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六

關燈


    不見佛。

    不聞法。

    不見菩薩及聲聞衆。

    不得供養奉事諸佛。

    不得問于菩薩法藏。

    遠離一切殊勝善根。

    往昔世中過失盡已。

    然後乃出。

    當知疑惑為大損害。

    (文)由此觀之。

    卽是信他而不信自。

    未開圓解。

    但持佛名以種善根之所緻也。

    然亦永離退緣。

    遠勝非非想處多矣。

    故一遇佛。

    卽得見佛聞法。

    證入别圓諸位也。

     下品下生(彌佛。

    初住。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準十六觀經。

    十二大劫。

    蓮華方開。

    故阿阿乃至阿佛皆不行也。

    蓮華開已。

    聞法歡喜。

    卽發菩提之心。

    故彌佛登發心住。

    陀佛登不退住。

    佛佛成圓十信。

     下品中生(那佛。

    初住。

    谟佛。

    二住。

    阿佛。

    十住。

    彌佛。

    十行。

    陀佛。

    十向。

    佛佛。

    方便淨土。

    ) 譜曰。

    經于六劫。

    蓮華乃敷。

    故阿阿等不行。

    聞說大乘甚深經典。

    應時卽發無上道心。

    故那佛登發心住。

    乃至陀佛登别十向。

    佛佛則橫超方便淨也。

     下品上生(阿陀。

    初住。

    彌陀。

    七住。

    陀陀。

    十住。

    那佛。

    七住。

    谟佛。

    十住。

    阿佛。

    十行。

    彌佛。

    十向。

    陀佛。

    初地。

    佛佛。

    圓住。

    ) 譜曰。

    經七七日。

    蓮華乃敷。

    故阿阿等三不行。

    聞說甚深十二部經。

    信解發心。

    故阿陀初發心住。

    經十小劫。

    具百法明門。

    得入初地。

    故陀佛登歡喜地。

    若夫佛佛。

    則證道同圓。

    故開權顯實也。

     中品下生(彌彌。

    阿陀。

    皆見地。

    彌陀。

    薄地。

    陀陀。

    離欲地。

    那佛。

    薄地。

    谟佛。

    離欲地。

    阿佛。

    已辦地。

    彌佛。

    支佛地。

    陀佛。

    圓信。

    佛佛。

    方便淨土。

    ) 譜曰。

    經七日已。

    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

    故阿阿等二不行。

    而彌彌卽登見地。

    以淨土旣無定性聲聞。

    必應呼見地為初果也。

    過一小劫。

    成阿羅漢。

    故阿佛登已辦地。

    陀佛則按位成妙。

    佛佛則橫超方便矣。

     中品中生(彌彌。

    見地。

    阿陀。

    薄地。

    彌陀。

    離欲地。

    陀陀。

    已辦地。

    那佛。

    離欲地。

    谟佛。

    已辦地。

    阿佛。

    菩薩地。

    彌佛。

    圓信。

    陀佛。

    方便淨。

    佛佛。

    圓住。

    ) 譜曰。

    七日華敷。

    聞法歡喜。

    得須陀洹。

    故亦彌彌方登見地。

    經半劫已。

    成阿羅漢。

    故陀陀。

    谟佛。

    皆登已辦。

    彌佛則按位妙。

    陀佛則橫超。

    佛佛則勝進妙也。

     中品上生(阿阿。

    已辦地。

    阿彌。

    支佛地。

    彌彌。

    阿陀。

    皆九住。

    彌陀。

    十住。

    陀陀。

    初行。

    那佛。

    十住。

    谟佛。

    初行。

    阿佛。

    圓信。

    彌佛。

    方便淨土。

    陀佛。

    圓十住位。

    佛佛。

    實報淨土。

    ) 譜曰。

    臨命終時。

    見佛作禮。

    未舉頭頃。

    卽得往生。

    蓮華尋開。

    聞歎四谛。

    卽得阿羅漢道。

    故阿阿登已辦地。

    從此增進。

    乃至佛佛。

    便得橫超實報淨也。

     上品下生(阿陀。

    初地。

    彌陀。

    二地。

    陀陀。

    三地。

    那佛。

    二地。

    谟佛。

    三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一日一夜。

    蓮華乃開。

    七日之中。

    乃得見佛。

    雖得見佛。

    于衆相好。

    心不明了。

    三七日後。

    乃了了見。

    經三小劫。

    得百法明門。

    住歡喜地。

    故阿阿等三不行。

    須阿陀乃入位也。

    從此增進。

    亦可例知。

     上品中生(彌彌。

    阿陀。

    皆圓信。

    彌陀。

    圓住。

    陀陀。

    圓行。

    那佛。

    圓住。

    谟佛。

    圓行。

    阿佛。

    圓向。

    彌佛。

    圓地。

    陀佛。

    圓等覺。

    佛佛。

    金剛後心。

    ) 譜曰。

    此紫金台。

    如大寶華。

    經宿則開。

    經于七日。

    卽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故阿阿等二不行。

    而彌彌證圓信也。

    經一小劫。

    得無生忍。

    現前受記。

    故彌陀那佛皆圓住也。

    其中多有一生補處。

    故陀佛成圓等覺。

    佛佛金剛後心。

     上品上生(阿阿。

    圓住。

    阿彌。

    彌彌。

    阿陀。

    皆圓行。

    彌陀。

    陀陀。

    皆圓向。

    那佛。

    圓行。

    谟佛。

    圓向。

    阿佛。

    圓地。

    彌佛。

    圓等覺。

    陀佛。

    金剛後心。

    佛佛。

    寂光上上。

    ) 譜曰。

    如彈指頃。

    往生彼國。

    見佛聞法。

    悟無生忍。

    于諸佛前。

    次第受記。

