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天下承風。
朝不及夕。
往時所毀圖寺。
仍還修矣。
佛像經論。
皆複得顯。
京師沙門師賢。
本罽賓國王種人。
少入道。
東遊涼城涼平。
赴京。
罷佛法時。
師賢假為醫術還俗。
而守道不改。
於修複日。
即反沙門。
其同輩五人。
帝乃親為下發。
師賢仍為道人統。
是年。
诏有司為石像。
令如帝身。
既成。
顔上足下。
各有黑石。
冥同帝體上下黑子。
論者以為純誠所感。
興光元年秋。
勅為太宗以下五帝。
鑄釋迦像 按魏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興光元年秋。
勅有司。
於五緞大寺内。
為太祖已下五帝。
鑄釋迦立像五。
各長一丈六尺。
都用赤金二萬五千斤。
太安□年。
師子國沙門。
奉佛像三至京師。
又沙勒胡沙門。
緻佛缽及像迹 按魏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安初。
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
奉佛像三到京都。
皆雲。
備曆西域諸國。
見佛影迹及肉髻。
外國諸王相承。
鹹遣工匠摹寫其容。
莫之及難提所造者。
去十餘步視之炳然。
轉近轉微。
又沙勒胡沙門赴京師。
緻佛缽迸畫像迹。
和平□年。
帝奉沙門昙曜以師禮。
以輸谷入僧曹者。
為僧祇戶粟。
犯罪者。
為佛圖戶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和平初。
師賢卒。
昙曜代之。
更名沙門統。
初昙曜。
以複佛法之明年。
自中山被命赴京。
值帝出見於路。
禦馬前銜曜衣。
時以為馬識善人。
帝後奉以師禮。
昙曜白帝。
於京城西武州塞。
鑿山石壁。
開窟五所。
镌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
次六十尺。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
昙曜。
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
歲輸谷六十斛。
入僧曹者。
即為僧祇戶粟。
為僧祇粟。
至於儉歲。
赈給饑民。
又請民犯重罪。
及官奴。
以為佛圖戶。
以供諸寺掃灑。
歲兼營因輸粟。
高宗并許之。
於是。
僧祇戶粟及寺戶。
徧於州鎮矣。
昙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邪含等。
譯出新經十四部。
又有沙門道進僧超法存等。
并有名於時。
演唱諸異。
顯祖皇興元年。
幸石窟寺。
又起永甯寺。
構七級佛圖。
高三百餘尺。
造釋迦立像。
四十三尺 按魏書顯祖本紀。
皇興元年秋八月丁酉。
行幸武州山石窟寺 按釋老志。
顯祖即位。
敦信尤深。
覽諸經論。
好老莊。
每引諸沙門。
及能談元之士。
與論理要。
初高宗太安末。
劉駿。
於丹陽中興寺設齊。
有一沙門。
容止獨秀。
舉衆往目。
皆莫識焉。
沙門惠璩。
起問之。
答名惠明。
又問所住。
答雲。
從天安寺來。
語訖忽然不見。
駿君臣以為靈感。
改中興為天安寺。
是後七年而帝踐祚。
号天安元年。
是年。
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
始以城地來降。
明年。
盡有淮北之地。
其歲高祖誕載。
於是起永甯寺。
構七級浮圖。
高三百餘尺。
基架博敞。
為天下第一。
又於天宮寺。
造釋迦立像。
高四十三尺。
用赤金十萬斤。
黃金六百斤(按高祖生。
本紀。
系皇興元年)。
高祖延興二年。
诏沙門不得浮遊民間。
行者仰以公文。
又诏造立圖寺。
不得費竭财産。
又以東平郡佛像。
變成金銅色。
普告天下 按魏書高祖本紀。
延興二年夏四月。
诏沙門不得去寺浮遊民間。
行者。
仰以公文 按釋老志。
高祖踐位。
顯祖移禦北苑崇光宮。
覽習元藉。
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
去崇光右十裡。
