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曜經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鹹宣諸書名 吾不知本末
皆達此衆書 故複示入學
不敢觀其頂 惟睹人禮拜
雲何令大聖 宣諸書衆數
天中天過天 諸天中最上
至尊無等倫 在世不可喻
以是威神故 嚴淨用善權
誰能及清明 皆度諸世間
時一萬童子。
與菩薩俱在師所學。
見菩薩威德建大聖慧。
分别書字而宣之曰。
其言無者。
宣于無常苦空非我之音。
其言欲者。
出淫怒癡諸貪求音。
其言究者。
出悉本末真淨之音。
其言行者。
出無數劫奉修道音。
其言不者。
出不随衆離名色之音。
其言亂者。
出除濁源生死淵音。
其言施者。
出布施戒慧明正音。
其言縛者。
出解刑獄考治行音。
其言燒者。
出燋燒罪塵勞欲音。
其言信者。
出信精進定智慧音。
其言殊者。
出超越聖無上道音。
其言如者。
出于如來無所壞音。
其言寂者。
出觀寂然法惔怕音。
其言沒者。
出消嗔厭诤訟之音。
其言作者。
出罪福報從行受音。
其言智者。
出一切智慧無壞音。
其言魔者。
出降魔力及官屬音。
其言害者。
出棄自大邪見之音。
其言逝者。
出于正法無愦亂音。
其言止者。
出世俗力無畏之音。
其言生者。
出度衆苦老病死音。
其言意者。
出意堅強獨步三界音。
其言法者。
以法等禦救濟周旋往反之音。
其言歎者。
出随所願開化諸音。
其言難者。
出除八難罪殃之音。
其言盡者。
出于盡滅無所生音。
其言處者。
出消處所颠倒之音。
其言慧者。
出智慧聖無挂礙音。
其言是者。
出歸善惡殃福之音。
其言有者。
出諸所行三有之音。
其言棄者。
棄諸所趣吾我谄音。
其言己者。
出己所起善惡業音。
其言我者出滅身垢愛欲之音。
其言垢者。
出諸嫉妒等善惡友稱平等音。
其言數者。
出諸所數調無明音。
其言處者。
出處不處有齊限音。
其言若者。
度若幹想衆亂放逸寂希望音。
其言果者。
證諸果實無所住音。
其言除者。
出不貪己除五蓋音。
其言邪者。
出邪疾患除憂惱音。
其言慧者。
出布施戒博聞之慧無妄想音。
爾時菩薩為諸童子。
一一分别字之本末演如是像法門諸音。
在于書堂漸開化訓誨。
三萬二千童子勸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故菩薩往詣書堂。
示從師受。
普曜經坐樹下觀犁品第八 爾時太子年遂長大。
啟其父王。
與群臣俱行至村落。
觀耕犁者。
見地新摘蟲随土出。
烏鳥尋啄。
菩薩知之故複發問。
問其犁曰。
此何所設。
答曰。
種谷用稅國王。
菩薩歎嗟。
乃以一夫令民憂擾。
畏官鞭杖加罰之厄。
心懷恐懼匆匆不安。
人命甚短憂長無量。
日月流邁。
出息不報就于後世。
天人終始。
三惡苦患不可稱載。
五趣生死輪轉無際。
沉沒不覺毒痛難喻。
入山成道。
乃度十方三界起滅危厄之患。
觀犁者已更入遊觀。
時菩薩遊獨行無侶。
經行其地。
見閻浮樹蔭好茂盛。
則在彼樹蔭涼下坐。
一心禅思三昧正定。
以為第一。
時有外學五百神仙。
飛行虛空從南至北。
欲越藂樹不能得過。
定住不前。
遙見菩薩。
因共歎詠觀身功勳。
其德巍巍。
猶如須彌大金剛山。
如妙明珠安不可動。
像閻羅王鬼揵沓和耶。
今坐樹下。
心如虛空将是定坐。
為何吉祥。
傥令我等失神足乎。
察見愍哀甚大光耀。
明顯灼灼。
心自念言。
為是神祇毗沙門天大财富者。
若是天子上天帝釋。
日月之明轉輪聖王也。
時虛空天。
即說頌曰。
