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授菩薩戒法
關燈
小
中
大
。
普于十方現在三寶。
恭敬供養。
頂禮合掌。
作如是白。
) 仰啟十方。
無邊無際。
諸世界中。
諸佛菩薩。
今于此中。
現有某甲菩薩。
于我某甲菩薩所。
乃至三說受菩薩戒。
我為作證。
惟願十方。
無邊無際。
諸世界中。
諸佛菩薩。
第一真聖。
于現不現。
一切時處。
一切有情。
皆現覺者。
于此某甲受戒菩薩。
亦為作證。
(如是三說)。
(次應複座。
為說十重戒相勸持)。
善男子聽。
菩薩有十無盡戒。
若有犯者。
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賢聖法。
汝應谛受。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殺生。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偷盜。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淫欲。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妄語。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酤酒。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自贊毀他。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悭。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嗔。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謗三寶藏。
能持不。
(答言能。
) 佛子。
受十無盡戒已。
其受者過度四魔。
越三界苦。
從生至生。
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
乃至成佛。
當知如是菩薩所受淨戒。
于餘一切所受淨戒。
最勝無上。
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除滅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于此菩薩律儀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分。
計分。
算分。
喻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薩俱起。
頂禮十方三寶。
清衆同稱)。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
(禮三寶畢。
受戒菩薩次應禮謝戒師。
及諸大衆。
恭敬而退。
) 重定授菩薩戒法 跋語 竊觀比丘受戒。
律有定式。
五部雖殊。
大同小異。
故應專遵四分。
削後竄之繁文。
菩薩受法。
經論各異。
梵網璎珞地持善戒。
以及心地觀等。
被機既别。
詳略互殊。
是以制旨教行等。
各抒己意。
增設科條。
雖辭美意詳。
并殚其緻。
然或義因文隐。
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
今梵網受法。
已失其傳。
僅存影略。
惟地持璎珞。
的可依承。
敬酌三家。
會成一式。
庶俾詳簡适中。
而授者受者。
皆得明白簡易。
以免紊雜之過耳。
時崇祯四年辛未季秋古吳智旭謹識 比丘(伴霞。
維靜)施洋銀(二一)圓共刻此卷連圈計字一千八百四十二個。
同治十三年春三月金陵刻經處識
普于十方現在三寶。
恭敬供養。
頂禮合掌。
作如是白。
) 仰啟十方。
無邊無際。
諸世界中。
諸佛菩薩。
今于此中。
現有某甲菩薩。
于我某甲菩薩所。
乃至三說受菩薩戒。
我為作證。
惟願十方。
無邊無際。
諸世界中。
諸佛菩薩。
第一真聖。
于現不現。
一切時處。
一切有情。
皆現覺者。
于此某甲受戒菩薩。
亦為作證。
(如是三說)。
(次應複座。
為說十重戒相勸持)。
善男子聽。
菩薩有十無盡戒。
若有犯者。
非菩薩行。
失四十二賢聖法。
汝應谛受。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殺生。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偷盜。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淫欲。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妄語。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酤酒。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自贊毀他。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悭。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嗔。
能持不。
(答言能。
) 從今身。
至佛身。
于其中間。
不得故謗三寶藏。
能持不。
(答言能。
) 佛子。
受十無盡戒已。
其受者過度四魔。
越三界苦。
從生至生。
不失此戒。
常随行人。
乃至成佛。
當知如是菩薩所受淨戒。
于餘一切所受淨戒。
最勝無上。
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除滅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于此菩薩律儀戒。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數分。
計分。
算分。
喻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薩俱起。
頂禮十方三寶。
清衆同稱)。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
(禮三寶畢。
受戒菩薩次應禮謝戒師。
及諸大衆。
恭敬而退。
) 重定授菩薩戒法 跋語 竊觀比丘受戒。
律有定式。
五部雖殊。
大同小異。
故應專遵四分。
削後竄之繁文。
菩薩受法。
經論各異。
梵網璎珞地持善戒。
以及心地觀等。
被機既别。
詳略互殊。
是以制旨教行等。
各抒己意。
增設科條。
雖辭美意詳。
并殚其緻。
然或義因文隐。
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
今梵網受法。
已失其傳。
僅存影略。
惟地持璎珞。
的可依承。
敬酌三家。
會成一式。
庶俾詳簡适中。
而授者受者。
皆得明白簡易。
以免紊雜之過耳。
時崇祯四年辛未季秋古吳智旭謹識 比丘(伴霞。
維靜)施洋銀(二一)圓共刻此卷連圈計字一千八百四十二個。
同治十三年春三月金陵刻經處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