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後梁
太祖開平元年。
勅僧尼改屬祠部。
泉州沙門智宣。
往西竺求經。
回詣阙。
進辟支佛骨。
貝葉梵經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開平三年。
大明節。
勅百官。
詣寺行香祝壽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末帝貞明元年。
東塔院沙門歸序。
進經論會要。
诏編入大藏。
賜演教大師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龍德元年。
春三月丁亥。
朔禁私度僧尼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雲雲 按佛祖統紀。
元年勅天下。
毋得私度僧尼。
願出家者入京城。
比試經業。
後唐 莊宗同光元年。
勅設千僧齋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同光元年誕節。
勅僧錄。
慧江。
道士程紫霄。
入内殿談論。
設千僧齋。
同光二年。
敕僧慧然。
入内殿。
咨問禅法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同光二年勅三聖慧然禅師。
入内殿。
咨問禅法。
上曰。
朕下大梁。
收得一顆無價寶珠。
未有人酬價。
然曰。
請陛下寶看。
上以手舒幞頭角。
然曰。
帝王之寶。
誰敢酬價。
帝說。
然亡。
敕谥廣濟大師通寂之塔。
同光三年。
騎将史銀槍乞出家。
賜号無學大師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同光三年。
騎将史銀槍有戰功。
随駕入洛。
忽悟禅道。
乞出家名契澄。
賜号無學大師。
以其居為立德院。
後晉 高祖天福四年。
勅國忌行香飯僧為定式。
又勅以僧可洪大藏經音義。
入大藏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
不載 按西溪叢語。
行香起於後魏。
及江左齊梁間。
每然香熏手。
或以香末散行。
謂之行香。
唐初因之。
文宗朝省 奏設齋行香。
事無經據。
乃罷。
宣宗複釋教。
行其儀。
朱梁開國大明節。
百官行香祝壽。
石晉天福中 正固奏國忌行香。
宰臣跪爐。
百官立班。
仍飯僧人。
即為定式。
國朝至今因之 按佛祖統紀。
天褔四年。
勅國忌宰臣百僚。
詣寺行食飯僧。
永以為式。
漢中沙門。
可洪進大藏經音義四百八十卷。
勅入大藏。
出帝開運元年。
勅為高祖寫大藏經。
奉安明聖寺。
以資鴻福 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後周 太祖廣順二年十一月。
以在京潛龍宅。
為佛宮。
賜額天勝禅寺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雲雲。
廣順三年十一月。
中印土僧法進。
賜紫衣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雲雲 世宗顯德元年。
賜團拍谷佛寺僧紫衣。
以潛龍宮為皇建禅院。
以沙門義楚所進釋氏書。
付史館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
世宗顯德元年四月。
幸團拍谷佛寺。
賜主僧紫衣。
九月以潛龍宮為皇建禅院。
遣沙門清興居之。
是月齊州沙門義楚。
進釋氏六帖三十卷。
義楚少負名操。
亦通儒學。
将佛書麗事。
以類相從。
拟白氏儒書所集。
帝覽而嘉之。
賜以紫衣。
其書付史館。
顯德二年。
大毀佛寺及佛像。
禁私度僧尼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顯德二年夏五月甲戌。
大毀佛寺。
禁民親無侍養而為僧尼。
及私自度者 又按周本紀。
世宗即位之明年。
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
是時中國乏錢。
