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一

關燈
慈育之意。

    深失陛下皈依之心。

    遂令此等。

    行号巷哭。

    叫訴無所。

    至乃白羽貫耳。

    列訟宮阙。

    悠悠之人。

    尚為哀痛。

    況慈悲之士。

    而可安之。

    請聽苟子等。

    還卿課輸。

    儉乏之年。

    周給貧寡。

    若有不虞。

    以拟邊捍。

    其暹等。

    違旨背律。

    謬奏之愆。

    請付昭元。

    依僧律推處。

    诏曰。

    暹等特可原之。

    餘如奏。

     延昌□年。

    天下僧尼寺舍。

    至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世宗笃好佛理。

    每年常於禁中。

    親講經論。

    廣集名僧。

    标明義旨。

    沙門條錄。

    為内起居焉。

    上既崇之。

    下彌企尚。

    至延昌中。

    天下州軍僧尼寺。

    積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徒侶逾衆。

     延昌□年。

    靈太後。

    以李玚言佛為鬼教。

    罰金一兩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李孝伯傳。

    李玚字琚羅。

    涉曆史傳。

    頗有文才。

    氣尚豪爽。

    公強當世。

    延昌末。

    司徒行參軍遷。

    司徒長兼主簿太師高陽王雍。

    表薦玚。

    為其友正主簿。

    于時。

    民多絕戶而為沙門。

    玚上言禮以教世法導将來。

    迹用既殊。

    區流亦别。

    故三千之罪。

    莫大不孝。

    不孝之大。

    無過於絕祀。

    然則絕祀之罪。

    重莫甚焉。

    安得輕縱背禮之情。

    而肆其向法之意也。

    正使佛道亦不應然。

    假令聽然。

    猶須裁之以禮。

    一身親老。

    棄家絕養。

    既非人理。

    尤乖禮情。

    堙滅大倫。

    且阙王貫。

    交缺當世之禮。

    而求将來之益。

    孔子雲。

    未知生。

    焉知死。

    斯言之至。

    亦為備矣。

    安有棄堂堂之政。

    而從鬼教乎。

    又今南服未靜。

    衆役仍煩。

    百姓之情。

    方多避役。

    若複聽之。

    恐捐棄孝慈。

    比屋而是沙門。

    都統僧暹等。

    忿玚鬼教之言。

    以玚為毀謗佛法。

    泣訴靈太後。

    太後責之。

    玚自理曰。

    竊欲清明佛法。

    使道俗兼通。

    非敢排棄真學。

    妄為訾毀。

    且鬼神之名。

    皆通靈達稱。

    自百代正典。

    叙三皇五帝。

    皆号為鬼。

    天地曰神祇。

    人死曰鬼。

    易曰。

    知鬼神之情狀。

    周公自美亦雲。

    能事鬼神。

    禮曰。

    明則有禮樂。

    幽則有鬼神。

    是以明者為堂堂。

    幽者為鬼教。

    非天非地。

    本出于人。

    應世導俗。

    其道幽隐。

    名之為鬼。

    愚謂非謗。

    且心無不善。

    以佛道為教者。

    正可謂達衆妙之門耳。

    靈太後。

    雖知玚言為允。

    然不免暹等之意。

    獨罰玚金一兩。

     肅宗熙平元年。

    诏遣沙門惠生。

    使西域采經律 按魏書肅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熙平元年。

    诏遣沙門惠生。

    使西域采諸經律。

    正光三年冬。

    還京師。

    所得經論。

    一百七十部。

    行於世。

     熙平二年。

    靈太後。

    令度僧不得濫取非人。

    僧尼不得私度。

    犯者。

    以違旨論 按魏書肅宗本紀。

    熙平二年夏四月乙卯。

    皇太後。

    幸伊阙石窟寺。

    即日還宮 按釋老志。

    熙平二年春。

    靈太後令曰。

    年常度僧。

    依限大州應三百人者。

    州郡於前十日。

    解送三百人。

    其中洲二百人。

    小州一百人。

    州統維那與官。

    精練簡取充數。

    若無精行。

    不得濫采。

    若取非人。

    刺史為首。

    以違旨論。

    太守縣令。

    綱寮節級連坐。

    統及維那。

