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三月。
高祖幸同泰寺。
講金字三慧經。
敬容請預聽。
勅許之。
又有勅。
聽朔望問訊。
太清元年。
又幸同泰寺。
舍身。
公卿以錢奉贖 按梁書高祖本紀。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
高祖幸同泰寺。
設無遮大會。
舍身。
公卿等。
以錢一億萬奉贖。
夏四月丁亥。
輿駕還宮。
大赦天下。
改元。
□□□年。
勅劉勰與沙門慧震。
於定林寺。
撰經證 按梁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劉勰傳。
勰早孤。
家貧不婚娶。
依沙門僧佑。
與之居處。
積十餘年。
遂博通經論。
因區别部類。
錄而序之。
勰為文長於佛理。
京師寺塔。
及名僧碑志。
必請勰制文。
武帝時。
有勅。
與慧震沙門。
於定林寺。
撰經證。
功畢。
遂啟求出家。
先燔鬓發以自誓。
勅許之。
乃於寺變服。
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年。
賜江革覺意詩。
革因啟乞受菩薩戒 按梁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江革傳。
高祖。
盛於佛教。
朝賢多啟求受戒。
革精信因果。
而高祖未知。
謂革不奉佛教。
乃賜革覺意詩。
五百字。
雲惟當勤精進。
自強行勝修。
豈可作底突。
如彼必死囚。
以此告江革。
并及諸貴遊。
又手勅雲。
世間果報。
不可不信。
豈得底突如對元延明邪。
革。
因啟乞受菩薩戒。
陳 高祖永定元年。
诏出佛牙。
設無遮大會 按陳書高祖本紀。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
即皇帝位。
庚辰诏出佛牙。
於社姥宅集四部。
設無遮大會。
高祖親出阙前禮拜。
初。
齊故僧統法獻。
於烏纏國得之。
常在定林上寺。
梁天監末。
為攝山慶雲寺沙門慧興保藏。
慧興将終。
以屬弟慧志。
承聖末。
慧志密送於高祖。
至是乃出永定二年夏五月。
輿駕幸大莊嚴寺。
舍身。
冬十月。
發金光明經題。
十二月。
又幸大莊嚴寺。
舍乘輿法物 按陳書高祖本紀。
永定二年夏五月辛酉。
輿駕幸大莊嚴寺。
舍身。
壬戌。
群臣表請。
還宮。
冬十月乙亥。
輿駕幸莊嚴寺。
發金光明經題。
十二月甲子。
輿駕幸大莊嚴寺。
設無礙大會。
舍乘輿法物。
群臣備法駕奉迎。
即日輿駕還宮。
世祖天嘉四年夏四月辛醜。
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 按陳書世祖本紀。
雲雲。
高祖太建二年。
建靈剎 按陳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學佛考訓。
陳太建二年。
建靈利。
高十有五丈。
下安佛爪。
長二寸。
闊一寸。
藏諸寶箧。
光飛五色。
焰起一尋。
傳以為異。
太建十四年。
後主即位。
設無礙大會 按陳書後主本紀。
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
即皇帝位。
甲戌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
秋九月丙午。
設無礙大會於太極殿。
舍身。
及乘輿禦服。
大赦天下。
北魏 太祖天興元年。
诏京城作五級佛圖。
修禅堂。
