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寺者。
真容。
華嚴。
壽甯。
興國。
竹林。
金閣。
法華。
秘密。
靈境。
大賢也。
勅内侍張仁贊。
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
高二丈。
奉安嘉州峨嵋山普賢寺之白水。
建大閣以覆之。
诏重修峨嵋五寺。
即白水普賢。
黑水華嚴。
中峰。
乾明。
光相也。
河中府沙門法進。
請三藏法天。
譯經於蒲津。
守臣表進。
上覽之大悅。
召入京師。
始興譯事。
二月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三藏天息災。
烏填曩國三藏施護來。
召見。
賜紫衣。
勅二師同閱梵夾。
時上盛意翻譯。
乃诏中使鄭守均。
於太平興國寺西。
建譯經院為三堂。
中為譯經。
東序為潤文。
西序為證義。
五月中天竺沙門護羅。
來獻貝葉梵經。
勅賜紫服。
沙門知則。
進所着聖無量壽經疏。
賜号演教大師诏建開聖禅寺於誕生之地。
奉優填王栴檀瑞像。
釋迦佛牙。
太祖親緘銀塔中梁志公真身錫杖刀尺。
勅内侍衛欽往泗州。
修僧迦大師塔。
凡十三層。
改普照王寺。
為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七年。
威虜軍奏得佛舍利。
深州奏得佛像。
勅就邑寺安奉。
诏僧天息災等譯經。
因定儀式。
又诏普度童行。
西天竺附僧光遠。
進佛舍利 按宋史太祖本紀。
太平興國七年。
九月己醜朔。
西京諸道。
系籍沙彌。
令祠部給牒 按佛祖統紀。
七年正月。
威虜軍奏言。
築城穿土。
得石函鐵函銅函銀函金函。
凡五重中。
有琉璃瓶。
盛佛舍利。
有刻石記雲。
貞觀二十一年。
藏佛舍利謹遣牙吏以聞。
深州奏。
陸澤縣人王緒。
牧牛田中。
見一白兔逐之。
入土穴中。
探穴得石佛五十軀。
制度奇古。
長皆尺餘。
勅就邑寺安奉。
像常放白光。
六月譯經院成。
诏天息災等居之。
賜天息災明教大師。
法天傳教大師。
施護顯教大師。
令以所将梵本。
各譯一經。
诏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綴文。
光祿卿楊說兵部員外郎張淚潤文。
殿直劉素監護。
天息災述譯經儀式。
於東堂面西。
粉布聖壇開四門。
各一梵僧主之。
持秘密咒七日夜。
又設木壇。
布聖賢名字輪目。
曰大法曼拏羅。
請聖賢阿伽沐浴。
設香花燈水殽果之供。
禮拜繞旋。
祈請冥佑。
以殄魔障。
第一譯主正坐面外。
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
與譯主評量梵文。
第三證文坐其右。
聽譯主高讀梵文。
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
審聽梵文。
書成華字。
猶是梵音。
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言。
第六綴文回綴文字。
使成句義。
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
使無誤。
第八刊定。
刊削冗長。
定取句義。
第九潤文官於僧衆。
南向設位。
參詳潤色。
僧衆日日沐浴。
三衣坐具。
威儀整肅。
所須受用。
悉從官給。
天息災言。
譯文有與禦名廟諱同者。
前代不避。
若變文回避。
慮妨經旨。
今欲依國學九經。
但阙點畫。
诏答佛經用字。
宣從正文。
廟諱禦名。
不須回避。
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
法天上吉祥持世經。
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
诏兩街僧。
