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佛譜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近内院故。
那佛卽秉五戒。
谟佛卽加八關。
阿佛卽能護法。
彌佛卽登大乘戒品。
陀佛定慧力均。
故能親觐補處大士。
佛佛橫超頓悟。
故亦同得上品上生。
蒙光天子(阿佛。
贈一擲。
彌佛。
贈二擲。
陀佛。
法雲地。
佛佛。
圓十地) 譜曰。
按華嚴經。
菩薩于兜率天宮。
放大光明。
名光幢王。
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
彼世界中地獄衆生。
遇斯光者。
衆苦休息。
鹹生歡喜。
從彼命終。
生兜率天。
天中有鼓。
發音告言。
諸天子。
汝以心不放逸。
于如來所種諸善根。
往昔親近諸善知識。
毗盧遮那大威神力。
于彼阿鼻地獄命終。
來生此天。
乃至諸天子。
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
汝當敬禮。
天子聞已。
鹹生是念。
奇哉希有。
何因發此微妙之音。
天鼓告言。
我所發聲。
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諸天子。
如我說我而不著我。
不著我所。
一切諸佛。
亦複如是。
自說是佛。
不著于我。
不著我所。
諸天子。
如我音聲。
不從東方來。
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
業報成佛。
亦複如是。
非十方來。
諸天子。
譬如汝等昔在地獄。
地獄及身。
非十方來。
但由于汝颠倒惡業。
愚癡纏縛。
生地獄身。
此無根本。
無有來處。
諸天子。
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
放大光明。
而此光明非十方來。
諸天子。
我天鼓音。
亦複如是。
非十方來。
但以三昧善根力故。
般若波羅密威德力故。
出生如是清淨音聲。
示現如是種種自在。
乃至汝當往詣彼菩薩所。
親近供養。
勿複貪著五欲樂具。
著五欲樂。
障諸善根。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
悉令滅盡。
貪欲纏心。
亦複如是。
終不能生念佛之心。
諸天子。
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
化作華香等雲。
各皆一萬。
往詣菩薩所住宮殿。
欲申瞻觐。
聞其已從此殁。
生于人間。
遂欲下閻浮提承事供養。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
菩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
但以神通随諸衆生心之所宜。
令其得見。
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淨治其意。
住善威儀。
悔除一切業障。
煩惱障。
報障。
見障。
乃至為說諸業果報。
無來去處。
譬如幻惑。
時諸天子聞是法已。
得無生法忍。
得十地故。
卽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蓮華。
華上各有菩薩。
放光現佛。
于是廣化華香以為供養。
衆生蒙香。
皆證十地。
彼諸衆生證十地者。
亦複放光。
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
是故名為三重頓圓。
此中唯行佛乘善根。
故那那乃至谟佛皆不行。
阿佛贈一者。
表舍五欲。
詣菩薩所故。
彌佛贈二者。
表淨三業。
悔除諸障故。
陀佛法雲地者。
表兼别故。
佛佛圓十地者。
表極頓故。
彌勒内院(阿阿。
不退住。
阿彌。
灌頂住。
彌彌。
阿陀。
皆歡喜行。
彌陀。
真實行。
陀陀。
法界向。
那佛。
圓信。
谟佛。
歡喜地。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别等覺。
佛佛。
圓等覺。
) 譜曰。
兜率天中。
别有一生補處菩薩所居。
名為内院。
故大佛頂經雲。
乃至劫壞。
三災不及也。
菩薩修行十善。
深習禅觀。
發心親近補處大士。
乃得上生。
故那那等皆不複行。
旣見大士。
随根利鈍。
必入别圓法門。
但阿阿創舍凡心。
故為七住。
阿彌功力稍進。
故為十住。
彌彌。
阿陀。
功行略同。
故為初行。
彌陀。
功行更進。
故為十行。
陀陀。
則有功用行已極。
故為第十回向。
那佛。
則已悟圓理。
未破無明。
故為圓信。
谟佛。
則已證中道。
猶存細執。
故為初地。
阿佛。
則證悟無生法忍。
故為圓住。
彌佛。
則遵修諸佛妙戒。
故為圓行。
陀佛。
則定慧平等。
堪拟别教補處。
佛佛。
則純是妙慧。
堪拟圓教補處也。
化樂天(那那。
忉利天。
那谟。
夜摩天。
谟谟。
兜率天。
阿阿。
