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名僧輯略

關燈
下。

    保養聖胎。

    待時龍天推出。

    方可為人也。

     囑大川關主 欲作吾家真種草。

    要須直下坐斷聖凡情量。

    不守靈鑒虛明。

    廓亡自他。

    當體不顧。

    亦不作無己知解。

    自然本體露現。

    如大日輪升于虛空。

    無處不照。

    正恁麼時。

    若有個承當底人。

    則不能于那事相應。

    此是佛祖自證三昧。

    比比不相知。

    各各不相到。

    喚作大事因緣。

    空生身子睥睨不著。

    三賢十聖。

    隻為聖心未忘。

    見性如隔羅縠。

    饒你才并馬鳴。

    解齊龍樹。

    亦隻得一生兩生不失人身。

    此是根思夙淨。

    聞之即解。

    去道逾遠。

    況小智薄德浮淺之學者乎。

    又如慧可大師。

    無書不解。

    無經不通。

    到初祖面前一詞不措。

    方覓安心。

    從斯一切放下。

    心如牆壁。

    至于立雪斷臂猶不肯可。

    及乎瞥地一下。

    則禮三拜依位而立。

    始曰汝得吾髓。

    此豈造次。

    近世學者心粗。

    認指為月。

    天地懸殊。

    自既錯解。

    将此印證後昆。

    一盲引衆盲。

    為害非細。

    或者謂我已坐禅。

    得個安樂處。

    身心輕安。

    更無異念。

    直是靈靈不昧。

    了了常知。

    于生死岸頭已得不疑。

    隻未會古今差别公案。

    是何言欤。

    蓋因邪師法眼未明。

    妄據師位。

    以方便為真實。

    是非不辨。

    認個湛不搖處作空劫那邊事。

    豈非認奴作郎。

    殊不知湛入合湛。

    是識邊際。

    永嘉雲。

    損法财。

    滅功德。

    莫不由斯心意識。

    古德雲。

    諸佛說心。

    為破心相。

    令知心相元是虛妄。

    今人認心是道。

    深違佛意。

    又增戲論。

    殊乖大體。

    或者雲。

    一切皆空。

    有甚正悟處。

    此是斷見外道。

    或者雲。

    一切無著。

    自然無礙。

    此是掩耳偷鈴。

    自屎不覺臭。

    或者雲。

    齋戒明白。

    清淨無染。

    自然不堕惡趣。

    此是住相布施。

    三途業因。

    或者雲。

    大悟不拘于小節。

    任意浮沉。

    随處騰騰。

    便是快活道人。

    此是常見外道。

    闡提癡漢。

    或者雲。

    但一切人如死人去。

    更有甚事。

    此是白日寐語。

    誇談馬角。

    豈不見道那伽嘗在定。

    無有不定時。

    或者雲。

    某人雖不會道。

    奈何死得好。

    有堅固子。

    此是夢中說夢。

    僧問古德雲。

    大死底人卻活時如何。

    答雲。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且無你用心處。

    你若古今見盡。

    迷悟情消。

    則常轉法輪。

    一切時出生。

    一切時滅度。

    貧道痛以慧命危甚。

    若一絲九鼎之懸。

    觀今玄紹之徒。

    概似兒戲之所為耳。

    但要诳得入手則已。

    豈知吾祖有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之誡乎。

    亦是為師者不審學者之才器堪否。

    而苟圖收拾門人之私。

    緻招法門之辱累也。

    如子順大川禅人。

    自舍緣入道。

    于真定金台二處掩關。

    下得定力之功。

    而本地光明未發。

    故南詢師匠決擇。

    懷香禮餘。

    呈似工夫次第。

    餘知做到湛不搖處。

    猶未出他識陰區宇。

    此是靜想不脫。

    所以己見不明。

    殊知勞慮永斷。

    得法界靜。

    即彼靜解為自障礙。

    要知得在神靜。

    失在物虛。

    錯認定盤星。

    且喜沒交涉。

    此是大解脫門自在三昧。