及沙門座 按魏書太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魏先建國於元朔。
風俗淳一。
無為以自守。
與西域殊絕。
莫能往來。
故浮屠之教。
未之得聞。
或聞而未信也。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
文帝又在洛陽昭成。
又至襄國。
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太祖平中山。
經略燕趙。
所徑郡國佛寺。
見諸沙門道士。
皆緻精敬。
禁軍旅。
無有所犯。
帝好黃老。
頗覽佛經。
但天下初定。
戎車屢勳。
庶事草創。
未建圖宇。
招延僧衆也。
然時時旁求。
先是。
有沙門僧朗。
與其徒。
隐於泰山之琨[王*而]谷。
帝。
遣使緻書。
以繪素旃罽缽錫為禮。
今猶号曰朗公谷焉。
天興元年。
下诏曰。
夫佛法之興。
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
冥及存沒。
神蹤遺軌。
信可依憑。
其勅有司。
於京城。
建飾容範。
修整宮舍。
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是歲。
始作五級佛圖。
耆阇崛山。
及須彌山殿。
加以缋飾。
别構講堂禅堂。
及沙門座。
莫不嚴具焉。
太宗泰帝□年。
贈沙門法果老壽将軍。
又加沙門昙證。
老壽将軍之号 按魏書太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宗踐位。
遵太祖之業。
亦好黃老。
又崇佛法。
京邑四方。
建立圖像。
仍令沙門。
敷導民俗。
初皇始中。
趙郡有沙門法果。
誡行精至。
開演法籍。
太祖聞其名。
诏以禮征。
赴京師後。
以為道人統绾攝僧徒。
每與帝言。
多所惬允。
供施甚厚。
至太宗。
彌加崇敬。
永興中。
前後授以輔國。
宜城子。
忠信侯。
安成公之号。
皆固辭。
帝常親幸其居。
以門小狹。
不容輿辇。
更廣大之。
年八十餘。
泰當中卒。
未殡。
帝三臨其喪。
追贈老壽将軍趙胡靈公。
初法果每言。
太宗明睿好道。
即是當今如來。
沙門宜應盡禮。
遂常緻拜。
謂人曰。
能鴻道者人主也。
我非拜天子。
即是禮佛耳。
法果四十。
始為沙門。
有子曰猛。
诏令襲果所加爵。
帝後幸廣宗。
有沙門昙證。
年且百歲。
邀見於路。
奉緻果物。
帝敬其年老志力不衰。
亦加以老壽将軍号。
世祖神[鹿/加]□年。
诏沮渠蒙遜。
送沙門昙摩谶詣京師。
不至 按魏書世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世祖初即位。
亦遵太祖太宗之業。
每引高德沙門。
與共談論。
於四月八日。
輿諸佛像。
行於廣衢。
帝親禦門樓臨觀。
散花以緻禮敬。
先是。
沮渠蒙遜在涼州。
亦好佛法。
有罽賓沙門昙摩谶。
習諸經論。
於姑臧。
與沙門智嵩等。
譯涅盤諸經十餘部。
又曉術數禁咒。
曆言他國安危。
多所中驗。
蒙遜每以國事谘之。
神[鹿/加]中。
帝命蒙遜。
送谶詣京師。
惜而不遣。
既而懼魏威責。
遂使人殺谶。
谶死之日。
謂門徒曰。
今時将有客來。
可早食以待之。
食訖而走使至。
時人謂之知命。
太延五年。
以沙門衆多。
诏罷年五十以下者 按魏書世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涼州自張軌後。
世信佛教。
敦煌。
地接西域。
道俗交得其舊式。
村塢相屬。
多有塔寺。
太延中。
