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釋教部彙考卷第一

關燈
周 莊王九年。

    釋迦生於天竺迦維衛國 按魏書釋老志。

    所謂佛者。

    本号釋迦文者。

    譯言能仁。

    謂德充道備。

    堪濟萬物也。

    釋迦前有六佛。

    釋迦繼六佛。

    而成成道處今。

    賢劫文言。

    将來有彌勒佛。

    方繼釋迦而降世。

    釋迦。

    即天竺迦維衛國王之子。

    天竺其總稱。

    迦維别名也。

    初釋迦。

    於四月四日夜。

    從母右脅而生。

    既生姿相超異者。

    三十二種。

    天降嘉瑞以應之。

    亦三十二。

    其本起經說之備矣。

    釋迦生時。

    當周莊王九年。

    春秋魯莊公七年夏四月。

    恒星不見夜明。

    是也。

    至魏武定八年。

    凡一千二百三十七年雲。

    釋迦年三十成佛。

    導化群生。

    四十九載。

    乃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

    以二月十五日。

    而入般涅盤。

    涅盤譯雲滅度。

    或言常樂我淨。

    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

    諸佛法身。

    有二種義。

    一者真實。

    二者權應。

    真實身。

    謂至極之體。

    妙絕拘累。

    不得以方處期。

    不可以形量限。

    有感斯應。

    體常湛然。

    權應身者。

    謂和光六道。

    同塵萬類。

    生滅随時。

    修短應物。

    形由感生。

    體非實有。

    權形雖謝。

    真體不遷。

    但時無妙感故。

    莫得常見耳。

    明佛生非實生。

    滅非實滅也。

    佛既謝世。

    香木焚屍。

    靈骨分碎。

    大小如粒。

    擊之不壞。

    焚亦不燋。

    或有光明神驗。

    胡言謂之舍利。

    弟子收奉置之寶瓶。

    竭香花緻敬募。

    建宮宇謂為塔。

    塔亦胡言。

    猶宗廟也。

    故世稱塔廟。

    於後百年。

    有王阿育。

    以神力分佛舍利。

    於諸鬼神。

    造八萬四千塔。

    布於世界。

    皆同日而就。

    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渭。

    皆有阿育王寺。

    蓋承其遺迹焉。

    釋迦雖般涅盤。

    而留影迹爪齒於天竺。

    於今猶在。

    中土來往。

    并稱見之。

    初釋迦所說教法。

    既涅盤後。

    有聲聞弟子大迦葉阿難等五百人。

    撰集着錄。

    阿難親承囑授。

    多聞總持。

    蓋能綜核深緻。

    無所漏失。

    乃綴文字撰載三藏。

    十二部經。

    如九流之異統。

    其大歸終以三乘為本。

    後數百年。

    有羅漢菩薩。

    相繼着論。

    贊明經義。

    以破外道。

    摩诃衍大小阿毗昙。

    中論。

    十二門論。

    百法論。

    成實論等。

    是也。

    皆傍諸藏部大義。

    假立外問。

    而以内法釋之 按隋書經籍志。

    佛經者。

    西域天竺之迦維衛國。

    淨飯王太子釋迦牟尼所說。

    釋迦。

    當周莊王之九年四月八日。

    自母右脅而生。

    姿貌奇異。

    有三十二相。

    八十二好。

    舍太子位。

    出家學道。

    勤行精進。

    覺悟一切種智。

    而謂之佛。

    亦曰佛陀。

    亦曰浮屠。

    皆胡言也。

    華言譯之為淨覺。

    其所說雲。

    人身雖有生死之異。

    至於精神。

    則恒不滅。

    此身之前。

    則經無量身矣。

    積而修習。

    精神清淨則佛道。

    天地之外。

    四維上下。

    更有天地。

    亦無終極。

    然皆有成有敗。

    一成一敗。

    謂之一劫。

    自此天地以前。

    則有無量劫矣。

    每劫必有諸佛得道出世教化。

    其數不同。

    今此劫中。

    當有千佛。

    自初至於釋迦。

    已七佛矣。

    其次當有彌勒出世。

    必經三會。

    演說法藏。

    開度衆生。

    由其道者。

    有四等之果。

    一曰須陀洹。

    二曰斯陀含。

    三曰阿那含。

    四曰阿羅漢。

    至羅漢者。

    則出入生死。

    去來隐顯。

    而不為累。

    阿羅漢已上至菩薩者。

    深見佛性。