    須是塵勞不染。

    靜妙不收。

    步步活鱍鱍地。

    宛轉無窮。

    鬧浩浩處識得。

    方始八面玲珑。

    七穿八穴。

    子更下那一步工夫。

    一日如桶底脫。

    則知如上葛藤盡是為蛇畫足。

    雖然。

    要作大法器。

    建立門庭。

    直須久依吾住。

    再向那邊更那邊打數百個懸空觔鬥歸來。

    始得智過于師。

    方堪傳受。

    豈不見道雪後始知松柏操。

    事難方見丈夫心。

     行實撮略 季善。

    祖貫鳳陽人。

    随任生于廣東之雷陽。

    父吳姓。

    母鐘氏。

    十七歲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請益。

    蒙受無字公案。

    囑雲須發大願以自護持。

    我便發願。

    若生死不了。

    大事未明。

    遺棄修行。

    貪著名利。

    死堕阿鼻地獄。

    受苦無量。

    (雲雲)蒙念長老送入關。

    關中不設卧床。

    安一凳。

    誓不倒身。

    以悟為則。

    睡魔沉重。

    垂頭眠著。

    不覺半夜。

    因去坐凳。

    立誓不坐。

    晝夜行立。

    忽靠屋柱睡著。

    又立願不近牆壁。

    遼空經行。

    (雲雲)一朝聞鐘聲。

    忽說偈雲。

    沉沉寂寂絕施為。

    觸著無端吼似雷。

    動地一聲消息盡。

    髑髅粉碎夢初回。

    (雲雲)汝等果能依我修行。

    須要具我如是誠信決烈。

    如是守戒行持。

    如是勇猛精進。

    如是打七煉磨。

    如是克期取證。

    如是禅定解脫。

    如是次第覺觸。

    如是信解悟入。

    如是尋師印可。

    如是涵養淘汰。

    如是待時為人。

    還有一重如是。

    直待案山點頭。

    即向汝道。

     示徒悟玄 誠哉此事。

    見則便見。

    拟思則白雲萬裡。

    況如之若何。

    汝欲決要明此一件大事。

    須著做直捷工夫。

    能向一毫頭上安身立命。

    做教久久。

    則便得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矣。

    若得真到此地。

    則曠劫不明之事當下分明。

    猶如啞子夢見親娘。

    與人說不得。

    亦複如人飲水。

    冷緩自知。

    方可水邊林下保養聖胎。

    待時龍天推出。

    扶持末運。

    接續祖燈。

    廣化衆生。

    同成正覺。

    其或未然。

    隻須将我所付念佛公案貼在鼻端上。

    不許執在一邊。

    須向一切處常目在之。

    勿使須臾失其照顧。

    疑個念佛底是誰。

    于這一句綿綿密密。

    直教首尾一貫逼拶将去。

    如不得力。

    再加個畢竟念佛底是誰。

    傥被散亂昏沉之魔攪擾。

    或有間斷。

    莫容滞久。

    如雞抱卵。

    若冷卻。

    其窠子無出頭期矣。

    工夫綿密之喻無如此也。

    傥宿有靈骨。

    得個覺觸處。

    切不可自許。

    須見本色宗匠。

    入他爐鞴受他煅煉出來。

    真僞淺深一一得知。

    更不存其悟迹。

    做個無事無為底自在道人。

    所以道金屑眼中翳。

    衣珠法上塵。

    己靈猶不重。

    佛祖是何人。

    到這裡但有纖毫悟理未忘。

    佛法玄微去之未盡。

    皆堕法塵見刺之圈缋。

    誠哉此事。

    乃無大極大底大事。

    真能欺賢壓聖。

    豈可辄作容易想而不慎乎。

    至囑。

     祩宏曰。

    關内行持。

    可謂大強勇猛精進矣。

    樂閑逸而坐關者惕諸。

     空谷隆禅師 示真性源 參禅須要信得徹。

    有主宰。

    提撕話頭。

    默默參究。

    于一切處無著無依。

    逆順境界到手。

    便為蓦直行去。

    不起分别。

    不見有逆順。

    不見有境界。

    蓋為大解脫中不存一法也。

    洞然了悟。

    直下承當。

    更進一步。

    了卻向上一著。

    虛徹靈明。

    如金剛王寶劍。

