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六

關燈
為喜。

    何以故。

    本意唯欲斷無明入佛住故。

    譬如冶鐵。

    意在成器。

    粗垢先落。

    未遂本期。

    不生喜也。

    此十信位。

    亦分三心。

    從初至七。

    同别七住。

    皆名初心。

    任運能感同居淨土上品下生。

    八心。

    九心。

    拟同别教十住十行。

    名為中心。

    任運能感上品中生。

    第十願心。

    拟同别十回向。

    名為後心。

    任運能感上品上生。

    然亦未名勝進。

    故不列之。

    阿阿等八。

    皆方便淨土者。

    十信滿心。

    若未發真。

    必歸界外有餘國故。

    阿佛等四。

    僅與五品同者。

    五品亦雲卽十信故。

     圓十住位(阿阿。

    阿彌。

    彌彌。

    皆圓十行。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圓十向。

    那佛。

    圓十行。

    谟佛。

    圓十向。

    阿佛。

    圓十地。

    彌佛。

    圓等覺。

    陀佛。

    金剛心。

    佛佛。

    究竟妙覺。

    ) 譜曰。

    言分證卽佛者。

    謂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覺。

    共四十一聖位也。

    有謂頓悟卽佛。

    無複位次之殊。

    又謂頓悟初心。

    卽是究竟圓極。

    而有四十二位者。

    是化鈍根。

    方便立淺深之名。

    又有謂初頓悟至十住。

    卽是十地。

    而說有十行。

    十回向。

    十地者。

    是重說耳。

    智者大師判雲。

    諸解悉是偏取。

    然平等法界。

    尚不論悟與不悟。

    孰辨淺深。

    旣得論悟與不悟。

    何妨論于淺深。

    究竟大乘。

    無過華嚴。

    大集。

    般若。

    法華。

    涅槃。

    雖明法界平等。

    無說無示。

    而菩薩行位。

    終自炳然。

    大論雲。

    譬如入海。

    有始入者。

    到中者。

    至彼岸者。

    普賢觀雲。

    大乘因者。

    諸法實相。

    大乘果者。

    亦諸法實相。

    論諸次位。

    非徒臆說。

    (文)今依此義。

    故于分證佛中。

    仍分住。

    行。

    向。

    地。

    等覺之殊也。

    問。

    旣分四十一位。

    何不廣列。

    如别教耶。

    答。

    為破行向地為重說。

    故須略明階次。

    為顯圓人善超。

    一念便能開示悟入。

    不同别教曆别艱辛。

    故不須廣列也。

    今先明十住者。

    初發心住。

    乃至十灌頂住。

    名不異别。

    義亦永殊。

    别教用無生觀。

    初住斷見。

    七住盡思。

    十住僅斷界内塵沙。

    今用圓妙一心三觀。

    直斷一品無明而入初住。

    卽能百界作佛。

    八相成道。

    與别教歡喜地齊。

    故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清淨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文)慧身。

