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
陀陀。
五地。
那佛。
四地。
谟佛。
五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以正無相入衆生界。
具淨屍羅。
遠離起微細犯諸煩惱垢。
名離垢地也。
此地能于千佛世界示現作佛。
自此以下。
地地培勝。
具如華嚴十地品說。
三發光地(阿陀。
四地。
彌陀。
五地。
陀陀。
六地。
那佛。
五地。
谟佛。
六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明。
名發光地也。
四焰慧地(阿陀。
五地。
彌陀。
六地。
陀陀。
七地。
那佛。
六地。
谟佛。
七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名焰慧地也。
五難勝地(阿陀。
六地。
彌陀。
七地。
陀陀。
八地。
那佛。
七地。
谟佛。
八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真俗兩智。
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
名難勝地也。
六現前地(阿陀。
七地。
彌陀。
八地。
陀陀。
九地。
那佛。
八地。
谟佛。
九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住緣起智。
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名現前地也。
七遠行地(彌陀。
八地。
陀陀。
九地。
那佛。
八地。
谟佛。
九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及出世間二乘道故。
名遠行地也。
阿陀不行者。
依教道中。
八地真無生法忍最難階故。
八不動地(彌陀。
九地。
陀陀。
十地。
那佛。
九地。
谟佛。
十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無分别智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名不動地也。
九善慧地(彌陀。
十地。
陀陀。
等覺。
那佛。
十地。
谟佛。
等覺。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徧十方善說法故。
名善慧地也。
十法雲地(彌陀。
陀陀。
皆等覺。
那佛。
等覺。
谟佛。
圓住。
阿佛。
圓行。
彌佛。
圓向。
陀佛。
圓地。
佛佛。
圓等覺。
) 譜曰。
大法智雲。
含衆德水。
蔭蔽一切。
充滿法身。
故名法雲地也。
陀陀亦等覺者。
于教道中無可進故。
等覺菩薩(那佛。
谟佛。
皆圓行。
阿佛。
圓向。
彌佛。
圓地。
陀佛。
别妙覺佛。
佛佛。
圓究竟妙覺。
) 譜曰。
邊際智滿。
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
已名為佛。
若望妙覺。
猶名菩薩。
故稱等覺也。
于教道中。
更無可進。
故彌陀等亦皆不行。
須遇佛字。
方得開顯增進耳。
陀佛成别佛者。
應界外機。
示圓滿報。
徧坐塵刹道場故。
佛佛成圓佛者。
盡無明源。
顯究竟覺。
不異圓家十行故。
别教妙覺佛位(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贈三。
彌佛。
贈四。
陀佛。
佛佛。
皆究竟妙覺。
) 譜曰。
金剛後心。
朗然大覺。
妙智窮源。
無明習盡。
翛然無累。
寂而常照。
所證真如。
名為法身。
所轉四智相應心品。
及無垢識所變無漏身土。
盡未來際。
常住不滅。
名自受用報身。
為地上菩薩。
示坐蓮華台藏世界。
現有刹塵相好莊嚴。
名勝應身。
亦名他受用報身。
但由平等性智之力。
令其得見。
不須别起成事化故。
為地前菩薩。
及利根三乘。
示現色究竟天最高大身。
名帶劣勝應身。
亦名大化身。
從成所作智所示現故。
為鈍根三乘。
及博地凡夫。
示現菩提樹下父母所生之身。
名劣應身。
亦名千百億化身。
為一切異生。
示現種種雜趣殊形。
名随類化身。
此二亦皆成所作智所示現故。
當知四十二品無明未盡。
未得圓滿無上菩提。
終不得名妙覺極果。
但以别教被鈍根故。
僅說無明止十二品。
遂計斷十二品無明。
便成妙覺。
然此妙覺。
必是圓妙覺位之所示現。
故于此位。
再得陀佛。
便可開權顯實。
開迹顯本矣。
況更得佛佛耶。
十二别教位次門竟。
【十三圓教位次門(凡八位)】 譜曰。
圓妙。
圓滿。
圓足。
圓頓。