乃诏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
嘗曰。
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
而以利人為急。
使其真身尚在。
苟利於世。
猶欲割截。
況此銅像。
豈有所惜哉。
由是群臣。
皆不敢言 按佛祖統紀。
是歲帝既并省寺院。
勅男年十五以上。
誦經百紙。
或讀五百紙。
女年十三以上。
誦經七十紙。
或讀三百紙。
陳狀出家。
本郡考試以聞。
祠部給牒。
方得剃度。
遼 太祖以唐天複二年。
始建開教寺 按遼史太祖本紀。
唐天複二年九月。
城龍化州於潢河之南。
始建開教寺。
太祖六年。
建天雄寺 按遼史太祖本紀。
六年以兵讨兩冶。
以所獲僧崇文等五十人。
歸西樓建天雄寺以居之。
以示天助雄武。
神冊三年。
五月乙亥。
诏建佛寺。
天贊四年。
十一月丁酉。
幸安國寺飯僧 按以上俱遼史太祖本紀雲雲。
太宗天顯十年幸弘福寺。
為皇後飯僧 按遼史太祖本紀。
天顯十年冬十一月丙午。
幸弘福寺。
為皇後飯僧。
見觀音畫像。
乃大聖皇帝應天皇後及人皇王所施。
顧左右曰。
昔與父母兄弟。
聚觀於此。
歲時未幾。
今我獨來。
悲歎不已。
乃自制文。
題於壁以極追感之意。
讀者悲之。
會同五年。
幸菩薩堂。
飯僧 按遼史太宗本紀。
會同五年六月丁醜。
聞皇太後不豫。
上幸菩薩堂。
飯僧五萬人。
穆宗應曆二年。
冬十二月辛卯。
以生日。
飯僧 按遼史穆宗本紀雲雲。
景宗保甯六年。
冬十二月戊子。
以沙門昭敏。
為三京諸道僧尼都總管。
加兼侍中。
保甯八年。
八月癸卯。
漢遣使言。
天清節。
設無遮會。
飯僧祝厘 按以上俱遼史景宗本紀雲雲。
聖宗統和二年。
九月辛未。
以景宗忌日。
诏諸道京鎮遣官行香飯僧。
統和四年。
秋七月辛巳。
以殺敵多。
诏上京開龍寺。
建佛寺一月。
飯僧萬人。
統和七年。
夏四月己未。
幸延壽寺。
飯僧。
統和九年。
春正月丙子。
诏禁私度僧尼。
統和十年。
九月癸卯。
幸五台山金河寺。
飯僧。
統和十二年。
夏四月戊戌。
以景宗石像成。
幸延壽寺飯僧。
統和十五年。
冬十月丁酉。
禁諸山寺。
毋濫度僧尼。
開泰元年。
八月丙申。
那沙乞賜佛像。
诏賜護國仁王佛像一。
開泰四年。
冬十一月庚申。
诏汰東京僧。
開泰九年。
十二月丁亥。
禁僧然身煉指。
太平四年秋七月甲戌。
諸路奏。
飯僧尼三十六萬 按以上俱遼史聖宗本紀雲雲。
興宗重熙八年。
十一月戊戌。
召僧論佛法。
重熙十一年。
十二月己酉。
以宣獻皇後忌日。
上與皇太後。
素服飯僧於延壽憫忠三學三寺。
重熙二十三年。
冬十月癸醜。
以開泰寺鑄銀佛像。
曲赦在京囚 按以上遼史興宗本紀雲雲。
道宗清甯十年。
秋七月辛巳。
禁僧尼私詣行在。
妄述禍福。
取财物。
鹹雍二年。
冬十二月戊子。
僧守志加守司徒。
鹹雍三年。
冬十一月壬辰。
夏國遣使進回鹘僧。
金佛。
梵覺經。
鹹雍四年。
春二月癸醜。
頒行禦制華嚴經贊。
鹹雍五年。
閏十一月己未。
僧智福加守司徒。
鹹雍六年。
十二月戊午。
加圓釋法鈞二僧并守司空。
鹹雍七年。
八月辛巳。
置佛骨於招仙浮圖。
罷獵。
禁屠殺 按以上俱遼史道宗本紀雲雲。
鹹雍八年。
飯僧。
南京中京。
春泰甯江三州人。
請受具足戒。
許之。
禦書華嚴經頌。
示群臣。
又賜高麗佛經 按遼史道宗本紀。
鹹雍八年春正月癸未。
烏古敵烈部。
詳穩耶律巢等奏。
克北邊捷以戰多殺人。
飯僧南京中京。
三月癸卯。
有司奏。
春泰甯江三州三十餘人。
願為僧尼。
受具足戒。
許之。
秋七月丁未。
以禦書華嚴經五頌。
出示群臣。
冬十二月庚寅。
賜高麗佛經一藏。
太康元年。
三月乙巳。
命皇太子寫佛書。
太康四年。
秋七月甲戌。
諸路奏。
飯僧尼三十六萬。
太康五年。
秋九月己卯。
诏諸路。
毋禁僧徒開壇。
冬十一月丁醜。
召沙門守道。
開壇於内殿。
太康九年。
冬十一月甲寅。
诏僧善知。
雠校高麗所進佛經。
頒行之。
太康十年。
春正月丙午。
複建南京奉福寺浮圖。
大安元年。
冬十一月己未。
诏僧尼無故不得赴阙。
大安九年。
夏四月乙卯。
興中府甘露降。
遣使祠佛飯僧。
壽隆元年。
冬十一月甲辰。
夏國進貝多葉佛經。
壽隆三年。
冬十一月戊午。
以安車召醫巫闾山僧志達。
壽隆六年。
十一月丙子。
