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堂拾遺錄

關燈
和尚見。

    浩應聲曰。

    但得相公見便了。

    即下座。

    一日。

    衆集。

    浩問曰。

    作什麼。

    曰。

    入室。

    浩曰。

    待我抽解來。

    及上廁來。

    見僧不去。

    以拄杖趕散。

    一日。

    為張無盡舉。

    傅大士頌曰。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又舉。

    洞山頌曰。

    五台山頂雲蒸飯。

    佛殿階前狗尿天。

    刹竿頭上煎[飢幾+追]子。

    三個胡狲夜簸錢。

    此三頌隻頌得法身邊事。

    不頌得法身向上事。

    張曰。

    請和尚頌。

    師曰。

    昨夜雨霶烹。

    打倒蒲萄棚。

    知事普請行者人力。

    拄底拄。

    撐底撐。

    撐撐拄拄到天明。

    依舊可憐生。

    浩乃眉州丹棱人。

    嘗制犢鼻裈。

    書曆代祖師名而服之。

    且曰。

    唯有文殊.普賢較些子。

    且書于帶上。

    故業林稱為浩布裈。

     空禅師。

    為人強項。

    久侍死心。

    因欲辭去。

    心曰。

    汝福鮮。

    宜自養。

    故草堂有偈送之曰。

    十年聚首龍峰寺。

    一悟真空萬境閑。

    此去随緣且高隐。

    莫将名字落人間。

    後出世杭之南蕩。

    不幾月遭回祿。

    空歎曰。

    吾違先師之言。

    故有今日之患。

    有富人獨迎空齋。

    要建三門。

    空辭曰。

    公願施财求福。

    非長老受賜。

    若教我背衆而食。

    素不願也。

    力行其道。

    遂不役于土木。

     标禅師。

    久參成枯木。

    與成有隙。

    出世住京之神禧。

    遂嗣投子青。

    開堂。

    下座。

    神綱己禅師問曰。

    見個什麼便嗣投子。

    标曰。

    看語錄有省。

    不可負之也。

    己曰。

    在什麼句中。

    标無語。

    己與一拳。

    遂喪志。

    道不振。

    後住福州普賢。

    老禅代山門作疏曰。

    向句中識得古人。

    便自謂不欺諸聖。

    有古塔主默傳之旨。

    起青華嚴已墜之風。

    千載傳家。

    兩翁獨步。

     惠持法師。

    遊峨眉山。

    遂于嘉州道傍大樹内入定。

    政和三年四月。

    風雨暴作。

    樹為摧折。

    捕盜官經曆。

    見其須發蓋體。

    爪申繞身。

    頗異之。

    遂奏于朝廷。

    有旨令肩輿至京。

    時西天總持以金磬出其定。

    乃問。

    何代僧。

    法師曰。

    我東林遠法師弟也。

    因遊峨眉。

    不記時代幾何。

    仍問。

    遠法師在否。

    總持曰。

    今化去七百年矣。

    安得在耶。

    遂不複語。

    持問曰。

    既至此。

    欲歸何方。

    師曰。

    陳留縣。

    複入定。

     徽宗命畫師像頒行。

    并賜三頌。

    一曰。

    七百年來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知。

    争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徒勞木作皮。

    又曰。

    藏山于澤亦藏身。

    天下無藏道可親。

    寄語莊周休拟議。

    句中不是負趨人。

    又三曰。

    有情身不是無情。

    彼此人人定裡身。

    會得菩提本無樹。

    不須辛苦問盧能。

    死心贊其像曰。

    七百年定。

    诳呼闾閻。

    一念超越。

    天下橫行。

     山谷嘗問道于晦堂。

    晦堂入滅。

    山谷主後事。

    請勝寺長老秉矩。

    而火不爇。

    山谷顧謂死心曰。

    老師之意無他。

    蓋欲這風颠漢說數句。

    死心曰。

    某拘喪制中。

    拒不出。

    山谷強之。

    死心執炬曰。

    不是殃門累及我。

    彌天過犯不容誅。

    而今兩腳捎空去。

    不作牛兮便作驢。

    遂以火矩打一圓相。

    雲。

    隻向這裡雪屈。

    撺下火矩。

    應手而爇。

     五祖自和尚。

    住東山。

    時禅和求挂搭多。

    應對不暇。

    遂于侍者寮出榜雲。

    東山有三句。

    若道得。

    即挂搭。

    雪堂曰。

    老僧看來。

    誠所謂大開門戶。

    有者往侍者寮問。

    不知和尚有甚三句。

    堂曰。

    似這般禅和子。

    如何與語。

    一日。

    有兄弟攜坐具徑住方丈。

    謂自曰。

    某道不得。

    隻是求挂搭。

    自大喜。

    呼維那明窗下安排。

    而今兄弟才容心讨挂搭。

    早在門外也。

     景淳藏主。

    撫州化度受業。

    久參寶峰祥和尚。

    淳有山居詩十首。

    一曰。

    怕寒懶剃髼松發。

    愛暖頻添榾柮柴。

    栗色伽梨撩亂搭。

    誰能勞力強安排。

    祥見而谕之。

    此詩不減灌溪。

    恐世以伎取子。

    而道不信于人也。

     妙空庵主妙普者。

    西蜀人。

    參見死心禅師。

    後結庵于華亭。

    随機開導。

    放曠自如。

    有示衆偈曰。

    十二時中莫住功。

    窮來窮去到無窮。

    直須洞徹無窮底。

    蹋破須彌第一峰。

    一日。

    因欲泛海。

    辭别缁素而說偈言。

    坐脫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燒。

    二免開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

    船子和尚。

    高風難繼百千年。

    一曲漁歌少人唱。

    由是登漆盆。

    張布帆。

    舉手以謝四衆。

    乃吹鐵笛至洪波中而自沒矣。

    三日後潮退。

    于沙洲上跏趺而坐。

    神色不動。

    道友幾萬人迎歸青龍。

    供養五日。

    茶毗。

    舍利五色如珠無數。

    雙鶴盤旋竟日。

    火盡而去。

    塔于青龍。

    壽七十一。

     焦山成枯木與照闡提。

    俱嗣芙蓉楷。

    先後得法。

    未嘗相識。

    照住寶峰。

    道聲籍甚。

    成亦未知其如何。

    并不通法屬書。

    照因遣鵬侍者丐于江浙。

    照自題其像曰。

    雨洗淡紅桃萼嫩。

    風搖淺碧柳絲輕。

    白雲影裡怪石露。

    渌水光中古木清。

    咦。

    你是何人。

    成見。

    歎曰。

    今日方知此人親見先師來。

    鵬遂請益其贊。

    成曰。

    豈不見法眼拈夾山境話曰。

    我二十年隻作境會。

    鵬忽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