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是等天諸天人。
各持百千香華。
百千音樂轉相倍勝。
自空而降。
皆以前後次序更相開避。
供養佛及菩薩聲聞之衆。
聽佛說法散諸香花。
奏諸音樂。
諸天人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
有未得斯陀含道者。
有未得阿那含道者。
有未得阿羅漢道者。
有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
聞佛說法即心開意解。
随所未得而自得之。
當此之時。
熙然歡喜不可勝言。
十方聽法分第三十一 佛言。
其次東方恒河沙數諸佛。
各遣無量無數菩薩。
及無量無數聲聞之衆。
持諸香華幢幡寶蓋。
種種供具前以獻佛。
各禮足已。
稱贊寶刹功德莊嚴。
聽說妙法皆大喜悅。
作禮而去。
其次南方世界。
恒河沙數諸佛。
各遣無量無數聲聞。
及無量無數聲聞之衆。
持諸香華幢幡寶蓋。
種種供具前以獻佛。
各禮足已。
稱贊寶刹功德莊嚴。
聽說妙法皆大喜悅。
作禮而去。
其次西方北方。
曰隅上下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
複說偈言。
東方諸世界數若恒河沙 一一世界中聲聞與菩薩 無量複無數各發最勝心 持諸妙供養往獻阿彌陀 南西北四隅上下亦如是 悉皆供獻已旋繞懷愛敬 贊歎大福田最上複希有 皆由宿願弘精進無窮極 究達神通慧遊入勝法門 具足功德寶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 莊嚴極樂刹威神叵思議 曠蕩已無邊佛刹絕無比 稱贊既如是欽慕不能已 複以天妙花散空成寶蓋 縱廣百由旬色相愈新麗 假茲伸供養自喜還自慶 願我積衆善緻我刹亦然 先了諸法性夢幻本來空 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 如是寶刹者何憂不可成 爾時佛慈悲開導一切心 神通化大光從佛面門出 四散數無窮普照億佛刹 人天鹹睹已還歸佛髻中 時會諸有情敬歎未曾有 願與沉淪者盡證菩提道 觀音發問分第三十二 爾時佛說此偈已。
會中有觀自在菩薩。
即從座起。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
以何因緣。
阿彌陀佛于其面門。
放無量光照諸佛刹。
惟願世尊方便解說。
令諸衆生及他方菩薩。
聞是語已心生解悟。
于佛菩提志樂趣求。
永無退轉。
佛言。
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彼佛如來于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
為菩薩時。
發大誓言。
我于未來世成佛時若有十方世界。
無央數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聞我名号。
或頂禮憶念或稱贊歸依。
或香花供養。
如是衆生速生我刹。
見此光明即得解脫。
若諸菩薩見此光明。
即得授記證不退位。
手持香華及諸供具。
往十方無邊佛刹。
供養諸佛而作佛事。
增益功德。
經須臾頃複還本刹。
是故光明而入佛頂。
菩薩出供分第三十三 佛言。
阿彌陀佛刹中。
諸菩薩承佛威神。
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
供養諸佛。
随心所欲。
花香妓樂。
衣蓋幢幡。
無數供養之具。
自然化現在前。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辄以奉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
或欲獻花者。
即于空中化成花蓋。
小者周圓四十裡。
或五十裡。
或六十裡。
如是展轉漸大。
有至于六百萬裡。
名随其小大停于空中。
以成圓象勢皆下向以成供養。
光色照耀香氣普薰。
不可勝言。
既已用已。
随其前後以次化沒。
諸菩薩複于空中共奏天樂。
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聽受經法喜悅無量。
既供養已忽然輕舉。
還至本刹猶為未食之前。
菩薩功德分第三十四 佛言。
阿彌陀佛刹中諸菩薩衆。
容貌柔和相好具足。
禅定智慧通達無礙。
神通威德無不滿足。
深入法門得無生忍。
諸菩薩道究竟明了。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
安住寂靜盡般涅槃。
深入正慧無複餘習。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
所言誠谛深入義味。
敷演正法廣度有情。
除彼一切煩惱之患。
等觀三界空無所有。
知一切法悉皆寂滅。
無相無為無因無果。
無取無舍無縛無脫。
去諸分别遠離颠倒。
堅固不動如須彌山。
智慧明了如日月朗。
廣大如海出功德寶。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如虛空無邊不障一切故。