    卽般若德。

    了因慧心開發也。

    妙法身。

    卽法身德。

    正因理心開發也。

    應一切。

    卽解脫德。

    緣因善心開發也。

    如此三身三德發得本有。

    故名初發心住。

    次從二住以去。

    各斷一品無明。

    各增一分三德。

    乃至十住。

    便齊别教十法雲地。

    譬如月體雖無增減。

    而黑相漸減。

    則白光漸增也。

     圓十行位(阿阿。

    阿彌。

    彌彌。

    那佛。

    皆圓十向。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圓向贈一擲。

    谟佛。

    圓向贈一。

    阿佛。

    圓十地。

    彌佛。

    圓等覺。

    陀佛。

    金剛後心。

    佛佛。

    究竟妙覺。

    ) 譜曰。

    從十住後。

    更斷十品無明。

    成十行位。

    名亦與别教同。

    然初歡喜行。

    卽與别等覺齊。

    二饒益行。

    卽與别妙覺齊。

    三行已去。

    所有智斷。

    并非别教行人所知。

    以别教教道僅說十二品無明故。

    然亦應知别教圓滿報佛。

    決非局在圓教二行。

    必是圓妙覺佛之所示現。

    故須開迹顯本也。

    問。

    阿陀等四。

    何不徑登圓地。

    乃僅圓向贈一耶。

    答。

    地法尊勝。

    故須阿佛。

    乃能登之。

    如大佛頂經。

    于十回向後心。

    更明四種妙圓加行。

    卽此意也。

     圓十回向位(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圓十地。

    彌佛。

    圓等覺。

    陀佛。

    金剛心。

    佛佛。

    究竟妙覺。

    ) 譜曰。

    名亦與别教同。

    但須十行之後。

    更破十品無明。

    乃成十回向也。

     圓十地位(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圓等覺。

    彌佛。

    金剛心。

    陀佛。

    佛佛。

    皆究竟妙覺。

    ) 譜曰。

    十回向後。

    更破一品無明。

    乃成十地。

    故名雖亦同别地。

    而智斷則永異矣。

    阿佛方階等覺者。

    自十地望之。

    已如佛故。

     圓等覺位(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金剛後心。

    彌佛。

    陀佛。

    佛佛。

    皆究竟妙覺。

    ) 譜曰。

    十地後心。

    更斷一品無明。

    入等覺位。

    于變易生死海中。

    唯餘一生。

    故名一生所系菩薩。

     阿佛金剛後心者。

    入重玄門。

    徧修普賢行願海故。

     金剛後心(阿阿。

    阿彌。

    彌彌。

    那佛。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谟佛。

    皆贈二。

    阿佛。

    彌佛。

    陀佛。

    佛佛。

    皆究竟妙覺。

    ) 譜曰。

    等覺位中。

    更開出金剛後心者。

    大佛頂經雲從幹慧心。

    至等覺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

    如是重重單複十二。

    方盡妙覺。

    成無上道。

    智者大師淨名疏雲。

    圓教始從初住。

    終至法雲。

    圓斷諸見。

    猶有習在。

    等覺入重玄門。

    千萬億劫重修凡事。

    見理分明。

    習氣微薄。

    直至最後金剛喻定。

    斷餘微習。

    方得究盡本來妙覺明體。

    而成無上道也。

    問。

    旣雲入重玄門。

    千萬億劫重修凡事。

    何以阿佛卽登究竟妙覺。

    答。

    大佛頂經又雲。

    識陰若盡。

    則汝現前諸根互用。

    從互用中。

    能入菩薩金剛幹慧。

    圓明精心。

    于中發化。

    如是乃超信住。

    行。

    向。

    十地。

    等覺。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

    由是觀之。

    則金剛後心。

    欲入妙覺。

    特一間耳。

    縱曆千萬億劫。

    何異彈指頃耶。

     十三圓教位次門竟。

     【十四淨土橫超門(凡十三位)】 譜曰。

    佛土有四。

    一者凡聖同居土。

    若是五濁重者所感。

    則雜有四惡趣苦。

    名之為穢。

    如娑婆世界等。

    若複五濁輕者所感。

    則純是人天善侶。

    名之為淨。

    如西方極樂等。

    二者方便有餘土。

    若從析空拙度得生。

    則沈空滞寂。

    名之為穢。

    若從體空巧度得生。

    則見佛聞法。

    名之為淨。

    三者實報莊嚴土。

    若從次第三觀所感。

    則雖證道同圓。

    而無明習重。

    智慧稍鈍。

    名之為穢。

    若從一心三觀所感。

    則雖法界無别。

    而無明習輕。

    智慧猛利。

    名之為淨。

    四者常寂光土。

    若約别教。

    則僅斷十二品無明所顯。

    未盡法源。

    名之為穢。

    若約圓教。

    則是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所顯。

    究盡體性。

    名之為淨。

    然此四土。

    有豎有橫。

    若以自修行力。

    斷盡見思。

    方出同居而入方便。

    斷盡塵沙。

    兼破無明。

    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實報。

    斷盡無明。

    方出同居方便實報而入寂光。

    卽名為豎。

    若仗阿彌陀佛願力。

    未斷見思。

    卽能出娑婆穢。

    生極樂淨。

    旣生極樂。

    卽于彼土得證方便實報寂光三種淨土。

    不必舍身受身。

    然後證入。

    故名為橫也。

    約四教分别者。

    藏教析空觀成。

    出同居穢。

    入方便穢。

    不能生同居淨。

    況生方便淨耶。

    通教體空觀成。

    出同居穢。

    入方便淨。

    然不能于未斷惑前生同居淨。

    别教知有他方佛國。

    十信位中。

    若能發願往生。

    卽生同居淨土。

    若不發願。

    仍不得生。

    十住。

    行。

    向。

    能生方便淨土。

    十地等覺。

    僅能生實報穢。

    教道妙覺。

    僅能證寂光穢。

    圓教五品觀位。

    若能發願。

    任運感同居淨土中三品生。

    若不發願。

    則未必生。

    圓十信位。

    若能發願。

    任運感同居土上三品生。

    卽便橫證方便淨土。

    旣悟無生。

    亦卽橫證實報寂光二種淨土。

    若不發願。

    須至七信。

    方任運生方便淨土。

    唯初住以上。

    無論發願與否。

    任運分證實報寂光兩種淨耳。

    是故設依自修行力。

    則四教并名豎入。

    唯依阿彌陀佛願力。

    始可橫超也。

    問。

    十惡猛心。

    人天小善。

    苟能忏悔回向發願。

    皆得往生極樂世界。

    何謂藏通二教不生西方。

    答。

    藏通二教。

    不聞他方佛名字故。

    若得聞我阿彌陀佛萬德洪名。

    忏悔回向發願往生。

    卽屬别圓二教所攝機故。

    問。

    圓教法門。

    不縱不橫。

    何得亦名豎入。

    答。

    不縱不橫。

    乃約所诠理谛。

    幷稱理所修妙觀言耳。

    至如六卽辨位。

    分毫不濫。

    豈非豎義。

    故唯淨土方得名橫超也。

    問。

    藏通二教。

    旣不得生。

    何故彼土仍有證小果者。

    答。

    往生論中。

    曾辨此議。

    謂由臨終回心發大乘願。

    方得生彼。

    旣生彼已。

    阿彌陀佛順其小習。

    為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

    令其卽證小果。

    旋卽回心入大乘法。

    不同此土定性聲聞。

    故曰二乘種不生也。

    思之。

     淨土疑城(那佛。

    谟佛。

    皆初住。

    阿佛。

    初行。

    彌佛。

    初向。

    陀佛。

    圓信。

    佛佛。

    圓住。

    ) 譜曰。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雲。

    佛告彌勒。

    若有堕于疑悔。

    種諸善根。

    希求佛智。

    普徧智。

    不思議智。

    無等智。

    威德智。

    廣大智。

    于自善根。

    不能生信。

    由聞佛名。

    起信心故。

    雖生彼國。

    于蓮華中不能出現。

    于五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