。
來進佛舍利。
貝葉梵經。
賜紫衣束帛。
館於譯經院。
北天沙門戒賢。
來進梵經。
賜紫服。
七月亢旱。
召西天梵僧於金明池。
水心立壇咒龍。
有雲霧。
自池中出。
須臾雨至。
自後歲旱。
必作咒法多驗。
東吳沙門道原。
進禅宗傳燈錄三十卷。
诏翰林學士楊億。
裁定頒行。
景德二年。
幸傳法院。
觀新譯經。
召僧見便殿。
閱試行業 按宋史真宗本紀。
景德二年九月庚午。
幸興國寺傳法院。
觀新譯經 按佛祖統紀。
二年三月。
迦濕彌羅國沙門日羅失稽來。
進梵經菩提樹葉。
七月西天沙門達摩波來進梵經。
賜紫服。
九月上幸譯經院。
令三藏諸僧坐賜香茶缯彩有差。
上以諸寺住持。
先是僧職遷補。
或非其才。
至是召見便殿。
閱試行業。
景德三年。
孫[奭-人+大]奏請減損修寺度僧。
不許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景德三年。
諸王府侍讀孫[奭-人+大]。
奏請減損修寺度僧。
上曰。
釋道二門。
有助世教。
人或偏見。
往往毀訾。
縱使僧道。
時有不檢。
安可即廢。
景德四年。
賜交州佛氏書。
臣僚請禁教不聽 按宋史真宗本紀。
景德四年秋七月乙亥。
交州來貢。
賜佛氏書 按佛祖統紀。
四年臣僚言。
愚民無知。
佞佛過度。
謂舍财可以邀福。
修供可以滅罪。
蠧國害政。
宜加禁止。
上謂宰臣曰。
佛教使人遷善。
誠有其益。
安可禁之。
且佛法所至甚廣。
雖荒服諸國。
皆知信奉。
唯道教中原有之。
然不甚盛。
王旦對曰。
頃歲虜使。
登開寶塔。
瞻禮甚虔。
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
不複屈膝。
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
上曰然。
诏遣使送金襕袈裟。
往惠州羅浮山中閣寺。
奉釋迦瑞像。
仍為國建祈福道場。
感五色祥禽。
集於齋所。
景德□年。
始令宰相率内職。
赴佛寺。
行香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王文正筆錄。
舊制國忌。
疊命宰相參知政事一員。
率文武常參官。
赴佛寺行香。
内職不預焉。
景德中。
同樞密院事王公欽若。
陳公堯叟。
率内職同赴。
乃聽自今大忌。
樞密使内職學士。
内諸司使。
軍職下洎列校。
同為一班。
先詣西上合門。
進名奉慰。
宰相參知政事。
文武百官為一班。
次詣合門。
進名奉慰訖退。
齊赴佛寺行香。
小忌則否。
大中祥符二年。
禁毀金寶塑浮屠像。
敕僧惟淨試光祿卿。
同預譯經。
賜吳國大長公主。
号報慈正覺大師 按宋史真宗本紀。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癸醜。
禁毀金寶塑浮屠像 按佛祖統紀。
二年升州崇勝寺。
賜名承天。
立甘露戒壇。
勅光梵大師惟淨。
試光祿卿。
同預譯經。
九月吳國大長公主出家。
法名清裕。
賜号報慈正覺大師。
端拱元年。
翰林通慧大師贊甯。
上表進高僧傳三十卷。
玺書褒美。
令編入大藏。
勅住京師天壽寺兩街僧錄可朝等。
請箋釋禦制佛乘文集。
诏許之。
端拱二年。
開寶寺塔成。
帝親以舍利奉藏。
勅内侍。
往峨眉。
修佛像及寺宇 按宋史太宗本紀。
端拱二年八月癸亥。
诏作開寶寺舍利塔成 按佛祖統紀。
端拱二年。
開寶寺建寶塔成。
八隅十一層三十六丈。
上安千佛萬菩薩塔。
下作天宮。
奉安阿育王佛舍利塔。
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
凡八年而畢。
賜名福勝塔院。
安舍利日。
上肩輿微行。
自手奉藏。
有白光起小塔一角。
大塔放光。
洞照天地。
士庶焚香獻供者盈路。
内侍數十人。
求出家掃塔。
上謂近臣曰。
我宿世曾親佛座但未通宿命耳。
诏直學士院朱昂。
撰塔銘。
謂曰。
儒人多薄佛。
向中竺僧法遇。
乞為本國佛金剛座立碑。
學士蘇易簡為之。
