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殘經一
關燈
小
中
大
體,以成一日。
“第三日者,即是說聽及喚應聲;十二時者,即是微妙相、心、念、思、意等,及與憐愍.誠信、具足.忍辱、智惠等。
是其此喚應第四者,以像大界日光明使、憐愍相等。
十二時者,即像日宮十二化女,光明圓滿,合成一日。
“其次複有兩種暗夜。
第一夜者,即是貪魔;其十二時者,即是骨、筋、脈、肉、皮等,及以怨憎、嗔恚、淫欲、忿怒、愚癡、貪欲、饑火,如是等輩,不淨諸毒,以像諸界無始無明第一暗夜。
第二夜者,即是猛毒欲熾焰;十二時者,即是十二暗毒思惟。
如是暗夜,以像諸魔初興記驗。
時惠明日,對彼無明重昏暗夜,以光明力降伏暗性,靡不退散。
以是義故,像初明使降魔記驗。
又惠明使,於無明身,種種自在降伏諸魔,如王在殿,賞罰無畏。
“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勝,四者歡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齊心一等,十二者内外俱明。
如是十二光明大時,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種國土,一一孳茂,無量光明;各各現果,亦複無量;其果即於清淨徒衆而具顯現。
“若電那勿具足十二光明時者,當知是師與衆有異。
言有異者,是慕阇、拂多誕等,於其身心,常生慈善;柔濡别識,安泰和同。
如是記驗,即是十二相樹初萌,顯現於其樹上,每常開敷無上寶花;既開已,輝光普照,一一花間,化佛無量;展轉相生,化無量身。
“若電那勿内懷第一大王樹者,當知是師有王記驗:一者不樂久住一處,如王自在;亦不常住一處,時有出遊;将諸兵衆,嚴持器仗,種種具備,能令一切惡獸怨敵,悉皆潛伏。
二者不悭,所至之處,若得榇施,不私隐用,皆納大衆。
三者貞潔,防諸過患,自能清淨;亦複轉勸餘修學者,令使清淨。
四者於己尊師有智惠者,而常親近;若有無智、樂欲戲論及鬥诤者,即皆遠離。
五者常樂清淨徒衆,與共住止;所至之處,亦不别衆獨寝一室,若有此者,名為病人。
如世病人,為病所惱,常樂獨處,不願親近眷屬知識。
不樂衆者,亦複如是。
“二智惠者。
若有持戒電那勿等内懷智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常樂贊歎清淨有智惠人,及樂清淨智慧徒衆同會一處,心生歡喜,常無厭離。
二者若己智根見解狹劣,開他智者智惠言語,心無妒嫉。
三者諸有善行,常當勤學,心不懈怠。
四者常自勤學智惠方便、諸善威儀;亦勸餘人同共修習。
五者於其禁戒,慎懼不犯;若誤犯者,速即對衆發露陳悔。
“三常勝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勝性,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不樂讒谄狠戾,如有是人,亦不親近。
二者不樂鬥诤喧亂,若有鬥诤,速即遠離;強來鬥者,而能伏忍。
三者若論難有退屈者,不得承危,嗟以稱快。
四者辄不漫陳、不問而說;若有來問,思忖而答,不令究竟因言被恥。
五者於他語言,随順不逆,亦不強證,以成彼過;若於法衆,其心和合,無有分拆。
“四歡喜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歡喜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於聖教中所有禁戒、威儀進止,一一歡喜,盡力依持,乃至命終,心無放舍。
二者但聖所制,年一易衣,日一受食,歡喜敬奉,不以為難;亦不妄證,雲是諸聖權設此教,虛引經論,言通再受,求解脫者,不依此或。
三者但學己宗清淨缶法,亦不求諸耶敗教。
四者心常卑下,於諸同學而無憎上。
五者若謂處下流,不越居上;身為尊首,視衆如己,愛無偏黨。
“五勤修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勤性,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不樂睡眠,妨修道業。
二者常樂讀誦,勵心不怠;同學教誨,加意害謝;亦不因教,心生怨恨;己常勤修,轉勸餘者。
三者常樂演說清淨正法。
四者贊咀禮誦、轉誦抄寫、繼念思惟,如是等時,無有虛度。
五者所持禁戒,堅固不缺。
“六真實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真實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所說經法,皆悉真實,一依聖教,不妄宣示,於有說有,於無說無。
二者心意常以真實和同,不待外緣,因而取則。
三者所持戒行,每常真實,若獨若衆,心無有二。
四者常於己師,心懷決定,盡力承事,不生疑惑,乃至命終,更無别意。
五者於諸同學,勸令修習,以真實行,教導一切。
“七信心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信心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信二宗義,心淨無疑,棄暗從明,如聖所說。