涼州平。
徙其國人於京邑。
沙門佛事皆俱東。
象教彌增矣。
尋以沙門衆多。
诏罷年五十以下者(按徙涼州民於京師。
本紀。
系太延五年)。
太平真君五年。
诏禁私養沙門 按魏書世祖本紀。
太平真君五年。
春正月戊申。
诏曰。
愚民無識。
信惑妖邪。
私養師巫。
挾藏谶記。
陰陽圖緯。
方伎之書。
又沙門之徒。
假西戎虛誕。
生緻妖孳。
非所以一齊政化。
布淳德於天下也。
自王公已下。
至於庶人。
有私養沙門師巫。
及金銀工巧之人。
在其家者。
皆遣詣官曹。
不得容匿。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
過期不出。
師巫沙門身死。
主人門誅。
明相宣告。
鹹使聞知。
太平真君六年。
制城内不得留[療-(日/小)+土]沙門。
乃移葬惠始南郊外。
送者六千餘人 按魏書世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世祖。
初平赫連昌。
得沙門惠始姓張。
家本清河。
聞羅什出新經。
遂詣長安見之。
觀習經典。
坐禅於白渠比。
晝則入城聽講。
夕則還處靜坐。
三輔有識多宗之。
劉裕滅姚泓。
留子義真鎮長安。
義真及寮佐。
皆敬重焉。
義真之去長安也。
赫連屈丐追敗之。
道俗少長。
鹹見坑戮。
惠始身被白刃。
而體不傷。
衆大怪異。
言於屈丐。
屈丐大怒。
召惠始於前。
以所持寶劍擊之。
又不能害之。
懼而謝罪。
統萬平。
惠始到京都。
多所訓導。
時人莫測其迹。
世祖甚重之。
每加禮敬。
始自習禅。
至於沒世。
稱五十餘年。
未嘗寝卧。
或時跣行。
雖履泥塵。
初不污足。
色愈鮮白。
世号之曰白腳師。
太延中。
臨終於八角寺。
齊潔端坐。
僧徒滿側。
凝泊而絕。
停屍十餘日。
坐既不改。
容色如一。
舉世神異之。
遂[療-(日/小)+土]寺内。
至真君六年。
制城内不得留[療-(日/小)+土]。
乃葬於南郊之外。
始死十年矣。
開殡俨然。
初不傾壞。
送葬者六千餘人。
莫不感恸。
中書監高允。
為傳頌其德。
即惠始冢上立石。
精舍圖其形像。
經毀法時。
猶自全立。
太平真君七年。
诏諸州。
坑沙門。
毀諸佛像。
及佛圖 按魏書世祖本紀。
太平真君七年春三月。
诏諸州。
坑沙門。
毀諸佛像。
徙長安城工巧二千家於京師。
夏四月戊子。
邺城毀五層佛圖。
於泥像中。
得玉玺二。
其文皆曰。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其一刻其旁曰。
魏所受漢傳國玺 按釋老志。
世祖即位。
富於春秋。
既而銳志武功。
每以平定亂禍為先。
雖歸宗佛法。
敬重沙門。
而未存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意。
及得寇謙之道。
帝以清淨無為。
有仙化之證。
遂信行其術。
時司徒崔浩。
博學多聞。
帝每訪以大事。
浩奉謙之道。
尤不信佛。
與帝言數加非毀。
常謂虛誕為世費害。
帝。
以其辨博。
頗信之。
會蓋吳反杏城。
關中騷動。
帝乃西伐。
至於長安。
先是。
長安沙門種麥寺内。
禦驺牧馬於麥中。
帝入觀馬。
沙門飲從官酒。
從官入其便室。
見大有弓矢矛楯。
出以奏聞。
帝怒曰。
此非沙門所用。
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
命有司。
案誅一寺。
閱其财産。
大得釀酒具。
及州郡牧守富人。
所寄藏物。
蓋以萬計。
又為窟室。
與貴室女。
私行淫亂。
帝既忿沙門非法。
浩時從行。
因進其說。