指佛為夷人。
朕惡其不遜。
遂别命制之。
卿宜體此意。
勅内侍謝保意。
領将作匠。
賜黃金三百兩。
住峨眉飾普賢像。
再修寺宇。
并賜禦制文集令直院徐铉撰記。
淳化元年。
诏建淳化寺。
奉石佛像。
又诏赤腳道者入見。
賜高麗國大藏經并禦制佛乘文集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化元年。
通利軍。
建城掘地。
於古寺基。
得巨石佛十軀。
诏建淳化寺。
以奉其像。
又诏赤腳道者入見。
上曰。
南方禅律如何化物。
對曰。
究之一理。
上起繞龍床一匝雲。
是禅是律。
對曰。
究之一理。
上說。
高麗國王治。
遣使乞賜大藏經。
并禦制佛乘文集。
诏給之。
淳化二年。
賜沙門重達及中天竺僧紫服。
勅僧贊甯。
充史館編修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化二年。
太原沙門重達。
自西天還。
往反十年。
進佛舍利貝葉梵經。
賜紫服。
住西京廣愛寺。
勅翰林贊甯。
充史館編修。
中天竺那爛陀寺沙門補陀吃多來朝。
進佛舍利梵經。
賜紫服。
南海占城國沙門淨戒詣阙。
獻如意金銅鈴杵龍腦香。
淳化四年。
诏西邊諸郡梵僧西來。
中國僧西遊而還者。
所持梵經。
并先具奏。
封題進上。
高麗國王治。
遣使謝賜藏經禦制文集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淳化五年。
于阗國沙門。
進大乘祝藏經。
以法賢言。
诏焚棄之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淳化五年。
于阗國沙門吉祥。
進大乘祝藏經。
诏三藏法賢等詳定。
賢奏。
此經是于阗書體。
非是梵文。
其中無請問人。
及聽法衆。
前後六十五處。
文義不正。
帝召賢谕之曰。
使邪僞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棄之。
以絕後惑。
至道元年。
诏諸州僧三百人。
歲度一人。
尼百人度一人。
又诏進盂蘭盆儀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燕翼贻謀錄。
李主佞佛。
度人為僧。
不可數計。
太祖既下江南。
重行沙汰。
其數尚多。
太宗乃為之禁。
至道元年六月己醜。
诏江南兩浙福建等處。
諸州僧三百人。
歲度一人。
尼百人歲度一人 按佛祖統紀。
至道元年。
中天竺沙門迦羅扇帝來朝。
進佛頂舍利。
貝葉梵經。
诏度僧尼誦經百紙。
讀經五百紙為合格。
又诏兩街僧錄省才進盂蘭盆儀。
至道二年。
诏以禦制秘藏诠二十卷。
緣識五卷。
逍遙詠十卷。
命兩街箋注入大藏頒行。
勅史館編修贊甯。
知西京教門寺。
至道三年九月。
西天竺沙門羅護羅來朝。
進貝葉梵經。
賜紫服 按以上宋史太宗本紀。
俱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真宗鹹平元年。
禦制聖教序。
令置先帝聖教序後。
賜天竺沙門紫衣。
以贊甯充右街僧錄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鹹平元年。
禦制三藏聖教序。
賜明教大師法賢等。
令置先帝聖教序後。
沙門可升注序進上。
诏知制诰朱昂。
兼譯經潤文官。
中天竺沙門你尾抳等。
來朝。
進佛舍利梵經菩提樹葉菩提子數珠。
賜紫衣。
西天竺沙門佛護來朝。
進梵經。
賜紫衣。
勅史館編修贊甯。
充右街僧錄。
鹹平二年。
以聖教序。
賜傳法院。
陳恕請罷譯經院。
不許。
勅贊甯遷左街僧錄 按宋史真宗本紀。
鹹平二年。
七月壬寅。
制聖教序。
賜傳法院 按佛祖統紀鹹平二年。
禮部侍郎陳恕言。
譯經院久費供億。
乞罷之。
上以先朝盛典不許。
勅史館編修贊甯遷左街僧錄。
鹹平三年八月。
試光祿卿天息災亡。
谥慧辨法師。
勅有司具禮送終。
鹹平四年五月。
試鴻胪卿法賢亡。
谥元覺法師。