他化天。
阿彌。
梵衆天。
彌彌。
阿陀。
皆梵輔天。
彌陀。
大梵天。
陀陀。
少光天。
那佛。
無量光天。
谟佛。
光音天。
阿佛。
八關戒。
彌佛。
護法八部。
陀佛。
覺淨戒。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離人間六十四萬由旬矣)。
于虛空中。
有地如雲。
超越下地。
能為變化。
名化樂天。
此是上品十善。
兼成欲界中定所感。
身長三百七十五丈。
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
壽彼天八千歲。
陀佛覺清淨戒者。
先已成就欲界中定。
今更證得大乘定共戒故。
他化自在天(那那。
夜摩天。
那谟。
兜率天。
谟谟。
化樂天。
阿阿。
梵衆天。
阿彌。
梵輔天。
彌彌。
阿陀。
皆大梵天。
彌陀。
少光天。
陀陀。
無量光。
那佛。
光音天。
谟佛。
少淨天。
阿佛。
八關戒。
彌佛。
護法八部。
陀佛。
覺清淨。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
(離人間一百二十八萬由旬矣)于虛空中。
有地如雲。
徧超化無化境。
名他化自在天。
此是上品十善。
兼成未到地定所感。
身長四百五十丈。
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
壽彼天一萬六千歲。
魔羅天(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鬼修羅。
彌彌。
阿陀。
皆人修羅。
彌陀。
天修羅。
陀陀。
十種仙。
那佛。
西洲。
谟佛。
東洲。
阿佛。
大梵天。
彌佛。
八戒。
陀佛。
護法。
佛佛。
圓頓觀。
) 譜曰。
翻譯名義集雲。
第六天上。
别有魔羅所居天。
他化天攝。
大佛頂經雲。
縱有禅定多智現前。
若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又雲。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觀命互通。
卻留塵勞。
恐其銷盡。
是人則堕真無真執。
發邪思因。
立熾塵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天魔種。
(文)大約或行福德。
或修禅定。
或學智慧。
但由不能專持梵行。
深堕愛網。
遂成魔侶也。
旣戀塵勞。
必與出世淨法為怨為障。
故那那等三。
必堕三塗。
阿阿等五。
雖有福善。
亦堕修羅。
陀陀。
雖藉定力。
複得人身。
而我愛習重。
仍為十仙。
那佛。
谟佛。
仗佛慈力。
不堕四趣。
僅能生彼西東兩洲。
難得聞法。
阿佛。
則舍離欲染。
所以轉身得為梵王。
彌佛。
則改過自新。
所以現生受持八戒。
陀佛。
則專志護持佛法。
從茲永離退緣。
佛佛。
則深觀魔如佛如。
一如無二如也。
第四欲界人天門竟 選佛譜卷第二(終)
那佛卽秉五戒。
谟佛卽加八關。
阿佛卽能護法。
彌佛卽登大乘戒品。
陀佛定慧力均。
故能親觐補處大士。
佛佛橫超頓悟。
故亦同得上品上生。
蒙光天子(阿佛。
贈一擲。
彌佛。
贈二擲。
陀佛。
法雲地。
佛佛。
圓十地) 譜曰。
按華嚴經。
菩薩于兜率天宮。
放大光明。
名光幢王。
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
彼世界中地獄衆生。
遇斯光者。
衆苦休息。
鹹生歡喜。
從彼命終。
生兜率天。
天中有鼓。
發音告言。
諸天子。
汝以心不放逸。
于如來所種諸善根。
往昔親近諸善知識。
毗盧遮那大威神力。
于彼阿鼻地獄命終。
來生此天。
乃至諸天子。
毗盧遮那菩薩入離垢三昧。
汝當敬禮。
天子聞已。
鹹生是念。
奇哉希有。
何因發此微妙之音。
天鼓告言。
我所發聲。
諸善根力之所成就。
諸天子。
如我說我而不著我。
不著我所。
一切諸佛。
亦複如是。
自說是佛。
不著于我。
不著我所。
諸天子。
如我音聲。
不從東方來。
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
業報成佛。
亦複如是。
非十方來。
諸天子。
譬如汝等昔在地獄。
地獄及身。
非十方來。
但由于汝颠倒惡業。
愚癡纏縛。
生地獄身。
此無根本。
無有來處。
諸天子。
毗盧遮那菩薩威德力故。
放大光明。
而此光明非十方來。
諸天子。
我天鼓音。
亦複如是。
非十方來。
但以三昧善根力故。
般若波羅密威德力故。
出生如是清淨音聲。
示現如是種種自在。
乃至汝當往詣彼菩薩所。
親近供養。
勿複貪著五欲樂具。
著五欲樂。
障諸善根。
譬如劫火燒須彌山。
悉令滅盡。
貪欲纏心。
亦複如是。
終不能生念佛之心。
諸天子。
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時諸天子聞是音已。
化作華香等雲。
各皆一萬。
往詣菩薩所住宮殿。
欲申瞻觐。
聞其已從此殁。
生于人間。
遂欲下閻浮提承事供養。
時天鼓中出聲告言。
