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堂拾遺錄

關燈


    我不會兮不如你。

    達磨當門缺兩齒。

    滿堂無限白蘋風。

    明明不自秋江起。

    又曰。

    我不會兮不如你。

    堪笑千花生碓觜。

    善财謾到百城遊。

    何曾蹋著自家底。

    禮崇甯間再到三祖。

    僧問。

    向什麼處去。

    禮雲。

    有眼無耳朵。

    六月火邊坐。

    僧問。

    未審意旨如何。

    禮曰。

    家貧猶自可。

    路貧愁殺人。

    複有問。

    金剛經雲。

    一切善法。

    如何是善法。

    禮起行曰。

    上是天。

    下是地。

    中間坐底坐。

    立底立。

    喚什麼作善法。

    禮後老于四明瑞岩。

     王正言(禦諱)。

    為江西漕。

    久參晦堂不契。

    一日。

    問曰。

    得和尚甚深法者何人。

    堂曰。

    有雲岩新長老。

    王谒新。

    問曰。

    嘗聞三緣和合而生。

    又聞即死即生。

    何故有奪胎而生者。

    某實疑之。

    新曰。

    如正言作漕。

    随所至處即居其位。

    還疑否。

    曰。

    不疑。

    新曰。

    此既不疑。

    彼何疑耶。

    正言于言下領解。

     圓通秀。

    得天衣懷印證後。

    遍參至浮山。

    遠一見而器之。

    意欲收拾秀。

    示以九帶曰。

    我做九帶就。

    未嘗示人。

    汝試撿點看。

    秀已知來意。

    留偈便出。

    曰。

    撮得髻根牢即休。

    一朝何暇兩梳頭。

    大體還他肌骨好。

    不搽紅粉也風流。

     靈源清禅師。

    住太平。

    經由五祖。

    舉鎮州大蘿蔔因緣請判之。

    清末後雲。

    你等諸人親從鎮州來。

    便下座。

    演握清手曰。

    元來是我家裡人。

    又一老宿到五祖。

    祖門迎便問。

    靈雲見桃花作麼生。

    老宿厲聲曰。

    話在。

    演笑挽之歸方丈。

    清常謂學者曰。

    宗門正人難得。

    自離晦堂後。

    所見真正宗師。

    惟東山法兄一人而已。

    故書問無虛月。

    佛鑒辭祖。

    祖曰。

    何往。

    曰。

    太平。

    祖曰。

    甚善。

    尋繼席焉。

     九仙清。

    嗣慧日雅和尚。

    閑居徑山。

    佛日命清為座元。

    辭曰。

    一千七百大衆皆是英傑。

    安敢行立其前耶。

    堅不允。

    佛日曰。

    隻如舉一不得舉二。

    放過一著。

    落在第二。

    意作麼生。

    清曰。

    惺惺底惺惺。

    懵懂底懵懂。

    日曰。

    如何做徑山首座不得。

    遂與衆送歸寮。

     峨眉中峰民和尚。

    初講楞嚴經于成都。

    圓悟住昭覺。

    民常往入室。

    悟令于一切處作文彩已彰會。

    偶悟為衆說十玄談。

    僧舉曰。

    問君心印作何顔。

    悟曰。

    文彩已彰。

    民忽有省。

    求印可。

    悟示以本分鉗錘。

    民無開口處。

    一日。

    白悟曰。

    和尚勿舉話。

    待某說出看。

    悟曰。

    好。

    民曰。

    尋常拈槌豎拂。

    豈不是經中道。

    一切世界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悟笑曰。

    你元來在這裡作活計。

    悟複征之。

    民又曰。

    下喝敲床時。

    豈不是返聞聞自性。

    性成無上道。

    悟又曰。

    你豈不見經中道。

    妙性圓明。

    離諸名相。

    民于言下釋然。

    悟出蜀。

    住夾山。

    民亦罷講而至。

    悟夜參。

    舉。

    僧問岩頭。

    古帆未挂時如何。

    岩雲。

    後園驢吃草。

    民茫然不知落處。

    告悟。

    悟曰。

    你問我。

    民乃問。

    古帆未挂時如何。

    悟曰。

    庭前柏樹子。

    民遂大徹。

    未幾。

    悟舉民充座元。

    有偈曰。

    休誇四分罷楞嚴。

    按下雲頭徹底參。

    莫學亮公親馬祖。

    還如德峤訪龍潭。

    七年往返遊昭覺。

    三載翺翔上碧岩。

    今日煩充第一座。

    百花叢裡現優昙。

    民初訪無盡。

    于渚宮議論教乘。

    無盡大喜。

    之後。

    聞民充首座。

    無盡緻書于悟曰。

    民座主舍義學。

    開宗眼。

    如波斯珍寶滿船。

    遇風到岸矣。

    民一日謂悟曰。

    古人道。

    如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耳。

    老和尚還肯此語否。

    悟曰。

    你看争奈他何。

     白雲端。

    一日。

    室中舉。

    雲門示衆。

    如許大栗子。

    吃得幾個。

    衆下語皆不契。

    問演。

    演曰。

    懸羊頭。

    賣狗肉。

    端駭之。

    演嘗曰。

    我參二十年。

    今方識羞。

    後靈源聞。

    歎曰。

    好識羞兩字。

    因作正續銘。

    遂載銘中。

    有俗士投演出家。

    自曰舍緣。

    演曰。

    何謂舍緣。

    士曰。

    有妻子舍之。

    謂之舍緣。

    演曰。

    我也有個老婆。

    還信否。

    士默然。

    演乃頌曰。

    我有個老婆。

    出世無人見。

    晝夜共一處。

    自然有方便。

     聰和尚。

    住投子。

    年八十餘。

    監寺夜被人殺之。

    副寺白聰。

    聰曰。

    毋驚大衆。

    我已知其人。

    副寺聞官而吏至。

    聰如前語。

    吏曰。

    人安在。

    聰曰。

    老僧也。

    吏押聰系獄。

    時楊次公為憲。

    按行入州界。

    夢神人曰。

    州有肉身菩薩枉坐螺绁。

    楊即訪之。

    吏以聰事告楊。

    遂釋之。

    後經十年。

    有一行者患伽摩羅疾。

    而自首曰。

    向殺監寺者。

    我也。

    黃大守嘗與胡少汲書曰。

    公道學頗得力。

    治病之方。

    當深求禅悅。

    照破生死之根。

    則憂患淫怒無處安腳。

    疾既無根。

    枝葉無能為害。

    投子聰海會演。

    道行高重。

    不愧古人。

    皆可親近。

    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绮語。

    是增長無明種子也。

    聰老尤喜接高明士大夫。

    開懷論議。

    便穿得諸儒鼻孔。

    若于義理得宗趣。

    卻觀舊讀諸書。

    境界廓然。

    六通四辟。

    極省心力也。

    然有道之士。

    須志誠懇切歸向。

    古人所謂下人不精。

    不得其真。

    此非虛語。

    聰為明公所賞識者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