诏誅長安沙門。
焚破佛像。
勅留台下四方令。
一依長安行事。
又诏曰。
彼沙門者。
假西戎虛誕。
妄生妖[蘖-木+子]。
非所以一齊政化。
布淳德於天下也。
自王公以下。
有私養沙門者。
皆送宮曹。
不得隐匿。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
過期不出。
沙門身死。
容止者誅一門。
時恭宗為太子監國。
素敬佛道。
頻上表陳刑殺沙門之濫。
又非圖像之罪。
今罷其道。
杜諸寺門世不修奉。
土木丹青。
自然毀滅。
如是再三。
不許。
乃下诏曰。
昔後漢荒君。
信惑邪僞妄。
假睡夢事。
胡妖鬼以亂天常。
自古九州之中無此也。
誇誕大言。
不本人情。
叔季之世。
暗君亂主。
莫不眩焉。
由是政教不行。
禮義大壞。
鬼道熾盛。
視王者之法蔑如也。
自此以來。
代經亂禍。
天罰烝行。
生民死盡。
五服之内。
鞠為丘墟。
千裡蕭條。
不見人迹。
皆由於此。
朕承天緒屬。
當窮運之敞。
欲除僞定真。
複義農之治。
其一切蕩除胡神。
滅其蹤迹。
庶無謝於風氏矣。
自今以後。
敢有事胡神。
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
雖言胡神。
問今胡人。
共雲無有。
皆是前世漢人無賴子弟。
劉元真呂伯強之徒。
乞胡之誕言。
用老莊之虛。
假附而益之。
皆非真實。
至使王法廢而不行。
蓋大奸之魁也。
有非常之人。
然後能行非常之事。
非朕孰能去此曆代之僞物。
有司宣告。
征鎮諸軍刺史。
諸有佛圖形像。
及胡經。
盡皆擊破焚燒。
沙門無少長。
悉坑之。
是歲真君七年三月也。
恭宗言雖不用。
然猶緩宣诏書。
遠近皆豫聞知。
得各為計。
四方沙門。
多亡匿獲免。
在京邑者。
亦蒙全濟金銀寶像。
及諸經論。
大得秘藏。
而土木宮塔。
聲教所及。
莫不畢毀矣。
始謙之與浩。
同從車駕。
苦與浩诤。
浩不肯。
謂浩曰。
卿今促年受戮。
滅門戶矣。
後四年。
浩誅備五刑。
時年七十。
浩既誅死。
帝頗悔之。
業已行難中修複。
恭宗。
潛欲興之。
未敢言也。
佛淪廢終。
帝世積七八年。
然禁稍寬弛。
笃信之家。
得密奉事沙門。
專至者。
猶竊法服誦習焉。
唯不得顯行於京都矣。
先是。
沙門昙曜有操。
尚又為恭宗所知禮。
佛法之滅。
沙門多以餘能自效。
還俗求見。
曜誓欲守死。
恭宗親加勸喻。
至於再三。
不得已乃止。
密持法服器物。
不暫離身。
聞者歎重之。
高宗興安元年。
诏複佛法。
州郡聽建佛圖一區 按魏書高祖本紀。
興安元年冬十有二月乙卯。
初複佛法 按釋老志。
高宗踐極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祇奉明靈。
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
濟益群品者。
雖在古昔。
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迦如來。
功濟大千。
惠流塵境。
等生死者。
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
貴其妙明。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斥群邪。
開演正覺。
故前代以來。
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
世祖太武皇帝。
開廣邊荒。
德澤遐及。
沙門道士。
善行純誠。
惠始之倫。