選義學沙門百人。
詳定經義。
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
譯場久廢。
傳譯至難。
天息災等。
即持梵文。
先翻梵義。
以華文證之。
曜衆及服。
诏新經入藏。
開闆流行。
車駕親幸譯經院。
召僧衆賜坐慰谕。
賜卧具繪帛什物。
度其院童子十人。
悉取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譯。
十二月诏選梵學沙門。
為筆受。
義學沙門十人。
為證義。
自是每歲誕節。
必獻新經。
皆召坐賜齋。
以經付藏。
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諸郡童行。
并與剃度。
成都沙門光遠遊西天還。
詣阙進西天竺王子沒徒曩表。
佛頂印貝多葉。
菩提樹葉。
诏三藏施護譯其表曰。
伏聞支那國。
有大天子。
至聖至神。
富貴自在。
自漸福薄無由朝谒。
遠蒙皇恩。
賜金剛座釋迦如來袈裟一領。
即已披挂供養。
伏願支那皇帝。
福慧圓滿。
壽命延長。
一切有情。
度諸沉溺。
謹以釋迦舍利。
附沙門光遠以進。
太平興國八年。
诏修高僧傳。
又诏賜譯經院名傳法。
選童子送院受學。
賜僧法遇勅書。
往中天竺。
勅内侍奉舍利藏僧伽塔下。
又勅建壽昌寺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太平興國八年六月诏。
翰林贊甯。
修大宋高僧傳。
甯乞歸錢唐撰述。
诏許之。
又诏譯經院。
賜名傳法。
於西偏建印經院。
天息災等言。
曆朝翻譯。
并藉梵僧。
若遐阻不來。
則譯經廢絕。
欲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
習學梵字。
诏令高品王文壽。
選惟淨等十人。
引見便殿。
诏送譯經院受學。
惟淨者江南李煜之侄。
口受梵章。
即曉其義。
歲餘度為僧。
升梵學筆受。
賜紫衣光梵大師。
沙門法遇。
自西天來。
獻佛頂舍利。
貝葉梵經。
法遇化衆。
造龍寶蓋金襕袈裟。
将再往中天竺金剛座所供養。
乞給所經諸國書。
诏賜三佛齊葛古羅柯蘭諸國勅書以遣之。
泗州奏。
僧伽塔白晝放光。
士民然頂臂香供養者。
日千餘人。
勅内侍奉釋迦舍利。
藏之塔下上以新譯經。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
愚者妄生誣謗。
朕於此道。
微識其宗。
凡為君而正心無私。
即自利行也。
凡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它行也。
如梁武舍身為奴。
此小乘偏見。
非後代所宣法也。
趙普對曰。
陛下以堯舜之道治世。
以如來之行修心。
聖智高遠。
非臣下所能知也。
诏以禦制蓮華心回文偈。
秘藏诠逍遙詠。
宣示近臣。
勅内侍張承貴。
往天台山。
重建壽昌寺。
從沙門自珣請也。
雍熙元年。
日本國沙門奝然來朝。
诏賜大藏經。
勅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
奉安壽昌寺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雍熙元年三月。
日本國沙門奝然來朝。
然言其國傳襲六十四世。
八十五主。
至應神天皇。
始傳中國文字。
至欽明天皇壬申歲。
始傳佛教放百濟。
當梁承聖初年。
至用明立。
有太子名聖德。
年七歲便悟佛法。
於菩提寺講勝鬘經。
感天雨花。
始遣使入中國。
求法華經。
當隋開皇中也。
至孝德立。
白雉四年。
遣僧道照入中國。
從奘法師傳法。
當唐永徽四年也。
次足姬立。
令僧智通入中國。
求大乘法。
當顯慶三年也。
次文武立。
寶龜二年。
令僧元昉入中國求法。
當開元四年也。
次孝明立。
天平勝寶四年。
遣使入中國。
求内外教典。
當天寶中也。
次桓武立。