岩房禅堂。
禅僧居其中焉。
於永甯寺。
設大法供。
度良家男女。
為僧尼者。
百有餘人。
帝為剃發。
施以僧服。
令修道戒。
資福於顯祖。
是月。
又诏起建明寺。
太和元年。
幸永甯寺。
設齋聽講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元年二月。
幸永甯寺。
設齋。
赦死罪囚。
三月。
又幸永甯寺。
設會行道聽講。
命中秘二省。
與僧徒讨論佛義。
施僧衣服寶器有差。
又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
建思遠寺。
自正光至此。
京城内寺。
新舊且百所。
僧尼二千餘人。
四方諸寺。
六千四百七十八。
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大和四年春正月丁巳。
罷畜鷹鹞之所。
以其地為報德佛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
雲雲 按釋老志。
太和四年春。
诏以鷹師。
為報德寺 按續文獻通考。
太和四年。
诏以鷹師地。
為報德寺。
為文明皇太後資福也。
太和十年冬。
簡遣僧尼。
凡粗者令還俗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十年冬。
有延興二年夏四月诏曰。
比丘不在寺舍。
遊涉村落。
交通奸猾。
經曆年歲。
令民間五五相保。
不得容止無籍之僧。
精加隐括。
有者送付州鎮。
其在畿郡。
送付本曹。
若為三寶巡民教化者。
在外赍州鎮維那文移。
在台者。
赍都維那等印牒。
然後聽行。
違者加罪。
又诏曰。
内外之人。
興建福業。
造立圖寺。
高敞顯博。
亦足以輝隆至教矣。
然無知之徒。
各相高尚。
貧富相競。
費竭财産。
務存高廣。
傷殺昆蟲含生之類苟能精緻累土聚沙。
福锺不朽。
欲建為福之因。
未知傷生之業。
朕為民父母。
慈養是務。
自今一切斷之。
又诏曰。
夫信誠則應遠。
行笃則感深。
曆觀先世靈瑞。
乃有禽獸易色。
草木移性。
濟州東平郡靈像發輝變成金銅之色。
殊常之事。
絕於往古。
熙隆妙法。
理在當今。
有司與沙門統昙曜。
令州送像達都。
使道俗鹹睹實相之容。
普告天下。
皆使聞知承明元年。
幸永甯寺。
度僧尼百餘人。
又诏起建明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
承明元年冬十月辛未。
輿駕幸建明佛寺。
大宥罪人 按釋老志。
承明元年八月。
高祖司奏前被勅以勒籍之。
初愚民僥幸假稱入道。
以避輸課。
其無籍僧尼。
罷遣還俗。
重被旨所檢僧尼。
寺主維那。
當寺隐審。
其有道行精勤者。
聽仍在道為行。
凡粗者。
有籍無籍。
悉罷歸齊民。
令依旨簡遣其諸州。
還俗者。
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
奏可。
太和十六年。
诏。
以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聽度僧尼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十六年诏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聽太州度一百人為僧尼。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
以為常準。
着於令。
太和十七年。
诏立僧制。
四十七條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雲雲。
太和二十年。
诏準師義哭僧。
登於門外。
又诏。
為沙門跋陀。
立少林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十九年四月。
帝幸徐州白塔寺。
顧謂諸王及待官曰。
此寺。
近有名僧嵩法師。
受成實論於羅什。
在此流通。
後授淵法師。
淵法師授登紀二法師。
朕每玩成實論。
可以釋人深情。
故至此寺焉。
時沙門道登。
雅有義業。
為高祖眷賞。
