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受歲經
關燈
小
中
大
賢比丘觀而知。
我住惡求與惡求俱。
彼當不喜悅。
彼便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當不住惡求與惡求俱。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行。
見已樂行。
猶若諸賢。
有眼之士持極淨鏡自用觀面。
此諸賢。
有眼之士自見面塵垢便不喜悅。
彼便進欲除此垢。
諸賢。
有眼之士不自見面有塵垢。
彼便悅喜清淨。
自見已樂行。
如是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為住惡求與惡求俱。
彼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當不住惡求不與惡求俱。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住。
見已樂行。
如是住染欲。
不住不染欲。
如是住嗔恨。
不住不嗔恨。
如是住悭嫉不舍。
不住不悭嫉不舍。
如是住谀谄幻。
不住不谀谄幻。
如是住無羞無恥。
不住不無羞不無恥。
如是住恚結口言恚結。
不住不恚結口言恚結。
比丘語已還報其言。
不住比丘語已不還報。
比丘語已向多人說。
不住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
比丘語已而诽說。
不住比丘語已不诽說。
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
不住各各所說不外說之。
嗔恨不住不嗔恨。
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
不住不與惡知識俱。
不與惡伴俱。
不知恩潤不知反複。
不住不無恩潤不無反複。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住不知恩潤不知反複。
彼便不喜悅。
彼便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住不無恩潤。
住不無反複。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行。
自見已樂行。
猶若諸賢有眼之士持清淨鏡自照面。
此諸賢。
有眼之士自見面有塵垢。
彼便不喜悅便進欲止。
此諸賢。
此有眼之士。
不自見面有塵垢。
彼即喜悅清淨。
自見已樂行。
如是諸賢。
比丘觀而知。
住不恩潤反複。
彼便不喜悅即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當我住不無恩潤不無反複。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行。
自見已樂行。
樂行已悅喜。
悅喜已身信行身信行已知安樂。
安樂已意定。
意定已知如真見如真。
知見如真已無厭。
無厭已無染。
無染已解脫。
解脫已得解脫知。
生已盡梵行已成。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賢者目揵連如是說。
彼諸比丘聞尊者目揵連所說。
歡喜而樂。
佛說受歲經 此經。
丹藏則名受歲經。
而丹有宋無。
宋藏則名受新歲經。
而宋有丹無。
按二經皆雲法護譯。
名雖少似義乃大别。
則未知其孰是孰非。
又何二藏互有無耶。
今按。
開元錄重譯錄中容函之内。
有受歲經竺法護譯雲。
與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初同本異譯。
單譯錄中竟函之内。
有新歲經竺昙無蘭晉雲法正譯。
注中有雲。
中含大本無此等經故編于此。
今撿丹受歲經。
與彼中含二十三卷大同。
則真是容函重譯受歲經耳。
宋本受新歲經。
與彼中含全别。
而與竟函名新歲經者。
在文雖異大旨無殊。
似是彼經之異譯耳。
然今此容函宋藏受新歲經。
與彼竟函新歲經。
以為單譯耶。
則何有廣略之殊譯人之異。
又此何編于重譯中耶。
以為重譯耶。
則彼何列于單譯中耶。
此須待勘。
今且欲類聚以待賢哲。
故移受新歲經編于竟函。
此容函中取此丹藏經。
為真本焉。
我住惡求與惡求俱。
彼當不喜悅。
彼便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當不住惡求與惡求俱。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行。
見已樂行。
猶若諸賢。
有眼之士持極淨鏡自用觀面。
此諸賢。
有眼之士自見面塵垢便不喜悅。
彼便進欲除此垢。
諸賢。
有眼之士不自見面有塵垢。
彼便悅喜清淨。
自見已樂行。
如是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為住惡求與惡求俱。
彼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當不住惡求不與惡求俱。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住。
見已樂行。
如是住染欲。
不住不染欲。
如是住嗔恨。
不住不嗔恨。
如是住悭嫉不舍。
不住不悭嫉不舍。
如是住谀谄幻。
不住不谀谄幻。
如是住無羞無恥。
不住不無羞不無恥。
如是住恚結口言恚結。
不住不恚結口言恚結。
比丘語已還報其言。
不住比丘語已不還報。
比丘語已向多人說。
不住比丘語已不向多人說。
比丘語已而诽說。
不住比丘語已不诽說。
各各有所說而外說之。
不住各各所說不外說之。
嗔恨不住不嗔恨。
而廣與惡知識俱與惡伴俱。
不住不與惡知識俱。
不與惡伴俱。
不知恩潤不知反複。
不住不無恩潤不無反複。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住不知恩潤不知反複。
彼便不喜悅。
彼便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我住不無恩潤。
住不無反複。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行。
自見已樂行。
猶若諸賢有眼之士持清淨鏡自照面。
此諸賢。
有眼之士自見面有塵垢。
彼便不喜悅便進欲止。
此諸賢。
此有眼之士。
不自見面有塵垢。
彼即喜悅清淨。
自見已樂行。
如是諸賢。
比丘觀而知。
住不恩潤反複。
彼便不喜悅即進欲止。
此諸賢。
比丘觀而知。
當我住不無恩潤不無反複。
彼便喜悅清淨白。
佛世尊境界行。
自見已樂行。
樂行已悅喜。
悅喜已身信行身信行已知安樂。
安樂已意定。
意定已知如真見如真。
知見如真已無厭。
無厭已無染。
無染已解脫。
解脫已得解脫知。
生已盡梵行已成。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
賢者目揵連如是說。
彼諸比丘聞尊者目揵連所說。
歡喜而樂。
佛說受歲經 此經。
丹藏則名受歲經。
而丹有宋無。
宋藏則名受新歲經。
而宋有丹無。
按二經皆雲法護譯。
名雖少似義乃大别。
則未知其孰是孰非。
又何二藏互有無耶。
今按。
開元錄重譯錄中容函之内。
有受歲經竺法護譯雲。
與中阿含經第二十三卷初同本異譯。
單譯錄中竟函之内。
有新歲經竺昙無蘭晉雲法正譯。
注中有雲。
中含大本無此等經故編于此。
今撿丹受歲經。
與彼中含二十三卷大同。
則真是容函重譯受歲經耳。
宋本受新歲經。
與彼中含全别。
而與竟函名新歲經者。
在文雖異大旨無殊。
似是彼經之異譯耳。
然今此容函宋藏受新歲經。
與彼竟函新歲經。
以為單譯耶。
則何有廣略之殊譯人之異。
又此何編于重譯中耶。
以為重譯耶。
則彼何列于單譯中耶。
此須待勘。
今且欲類聚以待賢哲。
故移受新歲經編于竟函。
此容函中取此丹藏經。
為真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