遣僧空海入中國。
傳智者教。
當元和年中也。
次文德立。
令僧常曉入中國。
求釋迦密教。
當大中年也。
上聞其王一姓傳繼。
臣下皆世官。
謂宰臣曰。
島夷君臣。
乃能世祚永久若是。
奝然求谒五台。
及回京師。
乞賜印本大藏經。
诏有司給與之。
勅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
奉安天台壽昌寺。
雍熙二年。
以天竺僧。
為朝請大夫。
诏尋訪梵經。
館西天僧通梵語者於傳法院。
又诏僧於内殿。
建道場 按宋史太宗本紀。
雍熙二年。
閏九月乙未。
禁僧人置妻孥。
冬十月丙午。
以天竺僧天息災施護法天。
并為朝請大夫。
試鴻胪少卿 按佛祖統紀。
雍熙二年。
上覽新譯經。
謂宰臣曰。
天息災等。
妙得翻譯之體。
乃诏天息災。
除朝散大夫。
試光祿卿。
法天施護。
并除朝奉大夫。
試鴻胪卿。
法天改名法賢。
并月給酥酪錢有差。
新譯經論。
并刊闆印行。
天息災等言。
聞陝西諸路。
頗有道俗。
收藏梵經。
乞下尋訪。
以資翻譯。
诏從之。
又诏兩街供奉僧。
於内殿建道場。
為民祈福。
歲以為常。
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譯者。
悉館於傳法院。
嶺南僧置妻孥。
诏所在長吏。
誡厲以順正教。
雍熙三年。
诏系帳童行。
并與剃度。
以禦制聖教序。
冠新譯經首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雍熙三年。
诏天下系帳童行。
并與剃度。
自今後讀經及三百紙。
所業精熟者。
方許系帳。
又以禦制三藏聖教序。
賜天息災等。
令冠新譯經首。
雍熙四年。
敕内侍。
送寶冠璎珞袈裟。
往峨眉山普賢寺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雍熙四年。
勅内侍。
送寶冠璎珞袈裟。
往峨眉普賢寺。
是日衆見普賢大士。
乘紫雲行空中。
久之方沒。
端拱元年。
勅以高僧傳編入大藏。
又诏箋釋禦制佛乘文集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
真容。
華嚴。
壽甯。
興國。
竹林。
金閣。
法華。
秘密。
靈境。
大賢也。
勅内侍張仁贊。
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
高二丈。
奉安嘉州峨嵋山普賢寺之白水。
建大閣以覆之。
诏重修峨嵋五寺。
即白水普賢。
黑水華嚴。
中峰。
乾明。
光相也。
河中府沙門法進。
請三藏法天。
譯經於蒲津。
守臣表進。
上覽之大悅。
召入京師。
始興譯事。
二月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三藏天息災。
烏填曩國三藏施護來。
召見。
賜紫衣。
勅二師同閱梵夾。
時上盛意翻譯。
乃诏中使鄭守均。
於太平興國寺西。
建譯經院為三堂。
中為譯經。
東序為潤文。
西序為證義。
五月中天竺沙門護羅。
來獻貝葉梵經。
勅賜紫服。
沙門知則。
進所着聖無量壽經疏。
賜号演教大師诏建開聖禅寺於誕生之地。
奉優填王栴檀瑞像。
釋迦佛牙。
太祖親緘銀塔中梁志公真身錫杖刀尺。
勅内侍衛欽往泗州。
修僧迦大師塔。
凡十三層。
改普照王寺。
為太平興國。
太平興國七年。
威虜軍奏得佛舍利。
深州奏得佛像。
勅就邑寺安奉。
诏僧天息災等譯經。
因定儀式。
又诏普度童行。
西天竺附僧光遠。
進佛舍利 按宋史太祖本紀。
太平興國七年。
九月己醜朔。
西京諸道。
系籍沙彌。
令祠部給牒 按佛祖統紀。
七年正月。
威虜軍奏言。
築城穿土。
得石函鐵函銅函銀函金函。
凡五重中。
有琉璃瓶。
盛佛舍利。
有刻石記雲。
貞觀二十一年。
藏佛舍利謹遣牙吏以聞。
深州奏。
陸澤縣人王緒。
牧牛田中。
見一白兔逐之。
入土穴中。
探穴得石佛五十軀。