恒侍講論。
曾於禁内。
與帝夜談。
同見一鬼。
二十年卒。
高祖甚悼惜之。
诏施帛一千匹。
又設一切僧齋。
并命京城。
七日行道。
又诏。
朕師登法師。
奄至徂背。
痛怛摧恸。
不能已已。
比藥治慎喪。
未容即赴。
便準師義。
哭諸門外績素之。
又有西域沙門。
名跋陀。
有道業。
深為高祖所敬信。
诏。
於少室山陰。
立少林寺。
而居之。
公給衣供。
太和二十一年。
诏於僧羅什舊堂所。
建三級浮圖。
又令訪其子以聞。
是年。
改監福曹為昭元。
以斷僧務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二十一年五月。
诏曰。
羅什法師。
可謂神出。
五才志入四行者也。
今常住寺。
猶有遺地。
欽悅修蹤。
情深遐迩。
可於舊堂所。
為建三級浮圖。
又見逼昏虐。
為道殄軀。
既暫同俗禮。
應有子嗣。
可推訪以聞。
當加叙接 按續文獻通考。
是年。
改監福曹為昭元。
備官屬。
以斷僧務。
□□□年。
京兆王太興。
請為沙門。
诏皇太子。
於四月八日。
為之下發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京兆王太興傳。
初太興遇患。
請諸沙門行道。
所有資财。
一時布施。
乞求病愈。
名曰散生齋。
及齋後。
僧皆四散。
有一沙門方雲。
乞齋餘食。
太興戲之曰。
齋食既盡。
惟有酒肉。
沙門曰。
亦能食之。
因出酒一鬥羊腳一雙。
食盡猶言不飽。
及辭出後。
酒肉俱在。
出門追之無所見。
太興。
遂佛前乞願。
向者之師。
當非俗人。
若此病得差。
即舍王爵入道。
未幾便愈。
遂請為沙門。
表十餘上乃見許。
時高祖南讨在軍。
诏皇太子。
於四月八日。
為之下發。
施帛二千匹。
□□□年。
起七覺殿。
為四禅室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
魏文帝。
每運慈悲。
常行信舍。
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
起七覺殿。
為四禅室。
世宗景明□年。
诏。
準代京靈岩寺石窟。
於窟南伊阙山。
為高祖文昭皇太後。
營窟二所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景明初。
世宗诏大長秋卿白整。
準代京靈岩寺石窟。
於洛南伊阙山。
為高祖文昭皇太後。
營石窟二所。
初建之始。
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
至正始二年中。
始出斬山二十三丈。
至大長秋卿王質。
謂斬山太高。
費功難就。
奏求下移。
就平去地。
一百尺。
南北一百四十尺。
景明四年夏四月庚寅。
南天竺國。
獻辟支佛牙 按魏書世宗本紀。
雲雲。
正始□年。
诏孫惠蔚。
於禁内夜講佛經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孫惠蔚傳。
惠蔚。
先單名蔚。
正始中。
侍講禁内。
夜論佛經。
有惬帝旨。
诏使加惠。
号惠蔚法師焉。
永平元年。
诏。
僧人犯殺人已上罪者。
依俗斷。
餘犯付照元曹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先是。
立監福曹。
及改為昭元。
備有官屬。
以斷僧務。
高祖時。
沙門道順惠覺僧意惠紀僧範道并惠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
并以義行知重。
世宗即位。
永平元年秋。
诏曰。
缁素既殊。
法律亦異。
故道教彰於互顯。
禁勸各有所宜。
自今已後。
衆僧犯殺人已上罪者。
仍依俗斷。
餘犯悉付照元。
以内律僧制之。
永平二年冬。
帝為諸僧朝臣。
講維摩诘經。
沙門統惠深。
請定僧尼法禁。
從之 按魏書世宗本紀。
永平二年冬十有一月己醜。
帝於式乾殿。
為諸僧朝臣。
講維摩诘經 按釋老志。
二年冬。
沙門統惠深。
上言僧尼浩曠。
清濁混流。
不遵禁典。
精粗莫别。
辄興教律法師。
群議立制。
諸州鎮郡。
維那上座寺主。
各令戒律自修。
鹹依内禁。
若不解律者。
退其本次。
又出家之人。
