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
皆八勝處。
彌陀。
十一切處。
陀陀。
九次第定。
那佛。
世第一位。
谟佛。
初果。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八念者。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出入息。
八念死。
修此八念。
皆能恐怖。
亦能趣道。
或次第修行入道。
或一一念各得入道。
乃至八念卽摩诃衍。
具足一切佛法。
例可知。
十想觀(阿阿。
八背舍。
阿彌。
八勝處。
彌彌。
阿陀。
皆十一切處。
彌陀。
九次第定。
陀陀。
師子奮迅三昧。
那佛。
世第一位。
谟佛。
初果。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譜曰。
十想者。
一無常想。
二苦想。
三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
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
七不淨想。
八斷想。
九離想。
十盡想也。
一往約位者。
壞法人于幹慧地。
已具前九想。
伏諸結使。
今修無常等三想。
皆是總相觀。
為破六十二見諸颠倒法。
入見道故。
次食不淨等四想。
為初果二果入修道中。
以别相事觀。
助成正觀。
斷欲界煩惱。
證三果故。
後斷離盡三想。
為三果人行阿羅漢向。
修無學道。
斷離色無色愛故。
然此中趣道相卽有三種。
一者漸入壞法道。
如前所明。
二者非漸次入。
從初發心。
卽具修十想。
斷諸結使。
得阿羅漢。
三者随分入道。
于十想中。
随修一想。
善得成就。
卽能斷結。
證阿羅漢。
又大士行菩薩道時。
心廣大故。
欲為一切衆生習甘露法藥。
雖知諸法畢竟空寂。
而亦具足成就十想。
于一一想中。
次第入一切法門。
旋轉無閡。
為衆生說。
當知十想卽是摩诃衍也。
(壞法觀竟) 八背舍觀(谟谟。
鈍根阿那含。
阿阿。
八勝處。
阿彌。
十一切處。
彌彌。
阿陀。
皆九次第定。
彌陀。
師子奮迅三昧。
陀陀。
超越三昧。
那佛。
谟佛。
皆四果。
阿佛。
已辦地。
彌佛。
支佛地。
陀佛。
八住。
佛佛。
王三昧。
) 譜曰。
按禅波羅密。
不壞法道有六。
分為四意。
謂觀煉熏修。
一者背舍。
及勝處。
一切處。
此三并屬觀禅。
背舍是初行。
勝處是中行。
一切處是後行。
悉為對治。
破根本味禅中無明貪著。
及淨法愛也。
二者九次第定。
卽是煉禅。
三者師子奮迅三昧。
卽是熏禅。
四者超越三昧。
卽是修禅。
今言八背舍者。
一。
内有色相外觀色。
是初背舍。
行者欲修此無漏觀行。
必須精持五篇諸戒。
極令清淨。
複當精勤勇猛。
大誓莊嚴。
心無退沒。
然後端身正心。
谛觀左足大拇指。
想如大豆脹黑。
觀此相成。
卽複想脹起如梨豆大。
如是乃至見一拇指如雞卵大。
次觀二指三四五指亦然。
次觀腳心。
腳踵。
腳踝。
[足*專]。
膝。
[月*坒]。
臗。
悉見腫脹。
次觀右腳亦如是。
複當靜心谛想大小便道。
腰。
脊。
腹。
背。
胸。
脅。
悉見腫脹。
複當靜心谛觀左胛。
臂。
肘。
腕。
掌。
五指。
悉見腫脹。
乃至右胛亦如是。
複當靜心谛觀頸。
項。
頭。
颔。
悉皆腫脹。
舉身項直。
如是從頭至足。
從足至頭。
循身觀察。
但見腫脹。
心生厭惡。
複當觀壞。
膿爛。
血污。
大小便道。
蟲膿流出。
腹旣拆破。
見諸内藏及三十六物。
臭爛不淨。
心生厭惡。
自觀己身。
甚于死狗。
觀外所愛男女之身。
亦複如是。
不可愛樂。
修此觀時。
若欲界煩惱未息。
當久住此觀。
令厭心純熟。
若離貪愛。
應進觀白骨。
一心靜定。
谛觀眉間。
想皮肉裂開。
見白骨如爪大。
的的分明。
次當想向上裂開皮肉。
卽見額骨。
及發際骨。
複觀頂骨。