    以至成道。

    每佛滅度。

    遺法相傳。

    有正象末三等。

    淳醨之異。

    年歲遠近。

    亦各不同。

    末法已後。

    衆生愚鈍。

    無複佛教。

    而業行轉惡。

    年壽漸短。

    經數百千載間。

    乃至朝生夕死。

    然後有大水大火大風之災。

    一切除去之。

    而更立生。

    人又歸淳樸。

    謂之小劫。

    每一小劫。

    則一佛出世。

    初天竺中多諸外道。

    并事水火毒龍。

    而善諸變幻。

    釋迦之苦行也。

    是諸邪道。

    并來嬲惱。

    以亂其心。

    而不能得。

    及佛道成。

    盡皆推伏。

    并為弟子。

    弟子男曰桑門。

    譯言息心。

    而總曰僧。

    譯言行乞。

    女曰比丘尼。

    皆剃落須發。

    釋累辭家。

    相與和居。

    治心修淨行。

    乞以自資。

    而防心攝行。

    僧至二百五十戒。

    尼五百戒。

    俗人信馮佛法者。

    男曰優婆塞。

    女曰優婆夷。

    皆去殺盜淫妄言飲酒。

    是謂五誡。

    釋迦在世教化四十九年。

    乃至天龍人鬼。

    并來聽法。

    弟子得道。

    以百千萬億數。

    然後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

    以二月十五日。

    入般涅盤。

    涅盤亦曰泥洹。

    譯言滅度。

    亦言常樂我淨。

    初釋迦說法。

    以人之性識根業各差故。

    有大乘小乘之說。

    至是謝世。

    弟子大迦葉。

    與阿難等五百人。

    追共撰述。

    綴以文字。

    集載為十二部。

    後數百年。

    有羅漢菩薩。

    相繼着論。

    贊明其義。

    然佛所說。

    我滅度後。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三千年。

    其義如此。

     秦 始皇三十年。

    西域沙門室利防等。

    始赍梵本經。

    至鹹陽 按史記始皇本紀。

    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

    始皇三十年甲申。

    西域沙門室利防等十八人。

    赍梵本經至鹹陽。

    有司以聞。

    帝以其異俗囚之。

    利防等。

    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光明照耀。

    瑞氣盤旋。

    滿于囹圄。

    須臾有金神長丈六。

    持杵揚威。

    擊碎其獄出之。

    帝驚悔。

    即厚禮之而去。

     漢 武帝元狩二年。

    始獲佛像 按漢書武帝本紀。

    不載 按匈奴傳。

    漢使骠騎将軍去病。

    将萬騎出隴西。

    過焉耆山千餘裡。

    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注)師古曰。

    作金人。

    以為天神之主而祭之。

    即今佛像是其遺法 按魏書釋老志。

    漢武元狩中。

    遣霍去病讨匈奴。

    昆邪王殺休屠王。

    将其衆五萬來降。

    獲其金人。

    帝以為大神。

    列於甘泉宮。

    金人率長丈餘。

    不祭祀。

    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及開西域。

    遣張骞使大夏還。

    傳其旁有身毒國。

    一名天竺。

    始聞有浮屠之教(按昆邪王來降。

    武希本紀。

    系元狩二年)。

     後漢 明帝永平□年。

    始遣使天竺。

    得佛經四十二章。

    始建白馬寺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

    不載 按西域傳天竺國。

    世傳。

    明帝夢見金人長大。

    頂有光明。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名曰佛。

    其形長丈六尺。

    而黃金色。

    帝於是遣使天竺。

    問佛道法。

    遂於中國。

    圖畫形像焉。

    楚王英。

    始信其術。

    中國因此。

    頗有奉其道者 按楚王英傳注。

    袁宏漢記。

    浮屠佛也。

    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

    佛者。

    漢言覺也。

    将以覺悟群生也。

    其教。

    以修善慈心為主。

    不殺生。

    專務清靜。

    其精者。

    為沙門。

    沙門。

