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八

關燈
處其中。

    是故名曰迦陵竹園。

     化舍利弗目連品第二十七 佛未入摩竭國時。

    國民豐富饒美飲食。

    作樂倡伎常歡不廢。

    夙夜遊戲。

    佛适入國。

    羅閱隻城晝夜寂寞。

    誦聲濟濟。

    齊戒讀經。

    舍世俗樂如棄糞除。

    唯佛是尊。

    聽經行法不舍三寶。

    佛有沙門名曰安陛。

    遣行宣法開化未聞。

    五濁之世人心荒迷不達至真。

    入城分衛。

    衣服整齊威儀禮節。

    不失常法行步安詳。

    因是使人見之心悅。

    時舍利弗本字優波替。

    而遙見之心中欣然。

    自心念言。

    我學來久。

    未曾睹此沙門。

    衣服禮節安詳齊整。

    不失儀節。

    試往問之。

    所奉何道。

    吾常意疑當有異聞。

    殊妙之道未必齊此。

    往問比丘。

    所事何道。

    誰為師主。

    願聞其志。

    比丘知意。

    即說偈言。

     吾師三界尊  有三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衆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鮮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及本源  乃名曰沙門 志根一道業  虛寂無所為 遊神安靜寞  修善與冥期 安陛沙門答曰。

    吾所事師。

    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

    四等四恩行無蓋哀。

    奉無極慈欲度一切。

    積功累德不可稱載。

    一生補處在兜術天。

    降神現存。

    寄迦維羅衛國夫人之胎。

    如日現水。

    生行七步。

    天地大動。

    瑞三十二。

    稱己聖者。

    三界皆苦。

    吾當度之。

    釋梵四天王鹹來啟受九龍浴身。

    其德無量。

    粗舉其要。

    非吾螢燭所歎能得究悉。

    亦非心口之所言思。

    是吾大師天人之尊。

    于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猶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開淨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

    如冥睹明。

    口言善哉。

    昔來抱疑。

    又吾好學。

    八歲從師。

    至年十六靡不周綜。

    行遍天下十六大國。

    自謂已達。

    今乃聞異無上正真。

    得吾本願。

    今佛所在。

    答曰。

    在迦陵竹園。

    将諸弟子往詣佛所。

    稽首足下問訊至尊。

    身堕愚冥迷惑曆載。

    不得咨受。

    今乃奉聖無極大道。

    願聽出家得為比丘受成就戒。

    佛言善哉。

    呼比丘來。

    頭發自堕袈裟著身。

    佛為說經分别諸法。

    十二根本坦然意達。

    漏盡意解得無著果。

    前白佛言。

    吾有同學。

    俗字拘律。

    今名目連。

    少小相順。

    要有至真以相開示。

    今已蒙濟。

    彼沒塵垢未得拔出。

    承尊聖旨往開示之。

    佛言善哉。

    宜知是時。

    勿得稽留。

    時舍利弗稽首佛足。

    辭出入城求目揵連。

    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裡街曲裡巷。

    舍利弗趣之。

    目連睹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

    問之所以。

    被服變改有何異見。

    答曰。

    學人無常唯從大明。

    吾學積年不值大聖。

    今乃遇之無上大道。

    欣慶無量故來相求。

    同其道味累劫無窮。

    目連答曰。

    是非小事。

    善共思惟。

    舍利弗曰。

    無須重言。

    吾厭從事不複欲聞。

    假喻言之。

    人有珍妙施。

    有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英。

    複欲反求帛祠為珠。

    非身所欲。

    目連答曰。

    仁智勝我。

    常兄事卿。

    必不相誤。

    便當同志将吾受訓。

    稽首至尊。

    時舍利弗與目揵連俱。

    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退坐一面。

    叉手白佛。

    違曠侍省沉沒塵垢。

    今乃奉觐。

    願為沙門啟受法律。

    佛言善哉。

    即除澡瓶鹿衣杖具。

    佛呼比丘來。

    頭發自堕袈裟著身。

    為說正谛漏盡意解。

    所作已辦成無著果。

    佛言。

    此二人等往古世時。

    誓供養我。

    待吾道成侍衛左右。

    今乃相值。

    本有千弟子。

    得舍利弗目連二百五十人。

    合一千二百五十比丘。

    一時所度。

    時王遙聞子得佛道。

    已來六年。

    王念佛已心中悲喜。

    饑虛欲睹。

    有一梵志名優陀耶。

    聰明智慧。

    本侍菩薩常得其意。

    王告憂陀。

    往請迎佛。

    問訊。

    别闊以來十有二年。

    夙夜愁戚不舍其心。

    思一相見如複更生。

    優陀耶受教。

    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具以王意白佛。

    憂陀耶。

    見佛諸天釋梵歸禮一切受命。

    前白佛言。

    願得出家以為沙門。

    佛言。

    呼比丘來。

    頭發自堕便成沙門。

    得羅漢道。

    佛時所度。

    其餘前後得道不可稱計。

    佛自念曰。

    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

    今正應還。

    設若還國無所感動于事不宜所化甚鮮。

    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

    往顯示神足知佛欲往。

    乃解道尊鹹共渴仰。

    發起道心所度乃多。

     優陀耶品第二十八 爾時世尊告優陀耶。

    佛本出家與父母誓。

    若得佛道還度父母。

    今已得佛道德已成。

    必當還國不違本誓。

    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

    乃如吾身已成大道。

    弟子尚爾。

    況佛威德巍巍無量。

    爾乃信受。

    優陀受教。

    神足飛行經遊虛空。

    往到本國迦維羅衛。

    城上虛空現無數變。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水不濕身。

    火無所傷。

    七現七沒從東沒地出于西方。

    西沒東出。

    南沒北出。

    北沒南出。

    行空如鳥。

    沒地如水。

    履水如地。

    王及臣民莫不欣喜。

    乃知道尊。

    于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變 常愍蜎蜚類  勤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還緻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适成佛道時  辄降魔官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欲無餘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緻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于佛前  變化随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幹品  踴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将無是神祇  地出何怪爾 此形姓為誰  本從何得來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于今  未曾睹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衆生 恭勤無數劫  于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衆惡  為王太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