召醫巫闾山僧志達。
設壇於内殿 按以上俱遼史
勅僧尼改屬祠部。
泉州沙門智宣。
往西竺求經。
回詣阙。
進辟支佛骨。
貝葉梵經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開平三年。
大明節。
勅百官。
詣寺行香祝壽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末帝貞明元年。
東塔院沙門歸序。
進經論會要。
诏編入大藏。
賜演教大師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龍德元年。
春三月丁亥。
朔禁私度僧尼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雲雲 按佛祖統紀。
元年勅天下。
毋得私度僧尼。
願出家者入京城。
比試經業。
後唐 莊宗同光元年。
勅設千僧齋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同光元年誕節。
勅僧錄。
慧江。
道士程紫霄。
入内殿談論。
設千僧齋。
同光二年。
敕僧慧然。
入内殿。
咨問禅法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
同光二年勅三聖慧然禅師。
入内殿。
咨問禅法。
上曰。
朕下大梁。
收得一顆無價寶珠。
未有人酬價。
然曰。
請陛下寶看。
上以手舒幞頭角。
然曰。
帝王之寶。
誰敢酬價。
帝說。
然亡。
敕谥廣濟大師通寂之塔。
同光三年。
騎将史銀槍乞出家。
賜号無學大師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同光三年。
騎将史銀槍有戰功。
随駕入洛。
忽悟禅道。
乞出家名契澄。
賜号無學大師。
以其居為立德院。
後晉 高祖天福四年。
勅國忌行香飯僧為定式。
又勅以僧可洪大藏經音義。
入大藏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
不載 按西溪叢語。
行香起於後魏。
及江左齊梁間。
每然香熏手。
或以香末散行。
謂之行香。
唐初因之。
文宗朝省 奏設齋行香。
事無經據。
乃罷。
宣宗複釋教。
行其儀。
朱梁開國大明節。
百官行香祝壽。
石晉天福中 正固奏國忌行香。
宰臣跪爐。
百官立班。
仍飯僧人。
即為定式。
國朝至今因之 按佛祖統紀。
天褔四年。
勅國忌宰臣百僚。
詣寺行食飯僧。
永以為式。
漢中沙門。
可洪進大藏經音義四百八十卷。
勅入大藏。
出帝開運元年。
勅為高祖寫大藏經。
奉安明聖寺。
以資鴻福 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
不載 按佛祖統紀雲雲。
後周 太祖廣順二年十一月。
以在京潛龍宅。
為佛宮。
賜額天勝禅寺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雲雲。
廣順三年十一月。
中印土僧法進。
賜紫衣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雲雲 世宗顯德元年。
賜團拍谷佛寺僧紫衣。
以潛龍宮為皇建禅院。
以沙門義楚所進釋氏書。
付史館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
世宗顯德元年四月。
幸團拍谷佛寺。
賜主僧紫衣。
九月以潛龍宮為皇建禅院。
遣沙門清興居之。
是月齊州沙門義楚。
進釋氏六帖三十卷。
義楚少負名操。
亦通儒學。
将佛書麗事。
以類相從。
拟白氏儒書所集。
帝覽而嘉之。
賜以紫衣。
其書付史館。
顯德二年。
大毀佛寺及佛像。
禁私度僧尼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
顯德二年夏五月甲戌。
大毀佛寺。
禁民親無侍養而為僧尼。
及私自度者 又按周本紀。
世宗即位之明年。
廢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
是時中國乏錢。
乃诏悉毀天下銅佛像以鑄錢。
嘗曰。
