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三

關燈
通教佛地者。

    卽于此天示現世間最高大身。

    成等正覺。

    乃是界内利根所見之相。

    實是圓住已上所示現故(四禅天竟。

    已上色界十八天竟)。

     空無邊處天(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陀。

    識處。

    彌陀。

    無所有。

    陀陀。

    非非想。

    那佛。

    十仙。

    谟佛。

    南洲。

    阿佛。

    鈍那含。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六住。

    佛佛。

    王三昧。

    ) 譜曰。

    不論人中。

    天上。

    初二三四禅中。

    但除無想五不還天。

    餘修空處定者。

    若得成就。

    則命終便生此天。

    旣無色陰。

    不可說有方隅處所。

    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虛空為其處也。

    壽二萬大劫。

     窮空不歸。

    迷漏無聞。

    故那那等堕三惡趣。

     唯耽暗定。

    故阿阿等三不行。

     定力漸深。

    故阿陀等三上進。

     那佛。

    谟佛。

    雖仗佛力。

    不堕三塗。

    一則身見重故。

    還為十仙。

    一則起欲染故。

    仍生此地。

     阿佛創達無漏。

    故同樂定那含。

     彌佛忽悟卽空。

    故成衍門離欲。

     陀佛。

    于次第門。

    準位應同六住。

    名為正心。

     佛佛。

    觀空實相。

    能入三昧中王。

    名為無礙。

     識無邊處天(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陀。

    無所有處。

    彌陀。

    陀陀。

    皆非非想處。

    那佛。

    十仙。

    谟佛。

    南洲。

    阿佛。

    鈍那含。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六住。

    佛佛。

    王三昧。

    ) 譜曰。

    不論欲界。

    色界。

    空處。

    但修識處定成。

    命終卽生此天。

    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

    壽四萬大劫。

    餘同前說。

     其王三昧。

    名之為常。

     無所有處天(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陀。

    彌陀。

    陀陀。

    非非想。

    那佛。

    十仙。

    谟佛。

    南洲。

    阿佛。

    鈍那含。

    彌佛。

    離欲地。

    陀佛。

    六住。

    佛佛。

    王三昧。

    ) 譜曰。

    不論欲界。

    色界。

    空處。

    識處。

    但修無所有處定成。

    命終卽生此天。

    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境界為其處也。

    壽六萬大劫。

    其王三昧。

    名之為樂。

    餘如前說。

     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那佛。

    十仙。

    谟佛。

    南洲。

    阿佛。

    四果。

    彌佛。

    已辦地。

    陀佛。

    七住。

    佛佛。

    王三昧。

    ) 譜曰。

    不論欲色二界。

    空等三處。

    但修非非想處定成。

    命終卽生此天。

    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

    壽八萬大劫。

    居三有極頂。

    更無可進。

    故阿陀等不行。

     問。

    毗婆沙論。

    明有頂不發無漏。

    如何阿佛得證四果。

    答。

    若遇阿佛。

    表其無漏善根成熟。

    卽退借無所有定發真。

    頓斷見惑及餘殘思。

    出三界也。

     其王三昧。

    名之為我。

     鈍根阿那含(那佛。

    谟佛。

    俱四果。

    阿佛。

    師子奮迅三昧。

    彌佛。

    超越三昧。

    陀佛。

    圓十信。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按經論中。

    三果聖人。

    斷下四地思盡。

    得第四禅。

    于中有二根性。

    一者樂慧。

    則修夾熏禅。

    生五淨居(卽無煩等五不還天)。

    二者樂定。

    則修四空定。

    生無色界。

    樂慧根利。

    卽于色界速出生死。

    樂定根鈍。

    故于無色界遲出生死也。

    此卽四空界攝。

    無别處所。

    不同淨居。

    别為一有。

    然雖在無色界。

    不同凡夫外道。

    仍受輪回。

    是故須别明之。

     那佛谟佛皆四果者。

    一遇佛字。

    便是金剛喻定。

    能斷有頂微細俱生惑也。

    問。

    那谟二字旣表見愛。

    若有見愛。

    何成四果。

    答。

    界内見惑。

    初果先已斷盡。

    界内愛染。

    四空之所存者無幾。

    今遇佛字。

    安得不斷。

    此那谟字。

    正表界外見愛。

    所謂無明别惑。