故名圓教。
一切因緣所生法。
無不卽空假中。
三谛圓融。
不可思議。
是為圓妙。
舉一卽三。
言三卽一。
三一相卽。
無有缺減。
是為圓滿。
由有理具三千。
方有事造三千。
由觀事造三千。
卽顯理具三千。
圓見事理一念具足。
是為圓足。
迷之不減。
悟之不增。
當下圓成。
體非漸證。
是為圓頓。
故雲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衆生如。
佛如。
一如無二如。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前三教人。
乃至一切衆生。
從來不出此理性中。
但由日用不知。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一覺此理。
則如演若歇狂。
本頭如故。
翳病旣盡。
華處全空。
故雲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也。
以此圓解曆一切法。
則一切法無不皆圓。
治世語言。
資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況前三教。
本是為實所施之權。
豈不一一皆圓妙耶。
古人所以簡偏圓者。
正是簡情。
原非簡法。
若謂有法獨圓。
則必更有不圓之法與之為對。
旣有對待。
便是不妙。
不滿。
不足。
何能獨頓。
故知末世談圓。
有名無義久矣。
問。
旣雲圓頓圓足。
何容更立位次。
答。
若執定無位次。
亦非圓足圓頓。
以不具足因果修證法故。
以不得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之妙體故。
所以欲達圓宗。
須明六卽。
謂始終迷悟。
故言六。
一性無殊。
故言卽。
不變随緣。
故言六。
随緣不變。
故言卽。
全性起逆順兩修。
故言六。
全逆順兩修皆在性。
故言卽。
知六而不知卽。
必生退屈。
知卽而不知六。
必生上慢。
又設不知卽。
則依何有六。
設不知六。
則卽何所卽。
故六卽義。
雙照性修事理聖凡迷悟因果。
無不圓也。
然理卽在迷。
衆生本證。
由聞名字。
乃修圓頓妙觀。
故須五品觀成。
方階圓位。
又以分證位長。
略分為六。
所謂住。
行。
向。
地。
及以等覺。
金剛後心。
至于妙覺極果。
乃是諸教之所同歸。
卽位次而非位次。
不應列入因位中矣。
問。
果位若不列入因位。
則前三教佛果。
何以各列因位後耶。
答。
前三佛位。
各約當教。
假名為果。
若望圓位。
則總屬因故也。
圓五品位(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無生忏。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圓十信。
那佛。
上品中生。
谟佛。
上品上生。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圓十向。
佛佛。
圓十地。
) 譜曰。
言外凡五品觀行卽佛者。
依法華經立。
一随喜品。
謂随順妙法。
慶己慶他。
二讀誦品。
謂受持文義。
以資理觀。
如膏助火。
愈益其明。
三講說品。
謂理觀轉勝。
弘誓熏心。
導利前人。
化功歸己。
四兼行六度。
謂理觀旣熟。
傍兼事行。
能令少施功德與虛空等。
持戒等亦複如是。
五正行六度。
謂自行化他。
事理具足。
觀心無礙。
轉勝于前。
此五品位。
分作三心。
謂初二品。
名為初心。
任運能感同居淨土中品下生。
第三。
第四。
名為中心。
任運能感中品中生。
第五一品。
名為後心。
任運能感中品上生。
然非勝進之旨。
故不列之。
那那等三無生忏者。
若在觀行之中。
自能圓伏五住煩惱。
或時出觀。
未免現起煩惱。
故須觀罪實相也。
阿彌等三不行。
唯行阿陀等三者。
須藉定善。
方可淨六根故。
那佛上品中生者。
已能善解義趣。
又承化佛授手故。
谟佛上品上生者。
已能讀誦修行。
又得佛光迎接故。
阿佛圓住者。
妙觀力強。
徑入阿字門故。
彌佛圓行。
陀佛圓向。
佛佛圓地者。
圓人善超。
一生能頓入故。
圓十信位(阿阿。
阿彌。
彌彌。
阿陀。
彌陀。
陀陀。
那佛。
谟佛。
皆方便。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圓十向。
佛佛。
圓十地。
) 譜曰。
言内凡十信相似卽佛者。
謂善修平等法界。
卽成信心。
善修慈悲誓願。
卽成念心。
善修圓妙止觀。
成精進心。
善破三惑。
卽成慧心。
善知通塞。
卽成定心。
善調圓妙道品。
成不退心。
善修助道。
成護法心。
善知次位。
成回向心。
善修安忍。
卽成戒心。
善修無著。
卽成願心。
