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關燈
差少。

    亦生彼刹。

    惟不能前至佛所。

    方入邊地見七寶城。

    即入其中。

    于蓮華中生。

    受身自然長大。

    飲食亦皆自然。

    其快樂如忉利天人。

    惟于城中經五百歲。

    不得見佛不聞經法。

    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無由供養于佛。

    修習菩薩功德。

    以此為苦示其小谪。

    是故彼刹名為胎生。

    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

    若有衆生信受經法。

    奉持齋戒作諸功德。

    至心回向。

    命終即于七寶池中蓮華中生。

    跏趺而坐。

    須臾之間。

    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

    安得名為胎生。

    他方諸大菩薩。

    發心欲見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聲聞。

    恭敬供養。

    命終徑于極樂世界七寶蓮華中化生。

    自然即時見佛。

    安得名為胎生。

     菩薩往生分第五十四 彌勒複白佛言。

    世尊。

    于此世界。

    有幾何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阿彌陀佛刹。

    佛言。

    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

    不退轉地菩薩。

    往生彼刹。

    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央數佛。

    以此如彌勒者。

    皆當作佛。

    及諸小菩薩。

    及修習少功德者。

    不可勝計。

    皆當往生。

    不但我刹諸菩薩等往生于彼。

    他方佛刹亦複如是。

    其第一佛名光遠照。

    有八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二佛名寶藏。

    有九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三佛名無量音。

    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第四佛名無極光明。

    有二百五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五佛名龍勝。

    有六百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六佛名勇光。

    有萬四千菩薩。

    皆當往生。

    第七佛名具足交絡。

    有十四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八佛名離垢光。

    有八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九佛名德首。

    有八百一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十佛名妙德山。

    有萬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十一佛名慧辯。

    有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十二佛名無上華。

    有無數不可稱計菩薩。

    其地皆不退轉。

    智慧勇猛。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于七日中。

    即能攝取百千億劫。

    大士所修堅固之法。

    斯等菩薩皆當往生。

    第十三佛名樂大妙音。

    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

    諸小菩薩及比丘等。

    不可稱計。

    皆當往生。

    不特此十四刹中。

    諸菩薩衆皆當往生。

    十方無量佛刹中。

    其往生者甚多。

    無數不可複計。

    我但說十方無央數佛名号。

    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況其菩薩當往生者。

    今為汝等。

    乃略言之。

     聞法因緣分第五十五 佛言。

    世間人民前世為善。

    乃得聞阿彌陀佛名号功德。

    若慈心喜悅志意清淨。

    毛發聳然淚即出者。

    皆前世嘗行佛道。

    或他方佛所。

    嘗為菩薩固非凡人。

    若不信心。

    亦不信佛語者。

    乃惡道中來。

    餘殃未盡。

    愚癡不解。

    未當解脫。

    多有菩薩。

    欲聞此經而不得聞。

    若得聞者。

    于無上道永不退轉。

    故當信受讀誦如說修行。

    吾今為汝等說此經典。

    令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

    與一切所有所當為者。

    必勉為之。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百歲。

    衆生值遇無不得度。

    若有衆生。

    于此經典書寫供養。

    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乃至晝夜思惟佛刹。

    及佛身功德。

    臨壽終時。

    佛與聖衆現其人前。

    經須臾間。

    即生彼刹。

     正法難聞分第五十六 佛言。

    佛世難值。

    正法難聞。

    如來所言必應從順。

    于此經典作大守護。

    為諸衆生長夜利益。

    超生淨刹永離五趣。

    爾時世尊。

    複說偈言。

     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欽奉諸如來故有因緣聞此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讀誦贊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往生決定徑歸極樂刹 上品上生複何疑皆賴平時修積力 彼佛刹樂無邊際惟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緣覺滿世間盡其神智莫能測 假使長壽諸衆生命住無數俱胝劫 稱贊如來功德身究竟淺智不能盡 大聖法王宣妙法濟度一切脫沉淪 若有受持揚說者真是菩提殊勝友 佛說是經已時。

    彌勒菩薩。

    長老阿難。

    諸菩薩聲聞。

    及十方來諸大衆。

    靡不喜悅。

    信受奉行。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右龍舒居士王虛中日休。

    校正四譯經文。

    析為五十六分。

    無量壽尊因地果海。

    綸次煥然。

    安樂世界真景佳緻。

    皎如指掌。

    披卷詳閱。

    端坐靜思。

    則七寶莊嚴。

    混成宇宙。

    聖賢海會。

    聲教儀刑。

    密移于此土矣。

    大哉壽尊之願力。

    奇哉淨域之境象。

    美哉虛中之盛心也。

    第十四分增入。

    阿阇世王太子。

    與五百長者子一段緣起。

    則知如來法門廣大。

    不拒來者。

    凡具是志。

    歸斯受之。

    不意法藏之後。

    複見此人。

    塵劫之外。

    淨刹相望。

    彼既丈夫我亦爾。

    不應自輕而退屈。

    後學之士睹斯記莂。

    甯無聞風而興起者乎。

    至第三十九分則現在會中。

    二法王子。

    曠劫精勤。

    位鄰等妙。

    次補佛處。

    掌握化權。

    一曰普光功德山王。

    二曰善住功德寶王。

    後無央劫相繼出興。

    到此則安樂舊号。

    轉而為衆寶善集莊嚴矣。

    此則備見于他經。

    約其依報住處。

    蓋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宮。

    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

    其第三十二分。

    二法王子。

    于彼佛土。

    智慧威神。

    德業輝光。

    最為第一。

    入則坐侍正論。

    出則揚化他方。

    于彼刹中不失現在。

    故圓通大士。

    元住海山。

    璎珞童子。

    曾紹祖位。

    法起于此。

    願輪與彼行海。

    雖未之逮。

    而實有志焉。

    方法藏菩薩之發是願也。

    先佛世尊。

    勉而謂曰。

    譬如大海。

    一人鬥量。

    曆劫不止。

    尚可見底。

    況人志心求道。

    精進不止。

    何求不得。

    何願不遂。

    至哉斯言。

    與今釋尊所以勸駕。

    阿阇王子。

    五百同盟之意。

    則一而已矣。

    然第六分中。

    尚有一字阙文。

    所當校正而增修者。

    案釋尊所述。

    無量壽如來。

    本起因地。

    正以然燈出興之時。

    為彼佛發心起行。

    劫數久近之準。

    蓋溯然燈而上。

    經涉五十三重過量劫數。

    乃至古佛世自在王。

    則然燈以往。

    當更增次前二字以别之。

    然後知其世數懸遠。

    位序著明。

    若但言次有某佛。

    則是沿然燈而下。

    所曆劫數四十九重。

    方至世自在王。

    則佛出之後先。

    發心之久近。

    舛誤多矣。

    故愚以謂。

    當于光遠佛以上。

    各加一前字。

    共加五十二前字。

    則五十三覺皇興世之序。

    無量壽如來因地之的。

    時分條理。

    井然不紊。

    事相颠末。

    了無舛差。

    傳之久遠。

    以诏無窮。

    真可以會人天于聖域。

    閉惡道于永劫矣。

    餘得此書。

    喜不能寐。

    手不停披。

    但讀至此猶有遺恨。

    是用齋心炷熏。

    對越玄元聖母。

    及紫府先生。

    白華老人。

    而題其後焉。

    虛中居士。

    神遷淨域。

    必已位登上地。

    天眼智證。

    必已洞燭。

    此間九原。

    可作同聲相應。

    必有契于斯文。

    淳祐己酉建日除夕。

    海山舊住空常氏法起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