不應犯法。
積八不淨物。
然經律所制。
通塞有方。
依律。
車牛淫人不淨之物。
不得為己私畜。
唯有老病年六十已上者。
限聽一乘。
又比來僧尼。
或因三寶。
出貸私财。
募緣州外。
又出家舍着。
本無兇儀。
不應癈道從俗。
其父母三師。
遠聞兇問。
聽哭三日。
若在見前。
限以七日。
或有不安寺舍。
遊止民間。
亂道生過。
皆由此等。
若有犯者。
脫服還民。
其有造寺者。
限僧五十以上。
啟聞聽造。
若有輙管置者。
處以違勅之罪。
其僧寺僧衆。
擯出外州。
僧尼之法。
不得為俗人所使。
若有犯者。
還配本屬。
其外國僧尼。
來歸化者。
求精檢。
有德行合三藏者。
聽住。
若無德行。
遣還本國。
若其不去。
依此僧制治罪。
诏從之。
永平三年。
迎置玉像於洛濱報德寺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先是。
於恒農荊山。
造珉玉丈六像一。
永平三年冬。
迎置洛濱之報德寺。
世宗躬觀緻敬。
永平四年夏。
诏。
僧祗粟。
不得專委維那。
令刺史共加監括。
又诏。
遣僧祇戶趙苟子等還鄉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永平四年夏。
诏曰。
僧祇之粟。
本期濟施。
儉年出貸。
豐則收入。
山林僧尼随以給施。
民有窘敝。
亦即赈之。
但主司冒利。
規取赢息。
及其征責。
不計水旱。
或償利過本。
或翻改劵契。
侵蠧貧下。
莫知紀極。
細民嗟毒。
歲月滋深。
非所以矜此窮乏。
宗尚慈拯之本意也。
自今已後。
不得專委維那。
都尉。
可令刺史共加監括。
尚書。
撿諸僧祇有谷之處。
州别列其元數。
出入赢息。
赈給多少。
并貸償歲月。
見在未收。
上台錄紀。
若收利過本。
及翻改初劵。
依律免之。
勿複征責。
或有私債。
轉施償僧。
即以丐民。
不聽收檢。
後有出貸。
先盡貧窮。
征債之科。
一準舊格。
富有之家。
不聽輙貸。
脫仍冒濫。
依法治罪。
又尚書令高肇奏言。
謹案。
故沙門統昙嚁。
昔於承明元年。
奏涼州軍戶趙苟子等二百家。
為僧祇戶。
立課積粟。
拟濟饑年。
不限道俗。
皆以拯施。
又依内律。
僧祇戶。
不得别屬一寺。
而都維那僧暹。
僧頻等。
進違成旨。
退乖内法。
肆意任情。
奏求逼召。
緻使籲嗟之怨。
盈於行道。
棄子傷生。
自缢溺死。
五十餘人。
豈是仰贊聖明
天下承風。
朝不及夕。
往時所毀圖寺。
仍還修矣。
佛像經論。
皆複得顯。
京師沙門師賢。
本罽賓國王種人。
少入道。
東遊涼城涼平。
赴京。
罷佛法時。
師賢假為醫術還俗。
而守道不改。
於修複日。
即反沙門。
其同輩五人。
帝乃親為下發。
師賢仍為道人統。
是年。
诏有司為石像。
令如帝身。
既成。
顔上足下。
各有黑石。
冥同帝體上下黑子。
論者以為純誠所感。
興光元年秋。
勅為太宗以下五帝。
鑄釋迦像 按魏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興光元年秋。
勅有司。
於五緞大寺内。
為太祖已下五帝。
鑄釋迦立像五。
各長一丈六尺。
都用赤金二萬五千斤。
太安□年。
師子國沙門。
奉佛像三至京師。
又沙勒胡沙門。
緻佛缽及像迹 按魏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安初。
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
奉佛像三到京都。
皆雲。
備曆西域諸國。
見佛影迹及肉髻。
外國諸王相承。
鹹遣工匠摹寫其容。
莫之及難提所造者。
去十餘步視之炳然。
轉近轉微。
又沙勒胡沙門赴京師。
緻佛缽迸畫像迹。
和平□年。
帝奉沙門昙曜以師禮。
以輸谷入僧曹者。
為僧祇戶粟。
犯罪者。
為佛圖戶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和平初。
師賢卒。
昙曜代之。
更名沙門統。
初昙曜。
以複佛法之明年。
自中山被命赴京。
值帝出見於路。
禦馬前銜曜衣。
時以為馬識善人。
帝後奉以師禮。
昙曜白帝。
於京城西武州塞。
鑿山石壁。
開窟五所。