制度奇古。
長皆尺餘。
勅就邑寺安奉。
像常放白光。
六月譯經院成。
诏天息災等居之。
賜天息災明教大師。
法天傳教大師。
施護顯教大師。
令以所将梵本。
各譯一經。
诏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等筆受綴文。
光祿卿楊說兵部員外郎張淚潤文。
殿直劉素監護。
天息災述譯經儀式。
於東堂面西。
粉布聖壇開四門。
各一梵僧主之。
持秘密咒七日夜。
又設木壇。
布聖賢名字輪目。
曰大法曼拏羅。
請聖賢阿伽沐浴。
設香花燈水殽果之供。
禮拜繞旋。
祈請冥佑。
以殄魔障。
第一譯主正坐面外。
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其左。
與譯主評量梵文。
第三證文坐其右。
聽譯主高讀梵文。
以驗差誤。
第四書字梵學僧。
審聽梵文。
書成華字。
猶是梵音。
第五筆受翻梵音成華言。
第六綴文回綴文字。
使成句義。
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
使無誤。
第八刊定。
刊削冗長。
定取句義。
第九潤文官於僧衆。
南向設位。
參詳潤色。
僧衆日日沐浴。
三衣坐具。
威儀整肅。
所須受用。
悉從官給。
天息災言。
譯文有與禦名廟諱同者。
前代不避。
若變文回避。
慮妨經旨。
今欲依國學九經。
但阙點畫。
诏答佛經用字。
宣從正文。
廟諱禦名。
不須回避。
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經。
法天上吉祥持世經。
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
诏兩街僧。
選義學沙門百人。
詳定經義。
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
譯場久廢。
傳譯至難。
天息災等。
即持梵文。
先翻梵義。
以華文證之。
曜衆及服。
诏新經入藏。
開闆流行。
車駕親幸譯經院。
召僧衆賜坐慰谕。
賜卧具繪帛什物。
度其院童子十人。
悉取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譯。
十二月诏選梵學沙門。
為筆受。
義學沙門十人。
為證義。
自是每歲誕節。
必獻新經。
皆召坐賜齋。
以經付藏。
诏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内外諸郡童行。
并與剃度。
成都沙門光遠遊西天還。
詣阙進西天竺王子沒徒曩表。
佛頂印貝多葉。
菩提樹葉。
诏三藏施護譯其表曰。
伏聞支那國。
有大天子。
至聖至神。
富貴自在。
自漸福薄無由朝谒。
遠蒙皇恩。
賜金剛座釋迦如來袈裟一領。
即已披挂供養。
伏願支那皇帝。
福慧圓滿。
壽命延長。
一切有情。
度諸沉溺。
謹以釋迦舍利。
附沙門光遠以進。
太平興國八年。
诏修高僧傳。
又诏賜譯經院名傳法。
選童子送院受學。
賜僧法遇勅書。
往中天竺。
勅内侍奉舍利藏僧伽塔下。
又勅建壽昌寺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太平興國八年六月诏。
翰林贊甯。
修大宋高僧傳。
甯乞歸錢唐撰述。
诏許之。
又诏譯經院。
賜名傳法。
於西偏建印經院。
天息災等言。
曆朝翻譯。
并藉梵僧。
若遐阻不來。
則譯經廢絕。
欲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
習學梵字。
诏令高品王文壽。
選惟淨等十人。
引見便殿。
诏送譯經院受學。
惟淨者江南李煜之侄。
口受梵章。
即曉其義。
歲餘度為僧。
升梵學筆受。
賜紫衣光梵大師。
沙門法遇。
自西天來。
獻佛頂舍利。
貝葉梵經。
法遇化衆。
造龍寶蓋金襕袈裟。