色勝息天王 若是離怨天 若無量金剛 是尊為丈夫 殊過諸天神 其光如月滿 在世為最上 是者不可限 此德不可量 為天揵沓和 功勳明光光 增此億載行 常退還神足 将是世千眼 四方護天王 須倫梵中尊 而執衆吉祥 此者能堪任 能坐如是前 觀之無等倫 爾時五百仙人聞虛空天所可歎詠。
即下住地觀見菩薩。
神思坐定身不傾動。
心不邪念。
即大歡喜。
察于菩薩功德巍巍不可限量。
其德高遠不可為喻。
天人之尊未曾見聞。
宿命餘福今乃睹耳。
以為欣慶。
即說頌曰。
世興塵勞火 得道滅衆患 在世如須彌 是能成道法 得勝除衆色 尊行難如海 得道染以慧 靡不得蒙度 解身之系縛 以逮成道法 悉當度脫之 不見魔境界 時王群臣及大衆人。
各各馳走欲見太子今為所在。
遙見諸臣逐之随後。
見閻浮樹下禅思定意。
爾時日照樹曲覆菩薩身。
樹木一切曲躬向閻浮樹而稽首禮。
菩薩不移。
疾往啟王。
其光明相樹不可蔽。
曀日照樹。
傾覆太子身不能蔽相。
時王聞之往詣其樹。
即見菩薩威神吉祥巍巍無量。
時說偈言。
如火在山頂 如月在衆星 見身樹下禅 威耀無不照 今複再稽首 禮導師之足 其初生之時 身自坐禅思 其身威神光 明徹普遍照 若見莫不悅 因是得濟度 于是太子啟王。
我适行來在近遊觀。
何以相追。
王問何故爾行。
答曰。
諸臣欲除衆塵諸妄思想。
光明清淨執于相好。
坐禅三昧而不動搖。
降伏諸魔闇蔽悉除。
王曰。
善哉善哉。
初生瑞應終不虛妄。
今皆現矣。
十方蒙度。
普曜經王為太子求妃品第九 佛告比丘。
時白淨王與其太子及諸釋種。
住于彼間。
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白淨王。
王欲知之。
是諸梵志未得究竟。
假使太子棄國捐王。
成為如來乃得究竟。
設不出家為轉輪王治以正法。
号曰法王。
然有七寶。
一曰金輪寶。
二曰绀色馬。
三曰白象。
四曰明月珠。
五曰玉女妻。
六曰主藏臣。
七曰主兵臣。
則有千子端正姝好。
猛勇傑異一人當千。
能伏怨敵。
若作佛者聖王種斷。
唯有散王各各稱号。
白淨王曰。
且當觀之。
何所玉女宜應太子妃。
五百諸釋各自宣言。
我當求之應太子妃。
其白淨王謂諸
與菩薩俱在師所學。
見菩薩威德建大聖慧。
分别書字而宣之曰。
其言無者。
宣于無常苦空非我之音。
其言欲者。
出淫怒癡諸貪求音。
其言究者。
出悉本末真淨之音。
其言行者。
出無數劫奉修道音。
其言不者。
出不随衆離名色之音。
其言亂者。
出除濁源生死淵音。
其言施者。
出布施戒慧明正音。
其言縛者。
出解刑獄考治行音。
其言燒者。
出燋燒罪塵勞欲音。
其言信者。
出信精進定智慧音。
其言殊者。
出超越聖無上道音。
其言如者。
出于如來無所壞音。
其言寂者。
出觀寂然法惔怕音。
其言沒者。
出消嗔厭诤訟之音。
其言作者。
出罪福報從行受音。
其言智者。
出一切智慧無壞音。
其言魔者。
出降魔力及官屬音。
其言害者。
出棄自大邪見之音。
其言逝者。
出于正法無愦亂音。
其言止者。
出世俗力無畏之音。
其言生者。
出度衆苦老病死音。
其言意者。
出意堅強獨步三界音。
其言法者。
以法等禦救濟周旋往反之音。
其言歎者。
出随所願開化諸音。
其言難者。
出除八難罪殃之音。
其言盡者。
出于盡滅無所生音。
其言處者。
出消處所颠倒之音。
其言慧者。
出智慧聖無挂礙音。
其言是者。
出歸善惡殃福之音。
其言有者。
出諸所行三有之音。
其言棄者。
棄諸所趣吾我谄音。
其言己者。
出己所起善惡業音。
其言我者出滅身垢愛欲之音。
其言垢者。
出諸嫉妒等善惡友稱平等音。
其言數者。
出諸所數調無明音。
其言處者。