如蓮華出水離一切染故。
如雷音震響出法音故。
如雲叆叇降法雨故。
如風動樹長菩提芽故。
如牛王聲異衆牛故。
如龍象威難可測故。
如良馬行乘無失故。
如師子座離怖畏故。
如尼拘陀樹覆蔭大衆故。
如優昙缽華難值遇故。
如金剛杵破邪山故。
如梵王身生梵衆故。
如金翅鳥勝毒龍故。
如空中禽無住迹故。
如雪山照功德淨故。
如慈氏觀法界等故。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
常欲廣說志無疲倦。
擊法鼓建法幢。
曜慧日除癡暗。
修六和敬常為師導。
為世燈明最勝福田。
拔諸欲刺以安群生。
功德殊勝莫不尊重。
恭敬供養無量諸佛。
常為諸佛所共贊歎。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
及不生不滅諸三昧門。
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阿難。
彼諸菩薩。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我但為汝舉要言之。
若廣說者雖曆一劫不能窮盡。
泥洹去者分第三十五 爾時座中有阿逸多菩薩。
即從座起。
合掌問佛。
阿彌陀佛刹中諸聲聞。
有般泥洹者否。
佛言。
此四天下星汝見之否。
答雲。
皆已見之。
佛言。
如大目犍連飛行四天下。
一日一夜可盡知其星數。
彼刹聲聞之衆。
尚百千億倍。
于四天下星。
不可盡知其數。
其一聲聞般泥洹者。
猶如大海減去一渧不覺其少。
其般泥洹者數雖衆多。
猶如大海減去一溪之水亦不覺其少。
雖般泥洹者及無央數。
其現在者與新得聲聞者。
其數亦無量無極。
猶如大海減一恒河之水而不覺其少。
使天下諸水皆入于海。
亦不能覺海水增多。
所以者何。
以海為天下諸水之王。
容納無窮。
彼佛刹中亦複如是。
使十方無央數佛刹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皆往生其中。
亦不能覺彼刹人數增多。
所以者何。
以彼刹獨冠于十方無央數佛刹。
而至廣至大曠若無邊。
所以者何。
本其為菩薩時。
志願廣大精進不懈。
積德無窮故能如是。
光明大小分第三十六 佛言。
阿彌陀佛。
與其刹中諸菩薩聲聞。
頂中光明各有大小。
諸聲聞頂中光明各照七丈。
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裡。
有二菩薩尊為第一。
其一名觀世音。
一名大勢至。
常在佛側坐侍政論。
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
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
神
各持百千香華。
百千音樂轉相倍勝。
自空而降。
皆以前後次序更相開避。
供養佛及菩薩聲聞之衆。
聽佛說法散諸香花。
奏諸音樂。
諸天人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
有未得斯陀含道者。
有未得阿那含道者。
有未得阿羅漢道者。
有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
聞佛說法即心開意解。
随所未得而自得之。
當此之時。
熙然歡喜不可勝言。
十方聽法分第三十一 佛言。
其次東方恒河沙數諸佛。
各遣無量無數菩薩。
及無量無數聲聞之衆。
持諸香華幢幡寶蓋。
種種供具前以獻佛。
各禮足已。
稱贊寶刹功德莊嚴。
聽說妙法皆大喜悅。
作禮而去。
其次南方世界。
恒河沙數諸佛。
各遣無量無數聲聞。
及無量無數聲聞之衆。
持諸香華幢幡寶蓋。
種種供具前以獻佛。
各禮足已。
稱贊寶刹功德莊嚴。
聽說妙法皆大喜悅。
作禮而去。
其次西方北方。
曰隅上下亦複如是。
爾時世尊。
複說偈言。
東方諸世界數若恒河沙 一一世界中聲聞與菩薩 無量複無數各發最勝心 持諸妙供養往獻阿彌陀 南西北四隅上下亦如是 悉皆供獻已旋繞懷愛敬 贊歎大福田最上複希有 皆由宿願弘精進無窮極 究達神通慧遊入勝法門 具足功德寶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 莊嚴極樂刹威神叵思議 曠蕩已無邊佛刹絕無比 稱贊既如是欽慕不能已 複以天妙花散空成寶蓋 縱廣百由旬色相愈新麗 假茲伸供養自喜還自慶 願我積衆善緻我刹亦然 先了諸法性夢幻本來空 次度諸衆生遠大無窮極 如是寶刹者何憂不可成 爾時佛慈悲開導一切心 神通化大光從佛面門出 四散數無窮普照億佛刹 人天鹹睹已還歸佛髻中 時會諸有情敬歎未曾有 願與沉淪者盡證菩提道 觀音發問分第三十二 爾時佛說此偈已。
會中有觀自在菩薩。
即從座起。
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
以何因緣。
阿彌陀佛于其面門。
放無量光照諸佛刹。
惟願世尊方便解說。
令諸衆生及他方菩薩。
聞是語已心生解悟。
于佛菩提志樂趣求。
永無退轉。
佛言。
汝當谛聽吾為汝說。
