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

關燈
道宗本紀雲雲 又按道宗本紀後贊。

    道宗一歲而飯僧三十六萬。

    一日而祝發三千。

     宋一 太祖建隆元年。

    诏以聖誕節。

    晉度行童。

    複諸路寺院及佛像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國朝會要。

    建隆元年。

    诏以二月十六日聖誕。

    為長春節。

    賜百官宴於相國寺。

    是日以慶誕。

    恩诏普度行童八千人 按佛祖統紀。

    元年六月。

    诏諸路寺院。

    經顯德二年當廢未毀者聽存。

    其已毀寺所有佛像許移置存留。

    於是人間所藏銅像。

    稍稍得出。

     建隆二年。

    置建隆寺。

    為死於兵者。

    薦冥福。

    又設千僧齋。

    诏誕聖節。

    命僧祝壽 按宋史太祖本紀。

    建隆二年春正月戊申。

    以揚州行宮為建隆寺。

    秋八月辛亥。

    幸崇夏寺。

    觀修三門 按佛祖統紀。

    二年诏前征李重進。

    凡死於兵者。

    以揚州行宮。

    置建隆寺。

    為薦冥福。

    如唐太宗貞觀四年故事。

    四月上幸相國寺祈雨。

    出内帑。

    設千僧齋。

    已而大雨 按續文獻通考。

    二年。

    诏誕聖節。

    京師及天下。

    命僧升座祝壽為準。

     建隆三年。

    诏館西域僧於相國寺。

    又诏試行童通經者給牒。

    高昌國遣僧獻佛牙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建隆三年。

    西域于阗國沙門善名七人來。

    诏館於相國寺。

    十一月高昌國。

    遣僧法淵。

    獻辟支佛牙 按續文獻通考。

    三年诏。

    每歲試行童通蓮經七軸者。

    給祠部牒披剃。

     乾德三年。

    滄州僧道圓。

    以佛舍利貝葉梵經來獻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天竺國傳。

    乾德三年。

    滄州僧道圓。

    自西域還。

    得佛舍利一。

    水晶器。

    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

    道圓晉天福中詣西域。

    在塗十二年。

    住五印度凡六年。

    五印度即天竺也。

    還經于阗。

    與其使偕至。

    太祖召問所曆風俗山川道裡。

    一一能記 按佛祖統紀。

    道圓獻佛舍利貝葉梵經。

    上召見便殿賜紫方袍器币。

     乾德四年。

    賜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

    錢各三萬。

    至西域求佛書。

    召僧崇蘊。

    入内講金剛經。

    又敕莊嚴佛像。

    以李藹毀釋教。

    勅流沙門島 按宋史太祖本紀。

    乾德四年春三月癸未。

    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

    各賜錢三萬遊西域 按天竺國傳。

    四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

    詣阙上言。

    願至西域。

    求佛書。

    許之。

    以其所曆甘沙伊肅等州。

    焉耆。

    龜茲。

    于阗。

    割祿等國。

    又曆布路沙加濕彌羅等國。

    并诏谕其國。

    令人引導之 按佛祖統紀。

    四年上初诏西川轉運使沈義倫。

    於益州以金銀字。

    寫金剛經進上。

    至是召天清寺沙門崇蘊。

    入内講演。

    勅内侍張重進。

    往峨眉山普賢寺。

    莊嚴佛像。

    因嘉州屢奏。

    白水寺普賢相見也。

    河南府進士李藹造滅邪集。

    以毀釋教。

    竊藏經以為衾。

    事聞。

    上以為非毀聖道。

    诳惑百姓。

    勅刺流沙門島。

     乾德五年。

    禁毀佛像。

    勅沙門文勝。

    編修大藏經 按宋史太祖本紀。

    乾德五年。

    七月丁酉。

    禁毀銅佛像 按佛祖統紀。

    五年诏曰。

    禁锢以來。

    天下多辇佛像赴京。

    顧惟像教世許尊瞻。

    忽從镕毀。

    甚乖歸敬。

    應諸郡銅像依舊存留。

    但不許鑄造新像。

    右街應制沙門文勝。

    奉勅編修大藏經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

     開寶二年長春節。

    诏天下沙門。

    殿試經律論義十條。

    全中者。

    賜紫衣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開寶三年。

    幸開寶寺觀新鐘。

    诏成都造佛經 按宋史太祖本紀。

    開寶三年九月己酉。

    幸開寶寺觀新鐘 按續文獻通考。

    開寶三年。

    诏成都造金銀佛經各一藏。

     開寶四年。

    诏館梵僧於相國寺。

    勅雕大藏經闆 按宋史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開寶四年。

    沙門建盛。

    自西竺還詣阙進貝葉梵經。

    同梵僧曼殊室利偕來。

    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

    诏館於相國寺。

    持律甚精。

    都人施财盈屋。

    并無用。

    勅高品張從信往益州。

    雕大藏經闆。

     開寶五年。

    禁鐵鑄浮屠及佛像。

    诏僧入大内。

    誦藏經。

    又诏於尼寺。

    置壇受戒。

    又诏禁道場夜集士女。

    賜天竺沙門。