将再往中天竺金剛座所供養。
乞給所經諸國書。
诏賜三佛齊葛古羅柯蘭諸國勅書以遣之。
泗州奏。
僧伽塔白晝放光。
士民然頂臂香供養者。
日千餘人。
勅内侍奉釋迦舍利。
藏之塔下上以新譯經。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
愚者妄生誣謗。
朕於此道。
微識其宗。
凡為君而正心無私。
即自利行也。
凡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它行也。
如梁武舍身為奴。
此小乘偏見。
非後代所宣法也。
趙普對曰。
陛下以堯舜之道治世。
以如來之行修心。
聖智高遠。
非臣下所能知也。
诏以禦制蓮華心回文偈。
秘藏诠逍遙詠。
宣示近臣。
勅内侍張承貴。
往天台山。
重建壽昌寺。
從沙門自珣請也。
雍熙元年。
日本國沙門奝然來朝。
诏賜大藏經。
勅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
奉安壽昌寺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雍熙元年三月。
日本國沙門奝然來朝。
然言其國傳襲六十四世。
八十五主。
至應神天皇。
始傳中國文字。
至欽明天皇壬申歲。
始傳佛教放百濟。
當梁承聖初年。
至用明立。
有太子名聖德。
年七歲便悟佛法。
於菩提寺講勝鬘經。
感天雨花。
始遣使入中國。
求法華經。
當隋開皇中也。
至孝德立。
白雉四年。
遣僧道照入中國。
從奘法師傳法。
當唐永徽四年也。
次足姬立。
令僧智通入中國。
求大乘法。
當顯慶三年也。
次文武立。
寶龜二年。
令僧元昉入中國求法。
當開元四年也。
次孝明立。
天平勝寶四年。
遣使入中國。
求内外教典。
當天寶中也。
次桓武立。
遣僧空海入中國。
傳智者教。
當元和年中也。
次文德立。
令僧常曉入中國。
求釋迦密教。
當大中年也。
上聞其王一姓傳繼。
臣下皆世官。
謂宰臣曰。
島夷君臣。
乃能世祚永久若是。
奝然求谒五台。
及回京師。
乞賜印本大藏經。
诏有司給與之。
勅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
奉安天台壽昌寺。
雍熙二年。
以天竺僧。
為朝請大夫。
诏尋訪梵經。
館西天僧通梵語者於傳法院。
又诏僧於内殿。
建道場 按宋史太宗本紀。
雍熙二年。
閏九月乙未。
禁僧人置妻孥。
冬十月丙午。
以天竺僧天息災施護法天。
并為朝請大夫。
試鴻胪少卿 按佛祖統紀。
雍熙二年。
上覽新譯經。
謂宰臣曰。
天息災等。
妙得翻譯之體。
乃诏天息災。
除朝散大夫。
試光祿卿。
法天施護。
并除朝奉大夫。
試鴻胪卿。
法天改名法賢。
并月給酥酪錢有差。
新譯經論。
并刊闆印行。
天息災等言。
聞陝西諸路。
頗有道俗。
收藏梵經。
乞下尋訪。
以資翻譯。
诏從之。
又诏兩街供奉僧。
於内殿建道場。
為民祈福。
歲以為常。
西天僧有精通梵語可助翻譯者。
悉館於傳法院。
嶺南僧置妻孥。
诏所在長吏。
誡厲以順正教。
雍熙三年。
诏系帳童行。
并與剃度。
以禦制聖教序。
冠新譯經首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雍熙三年。
诏天下系帳童行。
并與剃度。
自今後讀經及三百紙。
所業精熟者。
方許系帳。
又以禦制三藏聖教序。
賜天息災等。
令冠新譯經首。
雍熙四年。
敕内侍。
送寶冠璎珞袈裟。
往峨眉山普賢寺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雍熙四年。
勅内侍。
送寶冠璎珞袈裟。
往峨眉普賢寺。
是日衆見普賢大士。
乘紫雲行空中。
久之方沒。
端拱元年。
勅以高僧傳編入大藏。
又诏箋釋禦制佛乘文集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