镌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
次六十尺。
雕飾奇偉。
冠於一世。
昙曜。
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
歲輸谷六十斛。
入僧曹者。
即為僧祇戶粟。
為僧祇粟。
至於儉歲。
赈給饑民。
又請民犯重罪。
及官奴。
以為佛圖戶。
以供諸寺掃灑。
歲兼營因輸粟。
高宗并許之。
於是。
僧祇戶粟及寺戶。
徧於州鎮矣。
昙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邪含等。
譯出新經十四部。
又有沙門道進僧超法存等。
并有名於時。
演唱諸異。
顯祖皇興元年。
幸石窟寺。
又起永甯寺。
構七級佛圖。
高三百餘尺。
造釋迦立像。
四十三尺 按魏書顯祖本紀。
皇興元年秋八月丁酉。
行幸武州山石窟寺 按釋老志。
顯祖即位。
敦信尤深。
覽諸經論。
好老莊。
每引諸沙門。
及能談元之士。
與論理要。
初高宗太安末。
劉駿。
於丹陽中興寺設齊。
有一沙門。
容止獨秀。
舉衆往目。
皆莫識焉。
沙門惠璩。
起問之。
答名惠明。
又問所住。
答雲。
從天安寺來。
語訖忽然不見。
駿君臣以為靈感。
改中興為天安寺。
是後七年而帝踐祚。
号天安元年。
是年。
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
始以城地來降。
明年。
盡有淮北之地。
其歲高祖誕載。
於是起永甯寺。
構七級浮圖。
高三百餘尺。
基架博敞。
為天下第一。
又於天宮寺。
造釋迦立像。
高四十三尺。
用赤金十萬斤。
黃金六百斤(按高祖生。
本紀。
系皇興元年)。
高祖延興二年。
诏沙門不得浮遊民間。
行者仰以公文。
又诏造立圖寺。
不得費竭财産。
又以東平郡佛像。
變成金銅色。
普告天下 按魏書高祖本紀。
延興二年夏四月。
诏沙門不得去寺浮遊民間。
行者。
仰以公文 按釋老志。
高祖踐位。
顯祖移禦北苑崇光宮。
覽習元藉。
建鹿野佛圖於苑中之西山。
去崇光右十裡。
岩房禅堂。
禅僧居其中焉。
於永甯寺。
設大法供。
度良家男女。
為僧尼者。
百有餘人。
帝為剃發。
施以僧服。
令修道戒。
資福於顯祖。
是月。
又诏起建明寺。
太和元年。
幸永甯寺。
設齋聽講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元年二月。
幸永甯寺。
設齋。
赦死罪囚。
三月。
又幸永甯寺。
設會行道聽講。
命中秘二省。
與僧徒讨論佛義。
施僧衣服寶器有差。
又於方山太祖營壘之處。
建思遠寺。
自正光至此。
京城内寺。
新舊且百所。
僧尼二千餘人。
四方諸寺。
六千四百七十八。
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大和四年春正月丁巳。
罷畜鷹鹞之所。
以其地為報德佛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
雲雲 按釋老志。
太和四年春。
诏以鷹師。
為報德寺 按續文獻通考。
太和四年。
诏以鷹師地。
為報德寺。
為文明皇太後資福也。
太和十年冬。
簡遣僧尼。
凡粗者令還俗 按魏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十年冬。
有延興二年夏四月诏曰。
比丘不在寺舍。
遊涉村落。
交通奸猾。
經曆年歲。
令民間五五相保。
不得容止無籍之僧。
精加隐括。
有者送付州鎮。
其在畿郡。
送付本曹。
若為三寶巡民教化者。
在外赍州鎮維那文移。
在台者。
赍都維那等印牒。
然後聽行。
違者加罪。
又诏曰。
内外之人。
興建福業。
造立圖寺。
高敞顯博。
亦足以輝隆至教矣。
然無知之徒。
各相高尚。
貧富相競。
費竭财産。
務存高廣。
傷殺昆蟲含生之類苟能精緻累土聚沙。
福锺不朽。
欲建為福之因。
未知傷生之業。
朕為民父母。
慈養是務。
自今一切斷之。
又诏曰。
夫信誠則應遠。
行笃則感深。
曆觀先世靈瑞。
乃有禽獸易色。
草木移性。
濟州東平郡靈像發輝變成金銅之色。
殊常之事。
絕於往古。
熙隆妙法。
理在當今。
有司與沙門統昙曜。
令州送像達都。