彼佛如來于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
為菩薩時。
發大誓言。
我于未來世成佛時若有十方世界。
無央數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聞我名号。
或頂禮憶念或稱贊歸依。
或香花供養。
如是衆生速生我刹。
見此光明即得解脫。
若諸菩薩見此光明。
即得授記證不退位。
手持香華及諸供具。
往十方無邊佛刹。
供養諸佛而作佛事。
增益功德。
經須臾頃複還本刹。
是故光明而入佛頂。
菩薩出供分第三十三 佛言。
阿彌陀佛刹中。
諸菩薩承佛威神。
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
供養諸佛。
随心所欲。
花香妓樂。
衣蓋幢幡。
無數供養之具。
自然化現在前。
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辄以奉佛及諸菩薩聲聞之衆。
或欲獻花者。
即于空中化成花蓋。
小者周圓四十裡。
或五十裡。
或六十裡。
如是展轉漸大。
有至于六百萬裡。
名随其小大停于空中。
以成圓象勢皆下向以成供養。
光色照耀香氣普薰。
不可勝言。
既已用已。
随其前後以次化沒。
諸菩薩複于空中共奏天樂。
以微妙音歌歎佛德。
聽受經法喜悅無量。
既供養已忽然輕舉。
還至本刹猶為未食之前。
菩薩功德分第三十四 佛言。
阿彌陀佛刹中諸菩薩衆。
容貌柔和相好具足。
禅定智慧通達無礙。
神通威德無不滿足。
深入法門得無生忍。
諸菩薩道究竟明了。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
安住寂靜盡般涅槃。
深入正慧無複餘習。
依佛所行七覺聖道。
修行五眼照真達俗。
辯才總持自在無礙。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
所言誠谛深入義味。
敷演正法廣度有情。
除彼一切煩惱之患。
等觀三界空無所有。
知一切法悉皆寂滅。
無相無為無因無果。
無取無舍無縛無脫。
去諸分别遠離颠倒。
堅固不動如須彌山。
智慧明了如日月朗。
廣大如海出功德寶。
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如虛空無邊不障一切故。
如蓮華出水離一切染故。
如雷音震響出法音故。
如雲叆叇降法雨故。
如風動樹長菩提芽故。
如牛王聲異衆牛故。
如龍象威難可測故。
如良馬行乘無失故。
如師子座離怖畏故。
如尼拘陀樹覆蔭大衆故。
如優昙缽華難值遇故。
如金剛杵破邪山故。
如梵王身生梵衆故。
如金翅鳥勝毒龍故。
如空中禽無住迹故。
如雪山照功德淨故。
如慈氏觀法界等故。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
常欲廣說志無疲倦。
擊法鼓建法幢。
曜慧日除癡暗。
修六和敬常為師導。
為世燈明最勝福田。
拔諸欲刺以安群生。
功德殊勝莫不尊重。
恭敬供養無量諸佛。
常為諸佛所共贊歎。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
及不生不滅諸三昧門。
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阿難。
彼諸菩薩。
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我但為汝舉要言之。
若廣說者雖曆一劫不能窮盡。
泥洹去者分第三十五 爾時座中有阿逸多菩薩。
即從座起。
合掌問佛。
阿彌陀佛刹中諸聲聞。
有般泥洹者否。
佛言。
此四天下星汝見之否。
答雲。
皆已見之。
佛言。
如大目犍連飛行四天下。
一日一夜可盡知其星數。
彼刹聲聞之衆。
尚百千億倍。
于四天下星。
不可盡知其數。
其一聲聞般泥洹者。
猶如大海減去一渧不覺其少。
其般泥洹者數雖衆多。
猶如大海減去一溪之水亦不覺其少。
雖般泥洹者及無央數。
其現在者與新得聲聞者。
其數亦無量無極。
猶如大海減一恒河之水而不覺其少。
使天下諸水皆入于海。
亦不能覺海水增多。
所以者何。
以海為天下諸水之王。
容納無窮。
彼佛刹中亦複如是。
使十方無央數佛刹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皆往生其中。
亦不能覺彼刹人數增多。
所以者何。
以彼刹獨冠于十方無央數佛刹。
而至廣至大曠若無邊。
所以者何。
本其為菩薩時。
志願廣大精進不懈。
積德無窮故能如是。
光明大小分第三十六 佛言。
阿彌陀佛。
與其刹中諸菩薩聲聞。
頂中光明各有大小。
諸聲聞頂中光明各照七丈。
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裡。
有二菩薩尊為第一。
其一名觀世音。
一名大勢至。
常在佛側坐侍政論。
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
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