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
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
怪物多有。
奸淫之徒。
得容假托。
講寺之中。
緻有兇黨。
是以先朝。
因其瑕釁。
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
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
每為慨然。
值軍國多事。
未遑修複。
朕承洪緒。
君臨萬邦。
思述先志。
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郡縣。
於衆居之所。
各聽建佛圖一區。
任其财用。
不制會限。
其好樂道法。
欲為沙門。
不問長幼。
出於良家。
性行素笃。
無諸嫌穢。
鄉裡所明者。
聽其出家。
率大洲五十。
小洲四十人。
其郡遙遠台者十人。
各當局分。
皆足以化惡就善。
播揚道教
高祖幸同泰寺。
講金字三慧經。
敬容請預聽。
勅許之。
又有勅。
聽朔望問訊。
太清元年。
又幸同泰寺。
舍身。
公卿以錢奉贖 按梁書高祖本紀。
太清元年三月庚子。
高祖幸同泰寺。
設無遮大會。
舍身。
公卿等。
以錢一億萬奉贖。
夏四月丁亥。
輿駕還宮。
大赦天下。
改元。
□□□年。
勅劉勰與沙門慧震。
於定林寺。
撰經證 按梁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劉勰傳。
勰早孤。
家貧不婚娶。
依沙門僧佑。
與之居處。
積十餘年。
遂博通經論。
因區别部類。
錄而序之。
勰為文長於佛理。
京師寺塔。
及名僧碑志。
必請勰制文。
武帝時。
有勅。
與慧震沙門。
於定林寺。
撰經證。
功畢。
遂啟求出家。
先燔鬓發以自誓。
勅許之。
乃於寺變服。
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年。
賜江革覺意詩。
革因啟乞受菩薩戒 按梁書高祖本紀。
不載 按江革傳。
高祖。
盛於佛教。
朝賢多啟求受戒。
革精信因果。
而高祖未知。
謂革不奉佛教。
乃賜革覺意詩。
五百字。
雲惟當勤精進。
自強行勝修。
豈可作底突。
如彼必死囚。
以此告江革。
并及諸貴遊。
又手勅雲。
世間果報。
不可不信。
豈得底突如對元延明邪。
革。
因啟乞受菩薩戒。
陳 高祖永定元年。
诏出佛牙。
設無遮大會 按陳書高祖本紀。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
即皇帝位。
庚辰诏出佛牙。
於社姥宅集四部。
設無遮大會。
高祖親出阙前禮拜。
初。
齊故僧統法獻。
於烏纏國得之。
常在定林上寺。
梁天監末。
為攝山慶雲寺沙門慧興保藏。
慧興将終。
以屬弟慧志。
承聖末。
慧志密送於高祖。
至是乃出永定二年夏五月。
輿駕幸大莊嚴寺。
舍身。
冬十月。
發金光明經題。
十二月。
又幸大莊嚴寺。
舍乘輿法物 按陳書高祖本紀。
永定二年夏五月辛酉。
輿駕幸大莊嚴寺。
舍身。
壬戌。
群臣表請。
還宮。
冬十月乙亥。
輿駕幸莊嚴寺。
發金光明經題。
十二月甲子。
輿駕幸大莊嚴寺。
設無礙大會。
舍乘輿法物。
群臣備法駕奉迎。
即日輿駕還宮。
世祖天嘉四年夏四月辛醜。
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 按陳書世祖本紀。
雲雲。
高祖太建二年。
建靈剎 按陳書高宗本紀。