    萬物曷敢嬰其鋒。

    更說甚麼世法佛法。

    煩惱菩提。

    透頂透底。

    舉體全真。

    是為逸格之人也。

     示圓鑒堂 念佛一門。

    捷徑修行之要也。

    識破此身不實。

    世間虛妄。

    是生死根。

    惟淨土可歸。

    念佛可恃。

    緊念慢念。

    高聲低聲。

    總無拘礙。

    但令身心閑淡。

    默念不忘。

    靜鬧閑忙。

    一而無二。

    忽然觸境遇緣。

    打著轉身一句。

    始知寂光淨土不離此處。

    阿彌陀佛不越自心。

    雖然如是。

    若乃将心求悟。

    反成障礙。

    佛性是自然之物。

    不屬心思意解。

    若見恁麼說。

    你便執個無心。

    又成大病。

    但以信心為本。

    一切雜念都不随之。

    如是行去。

    總然不悟。

    沒後亦生淨土。

    階級進修。

    無有退轉。

    優昙和尚令提雲念佛者是誰。

    或雲那個是我本性阿彌陀。

    謂是攝心念佛。

    參究念佛。

    汝今不必用此等法。

    隻用平常念去。

     示肄南宗 趙州無字。

    未悟之時。

    如銀山鐵壁。

    今日也無無。

    明日也無無。

    一朝水到渠成。

    始知鐵壁銀山元非别物。

    隻貴退步休心。

    切切要明生死大事。

    不可呆蠢蠢念個無字虛延歲月。

    亦不可推詳計較義理曲會。

    但于時中憤憤然要明這個無字。

    忽爾一朝懸崖撒手。

    打個翻身。

    方見孤明曆曆。

    如是現成。

    到此不可耽著味著。

    還有腦後一槌極是難透。

    你但恁麼參去。

     舉世尊初生 朕兆才彰成露布。

    複指乾坤行七步。

    隻要群生正眼開。

    落盡眉毛渾不顧。

     舉如人上樹 百醜千拙齊露出。

    明眼衲僧見不得。

    斷人命脈隻斯須。

    香嚴老子賊賊賊。

     答誠敬堂 向上一著者。

    悟徹之後。

    結角羅紋。

    殺著一錘。

    所謂末後一句也。

    言語說不到。

    隻用活機手段調治而至。

    百丈再參馬祖。

    馬祖正用此機。

    臨濟再參黃檗。

    黃檗亦用此機。

    臨濟打洛浦亦此機也。

    後于夾山棒下方始瞥地。

    興化打克賓亦此機也。

    真淨和尚頌曰。

    丈夫當斷不自斷。

    興化為人徹底漢。

    日後從他眼自開。

    棒了罰錢趕出院。

    此頌甚對機。

    汝今公案未明。

    如何明得此一著子。

    夙有靈根者。

    公案亦甚易明。

    不見臨濟凡問佛法。

    便被黃檗毆打。

    十分切當。

    後得大愚一句打發。

    洞明黃檗機用。

    假如今日汝問我向上一著。

    我亦不用搖唇動舌。

    隻用毆打。

    再問再打。

    汝被我打得荒了。

    無計可施。

    無理可說。

    不得意中。

    忽然猛省。

    亦未可知。

    我雖不施棒喝。

    汝但恁麼承當去看。

     示道禅人 參禅一著。

    是超生死脫輪回之關棙子。

    豈可小識小見而能拟議耶。

    此是三世諸佛捷徑度人之大法。

    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也。

    自從世尊于靈山會上拈花示衆。

    迦葉尊者獨悟深旨。

    次第傳來。

    度人無限。

    非語言文字而能教誨。

    惟在具大手段。

    大善知識。

    生機活法點悟而已。

    昔因風吹幡動。

    一僧言風動。

    一僧言幡動。

    六祖雲。

    非風幡動。

    是汝心動。

    二僧皆得省悟。

    嗚呼。

    二僧言是風動。

    是幡動。

    皆是凡心。

    六祖言非風動。

    非幡動。

    便悟佛心。

    汝今且去窮究非風幡動。

    是汝心動。

    如是參去。

    忽然省悟。

    自知果然非風幡動。

    是我心動也。

    那時卻來回報。

    然後為汝敲磕末後一句。

     自制塔銘 生事死葬。

    祭之以禮。

    孔子之教也。