    漢言息也。

    蓋息意去欲。

    而歸於無為。

    又以為人死精神不滅。

    随複受形。

    生時善惡。

    皆有報應。

    故貴行善修道。

    以煉精神。

    以至無生。

    而得為佛也。

    佛長丈六尺。

    黃金色。

    項中佩日月光。

    變化無方。

    無所不入。

    而大濟群生。

    初明帝。

    夢見金人長大。

    項有日月光。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其名曰佛。

    陛下所夢。

    得無是乎。

    於是遣使天竺。

    問其道術。

    而圖其形像焉 按魏書釋老志。

    漢哀帝元壽元年。

    博士弟子秦景憲。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

    口授浮屠經。

    中土聞之。

    未之信了也。

    後孝明帝。

    夜夢金人。

    頂有臼光。

    飛行殿庭。

    乃訪群臣。

    傅毅始以佛對。

    帝遣郎中蔡愔。

    博士弟子秦景等。

    使於天竺。

    寫浮屠遺範。

    愔仍與沙門。

    攝摩騰竺法蘭。

    東還洛陽。

    中國有沙門。

    及跪拜之法。

    自此始也。

    愔又得佛經四十二章。

    及釋迦立像。

    明帝令畫工圖佛像。

    置清涼台及顯節陵上。

    經緘於蘭台石室。

    愔之還也。

    以白馬負經而至漢。

    因立白馬寺於洛城雍關西。

    摩騰法蘭。

    鹹卒於此寺。

    浮屠。

    正号曰佛陀。

    佛陀與浮圖。

    聲相近。

    皆西方言。

    其來轉為二音。

    華言譯之。

    則謂淨覺。

    言滅穢。

    成明道為聖悟。

    凡其經旨。

    大抵言生生之類。

    皆因行業而起。

    有過去當今未來。

    曆三世識神常不滅。

    凡為善惡。

    必有報應。

    漸積勝業。

    陶冶粗鄙。

    經無數形。

    澡練神明。

    乃緻無生。

    而得佛道。

    其間階次。

    心行等級非一。

    皆緣淺以至深。

    藉微而為着。

    率在於積仁順。

    蠲嗜欲。

    習虛靜。

    而成通照也。

    故其始修心。

    則依佛法僧。

    謂之三歸。

    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

    去殺盜淫妄言飲酒。

    大意與仁義禮智信同。

    名為異耳。

    雲奉侍之則生天人勝處。

    虧犯則墜鬼畜諸苦。

    又善惡生處。

    凡有六道焉。

    諸服其道者。

    則剃落須發。

    釋累辭家。

    結師資。

    遵律度。

    相與和居。

    治心修淨行。

    乞以自給。

    謂之沙門。

    或曰桑門。

    亦聲相近。

    總謂之僧。

    皆胡言也。

    僧譯為和命衆。

    桑門為息心。

    比丘為行乞。

    俗人之信憑道法者。

    男曰優婆塞。

    女曰優婆夷。

    其為沙門者。

    初修十誡曰沙彌。

    而終於二百五十則具足。

    成大僧。

    婦入道者。

    曰比丘尼。

    其誡至於五百。

    皆以□為本。

    随事增數。

    在於防心攝身正口。

    心去貪忿癡。

    身除殺淫盜。

    口斷妄雜諸非正言。

    總謂之十善道。

    能具此。

    謂之三業清淨。

    凡人修行粗為極。

    雲可以達惡善報。

    漸階聖迹。

    初階聖者。

    有三種人。

    其根業太差。

    謂之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大乘。

    取其可乘運以至道為名。

    此三人。

    惡迹已盡。

    但修心蕩累。

    濟物進德。

    初根人為小乘。

    行四谛法。

    中根人為中乘。

    受十二因緣。

    上根人為大乘。

    則修六度。

    雖階三乘。

    而要由修進萬行。

    拯度億流。

    彌長遠乃可登佛境矣。

     永平八年。

    楚王英。

    奉缣纨贖愆。

    诏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按後漢書。

    明帝本紀。

    不載 按楚王英傳。

    英少時好遊俠。

    交通賓客。

    晚節更喜黃老學。

    為浮屠齋戒祭祀。

    八年诏令天下。

    死罪皆入缣贖。

    英。

    遣郎中。

    令奉黃缣白纨三十匹。

    詣國相曰。

    托在蕃輔。

    過惡累積。

    歡喜大恩。