不載 按學佛考訓。
陳太建二年。
建靈利。
高十有五丈。
下安佛爪。
長二寸。
闊一寸。
藏諸寶箧。
光飛五色。
焰起一尋。
傳以為異。
太建十四年。
後主即位。
設無礙大會 按陳書後主本紀。
太建十四年正月丁巳。
即皇帝位。
甲戌設無礙大會於太極前殿。
秋九月丙午。
設無礙大會於太極殿。
舍身。
及乘輿禦服。
大赦天下。
北魏 太祖天興元年。
诏京城作五級佛圖。
修禅堂。
及沙門座 按魏書太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魏先建國於元朔。
風俗淳一。
無為以自守。
與西域殊絕。
莫能往來。
故浮屠之教。
未之得聞。
或聞而未信也。
及神元與魏晉通聘。
文帝又在洛陽昭成。
又至襄國。
乃備究南夏佛法之事。
太祖平中山。
經略燕趙。
所徑郡國佛寺。
見諸沙門道士。
皆緻精敬。
禁軍旅。
無有所犯。
帝好黃老。
頗覽佛經。
但天下初定。
戎車屢勳。
庶事草創。
未建圖宇。
招延僧衆也。
然時時旁求。
先是。
有沙門僧朗。
與其徒。
隐於泰山之琨[王*而]谷。
帝。
遣使緻書。
以繪素旃罽缽錫為禮。
今猶号曰朗公谷焉。
天興元年。
下诏曰。
夫佛法之興。
其來遠矣。
濟益之功。
冥及存沒。
神蹤遺軌。
信可依憑。
其勅有司。
於京城。
建飾容範。
修整宮舍。
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是歲。
始作五級佛圖。
耆阇崛山。
及須彌山殿。
加以缋飾。
别構講堂禅堂。
及沙門座。
莫不嚴具焉。
太宗泰帝□年。
贈沙門法果老壽将軍。
又加沙門昙證。
老壽将軍之号 按魏書太宗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太宗踐位。
遵太祖之業。
亦好黃老。
又崇佛法。
京邑四方。
建立圖像。
仍令沙門。
敷導民俗。
初皇始中。
趙郡有沙門法果。
誡行精至。
開演法籍。
太祖聞其名。
诏以禮征。
赴京師後。
以為道人統绾攝僧徒。
每與帝言。
多所惬允。
供施甚厚。
至太宗。
彌加崇敬。
永興中。
前後授以輔國。
宜城子。
忠信侯。
安成公之号。
皆固辭。
帝常親幸其居。
以門小狹。
不容輿辇。
更廣大之。
年八十餘。
泰當中卒。
未殡。
帝三臨其喪。
追贈老壽将軍趙胡靈公。
初法果每言。
太宗明睿好道。
即是當今如來。
沙門宜應盡禮。
遂常緻拜。
謂人曰。
能鴻道者人主也。
我非拜天子。
即是禮佛耳。
法果四十。
始為沙門。
有子曰猛。
诏令襲果所加爵。
帝後幸廣宗。
有沙門昙證。
年且百歲。
邀見於路。
奉緻果物。
帝敬其年老志力不衰。
亦加以老壽将軍号。
世祖神[鹿/加]□年。
诏沮渠蒙遜。
送沙門昙摩谶詣京師。
不至 按魏書世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世祖初即位。
亦遵太祖太宗之業。
每引高德沙門。
與共談論。
於四月八日。
輿諸佛像。
行於廣衢。
帝親禦門樓臨觀。
散花以緻禮敬。
先是。
沮渠蒙遜在涼州。
亦好佛法。
有罽賓沙門昙摩谶。
習諸經論。
於姑臧。
與沙門智嵩等。
譯涅盤諸經十餘部。
又曉術數禁咒。
曆言他國安危。
多所中驗。
蒙遜每以國事谘之。
神[鹿/加]中。
帝命蒙遜。
送谶詣京師。
惜而不遣。
既而懼魏威責。
遂使人殺谶。
谶死之日。
謂門徒曰。
今時将有客來。
可早食以待之。
食訖而走使至。
時人謂之知命。
太延五年。
以沙門衆多。
诏罷年五十以下者 按魏書世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涼州自張軌後。