    死而火化。

    安葬骨塔。

    釋迦之教也。

    古今依教。

    莫不皆然。

    餘生姑蘇洞庭鼋山陳氏。

    父字顯宗。

    号月潭處士。

    母金氏。

    餘諱景隆。

    字祖庭。

    号空谷。

    生于洪武癸酉七月十二日。

    永樂壬辰。

    從弁山白蓮懶雲和尚受學參禅。

    湖海禅伯古拙和尚輩莫不參扣。

    雖以家居。

    參究不替。

    庚子歲。

    許令出家。

    從虎丘先師石庵和尚收為行童。

    洪熙乙巳。

    給牒為僧。

    宣德二年。

    從杭昭慶守宗師得具戒。

    六年。

    先師膺薦住持杭之靈隐。

    遂同至矣。

    七年。

    往天目山禮高峰塔。

    憩錫一載。

    克苦參究。

    忽有省會。

    懶雲和尚時在海昌淨妙。

    遂造之。

    剖露心法。

    懶雲大喜。

    九年。

    靈隐先師圓寂矣。

    阇雜。

    斂骨葬于本山。

    造骨塔。

    并塔院。

    奉祀有年。

    今老且病。

    死日在迩。

    思無餘地以葬遺骨。

    遂承佃錢塘縣尉司上扇第二圖修吉山下沉敬元佃官地一段為墳地。

    葬骨塔。

    蓋墳屋居之。

    待盡餘年。

    名其屋曰正傳塔院。

    嗚呼。

    生死一夢。

    骨塔奚為。

    蓋表佛法流芳。

    靈蹤不斷。

    即幻明真。

    以緻佛祖命脈源遠流長矣。

    幻身雖滅。

    佛性不遷。

    後之來者。

    見窣堵崚嶒。

    峰巒蒼翠。

    鳥鳴喬木。

    泉潟幽岩。

    不馳外境。

    不執内心。

    盡忘愛惡。

    陶然泰和。

    始知法界為身。

    虛空為口。

    萬象為舌。

    晝夜說禅。

    未常間歇。

    于此見得明。

    透得徹。

    如醉複醒。

    廓然領悟。

    便見佛祖不曾涅槃。

    老僧不曾圓寂。

    大圓鏡中觌面相見。

    西來祖意兩手分付。

    如古師嗣雲門。

    青師嗣太陽。

    無前後。

    無去來。

    大千沙界。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懶雲和尚。

    是景隆受業師之受業師。

    景隆心法受印可于懶雲。

    即南極安禅師也。

    得臨濟正傳二十世。

    師上溯天真。

    則無極源雪岩欽。

    前後嗣法亦無定規。

    前嗣後者。

    阿難嗣迦葉。

    後嗣前者。

    興化嗣臨濟。

    理貫古今。

    詣實為至。

    銘曰。

     廓周法界。

    空蕩無涯。

    群靈升墜。

    恒無已時。

    佛祖垂應。

    為導為師。

    夙膺微幸。

    直斯化儀。

    不善弘道。

    随力所宜。

    卒于武林。

    骨窆山崖。

    窣堵奠安。

    山同壽期。

    以幻歸幻。

    有為無為。

    成住壞空。

    斯道恒夷。

    正統九年春。

    景隆五十二歲著。

     示徒參禅 禅宗厥旨。

    是轉迷成悟之要道也。

    是明心見性之妙訣也。

    是超凡入聖之關棙也。

    自宋末至于今日。

    師法不逮。

    參徒根器亦為下劣。

    變壞妙訣。

    死法傳流。

    無繩自縛。

    本是活人。

    縛作死漢。

    做作規矩。

    提死話頭。

    執倚偏邪。

    無由開悟。

    嗟夫。

    靈山會上别傳心法。

    超出功用。

    大解脫法門也。

    要在妙悟。

    豈局規模。

    老僧今日不用提話頭。

    不用參公案。

    先要識破此身。

    空花幻影。

    不越百年。

    安可溺于世情。

    埋沒靈明覺性。

    随逐妄緣。

    汩沒生死。

    六道循環。

    不能超出。

    既知此患。

    盡情放下。

    更不留心。

    惟令默自思惟。

    我今思善思惡怕熱怕寒知饑知渴者心也。

    因有幻身。

    此心存活。

    死了燒了。

    何處安身。

    隻思此二句。

    其餘言語。