此與别教十心。
名雖是同。
義則永異。
别教用生滅觀。
從假入空。
僅伏見思煩惱。
圓教用妙三觀。
直觀法性。
圓伏無明。
發相似解。
于初信心。
任運先斷見惑。
至七心時。
三界思盡。
與四果齊。
八九十心。
圓斷界内界外塵沙。
雖斷見思塵沙皆盡。
非本所期。
不以
陀陀。
五地。
那佛。
四地。
谟佛。
五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以正無相入衆生界。
具淨屍羅。
遠離起微細犯諸煩惱垢。
名離垢地也。
此地能于千佛世界示現作佛。
自此以下。
地地培勝。
具如華嚴十地品說。
三發光地(阿陀。
四地。
彌陀。
五地。
陀陀。
六地。
那佛。
五地。
谟佛。
六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明。
名發光地也。
四焰慧地(阿陀。
五地。
彌陀。
六地。
陀陀。
七地。
那佛。
六地。
谟佛。
七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燒煩惱薪。
名焰慧地也。
五難勝地(阿陀。
六地。
彌陀。
七地。
陀陀。
八地。
那佛。
七地。
谟佛。
八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真俗兩智。
行相互違。
合令相應。
名難勝地也。
六現前地(阿陀。
七地。
彌陀。
八地。
陀陀。
九地。
那佛。
八地。
谟佛。
九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住緣起智。
引無分别最勝般若令現前故。
名現前地也。
七遠行地(彌陀。
八地。
陀陀。
九地。
那佛。
八地。
谟佛。
九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出過世間及出世間二乘道故。
名遠行地也。
阿陀不行者。
依教道中。
八地真無生法忍最難階故。
八不動地(彌陀。
九地。
陀陀。
十地。
那佛。
九地。
谟佛。
十地。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無分别智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名不動地也。
九善慧地(彌陀。
十地。
陀陀。
等覺。
那佛。
十地。
谟佛。
等覺。
阿佛。
圓住。
彌佛。
圓行。
陀佛。
圓向。
佛佛。
圓地。
) 譜曰。
成就微妙四無礙解。
能徧十方善說法故。
名善慧地也。
十法雲地(彌陀。
陀陀。
皆等覺。
那佛。
等覺。
谟佛。
圓住。
阿佛。
圓行。
彌佛。
圓向。
陀佛。
圓地。
佛佛。
圓等覺。
) 譜曰。
大法智雲。
含衆德水。
蔭蔽一切。
充滿法身。
故名法雲地也。
陀陀亦等覺者。
于教道中無可進故。
等覺菩薩(那佛。
谟佛。
皆圓行。
阿佛。
圓向。
彌佛。
圓地。
陀佛。
别妙覺佛。
佛佛。
圓究竟妙覺。
) 譜曰。
邊際智滿。
入重玄門。
若望法雲。
已名為佛。
若望妙覺。
猶名菩薩。
故稱等覺也。
于教道中。
更無可進。
故彌陀等亦皆不行。
須遇佛字。
方得開顯增進耳。
陀佛成别佛者。
應界外機。
示圓滿報。
徧坐塵刹道場故。
佛佛成圓佛者。
盡無明源。
顯究竟覺。
不異圓家十行故。
别教妙覺佛位(阿阿。
阿彌。
彌彌。
皆贈一。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贈二。
那佛。
贈一。
谟佛。
贈二。
阿佛。
贈三。
彌佛。
贈四。
陀佛。
佛佛。
皆究竟妙覺。
) 譜曰。
金剛後心。
朗然大覺。
妙智窮源。
無明習盡。
翛然無累。
寂而常照。
所證真如。
名為法身。
所轉四智相應心品。
及無垢識所變無漏身土。
盡未來際。
常住不滅。
名自受用報身。
為地上菩薩。
示坐蓮華台藏世界。
現有刹塵相好莊嚴。
名勝應身。
亦名他受用報身。
但由平等性智之力。
令其得見。
不須别起成事化故。
為地前菩薩。
及利根三乘。
示現色究竟天最高大身。
名帶劣勝應身。
亦名大化身。
從成所作智所示現故。
為鈍根三乘。
及博地凡夫。
示現菩提樹下父母所生之身。
名劣應身。
亦名千百億化身。
為一切異生。
示現種種雜趣殊形。
名随類化身。
此二亦皆成所作智所示現故。
當知四十二品無明未盡。
未得圓滿無上菩提。
終不得名妙覺極果。
但以别教被鈍根故。
僅說無明止十二品。
遂計斷十二品無明。
便成妙覺。
然此妙覺。
必是圓妙覺位之所示現。
故于此位。
再得陀佛。
便可開權顯實。
開迹顯本矣。
況更得佛佛耶。
十二别教位次門竟。
【十三圓教位次門(凡八位)】 譜曰。
圓妙。
圓滿。