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
而以利人為急。
使其真身尚在。
苟利於世。
猶欲割截。
況此銅像。
豈有所惜哉。
由是群臣。
皆不敢言 按佛祖統紀。
是歲帝既并省寺院。
勅男年十五以上。
誦經百紙。
或讀五百紙。
女年十三以上。
誦經七十紙。
或讀三百紙。
陳狀出家。
本郡考試以聞。
祠部給牒。
方得剃度。
遼 太祖以唐天複二年。
始建開教寺 按遼史太祖本紀。
唐天複二年九月。
城龍化州於潢河之南。
始建開教寺。
太祖六年。
建天雄寺 按遼史太祖本紀。
六年以兵讨兩冶。
以所獲僧崇文等五十人。
歸西樓建天雄寺以居之。
以示天助雄武。
神冊三年。
五月乙亥。
诏建佛寺。
天贊四年。
十一月丁酉。
幸安國寺飯僧 按以上俱遼史太祖本紀雲雲。
太宗天顯十年幸弘福寺。
為皇後飯僧 按遼史太祖本紀。
天顯十年冬十一月丙午。
幸弘福寺。
為皇後飯僧。
見觀音畫像。
乃大聖皇帝應天皇後及人皇王所施。
顧左右曰。
昔與父母兄弟。
聚觀於此。
歲時未幾。
今我獨來。
悲歎不已。
乃自制文。
題於壁以極追感之意。
讀者悲之。
會同五年。
幸菩薩堂。
飯僧 按遼史太宗本紀。
會同五年六月丁醜。
聞皇太後不豫。
上幸菩薩堂。
飯僧五萬人。
穆宗應曆二年。
冬十二月辛卯。
以生日。
飯僧 按遼史穆宗本紀雲雲。
景宗保甯六年。
冬十二月戊子。
以沙門昭敏。
為三京諸道僧尼都總管。
加兼侍中。
保甯八年。
八月癸卯。
漢遣使言。
天清節。
設無遮會。
飯僧祝厘 按以上俱遼史景宗本紀雲雲。
聖宗統和二年。
九月辛未。
以景宗忌日。
诏諸道京鎮遣官行香飯僧。
統和四年。
秋七月辛巳。
以殺敵多。
诏上京開龍寺。
建佛寺一月。
飯僧萬人。
統和七年。
夏四月己未。
幸延壽寺。
飯僧。
統和九年。
春正月丙子。
诏禁私度僧尼。
統和十年。
九月癸卯。
幸五台山金河寺。
飯僧。
統和十二年。
夏四月戊戌。
以景宗石像成。
幸延壽寺飯僧。
統和十五年。
冬十月丁酉。
禁諸山寺。
毋濫度僧尼。
開泰元年。
八月丙申。
那沙乞賜佛像。
诏賜護國仁王佛像一。
開泰四年。
冬十一月庚申。
诏汰東京僧。
開泰九年。
十二月丁亥。
禁僧然身煉指。
太平四年秋七月甲戌。
諸路奏。
飯僧尼三十六萬 按以上俱遼史聖宗本紀雲雲。
興宗重熙八年。
十一月戊戌。
召僧論佛法。
重熙十一年。
十二月己酉。
以宣獻皇後忌日。
上與皇太後。
素服飯僧於延壽憫忠三學三寺。
重熙二十三年。
冬十月癸醜。
以開泰寺鑄銀佛像。
曲赦在京囚 按以上遼史興宗本紀雲雲。
道宗清甯十年。
秋七月辛巳。
禁僧尼私詣行在。
妄述禍福。
取财物。
鹹雍二年。
冬十二月戊子。
僧守志加守司徒。
鹹雍三年。
冬十一月壬辰。
夏國遣使進回鹘僧。
金佛。
梵覺經。
鹹雍四年。
春二月癸醜。
頒行禦制華嚴經贊。
鹹雍五年。
閏十一月己未。
僧智福加守司徒。
鹹雍六年。
十二月戊午。
加圓釋法鈞二僧并守司空。
鹹雍七年。
八月辛巳。
置佛骨於招仙浮圖。
罷獵。
禁屠殺 按以上俱遼史道宗本紀雲雲。
鹹雍八年。
飯僧。
南京中京。
春泰甯江三州人。
請受具足戒。
許之。
禦書華嚴經頌。
示群臣。
又賜高麗佛經 按遼史道宗本紀。
鹹雍八年春正月癸未。
烏古敵烈部。
詳穩耶律巢等奏。
克北邊捷以戰多殺人。
飯僧南京中京。
三月癸卯。
有司奏。
春泰甯江三州三十餘人。
願為僧尼。
受具足戒。
許之。
秋七月丁未。
以禦書華嚴經五頌。
出示群臣。
冬十二月庚寅。
賜高麗佛經一藏。
太康元年。
三月乙巳。
命皇太子寫佛書。
太康四年。
秋七月甲戌。
諸路奏。
飯僧尼三十六萬。
太康五年。
秋九月己卯。
诏諸路。
毋禁僧徒開壇。
冬十一月丁醜。
召沙門守道。
開壇於内殿。
太康九年。
冬十一月甲寅。
诏僧善知。
雠校高麗所進佛經。
頒行之。
太康十年。
春正月丙午。
複建南京奉福寺浮圖。
大安元年。
冬十一月己未。
诏僧尼無故不得赴阙。
大安九年。
夏四月乙卯。
興中府甘露降。
遣使祠佛飯僧。
壽隆元年。
冬十一月甲辰。
夏國進貝多葉佛經。
壽隆三年。
冬十一月戊午。
以安車召醫巫闾山僧志達。
壽隆六年。
十一月丙子。
召醫巫闾山僧志達。
設壇於内殿 按以上俱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