使道俗鹹睹實相之容。
普告天下。
皆使聞知承明元年。
幸永甯寺。
度僧尼百餘人。
又诏起建明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
承明元年冬十月辛未。
輿駕幸建明佛寺。
大宥罪人 按釋老志。
承明元年八月。
高祖司奏前被勅以勒籍之。
初愚民僥幸假稱入道。
以避輸課。
其無籍僧尼。
罷遣還俗。
重被旨所檢僧尼。
寺主維那。
當寺隐審。
其有道行精勤者。
聽仍在道為行。
凡粗者。
有籍無籍。
悉罷歸齊民。
令依旨簡遣其諸州。
還俗者。
僧尼合一千三百二十七人。
奏可。
太和十六年。
诏。
以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聽度僧尼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十六年诏四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聽太州度一百人為僧尼。
中州五十人。
下州二十人。
以為常準。
着於令。
太和十七年。
诏立僧制。
四十七條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雲雲。
太和二十年。
诏準師義哭僧。
登於門外。
又诏。
為沙門跋陀。
立少林寺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十九年四月。
帝幸徐州白塔寺。
顧謂諸王及待官曰。
此寺。
近有名僧嵩法師。
受成實論於羅什。
在此流通。
後授淵法師。
淵法師授登紀二法師。
朕每玩成實論。
可以釋人深情。
故至此寺焉。
時沙門道登。
雅有義業。
為高祖眷賞。
恒侍講論。
曾於禁内。
與帝夜談。
同見一鬼。
二十年卒。
高祖甚悼惜之。
诏施帛一千匹。
又設一切僧齋。
并命京城。
七日行道。
又诏。
朕師登法師。
奄至徂背。
痛怛摧恸。
不能已已。
比藥治慎喪。
未容即赴。
便準師義。
哭諸門外績素之。
又有西域沙門。
名跋陀。
有道業。
深為高祖所敬信。
诏。
於少室山陰。
立少林寺。
而居之。
公給衣供。
太和二十一年。
诏於僧羅什舊堂所。
建三級浮圖。
又令訪其子以聞。
是年。
改監福曹為昭元。
以斷僧務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和二十一年五月。
诏曰。
羅什法師。
可謂神出。
五才志入四行者也。
今常住寺。
猶有遺地。
欽悅修蹤。
情深遐迩。
可於舊堂所。
為建三級浮圖。
又見逼昏虐。
為道殄軀。
既暫同俗禮。
應有子嗣。
可推訪以聞。
當加叙接 按續文獻通考。
是年。
改監福曹為昭元。
備官屬。
以斷僧務。
□□□年。
京兆王太興。
請為沙門。
诏皇太子。
於四月八日。
為之下發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京兆王太興傳。
初太興遇患。
請諸沙門行道。
所有資财。
一時布施。
乞求病愈。
名曰散生齋。
及齋後。
僧皆四散。
有一沙門方雲。
乞齋餘食。
太興戲之曰。
齋食既盡。
惟有酒肉。
沙門曰。
亦能食之。
因出酒一鬥羊腳一雙。
食盡猶言不飽。
及辭出後。
酒肉俱在。
出門追之無所見。
太興。
遂佛前乞願。
向者之師。
當非俗人。
若此病得差。
即舍王爵入道。
未幾便愈。
遂請為沙門。
表十餘上乃見許。
時高祖南讨在軍。
诏皇太子。
於四月八日。
為之下發。
施帛二千匹。
□□□年。
起七覺殿。
為四禅室 按魏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
魏文帝。
每運慈悲。
常行信舍。
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
起七覺殿。
為四禅室。
世宗景明□年。
诏。
準代京靈岩寺石窟。
於窟南伊阙山。
為高祖文昭皇太後。
營窟二所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景明初。
世宗诏大長秋卿白整。
準代京靈岩寺石窟。
於洛南伊阙山。