亦見皮肉脫落。
髑髅骨出。
複當定心。
從頭向下。
想皮肉皆漸漸剝落至足。
皮肉旣盡。
但見骨人節節相拄。
端坐不動。
爾時谛觀此骨。
從因緣生。
依因指骨。
以拄足骨。
依因足骨。
以拄踝骨。
乃至[足*專]骨。
膝骨。
[月*坒]骨。
臗骨。
腰骨。
脊骨。
肋骨。
項骨。
颔骨。
牙齒。
髑髅。
依拄亦爾。
複因項骨。
以拄肩骨。
乃至臂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如是展轉相依。
有三百六十骨。
一一谛觀。
知大知小。
知強知軟。
共相依假。
是中無主無我。
何者是身。
見出入息。
但是風氣。
亦複非身非我。
觀受。
觀心。
乃至觀法。
悉知虛诳。
無主無我。
作此觀已。
卽破我見。
憍慢五欲。
亦皆除滅。
爾時複當定心。
從頭至足。
從足至頭。
循身谛觀。
深煉白骨。
乃經百千徧許。
筋脂旣盡。
骨色如珂如貝。
深觀不已。
卽見骨上白光煜耀。
(此是欲界定相。
)見是相已。
卽當谛觀眉間。
亦見白光焴焴。
悉來趣心。
行者不取光相。
但定心眉間。
恬然任運自住。
(此是未到地相。
)善根開發。
卽于眉間見八色光明。
旋轉而出。
徧照十方。
皆悉明淨。
八色者。
一地色。
如黃白淨地。
二水色。
如淵中澄清水。
三火色。
如無煙薪清淨之火。
四風色。
如無塵清風。
五青色。
如金精山。
六黃色。
如薝蔔華。
七赤色。
如春朝霞。
八白色。
如珂雪。
随是色相。
悉有光耀。
雖複見色分明。
而無形質可得。
此色超勝。
非世所有。
是相發時。
心定安隐。
喜樂無量。
(覺此八色昔所未見。
卽覺支。
分别八色其相各異。
非世所有。
卽觀支。
喜卽喜支。
樂卽樂支。
無颠倒想。
三昧不動。
卽一心支。
)行者複當從頭至足。
深煉骨人。
還複攝心谛觀于額。
複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
如是次第定心觀發際。
頂。
兩耳孔。
眉骨。
眼骨。
鼻。
口。
齒。
颔骨。
頸項骨。
從上至下。
三百六十諸骨諸節。
悉見八色光明旋轉而行。
行者攝心轉細。
從頭至足。
從足至頭。
觀此骨人。
悉見徧身放光。
普照一切。
悉皆明淨。
(若是大士。
鹹于光中見諸佛像。
若行人善根劣弱。
乃至四禅。
方得見諸佛像。
)旣光明照耀。
定心喜樂。
倍上所得。
是名證初背舍相。
以内骨人未滅。
故名内有色相。
見外八種光明。
及欲界不淨境。
故名外觀色。
行者見内外不淨色故。
背棄欲界。
心不喜樂。
見八種淨色故。
卽知根本初禅。
無明暗蔽。
虛诳不實。
境界粗劣。
便能舍而不著。
故論言。
背是淨潔五欲。
離是著心也。
(欲界五塵。
令貪著者沉沒三塗。
名為不淨五欲。
四禅。
四空。
及未到地欲界定等。
雖生味著。
皆名淨潔五欲。
)二。
内無色相外觀色。
是二背舍。
行者于初背舍後心。
不受覺觀動亂。
谛觀内身骨人。
虛假不實。
内外空疏。
專取壞散磨滅之相。
如是觀時。
漸見骨人腐爛碎壞。
猶如塵粉。
散滅歸空。
不見内色。
是時但攝心入定。
緣外光明。
及與不淨。
不受覺觀。
于後内心。
豁然明淨。
三昧正受與大喜俱發。
卽見八種光明從内淨出。
照明十方。
倍勝于上。
旣證内法大喜光明。
卽知根本二禅虛诳粗劣。
厭背不著。
故名背舍。
亦名無漏第二禅也。
三。
淨背舍身作證。
是三背舍。
行者于二背舍後心觀外不淨。
悉皆壞盡。
散滅無餘。
亦不受大喜勇動。
但攝心谛觀八色光耀之相。
取是相已。
深入三昧。
煉此八色。
極令明淨。
住心緣中。
卽泯然入定。
定發之時。
與樂俱生。
見外八色光明。
清淨皎潔。
猶如妙寶光色。
各随其想。
昱晃明照。
徧滿諸方。
外徹清淨。
外色照心。
心卽明淨。
樂漸增長。
徧滿身中。
舉體怡悅。
旣證此法。
背舍根本三禅。
心不樂著。
是名無漏第三禅相。
乃至四禅淨色。
亦此所攝。
但以無徧身樂為異耳。
四。
虛空處背舍者。
行人于欲界後。