    紫服金币 按宋史太祖本紀。

    開寶五年春正月壬辰朔。

    禁鐵鑄浮屠及佛像 按佛祖統紀。

    五年诏京城名德元超等。

    入大内誦金字大藏經。

    車駕臨幸。

    并賜紫方袍。

    又诏曰。

    僧尼無間。

    實紊教法。

    自今於尼寺。

    置壇受戒。

    尼大德主之。

    又诏曰。

    釋門之本。

    貴在清虛。

    梵剎之中。

    豈宜污雜。

    适當崇闡。

    尤在精嚴。

    如聞道場齋會夜集士女。

    深為亵渎。

    無益修持。

    宜令功德司祠部。

    告谕諸路并加禁止。

    西天竺沙門可智法見真理三人來朝。

    賜紫方袍。

    西天竺沙門蘇葛陀來貢舍利文殊華。

    賜紫服金币。

    西天竺沙門彌羅等十四人來朝。

    并賜紫服。

     開寶六年。

    幸相國寺。

    限諸州僧及百人。

    歲許度一人。

    诏天竺僧赴阙。

    賜紫方袍 按宋史太祖本紀。

    開寶六年。

    三月丙子。

    幸相國寺觀新修塔。

    十二月限度僧法。

    諸州僧帳及百人。

    歲許度一人 按佛祖統紀。

    六年知鄜州。

    王龜從表稱。

    中天竺三藏法天至。

    譯聖無量壽經七佛贊。

    河中府梵學沙門法進執筆綴文。

    龜從潤色。

    诏法天赴阙。

    召見慰問。

    賜紫方袍 按歸田錄。

    太祖皇帝。

    初幸相國寺。

    至佛像前燒香。

    問當拜與不拜。

    儈錄贊甯奏曰。

    不拜。

    問其何故。

    對曰。

    現在佛不拜過去佛。

    贊甯者頗知書。

    有口辯。

    其語雖類俳優。

    然适會上意。

    故微笑而颔之。

    遂以為定制。

    至今行幸焚香。

    皆不拜也。

    議者以為得禮。

     開寶八年。

    臨幸佛寺。

    禮無畏三藏塔。

    手書金剛經。

    讀誦 按宋史太祖本紀。

    開寶八年冬十一月。

    臨視新龍興寺 按佛祖統紀。

    八年三月。

    上幸洛陽。

    至龍門山廣化寺。

    開無畏三藏塔瞻敬真體。

    四月上将郊天。

    而雨不止。

    遣使禱無畏塔。

    及期而霁。

    上自洛陽回京師。

    手書金剛經。

    常自讀誦。

    宰相趙普。

    因奏事見之。

    上曰。

    不欲甲冑之士知之。

    但言常讀兵書。

    可也。

     開寶九年。

    幸諸寺院觀藏經 按宋史太祖本紀。

    開寶九年八月己亥。

    幸新龍興寺。

    乙巳幸等覺院。

    遂幸東築院。

    賜工人錢。

    又幸開寶寺。

    觀藏經。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

    勅複官倉為龍興寺。

    帝制新譯聖教序。

    賜天竺僧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類苑。

    太平興國元年。

    初周世宗。

    廢龍興寺。

    以為官倉。

    國初寺僧擊鼓求複。

    至是不已。

    上遣使持劍诘之曰。

    前朝為倉日久。

    何為煩渎天廷。

    且密戒。

    懼即斬之。

    僧辭自若。

    曰。

    前朝不道。

    毀像廢寺。

    正賴今日聖明興複之耳。

    貧道何畏一死。

    中使以聞。

    上大感歎。

    勅複以為寺 按續文獻通考。

    元年帝制新譯三藏聖教序。

    賜天竺三藏法師。

     太平興國二年。

    使改龍興寺為太平興國寺。

    立開先殿。

    以奉太祖禦容。

    西天沙門吉祥來。

    進貝葉梵經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太平興國三年。

    诏賜天下寺額。

    及僧紫方袍。

    又賜僧谥及塔号。

    遣趙镕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

    以僧統贊甯為翰林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太平興國三年三月。

    賜天下無名寺額。

    曰太平興國。

    曰乾明。

    開寶寺沙門繼從等。

    自西天還。

    獻梵經佛舍利塔。

    菩提樹葉。

    孔雀尾拂。

    并賜紫方袍。

    四月诏谥廬山遠法師。

    曰圓悟。

    塔曰凝寂。

    永法師曰覺寂。

    塔曰實智。

    中天竺沙門缽納摩。

    來獻佛舍利塔。

    敕供奉官趙镕。

    往吳越。

    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

    吳越王俶奉版圖歸朝。

    令僧統贊甯。

    奉釋迦舍利塔。

    入見於滋福殿。

    上素聞其名。

    一日七宣。

    賜号通慧大師。

    除翰林。

    與學士陶谷同列。

    或诮之曰。

    青瑣朱楹。

    安容此物。

    及與之語。

    師援據經史衮衮不已。

    诮者為之畏服。

    學士王禹稱徐铉每有疑。

    則就質之。

    皆為下拜。

    事以師禮。

    滋福殿者。

    安佛像經藏立剎聲鐘。

    即内道場也。

     太平興國五年。

    鑄佛像。

    修建諸禅寺及僧塔。

    又建譯經院。

    始興譯事 按宋史太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太平興國五年正月。

    勅内侍張廷訓。

    往代州五台山。

    造金銅文殊萬善菩薩像。

    奉安於真容院。

    诏重修五台十寺。

    以沙門芳潤為十寺僧正。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