    由此無明。

    沈空滞寂。

    故為定性聲聞。

    設非無明所障。

    何不入摩诃衍。

     阿佛。

    彌佛。

    順其樂定之習。

    故入熏修兩禅。

    增長出世功德。

     陀佛定慧均平。

    故按位入圓。

     佛佛純是佛慧。

    故勝進入圓。

     第五色無色天門竟。

     【第六生善滅惡門(凡六位)】 譜曰。

    聽法。

    護法。

    請法。

    令六道凡夫生出世善。

    作法取相無生三忏。

    令三障重罪皆得滅除。

    故為入佛法之初門。

     聽法雜衆(阿阿。

    南洲。

    阿彌。

    四王天。

    彌彌。

    阿陀。

    皆忉利天。

    彌陀。

    夜摩天。

    陀陀。

    兜率天。

    那佛。

    聲聞心。

    谟佛。

    支佛心。

    阿佛。

    事度心。

    彌佛。

    體空觀。

    陀佛。

    次第觀。

    佛佛。

    圓頓觀。

    ) 譜曰。

    有間地獄。

    畜生。

    餓鬼。

    修羅。

    惡人。

    并得承佛僧力。

    聽聞正法。

    生其世出世間善根。

    正聽法時。

    對治見思。

    令不現起。

    故那那等不行。

    若生世間有漏善根。

    卽感人天樂報。

    如阿阿至陀陀等。

    若生出世無漏善根。

    卽解三乘四教。

    如那佛至佛佛等。

     護法八部(阿阿。

    初果。

    阿彌。

    見地。

    彌彌。

    薄地。

    阿陀。

    初住。

    彌陀。

    七住。

    陀陀。

    十住。

    那佛。

    谟佛。

    皆圓五品。

    阿佛。

    圓十信。

    彌佛。

    上品中生。

    陀佛。

    上品上生。

    佛佛。

    圓十住。

    ) 譜曰。

    八部者。

    一天。

    二龍。

    三夜叉。

    四乾闼婆。

    五阿修羅。

    六迦樓羅。

    七緊那羅。

    八摩睺羅伽。

    (梵語提婆。

    此翻為天。

    雖通指三界諸天。

    而護法者。

    唯欲界六天為多。

    以其近在散地故也。

    梵語那伽。

    此翻為龍。

    畜生趣攝。

    梵語夜叉。

    此翻勇健。

    亦翻暴惡。

    鬼趣所攝。

    梵語乾闼婆。

    此翻香陰。

    亦翻尋香行。

    乃是天帝樂神。

    亦鬼趣攝。

    梵語阿修羅。

    此翻無端正。

    亦翻非天。

    雖有四種。

    自為一趣。

    梵語迦樓羅。

    此翻金翅鳥。

    亦畜生趣所攝。

    梵語緊那羅。

    亦雲真陀羅。

    此翻疑神。

    新翻歌神。

    亦鬼趣攝。

    梵語摩睺羅伽。

    此翻大腹行。

     大蟒神。

    亦畜生攝。

    )隻是天。

    阿修羅。

    鬼。

    畜。

    四趣攝耳。

    以其并有業報神通福力。

    故若遇善知識。

    發淨信心。

    便能護持正法也。

    旣護正法。

    能伏見思現行。

    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

    則創悟生滅四谛。

    故成初果。

    阿彌。

    則創觀生卽無生。

    故成見地。

    彌彌。

    則重慮無生。

    故成薄地。

    阿陀。

    則次第門中。

    創見真谛。

    故為初住。

    彌陀。

    則純善定力。

    能别苦輪。

    故為七住。

    陀陀。

    則諸禅三昧。

    能達界内種種法門。

    故為十住。

    那佛。

    谟佛。

    則雖有煩惱。

    如無煩惱。

    故為圓五品位。

    阿佛。

    則粗垢任運先落。

    故為圓信。

    彌佛。

    陀佛。

    則以戒定功德。

    回向如來大願海中。

    故生淨土。

    佛佛。

    則開佛知見。

    為佛之所護念。

    故成圓十住也。

     請法梵王(阿阿。

    三果。

    阿彌。

    離欲。

    彌彌。

    已辦地。

    阿陀。

    五住。

    彌陀。

    十住。

    陀陀。

    十行。

    那佛。

    谟佛。

    圓五品。

    阿佛。

    圓十信。

    彌佛。

    上品上生。

    陀佛。

    圓十住。

    佛佛。

    實報淨土。

    ) 譜曰。

    欲界六天。

    未離散地。

    故五欲習強。

    而威神不遠。

    二禅以上。

    已離覺觀。

    故德位雖貴。

    而号令不行。

    唯初禅大梵天王。

    劫初成時。

    最先受生。

    餘諸天人并呼為父。

    故三界中其權獨重。

    雖以具大我慢。

    聖者不生其中。

    實則諸佛道成。

    彼必首為請主。

    旣已請轉法輪。

    卽便能伏煩惱。

    故那那等不行。

    阿阿。

    則創見四谛。

    先斷欲塵。

    故成三果。

    阿彌。

    則初悟卽空。

    久離欲染。

    成離欲地。

    彌彌。

    則重慮卽空。

    斷餘殘使。

    成已辦地。

    阿陀。

    則無量門中。

    還齊三果。

    故為五住。

    彌陀。

    則功行稍進。

    界内理明。

    故為十住。

    陀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