世信佛教。
敦煌。
地接西域。
道俗交得其舊式。
村塢相屬。
多有塔寺。
太延中。
涼州平。
徙其國人於京邑。
沙門佛事皆俱東。
象教彌增矣。
尋以沙門衆多。
诏罷年五十以下者(按徙涼州民於京師。
本紀。
系太延五年)。
太平真君五年。
诏禁私養沙門 按魏書世祖本紀。
太平真君五年。
春正月戊申。
诏曰。
愚民無識。
信惑妖邪。
私養師巫。
挾藏谶記。
陰陽圖緯。
方伎之書。
又沙門之徒。
假西戎虛誕。
生緻妖孳。
非所以一齊政化。
布淳德於天下也。
自王公已下。
至於庶人。
有私養沙門師巫。
及金銀工巧之人。
在其家者。
皆遣詣官曹。
不得容匿。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
過期不出。
師巫沙門身死。
主人門誅。
明相宣告。
鹹使聞知。
太平真君六年。
制城内不得留[療-(日/小)+土]沙門。
乃移葬惠始南郊外。
送者六千餘人 按魏書世祖本紀。
不載 按釋老志。
世祖。
初平赫連昌。
得沙門惠始姓張。
家本清河。
聞羅什出新經。
遂詣長安見之。
觀習經典。
坐禅於白渠比。
晝則入城聽講。
夕則還處靜坐。
三輔有識多宗之。
劉裕滅姚泓。
留子義真鎮長安。
義真及寮佐。
皆敬重焉。
義真之去長安也。
赫連屈丐追敗之。
道俗少長。
鹹見坑戮。
惠始身被白刃。
而體不傷。
衆大怪異。
言於屈丐。
屈丐大怒。
召惠始於前。
以所持寶劍擊之。
又不能害之。
懼而謝罪。
統萬平。
惠始到京都。
多所訓導。
時人莫測其迹。
世祖甚重之。
每加禮敬。
始自習禅。
至於沒世。
稱五十餘年。
未嘗寝卧。
或時跣行。
雖履泥塵。
初不污足。
色愈鮮白。
世号之曰白腳師。
太延中。
臨終於八角寺。
齊潔端坐。
僧徒滿側。
凝泊而絕。
停屍十餘日。
坐既不改。
容色如一。
舉世神異之。
遂[療-(日/小)+土]寺内。
至真君六年。
制城内不得留[療-(日/小)+土]。
乃葬於南郊之外。
始死十年矣。
開殡俨然。
初不傾壞。
送葬者六千餘人。
莫不感恸。
中書監高允。
為傳頌其德。
即惠始冢上立石。
精舍圖其形像。
經毀法時。
猶自全立。
太平真君七年。
诏諸州。
坑沙門。
毀諸佛像。
及佛圖 按魏書世祖本紀。
太平真君七年春三月。
诏諸州。
坑沙門。
毀諸佛像。
徙長安城工巧二千家於京師。
夏四月戊子。
邺城毀五層佛圖。
於泥像中。
得玉玺二。
其文皆曰。
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
其一刻其旁曰。
魏所受漢傳國玺 按釋老志。
世祖即位。
富於春秋。
既而銳志武功。
每以平定亂禍為先。
雖歸宗佛法。
敬重沙門。
而未存覽經教深求緣報之意。
及得寇謙之道。
帝以清淨無為。
有仙化之證。
遂信行其術。
時司徒崔浩。
博學多聞。
帝每訪以大事。
浩奉謙之道。
尤不信佛。
與帝言數加非毀。
常謂虛誕為世費害。
帝。
以其辨博。
頗信之。
會蓋吳反杏城。
關中騷動。
帝乃西伐。
至於長安。
先是。
長安沙門種麥寺内。
禦驺牧馬於麥中。
帝入觀馬。
沙門飲從官酒。
從官入其便室。
見大有弓矢矛楯。
出以奏聞。
帝怒曰。
此非沙門所用。
當與蓋吳通謀規害人耳。
命有司。
案誅一寺。
閱其财産。
大得釀酒具。
及州郡牧守富人。
所寄藏物。
蓋以萬計。
又為窟室。
與貴室女。
私行淫亂。
帝既忿沙門非法。
浩時從行。
因進其說。
诏誅長安沙門。
焚破佛像。
勅留台下四方令。
一依長安行事。
又诏曰。
彼沙門者。
假西戎虛誕。