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
初背舍後。
已
皆八勝處。
彌陀。
十一切處。
陀陀。
九次第定。
那佛。
世第一位。
谟佛。
初果。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 譜曰。
八念者。
一念佛。
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出入息。
八念死。
修此八念。
皆能恐怖。
亦能趣道。
或次第修行入道。
或一一念各得入道。
乃至八念卽摩诃衍。
具足一切佛法。
例可知。
十想觀(阿阿。
八背舍。
阿彌。
八勝處。
彌彌。
阿陀。
皆十一切處。
彌陀。
九次第定。
陀陀。
師子奮迅三昧。
那佛。
世第一位。
谟佛。
初果。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圓信) 譜曰。
十想者。
一無常想。
二苦想。
三無我想。
四食不淨想。
五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六死想。
七不淨想。
八斷想。
九離想。
十盡想也。
一往約位者。
壞法人于幹慧地。
已具前九想。
伏諸結使。
今修無常等三想。
皆是總相觀。
為破六十二見諸颠倒法。
入見道故。
次食不淨等四想。
為初果二果入修道中。
以别相事觀。
助成正觀。
斷欲界煩惱。
證三果故。
後斷離盡三想。
為三果人行阿羅漢向。
修無學道。
斷離色無色愛故。
然此中趣道相卽有三種。
一者漸入壞法道。
如前所明。
二者非漸次入。
從初發心。
卽具修十想。
斷諸結使。
得阿羅漢。
三者随分入道。
于十想中。
随修一想。
善得成就。
卽能斷結。
證阿羅漢。
又大士行菩薩道時。
心廣大故。
欲為一切衆生習甘露法藥。
雖知諸法畢竟空寂。
而亦具足成就十想。
于一一想中。
次第入一切法門。
旋轉無閡。
為衆生說。
當知十想卽是摩诃衍也。
(壞法觀竟) 八背舍觀(谟谟。
鈍根阿那含。
阿阿。
八勝處。
阿彌。
十一切處。
彌彌。
阿陀。
皆九次第定。
彌陀。
師子奮迅三昧。
陀陀。
超越三昧。
那佛。
谟佛。
皆四果。
阿佛。
已辦地。
彌佛。
支佛地。
陀佛。
八住。
佛佛。
王三昧。
) 譜曰。
按禅波羅密。
不壞法道有六。
分為四意。
謂觀煉熏修。
一者背舍。
及勝處。
一切處。
此三并屬觀禅。
背舍是初行。
勝處是中行。
一切處是後行。
悉為對治。
破根本味禅中無明貪著。
及淨法愛也。
二者九次第定。
卽是煉禅。
三者師子奮迅三昧。
卽是熏禅。
四者超越三昧。
卽是修禅。
今言八背舍者。
一。
内有色相外觀色。
是初背舍。
行者欲修此無漏觀行。
必須精持五篇諸戒。
極令清淨。
複當精勤勇猛。
大誓莊嚴。
心無退沒。
然後端身正心。
谛觀左足大拇指。
想如大豆脹黑。
觀此相成。
卽複想脹起如梨豆大。
如是乃至見一拇指如雞卵大。
次觀二指三四五指亦然。
次觀腳心。
腳踵。
腳踝。
[足*專]。
膝。
[月*坒]。
臗。
悉見腫脹。
次觀右腳亦如是。
複當靜心谛想大小便道。
腰。
脊。
腹。
背。
胸。
脅。
悉見腫脹。
複當靜心谛觀左胛。
臂。
肘。
腕。
掌。
五指。
悉見腫脹。
乃至右胛亦如是。
複當靜心谛觀頸。
項。
頭。
颔。
悉皆腫脹。
舉身項直。
如是從頭至足。
從足至頭。
循身觀察。
但見腫脹。
心生厭惡。
複當觀壞。
膿爛。
血污。
大小便道。
蟲膿流出。
腹旣拆破。
見諸内藏及三十六物。
臭爛不淨。
心生厭惡。
自觀己身。
甚于死狗。
觀外所愛男女之身。
亦複如是。
不可愛樂。
修此觀時。
若欲界煩惱未息。
當久住此觀。
令厭心純熟。
若離貪愛。
應進觀白骨。
一心靜定。
谛觀眉間。
想皮肉裂開。
見白骨如爪大。
的的分明。
次當想向上裂開皮肉。
卽見額骨。
及發際骨。
複觀頂骨。
亦見皮肉脫落。
髑髅骨出。
複當定心。
從頭向下。