    移五百裡外異州為僧。

    自今奴婢。

    悉不聽出家。

    諸王及親貴。

    亦不得辄啟請。

    有犯者。

    以違旨論。

    其僧尼。

    辄度他人奴婢者。

    亦移五百裡外為僧。

    僧尼。

    多養親識及他人奴婢子。

    年大私度為弟子。

    自今斷之。

    有犯還俗。

    被養者歸本寺。

    寺主聽容一人。

    出寺五百裡。

    二人千裡。

    私度之僧。

    皆由三長罪不及己。

    容多隐濫。

    自今有一人私度。

    皆以違旨論。

    鄰長為首。

    裡黨各相降一等。

    縣滿十五人。

    郡滿三十人。

    州鎮滿三十人。

    免官。

    寮吏節級連坐。

    私度之身。

    配當州下役。

    時法禁寬褫。

    不能改肅也。

     熙平口年。

    於城内起永甯寺。

    立佛圖。

    高四十餘丈 按魏書肅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肅宗熙平中。

    於城内大社西。

    起永甯寺。

    靈太後親率百寮。

    表基立剎。

    佛圖九層。

    高四十餘丈。

    其諸費用。

    不可勝計。

    景明寺佛圖。

    亦其亞也。

    至於官私寺塔。

    其數甚衆。

     神龜元年夏。

    诏為胡國珍設齋。

    令人出家。

    冬以尼禮。

    葬皇太後於北邙。

    任城王澄。

    奏請禁城内建寺。

    僧不滿五十。

    不得别造 按魏書肅宗本紀。

    神龜元年秋九月戊申。

    皇太後高氏。

    崩於瑤光等。

    冬十月丁卯。

    以尼禮葬於北邙 按釋老志。

    元年冬。

    司空公尚書令任城王澄。

    奏曰。

    仰惟高祖。

    定鼎嵩瀍。

    蔔世悠遠。

    慮括終始。

    制洽天人。

    造物開符。

    垂之萬葉。

    故都城制雲。

    城内唯拟一永甯寺地。

    郭内唯拟尼寺一所。

    餘悉城郭之外。

    欲令永遵此制。

    無敢踰矩。

    逮景明之初。

    微有犯禁。

    故世宗仰修先志。

    爰發明旨。

    城内不造立浮圖。

    僧尼寺舍。

    亦欲絕其希觊。

    文武二帝。

    豈不愛尚佛法。

    蓋以道俗殊歸。

    理無相亂故也。

    但俗眩虛聲。

    僧貪厚潤。

    雖有顯禁。

    猶自冒營。

    至正始三年。

    沙門統慧深。

    有違景明之禁。

    便雲營就之寺。

    不忍移毀。

    求自今已後更不聽。

    立先旨舍寬抑典。

    從請前班之诏。

    仍卷不行。

    後來私谒。

    彌以奔競。

    永平二年。

    深等。

    複立條制。

    啟雲。

    自今已後。

    欲造寺者。

    限僧五十已上。

    聞輙聽造。

    若有輙營置者。

    依俗違勅之罪。

    其寺僧衆。

    擯出外州。

    迩來十年。

    私營轉盛。

    罪擯之事。

    寂爾無聞。

    豈非朝格雖明。

    恃福共毀。

    僧制徒立。

    顧利莫從者也。

    不俗不道。

    務為損法。

    人而無厭。

    其可極乎。

    夫學迹沖妙。

    非浮識所辯。

    元門曠寂。

    豈短辭能究。

    然淨入塵外。

    道家所先。

    功緣冥深。

    匪尚華遁。

    苟能誠信。

    童子聚沙。

    可邁於道場。

    純陀儉設。

    足薦於雙樹。

    何必縱其盜竊資營寺觀。

    此乃民之多幸。

    非國之福也。

    然比日私造。

    動盈百數。

    或乘請公地。

    輙樹私福。

    或啟得造寺。

    限外廣制。

    如此欺罔。

    非可稍計。

    臣以才劣。

    誠忝工務。

    奉遵成規。

    裁量是總。

    所以披尋舊旨。

    研究圖格。

    輙遣府司馬陸昶。

    屬崔孝芬。

    都城之中。

    及郭邑之内。

    檢括寺舍。

    數乘五百。

    空地表剎。

    未立塔宇。

    不在其數。

    民不畏法。

    乃至於斯。

    自遷都已來。

    年踰二紀。

    寺奪民居。

    三分且一。

    高祖立制。

    非徒欲使缁素殊途。

    抑亦防微深慮。

    世宗述之。

    亦不锢禁營福。

    當在杜塞未萌。

    今之僧寺。

    無處不有。

    或比滿城邑之中。

    或連溢屠活之肆。