圓足。
圓頓。
故名圓教。
一切因緣所生法。
無不卽空假中。
三谛圓融。
不可思議。
是為圓妙。
舉一卽三。
言三卽一。
三一相卽。
無有缺減。
是為圓滿。
由有理具三千。
方有事造三千。
由觀事造三千。
卽顯理具三千。
圓見事理一念具足。
是為圓足。
迷之不減。
悟之不增。
當下圓成。
體非漸證。
是為圓頓。
故雲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衆生如。
佛如。
一如無二如。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一切諸法。
皆是佛法。
前三教人。
乃至一切衆生。
從來不出此理性中。
但由日用不知。
雖終日行而不自覺。
一覺此理。
則如演若歇狂。
本頭如故。
翳病旣盡。
華處全空。
故雲圓滿菩提。
歸無所得也。
以此圓解曆一切法。
則一切法無不皆圓。
治世語言。
資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況前三教。
本是為實所施之權。
豈不一一皆圓妙耶。
古人所以簡偏圓者。
正是簡情。
原非簡法。
若謂有法獨圓。
則必更有不圓之法與之為對。
旣有對待。
便是不妙。
不滿。
不足。
何能獨頓。
故知末世談圓。
有名無義久矣。
問。
旣雲圓頓圓足。
何容更立位次。
答。
若執定無位次。
亦非圓足圓頓。
以不具足因果修證法故。
以不得一位一切位。
一切位一位之妙體故。
所以欲達圓宗。
須明六卽。
謂始終迷悟。
故言六。
一性無殊。
故言卽。
不變随緣。
故言六。
随緣不變。
故言卽。
全性起逆順兩修。
故言六。
全逆順兩修皆在性。
故言卽。
知六而不知卽。
必生退屈。
知卽而不知六。
必生上慢。
又設不知卽。
則依何有六。
設不知六。
則卽何所卽。
故六卽義。
雙照性修事理聖凡迷悟因果。
無不圓也。
然理卽在迷。
衆生本證。
由聞名字。
乃修圓頓妙觀。
故須五品觀成。
方階圓位。
又以分證位長。
略分為六。
所謂住。
行。
向。
地。
及以等覺。
金剛後心。
至于妙覺極果。
乃是諸教之所同歸。
卽位次而非位次。
不應列入因位中矣。
問。
果位若不列入因位。
則前三教佛果。
何以各列因位後耶。
答。
前三佛位。
各約當教。
假名為果。
若望圓位。
則總屬因故也。
圓五品位(那那。
那谟。
谟谟。
皆無生忏。
阿陀。
彌陀。
陀陀。
皆圓十信。
那佛。
上品中生。
谟佛。
上品上生。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圓十向。
佛佛。
圓十地。
) 譜曰。
言外凡五品觀行卽佛者。
依法華經立。
一随喜品。
謂随順妙法。
慶己慶他。
二讀誦品。
謂受持文義。
以資理觀。
如膏助火。
愈益其明。
三講說品。
謂理觀轉勝。
弘誓熏心。
導利前人。
化功歸己。
四兼行六度。
謂理觀旣熟。
傍兼事行。
能令少施功德與虛空等。
持戒等亦複如是。
五正行六度。
謂自行化他。
事理具足。
觀心無礙。
轉勝于前。
此五品位。
分作三心。
謂初二品。
名為初心。
任運能感同居淨土中品下生。
第三。
第四。
名為中心。
任運能感中品中生。
第五一品。
名為後心。
任運能感中品上生。
然非勝進之旨。
故不列之。
那那等三無生忏者。
若在觀行之中。
自能圓伏五住煩惱。
或時出觀。
未免現起煩惱。
故須觀罪實相也。
阿彌等三不行。
唯行阿陀等三者。
須藉定善。
方可淨六根故。
那佛上品中生者。
已能善解義趣。
又承化佛授手故。
谟佛上品上生者。
已能讀誦修行。
又得佛光迎接故。
阿佛圓住者。
妙觀力強。
徑入阿字門故。
彌佛圓行。
陀佛圓向。
佛佛圓地者。
圓人善超。
一生能頓入故。
圓十信位(阿阿。
阿彌。
彌彌。
阿陀。
彌陀。
陀陀。
那佛。
谟佛。
皆方便。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圓十向。
佛佛。
圓十地。
) 譜曰。
言内凡十信相似卽佛者。
謂善修平等法界。
卽成信心。
善修慈悲誓願。
卽成念心。
善修圓妙止觀。
成精進心。
善破三惑。
卽成慧心。
善知通塞。
卽成定心。
善調圓妙道品。
成不退心。
善修助道。
成護法心。
善知次位。
成回向心。
善修安忍。
卽成戒心。
善修無著。
卽成願心。
此與别教十心。
名雖是同。
義則永異。
别教用生滅觀。
從假入空。
僅伏見思煩惱。
圓教用妙三觀。
直觀法性。
圓伏無明。
發相似解。
于初信心。
任運先斷見惑。
至七心時。
三界思盡。
與四果齊。
八九十心。
圓斷界内界外塵沙。
雖斷見思塵沙皆盡。
非本所期。
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