    奉送缣帛。

    以贖愆罪。

    國相以聞。

    诏報曰。

    楚王誦黃老之微言。

    尚浮屠之仁祠。

    潔齋三月。

    與神為誓。

    何嫌何疑。

    當有悔吝。

    其還贖。

    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因以班示。

    諸國中傳。

     魏 明帝□□□年始徙宮西佛圖。

    作周閣百間。

    天竺沙門昙柯迦羅。

    始譯誡律。

    傳於中國 按三國志。

    魏明帝本紀。

    不載 按魏書釋老志。

    魏明帝。

    會欲壞宮西佛圖。

    外國沙門。

    乃金盤盛水。

    置於殿前。

    以佛舍利。

    投之於水。

    乃有五色光起。

    於是帝歎曰。

    自非靈異。

    安得爾乎。

    遂徙於道□。

    為作周閣百間。

    佛圖故處。

    鑿為蒙汜池。

    種芙蓉於中。

    後有天竺沙門昙柯迦羅。

    入洛宣譯誡律。

    中國誡律之始也。

     吳 吳主權赤烏四年。

    建塔於佛陀裡。

    又造寺奉僧會居 按三國志吳主孫權傳。

    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

    吳赤烏四年。

    康居國三藏康僧會。

    至金陵立茆茨。

    設像行道。

    國人初見。

    鹹驚異之。

    有司以聞。

    權召問之。

    會進曰。

    如來大師。

    化已千年。

    然靈骨舍利。

    神應無方。

    昔阿育王奉之。

    為八萬四千塔。

    此其遺化也。

    權以為誇誕。

    曰。

    舍利可得。

    當為塔之。

    苟其無驗。

    國有常刑。

    會乃以銅瓶置幾上。

    請期七日。

    無驗。

    乃展二七日。

    無驗。

    權曰。

    趣烹之。

    會默念佛名。

    真慈豈違我哉。

    更請展期。

    七日五鼓矣。

    聞瓶中锵然有聲。

    視之乃舍利也。

    黎明進之。

    權與公卿聚觀。

    歎曰。

    希世之瑞也。

    會言。

    舍利威神。

    無能壞者。

    權使力士槌之。

    無損而光自若。

    權為建塔於佛陀裡。

    又造寺奉會居。

    賜額曰建初。

     吳主皓□□□年。

    诏毀佛宇 按三國志吳主孫晧傳。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

    吳主晧。

    嘗诏毀神祠及佛宇。

     晉 晉時。

    洛中佛圖。

    四十二所。

    僧人。

    始服雜色衣 按魏書釋老志。

    自洛中構白馬寺。

    盛飾佛圖。

    畫迹甚妙。

    為四方式。

    凡宮塔制度。

    猶依天竺舊狀。

    而重構之。

    從一級。

    至三五七九。

    世人相承。

    謂之浮圖。

    或雲佛圖。

    晉世。

    洛中佛圖。

    有四十二所矣。

    漢世。

    沙門皆衣赤布。

    後乃易以雜色。

     簡文帝鹹安元年。

    以星變。

    诏僧法曠禳之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

    不載 按續文獻通考。

    簡文帝為會稽王時。

    好談名理。

    支道林許詢諸人。

    常在齋頭。

    支為法師。

    許為都講。

    支通一義。

    四坐皆厭心。

    許送一難。

    衆人皆抃舞。

    及即帝位。

    有星變。

    诏僧法曠。

    禳之。

     鹹安二年。

    勅長幹寺造塔 按晉書簡文帝本紀。

    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

    簡文帝鹹安二年。

    勅長幹寺造塔。

    壯麗殊偉。

    畢工之日。

    光照檐宇。

    帝。

    每讀佛經。

    以為陶煉精神。

    則聖人可至。

     孝武帝太元六年。

    春正月。

    帝。

    始立精舍於殿内 按晉書孝武帝本紀。

    太元六年春正月。

    帝。

    初奉佛法。

    立精舍於殿内。

    引諸沙門。

    以居之。

     恭帝□□□年。

    造丈六佛像。

    親於瓦官寺迎之 按晉書恭帝本紀。

    帝。

    深信浮屠道。

    鑄貨千萬。

    造丈六金像。

    親於瓦官寺迎之。

    步從十許裡。

     宋 高祖永初元年。

    設齋内殿。

    施僧襯資三萬 按宋書高祖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