    或三五少僧。

    共為一寺。

    梵唱屠音。

    連檐接響。

    像塔纏於腥臊。

    性靈沒於嗜欲。

    真僞混居。

    往來紛雜。

    下司。

    因習而莫非。

    僧曹。

    對制而不問。

    其於污染真行。

    塵穢練僧。

    熏莸同器。

    不亦甚欤。

    往在北代。

    有法秀之謀。

    近日冀州。

    遭大乘之變。

    皆初假神教。

    以惑衆心。

    終設奸诳。

    用逞私悖。

    太和之制。

    因法秀而杜遠。

    景明之禁。

    慮大乘之将亂。

    始知祖宗睿聖。

    防遏處深。

    履霜堅冰。

    不可不慎。

    昔如來闡教。

    多依山林。

    今此僧徒。

    戀着城邑。

    豈湫隘是經行所宜。

    浮喧必栖禅之宅。

    當由利引其心。

    莫能自止。

    處者。

    既失其真。

    造者。

    或損其福。

    乃釋氏之糟糠。

    法中之社鼠。

    内戒所不容。

    王典所應棄矣。

    非但京邑如此。

    天下州鎮僧寺亦然。

    侵奪細民。

    廣占田宅。

    有傷慈矜。

    用長嗟苦。

    且人心不同。

    善惡亦異。

    或有栖心真趣道業清遠者。

    或外假法服。

    内懷悖德者。

    如此之徒。

    宜辨泾渭。

    若雷同一貫。

    何以勸善。

    然睹法贊善。

    凡人所知。

    矯俗避嫌。

    物情同趣。

    臣。

    獨何為孤議獨發誠。

    以國典一廢。

    追理至難。

    法網暫失。

    條綱将亂。

    是以冒陳愚見。

    兩願其益。

    臣聞。

    設令在於必行立罰。

    貴能肅物。

    令而不行。

    不如無令。

    罰不能肅。

    孰與亡罰。

    頃明诏屢下。

    而造者更滋。

    嚴限驟施。

    而違犯不息者。

    豈不以假福托善。

    幸罪不加人。

    殉其私吏難。

    苟刻前制。

    無追往之事。

    後旨開自今之恕。

    悠悠世情。

    遂忽成法。

    今宜加以嚴科。

    特設重禁。

    糾其來違。

    懲其往失。

    脫不峻檢。

    方垂容借。

    恐今旨雖明。

    複如往日。

    又旨令所斷。

    标榜禮拜之處。

    悉聽不禁。

    愚以為樹榜無常。

    禮處難驗。

    欲雲有造立榜。

    證公須營之辭。

    指言嘗禮。

    如此則徒有禁名。

    實通造路。

    且徒禦已後。

    斷诏四行。

    而私造之徒。

    不懼制旨。

    豈是百官有司。

    怠於奉法。

    将由綱漏禁寬。

    容托有他故耳。

    如臣愚意。

    都城之中。

    雖有标榜。

    營造粗功。

    事可改立者。

    請依先制。

    在於郭外。

    任擇處便。

    其地若買得劵證分明者。

    聽其轉之。

    若官地盜作。

    即令還官。

    若靈像既成。

    不可移撤。

    請依今勅。

    如舊不禁。

    悉令坊内行止。

    不聽毀坊開門以妨裡内通巷。

    若被旨者。

    不在斷限。

    郭内準此商量。

    其廟像嚴立。

    而逼近屠沽。

    請斷旁屠殺。

    以潔靈居。

    雖有僧數。

    而事在可移者。

    令就閑敞以避隘陋。

    如今年正月赦後造者。

    求依僧制。

    案法科治。

    若僧不滿五十者。

    共相通容。

    小就大寺。

    必令允限。

    其地賣還。

    一如上式。

    自今外州若欲造寺。

    僧滿五十已上。

    先令本州表列。

    昭元量審。

    奏聽乃立。

    若有違犯。

    悉依前科。

    州郡已下容而不禁。

    罪同違旨。

    庶仰遵先皇不朽之業。

    俯奉今旨慈悲之令。

    則繩墨可全。

    聖道不墜矣。

    奏可。

    未幾天下喪亂。

    加以河陰之酷。

    朝士死者。

    其家多舍居宅。

    以施僧尼。

    京邑第舍。

    略為寺矣。

    前日禁令。

    不複行焉 按任城王澄傳。

    靈太後。

    銳於繕興。

    在京師。

    則起永甯太上公等佛寺。

    功費不少。

    外州各造五級佛圖。

    又數為一切齋會。

    施物動至萬計。

    百姓疲於土木之功。

    金銀之價。

    為之踴上。

    削奪百官事。