    知得便了。

    不須記憶。

    但于行住坐卧靜鬧閑忙苦樂逆順一切時中。

    唯自思惟死了燒了何處安身。

    忽然識得。

    自會做人。

    自知入道。

    至于此時。

    方參公案。

    切須穩重窮究末後一句。

    方到牢關。

    始為了事人也。

    涵養此道。

    如百煉精金更無變色。

    還垂方便接引後人。

    是為報佛恩德。

     答問 明本源曰。

    永明大師道。

    有禅有淨土。

    猶如帶角虎。

    是則二法兼行耶。

    兼行。

    則古人謂之腳踏兩邊船。

    必陷中間也。

    湖海弟兄浩浩商量。

    是非蜂起。

    乞師指決。

    去我礙膺。

    答曰。

    永明大師出此言時。

    無人反覆扣問。

    曆代祖師在世。

    亦無人反覆扣問。

    故無辨明也。

    學人疑似之心蘊之于懷。

    未常發問。

    懡[怡-台+羅]含糊。

    迨今五百年矣。

    子發此問。

    大哉問也。

    惜乎景隆虛度光陰七十四年。

    道德智眼皆所不逮。

    安能答此言乎。

    強答之。

    恐不契佛祖之心。

    反罹罪咎。

    然有問無答。

    亦非道也。

    勉赴來意。

    随力言之。

    子當裁擇。

    執守參禅。

    提個話頭。

    自謂守靜工夫。

    更無别事。

    念佛往生。

    寅夕禮誦。

    皆所不行。

    此謂有禅無淨土也。

    此等參禅亦非正氣。

    是為守死話頭。

    不異土木瓦石。

    坐此病者十有八九。

    莫之能救。

    禅是活意。

    如水上葫蘆。

    捺著便轉。

    活鱍鱍地。

    故雲參祖師活意。

    不參死句。

    如此參禅。

    不輕念佛往生之道。

    寅夕禮誦亦所遵行。

    左之右之無不是道。

    雪峰作典座。

    楊岐作監寺。

    籍身勞動。

    内力參禅。

    永明參韶國師之禅。

    大弘念佛之道。

    所謂内圓而外方。

    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此謂有禅有淨土也。

    辄以俚言免塞子問。

    别訪高明以求的意。

     示坐關安清二上人 大藏經中。

    傳燈錄裡。

    教人修行者。

    皆言親近明師。

    時時聞法。

    或念佛。

    或數息。

    或屍觀。

    或居阿闌若。

    閑淡性情。

    克求妙悟。

    自從拈花示衆。

    迦葉妙悟教外别傳禅學厥旨。

    二祖覓心不得而得安心。

    南嶽禅師參六祖。

    祖曰。

    什麼物。

    與麼來。

    嶽大悟。

    乃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疏山聞沩山曰。

    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疏山賣布單作路費。

    三千裡外直造沩山。

    扣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沩山大笑而已。

    疏山不契。

    發憤而去。

    行到明招。

    言及于此。

    明招曰。

    卻使沩山笑轉新。

    疏山大悟。

    大慧亦問樹倒藤枯。

    句歸何處。

    圓悟答雲。

    相随來也。

    大慧亦悟。

    有僧問一老宿。

    百尺竿頭如何進步。

    宿雲。

    惡。

    其僧大悟。

    雪峰三登投子。

    九到洞山。

    古人坐立不安。

    切切求悟。

    豈肯死坐關房。

    守株度日。

    唐有大梅。

    宋有和庵主。

    閑靜餘情。

    養道而已。

    唐宋之時。

    皆無坐關之說。

    元時生出計較。

    設個關房。

    安坐待悟。

    至今仿效也。

    汝既如是精進用心。

    切切求悟。

    聊為庶幾。

    豈可安坐關房。

    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