    故阿阿卽證圓十住也。

    佛佛卽證寂光上上品者。

    至圓至頓。

    不思議故。

    (同居淨土位竟) 方便有餘淨土(阿阿。

    圓住。

    阿彌。

    彌彌。

    阿陀。

    皆圓行。

    彌陀。

    陀陀。

    皆圓向。

    那佛。

    圓行。

    谟佛。

    圓向。

    阿佛。

    圓地。

    彌佛。

    實報淨土。

    陀佛。

    寂光淨土。

    佛佛。

    究竟妙覺。

    ) 譜曰。

    方便有餘土。

    乃是修方便道三乘所居。

    故大智度論雲。

    出三界外有淨土。

    一切聲聞緣覺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分段生。

    (文)若統論生方便土。

    共有九人。

    一者藏教第四果。

    二者藏教辟支果。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自謂永入無餘涅槃。

    不知已受變易生死之身。

    但以沈空滞寂。

    如醉如癡。

    直俟三昧酒消。

    然後從禅定覺。

    是名方便穢土也。

    (智論用對同居。

    故亦名淨。

    此就方便分别。

    自有淨穢。

    )三者通教已辦聲聞。

    四者通教辟支佛地。

    五者通教七地菩薩智增上者。

    (若悲增上。

    則誓扶習氣。

    受三界身。

    不出三界故。

    )六者别教七住以上菩薩。

    七者十行菩薩。

    八者十回向菩薩。

    九者圓教七信以上菩薩。

    三界惑盡。

    若非大悲增上誓力。

    必皆生在方便淨土之中。

    就此七人。

    亦得分為九品。

    故幽溪選佛圖中。

    乃與實報寂光皆詳列之。

    今謂淨土及圓教。

    并是頓超直入法門。

    故唯同居淨土。

    依憑十六觀經而列九品。

    上三淨土。

    皆但總列一名而已。

    況同居上品。

    已屬圓信所生。

    卽與方便淨土無别。

    故今方便淨土所有升進。

    一往與彼上上品同。

     實報莊嚴淨土(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寂光淨土。

    彌佛。

    陀佛。

    佛佛。

    皆實報上上品。

    ) 譜曰。

    實報淨土。

    約修德所感稱實果報言之。

    謂色心無礙。

    身土難思。

    毛孔徧含刹海。

    十世不離刹那。

    此亦可分九品。

    初發心住。

    為下下品。

    乃至究竟妙覺。

    為上上品。

    今但除上上品入極果位。

    餘之八品。

    束為此位。

    表其至圓頓故。

     常寂光淨土(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彌佛。

    陀佛。

    佛佛。

    皆寂光上上品。

    ) 譜曰。

    寂光淨土。

    約修德所顯真實法性言之。

    謂如智不二。

    依正圓融。

    真俗兩忘。

    自他不二。

    塵塵罔非法界。

    念念貫徹古今。

    常卽法身。

    寂卽解脫。

    光卽般若。

    三德秘藏。

    不縱不橫。

    具足常樂我淨。

    迥超四句百非。

    然亦可分九品。

    初發心住所證。

    為下下品。

    乃至究竟妙覺所證。

    為上上品。

    今亦但除上上一品入極果位。

    束餘八品。

    總為此位。

    表其至頓至圓故也。

     十四淨土橫超門竟。

     【十五圓極果位門】 ┌圓教究竟妙覺位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佛┤ └實報寂光上上品 身土不二 理智一如 譜曰。

    佛者。

    覺也。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自覺異凡夫。

    覺他異二乘。

    覺滿異菩薩。

    此則通釋四教佛相。

    然藏通佛。

    僅于真谛而起三覺。

    别佛雖于中谛起三種覺。

    旣有次第。

    複未窮源。

    不得稱覺滿也。

    唯圓妙覺。

    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乃能徹證本源心地。

    故名圓滿菩提。

    而所謂究竟。

    止是證得衆生本具理體。

    未嘗增一絲毫。

    故曰歸無所得也。

    順修之極。

    舉凡衆生迷倒所起惑業苦三。

    應念化成般若解脫法身三德。

    卽以三德為身。

    亦卽以三德為土。

    能依所依互融徧故。

    重重無盡。

    無盡重重。

    是名上上實報淨土。

    非于性德之外。

    别有修德可成也。

    性德理顯。

    由于圓妙三止三觀。

    能破三惑而顯三谛。

    智外無理。

    理外無智。

    是名上上寂光淨土。

    非于修德之外。

    别有性德可證也。

    蓋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切衆生之所共有。

    不生不滅。

    統攝無餘。

    故無一法而非性具。

    隻此藏性不變随緣。

    具造十界。

    故無一法而非修德。

    但理卽位中。

    唯是逆修。

    名字位中。

    方為順修之始。

    妙覺極果。

    方是順修之終。

    理卽純逆。

    妙覺純順。

    中間四位。

    逆順相兼。

    一念乍迷。

    卽名為逆。

    一念覺悟。

    卽名為順。

    逆順雖殊。

    皆是全性所起。

    皆不在于性外。

    是知從無始劫。

    至盡未來。

    無論聖凡。

    總無一刹那頃。

    不起逆順二修。

    總無一刹那頃。

    離于性德之體。

    是故諸佛所證性修二德。

    全是衆生本有性修二德。

    如金佛。

    金蛇。

    金本無二。

    工巧亦無二也。

    嗟嗟。

    世容有不為佛不為蛇之頑金。

    而決無不為十法界之頑性。

    故須念念覺悟此理。

    以此覺他。

    則覺行不患不圓滿矣。

    直至覺行圓滿。

    亦豈有加于性修哉。

     選佛譜卷第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