妄生妖[蘖-木+子]。
非所以一齊政化。
布淳德於天下也。
自王公以下。
有私養沙門者。
皆送宮曹。
不得隐匿。
限今年二月十五日。
過期不出。
沙門身死。
容止者誅一門。
時恭宗為太子監國。
素敬佛道。
頻上表陳刑殺沙門之濫。
又非圖像之罪。
今罷其道。
杜諸寺門世不修奉。
土木丹青。
自然毀滅。
如是再三。
不許。
乃下诏曰。
昔後漢荒君。
信惑邪僞妄。
假睡夢事。
胡妖鬼以亂天常。
自古九州之中無此也。
誇誕大言。
不本人情。
叔季之世。
暗君亂主。
莫不眩焉。
由是政教不行。
禮義大壞。
鬼道熾盛。
視王者之法蔑如也。
自此以來。
代經亂禍。
天罰烝行。
生民死盡。
五服之内。
鞠為丘墟。
千裡蕭條。
不見人迹。
皆由於此。
朕承天緒屬。
當窮運之敞。
欲除僞定真。
複義農之治。
其一切蕩除胡神。
滅其蹤迹。
庶無謝於風氏矣。
自今以後。
敢有事胡神。
及造形像泥人銅人者門誅。
雖言胡神。
問今胡人。
共雲無有。
皆是前世漢人無賴子弟。
劉元真呂伯強之徒。
乞胡之誕言。
用老莊之虛。
假附而益之。
皆非真實。
至使王法廢而不行。
蓋大奸之魁也。
有非常之人。
然後能行非常之事。
非朕孰能去此曆代之僞物。
有司宣告。
征鎮諸軍刺史。
諸有佛圖形像。
及胡經。
盡皆擊破焚燒。
沙門無少長。
悉坑之。
是歲真君七年三月也。
恭宗言雖不用。
然猶緩宣诏書。
遠近皆豫聞知。
得各為計。
四方沙門。
多亡匿獲免。
在京邑者。
亦蒙全濟金銀寶像。
及諸經論。
大得秘藏。
而土木宮塔。
聲教所及。
莫不畢毀矣。
始謙之與浩。
同從車駕。
苦與浩诤。
浩不肯。
謂浩曰。
卿今促年受戮。
滅門戶矣。
後四年。
浩誅備五刑。
時年七十。
浩既誅死。
帝頗悔之。
業已行難中修複。
恭宗。
潛欲興之。
未敢言也。
佛淪廢終。
帝世積七八年。
然禁稍寬弛。
笃信之家。
得密奉事沙門。
專至者。
猶竊法服誦習焉。
唯不得顯行於京都矣。
先是。
沙門昙曜有操。
尚又為恭宗所知禮。
佛法之滅。
沙門多以餘能自效。
還俗求見。
曜誓欲守死。
恭宗親加勸喻。
至於再三。
不得已乃止。
密持法服器物。
不暫離身。
聞者歎重之。
高宗興安元年。
诏複佛法。
州郡聽建佛圖一區 按魏書高祖本紀。
興安元年冬十有二月乙卯。
初複佛法 按釋老志。
高宗踐極下诏曰。
夫為帝王者。
必祇奉明靈。
顯彰仁道。
其能惠着生民。
濟益群品者。
雖在古昔。
猶序其風烈。
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禮。
祭典載功施之族。
況釋迦如來。
功濟大千。
惠流塵境。
等生死者。
歎其達觀。
覽文義者。
貴其妙明。
助王政之禁律。
益仁智之善性。
排斥群邪。
開演正覺。
故前代以來。
莫不崇尚。
亦我國家常所尊事也。
世祖太武皇帝。
開廣邊荒。
德澤遐及。
沙門道士。
善行純誠。
惠始之倫。
無遠不至。
風義相感。
往往如林。
夫山海之深。
怪物多有。
奸淫之徒。
得容假托。
講寺之中。
緻有兇黨。
是以先朝。
因其瑕釁。
戮其有罪。
有司失旨。
一切禁斷。
景穆皇帝。
每為慨然。
值軍國多事。
未遑修複。
朕承洪緒。
君臨萬邦。
思述先志。
以隆斯道。
今制諸州郡縣。
於衆居之所。
各聽建佛圖一區。
任其财用。
不制會限。
其好樂道法。
欲為沙門。
不問長幼。
出於良家。
性行素笃。
無諸嫌穢。
鄉裡所明者。
聽其出家。
率大洲五十。
小洲四十人。
其郡遙遠台者十人。
各當局分。
皆足以化惡就善。
播揚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