為高祖文昭皇太後。
營石窟二所。
初建之始。
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
至正始二年中。
始出斬山二十三丈。
至大長秋卿王質。
謂斬山太高。
費功難就。
奏求下移。
就平去地。
一百尺。
南北一百四十尺。
景明四年夏四月庚寅。
南天竺國。
獻辟支佛牙 按魏書世宗本紀。
雲雲。
正始□年。
诏孫惠蔚。
於禁内夜講佛經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孫惠蔚傳。
惠蔚。
先單名蔚。
正始中。
侍講禁内。
夜論佛經。
有惬帝旨。
诏使加惠。
号惠蔚法師焉。
永平元年。
诏。
僧人犯殺人已上罪者。
依俗斷。
餘犯付照元曹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先是。
立監福曹。
及改為昭元。
備有官屬。
以斷僧務。
高祖時。
沙門道順惠覺僧意惠紀僧範道并惠度智誕僧顯僧義僧利。
并以義行知重。
世宗即位。
永平元年秋。
诏曰。
缁素既殊。
法律亦異。
故道教彰於互顯。
禁勸各有所宜。
自今已後。
衆僧犯殺人已上罪者。
仍依俗斷。
餘犯悉付照元。
以内律僧制之。
永平二年冬。
帝為諸僧朝臣。
講維摩诘經。
沙門統惠深。
請定僧尼法禁。
從之 按魏書世宗本紀。
永平二年冬十有一月己醜。
帝於式乾殿。
為諸僧朝臣。
講維摩诘經 按釋老志。
二年冬。
沙門統惠深。
上言僧尼浩曠。
清濁混流。
不遵禁典。
精粗莫别。
辄興教律法師。
群議立制。
諸州鎮郡。
維那上座寺主。
各令戒律自修。
鹹依内禁。
若不解律者。
退其本次。
又出家之人。
不應犯法。
積八不淨物。
然經律所制。
通塞有方。
依律。
車牛淫人不淨之物。
不得為己私畜。
唯有老病年六十已上者。
限聽一乘。
又比來僧尼。
或因三寶。
出貸私财。
募緣州外。
又出家舍着。
本無兇儀。
不應癈道從俗。
其父母三師。
遠聞兇問。
聽哭三日。
若在見前。
限以七日。
或有不安寺舍。
遊止民間。
亂道生過。
皆由此等。
若有犯者。
脫服還民。
其有造寺者。
限僧五十以上。
啟聞聽造。
若有輙管置者。
處以違勅之罪。
其僧寺僧衆。
擯出外州。
僧尼之法。
不得為俗人所使。
若有犯者。
還配本屬。
其外國僧尼。
來歸化者。
求精檢。
有德行合三藏者。
聽住。
若無德行。
遣還本國。
若其不去。
依此僧制治罪。
诏從之。
永平三年。
迎置玉像於洛濱報德寺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先是。
於恒農荊山。
造珉玉丈六像一。
永平三年冬。
迎置洛濱之報德寺。
世宗躬觀緻敬。
永平四年夏。
诏。
僧祗粟。
不得專委維那。
令刺史共加監括。
又诏。
遣僧祇戶趙苟子等還鄉 按魏書世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永平四年夏。
诏曰。
僧祇之粟。
本期濟施。
儉年出貸。
豐則收入。
山林僧尼随以給施。
民有窘敝。
亦即赈之。
但主司冒利。
規取赢息。
及其征責。
不計水旱。
或償利過本。
或翻改劵契。
侵蠧貧下。
莫知紀極。
細民嗟毒。
歲月滋深。
非所以矜此窮乏。
宗尚慈拯之本意也。
自今已後。
不得專委維那。
都尉。
可令刺史共加監括。
尚書。
撿諸僧祇有谷之處。
州别列其元數。
出入赢息。
赈給多少。
并貸償歲月。
見在未收。
上台錄紀。
若收利過本。
及翻改初劵。
依律免之。
勿複征責。
或有私債。
轉施償僧。
即以丐民。
不聽收檢。
後有出貸。
先盡貧窮。
征債之科。
一準舊格。
富有之家。
不聽輙貸。
脫仍冒濫。
依法治罪。
又尚書令高肇奏言。
謹案。
故沙門統昙嚁。
昔於承明元年。
奏涼州軍戶趙苟子等二百家。
為僧祇戶。
立課積粟。
拟濟饑年。
不限道俗。
皆以拯施。
又依内律。
僧祇戶。
不得别屬一寺。
而都維那僧暹。
僧頻等。
進違成旨。
退乖内法。
肆意任情。
奏求逼召。
緻使籲嗟之怨。
盈於行道。
棄子傷生。
自缢溺死。
五十餘人。
豈是仰贊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