二者於諸戒律,其心決定。
三者於聖經典,不敢增減一句一字。
四者於正法中所有利益,心助歡喜;者見為魔之所損惱,當起慈悲,同心憂慮。
五者不妄宣說他人過惡,亦不嫌謗傳言兩舌,性常柔濡,質直無二。
“八忍辱
“第三日者,即是說聽及喚應聲;十二時者,即是微妙相、心、念、思、意等,及與憐愍.誠信、具足.忍辱、智惠等。
是其此喚應第四者,以像大界日光明使、憐愍相等。
十二時者,即像日宮十二化女,光明圓滿,合成一日。
“其次複有兩種暗夜。
第一夜者,即是貪魔;其十二時者,即是骨、筋、脈、肉、皮等,及以怨憎、嗔恚、淫欲、忿怒、愚癡、貪欲、饑火,如是等輩,不淨諸毒,以像諸界無始無明第一暗夜。
第二夜者,即是猛毒欲熾焰;十二時者,即是十二暗毒思惟。
如是暗夜,以像諸魔初興記驗。
時惠明日,對彼無明重昏暗夜,以光明力降伏暗性,靡不退散。
以是義故,像初明使降魔記驗。
又惠明使,於無明身,種種自在降伏諸魔,如王在殿,賞罰無畏。
“惠明相者,第一大王,二者智惠,三者常勝,四者歡喜,五者勤修,六者平等,七者信心,八者忍辱,九者直意,十者功德,十一者齊心一等,十二者内外俱明。
如是十二光明大時,若入相、心、念、思、意等五種國土,一一孳茂,無量光明;各各現果,亦複無量;其果即於清淨徒衆而具顯現。
“若電那勿具足十二光明時者,當知是師與衆有異。
言有異者,是慕阇、拂多誕等,於其身心,常生慈善;柔濡别識,安泰和同。
如是記驗,即是十二相樹初萌,顯現於其樹上,每常開敷無上寶花;既開已,輝光普照,一一花間,化佛無量;展轉相生,化無量身。
“若電那勿内懷第一大王樹者,當知是師有王記驗:一者不樂久住一處,如王自在;亦不常住一處,時有出遊;将諸兵衆,嚴持器仗,種種具備,能令一切惡獸怨敵,悉皆潛伏。
二者不悭,所至之處,若得榇施,不私隐用,皆納大衆。
三者貞潔,防諸過患,自能清淨;亦複轉勸餘修學者,令使清淨。
四者於己尊師有智惠者,而常親近;若有無智、樂欲戲論及鬥诤者,即皆遠離。
五者常樂清淨徒衆,與共住止;所至之處,亦不别衆獨寝一室,若有此者,名為病人。
如世病人,為病所惱,常樂獨處,不願親近眷屬知識。
不樂衆者,亦複如是。
“二智惠者。
若有持戒電那勿等内懷智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常樂贊歎清淨有智惠人,及樂清淨智慧徒衆同會一處,心生歡喜,常無厭離。
二者若己智根見解狹劣,開他智者智惠言語,心無妒嫉。
三者諸有善行,常當勤學,心不懈怠。
四者常自勤學智惠方便、諸善威儀;亦勸餘人同共修習。
五者於其禁戒,慎懼不犯;若誤犯者,速即對衆發露陳悔。
“三常勝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勝性,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不樂讒谄狠戾,如有是人,亦不親近。
二者不樂鬥诤喧亂,若有鬥诤,速即遠離;強來鬥者,而能伏忍。
三者若論難有退屈者,不得承危,嗟以稱快。
四者辄不漫陳、不問而說;若有來問,思忖而答,不令究竟因言被恥。
五者於他語言,随順不逆,亦不強證,以成彼過;若於法衆,其心和合,無有分拆。
“四歡喜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歡喜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於聖教中所有禁戒、威儀進止,一一歡喜,盡力依持,乃至命終,心無放舍。
二者但聖所制,年一易衣,日一受食,歡喜敬奉,不以為難;亦不妄證,雲是諸聖權設此教,虛引經論,言通再受,求解脫者,不依此或。
三者但學己宗清淨缶法,亦不求諸耶敗教。
四者心常卑下,於諸同學而無憎上。
五者若謂處下流,不越居上;身為尊首,視衆如己,愛無偏黨。
“五勤修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勤性,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不樂睡眠,妨修道業。
二者常樂讀誦,勵心不怠;同學教誨,加意害謝;亦不因教,心生怨恨;己常勤修,轉勸餘者。
三者常樂演說清淨正法。
四者贊咀禮誦、轉誦抄寫、繼念思惟,如是等時,無有虛度。
五者所持禁戒,堅固不缺。
“六真實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真實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所說經法,皆悉真實,一依聖教,不妄宣示,於有說有,於無說無。
二者心意常以真實和同,不待外緣,因而取則。
三者所持戒行,每常真實,若獨若衆,心無有二。
四者常於己師,心懷決定,盡力承事,不生疑惑,乃至命終,更無别意。
五者於諸同學,勸令修習,以真實行,教導一切。
“七信心者。
若有清淨電那勿等内懷信心性者,當知是師有五記驗:一者信二宗義,心淨無疑,棄暗從明,如聖所說。
二者於諸戒律,其心決定。
三者於聖經典,不敢增減一句一字。
四者於正法中所有利益,心助歡喜;者見為魔之所損惱,當起慈悲,同心憂慮。
五者不妄宣說他人過惡,亦不嫌謗傳言兩舌,性常柔濡,質直無二。
“八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