勅送終如慧辨禮 按以上宋史真宗本紀。
俱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鹹平六年。
诏擇僧可者。
始令往西天取經。
又诏隋僧智者科教類次刊牍。
賜名天台總錄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鹹平六年。
知開封府陳恕言。
僧徒往西天取經者。
臣嘗召問。
皆罕習經業。
而資狀庸陋。
或往諸藩。
必招輕慢。
自今宜試經業。
察人材。
擇其可者令往。
诏可。
二月诏隋智者禅師科教類次刊牍。
凡百五十四部。
賜名天台總錄。
譯館請系開元東土集傳。
制曰可。
景德元年。
賜諸國沙門紫服。
以旱召西天梵僧作咒法。
诏楊億裁定傳燈錄頒行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景德元年。
日本國沙門寂照。
來進無量壽佛像。
金字法華經。
水晶數珠。
賜紫方袍。
西天三藏法護。
來進佛舍利。
貝葉梵經。
賜紫衣束帛。
館於譯經院。
北天沙門戒賢。
來進梵經。
賜紫服。
七月亢旱。
召西天梵僧於金明池。
水心立壇咒龍。
有雲霧。
自池中出。
須臾雨至。
自後歲旱。
必作咒法多驗。
東吳沙門道原。
進禅宗傳燈錄三十卷。
诏翰林學士楊億。
裁定頒行。
景德二年。
幸傳法院。
觀新譯經。
召僧見便殿。
閱試行業 按宋史真宗本紀。
景德二年九月庚午。
幸興國寺傳法院。
觀新譯經 按佛祖統紀。
二年三月。
迦濕彌羅國沙門日羅失稽來。
進梵經菩提樹葉。
七月西天沙門達摩波來進梵經。
賜紫服。
九月上幸譯經院。
令三藏諸僧坐賜香茶缯彩有差。
上以諸寺住持。
先是僧職遷補。
或非其才。
至是召見便殿。
閱試行業。
景德三年。
孫[奭-人+大]奏請減損修寺度僧。
不許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景德三年。
諸王府侍讀孫[奭-人+大]。
奏請減損修寺度僧。
上曰。
釋道二門。
有助世教。
人或偏見。
往往毀訾。
縱使僧道。
時有不檢。
安可即廢。
景德四年。
賜交州佛氏書。
臣僚請禁教不聽 按宋史真宗本紀。
景德四年秋七月乙亥。
交州來貢。
賜佛氏書 按佛祖統紀。
四年臣僚言。
愚民無知。
佞佛過度。
謂舍财可以邀福。
修供可以滅罪。
蠧國害政。
宜加禁止。
上謂宰臣曰。
佛教使人遷善。
誠有其益。
安可禁之。
且佛法所至甚廣。
雖荒服諸國。
皆知信奉。
唯道教中原有之。
然不甚盛。
王旦對曰。
頃歲虜使。
登開寶塔。
瞻禮甚虔。
誓當戒殺。
及至上清宮。
不複屈膝。
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
上曰然。
诏遣使送金襕袈裟。
往惠州羅浮山中閣寺。
奉釋迦瑞像。
仍為國建祈福道場。
感五色祥禽。
集於齋所。
景德□年。
始令宰相率内職。
赴佛寺。
行香 按宋史真宗本紀。
不載 按王文正筆錄。
舊制國忌。
疊命宰相參知政事一員。
率文武常參官。
赴佛寺行香。
内職不預焉。
景德中。
同樞密院事王公欽若。
陳公堯叟。
率内職同赴。
乃聽自今大忌。
樞密使内職學士。
内諸司使。
軍職下洎列校。
同為一班。
先詣西上合門。
進名奉慰。
宰相參知政事。
文武百官為一班。
次詣合門。
進名奉慰訖退。
齊赴佛寺行香。
小忌則否。
大中祥符二年。
禁毀金寶塑浮屠像。
敕僧惟淨試光祿卿。
同預譯經。
賜吳國大長公主。
号報慈正覺大師 按宋史真宗本紀。
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癸醜。
禁毀金寶塑浮屠像 按佛祖統紀。
二年升州崇勝寺。
賜名承天。
立甘露戒壇。
勅光梵大師惟淨。
試光祿卿。
同預譯經。
九月吳國大長公主出家。
法名清裕。
賜号報慈正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