想皮肉皆漸漸剝落至足。
皮肉旣盡。
但見骨人節節相拄。
端坐不動。
爾時谛觀此骨。
從因緣生。
依因指骨。
以拄足骨。
依因足骨。
以拄踝骨。
乃至[足*專]骨。
膝骨。
[月*坒]骨。
臗骨。
腰骨。
脊骨。
肋骨。
項骨。
颔骨。
牙齒。
髑髅。
依拄亦爾。
複因項骨。
以拄肩骨。
乃至臂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如是展轉相依。
有三百六十骨。
一一谛觀。
知大知小。
知強知軟。
共相依假。
是中無主無我。
何者是身。
見出入息。
但是風氣。
亦複非身非我。
觀受。
觀心。
乃至觀法。
悉知虛诳。
無主無我。
作此觀已。
卽破我見。
憍慢五欲。
亦皆除滅。
爾時複當定心。
從頭至足。
從足至頭。
循身谛觀。
深煉白骨。
乃經百千徧許。
筋脂旣盡。
骨色如珂如貝。
深觀不已。
卽見骨上白光煜耀。
(此是欲界定相。
)見是相已。
卽當谛觀眉間。
亦見白光焴焴。
悉來趣心。
行者不取光相。
但定心眉間。
恬然任運自住。
(此是未到地相。
)善根開發。
卽于眉間見八色光明。
旋轉而出。
徧照十方。
皆悉明淨。
八色者。
一地色。
如黃白淨地。
二水色。
如淵中澄清水。
三火色。
如無煙薪清淨之火。
四風色。
如無塵清風。
五青色。
如金精山。
六黃色。
如薝蔔華。
七赤色。
如春朝霞。
八白色。
如珂雪。
随是色相。
悉有光耀。
雖複見色分明。
而無形質可得。
此色超勝。
非世所有。
是相發時。
心定安隐。
喜樂無量。
(覺此八色昔所未見。
卽覺支。
分别八色其相各異。
非世所有。
卽觀支。
喜卽喜支。
樂卽樂支。
無颠倒想。
三昧不動。
卽一心支。
)行者複當從頭至足。
深煉骨人。
還複攝心谛觀于額。
複見八色光明旋轉而出。
如是次第定心觀發際。
頂。
兩耳孔。
眉骨。
眼骨。
鼻。
口。
齒。
颔骨。
頸項骨。
從上至下。
三百六十諸骨諸節。
悉見八色光明旋轉而行。
行者攝心轉細。
從頭至足。
從足至頭。
觀此骨人。
悉見徧身放光。
普照一切。
悉皆明淨。
(若是大士。
鹹于光中見諸佛像。
若行人善根劣弱。
乃至四禅。
方得見諸佛像。
)旣光明照耀。
定心喜樂。
倍上所得。
是名證初背舍相。
以内骨人未滅。
故名内有色相。
見外八種光明。
及欲界不淨境。
故名外觀色。
行者見内外不淨色故。
背棄欲界。
心不喜樂。
見八種淨色故。
卽知根本初禅。
無明暗蔽。
虛诳不實。
境界粗劣。
便能舍而不著。
故論言。
背是淨潔五欲。
離是著心也。
(欲界五塵。
令貪著者沉沒三塗。
名為不淨五欲。
四禅。
四空。
及未到地欲界定等。
雖生味著。
皆名淨潔五欲。
)二。
内無色相外觀色。
是二背舍。
行者于初背舍後心。
不受覺觀動亂。
谛觀内身骨人。
虛假不實。
内外空疏。
專取壞散磨滅之相。
如是觀時。
漸見骨人腐爛碎壞。
猶如塵粉。
散滅歸空。
不見内色。
是時但攝心入定。
緣外光明。
及與不淨。
不受覺觀。
于後内心。
豁然明淨。
三昧正受與大喜俱發。
卽見八種光明從内淨出。
照明十方。
倍勝于上。
旣證内法大喜光明。
卽知根本二禅虛诳粗劣。
厭背不著。
故名背舍。
亦名無漏第二禅也。
三。
淨背舍身作證。
是三背舍。
行者于二背舍後心觀外不淨。
悉皆壞盡。
散滅無餘。
亦不受大喜勇動。
但攝心谛觀八色光耀之相。
取是相已。
深入三昧。
煉此八色。
極令明淨。
住心緣中。
卽泯然入定。
定發之時。
與樂俱生。
見外八色光明。
清淨皎潔。
猶如妙寶光色。
各随其想。
昱晃明照。
徧滿諸方。
外徹清淨。
外色照心。
心卽明淨。
樂漸增長。
徧滿身中。
舉體怡悅。
旣證此法。
背舍根本三禅。
心不樂著。
是名無漏第三禅相。
乃至四禅淨色。
亦此所攝。
但以無徧身樂為異耳。
四。
虛空處背舍者。
行人于欲界後。
已除自身皮肉不淨之色。
初背舍後。
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