菩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
但以神通随諸衆生心之所宜。
令其得見。
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淨治其意。
住善威儀。
悔除一切業障。
煩惱障。
報障。
見障。
乃至為說諸業果報。
無來去處。
譬如幻惑。
時諸天子聞是法已。
得無生法忍。
得十地故。
卽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蓮華。
華上各有菩薩。
放光現佛。
于是廣化華香以為供養。
衆生蒙香。
皆證十地。
彼諸衆生證十地者。
亦複放光。
又令遇斯光者皆得十地。
是故名為三重頓圓。
此中唯行佛乘善根。
故那那乃至谟佛皆不行。
阿佛贈一者。
表舍五欲。
詣菩薩所故。
彌佛贈二者。
表淨三業。
悔除諸障故。
陀佛法雲地者。
表兼别故。
佛佛圓十地者。
表極頓故。
彌勒内院(阿阿。
不退住。
阿彌。
灌頂住。
彌彌。
阿陀。
皆歡喜行。
彌陀。
真實行。
陀陀。
法界向。
那佛。
圓信。
谟佛。
歡喜地。
阿佛。
圓十住。
彌佛。
圓十行。
陀佛。
别等覺。
佛佛。
圓等覺。
) 譜曰。
兜率天中。
别有一生補處菩薩所居。
名為内院。
故大佛頂經雲。
乃至劫壞。
三災不及也。
菩薩修行十善。
深習禅觀。
發心親近補處大士。
乃得上生。
故那那等皆不複行。
旣見大士。
随根利鈍。
必入别圓法門。
但阿阿創舍凡心。
故為七住。
阿彌功力稍進。
故為十住。
彌彌。
阿陀。
功行略同。
故為初行。
彌陀。
功行更進。
故為十行。
陀陀。
則有功用行已極。
故為第十回向。
那佛。
則已悟圓理。
未破無明。
故為圓信。
谟佛。
則已證中道。
猶存細執。
故為初地。
阿佛。
則證悟無生法忍。
故為圓住。
彌佛。
則遵修諸佛妙戒。
故為圓行。
陀佛。
則定慧平等。
堪拟别教補處。
佛佛。
則純是妙慧。
堪拟圓教補處也。
化樂天(那那。
忉利天。
那谟。
夜摩天。
谟谟。
兜率天。
阿阿。
他化天。
阿彌。
梵衆天。
彌彌。
阿陀。
皆梵輔天。
彌陀。
大梵天。
陀陀。
少光天。
那佛。
無量光天。
谟佛。
光音天。
阿佛。
八關戒。
彌佛。
護法八部。
陀佛。
覺淨戒。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離人間六十四萬由旬矣)。
于虛空中。
有地如雲。
超越下地。
能為變化。
名化樂天。
此是上品十善。
兼成欲界中定所感。
身長三百七十五丈。
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
壽彼天八千歲。
陀佛覺清淨戒者。
先已成就欲界中定。
今更證得大乘定共戒故。
他化自在天(那那。
夜摩天。
那谟。
兜率天。
谟谟。
化樂天。
阿阿。
梵衆天。
阿彌。
梵輔天。
彌彌。
阿陀。
皆大梵天。
彌陀。
少光天。
陀陀。
無量光。
那佛。
光音天。
谟佛。
少淨天。
阿佛。
八關戒。
彌佛。
護法八部。
陀佛。
覺清淨。
佛佛。
上品上生。
) 譜曰。
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
(離人間一百二十八萬由旬矣)于虛空中。
有地如雲。
徧超化無化境。
名他化自在天。
此是上品十善。
兼成未到地定所感。
身長四百五十丈。
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
壽彼天一萬六千歲。
魔羅天(那那。
無間獄。
那谟。
中品畜。
谟谟。
少财鬼。
阿阿。
畜修羅。
阿彌。
鬼修羅。
彌彌。
阿陀。
皆人修羅。
彌陀。
天修羅。
陀陀。
十種仙。
那佛。
西洲。
谟佛。
東洲。
阿佛。
大梵天。
彌佛。
八戒。
陀佛。
護法。
佛佛。
圓頓觀。
) 譜曰。
翻譯名義集雲。
第六天上。
别有魔羅所居天。
他化天攝。
大佛頂經雲。
縱有禅定多智現前。
若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又雲。
又善男子。
窮諸行空。
已滅生滅。
而于寂滅精妙未圓。
觀命互通。
卻留塵勞。
恐其銷盡。
是人則堕真無真執。
發邪思因。
立熾塵果。
違遠圓通。
背涅槃城。
生天魔種。
(文)大約或行福德。
或修禅定。
或學智慧。
但由不能專持梵行。
深堕愛網。
遂成魔侶也。
旣戀塵勞。
必與出世淨法為怨為障。
故那那等三。
必堕三塗。
阿阿等五。
雖有福善。
亦堕修羅。
陀陀。
雖藉定力。
複得人身。
而我愛習重。
仍為十仙。
那佛。
谟佛。
仗佛慈力。
不堕四趣。
僅能生彼西東兩洲。
難得聞法。
阿佛。
則舍離欲染。
所以轉身得為梵王。
彌佛。
則改過自新。
所以現生受持八戒。
陀佛。
則專志護持佛法。
從茲永離退緣。
佛佛。
則深觀魔如佛如。
一如無二如也。
第四欲界人天門竟 選佛譜卷第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