    力費損庫藏。

    澄上表切谏。

    雖卒不從。

    常優禮答之 按胡國珍傳。

    國珍女。

    即靈太後也。

    國珍。

    年雖笃老。

    而雅敬佛法。

    時事齋潔。

    自強禮拜。

    神龜元年四月七日。

    步從所建佛像。

    發第至阊阖門。

    四五裡。

    八日又立觀像。

    晚乃肯坐。

    勞熱增甚。

    因遂寝疾。

    十二日薨。

    肅宗诏。

    自始薨至七七。

    皆為設千僧齋。

    令七人出家。

    百日設萬人齋。

    二七人出家。

     神龜二年。

    崔光。

    以皇太後登佛圖。

    又幸嵩高。

    上表切谏。

    不從 按魏書肅宗本紀。

    神龜二年九月庚寅。

    皇太後幸嵩高山。

    癸巳還宮 按崔光傳。

    神龜二年八月。

    靈太後幸永甯寺。

    躬登九層佛圖。

    光表谏曰。

    内經寶塔高華。

    堪室千萬。

    唯盛言香花禮拜。

    豈有登上之義。

    獨稱三寶階。

    從上而下。

    人天交接。

    兩得相見。

    超世奇絕。

    莫可而拟。

    敬恭拜跪。

    悉在下級。

    遠存矚眺。

    周見山河。

    因其所盼。

    增發嬉笑。

    未能級級加虔。

    步步崇慎。

    徒使京邑士女。

    公私湊集。

    上行下從。

    理勢必然。

    伏願息躬親之勞。

    廣風靡之化。

    勿踐勿履。

    顯固億齡。

    九月。

    靈太後幸嵩高。

    光上表谏。

    太後不從。

     靜皇元象元年。

    诏。

    城中新立寺皆毀廢。

    又诏。

    牧守令長。

    造寺。

    以枉法論 按魏書靜帝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元象元年秋。

    诏曰。

    梵境幽元。

    義歸清曠。

    伽藍淨土。

    理絕塵嚣。

    前朝城内先有禁斷。

    自聿來遷邺。

    率由舊章。

    而百辟士民。

    屆都之始。

    城外新城。

    并皆給宅。

    舊城中。

    暫時普借。

    便拟後須。

    非為永久。

    如聞諸人多以二處得地。

    或舍舊城所借之宅。

    擅立為寺。

    知非己有。

    假此一名。

    終恐因習滋甚。

    有虧恒式。

    宜付有司。

    精加隐括。

    且城中舊寺及宅。

    并有定帳。

    其新立之徒。

    悉從毀廢。

    冬又诏。

    天下牧守令長。

    悉不聽造寺。

    若違者。

    不問财之所出。

    并計所營功庸。

    悉以枉法論。

     興和二年春。

    诏。

    以邺城舊宮。

    為天平寺 按魏書靜帝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興和二年春。

    诏以邺城舊宮。

    為天平寺。

    世宗以來。

    至武定末。

    沙門知名者。

    有慧猛慧辨慧深僧暹道欽僧獻道晞僧深慧光慧顯法榮道長。

    并見重於當世。

    自魏有天下。

    至於禅讓。

    佛經流通。

    大集中國。

    凡有四百一十五部。

    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

    正光以後。

    天下多虞。

    王役尤甚。

    於是所在編民。

    相與入道。

    假慕沙門。

    實避調役。

    猥濫之極。

    自中國之有佛法。

    未之有也。

    略而計之。

    僧尼大衆。

    二百萬矣。

    其寺三萬有餘。

    流弊不歸。

    一至於此。

    識者所以歎息也。

     武定六年。

    集名僧於顯陽殿。

    講說佛經 按魏書靜帝本紀。

    不載 按北齊書杜[弓*丙*弓]傳。

    武定六年四月八日。

    魏帝。

    集名僧於顯陽殿。

    講說佛理。

    [弓*丙*弓]與吏部尚書楊愔。

    中書令邢邵。

    秘書監魏收等。

    并侍法筵。

    勅[弓*丙*弓]升師子座。

    當衆敷演。

    昭元都僧達。

    及僧道順。

    并缁林之英。

    問難鋒至。

    往複數十番。

    莫有能屈。

    帝曰。

    此賢。

    若生孔門。

    則何如也。

     (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