出處不處有齊限音。
其言若者。
度若幹想衆亂放逸寂希望音。
其言果者。
證諸果實無所住音。
其言除者。
出不貪己除五蓋音。
其言邪者。
出邪疾患除憂惱音。
其言慧者。
出布施戒博聞之慧無妄想音。
爾時菩薩為諸童子。
一一分别字之本末演如是像法門諸音。
在于書堂漸開化訓誨。
三萬二千童子勸發無上正真道意。
是故菩薩往詣書堂。
示從師受。
普曜經坐樹下觀犁品第八 爾時太子年遂長大。
啟其父王。
與群臣俱行至村落。
觀耕犁者。
見地新摘蟲随土出。
烏鳥尋啄。
菩薩知之故複發問。
問其犁曰。
此何所設。
答曰。
種谷用稅國王。
菩薩歎嗟。
乃以一夫令民憂擾。
畏官鞭杖加罰之厄。
心懷恐懼匆匆不安。
人命甚短憂長無量。
日月流邁。
出息不報就于後世。
天人終始。
三惡苦患不可稱載。
五趣生死輪轉無際。
沉沒不覺毒痛難喻。
入山成道。
乃度十方三界起滅危厄之患。
觀犁者已更入遊觀。
時菩薩遊獨行無侶。
經行其地。
見閻浮樹蔭好茂盛。
則在彼樹蔭涼下坐。
一心禅思三昧正定。
以為第一。
時有外學五百神仙。
飛行虛空從南至北。
欲越藂樹不能得過。
定住不前。
遙見菩薩。
因共歎詠觀身功勳。
其德巍巍。
猶如須彌大金剛山。
如妙明珠安不可動。
像閻羅王鬼揵沓和耶。
今坐樹下。
心如虛空将是定坐。
為何吉祥。
傥令我等失神足乎。
察見愍哀甚大光耀。
明顯灼灼。
心自念言。
為是神祇毗沙門天大财富者。
若是天子上天帝釋。
日月之明轉輪聖王也。
時虛空天。
即說頌曰。
色勝息天王 若是離怨天 若無量金剛 是尊為丈夫 殊過諸天神 其光如月滿 在世為最上 是者不可限 此德不可量 為天揵沓和 功勳明光光 增此億載行 常退還神足 将是世千眼 四方護天王 須倫梵中尊 而執衆吉祥 此者能堪任 能坐如是前 觀之無等倫 爾時五百仙人聞虛空天所可歎詠。
即下住地觀見菩薩。
神思坐定身不傾動。
心不邪念。
即大歡喜。
察于菩薩功德巍巍不可限量。
其德高遠不可為喻。
天人之尊未曾見聞。
宿命餘福今乃睹耳。
以為欣慶。
即說頌曰。
世興塵勞火 得道滅衆患 在世如須彌 是能成道法 得勝除衆色 尊行難如海 得道染以慧 靡不得蒙度 解身之系縛 以逮成道法 悉當度脫之 不見魔境界 時王群臣及大衆人。
各各馳走欲見太子今為所在。
遙見諸臣逐之随後。
見閻浮樹下禅思定意。
爾時日照樹曲覆菩薩身。
樹木一切曲躬向閻浮樹而稽首禮。
菩薩不移。
疾往啟王。
其光明相樹不可蔽。
曀日照樹。
傾覆太子身不能蔽相。
時王聞之往詣其樹。
即見菩薩威神吉祥巍巍無量。
時說偈言。
如火在山頂 如月在衆星 見身樹下禅 威耀無不照 今複再稽首 禮導師之足 其初生之時 身自坐禅思 其身威神光 明徹普遍照 若見莫不悅 因是得濟度 于是太子啟王。
我适行來在近遊觀。
何以相追。
王問何故爾行。
答曰。
諸臣欲除衆塵諸妄思想。
光明清淨執于相好。
坐禅三昧而不動搖。
降伏諸魔闇蔽悉除。
王曰。
善哉善哉。
初生瑞應終不虛妄。
今皆現矣。
十方蒙度。
普曜經王為太子求妃品第九 佛告比丘。
時白淨王與其太子及諸釋種。
住于彼間。
時諸力士釋種長者啟白淨王。
王欲知之。
是諸梵志未得究竟。
假使太子棄國捐王。
成為如來乃得究竟。
設不出家為轉輪王治以正法。
号曰法王。
然有七寶。
一曰金輪寶。
二曰绀色馬。
三曰白象。
四曰明月珠。
五曰玉女妻。
六曰主藏臣。
七曰主兵臣。
則有千子端正姝好。
猛勇傑異一人當千。
能伏怨敵。
若作佛者聖王種斷。
唯有散王各各稱号。
白淨王曰。
且當觀之。
何所玉女宜應太子妃。
五百諸釋各自宣言。
我當求之應太子妃。
其白淨王謂諸